中国中药

中国中药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杂志简介:《中国中药》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5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2272/R,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医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半月刊,致力于发表医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珍稀濒危中药资源新来源研究专题、综述、 制剂与炮制、化学、 药理、药代动力学、临床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药学会
国际刊号:1001-5302
国内刊号:11-2272/R
全年订价:¥ 1560.00
创刊时间:1955
所属类别:医学类
发行周期:半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3.87
复合影响因子:2.5
总发文量:9665
总被引量:168478
H指数:95
引用半衰期:5.235
立即指数:0.0794
期刊他引率:0.9193
平均引文率:12.1613
  • 淫羊藿苷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李娌 王学美 刊期:2008年第23期

    淫羊藿苷是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在体内分布较为广泛,可通过血脑屏障。单体状态时符合开放型二室模型。复方状态时,复方中的其他成分对ICA有促进吸收和分布。体内主要代谢产物为其苷元。以往有大量关于淫羊藿苷对免疫系统、肿瘤组织以及生殖、内分泌系统作用的研究,证实了其强大的药理活性。近年来对于淫羊藿苷的药理研究集中在其对骨组织、心...

  • 秦皮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方莲花 吕扬 杜冠华 刊期:2008年第23期

    秦皮(Codex Fraxini)为常用中药,种类繁多,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具有多种药理活性,且临床应用范围广,是极其重要并有很大开发利用价值的道地中药材。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秦皮具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抗炎镇痛作用、抗肿瘤作用、抗氧化作用以及神经保护和血管保护等作用。临床上秦皮主要用于治疗多种炎症、细菌性痢疾等疾病,并可用于清热解...

  • 不同附加物对甘草悬浮培养细胞中甘草酸积累的影响

    作者:卞爱华 高文远 王娟 刊期:2008年第23期

    目的:研究醋酸钠、苯丙氨酸、亮氨酸对甘草细胞悬浮培养中甘草酸积累的影响。方法:在培养的第0天,向培养基中加入各种附加物,甘草酸的含量分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结果:较低浓度的醋酸钠(0.1mmol·L^-1)可以较明显的促进甘草细胞中甘草酸的积累,其含量为对照组的2.40倍。当苯丙氨酸添加浓度由0.1mmol·L^-1增加到2mmol·L^-1时,细胞中...

  • 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对冬虫夏草寄主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作者:刘飞 伍晓丽 曾纬 张德利 陈仕江 尹定华 刊期:2008年第23期

    目的:研究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对冬虫夏草寄主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比较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和其他对照饲养技术对冬虫夏草寄主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在打破培殖料自然状态下微生物平衡的同时有效抑制了主要病害和虫害的发生,和其他对照饲养技术相比,该技术在提高幼虫成活率的同时促进了寄主幼虫的生长发育。结论...

  • 灯盏花最佳采收期研究

    作者:杨生超 张雪峰 张丽梅 刘立仙 杨永建 萧凤回 刊期:2008年第23期

    目的:为确定灯盏花的最佳采收期。方法:观测了灯盏花植株的生长发育进程,全草及各部位的干物质积累规律和全草主要有效成分灯盏乙素和咖啡酸酯含量的积累规律。结果:生育期130d时,灯盏花单株叶数和单叶干重达到最大,全草及叶、茎和花的干物质积累也较高;灯盏花灯盏乙素含量随生育期推移,而逐渐下降,出苗120d以后,急剧下降;不同生育时...

  • 烯效唑喷施对川芎光合特性的影响

    作者:赵东平 杨文钰 陈兴福 姚雄 刊期:2008年第23期

    目的:研究烯效唑喷施浓度和喷施时期对川芎光合特性的影响。方法:进行不同浓度和不同时期的小区栽培试验,研究不同烯效唑喷施浓度和喷施时期的川芎的光合特性。结果:叶面喷施20,40,80mg·L^-1烯效唑可增加川芎叶片中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同时川芎植株的净光合速率达到最大,而160mg·L^-1烯效唑处理不利于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的增加以及...

  • 山茱萸道地产区有效成分变异与性状相关研究

    作者:喻卫武 符庆功 戴文圣 黎章矩 刊期:2008年第23期

    目的:通过对道地产区山茱萸果实有效成分变异、有效成分问及有效成分与外形、营养指标之间的相关研究,为山茱萸基于有效成分的良种选择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集山茱萸道地产区浙江省淳安县、临安市实生单株完熟果实,运用HPLC测定单株果实的马钱素、熊果酸、齐墩果酸含量,同时测定山茱萸果实的纵径/横径、可溶性固形物、出皮率等性状。结果...

  • 药用植物白术栽培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作者:刘逸慧 陈斌龙 周晓龙 李攀 邱英雄 傅承新 刊期:2008年第23期

    目的:研究药材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国内主要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对白术种质遗传分化进行分析,为白术品种选育提供建议。方法:应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来自浙江磐安3个和浙江、贵州、福建、湖北的4个白术栽培群体以及来自安徽的1个苍术栽培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用12个ISSR引物对白术86个个体和5个苍术个体的DNA进行PCR...

  • 防风色原酮成分群的分离制备及其含量分析

    作者:张村 肖永庆 李丽 逄镇 李桂柳 刊期:2008年第23期

    目的:以6种色原酮类成分的含量比较研究防风色原酮有效部位的分离、纯化方法。方法:HPLC梯度洗脱法同时测定6种色原酮类成分的含量,色谱柱为Kromasil C18柱,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水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54nm,流速1.0mL·min^-1,柱温35℃。结果:6个成分在测定范围内线性关系较好(r〉0.9995),平均回收率均大于97%,RSD均小于5%。各...

  • 4种中药注射液中重金属及有害元素残留量检测方法研究

    作者:聂黎行 金红宇 王钢力 田金改 林瑞超 刊期:2008年第23期

    目的:建立了4种中药注射液中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的残留量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铅、镉、铜,原子荧光法测定砷、汞。对样品的前处理方法进行了优化。结果:5种重金属元素的回收率在91%~112%,精密度〈2%。铅、镉、铜、砷、汞的检出限分别为0.28,0.014,0.49,0.19,0.061μg·L^-1。结论:方法简便、灵敏、...

  • 黄芪生脉胶囊与组方药材指纹图谱色谱峰相关性研究

    作者:陈建真 吕圭源 陈素红 叶磊 刊期:2008年第23期

    目的:建立黄芪生脉胶囊HPLC指纹图谱,并研究复方与组方药材指纹图谱色谱峰相关性。方法:通过HPLC-DAD联用建立复方及各药材指纹图谱,以色谱峰保留时间和紫外光谱信息为考察指标,对复方指纹图谱色谱峰归属进行分析。结果:建立了有16个特征峰的HPLC指纹图谱,对复方特征峰进行了归属分析,确定了特征峰的药材归属。结论:该方法有助于提高黄...

  • 大蒜油固体脂质纳米粒中二硫化物和三硫化物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

    作者:孙学惠 郭涛 何进 聂淑芳 刘新新 刊期:2008年第23期

    目的:考察大蒜油固体脂质纳米粒(GO-SLN)中二硫化物(DADS)和三硫化物(DATS)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方法:建立了测定大鼠体内大蒜油中二硫化物(DADS)和三硫化物(DATS)的气相-电子捕获法,色谱条件:恒温110℃,检测器300℃,汽化室180℃,载气N2(纯度〉99.999%),流速1.0mL·min^-1,分流比1:10;尾吹60mL·min^-1;进样量1μL。...

  • 柱切换色谱法同时测定香丹注射液中水溶性成分及橙花叔醇的含量

    作者:陆倩 邵青 瞿海斌 程翼宇 刊期:2008年第23期

    目的:采用柱切换程序进样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香丹注射液中高含量水溶性成分(丹参素、原儿茶醛和丹酚酸B)及微量挥发性成分橙花叔醇(含量相差近3个数量级)的含量进行测定。方法:以Agilent SB-C18预柱为预处理柱,Lichrospher C18(4.6min×250mm,5μm)为分析柱;预处理流动相为1%醋酸水溶液-乙腈,梯度洗脱,流速0.5mL·min^-1;分析流动相...

  • 水蛭抗凝血活性成分的研究

    作者:钟山 杨得坡 崔征 刊期:2008年第23期

    目的:研究水蛭的抗凝血成分。方法:以血浆复钙时间为指标,应用Sephadex DEAE A-50阴离子交换树脂色谱、Sephadex G-25和Sephadex LH-20凝胶过滤色谱及反相高压液相色谱技术分离纯化。结果:得到3个抗凝血活性多肽,其中化合物1,2在自然条件下互相转化,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7100和5531;采用HPLC及SDS-PAGE鉴定了化合物3的纯度,采用MAL...

  • 毛梗翠雀花化学成分的研究

    作者:何仰清 马占营 杨谦 余晓皎 高黎明 姚秉华 刊期:2008年第23期

    目的:研究毛梗翠雀花化学成分。方法:柱色谱分离,根据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全草氯仿部位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siwanine E(1),异阿替生(isoatisine,2),12-epi-napelline(3),乌头原碱(aconine,4),ajadelphinine(5)和β-谷甾醇(6)。结论:化合物1—6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