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诗学

文化与诗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Culture and Poetics

杂志简介:《文化与诗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1年创刊,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半年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中国古典诗学、西方文化与诗学、中西会通、学人研究、编后记

主管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主办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研究中心
创刊时间:2001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半年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14
总发文量:417
总被引量:294
H指数:6
期刊他引率:1
  • “且介”身份、“悖论”立场与否定式话语——王国维、鲁迅的思想取径

    作者:孟泽 刊期:2011年第02期

    王国维、鲁迅的思想取径,基于他们无从摆脱的"且介"身份和"悖论"立场,他们常常是通过自我否定以获得自我肯定的,并由此造就了他们否定式的话语方式。包含着整个民族不止一个世纪的屈辱和辛酸的"且介"身份及其处境,赋予王国维、鲁迅空前广阔的视界、胸怀、比较立场和批判意识,甚至也多少成为他们得以生长出"个人意识"、"独立精神"与"思想自由"的"...

  • 哀伤的诗意,作为暗喻的肺痨以及文化意义的生成——解读三部林译哀情小说及其在晚清的流行

    作者:李力 刊期:2011年第02期

    本文旨在从阐释学的角度来检讨肺痨作为文化和诗学隐喻的多重含义。哀情小说中身患肺痨的佳丽们之所以对读者有如此大的"传染性",并不完全是因为她们身患当时无法治愈的"传染病",让人同情,而是因为肺痨为当时的读者提供了一个双重的隐喻:既是晚清的社会危机和民族文化悲剧的表征,又是林纾等知识分子所想象的对于这种悲剧的救赎。肺痨在这几本林...

  • 现代知识人的爱情悲剧:重读《伤逝》

    作者:刘文瑾 刊期:2011年第02期

    《伤逝》中的爱情悲剧常常被简单地归咎为旧社会对自由爱情的压抑,本文则试图通过细读文本而提出,这个小说所揭示的是一种自我中心的"浪漫主义知识人"的人格悲剧。浪漫主义知识人的爱情建立在模仿欲望的基础上,他们只是从"我"对爱情和生活的单方面期待和幻想来面对他人。他们要求他人成为对"我"的理想和需要的满足,而没有努力进入到一种与他人的...

  • 沈从文乡土书写乌托邦精神的三个问题

    作者:刘涵之 刊期:2011年第02期

    浪漫化的乡土书写和批判倾向清晰的都市书写的对举,反映了沈从文内心基于自然人性的创作格局。他将人性自然和善良的部分放在乡土社会,将人性非自然和恶的部分放在城市,这一先入为主的做法直接影响了他的乡土书写和都市书写的美学旨趣,也影响了他借助文学、以笔为旗来展开社会批判的整体进程。因此,他对自然人性的意向性处理只能在乡土书写的乌...

  • 编辑身份与红色经典生产——《青春之歌》的出版

    作者:周春霞 刊期:2011年第02期

    《青春之歌》的艰难出版体现出编辑作为"把关人"、"受众的代言人"、"个人"的多重身份,"出"与"不出"的困惑是编辑在当代文学生产中矛盾心态的具体体现。

  • 诗歌节奏的内在矛盾与七言诗体晚熟之原因及过程

    作者:姚爱斌 刊期:2011年第02期

    七言晚熟于五言,学界多从句式节奏的异同、单复、易难等层面寻找原因,忽略了诗歌节奏是由语义节奏、语体节奏、情感节奏和音乐节奏等构成的立体完整的动态系统,其中情感节奏与语体节奏的矛盾构成新诗体产生、发展以至成熟的主要内在动力。七言诗晚熟的根本原因在于早期七言韵语的实用表义倾向及其与每句韵形式相互强化所形成的单句自足封闭特征...

  • 《易经》与中国符号学传统的起源

    作者:鲁晓鹏; 金浪 刊期:2011年第02期

    本文旨在探讨《易经》的符号学思想。这本儒家经典及后来对它的解释构成了传统中国符号理论的起源并成为其最重要的遗产之一。《易经》的核心概念即"象"(常被译为"符号"或者"形象")。作者从四个方面来讨论《易经》中的符号概念及其后来的解释传统:一、符号的定义;二、符号的类型学;三、符号解释学;四、符号认识论。本文的目的旨在勾勒出产生于中...

  • 圆净成章:船山“以意为主”的诗学整体观

    作者:杨宁宁 刊期:2011年第02期

    船山论诗讲求整体性、内部联系性及有机统一性。他以"以意为主"说为基础,构建了一种重视诗作结构整体的诗学观念,具体可主要从"一意"说和"一笔"说的内涵分析、对组诗间关系以及佳句和篇章间关系的考察、对韵意关系的分析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详细论述。船山的篇章整体观主要体现为"圆"(即整体性、浑成性、有机统一性)和"净"(即纯一性、简约性、凝练...

  • 魏晋玄言诗对中国诗学“传神”说的贡献

    作者:辛文 刊期:2011年第02期

    魏晋玄言诗作为玄学与诗歌的联姻,以玄思之幽远微妙为外在形式,以老庄之思想为内在理路,以外枯内腴、摄形取神为艺术旨趣。中国古代的"传神"说,已经在玄言诗中悄然萌生,尽管表现上尚不成熟,但确确实实已经将"神"的理念反映在了诗歌创作中。在魏晋玄言诗的发展过程中,从嵇、阮诗歌中的"传神",再到孙、许的"艺妙入神"、"神任独往",直至支遁、慧远...

  • 毛主义的诱惑——《来自东方的风》导论

    作者:理查德·沃林; 梁爽 刊期:2011年第02期

    本文力图恰当地理解那些富于挑战性的动荡事件。通过聚焦"五月风暴"的一些被忽视的背景——在法国60年代后期达到顶峰的中国风(Sinophilia)浪潮——以求呈现事件的整体面貌。

  • 词语、对话和小说(1966)

    作者:朱莉娅·克里斯特瓦; 李万祥 刊期:2011年第02期

    克里斯特瓦在这篇文章中首次提出了"互文性"这一概念。文章紧紧围绕"词语、对话和小说"的主题,与巴赫金展开了广泛有效的对话,并且将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拓展至现代小说和诗歌的分析中。文章运用文学符号学理论,将对话的词语看做是最小的符号,将对话看做是符号系统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文章还借用了马拉美、拉康、德里达等人的论说,对诗歌语言展...

  • 感物而哀——从比较诗学的视角看本居宣长的“物哀”论

    作者:王向远 刊期:2011年第02期

    本居宣长认为,日本文学的创作宗旨就是"物哀",作者只是将自己的观察、感受与感动,如实表现出来并与读者分享,以寻求审美共鸣及心理满足,此外并没有教诲、教训读者等其他功利目的,而读者的阅读目的也是为了"知物哀"。"知物哀"就是知人性、重人情、解人意,富有风流雅趣。"物哀"论彻底颠覆了日本文学评论史上长期流行的、建立在中国儒家道德学说基...

  • 论后期王元化对黑格尔的误读和消解

    作者:何博超 刊期:2011年第02期

    王元化的思想在一生中存在着三次转变。从第二次转变开始,他的思想经由阅读黑格尔产生了根本性断裂。但在上世纪90年代初,王元化的思想再次发生了转变。这次转变仍然经由读解黑格尔,但相反的是,他对黑格尔进行了策略性的误读,主要是针对"普遍性一特殊性一个体性"问题,从而为自己的思想变动找到了理论上的保证。同时,这次误读还结合着对卢梭"公意...

  • 隐匿的社会想象:论审美的现代性与公共性

    作者:罗成 刊期:2011年第02期

    美国哲学家保罗·盖伊经由追溯现代美学兴起的英国渊源,提出现代美学诞生的关键在于"想象的自由的观念"。这一论述的实质在于,从观念史的英国脉络中伸张审美现代性层面感性个体的自由游戏意涵。其实,18世纪以康德为重要代表的现代美学,还受到了法国卢梭思想的重要影响,同时更有现代社会兴起的现实背景,这一视角呈现出审美公共性层面社会个体的交...

  • “神话学”:符号学分析与意识形态批判

    作者:常培杰 刊期:2011年第02期

    符号学的发生与发展和语言学有着密切关系。其研究对象与语言学有重合之处,但它将缤纷复杂的社会现象纳入其中,研究领域大大超出后者。它既关注研究对象的形式构造,也关注研究对象的意义生成过程。符号学科学化、形式化的特点,为研究者提供了一套颇具操作性的方法;同时,它重视社会语境在符号解读中的重要性,具有社会、历史向度。本文以巴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