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诗学

文化与诗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Culture and Poetics

杂志简介:《文化与诗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1年创刊,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半年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中国古典诗学、西方文化与诗学、中西会通、学人研究、编后记

主管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主办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研究中心
创刊时间:2001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半年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14
总发文量:417
总被引量:294
H指数:6
期刊他引率:1
  • “文学与审美意识形态”学术研讨会专辑

    刊期:2009年第02期

    <正>"审美意识形态"这一概念虽然并非由中国学者首创,但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论"在1980和1990年代的提出和发展,则确乎是中国文艺理论学者的创造。2009年6月6日,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在北京师范大学校内召开了"文学与审美意识形态"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40余名学者出席了研讨会。钱中文先生在会上作了题为《三十年间》的专题发言...

  • 对“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再反思

    作者:王元骧 刊期:2009年第02期

    从文艺的性质来说,它既是认识的,又是实践的,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较之于其他任何艺术门类都要鲜明而突出;与此同时,文学又是审美的;无论是在价值层面还是从意识层面来说,审美和意识形态都具有内部的一致性。"审美意识形态"作为一个特指的概念,是按照历史上一切进步文艺的思想传统以及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要求和方向对文艺性质所作的一种界定,是...

  •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和理论创新

    作者:程正民 刊期:2009年第02期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是迄今为止对文学本质特性做出的有很强理论概括力并逐渐为多数人所认可的理论,是新时期文艺学界重要的理论创新成果。它的提出有很强的历史针对性和历史继承性,是文论发展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发展。它的理论创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坚持审美立场,把审美意识当做逻辑起点;采用历史的方法,阐明审美意识形态的历史生成;运用辩证...

  • 文学语言呈现的审美意识形态意义

    作者:冯宪光 刊期:2009年第02期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是中国文化转型时期出现的具有原创性的文学理论思想。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是通过语言这个物质形态呈现出来的:首先,文学语言是审美意识形态的符号;其次,我们还可以从中国古代哲学、文论对言意关系的讨论,看到文学语言呈现审美意识形态意义的特征。在文学中,作家创造一种审美的语言结构,来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直接现实性的显现;读者...

  • 从“形式的意识形态”理论审视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合法性

    作者:傅其林 刊期:2009年第02期

    本文试图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关于'形式的意识形态'的理论阐释审视中国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的合法性建构,通过揭橥审美意识形态的内在逻辑、形式的意识形态论的可能性以及审美—形式—意识形态的结构关系,对文艺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学理性基础展开论证,从而推进这一理论的语言论转型。

  • “审美意识形态”之我见

    作者:凌晨 刊期:2009年第02期

    "审美意识形态"论作为新时期以来文艺学最重要的概念,既要厘清概念在成熟期的理论建构,又要确定其在历史生成中的具体位置。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下的文学本质界说也是如此。"审美意识形态论"既具有整体质,又在美学意义上超越了传统的二元对立,从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积极的意义。

  • 读书锥指(上)

    作者:李壮鹰 刊期:2009年第02期

    平日读书,每有会心,未尝不细思之,于古人之书尤甚。不疾不徐,缀得小文数则,集而成章,曰:读书锥指。考索源流,披文阅情,以意逆志,期得文心之一二。列其凡目如下:夔与舜——"硕"与美——"有"与"无"——"仁"与"人"——"起"与言《诗》——"A而不B"——"美"与"善"——"文胜质则史"——"份份"与"彬彬"——闻乐与忘味——"兴观群怨"与识名"——以意逆志...

  • “身是菩提树”的符号学分析

    作者:吴泓缈 刊期:2009年第02期

    本文对禅宗名偈"身是菩提树"进行符号学分析,所依之理论主要来自于"巴黎学派"的领军人物格雷马斯和高概。分析发现:1.凡两"相"在文中相聚,便生新义,新义应颠覆作为思维定式的旧义;2.形象相聚导致多义,除与上下文相抵触者,每一义皆是构成整体含义的一个侧翼晶片,皆能揭示出某种意味;3.本偈中充满了爱欲,离大成之境尚有距离。

  • 从语言与认同的关系谈“限制方言令”

    作者:许小颖 刊期:2009年第02期

    语言与认同关系密切,认同是语言规划的最主要的动机。中国的语言方言与认同的关系有其特殊性,一方面,汉语统一的书面语系统的为中国的国家认同提供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中国的方言认同与一般意义上的方言认同相比表现得更为宽容,并不突显地域特色。基于这种特殊性,本文主张大众媒体中方言的使用问题应放在整体的历史悠久的方言口语文艺发展的视...

  • 道德和历史领域的善与恶及其对文学的启示

    作者:赵炎秋 刊期:2009年第02期

    历史与道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历史的角度看,在道德领域起着积极作用的东西在历史领域起的作用可能是消极的,在道德领域起着消极作用的东西在历史领域则可能起着积极的作用。反之,从道德的角度看,历史领域的积极与消极因素也呈现出这种复杂的现象。因此,对于一个事物的肯定与否不能仅看它在历史领域是进步还是落后的,也不能仅看它在道德领域是...

  • “真”的诉求:章太炎文论现代内涵探究

    作者:陈雪虎 刊期:2009年第02期

    20世纪文论话语中的"真"的诉求值得在古今文论转型的议题中加以审视。本文以章太炎文论为中心个案,初步清理和辨析这位20世纪初第一代现代思想家在名实辨析、文学界说、沟通真俗和情文形容诸分际上的努力,感受其中对现代意义上"真"的诸种面相的诉求.理解其思想从古典向现代转换的矛盾性、混杂性和过渡性。至于其深层透视及其与后来思想的联系的...

  • 从“真事实”到“真情感”——曾朴创作观的现代转型

    作者:马晓冬 刊期:2009年第02期

    20世纪20年代末,曾以《孽海花》知名的曾朴出版了自传体小说《鲁男子》。本文以曾朴小说创作中的求"真"取向为核心考察了这两部作品:在历史小说《孽海花》中,曾朴力图以纪实性的史家笔法展现历史变迁,因而注意力不在对个体生命历程的表现;而在《鲁男子》中,作者则强调描写"个人史",以社会历史为背景着力刻画个体生命体验,进而真实地表达自我情感...

  • “新文学”与“现代人”:《人的文学》的人文话语透视

    作者:杨晓帆 刊期:2009年第02期

    周作人的《人的文学》一文,向来被认为是以欧洲人道主义精神具体化了文学革命的基本内容与根本意图。本文则引入欧文·白璧德对"人文"与"人道"两种人文话语的区分,尝试在当时的文化语境与周作人自身的思想演变中,还原"人的文学"主张的内在危机与复杂内涵。一方面,这一主张围绕个人主义话语确立了"伦理自然化"的新道德,呼应了"新文化运动"反传统的...

  • 《文学、通俗文化与社会》导言

    作者:洛文塔尔; 张萍 刊期:2009年第02期

    作为基本象征和价值的载体,文学具有两个强大的分支:作为创造性艺术的文学和作为大众化商品的文学。创造性文学展示了人们如何实践其社会角色,是社会学无可替代的研究对象。作为现代人生活中的重要因素,通俗文化是大众社会心理的显示器。研究通俗文化还涉及"真正的艺术"和"通俗文化"的关系;可以从影响模式、传播内容、特定标准等角度来审视通俗...

  • 观众与艺术界

    作者:詹姆斯·扬; 陈玮 刊期:2009年第02期

    本文旨在论述观众在艺术界的运作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本文看来,观众能够有力地促进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的生产。事实上,如果没有一个艺术家去回应一位广泛知情的观众,高水准的艺术作品也就无从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