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史评论

全球史评论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Global History Review

杂志简介:《全球史评论》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4年创刊,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历史期刊。该刊是一份半年刊,致力于发表历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全球史理论与方法、专题研究、评论、海外新书评介

主管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研究中心
主办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研究中心
全年订价:¥ 372.00
创刊时间:2004
所属类别:历史类
发行周期:半年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13
总发文量:389
总被引量:226
H指数:6
平均引文率:16.7458
  • 内容简介

    刊期:2012年第01期

    <正>全球史的核心理念在互动,但其价值认同却在共生、甚至共荣,因此本辑的主题为"世界历史进程中多元文明的互动与共生"。互动的内容举凡商品、人口、观念、体制、信仰、生活方式不等,而互动的方式则既可能

  • 纪念杰里·H.本特利教授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2012年第01期

    <正>2012年7月15日,杰里·H.本特利(Jerry H.Bentley,1949-2012)教授在夏威夷不幸去世,享年62岁。杰里·H.本特利生前系夏威夷大学历史系教授、《世界历史杂志》主编、享誉世界的全球史学家。尤其是在全球史理论和实践方面,本特利教

  • 世界史学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全球研究机构的未来

    作者:帕特里克·曼宁; 陈欣言 刊期:2012年第01期

    世界史和全球史研究因其全球性视角而有望在全球层面的学术事业中扮演重要角色。全球性的学术研究主要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框架下展开的,该组织框架囊括所有主要的学科和学术机构。2010年,世界史和全球史学家通过世界全球史学会(NOGWHISTO)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席位,该学会已获准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附属的国际历史科学委员会(CISH)。世界...

  • 世界历史上的文化交流

    作者:杰里·H.本特利; 夏继果 刊期:2012年第01期

    本文探讨文化研究方法如何才能为世界历史增加新的研究维度。传统的世界历史学往往关注不同地区之间的物质交流以及社会—经济的、政治的互动,而文化研究则强调某一特定区域内的思想和认同。本文评述这两种研究方法,提出在全球的、跨民族的层面上应用文化研究方法的几个途径。前现代时期和现代时期文化交流的例子表明,思想意识和文化传统并不是...

  • 文明际相遇:文明互动的社会学阐释及其史学意义

    作者:刘文明 刊期:2012年第01期

    文明互动是一个多学科涉及的问题。社会学家本杰明·纳尔逊提出了"文明际相遇"理论,从文明际相遇对文明综合体意识结构的影响来理解文明变迁。这一理论后来由伯卡特·霍尔兹纳、唐纳德·尼尔森、约翰·阿纳森等人作了进一步阐释,使"文明际相遇"的内涵更为丰富,尤其是阿纳森提出了一个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在内的多维文明互动框架,使这一理论得到发展...

  • 青铜时代世界体系中的中国

    作者:易华 刊期:2012年第01期

    大约5000年前西亚和中亚部分地区已进入青铜时代,逐渐形成了世界体系。大约4000年前东亚开始进入青铜时代世界体系,和欧洲一样,东亚也是这个体系的边缘地区。从出土的石器、陶器、玉器、作物、居住方式等来看三代文化显然是东亚新石器时代定居农业文化的继续,但是新出现的青铜器、金器、牛、羊、马等表明受到了中亚青铜游牧文化的明显影响。只有...

  • “有大批的游牧武士正在逼近”:征服希腊-巴克特里亚——世界史上的第一件“大事”

    作者:克雷格·本雅明; 孙岳 刊期:2012年第01期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后不久,其帝国东部地区落入帝国将军塞琉古·尼卡陀的控制之下。公元前250年前后,巴克特里亚—索格底亚纳的狄米特律斯夺取了该地并在这里建立了一个独立的希腊王国,即今日的阿富汗所在地。此后的一个世纪,有一系列的国王相继统治这一希腊文明最东部前哨的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及印度—希腊王国。此时的中国注定会对...

  • 族群互动与族群认同的文化转向:以古典时期中国与希腊为中心的比较

    作者:魏孝稷 刊期:2012年第01期

    世界历史进入古典时期,华夏国家和希腊世界在与周边族群的关系上有着类似的经历,即与周边族群发生了大规模的互动进程。与这次宏大的社会变迁相应的,族群认同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此之前,族群认同主要以血缘为标准,经过这次族群大互动之后,两大族群的认同发生了文化转向。以政治制度和文明价值观为核心的古典文化成为族群认同的主要标准。这种...

  • 从“天下”到“世界”:汉代中国对世界的探索与认知

    作者:王永平 刊期:2012年第01期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随着张骞通西域和班超对西域的进一步经营,汉代中国对域外世界的探索与认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中国传统的天下世界观与华夷意识开始被突破,出现了"外国"、"敌国"、"西域"等具有世界意识的新观念,给古代中国重新认识世界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 711-1031年的科尔多瓦:穆斯林与基督徒的互动与共生

    作者:夏继果 刊期:2012年第01期

    本文分三个阶段研究711—1031年科尔多瓦穆斯林与基督徒的互动与共生关系。文章认为在这三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穆斯林与基督徒通过不断的调整和适应,基本上维持着一种和谐共处的关系;由于后倭马亚王朝日益强大,科尔多瓦日益繁荣,越来越多的基督徒改宗伊斯兰教,而坚守基督教信仰的基督徒的生活状况也得到改善。

  • 法蒂玛帝国时期的开罗:穆斯林、基督教徒和犹太人的文明互动

    作者:何美兰 刊期:2012年第01期

    文明的互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969—1171年法蒂玛帝国时期的开罗是10—12世纪欧亚非大陆的主要贸易和文化都市之一,聚集了当时的穆斯林、基督教徒和犹太人三个宗教文明群体。在开罗伊斯兰政权允许基督教徒和犹太教徒保留其宗教信仰的总原则下,那里的穆斯林主流文化群体与后两者非主流文化群体之间保持了频繁的互动共存关系,表现在商贸、建筑、节...

  • 早期近代世界文明互动的表现

    作者:施诚 刊期:2012年第01期

    本文首先厘清"早期近代"这个术语的含义、特点,再从早期近代世界贸易网络的初步形成、环境变迁两个方面论述早期近代世界文明互动的表现。

  • 17世纪欧洲对中国科学思想的影响

    作者:何平 刊期:2012年第01期

    明末清初的17世纪是中国和欧洲开始直接的文化接触和互动的时期。在中西文化和人员交流上,欧洲耶稣会士扮演了一个关键性的角色,1630—1680年间,中国境内约有30多位耶稣会士。耶稣会士以教授"有用之学"作为传教的手段,向中国输入了大量欧洲的前近代和近代科学知识。这些知识使明末清初的中国天文学发生了一场"革命"。本文以在晚明中西学术交流中...

  • 论《四库全书》与《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辞典》编撰

    作者:陈晓华 刊期:2012年第01期

    18世纪,中国和欧洲先后修纂了一部代表各自所属文化圈的大型书籍《四库全书》、《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辞典》。二书编纂目的、组织结构、参修成员各异,但编撰过程同样曲折,并且二书之间有着某种关联。本文兹就此做一探析。

  • 吸收与重构:近代中国精英的“进步史观”

    作者:魏光奇 刊期:2012年第01期

    在西方文化对于历史整体变化规律的观念中,"进步史观"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而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一问题上占主导地位的观念则是"循环史观"。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精英人士吸收了从西方传入的"进步史观",并加以重构。这种经过重构的历史观念,或者强调各民族的历史都具有某种普世的意义、目标和发展规律,以此来为自己的社会政治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