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月刊

文化月刊杂志 部级期刊

Cultural Monthly

杂志简介:《文化月刊》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2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3120/G2,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化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化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文化新闻、特别策划、深度报道、品鉴、文化遗产、博物、文化青年、文化感悟、文化资讯、养生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主办单位:中国文化传媒集团
国际刊号:1004-6631
国内刊号:11-3120/G2
全年订价:¥ 523.20
创刊时间:1982
所属类别:文化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总发文量:2293
总被引量:143
H指数:4
期刊他引率:1
  • 七彩云南 和谐城乡

    刊期:2010年第09期

    <正>世博会,对于云南来说,有特别的意义和机遇。11年前的19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是中国举办的首届专业类世博会,吸引了95个国家参加,是当时世界上参展国家最多、占地面积最大的世博会,"人与自然——迈向21世纪"的主题,向世界展示云南植物王国独特的魅力,它让世界认识了云南。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中国举办的首次综合类世博会,让云南又以...

  • 文化遗产精彩荟萃 保护传承云南先行

    作者:熊正益 刊期:2010年第09期

    <正>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丰富多彩,个性独特。源于传统、扎根民间的各类民俗活动中蕴藏着极为珍贵的民族文化艺术资源,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核心区域和保护重点示范省份。云南省走在了全国非遗立法、保护工作的前列,目前我国实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许多做法都借鉴了云南的成功经验。2000年,云南省人大制定了地方性法规《...

  • 德昂族浇花节:“散根”洒水

    刊期:2010年第09期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云南各族人民承载了多姿多彩、特色鲜明的传统文化。云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其他地方都属罕见,体现了云南各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想象力和审美意识,凝聚着各民族文化基因,是深深扎根于云南红土高原的民族之根。纳西、彝、傈僳、白、阿昌、布朗、傣、景颇、独龙、普米、怒、德昂、基诺、哈尼、佤、拉祜等...

  • 苗族花山节:立花杆 会亲友

    刊期:2010年第09期

    <正>花山节也称踩"花山"或"踩山",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的苗族称为"奥道",每年春节后的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五举行,是各乡镇苗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千年历史。花山节的来历传说有两种。一是相传苗族的祖先蚩尤部落战败,不得不进行历史上的第一次举族大迁徙,在迁徙过程中亲人失散,为了寻找失散的亲人,他们在山上立一棵...

  • 拉祜族葫芦节:葫芦信仰

    刊期:2010年第09期

    <正>思茅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地处云南省西南部,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拉祜族民族节日较多,有春节、火把节、新米节、卡腊节等,其中葫芦节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充满独特的民俗文化魅力。

  • 傣族人生礼俗:贯穿傣家人的一生

    刊期:2010年第09期

    <正>新平傣族人生礼俗,流传于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水塘、嘎洒、腰街、漠沙等乡镇的傣族村落。新平傣族人生礼俗形态完备,体系严密,包括求子、孕期、出生、取名、满月、周岁、少年、成人、文身、染齿、花街比美、婚礼和葬礼等13个类别,是傣家人一生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准则。新平傣族(花腰傣)认为生子是由神灵恩赐的,若女子婚后

  • 九祭献:哈尼人的史诗

    刊期:2010年第09期

    <正>哈尼族九祭献,哈尼语称为"归基托",是元江县哈尼族最古老的民间祭祀活动,流传于玉溪市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因远镇的浦贵、浦海、施通3个自然村。这3个村是在哈尼族迁徙过程中,由3个同胞兄弟创建的。九祭献典礼在历史上由3个村轮流主办。

  • 石宝山歌会:白族歌谣的源泉

    刊期:2010年第09期

    <正>剑川白族石宝山歌会是一个以对歌赛歌为特色的民族传统节会,举办地点石宝山属剑川县沙溪镇。据考证,石宝山歌会已有上千年历史。唐《蛮书》卷八载:"少年子弟暮夜游行闾巷,吹壶卢(葫芦)笙,或吹树叶。声韵之中,皆寄情言。"歌会上以歌传情,或吹树叶互相招引的情景与此极为相似。歌会上对唱的白曲"山花体"(即第一、二、三句唱词为7个字,第...

  • 哈尼族长街宴:流水席 宾客欢

    刊期:2010年第09期

    <正>哈尼族长街宴,哈尼语称为"知交把""多交夺"或"资乌夺",流传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南岸的哈尼族聚居区域。

  • 红万村彰显阿细文化

    刊期:2010年第09期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加快,传统文化生态已发生急剧变化,各民族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服装服饰、居住环境等,正逐渐被市场经济的外来影响所消融变异。只有在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又被大山、江河阻隔相对独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才较多地保留着民族语言、传统民居、民族服饰、礼仪习俗。这些聚居区,是现代化进程中民族...

  • 高甸村的歌舞者

    刊期:2010年第09期

    <正>红河州弥勒县巡检司镇高甸村共有农户108户,人口486人,人均耕地面积1.86亩,2004年人均收入为1778元。这里居住的都是彝族阿哲支系。现存的传统民居包括土木结构、砖木结构、土掌房结构、石木结构4种。生产生活仍保持男耕女播的传统劳作形式。传统建房习俗包括择向、选材、建新房、进新房等。彝族阿哲人的传统服饰具有二方连续和四方连

  • 蕴养奕车人的车普村

    刊期:2010年第09期

    <正>车普村哈尼族(奕车人)文化保护区在红河州红河县大羊街乡,共191户,925人。人均耕地面积0.45亩,人均纯收入762元。哈尼族奕车人共2万多人,全住在车普村一带。车普村海拔1437米至1500米,倚坡、踞岭、傍田、梯田、樱花、棕榈、森林错综环绕,林中有神山、神树,村中有磨秋场、秋千场,环境优美。民居为等腰三角形瓦顶建筑,有土木结构和砖木...

  • 白族地区的腹心:周城

    刊期:2010年第09期

    <正>周城村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州镇北端,是古代河蛮白固的城邑之一,也是大理河谷平原的一个重要农村集镇。全村2188户,9570人,是云南规模最大的自然村。周城交通方便,地处白族地区的腹心,是白族村寨的典型代表,积淀着

  • 傣族勐罕“孔雀开屏”

    刊期:2010年第09期

    <正>勐罕(又名橄榄坝)傣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由曼听、曼春满、曼降、曼乍、曼嘎等5个傣族自然村组成,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罕镇曼听村管辖。5个村寨紧密相邻,呈扇形分布,从正面看犹如一只开屏的孔雀,分布在勐罕镇的中心。保护区占地101.79公顷,居民318户,1514人,全部为傣族。保护区坐落于澜沧江边,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村寨中有傣族干栏...

  • 原始信仰下的南段村拉祜族

    刊期:2010年第09期

    <正>南段村位于思茅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糯福乡的最南端,西南和南面与缅甸接壤,自古就是军事战略要地,建寨年代在1350年至1650年之间。南段村总面积65.4平方公里,下辖10个自然村,1个茶厂。全村现有468户,2026人。人均耕地面积3.5亩,2003年人均收入为855元。该村有李、罗、白、王等四姓,以李姓为多,"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