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文化产业与艺术管理

文化产业与艺术管理赏析八篇

时间:2023-12-15 10:13:18

文化产业与艺术管理

文化产业与艺术管理第1篇

关键词:艺术管理 管理模式 艺术经济管理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速度的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也进步神速,和其他产业一样,我国的文化艺术产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为提升国内经济迅速发展,人的理念在新的国际竞争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变成一种国家发展策略,艺术产业是文化产业范畴中的一部分,也是大文化发展中,具有产业性质的运行戏剧艺术以及表演艺术的企业。艺术产业的发展和形式经历了初创、和不断更新。实践证明,用传统的艺术管理模式强化艺术产业管理,是无法促进和发展艺术产业文化的。因此,深化艺术创业管理体制,实现艺术产业管理模式的发展,已经成为艺术界和社会最为关注的话题。

一、艺术管理的内涵

艺术管理是随着艺术产业化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艺术产业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需要艺术管理发挥重要的作用,对艺术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制,最终实现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互赢。艺术管理者要为艺术家提供最佳机会发展其艺术,创造良好的创作环境;艺术管理者也应将获得的成果呈现给理想的观众,为艺术体验准备条件。过去的艺术管理者主要由一些优秀的导演、演员、画家、编剧等自己成立的,这种情形下,因为艺术家忙于行政事务而淡失了艺术才华,同时管理事务也并不理想。目前,随着艺术产业的迅猛扩大,社会对懂艺术、懂管理的人才需求甚多,他们不仅需要深厚的艺术素质,还需要有先进的创新创意、市场运作和经营管理能力。一位艺术管理者,在实际的管理当中,明确自己在艺术发展中的位置以及角色,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艺术管理者应该充分发挥好自己的作用。

二、艺术管理的创新

(一)对艺术管理的深入研究

艺术管理是以艺术市场为中心来研究所有艺术经济的管理行为。按照艺术市场的角度,可将艺术管理分为三种:宏观艺术管理、中观艺术管理以及微观艺术管理。政府对艺术市场和艺术活动的管理是宏观艺术管理;艺术产业机构、艺术行业协会和艺术生产等对艺术市场和艺术活动行业性的管理称为中观艺术经济管理;艺术中介对本身的市场和经济活动所执行的管理是微观艺术管理。可知,宏观艺术管理归咎于艺术行政管理,而中观艺术管理为艺术产业管理;微观艺术管理也就是艺术中介管理,换句话说,艺术管理与艺术行政管理密切相关,不能将它们作为两个类别而分开。

(二)对于艺术管理的新认识

政府对音像业、影视业、文学出版业、美术品业、舞台表演业等的政策性管理体制,称之为艺术产业政策管理。而一切艺术产业自身编制的管理,如企业内部的产销行为管理、经济组织本身的经济行为管理、工业化组织机构的生产行为管理,也就是艺术中介管理和艺术企业管理,是艺术管理的最重要方面,虽然艺术产业政策管理不能与艺术产业管理的历史舞台划清界限,但是在艺术产业管理领域内它必将退出,市场高度自由发展、政府放权的结果就是这个原因。

(三)艺术管理的理论结构

艺术经济管理从宏观上来讲它属于艺术行政管理范畴,在中观上却属于艺术产业管理范畴,而微观上与艺术中介管理相关。这中说法与传统上规定的艺术管理分为艺术经济管理、艺术行政管理的结论产生了很大的冲突。同时艺术经济管理的这种分类方式以及消解把艺术管理划分成了艺术产业管理、艺术行政管理和艺术中介管理,而艺术中介管理又属于艺术产业管理。因此,艺术行政管理和艺术产业管理同属于艺术管理。

三、艺术管理的模式

(一)艺术管理的模式及其创新

艺术产业管理模式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与时俱进,共同促进艺术产业的蓬勃发展;二是继承并且发扬传统艺术产业,推出崭新的艺术产业品牌意识;三是艺术产业管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市场经济和艺术产业及其管理与是相互有联系的,艺术产业的基础就是市场经济,没有一个健全完善文化艺术市场,艺术产业的发展就没有生存依据,独立不能进行。艺术管理模式与创新,与艺术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也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对于促进艺术产业发展,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艺术管理创新模式实施策略

首先,要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努力强化艺术产业管理。艺术产业的管理,首要的是更新观念、科学论证、大胆改革,着眼于快速发展艺术产业。第二,在艺术管理中发展艺术产业机制。艺术产业是一种具有创意和充满活力的无烟产业,创新是主要动力。但是创新的前提来源于艺术产业机制的完善,健全艺术产业管理,使艺术产业有序的健康发展,是市场的需求。第三,提高产业运营管理的力度扩大艺术产业资源挖掘。艺术产业不仅包括艺术资源、艺术人才、艺术遗产以及文化艺术设施,还具体包括经营要素和资本要素。第四,精心打造优良艺术品牌体系。艺术管理最关键的环节就是要打造特色艺术产业品牌,走创新发展道路。

四、结论

综上所述,构建艺术管理理论框架以及对艺术管理的模式研究后,我们发现,艺术学科离不开管理学等其他相关学科的支持,在艺术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加强艺术管理者的角色意识,自觉地增强艺术管理者的素质,充分挖掘管理者的个性化优势。对文化艺术产业、文化艺术活动的管理采取市场产业化管理、政府行政管理以及艺术企业管理相互结合的管理方式。利用法律意识与政策,结合艺术自身的本质和模式创新理念,只有这样,艺术管理才能够健康有序的进行。

参考文献:

[1]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管理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赵志红.艺术管理的核心是艺术[J].艺术教育,2007

[3]宋建林.艺术传播的要素及其互动过程[J].美与时代,2009

文化产业与艺术管理第2篇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发展趋势 艺术管理 启示

当前,各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文化创意产业是21世纪最具活力的朝阳行业。加强艺术管理,向大众提供文化性、艺术性、精神性、娱乐性产品,将引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一、文化创意产业及艺术管理的内涵概述

(一)艺术管理内涵

艺术管理中的一种是侧重于艺术产业的政策性管理,如政府出台政策对美术品业、音像业、影视业、文学出版业、舞台表演业进行管理。艺术管理还有一种是对文化艺术产业自身的微观管理。本文所指是后者。文化艺术产业包括文艺演出、文化娱乐、影视、文化旅游、音像、艺术培训和艺术产业,对这7个产业的管理都叫艺术管理。

(二)文化创意产业内涵

指以人们精神文化娱乐需求为基础,以高科技技术手段为支撑,以广播、电视、网络等新传播方式为主导,以文化艺术与经济全面结合为特征的一个新兴产业。这个产业的核心是创意,根本手段是创作、创造、创新,本质特征是情感逻辑和自由表达,产品具有文化性、艺术性、精神性、娱乐性的特征。

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内涵是数字内容产业,数字内容产业以创意为动力,各种文化资源与最新数字技术相结合,数字内容产业赋予了文化创意产业新的时代内涵,引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二、文化创意产业与艺术管理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艺术管理是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微观管理,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事业发展为目的

文化创意是时代梦想的符号化,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非物质性。艺术管理应该把握人们的时代梦想,包括人们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关注人们的情感逻辑,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不断更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意。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意为艺术管理发展与创新提供动力

文化创意产业以文化为内容,创意为导向,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产业的核心价值。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意推动了艺术管理的发展,艺术管理的发展又使文化创意产业具备越来越多的创意特色。两者是相互交叉、相互依存、螺旋上升、共同进步的关系。

三、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影视、图书、音乐、美术、戏剧及艺术品等文化娱乐消费越来越大。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附加值高、可持续发展性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成为不少国家的强国发展战略,是21世纪最具活力的朝阳行业。

步入21世纪,我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呼声日益增高,政府不断出台新政,积极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效益明显。据统计,2011年我国文化产品出口总计187亿美元,是10年前的6倍,其中视觉艺术品出口93.3亿美元,占同期我国文化产品出口的49.9%。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速度惊人,是历史最好时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预计到2016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达1.8万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5%以上,文化创意产业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文化创意是时代梦想的符号化,具有非物质性,创意产品就是要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所以所有文化创意产业都要以创意为动力,以“梦想”为导向,提供大众喜爱的文化、艺术、精神、心理、娱乐产品。

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艺术管理的启示

(一)艺术管理以“梦想”为导向

20世纪90年代,“韩流”在我国文化市场成席卷之势,诠释了文化创意产业对艺术管理的启示。90年代,我国正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人深感精神压力巨大,梦想追求安定、温馨、富足的生活。韩国影视剧画面的美轮美奂、生活场景温馨感人,这些正好满足了广大中国观众的精神需求,这就是“韩流”成功的重要原因。

人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会追求更高的精神文化层面需求。演艺事业就要生产丰富的文化产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如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让专业和业余青年歌手站在舞台上展示才艺,平等竞争,接受公开选拔,这一创意符合人们反对办事托关系的精神需求。青年男女站在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舞台上展示了平等竞争、超越自我的现代精神和直面生活、勇于挑战的胆略智慧,所以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在社会上反响强烈,深受人们青睐。

(二)艺术管理要以创意为动力

国内电视选秀类节目属于创意产业,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现场直播歌舞表演,选拔表现突出的选手,艺术管理与电视业的结合是很好的创意。此后,电视综艺节目纷纷涌现,丰富了电视荧屏,综艺节目收视率激增,我国的演艺事业因此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后来各电视台互相抄袭,创意匮乏,节目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电视选秀类节目开始走下坡路。后来艺术管理者以创意为动力,使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快乐男声》大放光彩,随后东方卫视的《我型我秀》《舞林大会》等节目,在商业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功。

艺术管理创新造星机制。明星不是天生的,推出一个明星,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和精力,成本高昂。艺术管理者创新造星机制,创新选秀节目,“超女”“快男”以低成本造星,效果明显,收获却相当可观。

艺术管理是对文化艺术产业的微观管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是以创意为动力,以“梦想”为导向,大量生产富有精神性、娱乐性的文化艺术产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提升的精神需求。这一发展趋势正是我们艺术管理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参考文献:

[1]蔡双立,梁强.创意产业需求诱导性变迁与发展机制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2]李思屈.审美经济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特征[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8).

[3]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6.

文化产业与艺术管理第3篇

【关键词】文化艺术管理 文化产业 发展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文化产业受多方面因素刺激有很大发展。但要实现更好的发展,还需要加强文化艺术管理。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为最终目标的文化艺术管理,并不是盲目、随意的实施,而应结合资产市场的现状,运用科学的管理技巧,合理的规划、设计、创作、营销,才能促使文化艺术产品新颖、独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

一、文化艺术管理概述

所谓文化艺术管理就是对文化艺术活动进行全方位的操控,实施人为影响的过程,为了达到预设的理想目标、最佳的文化艺术效果,人们会运用智慧和所掌握的科学理论对文化艺术活动设定目标、组织实施。相对于物质性的商品来说,利用文化艺术管理所推出的营利性文化艺术产品更具意义。因为,营利性文化艺术产品是人类的精神产品,尽管其与物质性商品一样,都以盈利为目的,但其生产、组织、管理、销售等环节都不同物质性的商品,并且营利性的文化艺术产品可以提升人们的艺术水平,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总之,文化艺术管理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二、文化艺术管理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地位

(一)文化产业及特性

2003年文化部把文化产业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这一规定的确立,使得文化产业更加清晰化和明了化,同时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此背景下,文化艺术管理可以有效的实施,具有产业特性的文化艺术产品相继推出。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类型较多,其中包括劳动的文化服务、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业。当然,受多种因素刺激的文化产业也可能出现发展偏差。而文化艺术管理的实施,可以对文化产品进行监督,规范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产业更好的发展。

(二)重视文化艺术管理要素

利用文化艺术管理推出的营利性文化艺术产品不同于工业产品,工业产品可以通过薄利多销的方式来提高经济效益,但文化艺术产品则不能。因为劣质的文化产品无人问津,无法推动文化艺术产品销售。所以,要想在激烈、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有效地推出文化产品,一定要合理设计文化艺术产品、规划文化艺术产品销售方案、制定文化艺术产品宣传手段,促使文化艺术产品吸引人们的眼球,以得到人们的青睐,大量销售文化艺术产品。以经典作品《泰坦尼克号》为例,此作品具有文化特性,充分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现象、时代特点、民族特色,深受人们的喜爱。所以说,文化艺术管理要素包含管理和艺术两方面的内容,在文化艺术作品创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可以提升文化艺术作品的艺术性、商业性、文化特点,刺激文化艺术产品销售。

三、文化艺术管理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

(一)在观念上重视管理要素

借鉴发达国家文化艺术管理的发展历程,可以确定的是在观念上重视管理要素是实现文化艺术管理发挥作用的首要条件。只有真正意识到文化艺术管理的重要性,并且在实施文化艺术管理的过程中时刻注意突出管理要素,才能够促使文化艺术管理以文化产业战略高度角度出发,科学、专业地管理文化艺术产品,提高文化艺术产品价值,促使其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文化产业不断发展。例如,中山市小榄文化艺术品产业基地以“弘扬传统文化艺术,实现先进文化对经济发展”为目标,科学地规划文化产业基地的发展方向,将油画、国画、工艺品的专业生产、批发、出口、零售及旅游景等融入到基地中,作为文化基地主要经营内容,并创建书画爱好者欣赏、收藏和交易艺术品的平台,以此来吸引受众,大大促进了基地发展。所以,重视文化艺术管理要素,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可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二)改变民营企业管理现状

在改革开发以来,我国资本市场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其不断的变化。在不稳定的资产市场中,促进文化艺术产品销售,需要结合资本市场的特点、消费者的需求、文化艺术企业实际情况等,推出具有文化特性的文化艺术产品。但我国大多数民营文化艺术企业管理模式比较传统,管理手段比较保守,管理形式比较单一,这使得文化艺术产品创作存在一定缺陷,无法有效地推出。对于民营企业管理现状不佳的情况,应当予以合理的改善,充分发挥文化艺术管理的作用。民营企业文化艺术管理的改革,首要工作就是进行市场调研,了解市场现状和消费者需求。其次,通过专家论证、资金筹集、选题、票房统计等环节的实施来确定产品。再次,由专业的管理团队来科学、合理、专业地规划产品宣传、产品销售渠道、产品销售等,为更好的进行产品销售创造条件。最后,以设定的最佳的方式销售产品,促使产品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

结束

目前,文化产业发展已被提到了战略高度,如何有效的进行文化产业发展成为重要的课题。就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不断扩大、不断发展的情况来看,加强文化艺术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在观念上重视管理要素、注重政策引导,促进文化艺术产品开发、改变民营企业管理现状等对策的实施,可以推动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兴越,马英霞.文化艺术管理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J].前沿,2013(1).

[2]卢仁声,傅荣,吴成钢.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00(1).

文化产业与艺术管理第4篇

那么,作为地方性综合性院校,在地域优势、单门类优势皆无法凸显的情况下,该将目光投放何处?如何打造综合艺术院校艺术管理类专业的市场竞争力?“欲辨其症,先执其脉”,若想明晰此类专业的市场定位,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必须首先关注当今艺术活动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一、艺术生产活动的历史性转变与艺术管理专业的设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艺术同其他经济、文化领域一样,在与市场相结合的过程中,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革。其中,艺术的商品属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强化。经济的高度发展,刺激并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模式,文化消费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绝大部分艺术生产被转化为艺术商品生产,创造了可与物质生产相抗衡的巨大的经济效益。由此导致当今艺术生产活动发生历史性转变。

(一)艺术生产目的发生变化

传统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为了表达艺术家个人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追求,思想性和艺术性是衡量艺术作品优劣的标准,艺术强调对人的熏陶、感染、教育等社会意义,艺术家皆“耻于言利”。而当代艺术商品生产的目的则是为了谋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强调投入产出比,通常会以票房、售价以及是否赢利作为成败的依据。

(二)艺术生产方式的巨大转变

传统艺术创作往往较为自由和率性,艺术家作为创作个体强调其艺术个性的表述,在创作过程中则须耐得住寂寞,“板凳要坐十年冷”,封闭在清静的地方,经历较为漫长的创作周期,是一种相对孤立的自足式生产方式。而当今的艺术商品生产则由“创作”转变为“制作”。艺术“制作”是一种受制于市场规律的产业化运营方式,文化运营主体依据特定的社会或市场目标,对艺术生产活动进行整体策划、组织、经营和管理,依照工业化标准对艺术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细致的专业化分工,利用机器设备、艺术基地等生产线、流水线对艺术品进行批量加工、生产,同时实现生产、传播、营销一体化。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副院长杨建港在谈及荣获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奖的楚剧《大别山人》时说:“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地方戏的生产方式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大别山人》既是艺术作品也是艺术产品,拍戏之前我们即对剧本进行了项目论证,策划它的卖点、受众群甚至预估了票房后,才开始做这个项目,可以说今天展演的火爆是严格按流程制作出来的结果。”同样参加文华奖角逐的歌仔戏《邵江海》的编剧曾学文也说:“我们的创作就好像工业产品的研发中心,首先得有好点子、好创意,然后再进入生产流水线进行精心排演与制作。”这些剧目背后都形成了相对成熟的项目运转机制。可以说,由“创作”到“制作”是当今艺术生产方式的历史性转变。

(三)艺术生产主体发生转移

艺术创作的主体是艺术家。作品的所有权、支配权归艺术家或艺术团体。而艺术商品生产――“制作”的主体则为文化经营机构或个人,艺术家及其作品成为被经营和管理的对象,公司或制片人才是艺术作品的所有者。

(四)艺术生产活动的终端,即艺术接受发生了变化

艺术创作时代,虽也有“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的大众文化理念,但由于艺术品数量有限,传播方式、范围有限,仍属难得一见的奢侈品。而在艺术商品生产时代,艺术品实现工业化批量生产,数量极为丰富,加之电视、网络等新的传播形式的高度发达,艺术已经成为普及性大众消费品。

当今艺术产业化过程中发生的种种变化,使得艺术家不再把献身艺术与凭借艺术获取经济效益的观念、行为对立起来了。但是,作为创作主体,艺术家难以独立完成将作品变成商品的使命,更难以应对上述艺术生产和传播过程中的种种市场需求。由此便导致艺术活动中另一类群体――艺术经纪管理者的出现。由此可见,当前艺术管理学科的使命之一,就是为了在“制作”时代解决艺术进入市场的问题(保证艺术的良性发展也是艺术管理学科的重要使命)。传统的艺术学科培养艺术创作人才,而新兴的艺术管理学科则承担着对艺术活动进行策划、组织、经营、管理、传播、营销等功能。

目前,国内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大都针对“制作”时代的市场需求进行设置。各专门艺术院校分别就所属学科专业领域进行有针对性的艺术管理人才培养,并且迅速地自觉地形成了对艺术管理人才市场的细分,音乐、美术、戏剧、影视、媒介等领域皆已各得其所。在这样的专业市场格局中,地域、单科都不占优势的综合艺术院校该何去何从?是像专门艺术院校那样分门别类地培养专项艺术管理人才,在业已形成的人才市场格局中分得一杯羹;还是另辟蹊径,打造自身特色和优势,谋求并做大属于自己的“蛋糕”呢?

二、艺术活动的发展趋于“跨界”和“综合”

与专门艺术院校相比,综合艺术院校的优势显然在于“综合”,在艺术管理视域内,也应该围绕“综合”这一资源优势来进行市场定位和特色打造,走差异化发展道路。

(一)艺术活动自身的发展趋于综合

在消费市场要求“极视听之娱”的今天,艺术活动突破了单一的艺术形式,越来越强调多门类的综合,这是当今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视觉艺术的展览,会融入听觉艺术的音乐和新媒体等艺术形式;表演艺术的演唱会、舞台剧,会融入多元的影视元素和美术设计元素;至于综艺形式的晚会、庆典更是集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影视、美术设计、灯光音响以及高科技于一身,包容所有艺术元素……可以说,“跨界”“综合”成为当代艺术活动的一个突出特征。这对于壁垒森严的专门艺术教育而言是挑战,而对于综合艺术院校,则正是良好的发展契机,综合艺术院校整合各门类艺术资源,联合出拳,攻关重大艺术项目的成功经验充分证明了综合艺术院校的独有优势。

综合艺术院校的艺术管理专业处在这样一个多艺术门类共生的学科架构之中,轻而易举地就能够享受到这种资源优势――一方面,校内活跃多元的艺术氛围,既可以养成学生开阔的艺术视野,启迪学生多元灵动的艺术思维和创意思维,又可以锻炼学生整合、运用多种艺术资源的能力;另一方面,唯有在综合艺术院校艺术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当中,才有条件进行模块式艺术选修课程设置,对多门类相关艺术课程进行菜单式开列,使学生在掌握基本艺术管理的方法和规律的基础上,又可以依据兴趣,发展各自的特长方向,从而真正实现“宽口径、厚基础、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形成自己特色的市场竞争力。

此外,在艺术管理的相关领域内,综合艺术院校还完全可以凭借优势开疆拓土。例如,研究发现,“大众”消费的艺术形式,往往更强调综合性。而专门的美术、高雅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品市场,虽然繁荣,但人群针对性强,市场相对狭窄,对艺术管理人才专业素质要求很高,所需人员数量也有限;而综艺形式则属“大众”消费,晚会、庆典、节事活动等综艺形式,不仅仅存在于剧场、电视演播厅,同样活跃于企业、学校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可以说,专门艺术院校未曾问津的大众艺术消费――综艺领域,恰好可以彰显综合艺术院校的优势,这块“蛋糕”不仅新鲜硕大而且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二)艺术元素向社会生活诸领域进行普遍和多元渗透

艺术元素越来越多地渗入当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种渗透和参与同样是普遍的和多元的,这是当今艺术发展的重要趋势。艺术不再幽居在象牙塔内孤高地发展,而是积极地服务于社会经济、文化、体育等诸多领域。一座城市、一个企业、一次赛事、一个项目甚至一个餐厅,都会因为艺术元素的注入而变得生动而有格调,大大增加其文化附加值。如果说专门艺术院校的艺术管理是立足于行业内部,在人才培养方面求深求精的话,那么综合艺术院校的艺术管理则可以放眼公共文化策划,在人才培养中强调更广阔的文化视野和多元灵动的艺术思维。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体现人类进步的一次顶级成就展,但是它完全突破一般展会陈列图片和实物的呆板做法,世博园中246个国家和组织的323个展馆,无一例外地选择以艺术作为新科技、新材料、新理念的载体,极富创意地实现视、听、触、控等多元互动艺术体验,从而使上海世博会成为一场美轮美奂、让人留连忘返的视听盛宴。在这样的大型活动中,艺术的功能已经远不止是点缀和锦上添花,而成为一种设计思维和承载形式。联系当今艺术发展的这一重要趋势,我们还可以把目光放得更远。应该说,借助综合艺术资源优势,以多元文化视角,有创意地运用多种艺术元素为更广阔的社会生活服务,是综合艺术院校艺术管理类专业的更大市场。

综上所述,在艺术日益成为大众消费的“制作”时代,综合艺术院校开办艺术管理类专业有着无可取代的优势,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综合”这一突出的艺术资源优势,找准市场定位,立足大众文化消费,放眼公共文化策划,明确培养目标,打造专业特色,谋求综合艺术院校艺术管理学科的健康良性发展。

(注:本文为吉林省教育厅2010年度重点教学研究项目《综合艺术院校艺术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式与方法的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全国本科艺术院校招生简章[EB/OL].华禹教育网(原中国高校网)省略/artzs.htm.

[2]王能宪.文化建设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文化产业与艺术管理第5篇

摘要:文化艺术品交易已经成为众多投资中的重要渠道。文化艺术产权交易所这一新兴的投资平台是对原有交易方式的重要补充,也是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下的新手段和重要尝试。只是它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一定的制度、管理、法律、人才等条件的保障,只有这样,文化艺术产权交易所才会稳定、快速发展。

关键词:文化艺术;文化产权交易;发展策略

一、文化艺术产权交易所的兴起

自2008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有提案提出《关于成立北京文化艺术品交易所的建议》,提案认为文化艺术品交易所的成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文化艺术市场信息更公开透明,有利于文物艺术品的回流和保护。文化艺术品交易所可以为投资人提供更为便利的投资条件,活跃艺术品市场。文化艺术品交易所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资本更多流向文化艺术领域,缓解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压力。在这之后,全国各地都闻风而动,特别是文化艺术市场活跃的城市,都在酝酿成立文化艺术品交易所。较早的有2009年成立的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和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随着交易所的成立,国家在这方面也出台了一些政策,国家政策就是风向标,那些跃跃欲试的文化产权交易所就雨后春笋般成立起来,如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郑州文化艺术品交易所、湖南文化艺术品产权交易所、成都文化产权交易所、湖南文化艺术品产权交易所、广东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等。

二、文化艺术产权交易所的发展及问题

2.12010年4月,我国《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从政策上鼓励我国文化企业借助资本市场,促进文化艺术与金融资本的融合,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这一政策的出台对于文化艺术产权交易所的快速发展以及以后的份额化交易模式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发行了艺术品市场交易的第一支资产包黄钢艺术品。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将齐白石、张大千的作品打包,再对其拆分,并定向发售。之后,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再次出击,推出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1号艺术品资产包杨培江美术作品。

2.2成都文化产权交易所亦不甘落后,推出了《朋友》《翰墨长安》等资产包。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是业绩较为突出的文化交易所,亦是备受关注的文化艺术交易所。它采用的是份额化交易模式,首批份额化艺术品是白庚延的《黄河咆哮》和《燕塞秋》,估价分别是600万元和500万元,被以每份一元的份额拆分成600万份和500万份。如此业绩更激发了各地筹建文化艺术产权交易所,到2011年7月,在短时间内,全国已有30多家文化艺术品产权机构成立,而全国各地正在筹备成立文化产权交易所的更是不胜枚举。在文化艺术产权交易所如火如荼的时候,其交易模式的缺陷以及无序的管理逐渐暴露出来。

2.3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因认购的疯狂,不断地修改交易规则。其份额化艺术品《黄河咆哮》和《燕塞秋》上市首日即涨停,经过两个月后,分别以17.16元和17.07元的价格收盘,涨幅高达17倍。其他交易所在操作中的弊端也在不断暴露出来。为了消除各类交易场的交易活动所蕴藏的风险,规范市场秩序,国务院于2011年11月11日了《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国发【2011】38号),决定中对从事金融产品交易的交易场所做了规定,并禁止交易所将任何权益以份额化的方式发行交易。决定还对投资者买入后卖出或卖出后买入同一交易品种的时间间隔以及权益持有人的上限做了规定。2012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2】37号)再次重申交易规则违反国发38号文件规定的,不得继续交易。

2.4各地文化产权交易所在这次整顿中停止了不符合国发【2011】38号文件规定的交易模式,许多交易所在这次整顿中停止了交易。一些交易所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重新复牌。如汉唐艺术品交易所在复牌后更名为北京文化艺术品交易所。汉唐艺术品交易所的更名不仅仅是名字的简单更改,在企业性质上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从一个民营企业转变为国有企业为主导的文化艺术品交易平台。多数文化艺术品交易所除了交易珠宝、书画作品等传统的艺术品外,其重点转向了邮币卡市场。

三、文化艺术产权交易所的发展策略

文化艺术品交易已经成为众多投资中的重要渠道。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对此更加关注。资本与文化艺术品的结合是文化艺术市场从店铺交易、线上交易到文化产业发展的结果。文化艺术品交易所这一新兴的投资平台是对原有交易方式的重要补充,也是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下的新手段和重要尝试。只是它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人们需要理性地看待这一新兴事物,让文化艺术产权交易所从内部管理、交易手段、交易程序都合乎规范。只是这一过程需要制度、法律等各方面基础条件,在一定的制度、管理、法律等条件的保障下,文化产权交易所才会稳定、快速发展。

(一)艺术品价值评估体系的确立

文化艺术产权交易所被相继关闭的主要原因是对于艺术品的基本价值没有了最基本的原则和标准。在众多艺术品交易所中,前期操作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对于艺术家的作品盲目估价。艺术作品存在着流动性差、变现慢的特点,过高估价会使艺术品价值与价格严重不符,透支了艺术品增长空间的价值。艺术品不同于普通商品,在价值判断上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因为艺术品的价值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如作品的年代、品相、是否流传有序等,以及艺术家的艺术水平、地位、社会威望、影响力等。即使是同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初期的作品与盛期的作品价格差异很大。即使水平不相上下的艺术家的作品,因其宣传因素、大众的接受程度等,其作品的价格也受到影响。在我国,艺术品估值还是凭借估价者眼力,通过这一方法来进行判断尽管有一定的依据,但这种判断往往因其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主观性也就意味着缺乏科学依据,标准模糊,所以,当前艺术品价值评估体系的建立是非常必要的。当前艺术品价值评估体系的建立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艺术品价值评估体系的确立需要许多部门的协调合作,并不能仅仅依靠艺术品鉴定机构。第二,要有政府部门对艺术品鉴定估价机构做出明确的规定,不符合条件的机构是不能进行鉴定的。第三,对鉴定估价人员的入职资格做出严格规定,并加以严格考核。当今的鉴定估价机构的鉴定估价人员良莠不齐,鱼龙混杂,要对鉴定估价人员的任职资格做严格审查,才能保障鉴定的真实性。第四,要通过法律手段让鉴定估价人员对鉴定估价后的结果负有法律责任。第五,借鉴西方的艺术品价值评估方法,在西方,其体系较为健全,方法多样。如零售替代价值(RetailreplacementValue)、公允市场价值(FairMarketValue)、市场的现金价值(MarketableCashValue)、市场价值(MarketableValue)、清算价值(LiquidationValue)、残余价值(SalvageValue)等,不同的估价方法,适用不同的用途。这些方法虽然不能用拿来主义照搬过来,但也有其可取之处,我们可以借鉴,并运用到我国的艺术品价值评估中去。

(二)法律规范

文化艺术品与金融资本的对接是需要法律规范的,股市有证监会监管,而文化艺术品交易却缺乏相关法律保障。法律规范在文化艺术品交易的各个环节都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文化艺术品交易所的成立应有相应的审批机构来进行审批,交易所的规模、人员基本构成、交易模式等都要在相关法律规范内,才能进行交易。没有法律规范的交易所就会导致乱象频出。其次,艺术品不同于其他商品,艺术品具有不可复制性,在运输、保管方面需要花费很大精力,一旦运输、保管不善就会造成难以弥补的过失,因此,对于艺术品交易要建立完善的运输、保管方面的保险制度,一旦出现问题,可以有保险机构来进行理赔。最后,文化艺术品交易所在管理中是需要具有法律规范的机构进行监管的,监管的机构要能承担独立的民事责任。

(三)人才培养

当前文化产权交易所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人才的匮乏。在传统的艺术学院的教学中没有艺术管理这一专业,近年来,也有不少学校开设了艺术市场与管理这一专业,如中央美院、清华美院、中国美院、首都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这些大学的艺术市场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多来自于艺术学领域,在艺术学方面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但缺乏经济管理、投资等方面的实际经验,他们的学生大多都没有经济管理的学术背景,往往是艺术学出身,艺术学背景使他们可以更好的理解艺术品的内涵、价值等,但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学术缺陷会在工作中暴露出来。艺术学生的感性思维多于理性思维,而在文化艺术产权交易这一领域里,除了艺术学知识,其实际的经济管理方面的操作经验成了这些学生的硬伤。而艺术管理相对于经济管理来说,是一个较为特殊的领域,在一般的经济管理学院是没有开设艺术管理这一专业的,因此,既懂艺术学又通经济管理知识的综合性人才的培养是当务之急。

(四)创新发展模式

文化艺术产权交易所本身的发展既要注重外因,如法律规范、国家政策等,更重要的是对于内在发展因素的探索。文化艺术产权交易所在开始是以份额化为主要方式,将书画作品打包分成若干份,在文化艺术交易平台进行交易。这种方式是借鉴份额化的股票交易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刚刚起步的文化艺术产权交易来说,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文化艺术产权交易的标的物与股票不同,艺术品的流通性较差,资金流转周期较长,艺术品的价值增长是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想依靠艺术品交易在短期内获益是不可能的。而文化产权交易所的份额化方式,恰恰会造成短期内艺术作品的价格快速增长问题,而这些增长是带有泡沫的,非实际作品的价值所产生的,在矛盾达到一定程度后,将对这一交易方式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创新发展模式是当前文化产权交易所的重要任务。当前,一些文化产权交易所开始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比如北京文化艺术产权交易所、南方文化艺术产权交易所等。这些探索必将为文化艺术产权交易所的发展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张萍.西方艺术品估价运行机制探析以美国为例[J].美术观察,2014(9):145-146.

[2]西沐.金融化:中国艺术品投资的突破口[J].艺术市场,2009(7):61-63.

文化产业与艺术管理第6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创作;学科建设

党的十上,“主席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1]高等艺术院校,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迫切需要,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教学资源优势,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艺术传播、引领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等方面切实承担起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重任。

2011年3月24日,艺术学正式从文学中独立出来升格为第十三个学科门类,使学科设置更加有利于满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艺术专门人才尤其是大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为艺术的繁荣发展提供了雄厚的人才保障基础,为艺术学科的全面深化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学术体制,彰显了中华民族在新形势下的艺术自觉和艺术自信。

艺术类人才的培养是文化大发展的基础,文化产品是精神产品,既有艺术的成分,又有导向性的引领作用。四川音乐学院注重加强学院内涵建设,对人才培养做出准确定位,既重专业,又宽基础。力求在新形势下,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品德优、能力强、素质高、会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出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认清形势,群策群力,就一定能实现艺术学科建设的跨越,我们高等艺术院校一定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力军。笔者根据当前社会形势发展,对四川音乐学院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几点思考拙见。

1 四川音乐学院文化产业现状

川音从1939年创办至今已有75年校史,是目前全世界在校学生人数最多的高等艺术院校,有14000余人。拥有艺术学、教育学、管理学、美术设计学四个学科门类和四个门类的硕士点,117个专业方向,25个教学院系,拥有“五所四院四中心两基地”研究机构,综合发展特征明显。川音也是我国第一个申报艺术大学的高等艺术院校,已经省人民政府、审计专家和教育部专家验收通过,目前正在等待教育部的回应。

学院占地1200亩,在校生共计1.3万余人(不含独立学院),固定资产19亿元。拥有文献丰富的图书馆、校史馆、陈列馆和声像馆。学院有系统的研究机构“五所一室四中心”(高等教育研究所、音乐研究所、乐器研究所、美术研究所、流行乐研究所、录音合成与计算机音乐实验室、作曲技术研究中心、音乐治疗研究中心、音乐教育研究中心、古琴艺术研究中心)。四个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藏羌文化研究院、钢琴艺术研究院、小提琴艺术研究院)。成立了四川音乐学院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四川省音乐文学学会。有正、副教授453人,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1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0人、二级教授13人。汇集了一批高学历、高职称和高研究能力的教授、博士、研究员科研队伍。

川音的文化产业在院地合作方面有:与雅安市、汶川县、北川等地震灾区的精神文明合作。例如,已创作了《羊角花开》《红樱桃》《汶川依然美丽》《尔玛姑娘》《请来汶川我的家》等原创歌曲。为了更好保护汶川县的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对羌族音乐文化的采集、整理、保护。我们将发挥高校的文化保护、教育培训、艺术实践、社会服务的功能。加强对羌族音乐推广、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意开发。已为雅安创作过《雨城》《芦山不哭》等原创作品,以后会加大力度与雅安市的文化艺术方面合作。加强与九寨沟县、松潘县、南江县、南部县、汶川县等地的文化和音乐合作,利用学院的资源优势,为推动艺术服务社会、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找到切合点;进一步搞好成都市文化惠民活动,争取省市宣传、文化部门更多的文化惠民合作项目。在文化产业领域,川音已经积极地与地方政府进行合作,并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前不久,川音又与锦江区文化馆进行合作,并在锦江文化中心五楼多功能厅举行了“四川音乐学院艺术实践基地”揭牌仪式,这标志着锦江区与川音的艺术人才交流合作正式拉开帷幕。同时,为此而举行的多项活动,如成都市锦江区领导干部业余艺术兴趣班,“我们的节日・清明”文化活动等等,都积极地促进了锦江区的文化艺术氛围。可以预见,在不久的未来,这一实践基地将开展更多有意义的文艺活动,提升市民的文艺修养。

川音文化产业在院校合作方面: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经艺术处和学生处的积极组织,学院交响乐团2011年1月――7月,先后赴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成都理工学院、四川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四川省邮电学院、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等,共计演出9场次,此次活动得到了所到高校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扬。我们在活动中,始终以“走近大师,感受经典,陶冶情操,提高修养”为主题,旨在建设“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引领青年学生提高审美修养,提升精神境界为目的。真正地把艺术和实践相结合,真正地把高雅艺术带进了省内众多高校。

川音文化产业在院企合作方面:完善四川移动无线音乐基地、东区音乐公园等艺术实践实训基地7个,拓展4个。进与中国移动无限音乐基地、万达演艺集团、云南机场集团、川威集团等企业的全面合作。为大学生艺术实践、创业、就业搭建良好平台,为川音尚美文化传播公司效益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2 四川音乐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就业前景

这是众多学生和家长最关心的问题。通过调研数据,各兄弟院校相似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的基本情况,且大部分学生毕业取向都选择留在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就国内艺术管理专业的就业率来说,其就业率大都在95%以上;其就业的行业与市场有:艺术博物馆(包括画廊)、音乐厅、交响乐队、演出公司、话剧组、顾问公司、雕刻艺术公司、电视台、电影制片公司等。但在目前的艺术管理体制中,某些机构的管理方法和经验显然不能完全满足新时代的需要;“艺术管理”分别挂靠在公共事业管理、美术学或音乐学这3个学科上,并且把各个院校中对于“艺术管理”的学科称谓作了罗列,说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基础。

3 四川音乐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科建设

目前我院设有艺术管理系,专业方向有文化产业管理、公共艺术管理、文化事业管理、演艺策划与制造、文化创意产业等专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一门强调音乐学理论用于公共文化产业管理或音乐文化产业管理的新型专业方向,是一个以专门培养应用型或实践型音乐学人才培养的专门学科。其专业指向突出了管理学强调实践性与操作性的特征,是一门有别于传统音乐学强调理论研究的新兴学科。早在2003年,川音就设立了文化艺术事业管理专业,其培养目标为:培养文化艺术事业和文化产业方面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能够运用其掌握的现代管理及艺术专业知识,从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组织和管理工作,并具有规划、协调、组织、实施和决策的基本能力。经过多年发展,此专业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学科体系和教育方案,并培养了众多的可以适应时代文化发展的人才,他们在走向社会后,相继进入了电视台,个类音乐厅,画廊以及大大小小的文化艺术机构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另外,我院积极推行校园学分制改革,注重应用性,将人才培养和人才指标体系相结合等特点。我院通过“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教学过程改革”、“实训实践改革”、“评价方式改革”进一步完善了学院学分制方案,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了人才培养的有序性和明确的目的性。

然而,在这样的过程中,川音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例如,在举办许多面向公众,面向社会的文化艺术活动中,由于市民对于艺术院校“象牙塔”的惯性认识,使得这些活动在宣传推广中遇到瓶颈,坐在台下的依然是痴迷于古典音乐的乐迷,并没有吸引太多的市民前来参与,没有达到先前所预想的效果。而在专业教育上,学生往往缺乏在艺术活动中实践的机会。同时,课堂教育又往往跟不上时代进步的步伐等等诸如此类“重理论轻实践”,“摸着石头过河”的问题常常出现,并且这些问题也影响了学生的就业,一部分学生进入了社会后,并没有能很好地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

4 对四川音乐学院文化产业的思考

第一,要强化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高校在以先进文化和科技引领文化产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一历史时期承担着重大的历史使命。文化产业的学科特性决定了有效提升高校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服务能力,需要创新理念,加大跨界合作。高校在横跨学界、业界、政界、国界合作的多条路径中要充分发挥效应,以整合各种力量,更好地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引领创新文化的四项职能。”[2]

第二,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四川音乐学院在音乐、舞蹈、美术、流行音乐上的优势,与成都市政府、地市州政府合作,要加强到“革命老区、边远山区、穷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实践和艺术实践。多创作一些舞剧、歌剧、流行音乐剧目等,让大家有很多好剧欣赏。带动城市的文化品牌和产业发展。

第三,我们要与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门人才共建。为他们提供所需文艺人才,为部分领导艺术素质讲座、干部艺术培训、文化系统从业人员艺术类继续教育、文艺沙龙、群众文化管理探索。培养文艺骨干艺术培训、市民文化艺术学校课程、街道文化艺术讲座。为街道群众文化辅导、调研。四川音乐学院提供音乐制作团队,利用录音棚致力于专业录音及音乐制作,为个人及驻区单位免费录制音乐作品。

第四,我们要与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门作品共建。参与、扶持创作文艺类作品。创作或辅导创作各类文艺作品参加政府文艺活动,如演出、展览等,以市区为背景,创作各类文艺作品参加国家、省、市级文艺比赛。

第五,我们要与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门活动共建。参与、扶持市区主办或承办各类文艺赛事。四川音乐学院协助成都市等政府拓展“春熙放歌”、“锦江之夜”、“社区文化节”、“锦江文艺沙龙”等文化活动品牌;川音协助成都市政府等承办国家、省、市级文艺赛事。例如,中国合唱节等。

尽管还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这些年以来,川音在文化产业上发展的决心和魄力是有目共睹的,相信在不远的未来,在学院与政府的共同努力之下,川音人定会巩固已有的成果,解决存在的难题,为整个成都市文化产业的大繁荣贡献出重要的一份力量!今天的川音,“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契机,抢抓历史机遇、深化教育改革、明晰发展思路,以期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文化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党的十报告(节选)[Z].

[2] 易奇志.开展跨界合作 发挥高校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学术论坛,2012(01):215-218.

[3] 吴宓雯.向中国大学说不(序一)[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0.

[4]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组.独立学院办学经验启示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 李思雨,彭语良.传媒文化机构与高校合作的途径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

[6] 王晓阳,韩英军,张玲潇.唐山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分析及对策研究[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09).

[7] 张永飞.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任重而道远[J].青春岁月,2011(14).

作者简介:凌洋(1973―),四川音乐学院研究生处招生科副科长,研究方向:钢琴演奏及教学。

文化产业与艺术管理第7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 艺术类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074-03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教育部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而开设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专业。2004年,教育部批准了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云南大学等4所全国重点高校开办此专业。2005年,教育部又批准了中央财经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山东艺术学院等高校开办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并招生。此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的大地上生长起来。

目前,我国开办该专业或方向的高校已经有100多所,其中包括综合类大学、财经类大学和艺术类院校。开办高校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北和华中地区,三大地区的开办院校所占比率达74%,而西南和西北地区的总和仅为10%,在数量上不足华东地区的1/3。同样,东北地区的数量偏低,只有3所高校。除此之外,在、甘肃、宁夏、海南等省份,尚无高校开设文化产业管理类专业。[1]这种地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在于,华东、华北和华中地区自身的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盛,高校依托地方经济的发展更容易形成产学一体的教育经济模式。创造力是文化产业的精髓,也是文化产业发展最关键的因素。因此,一个地区人力资源状况是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高校作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孵化器,加强对该专业课程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纵观全国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高校,有的是按普通类方式招生,有的是按艺术类方式招生。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招生方式对课程的要求也不同,本文主要从艺术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角度分析其课程建设的相关问题。

1 目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现状

“文化产业”一词属于舶来品,国外对其的研究开始于60多年前,但理论构建却相对薄弱。而“文化产业管理”作为一个学科名词在中国的起步较晚,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实践操作的经验都尚浅。就拿该专业在不同院校的学科设置来讲,也是五花八门,有的院校将该专业设置在历史文化学院,有的将该专业设置在经济与管理学院,有的将该专业设置在文化与传媒学院。不同性质的院校对该专业的定位不一致,从而导致在课程设置上差异性较大。

笔者查阅了全国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院校资料,总结出以下三类情况:

1.1财经类大学

例如,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该专业是在原有中文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再加上该专业设置在财经类大学下,因此有较明显的文化与经济的复合体倾向。

中央财经大学于1995年将汉语教研室改建为中文系,后扩展出汉语言文学专业、新闻学专业及文化产业专业方向,2004年改设“文化与传媒学院”,下设中文系、新闻传播系、文化产业系、艺术教育系和院直属逻辑学教研室,有“出版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传媒经济研究中心”和“现代逻辑研究所”等三个院属研究机构。

其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是“培养具有适应出版、娱乐、报业、旅游、影视、网络等各级各类文化产业需要,能从事文化产业业务设计、项目策划、管理、宣传、市场营销、市场调查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到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与文化政策、管理、策划等有关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其专业课程分为两类:一是公共基础课程类,包括公共关系学、社会学原理、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公司财务;二是专业类课程有,包括艺术生产原理、文化学概论、现当代文艺思潮、影视艺术概论、中外美学史、中西文学比较、传播学理论、中国民俗学、文化产业概论、当代文化理论与政策、文化产品市场营销学、公司法与知识产权法、文化行政学、文化广告学、西方美学与艺术、华夏美学与艺术、大众文化与传播、社会心理学、文艺心理学等。

1.2综合性大学

例如,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2003年该专业获得国家教育部本科学位资格。该专业设置在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下,学制四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因此无论从人才培养方向还是课程设置来看,都具有明显的管理学和经济学倾向。

其培养目标为“培养掌握文化产业、中国文化、策划营销等多种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文化艺术、文化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旅游等领域内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政策咨询、开发利用、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从培养目标来看,该专业的毕业生可到文化事业、文化娱乐、文艺展演、新闻出版、影视音像、广告、信息传输、体育、旅游、民族民间手工艺等单位或部门以及党政机关、社科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企业从事策划、咨询、开发、经纪、营销、管理、研究、教学等工作,就业面十分宽泛。

该专业主要课程为管理学、经济学原理、民族文化学、文化产业概论、文化资源学、传播学、文化经济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社会心理学、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中外文化产业案例等。

文化产业与艺术管理第8篇

1.艺术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

尽管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科属性究竟是管理类,还是艺术类,并未得到定论,但是其强调以艺术和管理为基础,强调对艺术创意、艺术市场营销、艺术管理实践等方面的研究的培养方向上并无多大争议。

其培养目标是:(一)较强的艺术鉴赏能力。所谓艺术鉴赏,是指人们在接触艺术作品过程中产生的审美评价和审美享受活动,也是人们通过艺术形象(意境)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思维活动。(二)经营管理能力。艺术管理强调艺术,也强调管理,营销才能。在人才培养中,需要培养他们对艺术发展趋势,艺术市场走向有较好的辨别能力,这样才能把握人的审美情趣的变化,将艺术品的价值最大化。(三)宽阔的文化视野。艺术门类众多,除了八大类,还有很多细分,另外艺术往往与体育,时尚等要素结合在一起。艺术管理人才需要及时了解全球不同价值取向的文化艺术存在,不同地区人们真正的艺术爱好,做到推陈出新。

2.艺术管理教育现状

2.1 培养模式不尽相同

我国的艺术管理专业是从艺术培训班,艺术管理课程班演变而来的。2001年天津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建立了艺术管理专业,时至今日已有50多说学校建立了该专业。各个学校在学科准备、教学实践、招生就业三个方面各有特色。如中国戏曲学院在2001年建立了国际文化交流专业,其强调以艺术为主,以外语,管理营销,经济法等为辅;中央音乐学院2003年招收艺术管理本科生,其目标在于培养具备一定音乐商业与艺术管理的实践技能,能在文化产业的各行业中进行管理的人才;中央戏剧学院旨在培养系统掌握文化艺术管理与文化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从事艺术管理工作和文化行政管理工作的人才,主要课程则围绕着剧场、演出和艺术院团开展;中央美术学院以培养和艺术相关的博物馆管理人员、画廊和拍卖行的经营人员、展览和公共艺术的策划人以及包括艺术出版在内的媒体策划人员为目标;北京舞蹈学院者关注培养学生以艺术(舞蹈)为媒介手段从事跨文化传播及艺术管理、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能力的人才;中国传媒大学以培养在文化产业、媒体及政府相关部门从事文化艺术管理和经营的专门人才为目标。还有一些综合性大学的艺术系,也设置了类似的专业。

以上各个学校的培养目标的不同,必然在教学准备,教学目标上有较大差别。这种差别主要的原因在于:(一)艺术管理的范围太广泛,这样学校在设置专业是就以本校的师资力量情况为基础来定位培养方向。(二)艺术管理起步较晚,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

2.2 重基础和技能,轻实践

我国的艺术管理呈现多样性,还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但是总结各个学校的教育模式,其共同特征就是比较重视基础和技能,而没有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如果将艺术管理的专业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科,其他课程的话,以马瑄的调査报告为例,中国戏曲学院(1)中央戏剧学院(2)北京舞蹈学院(3)中央美术学院(4)的课程比率。

以上几个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没有统一的设置标准,开设课程名称也以上几个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没有统一的设置标准,开设课程名称也有所区别,但是实践所占的比率都比较小,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以文史,英语等为主,专业课上则以艺术管理,营销,等为主。这种“以理论灌输为基础”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因为艺术管理不像企业管理能提供给学生众多的机会,艺术管理更需要学生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才能提升自己的能力。艺术管理可以将知识分为四个层次,即应用理论类,应用理论类,分门理论类,技术方法类。实践证明,在掌握一定理论基础之后,实践教学,案例教学是艺术管理的最佳手段。学生只有通过摸索,探究,如文化产品市场营销,演出策划,舞台设计,艺术作品鉴定,数码软件应用等,才能得到实际能力的提升。

3.艺术管理专业教育改进策略

3.1 强调以艺术为基础,管理为先导的课程设置及教学理念

艺术管理是以艺术学为基础,还是以管理学为基础取决于艺术院校的基本价值取向。但是,该专业的所有课程基本都是与艺术和文化相关,如果脱离这些就成为纯粹的管理学。因此在实践中应以艺术为基础,以管理学为指导。当前,很多高校对艺术管理的科学属性没有明确的划分,未将艺术管理作为管理学的一部分进行对待,殊不知,管理存在于各行各业,与艺术创作,生产,营销,资本运作的管理才是艺术管理,这类似于其他的管理学,如经济管理,酒店管理,行政管理等,单纯的管理是不存在的,必须建立在某一种生产或行为之上。就艺术管理而言,它本身有一定的难度,主要因为研究艺术管理学,必须具备艺术学、文化学方面的丰富的知识和修养,甚至要具备一定的艺术创造的能力,或者对艺术有着突出的爱好,熟悉文化艺术市场,才能理解文化艺术的活动规律。如果不顾艺术活动的特点,直接利用管理学基本原理从事艺术活动的管理,将在教学中,课程居于核心地位,课程设置的结构与比重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对学生的培养与发展。

3.2 突出案例教学,强调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