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传播

现代传播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Modern Communication(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杂志简介:《现代传播》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9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5363/G2,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社会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社会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传播文化研究、媒介经营与管理、新闻学与传播学、个案研究·百年中国、传播艺术与艺术传播、专题研究·电视节目形态、网络时代、随等札记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国和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国际刊号:1007-8770
国内刊号:11-5363/G2
全年订价:¥ 408.00
创刊时间:1979
所属类别:社会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2.81
复合影响因子:1.01
总发文量:5683
总被引量:40584
H指数:60
引用半衰期:4.1649
立即指数:0.0086
期刊他引率:0.9436
平均引文率:5.8216
  • 中国电影:从数字走向诗——2016《现代传播》年度对话

    作者:张宏森; 胡智锋; 刘俊 刊期:2016年第01期

    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异军突起,成为传媒与艺术领域引人瞩目的重要景观;2015年,以票房突破400亿为标识,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迈向新的高度,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本刊“年度对话”首次专门聚焦电影,就电影立法、电影政策、电影产业、电影创作与传播、电影人才、电影文化建设等问题进行交流探究。

  • 从业态转向社会形态:媒介融合再理解

    作者:黄旦; 李暄 刊期:2016年第01期

    关于"媒介融合",大多都是站在媒介组织边界内来理解:从最初的内容生产环节和资源的整合,逐渐延伸到媒介产业层面。"媒介融合"就是人如何利用不同媒介传输(或使用)不同内容。其思考路向,是以大众媒介机构为依据,是从媒介机构的门内往外看。然而,另一种"媒介融合"是社会形态的变化,即以数字技术为元技术平台,将不同维度上的媒介重新整合...

  • 数据生态的危险趋势与数据科学的可能空间——兼谈中国市场调查业的现状与问题

    作者:刘德寰; 李雪莲 刊期:2016年第01期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商业与研究领域的应用,数据分析的重要性正逐渐使其成为一个非常明确的科学领域。本文从数据稀缺性降低、非结构化数据及数据孤岛、数据分析能力稀缺三个方面梳理数据生态的重要转变,进而指出目前数据行业本身存在的七个危险趋势,及其对整个中国调查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最后,本文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出发,以定量研...

  • 新媒体时代下的人文精神危机

    作者:刘书亮; 黄心渊 刊期:2016年第01期

    人文精神的缺失局面在新媒体时代下依然存在,并且愈演愈烈。人文精神危机遍及新闻传播、消费购物与各类大众艺术创作领域。新媒体时代的人文精神消退一方面来源于工具理性的胁迫,另一方面又与互联网作为娱乐之物的传统密不可分。目前互联网的诸多机制甚至已经成了一种对消费的隐喻。为了重塑人文精神,国内的教育应该完成一次从知识教育到文化教...

  • 20世纪以来中国传播学发展历程回顾

    作者:李彬; 刘海龙 刊期:2016年第01期

    本文回顾了传播学引入中国知识生产领域的百年历史,梳理了其间的两次"引进"以及三次"突进"的历程,分析了有关学科背景与社会政治动因,总结了20世纪以来中国传播学发展中的三个焦点问题,进而对新百年中国传播学的发展超越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应当更具有文化自觉与学术自觉;更凸显历史意识与批判意识;更兼顾新闻与传播、理论与实践、中国与世界...

  • 互联网与中国新闻业的重构——以结构、生产、公共性为维度的研究

    作者:张志安; 吴涛 刊期:2016年第01期

    伴随着互联网用户的激增和互联网产业的蓬勃发展,中国新闻业的深层结构正在发生显著变化。互联网改变了中国新闻业的产业结构、受众结构、股权结构和权力结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中国新闻生产实践的变革,呈现出生产主体从专业化到社会化、生产机构从封闭性到透明性、生产周期从周期性到循环性等变化趋势以及软性新闻主导的特点,使得在中国本就碎...

  • 重塑传播研究范式: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

    作者:胡翼青 刊期:2016年第01期

    随着传播研究领域的极度膨胀,传播研究的碎片化显得越来越严重。缺乏认同感与归属感已经成为传播研究领域的一个明显特征。这是因为传播研究过于注重其应用与扩散的向面,而不重视奠定学科的理论根基。新媒体给传播研究带来了机遇,但目前两种新媒体研究的路径都是结构功能主义的,它们束缚了传播研究的想象力。新媒体通过其全新的互联网群体传播方...

  • 国家形象:概念、特征及研究路径之再探讨

    作者:吴献举; 张昆 刊期:2016年第01期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国家形象逐渐成为学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由于研究视角不同,研究者对于国家形象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各异,出现了"媒介形象说""评价说""实力说""身份或认同说"等不同的提法。对国家形象概念的认识是对国家形象进行塑造与建构的前提,因此,弄清国家形象的内涵与特征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从哲学的角度探讨国家形象的内涵...

  • 权力视野中典型报道的媒介形塑及社会效能

    作者:朱清河; 汪罗 刊期:2016年第01期

    典型报道是中国大众传媒领域最富有特色的新闻话语表达方式,从历史实践经验上看,它常以做出不俗业绩的社会各行业普通人作为媒介形塑与传播主体,对先进典型所体现的高洁品行进行广示与张扬。但若将其归置于权力及其运作机制的视域中来鸟瞰,便会很容易发现媒介典型的框选、裁制与传布并非如一般人想象那样仅受传者偏爱或受众期许所制,相反,正是始...

  • 异质与同一:阶层分化与媒体赋权背景下的社会共识

    作者:张梅 刊期:2016年第01期

    在中国面临众多公共议题的当下,如何在身份各有不同、利益可能冲突的言论场域中构建一定的基本共识,使得各言论主体能够理性讨论、和谐共处已成为现代多元社会一个不可绕过的重要问题。社会共识是由生活在一定历史—地理时空的群体所共同拥有、自由达成的社会认知和情感,其核心特征为社会性、共享性、自愿性和混合性。当下社会共识构建的深层背...

  • 从“兄弟”到“命运共同体”——中国建构对非洲话语体系的理念与实践

    作者:龙小农 刊期:2016年第01期

    中国建构对非话语体系的理念与实践,可根据其指导理念和话语诉求,分为"兄弟论""合作论""责任论""软实力论"和"命运共同体论"五个阶段。五个阶段构成中国建构对非话语体系的鲜明主线,突显中国建构对非话语体系的理念与实践经历了从情感到利益、从责任到使命、从物质到价值的三个转变。但中国建构对非话语体系的特点是,主体国家主导,势...

  • 西方“私有财产权—自由”话语范式与马克思的破解方式——对提升中国价值观念国际话语权的启示

    作者:莫凡; 李惠斌 刊期:2016年第01期

    "提升话语权"的前提是"破解话语霸权";而"破解话语霸权"的关键是破解旧的"话语范式"。西方"私有财产权—自由"价值观话语范式具有形成、演进的生成史,对此,马克思通过深刻揭露这一价值观话语范式的虚假性,并科学表述马克思主义的"自由"价值观,提升了马克思主义"自由"价值观的国际话语权。这对提升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话语权具有...

  • 电视艺术的定位与电视文化的“后现代性”

    作者:陈旭光 刊期:2016年第01期

    电视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影视文化或影像媒介文化已经上升为现代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之一。在一个媒介融合的"互联网+"时代,电视与其他新媒介相互融合,进一步扩张其传播方式,提升其传播影响力。电视艺术是电视这一媒介传播并与传播对象融化为一体的大众传媒艺术形态,电视文化归根到底则是一种"媒介文化"。辩证地看待电视艺...

  • 中国故事广播频率有声语言艺术创作现状与思考

    作者:曾志华 刊期:2016年第01期

    从一个广播节目形态成长为一个类型化频率广播,故事广播于小说连播而言,是一种承前启后、继承发展的关系。在故事广播中,有声语言的艺术表现是灵魂,也是本体,它是以艺术语言表达的各种手段将文字语言音声化的一种再创造。在紧密贴合原有作品文字的同时,更需要有声语言创作主体扎实的语言功力和强烈的语言感染力。从国家文化大发展的角度而言,根...

  • 论传媒艺术的大众参与性——传媒艺术特征论之三

    作者:刘俊 刊期:2016年第01期

    传媒艺术界定与研究有深刻的必要性。传媒艺术的大众参与性是考察参与者在艺术参与规模上划时代地增大,在参与程度上划时代地深入,在参与形式上划时代地主动而多元。大众参与性的具体表现为:创作方式上,逐步由个体个性化创作走向集体大众化创制;传播方式上,逐渐由"小众—中心化"传播走向"大众—去中心化"传播;接受方式上,逐步由"静默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