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Cultural Heritage

杂志简介:《文化遗产》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7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4-1645/G0,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化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化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传统戏剧、民俗、口传文艺、濒危方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实践

主管单位:中山大学
主办单位:中山大学
国际刊号:1674-0890
国内刊号:44-1645/G0
全年订价:¥ 250.00
创刊时间:2007
所属类别:文化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广东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17
复合影响因子:0.33
总发文量:1353
总被引量:4446
H指数:27
平均引文率:1.9412
  • 试论《元刊杂剧三十种》的版本性质

    作者:小松谦 金文京 黄仕忠 刊期:2008年第02期

    "元刊杂剧三十种"①题目标有"古杭新刊"、"大都新编"等词,表明它是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读物,刊刻于杭州。这些剧本系正末、正旦用的演出本。从马致远杂剧中出现吴文正(1249-1333)谥号等情况,可知其刊行于元末,而且在传演中受到不断的改动,某些版本有覆刻、补刻的痕迹,其刷印已迟至明初。据版式行款,可知是由四个左右书坊的刊本汇集而成。这些版本...

  • 淮海戏简论

    作者:徐子方 刊期:2008年第02期

    清末、新中国成立、70年代末改革开放分别为淮海戏发展的三个历史性转折点。淮海戏之所以在百余年来从无到有,由小变大,除了善于学习与时俱进和不断适应新环境外,根本还在于来自民间,贴近生活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与广大观众之间紧密的感情联系,这是历代淮海戏艺人的价值观,也是根本性的艺术精神。只要从指导思想上把握住这些,...

  • 台阁:一种古老而广泛的广场表演艺术

    作者:车文明 刊期:2008年第02期

    台阁,又名"抬阁",是我国一种历史悠久、分布广泛的妆扮型广场游艺表演,各地又有飘色、铁棍、扎故事、桌子戏、龙阁等称谓。在一木制台架上将儿童或优伶分数层固定在竖杆上,化妆打扮,扮演仙佛鬼神以及戏曲、传说、神话等故事,再配以图案背景装饰,由数人抬扛,在街道、广场巡游表演。台阁产生于南宋,发展于明代,繁盛于清代,流传至今,几乎遍及全国,...

  • 论广西彩调剧的平民化特征

    作者:阙真 刊期:2008年第02期

    广西彩调剧具有突出的平民化特征。一是表现内容的平民化,包括题材选择与剧中人物意识的体现。二是语言风格的平民化,如生活气息浓郁、方言与民俗民歌的融入。三是创作主体的平民化,体现在剧目创作与演出等方面。

  • 美国民俗学会执行理事长来我中心访问

    刊期:2008年第02期

    2008年5月19-20日,美国民俗学会执行理事长、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迪姆?罗仪德(Timo-thy Lloyd))博士来我中心访问交流,并以《史密森民间生活节:公众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模式》为题,作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演讲。在罗仪德博士的演讲中,他以史密森民间生活节日的职员和顾问的亲身体验,为听众讲述了史密森民间生活节日对美国公众民俗学和非...

  • 民间视野下的老郎神信仰考察

    作者:陈志勇 刊期:2008年第02期

    老郎神信仰,是民间行业祖师崇拜的产物,它几乎遍及所有的地方剧种。关注此种信仰的生成与运作,具有戏剧史与民间信仰史的双重意义。老郎神信仰,至迟在明代中晚期,已经在戏行兴盛起来。它的信仰模式主要表现为以老郎神的日常崇祀为形式,以老郎庙的建立为从业人员的共同家园和集体组织,以每年两次的老郎会为集中技艺展演和事务处理的平台。事实上,...

  • 传统与摩登的融合——民国时期上海的票友及票社

    作者:邹越 刊期:2008年第02期

    民国时期的上海戏曲舞台呈现一片繁荣景象,在繁荣景象的背后是上海票友、票社的迅速发展与空前活跃,其数量庞大、活动频繁,时代与地域的多方面影响使之成为具有传统与摩登双重特征的综合文化载体。其办社宗旨、票戏方式、票友结构、组织手段诸方面无不浸染了地方特色与近代文明带来的新的观念和风习,因此旧上海中上层社会阶层风靡一时的票戏、参...

  • 2008年文化遗产日主题公布

    刊期:2008年第02期

    4月24日,国家文物局了《关于开展2008年“文化遗产日”活动的通知》,确定2008年“文化遗产日”活动的主题是: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该通知指出,各地要突出这个主题,大力宣传人民群众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大力宣传人民群众参与文化遗产事业的生动局面,大力宣传文化遗产事业惠及人民群众的积极成果,努力形成全社会关爱、...

  • “原生态”与“活化石”——从“禾楼舞”说起

    作者:叶春生 刊期:2008年第02期

    由生态理念推演的具有"原生态"因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禾楼舞,是原始巫、傩文化结合的产物,有几千年历史,被称为民间舞蹈的"活化石"。以郁南地区、岭南地区、甘肃等地的傩舞表演为例,记述中国部分地区仍进行的较为古老的表演仪式,在传承中不但保留壮族、瑶族古代巫舞、傩舞因子,而且也与山歌对唱、祭神、打醮仪式、刘三姐故事等民间文化因素糅合,...

  • 从宣讲圣谕到说善书——近代劝善方式之传承

    作者:游子安 刊期:2008年第02期

    本文主要探讨清初至民国时期民间劝善方式之传承关系:从宣讲圣谕、宣讲拾遗到说善书的演变。善书与圣谕、官箴、家训、蒙学等劝戒教化文献,在明清时代社会广为流传。清代善书的传播方式、已呈现多元化的特色。不单是用文字,还有绘图、采集果报案例与说唱。劝化不限于城镇或宣讲所等固定地点,还有流动的"讲善书人",在民间寓教于乐。因此善书不仅...

  • 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的“伦理三阶论”观照

    作者:林玮生 刊期:2008年第02期

    本文建构起人类伦理演进的"三阶论":前道德、二元道德与超族群道德,并以此为理论尺度,观审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的伦理演进。发现中国神话具有较为早熟的伦理形态,而希腊神话则还表现为伦理失缺状态。同时指出,造成这一巨大伦理反差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农耕文明与希腊的海耕文明。

  • 经典的误读与再读——对世界文化遗产“格林童话”的历史文化解析

    作者:伍红玉 刊期:2008年第02期

    作为一种世界文化遗产,格林童话不仅是西方近代文艺经典之一,也是一种影响世界的文化经典。长期以来,传统童话研究对格林童话有严重的误读倾向。本文从格林童话的民间源流、口头传承、民族特色和传统色彩等四个层面,剖析传统研究对格林童话的误读内容。并从格林兄弟个人生活经验、民族文化和国家危机等层面,探讨格林童话作为一种文化经典所蕴含...

  • 论中国20世纪前期“传说”概念的演进

    作者:毕旭玲 刊期:2008年第02期

    中国20世纪前期的"传说"概念是中西学术交流的背景下诞生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民俗学家先后从不同角度对"传说"概念进行了诠释研究,促进了现代"传说"概念的成熟。"传说"概念逐渐从神话和古史领域中分离出来,获得相对独立的地位,而最终进入民俗与民间文学的领域,是其发展的基本轨迹。

  • 以“民俗”为研究对象即为民俗学吗——为什么民俗学疏离了“近代”

    作者:岩本通弥 宫岛琴美 刊期:2008年第02期

    日本民俗学本来把自身规定为研究当下之学,但在今天却疏离了"近代"。其原因在于战后的"民俗学"把"民俗"当做客观材料来看待,视"民俗"为研究对象,致力于通过提高材料的精确性、客观性,尝试把民俗学科学化。这种取向与柳田国男追求的民俗学并不相同,柳田国男的民俗学不是研究"民俗",而是一门通过"民俗"进行研究的学问。今天的民俗学应该回到柳田国...

  • 满族石姓穆昆的萨满

    作者:苑杰 刊期:2008年第02期

    本文在田野调查材料的基础上,探讨了萨满①的内涵与石姓穆昆②"叉玛"的外延,重点考察了石姓"叉玛"传承人的神迹及其神力获得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