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诗学

文化与诗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Culture and Poetics

杂志简介:《文化与诗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1年创刊,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半年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中国古典诗学、西方文化与诗学、中西会通、学人研究、编后记

主管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主办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研究中心
创刊时间:2001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半年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14
总发文量:417
总被引量:294
H指数:6
期刊他引率:1
  • 启蒙与信仰之间的困扰——读鲁迅《破恶声论》

    作者:孟泽 刊期:2015年第01期

    《破恶声论》是鲁迅早年留学日本时发表的一篇未完成的文言文,对当时流行的'破迷信''崇侵略'说进行了驳议。鲁迅认为,信仰的发生是人类自然而然的精神现象,'迷信'不是罪过,可怕的反而是那种标榜救国的'无信仰之士人''破迷信之志士'的所作所为。这种对于'信仰'的认知与晚清以降的'启蒙'思潮,与鲁迅本人试图通过'立人''立人极'以改造中国以及日后...

  • 古典人文烛照下的诗学祈向——“学衡派”的文化与文学论说

    作者:胡继华 刊期:2015年第01期

    在'革古''复古'与'变古'三脉现代潮流的搏动中,'学衡派'尝试涵濡中西,以我涵他,化成人文,进而建构中国现代诗学秩序。他们坚信,西方以古希腊为背景的人文主义和中国以儒学为背景的人文化成理想可以远缘交合,涵濡贯通,生成超越中西古今、克服恶魔人欲的全球人文主义。他们重构了'模仿论',以之为古典诗学体系之核心典则;又重述了'道德论',以之为古...

  • 近代图像印刷资本主义——以《点石斋画报》插页画为中心的考察

    作者:唐宏峰 刊期:2015年第01期

    《点石斋画报》插页画与其中的《卧游图》系列,长久以来一直被学界忽视。本文以'点石斋'插页画为中心来考察晚清绘画与图像的机械复制和公共传播,分析照相石印技术带来的图像印刷的新特点与绘画形态的新变化,指出新技术使得图像实现广泛传播,由此形成一种公共性的视觉空间与共同体感受。本文提出'图像印刷资本主义',将图像纳入现代性印刷文化的...

  • “印象派”与“诗”:论丰子恺的绘画思想

    作者:唐卫萍 刊期:2015年第01期

    丰子恺以及'子恺漫画'在绘画领域是一个十分独特的存在。他的绘画创作及理论批评打破了文学和绘画的疆域,以西洋绘画的'眼力'重新解读了传统的诗歌,为其漫画创作打开了一条回归中国画传统的道路。同时,他又将对这一绘画样式的理论思考切入中西绘画的讨论命题之中,通过对以'印象派'为代表的西方现代绘画的思考,为其回归打开了广阔的历史视野,无论...

  • 《桥》中可曾有“桥”——关于废名《桥》中破折号的解读

    作者:于阿丽 刊期:2015年第01期

    李健吾曾经评论过废名的代表作《桥》,指出该小说句子之间缺乏一道理解之'桥'。笔者在阅读《桥》的过程中,发现其中'——'(破折号)出现的频率非常高。本文对这些破折号的用法进行了细读,认为它们已经超出了基本标点符号的范围,体现出独特的功能,如:唤醒读者的审美想象,邀请读者直接对谈,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等等。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些破折号...

  • 文类视角内的废名“文章观”

    作者:梁波 刊期:2015年第01期

    本文在文类视角内,对中国现代作家、学者废名的有关小说的部分文学观念——'文章观'进行研究,进而考察其小说的文学形式与当时文类制度之间的关系。本文以为,在中国现代文类被逐渐确立的语境中,废名的'文章'作为既表征个人文学理想,又游离于中国现代文类制度的一种构形模板,集中反映了废名对'中国现代小说'文类界限的质疑与冲击,并促成了废名建...

  • 从白话诗到新诗:胡适“新诗”概念的转变

    作者:陈爽 刊期:2015年第01期

    1919年10月胡适在《谈新诗——八年来一大事》中首次使用了'新诗'这一概念,从此'新诗'便正式成为现代汉语诗歌的名称。但从现有的资料中可以发现:胡适在为'新诗'命名时曾分别使用了'白话诗'和'新诗'这两个不同的名词。大体而言,1917年至1919年,胡适主要使用'白话诗'一词;1919年至1931年,'白话诗'与'新诗'两词交替使用;1931年以后,胡适基本上全部...

  • “诗人”鲁迅之发现——李长之的《鲁迅批判》再解读

    作者:於璐 刊期:2015年第01期

    《鲁迅批判》是在争论的语境中面世的,一面是左翼理论家对鲁迅思想性和社会意义的褒扬,另一面则是自由知识分子对鲁迅价值的否定。李长之在《鲁迅批判》中从浪漫主义视野揭示了鲁迅身上的诗人本质。鲁迅学在很长时间内陷入'神化'形象的研究误区,鲁迅退化为一个文化符号,直到近年来才重新发掘出被遮蔽的诗人鲁迅的意义,并成为当前鲁迅研究中的热...

  • 徘徊于“抒情绪”与“叙事实”之间——重评徐志摩的新诗写作

    作者:陈太胜 刊期:2015年第01期

    '抒情绪'与'叙事实'这两类诗,代表着徐志摩诗中两种不同的声音,即两种不同的音乐性:'吟唱的'和'说话的'。一般读者和评论者提到徐志摩时,喜欢的恰恰是那些以《再别康桥》《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为代表的'抒情绪'的诗,而于其他类型的诗(尤其是'叙事实'的诗)则没有加以充分的注意。正是'抒情绪'与'叙事实'两类诗的共同存在,才更充分地证明...

  • “权”“力”之辩的文化主体性问题——朱自清文学鉴赏思想的历史缘起

    作者:罗成 刊期:2015年第01期

    1921年至1922年间,朱自清发表了《民众文学谈》与《民众文学的讨论》。这两篇文章作为朱自清文学思想的起点,对于理解朱自清的人生史与思考史具有本源性意义。朱自清在现代中国文学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了'鉴赏权'与'鉴赏力'的命题,这一思考超越了新文化运动中'为人生'与'为艺术'的二元对立式文化假设,同时包容'人生'与'文学'的方式,深刻触及了理...

  • 文本内外:《背影》的症候分析——兼及文本解读中作者传记资料运用的正当性问题

    作者:黄键 刊期:2015年第01期

    《背影》是一个透露作者心理症候的文本。如果改变作品所提供的以儿子为视角的读者位置,而从父亲的角度来观看,就会发现,父亲的种种表现乃是出于经历变故之后对家人亲情慰藉的渴求。正是由于看到父亲衰老的背影,从而发现了父亲实际上的弱势,儿子的情感才从抗拒抵触转变而为感动与愧疚,于是'背影'就成为承载朱自清对于弱势父亲的愧悔的符号。多年...

  • 希利斯·米勒的文学伦理观

    作者:张旭 刊期:2015年第01期

    '伦理转向'是西方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文研究领域的一个主要话题,表现在文学批评领域便是伦理批评的盛行。本文以美国文学批评家希利斯·米勒为个案,讨论他如何运用解构主义批评途径探讨文学中的伦理问题。文章重点介绍他的阅读伦理观、叙事伦理观和地志伦理观,追溯各理论的缘起,梳理其主要内容,并在互文语境中展开剖析,进而提出自己的批评与反思...

  • 价值多元与价值虚无——从施特劳斯与伯林的思想张力看文化多元主义的悖论

    作者:张兴成 刊期:2015年第01期

    现代社会的一个根本特征就是文化与价值的主观化、相对化与多元化。伯林是坚持和倡导价值多元论与自由主义的代表性思想史家,他以一元论与多元论之间的冲突来划分西方的思想图景;而施特劳斯则视价值多元主义为西方自由民主制的危机表现之一,认为这是古典哲学的自然权利论被现代科学、历史主义和实证主义取代后的结果,现代价值多元论很容易滑入虚...

  • 消费时代与童年文化的经济——论现代童年审美文化的资本化进程

    作者:赵霞 刊期:2015年第01期

    随着现代社会逐渐步入消费时代,在现代性进程中逐渐建构起来的童年审美文化也被吸纳到了早期文化消费经济的壮大过程中。早期童年文化的消费实践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既有的童年文化建构成果,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现代童年审美文化的传播和再建构。大约是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消费经济对于童年审美文化的资本征用开始了其最为壮阔的...

  • “真实”作为美学命题在小说和绘画中的同构性与辩证法——以左拉和马奈为中心的一段问题史

    作者:赖彧煌 刊期:2015年第01期

    左拉不仅在小说创作上对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进行了违抗,也在诗学层面上敏锐地捕捉到文学艺术美学革命的整体位移,并据此重新辨识了小说与绘画刻画世界的方式。在去形而上学与反总体性的前提下,左拉设计的'片段化'小说与当时追求'可见性'的马奈绘画,在'如何表征真实'的美学诉求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高度统一的步调奇妙地存在于同一区间内部,因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