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传播

现代传播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Modern Communication(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杂志简介:《现代传播》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9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5363/G2,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社会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社会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传播文化研究、媒介经营与管理、新闻学与传播学、个案研究·百年中国、传播艺术与艺术传播、专题研究·电视节目形态、网络时代、随等札记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国和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国际刊号:1007-8770
国内刊号:11-5363/G2
全年订价:¥ 408.00
创刊时间:1979
所属类别:社会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2.81
复合影响因子:1.01
总发文量:5683
总被引量:40584
H指数:60
引用半衰期:4.1649
立即指数:0.0086
期刊他引率:0.9436
平均引文率:5.8216
  • 评析“制播难分离”

    作者:李向阳 刊期:2010年第12期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与发展,"制播分离"的内涵必须由原来单纯的营造内部市场与再造节目流程,而转化成为事企分离、非营利性机构与营利性机构分离亦即"公商分营"的体制再造,由单纯的机制创新转化成为体制、机制改革的联动。如果继续沿袭在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体制框架内"由内而外"、"由上而下"的惯性思维来实施制播分离,制播分离...

  • 政治传播研究方法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借鉴意义

    作者:张晓峰 刊期:2010年第12期

    我国现行的传播模式对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不断演进,新媒体的出现,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总结历史经验,探寻更具时代特色的、更为有效的传播方法。本文拟对西方政治传播的研究方法作一梳理,以期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提供一些方法借鉴。

  • 从“乌合之众”到“媒介公民”:受众研究的“公民”视角

    作者:连水兴 刊期:2010年第12期

    "受众"身份历来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命题和对象,在传统的传播学理论中,就有过大众、受众、公众等不同概念的争议,但随着新媒介时代的到来,这些概念的阐释功能逐渐体现出局限性。本研究将"公民"身份作为受众研究的新视角,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媒介公民"的概念,并从理论层面探讨了"媒介公民"对公民社会建构的重要意义。

  • 视觉赋权与抗逆力的行动实践——剑南“社区媒体行动计划”的反思与展望

    作者:吴炜华; 程素琴 刊期:2010年第12期

    本文以剑南地区的"社区行动计划"为出发点,探索了灾后重建的社会语境中,青少年抗逆力的建设与视觉民族志的研究方法相互结合的可能性。青少年的自发性观察与反思在媒介公共服务和教育介入的前提下被视觉赋权这一理念扩大,而得以重新建构"抗逆力"之媒体化框架的理解力、想像力与实践能力。

  • 知识分子与现代传媒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作者:龙小农 刊期:2010年第12期

    现代传媒与大学及科研院所成为型塑社会价值与方向的中心结构,教育界、科学界与传媒界的知识分子已构成中国前所未有的战略性阶层。知识分子与现代传媒在承担公共责任、建构公共空间方面具有显著相似性,奠定两者的联姻基础。知识分子与现代传媒互为发展支撑,共同推动公共空间的建构,但知识分子与现代传媒在发展逻辑和价值目标上存在冲突,导致知...

  • “伪真实”:媒介建构中的仪式景观——基于广西仫佬族依饭节的观察访谈与媒体报道分析

    作者:陈力丹; 王晶 刊期:2010年第12期

    本文主要以"景观理论"作为研究视角,观察罗城依饭节仪式,分析媒体对此报道的文本,力求阐释出媒体在文化传播中的组织与建构角色。

  • 舆论监督与社会政治生态环境

    作者:范以锦; 杨凡 刊期:2010年第12期

    舆论监督的强弱,与社会政治生态环境是密切相关的。本文从因果联系的角度分析了舆论监督与社会政治生态环境的内在联系,并从新中国成立之后舆论监督的状况入手,将61年间的舆论监督划分为六个时期,进而对各个时期社会政治生态环境对其影响进行了分析。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指出新媒体时代舆论监督的走势及要注意的问题,试图引发方方面面对这一现象...

  • 关于全球传播的对话:概念、语境及热点议题

    作者:Monroe; E.Price; 龙耘 刊期:2010年第12期

    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是近半年来发表的对Monroe E.Price的第三篇学术访谈。第一篇是与西班牙IE大学传播学院院长Samuel Martin-Barbero有关全球政治传播的对话,同时以西班牙语和英语刊登在该校学报上,可谓欧洲的视角;第二篇是回答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的提问,由该校的丘林川教授设计实施,以英文刊登在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 论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作者:张积玉 刊期:2010年第12期

    对学术期刊实现公正、公平、科学的评估,采用什么样的评估指标体系是关键。构建一个科学、合理、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评估指标体系,应以新闻出版署《社科期刊质量标准及评估办法》精神为指导,在认真总结、吸收以往成功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对现行体系作出较大改进:首先,拟将学术期刊的评估按范围、内容的不同分为以评估期刊社(编辑部)整体工作为主...

  • 手机报受众的需求、评价和建议

    作者:廖圣清; 张海鹰; 唐旻 刊期:2010年第12期

    本研究通过对在北京、上海、宁波三地进行的手机报用户焦点群体访谈资料的分析,针对手机报的采用、评价、建议等方面的问题,较为深入地了解受众的相关需求和意见;为推进手机报的发展,提供经验材料和理论思考。

  • 放开自然灾难报道后媒介权力的实现

    作者:郑亚楠 刊期:2010年第12期

    随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我国对于自然灾难事件的报道日趋透明。从雪灾到矿难,从汶川地震到玉树地震,从吉林水灾到舟曲泥石流,大量的媒介报道不仅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而且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同时,也是媒介权力的实现过程。本文重在探讨自然灾难报道放开后媒介权力的实现问题,认清媒介权力的性质和媒介权力实现的意义和路径。

  • 美国电影褒奖与传播平台——奥斯卡八旬光与影

    作者:李亦中 刊期:2010年第12期

    本文结合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创办奥斯卡奖80多年来的历史,从评奖宗旨、评选规则、评委意识、褒奖导向、全球传播等方面,深入考察奥斯卡奖的特点与影响力,关注奥斯卡评奖机制的不断完善,为世界各国传播本民族电影文化提供参照。

  • 广播电视艺术传播“传—受”关系论

    作者:施旭升 刊期:2010年第12期

    中国广播电视从"宣传本位"到"受众本位"的转变显示了其艺术传播地位的独立,也体现了中国广播电视艺术的本体的自觉;而"传—受"关系的确立则是基于传播文化的本性,并且构成了广播电视艺术传播过程的核心环节。进而,也正是基于"传—受"关系而建构起一个广播电视艺术传播场;它一方面能够促进并制约着传者与受众之间的交流反馈,另一方面,更...

  • 新历史主义“历史若文学”的辩证分析——兼论目前历史题材的电视艺术创作

    作者:杜彩 刊期:2010年第12期

    新历史主义作为一种"文化诗学",面临如何处理历史的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关系问题。"互文性"理论使文学和历史的界线模糊化,应对新历史主义应采取辩证综合分析的科学态度。在目前历史题材的电视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中,应该辩证地理解唯物史观与新历史主义文化思潮的关系,在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的同时,批判性地汲取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的合理内核。

  • 走在历史拐点上的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写给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诞生六十周年

    作者:马谛; 胡志刚 刊期:2010年第12期

    作为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极为丰富,这为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华民族电影精品提供了条件和优势。本文通过对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历史的梳理与回顾,指出了其曾经的辉煌和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面向世界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的可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