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史

中国科技史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The Chinese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杂志简介:《中国科技史》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0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5254/N,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科技期刊。该刊是一份季刊,致力于发表科技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专题:中古时期中外天文学交流与传播研究、论文、信息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国际刊号:1673-1441
国内刊号:11-5254/N
全年订价:¥ 220.00
创刊时间:1980
所属类别:科技类
发行周期:季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33
复合影响因子:0.27
总发文量:734
总被引量:3541
H指数:15
期刊他引率:1
  • 加强基础,拓宽视野:寄语中国天文学史研究

    作者:席泽宗 刊期:2009年第01期

    本文是席泽宗院士2008年10月24日在中国古天文联合研究中心成立仪式上的讲话,标题和注释为编者所加。席泽宗院士从《竺可桢日记》谈起,谈到竺可桢有感于上世纪初西方热烈争论中国二十八宿起源的问题而中国竟然没有学者参与的现象,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呼吁加强中国天文学史研究。现在中心成立了,竺老在天之灵也会感到欣慰。席先生重点强调了要加...

  • 天文学在古代中国社会文化中的作用

    作者:孙小淳 刊期:2009年第01期

    从天人关系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古代天文学在社会文化中的作用。中国古代天文学从早期开始就与敬天的宗教崇拜密不可分。天文观测既是敬天的活动,也是“通天”的手段。历法对于农业社会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观象授时”成为帝王统治的首要政治任务。历法是“君权神授”的“天命”的象征。改革历法就意味着改变天命,是重大的宗教政治问题。...

  • “《大衍》写《九执》”公案再解读

    作者:钮卫星 刊期:2009年第01期

    在征引大量有关文献记载的基础上,从分析“《大衍》写《九执》”一案发生时的天文历算“人际关系现场”和“学术现场”出发,论证了中唐时期印度天文学在官方天文学机构中的重要影响和《九执历》在当时历算学界的强势地位,阐明了瞿昙馔等提出指控的真正原因在于《大衍历》没有完整地“抄袭”《九执历》。最后指出瞿昙馔等提出指控的目的是维护...

  • 为什么《授时历》受外来的影响很小?

    作者:席文 刊期:2009年第01期

    《授时历》受外来影响很少,不是因为中国人不喜欢外国人,也不是因为中国人对外来的专业知识不感兴趣,而是蒙古统治者的统治政策造成了这个结果。忽必烈及其后继者限制不同种族人员之间的知识交流,好让自己享有多种选择的特权,而不使不同种族的臣民联手反抗。尽管元初设有回回司天监,但回回天文学家与汉族天文学家之间没有什么交流。

  • 元统《纬度太阳通径》的发现——兼论贝琳《回回历法》的原刻本

    作者:石云里 魏弢 刊期:2009年第01期

    韩国国立首尔大学奎章阁档案馆内所藏的《纬度太阳通径》是明初历法家元统所完成的一部有关回回历法的著作,其目的是将《回回历法》太阳计算部分的天文年岁首从回历的春分换算到中国历法通用的岁前冬至。该书在李朝世宗年间传入朝鲜,为李朝历法家所参考和重印。书中保存了《回回历法》成书过程的新信息,同时也为我们讨论回回历法家在传播回回...

  • 北宋的行星计算精度——以《纪元历》外行星计算为例

    作者:詹泉 曲安京 刊期:2009年第01期

    行星理论是中国传统历法中的重要内容,历法家从汉魏时期开始就已经将五星预报的精度视为检验历法优劣的标准之一。北宋时期,历法家对五星测算误差的要求是差天二度以内,而南宋时期的标准已提高到差天一度。通过全面考察《纪元历》行用期间外行星计算精度,指出《纪元历》木星和土星计算误差达到了历法家制定的精度要求,而火星的计算误差则没...

  • 《纪元历》等8部宋代历法的定朔推步及精度分析

    作者:滕艳辉 王鹏云 刊期:2009年第01期

    中国古代历法中,定朔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定朔的推算精度直接影响推算日月食的精度。从中国古代定朔算法模型入手,清晰梳理了《纪元历》定朔推步过程,并严格按照其推朔过程编写计算机程序,计算出《纪元历》等8部历法颁行期间的每次定朔时刻。将这些结果与理论值相比较,得出各部历法推算定朔的精度,就此对各历的优劣给出客观的评价,并...

  • 魏晋天象记录校勘

    作者:刘次沅 刊期:2009年第01期

    魏晋时期的天象记录主要载于《晋书·天文志》、《宋书·天文志》以及《三国志》和《晋书》的帝纪中。应用现代天文计算方法逐条进行了复算和考证,并以举例和统计相结合的方法说明这些考证的结果。

  • “荧惑守心”问题之我见

    作者:武家璧 刊期:2009年第01期

    历史上有几次不曾实际发生的“荧惑守心”事件,可能是心宿二的伴星蓝矮星的新星爆发,周期约500多年。甲骨文“新大星并火”可以解释为新大星“合并”入大火星,可能也是心宿二伴星的一次爆发。

  • 以相对历日关系探讨金文月相词语的范围

    作者:徐凤先 刊期:2009年第01期

    金文月相词语的含义是西周年代学的难点。设计了一种方法,避开每件铜器属于哪个王世以及每个王在位的历史年代的问题,选择7组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月相历日的金文材料,由历日的相对限制关系探讨各个月相词语的可能范围。结果认为既生霸和既死霸的范围当分别包含一个月的上半月和下半月,初吉是一个月前面的若干日,大约是指初干吉日。

  • 《周髀算经》与阳城

    作者:赵永恒 刊期:2009年第01期

    根据《周髀算经》中的盖天模型,用天文学方法对其实测数据进行了拟合,确定《周髀算经》的观测年代为公元前511年左右。同时,还对西汉末年、西周初年和夏初的二至晷长数据进行了拟合,得出了对应的观测年代和可能的观测地点,与古代文献记载的“周公卜洛”和“禹都阳城”是相符合的。

  • 二十八宿的形成与演变

    作者:赵永恒 李勇 刊期:2009年第01期

    二十八宿的起源是中国天文学史中的重要问题。使用天文计算的方法,以二十八宿与天赤道符合的程度、月行宿度和对偶情况,确定二十八宿体系的形成年代为公元前5670年左右。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二十八宿体系的演变和起源的过程。

  • 汉唐之际的表影测量与浑盖转变

    作者:黎耕 孙小淳 刊期:2009年第01期

    圭表测影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最重要的测量方法之一。分析了《周髀算经》、《易纬·通卦验》以及《续汉书·律历志》等汉唐文献中的影长数值,发现它们可分为两种完全不同的情况:一类并非出于实测,而是根据冬夏至影长计算所得;另一类则与实际影长非常接近。这种变化很可能是古人由盖天说到浑天说宇宙观变革的一种反映:线性排列的影长来源于《周...

  • “双重身份”的科学技术史名词分析——以天文学史名词为例

    作者:王玉民 刊期:2009年第01期

    部分科学技术史名词具有特别的“双重身份”,有的是一身二任,兼在古代、现代科技中有其特定含义;有的是古今交汇,创造于现代,用来表现古代科技事物。以天文学史名词为例,对具有“双重身份”的科学技术史名词进行了类别分析、判定和研究,并对科学技术史名词的古为今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 科学新闻与占星辨谬——1874年金星凌日观测活动的中文记载

    作者:吕凌峰 石云里 刊期:2009年第01期

    金星凌日的观测在天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直接与日地距离的测定有着密切的关系。1874年的金星凌日主要在中国等东半球某些地区可见,西方多个国家曾派遣天文学家到中国进行观测。整理并简要分析了这次金星凌日发生前后的预告、观测以及民间星占言论的相关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