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Cultural Heritage

杂志简介:《文化遗产》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7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4-1645/G0,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化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化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传统戏剧、民俗、口传文艺、濒危方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实践

主管单位:中山大学
主办单位:中山大学
国际刊号:1674-0890
国内刊号:44-1645/G0
全年订价:¥ 250.00
创刊时间:2007
所属类别:文化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广东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17
复合影响因子:0.33
总发文量:1353
总被引量:4446
H指数:27
平均引文率:1.9412
  • “俗信”概念的确立与“妈祖信俗”申遗——乌丙安教授访谈录

    作者:乌丙安; 胡玉福 刊期:2018年第02期

    丙安教授在访谈中,通过生动的案例,回顾了其在民间信仰研究中提出“俗信”概念的背景和过程,论证了民间俗信存在的合理性。在民间信仰类项目申遗过程中,“俗信”的转化运用促成了“妈祖信俗”等民间信仰项目的成功申遗,同时也增强了“非遗”保护中“社区”的主体作用。“妈祖信俗”申遗不仅对于妈祖信仰本身、而且也给其他民间信俗类遗产项目的...

  • 妈祖信俗的概念与内涵——兼谈民间信仰的更名现象与制度化问题

    作者:王霄冰; 任洪昌 刊期:2018年第02期

    “妈祖信俗”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产生的新名词。伴随着此概念的应用,“妈祖”开始取代“娘妈”、“天妃”、“天后”、“天上圣母”等称谓而成为标准化的名称。以“信俗”代替“祭典”、“皇会”等,则凸显了这一信仰的民俗性本质。作为中国首个信俗类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信俗”确立了“立德、行善、大爱”的信仰内涵。以湄洲...

  • 明清中日欧民间贸易与旅日华侨妈祖信仰的历史与传承

    作者:松尾恒一; 梁青 刊期:2018年第02期

    国与日本之间的贸易往来从隋唐开始,历经各朝代延续至今。本文是围绕中日贸易史中,清代(江户时期)华商的妈祖信仰和祭祀展开的论述与研究。1 7世纪以来,日本在锁国政策下,仅开放长崎作为对外交流的门户,与荷兰、明?清朝进行贸易。从清代中国到访长崎的商人主要来自于浙江、南京、福建、广东等地,本文的论述正是关于这些来访长崎的清朝华商在海上...

  • “海丝之路”背景下的中琉妈祖信仰书写及其文化交流意义

    作者:张明明 刊期:2018年第02期

    妈祖在琉球被称作“天妃”,是中琉两国共同信奉的海神。明清时期伴随朝贡贸易而日渐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可以视作维系两国文化交流的纽带。中琉两国使臣多次感遇天妃灵应事迹,并将其载入“使录”;琉球的天妃信仰及庙宇建造、祭祀仪轨等相应宗教活动也在使臣文献中有所记述。明清“海丝之路”历史背景下的妈祖文化传播经历了“由闽入琉”、“由民...

  • 19-20世纪新加坡华人社会天后信仰的特色及历史意义——天福宫、粤海清庙、琼州天后宫为例

    作者:肖文帅 刊期:2018年第02期

    公元1 5到1 8世纪中国商舶便持续不断地来到新加坡商港从事贸易活动,从而使得妈祖信仰在新加坡华人社会中得到传播。本文选择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天福宫、粵海清庙、琼州天后宫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且从三个方面对它们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1)庙宇的建筑风格与装饰艺术;(2)庙内保留下来的铭文、碑记、牌匾等文物资料;(3)迎神、酬神、送神等庙会活动。...

  • “非遗”保护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论析

    作者:何平; 刘倩 刊期:2018年第02期

    在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及其保护传承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使我们对“非遗”有了新层面的认识;同时$!非遗”的生成发展也印证着马克思理论的科学性。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当可帮助我们在理论与现实的不断往返中,去找寻那条前景广阔的“非遗”保护之路。

  • 诺鲁孜节日的生态文化阐释

    作者:郑亮; 王艳花 刊期:2018年第02期

    诺鲁孜节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少数民族庆祝“新年”的节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从节日形成之初就具有的生态文化,主要表现在对水、树木的崇拜以及人类自身身体与精神的狂欢三个方面。这些在诺鲁孜节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传统习俗,提供的是生态学意义上可资反思与借鉴的思维与实践模式,但应注意避免将传统习俗...

  •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和问题研究——基于部级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分析

    作者:王丹 刊期:2018年第02期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少数民族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的申报、入选和呈现情况,能够基本了解和认识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进而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更好地推进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 我国现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研究

    作者:李晓松 刊期:2018年第02期

    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法规体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长期有效保护传承的重要保障。本文以现行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法规为样本,分析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的亮点、主要问题,并提出立法建议。

  • 粤东戏捐与粤东戏曲生态

    作者:林杰祥 刊期:2018年第02期

    粤东地方政府对地方戏曲采用了“以捐为禁”的管理策略,在光绪二十八年(1 9 0 2)于粵东各地开始正式征收戏捐。民国年间,粵东戏捐从征收形式上主要分为戏班戏捐、戏院戏捐和乡镇戏捐三种,其征收所得广泛使用于党务建设、军队建设、基础建设与公益事业等方面。粵东戏捐征收与演剧管理相辅相成,对戏班的演出带来了一定的约束,整顿改良了晚清民国时...

  • 陕西韩城盘乐村宋墓壁画杂剧脚色辨析

    作者:邱洁娴 刊期:2018年第02期

    陕西韩城盘乐村宋墓杂剧壁画凝固了北宋杂剧演出精彩的一幕,其杂剧人物的脚色归属向来众说纷纭。此前学界释读壁画脚色,多依据描述南宋晚期杂剧的史料,试图为壁画人物与史料里的脚色寻求某种对应关系。更为历史主义的视角则强调回归北宋杂剧演出语境,后者表明,北宋杂剧演出前,有不介入演出的引戏勾演员入场,演出时演员人数不定,可以由副净副末两...

  • 从非遗的显隐二重性看新编昆剧《大将军韩信》

    作者:赵蝶 刊期:2018年第02期

    “非遗”作为一种特殊的“遗产”,既包括可见的遗留部分,也包括不可见的遗失部分,只有当可见的与不可见的共同作用,我们才能探知“非遗”的整体。这一显隐二重性要求我们在认识与保护“非遗”时兼顾可见与不可见的两个方面。《大将军韩信》是浙江省昆剧团推出的新编昆剧,在昆曲艺术的可见方面,该剧大致遵循了昆曲的传统范式;但在昆曲艺术的不可...

  • 1917年柳田国男的中国大陆之旅及其影响

    作者:王京 刊期:2018年第02期

    1917年3-5月,柳田国男经历了长达2个多月的台湾及中国大陆之旅,其在大陆的足迹从厦门开始,经香港、广州到上海、南京、溯长江而上到武汉、沿京广线至北京,经天津、济南、青岛、大连、沈阳等地,由朝鲜返回日本。这是柳田第一次实际接触现实的中国,也是时间最长的一次。临时变更计划,将旅行由华南、江南进一步延伸到中国北部地区,这使柳田获得了对...

  • 社会组织、治理与节庆:1930年代平郊的青苗会

    作者:岳永逸 刊期:2018年第02期

    节庆已经被习惯性地界定为日常生活的反动、间歇与休闲。2 0世纪3 0年代,因应社会变迁而处于演进状态的北平北郊清河一带的青苗会,依旧是乡土社会强有力的社会组织,除原本有的看青职能之外,新增了保卫一定地界范围内群体成员生命财产安全、对外交际和兴办学校等多种功能。只有在交了地钱与底钱之后,青苗会内的成员才能参加谢秋时的祭神与聚餐等...

  • 唐代以降江西仕宦形塑龙母信仰研究

    作者:刘正刚; 王熳丽 刊期:2018年第02期

    江西龙母信仰始于唐中期的宜春。宋代以后,又出现分宜、峡江、武宁三地龙母信仰的现象,江西籍仕宦对境内各地龙母信仰的书写时有变化,尤以分宜最明显。分宜、峡江信仰的源头来自于岭南德庆,武宁自成一说。但江西龙母信仰始终带有德庆龙母故事的母题,其原因正是王朝敕封德庆龙母为祖庭的正统地位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