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法评论

刑事法评论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Criminal Law Review

杂志简介:《刑事法评论》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7年创刊,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政法期刊。该刊是一份半年刊,致力于发表政法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刑事侦查学、犯罪学、刑事证据学、监狱法学等。

主管单位:北京大学刑事法理论研究所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刑事法理论研究所
创刊时间:1997
所属类别:政法类
发行周期:半年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03
总发文量:539
总被引量:1183
H指数:13
引用半衰期:6.697
期刊他引率:0.8
平均引文率:26.1786
  • 故意杀人罪在中国废除死刑道路中的坐标定位

    作者:葛向伟 刊期:2006年第02期

    <正>一、引言(一)死刑逐渐消亡的全球性走势:反思中国死刑问题的背景过去死刑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一国刑罚政策的"内部事务",但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以欧洲为主导的废除死刑的运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国家是否尊重人权的国际标准的重要指标。自此,死刑问题不但已经超越刑法的范畴而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 主编絮语

    作者:陈兴良 刊期:2006年第02期

    <正>2006年6月15日,《南方周末》报道了某反腐专家提出的关于废除腐败官员死刑的建议,随即引起了读者的关注,并招致网络上过激言论的指责,甚至将反腐专家称为"腐败官员的代言人"。在关于贪污贿赂等腐败犯罪是否需要动用死刑的问题上,当然是可以讨论的。这种讨论中不应当有政治正确,尤其不应当以感情代替理性。在这一讨论中,涉及贪官外逃问...

  • 死刑缓期两年执行适用标准研究

    作者:赵兴洪 刊期:2006年第02期

    <正>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一、引论:问题的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97)第48条第1款规定: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2年执行。

  • 亚洲的法律、社会与死刑

    作者:富兰克林·齐姆林; 大卫·约翰逊; 江溯 刊期:2006年第02期

    <正>一、引论有诸多理由可以说明为什么研究21世纪的死刑政策的学者们需要研究亚洲。首先,亚洲幅员辽阔,死刑政策多种多样——这是一个居住着地球上将近60%的人口的大陆,而且,其与死刑相关的政治体制与政策令人应接不暇。地球上能找到的每一种

  • 在国家秘密处决之处:日本的死刑

    作者:大卫·约翰逊; 江溯 刊期:2006年第02期

    <正>保密的首要目的在于保护。——乔治·齐美尔(George Simmel)一、丽子梦游仙境2002年9月19日,大岛丽子——一个进步的但不受欢迎的社会的成员,同时是日本国会众议院议员——拜访了名古屋拘留中心的典狱长吉田司并且用录音带录下了下面的对话(死刑废止编集委员会,2003:266)。正是在此前的一天,杀人犯滨

  • 刑法的任务不是法益保护吗?

    作者:克劳斯·罗克信; 樊文 刊期:2006年第02期

    <正>I.一个行为在内容上必须具有什么样的性质才能受到国家刑罚处罚的问题,不仅对于立法者而且对于刑法学越来越成为一个核心问题。因为许多人赞同:一个现代的立法者,既便他在民主性上是合法的,也不容许因其不喜欢某种事物而因此予以刑罚威胁。一个奉行使公民服从、顺应并易于控制的价值的当局,不希望对政府的激烈批评、异类信仰的实践或...

  • 刑法学科学主义倾向之反思

    作者:陈晖 刊期:2006年第02期

    <正>一、科学主义与法学科学知识的来源是什么?长期以来西方存在两种不同的争论:一种争论以培根、洛克、贝克莱、休谟和穆勒的英国经验主义为代表,认为一切知识的最终源泉是观察,而另一种争论以笛卡儿、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的理性主义者为代表,认为知识的最终源泉是对清晰明确的观念的理智直觉。两种争论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将科学知识的来

  • 犯罪构成体系的完善:以诉讼证明为视角的思考

    作者:聂昭伟 刊期:2006年第02期

    <正>基于实体法与程序法之间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刑事实体法中的犯罪构成对刑事诉讼证明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刑事程序一开始就以某种构成要件为指导形象去辨明案件并且就其实体逐步形成心证,最终以某种符合构成要件的事实达到确实的认定为目标。"由此可见犯罪构成对于刑事诉讼证明实践的重要性。我国犯罪构

  • 梳理、反诘与澄清:对危害结果概念的一个规范检讨

    作者:丁鹏 刊期:2006年第02期

    <正>在刑法理论中,对危害结果的研究一直没有引起理论界的特别关注。这种局面的出现并非因为其存在理论价值上的先天不足,而是因为在刑法理论演进过程中,危害结果范畴在认定犯罪成立这一实践功能上发生的变化。在古代刑法中,"法律之责

  • 交涉正义初探——一个刑事程序正义视角的阐释

    作者:徐阳 刊期:2006年第02期

    <正>法治是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产物,程序是法治的核心。刑事诉讼程序因其维护着社会秩序的底限、并直接体现权力与权利的对峙紧张关系,就成为这核心之中的重心。实现正义从来都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在现代法治语境中,程序正义几乎成为了真理性话语。如昂格尔所述,法律的形成和适用中的统一性和一惯性,即普遍

  • 论刑事诉讼人权保障机制的目标模式

    作者:白冬 刊期:2006年第02期

    <正>"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目标引导行动,行动是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活动。明确、合理的目标,引导人们自觉、理性地实践。刑事诉讼人权保障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和很强的实践性。因而,作为实现目标之规划的目标模式,具有指导与统摄刑事诉讼人权保障实践的功能作用,且人权保障与追究犯罪之间的复杂对立统一关系,

  • 口供的前生今世:一种刑事法治视角的考察

    作者:孙运梁 刊期:2006年第02期

    <正>一、引子2005年4月以来,"佘祥林"这个名字为人们所熟悉。佘祥林,原系湖北省京山县公安局马店派出所治安巡逻员。1994年1月20日,佘祥林的妻子张在玉失踪,同年4月11日,雁门口镇吕冲村一水塘发现一具女尸。经张在玉的亲属辨认,死者与张在玉特征相符。据此,1998年6月15日,京山县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佘祥林有期徒

  • 论刑法与时代精神

    作者:托马斯·魏根特; 樊文 刊期:2006年第02期

    这篇演讲,以回顾Jescheck教授曲折的学术生涯及其非凡的学术贡献和影响为线索,以刻画尤其是20世纪初以来德国刑法学和犯罪学研究的发展历史、揭示德国刑法学和犯罪学研究重镇马克斯—普朗克外国刑法与国际刑法研究所(Max-Planck-Institut Für Auslandisches und Internationales Strafrecht)的创建、发展及其一系列有重大影响项目的研究历程为背...

  • 刑法的知识形态及其他

    作者:周微 刊期:2006年第02期

    <正>陈兴良老师从法的三种形态:事实、价值、规范推导出法的多层次性,同时提出,法学作为一种知识形态,首先应当确定自身的层次:法哲学、法理学和法社会学。相应地,刑法也有刑法哲学、规范刑法学和刑法社会学三种形态。我想,陈老师作此划分的目的有二:其一,借此厘清各法学形态之方法论群;其二,打破人文学科之间的壁垒。

  • 共犯的处罚根据论——以引起说内部的理论对立为中心

    作者:杨金彪 刊期:2006年第02期

    <正>一、共犯处罚根据论概述(一)问题的提出在共犯论上围绕着共犯的处罚范围会提出如下问题:唆使他人把自己杀死的被害人能否构成杀人罪的教唆犯?唆使他人把淫秽物品贩卖给自己的人是否构成贩秽物品罪的教唆犯?预想使他人终于犯罪未遂而教唆他人实施犯罪的教唆者是否值得处罚等。所有这些问题应当如何解决?能否提供一个统一的理论基础?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