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诗学

文化与诗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Culture and Poetics

杂志简介:《文化与诗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1年创刊,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半年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中国古典诗学、西方文化与诗学、中西会通、学人研究、编后记

主管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主办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研究中心
创刊时间:2001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半年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14
总发文量:417
总被引量:294
H指数:6
期刊他引率:1
  • 《法礼篇》的遗教与断想

    作者:王柯平 刊期:2013年第02期

    《法礼篇》是柏拉图的最后一部对话作品,被视为《理想国》的续篇,其目的在于建构一座接近理想的美好城邦。这座城邦的政体是基于"适度"原则的混合型政体,既注重有效管理的权威性,也保障民主自由的可控性,力求走上一条"善政法治"的安邦牧民之道。这一目的性追求,对后世的政治理论与社会影响是非常耐人寻味的,所涉及的家国情怀、幸福观念和精神基...

  • 后马克思主义话语接合论及其批评价值

    作者:陶水平 刊期:2013年第02期

    当代英国政治哲学家拉克劳与墨菲创立的"后马克思主义",是当今西方学术界继"西方马克思主义"之后一种最新的左翼学术文化思潮,以解构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及领导权的经济还原论和阶级本质主义为思想旨趣,认为在当今时代身份政治与文化政治比传统政治更为根本也更为迫切。在后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中,话语接合论是其最具标志性的理论和方法。拉...

  • 意义论:文学研究的知识学主轴

    作者:冯黎明 刊期:2013年第02期

    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的核心任务在于意义的阐释,因此意义论乃是文学理论的中心。古典时代的文学意义论规定文学的意义在于言说总体性真理,近代表现论认为文学的意义在于个人情感的抒发,美学诞生后又将文学文本的含义解释为审美意识。语言论转向给文学意义论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一是意义概念取代了真理概念,二是意义的结构性生成取代了表现性生成,...

  • 也谈林同济的美学概念“虔恪”——论《寄语中国艺术人》与尼采《悲剧的诞生》的渊源

    作者:杨俊杰 刊期:2013年第02期

    林同济的《寄语中国艺术人——恐怖·狂欢·虔恪》(1942)模仿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行文风格,借取尼采《悲剧的诞生》的思想框架,敦促中国的艺术人,尤其是画家走一条从"恐怖"到"狂欢"再到"虔恪"的心路,画出新风格。有鉴于其所申述的"狂欢"与尼采悄然有别,其"自恐怖而狂欢"的递进也与《悲剧的诞生》貌合神离的。林同济所着意者,原就是狂欢以...

  • 伊夫林·沃的天主教叙事

    作者:张欣 刊期:2013年第02期

    伊夫林·沃是20世纪英国天主教文学的代表作家,本文分析他的代表作之一《旧地重游》的叙事策略:主人公外聚焦;长篇追忆;将传统圣徒传作为有待颠覆的潜在文本,建构以衰落为主线的故事;以及对天恩的隐性讲述等。这些叙事方式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为小说的天主教教化功能服务,因此,这些叙事策略并不是偶然现象,而具有这一文学谱系强烈的时代特...

  • 礼者体也:先秦典籍中关于身体与礼的讨论

    作者:何建军 刊期:2013年第02期

    在先秦礼学思想中,礼从来不是只作为形而上的哲学概念而存在的,它同时是维系社会秩序的手段,通过对述行性身体的控制和训练而实现。具体来说,礼训练身体使其被社会所接受,而社会同时需要规范过的身体来维持尊卑秩序。礼的实践性始终是先秦儒家的重要考虑,因为道德伦理必须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场合和层面中,因此具有表演性的身体和身体动作被...

  • 嵇康音乐美学思想及其价值新探

    作者:贾奋然 刊期:2013年第02期

    嵇康是在礼乐分离、诗乐分离、主客分离的情境下辨正乐之名实,提出"声无哀乐论"的。其论一方面透视音乐自身规律,讲音乐的"自然之和""体之自若""音声之无常""和声无象",使得长期以来被遮蔽的音乐本体特征得以显现;另一个方面则使审美主体从与审美客体的固定性、僵化性、束缚性关系中解脱出来,在审美领域开魏晋个性解放与自由之先声。嵇康音乐美...

  • 论郝经的学术取向

    作者:张炳尉 刊期:2013年第02期

    郝经之学以性理而非所谓"实学"为基本取向,绍述程朱,而非泛取北宋诸家。虽然立论大都依据朱学而未能有大的突破,但郝经刻意抹去这层关系,通过家学叙述把自己的学术渊源向上承接于二程。他这么做,与其"国朝"意识等因素有关。

  • 诠释学循环的反转——戴震“由字以通其辞”的解读

    作者:李畅然 刊期:2013年第02期

    传统上将戴震《与是仲明论学书》的"由字以通其辞"理解为从部分到整体的归纳过程,其实从哲学诠释学"前理解"的观念以及索绪尔语言学"语言·言语"的范畴看,却反传为凭借抽象的字对具体文本加以解码的演绎过程。"字"代表着读者理解文本的技能暨知识准备,代表着前理解。专业的训诂考据只是前理解之常识冰山中露出水面的那一角。命题、句子可以还原为...

  • 论胡应麟的唐诗变化观

    作者:方锡球 刊期:2013年第02期

    胡应麟的《诗薮》,在总结明初以来格调论诗变观的基础上,吸收性灵论诗变观的有益成果,形成了极为丰富的关于"诗变"的理论。一是溯源别流,勾勒唐诗发展的完整历程;二是分辨格调,突出唐诗发展的时代特征和诗人个体差异;三是标举理想范型,树立"本色"意识,为诗歌流变确立参照,以分清"正""变"及其互相更替变化的轨迹。胡应麟是格调论诗变论的归纳者和...

  • 罗根泽与古代文论研究新理念——兼与郭著文学批评史比较

    作者:郑伟 刊期:2013年第02期

    罗著文学批评史代表了异乎郭著的古代文论研究的新理念。较之郭著的观念史演绎倾向与西学指导下的批判立场,罗著对古代文论持有一种同情的态度,注重发掘古人"意识的隐藏",体察"其所以然"的"时代意识"与思想逻辑,瞩目于古代文学观念参与历史进程的效果,以及指导"将来文学"的借鉴价值,这点意念之光照亮了中国文化诗学的现代源头。

  • 胡适、周作人与中国抒情传统论

    作者:徐承 刊期:2013年第02期

    原始的抒情传统论脱胎于现代文学革命的现场,正是西方文艺现代性思潮的输入,导引甚至塑造了关于中国文学史中存在有连续的抒情传统之说。胡适的文学正统论和周作人的"诗言志"源流说拓出了一个文学史的研究方向,其后朱自清、闻一多、林庚,乃至陈世骧对抒情传统的越来越清晰的阐说,或多或少以西方现代文学——主要是浪漫主义——的标准反向构建中...

  • 历史的要求与个人的诉求——从《梅志彭燕郊来往书信全编》看彭燕郊的文化选择

    作者:易彬; 黄园 刊期:2013年第02期

    彭燕郊与胡风夫人梅志大量的来往书信显示了1980年代以来这些受难者所承受的历史压力,他们共同营造了一种积极谋求历史地位改变的氛围,并受历史语境的激发而不断地讲述自身的故事。但从中也可以看出彭燕郊个人的文化选择,他并未如期完成关于胡风、聂绀弩等前辈的文章,而是花了更多精力从事外国文学的译介、民间文艺的发掘等方面的"文艺组织活动"...

  • 纯真的失陷——当代童年文化消费现象的诗学批判

    作者:赵霞 刊期:2013年第02期

    作为现代童年诗学的一个核心和基础范畴,童年的纯真在现代以降的文化史上被赋予了独特的诗学内涵。在愈演愈烈的当代文化消费潮中,这一纯真童年的意象被卷入大众文化(尤其是视像文化)的生产和消费环节,其文化价值也由此被迅速转化为可观的经济价值。消费经济在借助童年纯真的诗学符号来赋予相关产品以特殊的文化价值方面无疑取得了显在的成功,但...

  • 文学史与趣味史:试论一个新的问题

    作者:许京; 方维规 刊期:2013年第02期

    什么是美?什么是品位?今天的趣味同昨天的或许不一样?趣味的变化是否导致艺术手段的变化?对于这些问题,许京在一百年前首次倡导"文学趣味社会学",将文学趣味、风格和变迁同社会土壤的变迁联系起来。在《文学史与趣味史》(1913)一文中,他勾勒了不少超出思想史和文学史的重要问题,开启了注重社会学方向的文学趣味研究。许京指出,直到他那个时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