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时空

中国艺术时空杂志 部级期刊

Chinese art space

杂志简介:《中国艺术时空》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11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5874/J,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本期主题、艺文快递、留声机、空间、戏剧场、声音、舞坛漫步、封面人物、文苑撷英、名家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主办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国际刊号:1674-9472
国内刊号:11-5874/J
全年订价:¥ 328.00
创刊时间:2011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总发文量:914
总被引量:148
H指数:5
平均引文率:0.2049
  • 中国书法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周年访谈

    作者:肖文飞 刊期:2019年第06期

    2009年9月,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我国申报的中国篆刻、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中国书法、中国剪纸等22个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羌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中国篆刻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周年访谈

    作者:骆芃芃 刊期:2019年第06期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下简称"国家非遗中心"):作为2009年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名录项目的牵头社区(群体),十年来,贵单位在确保项目存续力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取得了怎样的保护成果?骆芃芃:十年来,中国篆刻艺术院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遗保护中心)的指导和支持下,在确保中国篆刻存续力方面,取得了...

  •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周年访谈

    作者:赵玉春; 张欣 刊期:2019年第06期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下简称"国家非遗中心"):作为2009年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牵头社区(群体),十年来,贵单位在确保项目存续力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取得了怎样的保护成果?赵玉春: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是中国人关于传统木结构建筑设计、建造的完整知识和实践体系,其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多样、分布范围广泛...

  • 导语

    作者:萧梅 刊期:2019年第06期

    今年的8月份,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和亚欧音乐研究中心共同承办了两个全国性的活动。一个是由上海音乐学院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第二届历史音乐档案(音视频与纸质)处理与保存"专业人才培训班,另外一个是"首届华语音乐影像志展映"活动。这两个活动在初衷上都与传统音乐,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相关。

  • 音像遗产保存的认知与实践

    作者:凌嘉穗 刊期:2019年第06期

    上海音乐学院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今年八月联合主办了第二届"珍贵历史音乐档案(音视频与纸质)处理与保存专业人才培训班",以此为契机,本文从"音像遗产"的概念切入,梳理了音乐档案保存与"非遗保护"的关系。在厘清认知的基础上,本文亦从实践工作中的"高质量数据读取"和"合理化作业流程"两个角度出发,整理了多位专家授课中涉及"音像遗产"...

  • “恰乐漫,昂籁漫”:从音乐人类学到首届华语音乐影像志展映

    作者:何力 刊期:2019年第06期

    一作为一个唱作人,离开待了近20年的北京,回到新疆初期,我就有了为南北疆的民间艺人制作百张唱片的计划。后来,随着对民间音乐的进一步认识,发现当务之急是先为每一件民族乐器做一张标准的多语种视频教程。2016年4月,新疆艺术研究所主办的乐器展展出了160多件乐器,这实在令人振奋.

  • 音乐遗产及其当代性的影像叙事——记上海音乐学院首届华语音乐影像志展映

    作者:徐欣 刊期:2019年第06期

    2019年8月26日至30日,上海音乐学院举办了为期5天的首届华语音乐影像志展映,共播放了29部入围影片和8部特邀影片。展映带给人的启示包括三个层面:其一是音乐遗产自生态的呈现,其二是对影像方法论的思考,其三则是展映作为一次学术乃至社会活动,在传达"音乐影像志"作为一个新兴学科领域的学术理念时所作的努力。面对着众多已经成为、或正在成为"遗...

  • 现代化语境下长调、马头琴、呼麦变迁之比较

    作者:博特乐图 刊期:2019年第06期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社会转型及现代化进程中,蒙古族传统音乐的不同形式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命运,呈现出不同的变迁模式。长调民歌经历了从过去单一的民间传承,分化为民间和专业两种传承渠道,但其本身唱法、曲目、风格未产生变化,属"延展型"变迁模式。现代马头琴是以舞台演奏为目标,在各种传统马尾胡琴的基础上,借鉴小提琴等乐器的经验改制...

  • “全球视野下马头琴艺术的传承与传播”国际学术论坛综述

    作者:包青青 刊期:2019年第06期

    马头琴音乐自2006年成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以来,如何保护、如何传承、如何发展、如何传播以及如何研究成为学术界和马头琴界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全球视野下马头琴艺术的传承与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集中讨论了马头琴的历史源流、保护传承、风格流派、创新创作、传播发展等方面的实践经验与学理反思。

  • 多元共生——“首届中国·内蒙古马头琴艺术节”系列音乐会综述

    作者:刘玥 刊期:2019年第06期

    本文从"首届中国·内蒙古马头琴艺术节"15场系列音乐会所展示出的马头琴各类表演形式以及多种音乐类型出发,通过从不同角度关注音乐会所呈现的马头琴,归纳总结出当下马头琴所具有的传统、经典、跨界、创新等多元发展、万象共生的存承样态。

  • 作为概念的“马头琴”的变迁——从莫尔吉胡的同一文章两个版本谈起

    作者:张凡 刊期:2019年第06期

    本文从莫尔吉胡同一文章相隔45年的两个版本着手,探究了音乐界对"马头琴"这一概念的认识与再认识的变迁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反映出人们脑海中"马头琴"概念内涵的变化,更是整个音乐理论界趋向文化多元论、相对论的体现,同样也是马头琴艺术腾飞式发展的必然结果。

  • 同源与多元——从马尾胡琴传统形态音乐会说起

    作者:刘婷婷 刊期:2019年第06期

    "源与流——马尾胡琴传统形态展示音乐会"呈现了蒙古高原从东到西的马头琴、潮尔、叶克勒、察哈尔黑力、厄鲁特黑力等五种马尾胡琴传统形式的独奏、合奏、伴奏形态,体现了马尾胡琴"同源多流、一体多元"的特点以及当下马尾胡琴活态传承的多样模式。

  • 进一步完善部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档案建设——从“部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谈起

    作者:张庆善 刊期:2019年第06期

    "部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作为近年我国在非遗保护方面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进一步完善了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档案建设,既是建立在对保护对象认真、系统、科学的认识基础上的"保存",又为今后的研究、传承留下了"根"和"种子",具有重大意义。

  • 复制品的光晕与暗影——略论电影艺术对“非遗”的呈现

    作者:陈若谷 刊期:2019年第06期

    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刻录着久远的生活痕迹和民族密码而对当代社会认识历史有着重大价值。在纪录片、实景演出等形式之外,电影艺术也深刻地参与到非遗议题之中,以可复制的艺术形式对非遗文化展开流动的呈现。它的关键任务在于,在无法复归历史的语境下,用影像呈现解决构建文化认同的问题,不仅仅在其原本的文化内部凝聚主体的认同,同时也要将游离其外...

  • 流动的文化——台湾歌仔戏历史变迁与观演现状考察

    作者:阮馨仪 刊期:2019年第06期

    歌仔戏是土生土长于台湾的传统艺术,它从大陆漳州锦歌调子中吸取养分,又回流福建。百年来,尽管各类新兴艺术不断涌现,歌仔戏却依旧活跃于台湾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并逐渐形成内台精致歌仔与庙口民戏两种截然不同的观演文化。台湾歌仔戏团多为民营剧团,各团的演出并不固定在某剧院乃至某区域,在演员流动演戏、观众追随其后的持续互动中,催生出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