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美术

世界美术杂志 省级期刊

World Art

杂志简介:《世界美术》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9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189/J,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季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艺术思潮与流派、艺术家与作品、史与论。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央美术学院
国际刊号:1000-8683
国内刊号:11-1189/J
全年订价:¥ 180.00
创刊时间:1979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季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14
复合影响因子:0.12
总发文量:998
总被引量:1104
H指数:10
期刊他引率:1
  • 百年“桥社”——专访德国“桥”博物馆馆长缪勒教授

    作者:黄梅 刊期:2005年第03期

    黄梅(博士,德国艺术与教育国际交流促进会,以下简称“黄”):尊敬的缪勒教授(Frau Prof.Moeller),今天我来到这里,首先要向您转达中国《世界美术》杂志总编、中央美术学院易英教授、中国美术同行和我个人对德国表现主义“桥社”诞辰100周年、对“桥”博物馆、对您的祝贺和问候。时值纪念德国表现主义“桥社”创立100周年(1905-2005)之...

  • 德国表现主义100年(上)——从一个美术流派走向一个民族和世界的艺术

    作者:黄梅 刊期:2005年第03期

    2005年几个重大的国际现象:全球庆祝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世界物理年(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理论发表100周年)和德国表现主义“桥社”诞生100周年并列在一起,格外促使人反思。本文通过再次回顾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那个波澜壮阔的美术现象,介绍1937年纳粹对“与国家社会主义艺术思想不相符合的作品”所做的大清除,并重点介绍慕尼黑的“颓废艺...

  • 图像的共存与互动——法国蓬皮杜中心当代艺术藏品“新浪潮”展

    作者:初枢昊 刊期:2005年第03期

    “新浪潮”(蓬皮杜中心当代艺术藏品展)作为“中法文化年”活动的第二阶段——“法国文化年在中国”(2004年10月-2005年7月)的一部分,继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之后,2005年4月28日至6月15日在北京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展出。这些以蓬皮杜中心为主体的收藏,展示出法国当代艺术的全貌。这一收藏强调静止图像(绘画、摄影)和运动图像(录像、实...

  • 光影的震撼

    作者:玛丽·豪斯; 丁亚雷(译) 刊期:2005年第03期

    文中几位摄影家评说了那些曾经令他们感动,赋予他们灵感,同时也给予他们启迪的摄影作品。

  • 在自我的时间里

    作者:米丽亚姆·罗森; 刘丽丽(译) 刊期:2005年第03期

    30年前,电影《珍妮·迪尔曼》曾为其25岁的导演钱特尔·阿克曼(Chantal Akerman)在女性电影史上赢得了重要地位。2004年4月28日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举办了钱特尔·阿尔曼40部电影的回顾展。同时,还举办了她的新片《明天搬家》的首映式。在此之际,巴黎女作家米丽亚姆·罗森就钱特尔·阿克曼在当代电影史上的地位采访了这位比利时电影家。

  • 伟大的“落伍”——1939年后的萨尔瓦多·达利

    作者:李秋实(编译) 刊期:2005年第03期

    达利在超现实主义阶段之后的作品,曾被学者作为平庸之作而等闲视之。而从当代视角考察其后期作品,会发现,达利实际上是现代主义和波普艺术的某种联结点。究其原因,在于达利不仅是一个愤世嫉俗者,他也具有敏感的直觉,达利意识到一个“消费”时代的到来,艺术家理应转换角色。艺术家必须创作消费型作品。当代艺术致力于打破商业与非商业,个...

  • 毕加索谈毕加索——迪亚娜·维德马耶尔·毕加索与她的外祖父和雕塑

    作者:希拉里·希茨; 沈莹(译) 刊期:2005年第03期

    迪亚娜·维德马耶尔·毕加索(Diana Widmaier Picasso)是帕布洛·毕加索和玛丽-泰蕾兹·沃尔特的外孙女,同时也是一位艺术史家,在她一岁半时,外祖父就去世了。两年前,为了第一个毕加索雕塑的详细目录,她开始着手研究该课题。“通过家人的描述、书本,以及现在为选题与我能找到的认识他的人会面,我逐渐形成了自己对他的看法。”

  • 艺术中的电子研究——麦格劳-希尔指南(9)

    作者:黛安娜·罗伯特·维恩伯罗; 威廉姆·艾伦; 李宁(译); 张鹏(译) 刊期:2005年第03期

    在众多的图书馆中,艺术史图书馆藏丰富,并开放图书目录的有下面这些:*纽约大学,http://www.nyu.edu/library/(BobCat是基于Telnet[远程登录]的,而BobCatPlus是基于web的)

  • 行走的巨人——乔纳森·博罗夫斯基

    作者:迈克尔·克莱因; 薛菁(译) 刊期:2005年第03期

    乔纳森·博罗夫斯基(Jonathan Borofsky)在1970、80年代将一些废弃的材料和物件进行组装,并有力而巧妙地将它们置入空间。但90年代以后他却离开了曾带给他巨大声誉的画廊墙壁和博物馆走廊,全力以赴地投身到大型的户外公共委托项目上。从此,行走的人、奔跑的人,舞蹈的人,分子人,火柴人,一个个巨大的角色开始在全球各地树立。其中《锤打者...

  • 雄鹿在这儿停下了——肯·利特尔访谈录

    作者:凯瑟琳·惠特尼; 孙媛媛(译) 刊期:2005年第03期

    在过去的35年中,肯·利特尔(Ken Little)一直在广泛应用包括陶瓷、铸铁、青铜、霓虹灯管、带子、鞋子和美钞在内的不同材料。他的作品结合了流行文化的敏感性与看待宗教、政治和拜金主义的幽默视角。在他早期创作大型陶瓷雕塑的时候,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尽管他现在已经不再使用黏土,但很多作品仍然能看到早期的主题——使用动物和人形象的...

  • 诗化的艺术与自然——意大利艺术家朱塞佩·佩诺内

    作者:张筱膺(编译) 刊期:2005年第03期

    朱塞佩·佩诺内是意大利贫困艺术运动中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至今仍然活跃于世界艺术舞台。他的作品以传统的雕塑技术手段,通过对身体模型的翻制及其与自然景观的互动,表现了人类生命体与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具有一种诗意的审美情趣。通过对佩诺内作品的回顾和解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贫困艺术的真正价值和它在现代艺术史中所具有...

  • 微茫气象——旅法艺术家江大海的绘画艺术

    作者:高超(整理) 刊期:2005年第03期

    作为中法文化年的交流项目之一,华裔旅法艺术家江大海画展于3月2日至12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本次展览的策展人范迪安先生在开幕式上接受采访时说,有的绘画是让观众认识事物,有的绘画则是让观众发现事物,观众在作品中见仁见智,能够产生更多的想象、联想。绘画今天对于艺术家来说是很难的,因为古往今来绘画的很多形式都被探索过,那么,今天...

  • 影子与虚拟的世界——张利的画

    作者:易英 刊期:2005年第03期

    张利的画表现了人的状况,但他是用很独特的方式来表现的。画面的空间就是一个很大的墙面,灰色的影子贴在墙上,前面或者是一张孤独的桌子,或是一个孤独的女人。画面非常简单,给人的印象却很深刻。张利做过设计,主要是平面设计,看他的画有一种放大的平面设计的感觉。张利的画确实有很强的设计感,绘画的一些要素在他的画上看不到,如笔触、...

  • 安德鲁·迈佐奇

    作者:马永健(译) 刊期:2005年第03期

    意大利未来主义者充满激情的图像,他们在文字和图片之间的大胆跳跃,迟早会获得文学和哲学学者的认可。因此,当安德鲁·迈佐奇觉得不能再仅仅从理论层面上思考艺术的时候,他希望自己能够找到一些创造性的办法。互联网成为他所选择的媒介。但是,为了避免因艺术而挨饿,他在自己的站点http://www.wdff.net上做广告展示他的技巧,域名是“为面...

  • 林岑设计团体

    作者:刘礼宾(译) 刊期:2005年第03期

    看了林岑设计团体(Rinzen)在“象形等离子”集会上展出的作品,任何观众都会认为作者为作品倾注了巨大热情。当你看到这个罢休的巨幅作品以及作品中透出的无限创造力,就会直接意识到这背后凝聚着的充沛创作动力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