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传播

现代传播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Modern Communication(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杂志简介:《现代传播》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9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5363/G2,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社会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社会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传播文化研究、媒介经营与管理、新闻学与传播学、个案研究·百年中国、传播艺术与艺术传播、专题研究·电视节目形态、网络时代、随等札记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国和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国际刊号:1007-8770
国内刊号:11-5363/G2
全年订价:¥ 408.00
创刊时间:1979
所属类别:社会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2.81
复合影响因子:1.01
总发文量:5683
总被引量:40584
H指数:60
引用半衰期:4.1649
立即指数:0.0086
期刊他引率:0.9436
平均引文率:5.8216
  • “第三极电影文化”构想

    作者:黄会林; 高永亮 刊期:2011年第04期

    具有数千年传统的中国文化在其独特性、影响力和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上,足以成为欧洲文化、美国文化之外的"第三极文化"。依托"第三极文化"、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中国电影文化,可以构成欧洲电影文化和美国电影文化之外的"第三极电影文化"。提出"第三极电影文化"构想,旨在使中国电影真正成为"第三极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弘扬和传播"第三极...

  • 论传媒的“人格特征”

    作者:陈作平 刊期:2011年第04期

    本文采用拟人方法,依据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的传播符号和传播方式,分析了不同传媒所扮演的"传播角色"及其所具有的"人格特征"。透过这些"传播角色"及其"人格特征",我们可以更透彻地了解不同媒介的传播规律。

  • 由《非诚勿扰》看电视传播中的“蝴蝶效应”

    作者:沈忱 刊期:2011年第04期

    作为一档高收视率的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在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争议,一些舆论认为《非诚勿扰》过度宣扬和渲染"物质至上"、"拜金主义"等与社会主流相悖的价值观。本文通过对《非诚勿扰》节目内容进行具体解析,得出《非诚勿扰》系列负面评价的产生是"蝴蝶效应"在电视传播过程中的体现的判断。在此基础上,本文对电...

  • 加强新闻立台的制度安排、建设和创新

    作者:王晓峰 刊期:2011年第04期

    已有的新闻立台理论研究,多是从广电媒体属性和新闻节目创新这两方面着眼,鲜有把制度安排、建设和创新作为视点。当前,新一轮新闻立台已从认知的回归和升华发展到实践的深化与提升的新阶段,亟需从制度视角加深认识、创新实践。本文结合浙江城市台等的实际情况,探讨了新闻立台制度安排、建设、创新的主要内容和当前的途径与目标。

  • 文化强省背景下的湖南广电“大片战略”内容创新研究

    作者:陶新艳; 胥亚 刊期:2011年第04期

    文化的创新,应该是全领域的创新,也是全过程的创新。在文化强省的背景之下,湖南广电"大片战略"的内容创新应该在红色题材上形成系列,力求突破;在历史题材上瞄准空白,集中发力;在现实题材上结合品牌,攻克难点。

  • 新闻传播学:学科的分化、整合与研究方法创新

    作者:陈力丹 刊期:2011年第04期

    本文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的历史发展做了分化、整合与研究方法三方面的概述。文章认为,传播学在中国主要由新闻学人士加以研究有一定的偶然性。要求传播学"本土化",本质上建立在与西方传播学"划清界限"的思想认识基础上,但其实传播学中的不少理论(例如"议程设置论"、"公共领域"等)一到中国就被赋予中国制度和文化背景的理解。一些关于新...

  • 苏联解体的传媒因素及其教训

    作者:李宏 刊期:2011年第04期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众传媒在前苏联社会动荡时期扮演着非常特殊的政治角色。本文主要结合苏共前领导人所写的回忆录,试图从传媒因素的视角来观察和研究这场悲剧。

  • 传播研究本土化路径的迷失——对“西方理论,中国经验”二元框架的历史反思

    作者:胡翼青 刊期:2011年第04期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陆的一些传播学者在余也鲁的倡导下拉开了传播研究本土化的序幕。以西方理论为基础,以中国经验为研究对象的认识论二元框架就此形成。这一二元对立的框架成为此后各种传播研究本土化路径的基本指导思想。然而,从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来看,"中西二元框架"不仅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认识论悖论,而且它对西方理论和中国经验的...

  • 超越“非洲范式”:重构中国对非外交传播战略

    作者:龙小农 刊期:2011年第04期

    西方媒体坚持"非洲范式"报道非洲,扭曲非洲形象,旨在确保它批评、指责、教化非洲在文化、政治和道德上的合法性;"非洲范式"也是西方媒体妖魔化中国在非洲形象的深层次原因,中非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面临中国在非"声誉管理"问题。但与此同时,西方坚持"非洲范式"报道非洲、与非洲发展关系,为中国调整对非传播和外交战略提供了空间,中国可...

  • 在“文本”与“理解”之间——论国际危机传播的阐释层次与文本属性

    作者:崔林 刊期:2011年第04期

    在国际危机事件的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必然通过文本对自己的利益倾向和价值取向进行或隐或显的解释。解释行为的不同层面与文本的属性直接相关,它们共同决定了我们对国际危机事件的"理解"。

  • 中华文化影响力的符号呈现与传播创新——《行走唐人街》解读

    作者:杜志红 刊期:2011年第04期

    央视春节特别节目《行走唐人街》选择了春节这个典型时刻和唐人街这个典型场域,实现了对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华文化的符号呈现和形象表达;同时又以宏大叙事与微观讲述、直播主导与整合传播相结合的传播创新,整合了节目内容资源和沟通交流渠道,实现了注意力资源在新传播范式下的重新聚合和新媒介环境下主流媒体电视新闻的权威重塑。

  • 中国主流大片中民族文化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作者:张阿利; 赵立诺 刊期:2011年第04期

    电影作为文化产业的主要支柱之一,对于文化事业的繁荣,对于中国民族文化形象的建构与传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如何在主流大片中建构中国的民族文化形象,这对于主流大片的进一步发展,对于中国电影国际形象的确立,对于国家文化形象的有效传播,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分别从后殖民语境下中国电影的民族文化建构、文化氛围的创造与"二...

  • 个性化之维——网络电影的艺术新特征

    作者:徐辉 刊期:2011年第04期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电影"作为一种新的现象闯进了人们的视野。电影艺术的本性和互联网的特性,决定了网络电影的艺术新特征。从电影艺术来说,它的本性在于超脱一切进行彻底的创新,即追求彻底的个性化。从互联网来看,网络空间是一个光滑空间,同样以彻底创新、追求个性化为特性。网络电影作为两者联姻的结果,为电影突破一切限制而呈现其个性...

  • 化数为美:数字虚拟创作的美学思考

    作者:周伟业 刊期:2011年第04期

    数字虚拟创作为当代艺术创作和审美体验提供了全新的方式,其本质是运用数字技术对现实和幻想世界进行再现和虚拟,审美特征包括创作方式的非物质化、创作手法的"以小见大"、创作主体的相互协作。数字虚拟创作可以将复制、模仿结合起来,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创作手段。

  • 大众音乐传播的社会心理观照探究

    作者:赵志奇 刊期:2011年第04期

    音乐传播是人类社会生活中音乐文化相互沟通和互动的桥梁,是人们艺术、文化交往的基本方式之一。本文试从理论维度阐释音乐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和受众双方所基于的社会心理活动,分别从音乐信息接收、音乐信息理解、音乐传播效果等三个维度对大众音乐传播中的传播者和受众心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