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诗学

文化与诗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Culture and Poetics

杂志简介:《文化与诗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1年创刊,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半年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中国古典诗学、西方文化与诗学、中西会通、学人研究、编后记

主管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主办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研究中心
创刊时间:2001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半年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14
总发文量:417
总被引量:294
H指数:6
期刊他引率:1
  • “艺术是思想光照下的生活”——托马斯·曼美学思想新探

    作者:方维规 刊期:2013年第01期

    歌德之后,唯美主义者托马斯·曼是以德国小说走向世界的第一人,常被看作20世纪上半叶最重要的德语作家。人道主义是其美学思考的基本底色,人性是他评价社会和文化现象的尺度,也是人性遭到威胁或践踏时的理想。叔本华、瓦格纳和尼采是他景仰的三颗星辰,是其思想和艺术的基石,他的不少关键思考均与三者有关。"反讽"无疑是其作品的重要特色,反讽话语...

  • 在自由之境中谛视人生的黯淡底色——奥尼尔后期剧作的悲剧主题及其他

    作者:陈奇佳 刊期:2013年第01期

    较之前期与中期的创作,奥尼尔后期剧作展现了一种更为深刻的悲剧力量。他聚焦于现代自由个体的不幸,通过一系列酗酒者形象的塑造,揭示了所谓自由世界给现代人带来的各种痛苦。他写出,人类作为个体其实并不足以承担自由的后果,因此现代自由个体从本体论意义上就是不幸的。在执著于描绘现代人注定的悲惨命运之时,奥尼尔也试图援引大母神崇拜、古典...

  • 英国知识分子与英国社会(1870—1914)

    作者:萧莎 刊期:2013年第01期

    本文旨在重读维多利亚时代晚期至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阶段的英国社会史、文学史和观念史,检视该期间英国知识分子在公共角色、社会功能、自我认识上发生的变化,发掘这种变化的缘由以及它对于英国大众和社会价值观的影响。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英国的社会结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发生巨变,宏观如旧有的道德观、性别意识、科学观、艺术观,具体如曾...

  • 福柯社会空间“异托邦”思想研究

    作者:张锦 刊期:2013年第01期

    社会空间"异托邦"是福柯重要的空间批判和现代知识批判概念,福柯著作中的各种特殊空间如疯人院、监狱、军队、学校的知识—权力—话语分析都与这个概念相关,可以说这个概念和与此相关的批判方式贯穿了福柯一生。本文将从两种主要的现代空间观、时间主题到空间主题的转变、空间概念的历史嬗变、乌托邦与异托邦的对比分析、异托邦的六个原理等五方...

  • 暴力、忧郁、批判:朱迪斯·巴特勒的伦理转向

    作者:何磊 刊期:2013年第01期

    "9·11"事件发生后,朱迪斯·巴特勒的著述发生了微妙的"伦理转向":在现实暴力的"召唤"之下,她开始将关注点聚焦于更为宏观的全球政治与伦理问题,通过批判美国当局刚愎自用的应对措施,借由分析人类生命相互依存的脆弱特质,试图为激进政治提出某种伦理"基础"。面对他者甚至暴力的"面孔",权力如何忧郁回应,我们又该如何意识到人类共有的根本处境,以此...

  • 禅音的回响——细读《题破山寺后禅院》

    作者:钱翰; 方建煌 刊期:2013年第01期

    盛唐诗人常建的诗历来受到批评家的赞誉,尤其是《题破山寺后禅院》更是其代表作。但是历代以来的诗评皆为印象式批评,少有细致分析。本文力图分析诗歌中复杂的隐喻和换喻构成的象征空间,通过逐字细读的方式,阐释诗歌形式与佛法之间的同构关系。

  • 中国古典思想的规范性之思——以朱子释庸的思想史意义与《中庸》开篇为例

    作者:匡宇 刊期:2013年第01期

    本文拟从对四书系统以及朱熹所解的"中庸"入手,检视这一阐释理路是在何种历史条件下如何实现的,并进一步探讨其思想史意义在于,对士人主体身份与政制之正当性进行规范性的重建。本文认为,朱子重建规范性,虽具有强烈的历史语境因素,但其合理性的根源却源自《中庸》本身的规范性意涵空间。因此,本文以《中庸》开篇为分析重点,力图澄清该文本所勾勒...

  • “采诗”说及其在《诗经》中的内证

    作者:李辉 刊期:2013年第01期

    "采诗"说并非汉儒的臆说,《孔子诗论》、《国语》、《孟子》等文献都显示了"采诗"制度的切实存在;《诗经》文本中存留的乐官的加工痕迹,如加入角色提示语,以新的视角再现原诗的情景;加入议论,体现乐官的伦理和道德思考;加入引子,导入"风诗"的歌唱,这些更为"采诗"说提供了坚实的内证。

  • 画坛新典范的树立——以苏轼“士人画”概念为中心

    作者:唐卫萍 刊期:2013年第01期

    苏轼的文化身份和社会身份的多样性以及他对绘画理论的阐发决定了他处于熙宁后期士大夫画家的中心地位。"士人画"概念的提出将北宋画坛的典范指向了两位画家:王维和李公麟。这一指向具有重要的画史意义:一方面,从理论上弱化了吴道子的"画圣"地位,将在唐代绘画传统中地位并不突出的王维推到了前台;另一方面,将李公麟作为士人画创作的典范标举出来...

  • 论明清社会性别视野下的“冯小青现象”

    作者:李澜澜 刊期:2013年第01期

    以社会性别视野审视明清两代的"冯小青现象",冯小青的形象可分为两个不同层次:就出生与所受教育而言,才女冯小青的形象有着符合主流社会要求的目的性与价值指向性;但经历了生命苦难、对道德的坚守、对自我意志的强调后,她的形象获得了涅槃与独立。这样形象独特的小青,在明清男性文人视角内,最初体现为对有距离感的"他者"的理性分析,进一步转化为...

  • 谣言、替罪羊与十字架——民初“新旧之争”与中国近现代文化权力的更迭

    作者:黄键 刊期:2013年第01期

    1919年间发生在《新青年》作者们与林纾之间的"新旧之争",实际上是现代知识分子与晚清以来掌控现代化话语主导权的新派士绅之间的文化权力的争夺战,而在这场论争中,林纾受到的道德与文化责难,实际上折射了清末民初新派士绅在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之后所面临的文化与道德困境,正是这一困境使得新派士绅的文化与道德声望瓦解,从而丧失了文化主导权,...

  • 后时期的性与阶级无意识——以刘心武《班主任》为例

    作者:石天强 刊期:2013年第01期

    后时期的文学具有鲜明的过渡性特征,并具体体现于类似于《班主任》、《伤痕》这类文本中。一方面这些文本在观念上试图摆脱写作的束缚,另一方面又在文本的无意识层面上体现出写作的特点,并因之而显示出写作和新时期写作之间的内在关联。而新时期文学史在叙述上对这种关联的刻意回避,则使后写作呈现为新时期写作的无意识世界。

  • “性格”改造与“灵魂”危机——1980年代“文学主体论”的正当性否思

    作者:罗成 刊期:2013年第01期

    近年,对于1980年代人道主义思潮的文化政治考察,主要有自由主义和话语政治两种途径。在作出相当贡献的同时,诸种考察却遗漏了对人道、人性、主体之正当性根基的深入追问。1980年代的政治人道主义在进入"审美—想象"领域的过程中,逐渐生成为文学主体论,其话语表述形态是"性格组合论"。"性格组合论"试图为后时期中国的"风俗人心"重新立法。它以两...

  • 悖论式思想方式的构建——汪晖的新儒学研究及其现代性批判

    作者:王悦 刊期:2013年第01期

    现代新儒家和京都学派都认为新儒学是早期现代性的确认者,与此相反,汪晖则把新儒学视作悖论式思想方式的构建者,也就是说,新儒家既有顺应时代变化的一面,但同时更是宋代以来诸多历史潮流的激进批判者。恰恰是这种批判催促历史向更合理的方向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汪晖本人的现代性反思也是尝试构建新时代的悖论式思想方式。

  • 花熏存香 笔耕留痕——花间传统对王国维词论、词作的影响关系探析

    作者:吴可 刊期:2013年第01期

    花间词对王国维的影响是深刻的、复杂的:他在理论上倾向于对其进行排斥与批评,而在创作上又多沿袭和自我突围,表现出矛盾的凸显与调和。文章从批评与接受——《人间词话》的"花间"余韵、传承与新变——《笤华词》的"花间"流露、误读与创造——语词中的"花间"突围等几个层面,参照《人间词话》与《笤华词》文学史地位的高下之别剖析矛盾之因。在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