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法评论

刑事法评论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Criminal Law Review

杂志简介:《刑事法评论》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7年创刊,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政法期刊。该刊是一份半年刊,致力于发表政法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刑事侦查学、犯罪学、刑事证据学、监狱法学等。

主管单位:北京大学刑事法理论研究所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刑事法理论研究所
创刊时间:1997
所属类别:政法类
发行周期:半年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03
总发文量:539
总被引量:1183
H指数:13
引用半衰期:6.697
期刊他引率:0.8
平均引文率:26.1786
  • 构成要件理论:形式与实质——构成要件二分性说之提倡

    作者:王俊 刊期:2011年第01期

    <正>一、问题的提出在现今我国的刑法理论上,针对犯罪构成体系,源自苏俄四要件封闭式体系与德国的阶层体系之间形成激烈的交锋。在笔者看来,这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的主张很明确,那就是直接引进德日阶层体系,以违法和责任为基础重新构建犯罪论体系,可问题是,究竟如何把握阶层之间的关系才是较为妥当的,这是重构者们必须面对的。

  • 主编絮语

    作者:陈兴良 刊期:2011年第01期

    <正>2011年5月27日北京大学法治与发展研究院正式成立,这是国内第一家融合法治与发展视野的跨学科研究机构,其目标是建成"面向国家发展的中国法学"重镇。随着北京大学法治与发展研究院的成立,北京大学法学相关研究机构进行了撤并归口。我主持的北京大学刑事法理论研究所撤消,另在北京大学法治与发展研究院下成立刑

  • 学派如何形成——刑法学论争中的形式与实质

    作者:刘树德 刊期:2011年第01期

    <正>基于"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正在成为我国刑法学派之争的一个方面"或者"我国刑法学界围绕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展开了争论"的学术背景,《中国法学》(2010年第4期)"本期聚焦"栏目推出两篇力作,即陈兴良教授的《形式解释论的再宣示》(以下简称"陈文")和张明楷教授的《实质解释论的再提倡》(以下简称"张文")。读

  • 实质解释论:一种无法克服的矛盾——对于刑法解释边界的探讨

    作者:崔嘉鲲 刊期:2011年第01期

    <正>在我国刑法学界,张明楷教授最早提出了开展"学派之争"的重要性:"为了促进学术自由和学术繁荣昌盛,我国刑法学界应当开展学派之争,从而克服当前盛行的、没有理论根基、没有基本立场的低水平争论。"而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问题,正是当前我国刑法学界关注的一个重大争议问题。

  • 德国与奥地利刑法中责任概念的流变

    作者:汉斯-海因里希·耶赛克; 陈金林 刊期:2011年第01期

    <正>要让行为人为自己引起的、符合构成要件的违法行为答责(verantwortlich machen),责任(Schuld)是其前提。责任既是刑事可罚性的条件,也是刑罚裁量的尺度(Maβstab)。责任同时在这两重意义上起作用的原理,被称为责任原则(Schuldprinz-

  • 悼念汉斯一海因里希·耶赛克教授的逝去

    作者:西原春夫; 李世阳 刊期:2011年第01期

    <正>一、耶赛克教授的逝去2009年9月27日,对很多日本人而言是良师益友的德国马普外国刑法与国际刑法研究所第一任所长汉斯-海因里希·耶赛克教授与世长辞,享年94岁。耶赛克教授平常身体一直都非常健康,甚至在所长退职后也每天登上该研究所的最上层进入研究室继续进行研究。但是自从去年痛失爱妻以来,精神遭受创伤,身心也变得衰弱,最后在家...

  • 耶赛克教授与中国刑法学

    作者:陈兴良 刊期:2011年第01期

    <正>汉斯-海因里希·耶赛克教授是德国著名刑法学家,也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刑法学家。耶赛克教授与中国刑法学的关系,可以为这一评价提供佐证。中国刑法学与德国之间的联系,在20世纪初中国近代刑法学诞生的时候,主要是以日本为媒介的。当时中国的刑事立法与刑法理论,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德国刑法和刑法理论的影响。耶赛克教授在其《德国刑法...

  • 过失犯构造问题检讨

    作者:郑世创 刊期:2011年第01期

    <正>一引言过失犯之理论,亦可视为故意犯理论之另一侧面。盖故意与过失之定义,学说上不论采何种见解,总归无法回避如何区分二者之问题。对此,代表性意见为:过失非故意之减轻形式,系与故意有质上区别之罪过形态。刑法学界多循其逻辑,于是故意与过失之概念形同水火,乃至故意犯与过失犯体系泾渭分明。虽然,双方皆为刑法处

  • 刑法中信赖原则基本问题研究——新过失论语境下过失犯的限缩

    作者:孙运梁 刊期:2011年第01期

    <正>一、信赖原则的基本涵义信赖原则(Vertrauensgrundsatz)自1935年以来通过德国的判例所形成与发展,具体内容是,参与交通的人根据交通规则而行动时,只要没有特别情况,就可以信赖其他参与交通的人也会遵守规则而行动,如果由其他参与交通的人实施的无视规则的行动致事故发生,遵守了规则的行为人就不能被迫究对事故的责任。现在,信赖原则的...

  • 过失危险犯的基础及边界——以刑法的风险控制功能为视角

    作者:冀莹 刊期:2011年第01期

    <正>一、引言过失犯,是由于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已经预见却轻信能够避免,而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犯罪行为。故意犯存在犯罪目的,犯罪行为容易被类型化。过失犯不存在直接的犯罪意图,并无特定指向性,需要犯罪结果的发生来定型犯罪行为。因此,现实犯罪结果的发生是认定过失犯罪的必要条件。如果法益并未受到实际损害,犯罪行为则不具有刑事可罚...

  • 德国刑法被害人信条学研究初论

    作者:申柳华 刊期:2011年第01期

    <正>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德国刑法学中一个被称之为被害人信条学(Viktimodogmatik)的论题,成为刑法信条学学术研究讨论的热点。在历经20多年激烈的讨论之后,本世纪初,德国权威的刑法教科书和刑法评论中,被害人信条学的观点已被德国刑法学界普遍认可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限制性原则(Tatbestandseinsch(a|¨)nkungsprinzipe)以

  • 建国初期的“敌人刑法”及其超越——兼评雅科布斯的“敌人刑法”

    作者:蔡道通 刊期:2011年第01期

    <正>中国刑事法治的发展,可谓任重道远、压力空前,在法律传统与现实社会问题(包括犯罪压力)的双重作用下,国家与社会形成对犯罪、刑法以及刑罚的理性认识最为困难。但是,新中国刑事法律的发展与制度变迁仍然是巨大的,甚至是革命性的。就观念与制度层面来说,最重要的标志是刑事法律"话语"的转变以及背后的观念变革,

  • 危险性评估的证据资格

    作者:文姬 刊期:2011年第01期

    <正>人身危险性是否可以评估,关系到人身危险性理论、人格刑法、矫正刑、保安处分等一系列刑法理念的生死存亡。英美法系已经发展出许多度量各种具体的人身危险性的工具,并且实践证明,这些工具的有效性比较高。这些实践为我们发展人身危险

  • 危险社会的危险犯论纲

    作者:陈洪兵 刊期:2011年第01期

    <正>"随着社会生活的复杂化、科学化、技术化,对于个人而言,社会就像一个巨大的黑匣子,不可能进行主体性的控制。人们的生活主要依赖脆弱的技术手段,与此同时,个人行为所具有的潜在危险也飞跃性地增大,人们不知瞬间会发生何种灾难。"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首次提出作为现代社会核心概念的"风险社会"概念。它是指西方...

  • 韦伯故意的推理及推论

    作者:方鹏 刊期:2011年第01期

    <正>韦伯故意,也称韦伯的概括故意(weberscher dolus generalis),指的是行为人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误以为其实施的第一个行为已经完成了犯罪,为了防止他人发觉或出于其他目的,而实施第二个行为,实际上是第二个行为才导致行为人所预期的结果。例如,甲为杀乙而勒其脖子致其休克,误认乙死,为消灭罪证而将乙抛入河中,实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