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月刊

文化月刊杂志 部级期刊

Cultural Monthly

杂志简介:《文化月刊》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2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3120/G2,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化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化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文化新闻、特别策划、深度报道、品鉴、文化遗产、博物、文化青年、文化感悟、文化资讯、养生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主办单位:中国文化传媒集团
国际刊号:1004-6631
国内刊号:11-3120/G2
全年订价:¥ 523.20
创刊时间:1982
所属类别:文化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总发文量:2293
总被引量:143
H指数:4
期刊他引率:1
  • 卷首语

    刊期:2010年第10期

    <正>编辑本期刊物的时候,北京刚刚告别燠热的夏季,天气日渐明净清爽起来。而我们对于文化遗产的关注也随着季节的嬗递越发增添了几分冷静和深思。8月份登封"天地之中"和"中国丹霞"双双申遗成功,为我们带来鼓舞的同时,也再度引发了关于申遗成本过高、保护与开发如何协调等问题的争论与热议。本刊早在今年四月就已对登封"嵩山建筑群"申遗做...

  • 赵占东作品赏析

    刊期:2010年第10期

    <正>赵占东,原创型古典浪漫主义中国画名家。师法陈淳、吴昌硕、潘天寿、郭味蕖、孙其峰等中国画大家。以传统的延续和现代的开拓为审美取向,师古而不泥古,把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与西画技法进行融通、化合,成就了独特的中国画笔墨语言风格,拓展了一种全新的花鸟画境界。他从笔墨的角度阅读自然、体味自然,其笔下的野草、山卉、藤萝、荷花、...

  • 文化视点

    刊期:2010年第10期

    <正>传统印染工艺"活化石"亮相国家大剧院8月12日,由国家大剧院和学苑出版社共同主办的"走近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展览"之"村坊之音——中国蓝夹缬艺术展",在国家大剧院歌剧院拉开帷幕。当天下午,近百位来自文化界、戏曲界、非遗保护团体的嘉宾参加了开幕式。此次展览通过青年学者张琴珍藏的数十

  • 掷地有声

    刊期:2010年第10期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一些依靠口传身授予以传承的文化遗产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面临人亡艺绝的危险,大量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价值的珍贵实物遭

  • 拿什么拯救你,方言?

    作者:毛俊玉 刊期:2010年第10期

    每一种语言的消亡必将导致其独特的文化、历史与生态知识的消亡,这将是无可挽回的损失。方言是我们的母语,没有复兴的方言母语,就没有复兴的传统文艺。

  • “围观”孔子

    作者:张墨宁 刊期:2010年第10期

    9月10日,是新中国的第26个教师节。国人常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褒扬教师的奉献与伟大。在所有的职业中,教师以其传道授业而又沉默淡泊的无名精神赢得世人的尊重,千百年来的师者大抵如此,偶有名留青史之辈,也是因为其他身份使然。唯独孔子,声名留传。后人给他一个至高无上的称号——万世师表。

  • 360°新遗产

    作者:汪峥 刊期:2010年第10期

    全球瞩目的上海世博会,让中国形象在世界范围内又一次被聚焦。为时184天(2010年5月1日-2010年10月31日)的世博会即将闭幕,我们关注的重点,也将转向"世博遗产"。正如在今年北京奥运会两周年时,相关媒体对"奥运遗产"做出了梳理和反思,同样,从文化和遗产观点来看,近来诸多重大事件也引起了我们对遗产概念新的关注和思考。

  • 丹霞申遗:在争议中突出重围

    作者:李婧 刊期:2010年第10期

    红,诸色之王,热情、威严、高贵。红,丹霞的颜色。2010年8月,由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湖南崀山、福建泰宁、贵州赤水六地捆绑的"中国丹霞"项目成功通过世界遗产大会审议,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0项世界遗产。然而,在申遗成功的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曲折和惊险。继去年中国"嵩山建...

  • 杨达吾德:守护回族的“埙”

    作者:孙曦 杨雪 刊期:2010年第10期

    泥哇呜,回族边棱气鸣乐器,又称泥箫、泥娃娃、泥牛埙和牛角箫。流行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尤以海原县一带最为盛行。泥哇呜通体用黄胶泥捏制而成,其形状、大小、音孔数量和位置各不相同。大者与鹅卵近似,小者有如核桃。外形式样有椭圆形、枣形、鱼形、桃形、娃娃头形、牛头形、牛角形、蝶形和扁方形等等,不胜枚举。一般在上端正中开吹孔,在前、后开...

  • 奚志农:用影像保护自然

    作者:李婧 刊期:2010年第10期

    1983年,一个爱鸟如痴的少年问摄影师为何不拍飞翔的鸟,却要将鸟绑起来拍。摄影师说你不懂。从那天起,少年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学摄影,总有一天,要拍自由飞翔的鸟。"

  • 中国最后的女酋长和她的狩猎部落

    作者:汪峥 刊期:2010年第10期

    8月27日晚10点,记者走出北京保利剧院,内心是一种难以言明的、平静的激动。脑海里清晰地回旋着空灵的歌声、热情的舞步、唯美的画面、神秘的色彩和古老的记忆,一切都归结于那种原生的魅影。这原生魅影,来自于8月26日至29日北京保利剧院上演的首部解密使鹿鄂温克族的原生态舞台剧——《敖鲁古雅》。

  • 最后的石头记——曹雪芹墓石之谜

    作者:马永红 刊期:2010年第10期

    我家门口的街道没名称,清冷寂静,由于手写信件已大可不必,无法考察这地方门牌号码是否确切有效。好在电信设施齐全,我能从这个节点与全世界取得联系。但现实的面貌仍然是岑寂无声,荒途景象。但就在这个地方,其实有个惊世谜团。

  • 神奇滩头的纸上功夫

    作者:老后 刊期:2010年第10期

    每当步入那条我曾十分熟悉的仅米余宽的石板老街驻足、徘徊,钻进那一座座紧挨着的宛若迷宫的古老作坊流连、徜徉,我都会被这里原本十分丰盈、厚重、独特的民间传统"纸文化"而迷醉、赞叹。我究竟到过滩头几多回?恐怕数也数不清了。只是,古镇滩头早已在我心中抹之不去,定格永恒。尤其是那名闻遐迩的色纸、香粉纸和年画这滩镇三绝,着实让我备感骄傲...

  • 奶奶留下的记忆:我的空竹情缘

    作者:李连元 刊期:2010年第10期

    <正>1947年我出生在北京市宣武区天桥何家大院6号,真正记事是在四五岁的时候。那时父亲跟爷爷学做各种糖果,母亲和奶奶一起踢毽子、抖空竹。家里人做的红果糖、杏干儿糖、薄荷糖,我特别爱吃。那时的人们不像现在这样爱护牙齿,用点牙粉或是盐就不错了,

  • 方言是城市的气质

    作者:王天挺 刊期:2010年第10期

    <正>《新周刊》的执行总编封新城说过,没有方言的城市是可耻的。当你流连在一座陌生的城市,吃着特色小吃、住着民族风情的建筑、观赏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生活习俗时,你突然发现,那里的每个人说的都是标准的播音腔,卖菜的大妈、卖烧饼的小贩、踏着高跟鞋穿着职业装的白领、哼着小曲急驰而过的街头青年,一水的字正腔圆、掷地有声。于是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