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报

生态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 Ecologica Sinica

杂志简介:《生态学报》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1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2031/Q,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生物期刊。该刊是一份半月刊,致力于发表生物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研究论文、专论与综述、学术信息与动态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生态学会;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国际刊号:1000-0933
国内刊号:11-2031/Q
全年订价:¥ 2260.00
创刊时间:1981
所属类别:生物类
发行周期:半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4.06
复合影响因子:3.21
总发文量:10405
总被引量:287905
H指数:163
引用半衰期:5.4524
立即指数:0.0718
期刊他引率:0.9676
平均引文率:29.1768
  • 地震灾害对四川省区域生态系统危害及损失评价

    作者:于文金 刊期:2008年第12期

    地震是自然灾害中最为严重的一种,其带来的生态破坏灾难巨大,区域生态系统损害估算是目前研究中的难点问题之一。对我国西部地震的生态损失特点进行了研究,系统总结国内外地震灾害的生态系统损失评估成果,提出了西部地震生态损失评估模型:Eq=Ep+ERC+ERL,利用指数分析法和机会成本法等构建了地震研究的基本计算模型和理论,提出用地震生...

  • 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在汶川地震生态环境影响应急评估中的应用

    作者:董仁才 刘明 徐卫华 王学志 欧阳志云 刊期:2008年第12期

    在实施汶川地震生态环境影响应急评估工作过程中,考虑到时间紧、范围大的现实情况,对空间数据处理技术与方法上进行了深入探索,成功地采用多源数据集成与融合技术,将不同传感器、不同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和不同格式的数据进行了集成与融合,大大提高了遥感影像的有效覆盖范围和灾害信息判读精度,快速、全面地实现了地震灾害...

  • 汶川大地震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作者:欧阳志云 徐卫华 王学志 王文杰 董仁才 郑华 李迪华 李智琦 张宏锋 庄长伟 刊期:2008年第12期

    汶川大地震的主要影响区位于四川盆地西缘,是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地质构造复杂,山高谷深坡陡,是我国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同时该地区还是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是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汶川大地震不仅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对区域生态安全带来巨大威胁。研究运用遥感数据和实地调...

  • 地震对山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以5.12汶川大地震为例

    作者:吴宁 卢涛 罗鹏 朱单 刊期:2008年第12期

    地震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难之一,其对于自然生态系统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地震往往会导致生态系统发生退化,尤其自身比较脆弱的山地生态系统。以5.12汶川大地震为例,系统总结了山区地震的基本特点,综述了地震对于典型山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山地景观以及区域生态安伞的影响。地震对于山地生态系统可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损毁动植物、...

  • 汶川地震重灾区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与对策

    作者:徐卫华 欧阳志云 王学志 王文杰 董仁才 白杨 刊期:2008年第12期

    开展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鉴定生态保护重要地区是地震灾区恢复与重建的前提与基础。选取水土流失敏感性、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以及水源涵养重要性这3个指标,评价了地震重灾区51个县(市区)的生态保护重要性。研究表明,生态保护极重要地区面积约为3.5×10^4km^2,约占整个研究区域面积的26.7%,主要分布于邛崃山系北部的汶川与四姑娘山地...

  • 基于环境容量的汶川地震重建规划区环境适宜性评价

    作者:严岩 孙宇飞 刘建昌 赵景柱 刘峰 刊期:2008年第12期

    基于对四川汶川地震中受灾严重的51个县1271个乡镇的水环境容量估算,对不同地域的环境适宜性进行评价,旨在为震区恢复重建的人口、经济布局提供一定科学依据。水环境容量选择COD和NH3-N两个指标进行评价,首先利用降雨量、径流系数和径流深等参数评价单元的径流量,再根据水环境质量标准、水体自然背景值等参数估算环境容量;进而在水环境污染...

  • 汶川大地震灾害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影响——以青川、平武和茂县为例

    作者:张春敏 王根绪 刊期:2008年第12期

    利用Landsat—TM/CBERS遥感数据和1:25万高程数据,分析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前、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为了研究地震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影响,定量对比分析了重灾区青川、平武和茂县主要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特征,计算不同坡度和坡向影响下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变化。得出以下结果:(1)地震后造成区域内有林地、草地和耕地面积减少;疏林...

  • 汶川地震后野生动物及栖息地的调查——以龙溪虹口和千佛山自然保护区为例

    作者:张晋东 徐卫华 欧阳志云 王学志 古晓东 杨志松 刊期:2008年第12期

    为了解汶川地震对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影响,2008年10月中旬,选择在龙溪虹口和千佛山两个自然保护区进行野外实地调查。在调查的20条样线中,发现次生地质灾害体100处,平均面积为(12±2.5)hm^2。地质灾害体按基质成分所占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土壤、裸岩、流石滩、地被残留物,其中部分灾害体上已经长出草本植物。地质灾害点发生比例与坡度之...

  • 汶川地震对都江堰地区大熊猫生境的影响

    作者:王学志 徐卫华 欧阳志云 张晋东 刊期:2008年第12期

    为了明确汶川地震破坏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对大熊猫生境的影响,选择在都江堰地区采用遥感数据解译和GIS模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此项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及其产生的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造成的植被破坏区面积为12862hm^2,其中78.64%的破坏区位于龙溪虹口自然保护区内部。地震破坏区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海拔1400—2400m,坡度2...

  • 震后重建中的自然遗产保护——以都江堰市为例

    作者:许学工 颜磊 许诺安 刊期:2008年第12期

    自然遗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在5.12汶川大地震的灾后重建过程中,不能忽视对自然遗产的保护和恢复。以都江堰市的灾后重建为例,探讨自然遗产的保护和恢复问题。首先,通过实地调查,了解都江堰市域的自然遗产受损状况,进行自然遗产地的地质灾害和生态脆弱性空间格局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自然遗产地的不同特点,提出了灾后重建的规划框架和...

  • 成都市避震疏散公园绿地面积指标

    作者:古琳 陈辉 黎燕琼 郑绍伟 刘军 慕长龙 刊期:2008年第12期

    城市公园绿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避震疏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5·12汶川大地震灾害对成都市中心城的影响为例,通过计算地震后避难人数和避震疏散所需公园绿地面积,从而探讨研究区现有公园绿地面积是否满足避震疏散需求。研究结果显示,成都市中心城区在5·12汶川大地震中长期避难人数为30.92万人,所需紧急、固定避震疏散场所...

  • 避灾露营对城市公共绿地土壤呼吸的短期影响

    作者:庞学勇 丁建林 吴福忠 王红梅 吴宁 包维楷 刊期:2008年第12期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后,城市居民大规模在公共绿地上露宿避灾,而这些强人为干扰活动对绿地植被和土壤影响的科学研究却十分少。选择不同时间露营点和出入帐棚必经的践踏区域,测量土壤CO2通量的变化及相关环境因子(空气温湿度、土壤容重、孔隙度和微生物生物量等)。结果发现土壤CO2通量明显地受露营和人为践踏的影响...

  • 岷江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震后生态恢复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

    作者:刘彬 吴福忠 张健 杨万勤 刊期:2008年第12期

    作为典型的生态过渡区,岷江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不仅是藏羌居民生活的重要区域,而且在抑制干旱河谷上延和延伸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这种脆弱生态系统极易受到人类活动干扰和自然灾害的损害,使其成为“5.12”汶川大地震中受损程度较高、灾后生态恢复与重建的重点区域之一。基于岷江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

  • 汶川地震灾害核心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估

    作者:徐新良 江东 庄大方 邱冬生 刊期:2008年第12期

    5.12汶川大地震不仅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以多种卫星遥感数据为信息源,运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综合分析技术,从地表植被、农田生态系统、河道水体、自然保护区以及消、杀、灭药剂等几个方面,对受灾的汶川等36个县市的生态环境进行了全面评估。评估结果显示:汶川地震灾害核心区预...

  • 汶川大地震滑坡体遥感识别及生态服务价值损失评估

    作者:花利忠 崔胜辉 李新虎 尹锴 邱全毅 刊期:2008年第12期

    利用遥感技术,提出了综合遥感指数、非监督分类和监督分类的自动识别滑坡体的方法:先构建4个遥感指数(植被指数SAVI、水体指数MNDWI、建筑指数NDBI和云指数NDCI)合成新影像图,用SAVI指数阈值分割新影像图确定无植被区,最后对无植被区进行非监督分类和监督分类区分滑坡体的方法。以TM/ETM+影像为数据源,应用此方法提取了地震重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