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文学刊

现代中文学刊杂志 北大期刊 CSSCI南大期刊

Reviews and Research on Chinese Literature

杂志简介:《现代中文学刊》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4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1-2026/G4,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批评、书评、译文、史料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文史专业委员会;华东师范大学
国际刊号:1674-7704
国内刊号:31-2026/G4
全年订价:¥ 160.00
创刊时间:1984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上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19
复合影响因子:0.26
总发文量:1243
总被引量:1655
H指数:13
引用半衰期:10.3297
期刊他引率:1
平均引文率:15.8316
  • 海水天风 琴瑟和鸣——记夏晓虹、陈平原二位先生

    作者:魏泉 刊期:2004年第02期

    刘鹗的《老残游记》中,最为人熟悉的要数选入了中学语文课本的白妞说书那一节,所谓“明湖湖边美人绝调”。其实在刘鹗这部奇书中,描摹声乐之美的,除了这第二回中写白妞所唱梨花大鼓的荡气回肠,书中第十回一“骊龙双珠光照琴瑟”,更着意渲染了一段琴瑟合奏的出神入化。只是阳春白雪,当然不敌下里巴人的和者之众。而那世外高人隐居的桃花山...

  • 西方生命美学的三重局限

    作者:王晓华 刊期:2004年第02期

    “新维度”之“新”,在我主持的这个栏目中,不再是满足于对西方各种理论的阐释和理解所造成的差异上,而是立足于中国文化特色和当代中国社会文化问题的特殊性,对西方的基本原理和思维方式的局限做出批判性分析,并鼓励提出研究者自己的理论设想.这些或多或少的理论设想可能在提出之初不够成熟,但这是创造性积累的必然过程,我以为应该予以...

  • 会合以春,别离以秋——《西厢记》为情景交融作出的范例

    刊期:2004年第02期

    元人杂剧《西厢记》渊源于唐代元稹的小说《会真记》,却并非直接从《会真记》改编,而经过了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这个中间体。也就是说,故事的主要情节,已经有了两次丰富发展和改动,主题思想也随之变化。我们先看张生、莺莺相遇于蒲东普救寺的时序是如何演变的。

  • 质疑五四诗学的神话

    作者:胡晓明; 王守雪 刊期:2004年第02期

    提到朱光潜的《诗论》,人们总是习惯地称之为“中国现代美学史第一部系统的诗学理论著作”,认为它主要是为了指导新诗写作的。“现代”一词,总是和“新”、“西方”联系在一起,带着灵光;也往往和“古代”相对峙。《诗论》中运用了不少的西方心理学的概念,如“直觉”、“知觉”等,以及西方美学的理论,但所解析的对象、所证明的学理,更多...

  • “非物质社会”中的现代设计

    作者:张晶 刊期:2004年第02期

    有心的人不难发现,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在西方的工业界,大量流行使用表面光滑的黑、灰和白色塑料作产品外观。这一时期生产的电吹风、电动剃须刀、音响、电视、收音机和录像机等机械电子装置的外壳,大多都采用了这样一种廉价而易于批量制造的新型材料和工艺。这些产品的外部造型一般以简单的几何形态为主,多数为方形或圆柱形的设计结...

  • 新中国戏曲改革运动初期的艺人集训班——以上海、北京、安徽为例

    作者:张炼红 刊期:2004年第02期

    生生不息的民间生活孕育了中国地方戏曲。日久天长,地方戏成了中国民间情绪最生动、最丰富、最充沛的表现形式,中国民间情感的表达也因戏曲而丰满、因戏曲而成熟。对于构成地方戏最广大的观众基础的中国底层民众而言,地方戏更是寄托着平常生活的梦。正因为儒家传统历来推崇“文以载道”的理想,使得相对可以“文不载道”(甚至属于“旁门左道...

  • 美在于形式——论审美活动的学科基础

    作者:刘士林 刊期:2004年第02期

    在当代哲学界有一个说法,叫语言学的转向。它的意思究竟是什么呢?我以为它指的是哲学或者说人类思维方式以及隐含在其中的基本价值观念的基础性转换。从西方哲学史的角度看,主体的精神活动方式主要发生过两次重大转换,即(一)从客观本质到主体的意识结构,以及(二)从理性主体的意识结构到话语主体的语法规则。对前者大家是熟悉的,而对后一种...

  • 自己的幸福感与他者的认可——从一场辩论赛说起

    作者:陈家琪 刊期:2004年第02期

    2003年12月12日,我作为一名评委,参加了同济大学第15届“青年杯”辩论赛的决赛。双方辩论的题目是“长生不老是一种幸福还是不幸”,正方为土木工程学院,认为长生不老是一种幸福;反方是材料工程学院,否定这种说法。正方一色男生,气势轩昂,西装革履,反方三女一男,面有微笑,不卑不亢。这似乎暗合了某种性别上的隐喻:男性多喜长生,女性...

  • 唯美也是一种天意

    作者:吴俊; 潘向黎 刊期:2004年第02期

    刚刚拿到你新出的小说集《我爱小丸子》,其中大部分作品我都陆续读过,这样放在一起看,感觉还是不一样,觉得个性色彩更浓烈,更有冲击力了,编排上也很吸引人。关于这本书你有什么要介绍的吗?

  • 全球化中的恐惧和厌恶

    作者:弗雷德里克·杰姆逊; 霍炬 刊期:2004年第02期

    《神经人》作者是否真的“转变了他的风格”?甚至是否像某些老式的批评家所说的,他“停止”写作科幻小说了,因此可以考虑给他某种褒扬?可能相反,他更接近那些他经常涉及的“电脑朋克”,而这一点在他有时的合作者布鲁斯·斯特林的作品那里表现的更突出。无论如何,科幻小说的表现机制经过由此运动肇端以来无数代的技术进步和几乎过滤性的突变...

  • 臆说钱钟书

    作者:龚刚 刊期:2004年第02期

    钱钟书这个人,太聪明,也太刻薄;太清高,也太世故;太博学,也太博杂。对他难有一面倒的评价,以致不虞之誉和求全之毁互不相让,也是情理中事。

  • 关于地域文化的另一种思考——美化了的民俗风土被新写实还原后

    作者:陈宇 刊期:2004年第02期

    1980年汪曾祺的《受戒》给我们带来了一股清新活泼的民俗风土之气。它如一泓清泉,流入我们的心田,滋润着久被政治烘干的心。同时作家们似乎也从这恬淡和谐的描写中找到一种与政治主题相剥离的方法——建构地域文化的乌托邦——借助民族风土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境界,探求文化在不同的地域的沉淀与延续。

  • 中国当代美学建设需要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评刘士林的《澄明美学——非主流之观察》

    作者:张玉能 刊期:2004年第02期

    最近读了刘士林的(《澄明美学一非主流之观察》(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以下简称(《澄明美学》),深深地被作者的那种强烈的批判精神和蓬勃的创新意识所感染。尽管我并不完全同意刘士林的所有观点,但是,我觉得,当前的中国美学的建设,确实是非常需要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 误读——影响的焦虑——兼论03版《射雕英雄传》改编的文化立场

    作者:王萍 刊期:2004年第02期

    影视与文学自有其建立在各自媒体基础之上的本体特征,二者在语言和逻辑上相互交融补充,演变至今,大大丰富了由文字和影像构成的两个不同语言世界的叙事能力。文学的影视改编,不仅为影视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而且给文学自身也带来了更为广泛的传播效果,金庸武侠小说更是运用现代大众媒介传载文化艺术而获得成功的典型个案。对金庸小说进行影视...

  • 清谈之乐与山水之美——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人的文化休闲活动

    作者:李然 刊期:2004年第02期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李泽厚则认为这一自觉性“非单指文学而已”[1]。的确,魏晋时代是中华民族史上极为特殊的一段时期,不仅各种思想艺术令人叹为观止,即是当时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也是前人所无法比拟的。本文试从《世说新语》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