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全球外汇投资

全球外汇投资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07 18:08:59

全球外汇投资

全球外汇投资第1篇

摘要:本文在提出我国巨额外汇储备困局的基础上,从金融人才和管理人才的缺乏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对外汇实行严格的管制的原因和外汇利用能力不足的原因,从而提出通过注重培养各种高素质的金融人才和管理人才等从本质上解决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的困局的相关提议。

关键词:外汇储备困局人才缺乏外汇管制外汇利用能力

一、我国外汇储备现状

2011年7月12日,中国央行的《2011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今年6月末,中国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31975亿美元,同比大增30.3%,绝对量排名全球第一,几乎是排名第二的日本所拥有的外汇储备的三倍。巨额的外汇储备不单造成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并导致和美国等国家的摩擦增多,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给国内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同时由于我国的外汇储备过于依赖于美元和外管局有限的工作人员运营三万亿的庞大外汇资产的力不从心,外汇储备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常常成为我国各界关注的焦点。有的学者提出不应该持有那么多的美元资产,而应该买黄金,也有的学者提出应该进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藏富于民等,然而笔者认为,从长远来看,培养各种高素质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金融人才和管理人才,进行各种国际投资,才能较好地从本质上解决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的问题。

二、从人才的视角分析造成我国巨额外汇储备困局的主要原因

首先,金融人才和管理人才匮乏使得我国不得不对外汇实行严格的管制。由于我国工业化起步晚,中国的金融业发展迅速也就最近十几年的事。而在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金融业的发展有着丰厚的历史,所以在知识和经验方面,我国的金融人才很难跟国外有得一比。因此,鉴于中国特殊的国情,我国对外汇是采取管制的,实行外汇的是结售汇制度,即我国企业出口货物或服务等获得美元的收入时,必须把这种美元卖给银行。但银行是有一定额度的,超过额度必须卖给中央银行,即我国外汇管理局,也就是说外汇储备是收购我国对外贸易的结余的资金获得的。因此外汇管理局的外汇储备所积累的财产几乎相当于中国人民全部所有的外汇资产。另外中国的政策实际上是鼓励资本流入,限制资本流出,再加上人民币升值的预期的影响,使得近些年来国际资本大量流入,这无疑促使我国外汇储备大量增加。

此外,金融人才和管理人才缺乏致使我国对外汇的利用能力不足。对外汇的利用主要体现在全球投资上,而全球投资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主要有金融投资和非金融投资等。金融投资上,由于我国各种投资机构或投资者缺乏国际投资的知识和经验等,在投资的规模上远落后于国外。如我国2010年证券投资项下净流入240亿美元,其中我国对境外证券投资净流出76亿美元;境外对我国证券投资净流入317亿美元。可见,仅在证券投资上,境外的是境内的4倍还多。同时外汇管理局有限的工作人员运营三万亿美元的庞大外汇资产,明显力不从心。由于我国外汇储备资产的结构属于国家机密,故只能从外界一些学者的分析得到一些信息,外界估计我国外汇储备中70%左右是美元资产,而这些美元资产中很大一部分是美国的国债。持有那么多的美元资产也实属无奈,但这已经是最好的选择。而大量购买黄金和石油等是不现实的,中国作为一个进口大国,大量购买黄金和石油等只会引起这些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在非金融投资上,由于我国缺乏具有全球投资能力的企业家等高素质管理者,所以在非金融投资上也不尽人意。全球投资又分为最低限度全球投资和重大全球投资,前者主要是指全球外购,后者主要是指战略同盟、合资企业和外国子公司等。参照我国国情,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很希望购买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先进技术和产品。但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高端技术方面对我国实行封锁――典型的措施便是武器禁运,使得我们想利用外汇买技术的方法行不通。而在重大的全球投资中,外国子公司则是值得关注的重点,因为外国子公司构成了对外直接投资,这种形式投入的资源是最多的,面临的风险也是最大的,但如果管理得当,其收益率也是最高的。但对外直接投资需要具有全球投资能力的企业家等高素质管理者,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和国外相比,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差一大截。如在2010年,我国的直接投资顺差1249亿美元,较上年增长78%。其中,外国在华直接投资持续净流入,全年达到1851亿美元,较上年增长62%。我国在外直接投资规模继续增加,2010年净流出602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7%。可见无论在绝对数量还是增长上,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能力都比较弱。正是因为缺乏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金融人才和管理人才,使得我国的外汇利用能力不足,我国外汇管理局选择购买美国国债确实是无奈之举。

三、总结

我国拥有巨额外汇储备,首先要强调这是好事,毕竟有钱总比没钱好;同时巨额的外汇储备也产生了一些困局,毕竟有钱也有有钱的烦恼。21世纪综合国力的竞争体现在知识和科技的竞争,而知识和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要解决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的困局,关键也是在于各种高素质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金融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中国在这方面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国家外汇管理局.2010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2011;4

[2]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表,2011;7

[3]钱伯海,养缅昆,杨灿.国民经济统计学[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全球外汇投资第2篇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经济全球化;企业竞争力;人民币升值;通货膨胀

[中图分类号] F83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10-0145-03

[作者简介] 陈光梅,宁波大红鹰学院经济与管理分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对外投资。(浙江 宁波 315175)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也大大加强。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区域合作的机遇凸显,如何调整我国对外开放的结构以适应变化了的国际国内环境,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我国人民币升值、国内通胀压力加大,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贸易摩擦加大等新形势下,调整对外开放策略,加大对外直接投资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促进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尤其必要。

一、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是迎接经济全球化浪潮、抓住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机遇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日益强化,全球对外投资不断增长,发展中国家和转型期经济体的全球跨国投资也普遍增长。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2007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已连续4年实现高增长,2005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达到9160亿美元,比2004年提高了29%。发达国家的流入量增长37%,达到5420亿美元。2006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达到1.31亿美元,比上1年增长了38%,是2000年以来增幅最高的1年。企业对外投资正呈现加速趋势。据统计,2007年流入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增长了45%,达到8570亿美元,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额达到了创纪录的1.02亿美元。直接投资不仅在发达国家一直被高度重视,在发展中国家或者地区也得到了快速增长。我国大陆全球跨国投资增长迅猛,非金融投资从2003年的29亿美元增至2007年的187亿美元(含金融投资部分达209亿美元),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还处于起步阶段。2007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仅占全球的0.5%,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的比例我国仅为1∶0.11(据2007年国家统计局和商务部公布的外贸有关数据计算得出),远不及发达国家的1∶1.14,也不及发展中国家的1∶0.13。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与我国经济发展规模和经济实力极不相称,与我国多年来的全球第三大外国直接投资接受国的地位反差太大。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和必然结果。目前,经济全球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方面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经济全球化对每个国家(地区)来说都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而且任何国家(地区)也无法回避这场深刻的革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形势,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历史大潮中接受检验是我们唯一的选择。经济全球化的4个主要载体――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金融全球化、科技全球化都与跨国公司密切相关,或者说跨国公司就是经济全球化及其载体的推动者与担当者。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组建和发展跨国公司是发展中国家适应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是我国实现经济国际化水平和对外开放战略层次质的飞跃,是在更高层次上实行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分工的战略需要。

对外直接投资需要企业有实力基础,需要国家有综合国力条件,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健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和企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3-2006年工业企业利润年均增长高达35.5%,2006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95万亿元,500强中的中国企业家数达到30家,相当一部分企业已经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实力;2007年我国综合国力排名世界第三;我国外汇储备连年增加,截至2007年末,外汇储备余额达到1.5万亿美元;国内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也已突破17.5万亿元,为企业对外投资准备了良好的对外直接投资条件。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获取利益的要求,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战略需要。我们应大力扶持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抓住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的机遇,迎接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挑战。

二、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是减少贸易顺差,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资本引进与对外投资、商品出口与资本输出不成比例。如下表所示(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商务部公布的2003-2007年外贸有关数据计算得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虽然连续4年高速增长,对外投资和使用外资的年增量差额和累计差额在逐步减少,但与吸引外资数额差距巨大,比例仍然过低。2007年底,对外投资额与吸引外资额比例为1:4倍,差额达560亿美元,累计对外投资额与累计吸引外资额之比为1:8.69,差额达7228亿美元。2007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只及我国外贸出口额1/65,外汇储备依然连年增加,贸易顺差迅速扩大。我国资本金融账户的高额顺差,很大一部分原因归结于我国吸引的对华直接投资额数倍于我们的对外直接投资额的不合理比例;而经常账户顺差大幅度增加的一部分原因也应该归结于对外直接投资增长速度不够,外贸只能依赖于产品出口,对外直接投资还没有充分发挥其平衡国际收支的作用。高额的资本账户和经常账户顺差给人民币带来升值的压力,给商品出口增加困难,加剧了我国与主要贸易国之间的贸易摩擦。贸易双顺差还进一步增加了我国的外汇储备从而增加了外汇风险和资金的闲置成本,而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大量的国际游资涌入国内,又更加剧了国际收支的进一步顺差及我国外汇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贸易顺差过大,既不利于国内经济的均衡发展,也不利于对外经贸合作的持续发展,不利于我国经济长远发展及综合国力的提高。加大对外直接投资是减少贸易顺差、平衡国际收支、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降低外汇储备风险和闲置成本的迫切需要。

三、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是经济结构性过剩下我国企业享受“入世”后的权利和机遇、进一步增强竞争力的需要

当前,我国经济过热与膨胀是典型的结构性过热膨胀,结构性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能力过剩与结构性需求过度、过热并存,许多行业如家电、纺织等轻工行业普遍存在生产能力过剩、产品积压、技术设备闲置等问题,这些行业国内市场趋于饱和,多数产品不论是内销还是外销,市场拓展难度加大,企业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急需对外投资拓展生存空间。而“入世”后,我国在承担了开放国内市场的义务和挑战的同时,也享有了相应的权利和机遇:即“入世”后世贸成员国要向我国的产品、服务和投资更大程度地开放市场和实行国民待遇,这给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国企业应充分享受“入世”后的权利和机遇,除了让产品、服务走出去外,更要尽可能地通过投资向海外进军。

对外直接投资既是企业竞争力增强后的必然选择,也是企业进一步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相对于产品、劳务出口来说,现阶段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组建跨国公司更有利于企业增强实力,提升国际竞争力。

第一,对外直接投资能享受东道国国民待遇甚至特惠待遇,绕过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开拓国外市场,提高企业资本收益率。长期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实行是出口导向型战略,我国企业利用在低技术含量行业里所具有的明显比较优势,产品出口增长迅速。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已名列世界第4位。但是,随着出口的快速增长和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形势十分严峻。相当长时期来,我国产品出口频频遭遇反倾销控诉、反补贴调查、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非关税壁垒甚至暴力抵制。到2007年,我国已连续13年成为世界上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6年成为遭受美国调查最多的国家,2008年也是遭受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以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替代以往出口导向型战略,能减少贸易顺差,绕开贸易壁垒,缓解贸易摩擦,还能充分利用东道国的吸引外资政策,享受国民待遇甚至特惠待遇,有效拓展市场空间,提高资本收益率。

第二,对外直接投资能充分利用国际的资源,降低资源使用成本,提升企业盈利能力。我国出口导向型战略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给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资源与环境的压力。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并日益加剧。世界制造中心地位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源进口国,我国大量的资源进口抬高了资源价格,加上劳动力价格上涨和人民币升值影响,出口成本越来越高,使我国产品逐渐失去成本优势。对外直接投资可以通过内部化方式长期获取国内短缺的战略性资源,是缓解我国资源紧张局面、降低企业资源使用成本、提升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举措。

第三,对外直接投资更有利于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我国通过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吸收了许多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但是随着我国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通过引进外资而能吸收的国外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越来越有限。而通过企业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置身于发达国家的技术和管理环境之中,能更有效地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

第四,对外直接投资能使企业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适应国际化的竞争规则,培育企业对东道国市场的适应能力,有利于企业提升竞争力。

四、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是改善我国国内居高不下的投资率,抑制国内经济过热与膨胀,实现国民经济均衡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投资率持续偏高。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3-2007年我国年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在26%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从2003年的3200亿增至2007年10月的9万亿元,2007年11月,固定资产投资再增长26.8%。2008年一季度全年在建项目总规模同比增长24.6%,比上年同期增速加快0.9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83万亿元,增长25.9%,增速加快0.6个百分点。仍将持续的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和充裕的企业自有资金是投资膨胀的重要支撑。过热的投资导致相关资源紧张和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加上自然灾害导致的生猪价格和农产品价格的上升,因此,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已成为政府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

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是缓解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的有效途径,是企业自有资金重要的分流渠道。发展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能降低国内投资的热度,减少国内总需求,缓解我国资源紧张状况,减轻国内资源价格上涨压力,是缓解目前宏观经济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实现国民经济软着陆的重要手段。

五、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是人民币升值形势下趋利避害的必然选择

自2005年7月21日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已经跌破7元大关,以1994年1月1日起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浮动汇率” 8.72元的汇率为基数,人民币已升值24.75%。以此次汇率制度改革前汇率基本盯住美元时的8.27-8.28元人民币兑1美元为基数,人民币升值18.45%。贸易顺差、人民币升值和充足的外汇储备是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外开放水平日益提高的重要标志,充足的外汇储备是我们国内经济发展和参与对外经济活动的有力保证。然而,人民币升值不仅提高了我国出口商品的成本,也使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随之同比例缩水,按2007年外汇储备额1.528万亿美元计,我国外汇储备共缩水2837.979亿美元。在美国次贷危机和经济萧条冲击下,我们将面临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可能和外汇储备进一步缩水的威胁。

人民币汇率升值也有有利的一面,人民币升值提高了人民币的购买能力,增强了我国企业对外投资能力。大力发展对外投资能较好地利用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减少外汇储备缩水的损失,充分利用人民币较高的购买力,是人民币升值形势下的理性选择。

总之,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是我国综合实力和企业竞争力增强后的必然选择,是人民币升值下的理性选择,也是解决国际贸易和国内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有效措施,应该成为我国新时期对外开放工作的重中之重。尤其是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应高度重视现阶段对外投资的大好机会,勇敢地走出国门,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做大做强企业。地方政府应改变目前对对外投资管理的自发现状,提高对我国企业对外投资进入国际市场、建立全球生产体系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制定和完善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与制度,营造有利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环境和条件,大力促进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实现“走出去”战略的质的跨越,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钟芸香.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效应分析[J].经济导刊,2007,(7).

[2]汤建光.中日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与特点比较及其启示[J].当代财经,2007,(11).

全球外汇投资第3篇

关键词:外汇储备;股权投资;B股;金融改革

1我国现在的外汇储备情况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空前激增,自2006年2月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以后,到2006年底,我国已有外汇储备10663亿美元,而截至今年上半年已达13326亿美元。

我国的外汇储备以美元居多,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研究院关志雄2004-2005年的推算,美元资产在我国的外汇储备中占了60%的比例。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中国“双顺差”使得外汇储备越来越多,将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人民币增值意味以美元为主的储备若换成人民币,那这笔财富将大幅贬值。另一方面,由于美国经常项目逆差连创新高,对外负债迅速扩大,美元将呈长期贬值的趋势,随着外汇储备的增加,汇率风险将越来越大。

由于我国传统的外汇管理主要考虑的是安全性,所以大多数都是债权投资,主要投资于美国的短期和中长期国债、机构债券,收益率非常低。根据史焕平教授的计算,如以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收益率10-12%,外汇储备的投资收益率为3.62-4.29%,同时不考虑汇率变动可能的损失,也不考虑我国央行因买进外汇储备而进行冲销发行央行票据的成本,则我国在利用外资与持有外汇储备的可能损失为6.38-7.1%,即每年的国民福利损失在7%左右。如果这是在我国的外汇储备并不是很高的情况下,也无可厚非,因为外汇储备就是应该先虑安全性和流动性,后考虑收益性。

2对于如何利用好外汇的讨论

我国正处于井喷似的出口增长期,外汇增长不会放缓。可见,我国的外汇储备还会继续增大。持有巨额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如此之大,而且持续增加的巨额外汇储备不仅使得国内金融市场流动性过剩加剧,宏观经济的调控增加了困难,也对外汇存量的管理和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有效回避风险,实现保值和增值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合理的外汇储备必须要满足一定的需求动机,在这方面挪威是一个比较成功的范例。以需求动机为基础,在全球范围内建立适当的投资组合。挪威的经验显示,针对不同外汇储备需求动机,建立不同的外汇储备投资组合是提高外汇储备管理运用效率,减小外汇储备资产管理风险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对于中国来说,由于外汇储备的各个需求动机都相对较高,所以对不同需求动机建立不同投资组合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可以按照挪威模式将外汇储备从总体上分成几大部分,分别用于满易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需求。严格区分又不完全割裂,以便于动态调整。

而对于盈利性动机而言,众多的经验则显示建立专业化的投资管理公司模式是比较有效的。在国外一般是由中央银行指定专业银行或者是设立专门的投资机构,如日本就指定大和商业银行经营外汇储备;而新加坡则专门设立政府投资公司和金融管理局一起对外汇储备进行投资与管理。

其中,新加坡的投资管理公司模式可谓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典范。近年来得到了国际上的普遍认可与研究。新加坡虽然是一个小国,但是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外汇储备持续增加,并已迈入世界高外汇储备国家的行列。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截至今年3月底,新加坡的外汇储备已经增加到了1374.8亿美元。针对外汇市场及外汇储备的管理,新加坡逐渐摸索出了一套独特而有效的措施。为确保外汇储备的安全并使其增值,保证储备资产购买力的稳定,新加坡的外汇管理分属三大机构,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淡马锡控股。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负责外汇流动性管理,手中的外汇出要用于干预外汇市场和作为货币督察局发行货币的保证,追求流动性,并且随着世界主要币种币值的变化随之及时地调整外汇储备币种。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则负责外汇储备长期管理,全球6个海外机构,进行固定收入证券、房地产和私人股票投资,确保所管理外汇的保值增值和长期回报。其一半资金投资在美国和加拿大,欧洲国家占25%,日本及东南亚国家占25%。根据不同的收益预期设定资产组合,设定全球股票、固定收入和全球现金资产的长期权重。从成立至去年止,该公司实现的年均收益率(以美元计算)为9.5%。另外一大机构淡马锡控股是三大机构中最为人称道的。2007年8月2日,淡马锡正式《淡马锡2007年度回顾》披露淡马锡投资组合净值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股东总回报达27%,集团财富增值达230亿新元,直接投资所获财富增值达70亿新元。淡马锡主要职能是对本国战略性产业进行控股管理,同时提升新加坡企业的盈利水平和长期竞争力。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淡马锡控股开始利用外汇储备,投资于国际金融和高科技产业。旗下有20多个子公司,涵盖新加坡和全球多个经济组织、国家和地区。除了投资新加坡本地市场外,淡马锡控股把大约一半的资产投到了新加坡以外的亚洲市场和发达国家市场等地区。目前淡马锡在80家公司持有5%~100%的股权,涉及产业包括金融、电信、工程、运输等。不断根据形势变化调整发展策略与投资目标,实行内外搭配,平衡投资组合,最大限度地分散投资风险。在公认全球经济最活跃的中国,我们随处可见淡马锡的身影。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太平洋保险,东方航空,长城航空,恒大地产,中信能源股份,中国燃气,大连港务,灵通网,上海的购物中心…哪里有高额稳定的资产汇报,哪里就能看到淡马锡。中国经济的发速发展也给淡马锡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最新统计显示,淡马锡在中国市场的投资组合额已经高达75亿新元(约合49.6亿美元)。仅2006年在中国就新增投资约11亿美元。

淡马锡之所以迅速崛起并获得公认的成功,有效的海外股权投资就是其秘诀之一。所谓股权投资,就是指企业(或者个人)购买的其他企业的股票或以货币资金、无形资产和其他实物资产直接投资于其他企业。而海外股权投资,就是如果国家投资公司能够成立,其代表国家利益作为一个企业对海外的其他企业的股票或以货币资金、无形资产和其他实物资产直接投资于其他国家的企业。股权投资与其他投资工具相比有着收益高、风险低、且操作容易等特点。中国汇金公司对国有银行上市注资就是一个很好的先例,汇金公司对建行和中行各注资225亿美元,对工行注资150亿美元以帮助这些银行成功上市,当这些国有银行成功上市后,汇金公司可以从其在国有银行的股份中获得高额的回报,也是对外汇储备的有效利用。但是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的股权投资还刚起步,并且一如既往走得谨慎,甚至有些放不开手脚。与其他国家相比,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股权投资比重相对于债权投资所占比重太低。我国在美国的证券投资中股权投资仅占总投资的0.57%;而发达国家英国和加拿大分别占到46.43%和71.75%;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新加坡和我国香港地区股权投资比重分别61.81%和23.96%;发展中国家墨西哥的股权投资比重也达到了16.25%,远远高于我国。鉴于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全球外汇储备已超过应对金融危机所必需的水平,各经济体央行开始寻求摆脱过去大多用于购买发达经济体政府债券的旧思路,并希望从外汇储备中获得更高的回报。而股权投资,这是一块刚进入人们眼中并具有丰厚利润回报的宝地,我们一定要抢占先机。权威的央行杂志CentralBanking日前公布的一项对全球各央行外汇储备经理的调查显示,各经济体央行正在更加积极地管理其不断增长的外汇储备,寻求提高资产收益率。包括日本,俄罗斯等已经闻风而动。除了进行海外股权投资,把外汇投向世界上经济发展活跃有潜力的地区和企业之外。我们都不应该忘了中国才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活跃,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地区。汇金公司动用6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为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三家国有银行注资,使得这几家银行成功上市,这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投资,使得国家和国民都直接受惠。但是这是远远不够的,近期有学者提出,外汇可投资国内B股的建议,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可行的方法。多少热钱暗中涌入,急于分享中国高速发展的这一羹粥,我们为什么要放弃眼前这块香馍馍,让给别人呢。B股市场上值得投资的好企业不少。特别是对于关乎国家战略发展的好企业,那些具有潜在价值的技术型,资源型企业,对于有海外扩张战略,需要利用外汇进口技术和资源的国内企业,完全可以给予投资。并鼓励更多的有潜力的国内企业在A股和B股同时上市。不仅如此,基于中国金融业长期发展的需要,还可以吸引有潜力的优秀国际知名企业到B股上市,做强做大中国的金融行业,并且这些企业也可以是外汇投资的好去处。

与中国制造业的强国大国地位相比,中国的金融业和投资行业显得落后而薄弱,长此以往,必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现在的相对落后正好可以发挥后发优势,刚建成的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可以利用这个契机,改变我国在世界金融市场上的被动局面。在自己的地盘上制定对自己有利的规则,一方面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一方面又达到了使得巨额的外汇储备保值增值的目的。甚至可以有导向的引导着某些重要行业的发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解决我国长期以来经济结构中存在的重大问题。世界强国近代崛起的经验告诉我们,金融不应是被经济需求所被动地驱动,金融也可以引领经济发展,金融系统的优先发展可以推动经济的增长。中国的发展如果想要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必须有新的驱动力来牵引,而金融深化改革所释放的能力和活力正可以为我们所用。也许,巨额的外汇储备正是我国发展成为一个金融强国的好契机。

2007年8月20日,外汇管理局批准我国境内个人直接对外证券投资,我国充裕的外汇资金也为境内个人开展对外证券投资提供了条件。2006年吴晓灵正式提出“藏汇于民”后,让居民放心持有外汇,给持有的外汇一个出口。放宽个人对外投资的汇兑限制,是促进境内个人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市场优化资产配置、分散投资风险、提高资金收益的有益尝试,也是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拓宽外汇资金流出渠道,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重要举措。

当然以上种种的建议,都有一个前提,我国必须拥有一批具有国际战略眼光的金融管理人才。在实现巨额外汇储备增值保值,我国向金融强国努力的过程中,风险与收益的可能性并存,出现一时一地某些交易中的失误在所难免,但是管理水平不能停滞不前。国家外汇公司是一个肩负着特殊公共职责、掌握巨大社会资源的政府部门,责任更加重大。因为其投资不仅资金巨大,而且任何损失都将由全民买单。国家投资公司入股黑石,恰逢黑石股价大跌,引来舆论一片质疑,也不足为奇。以此为契机,逐渐健全投资决策体系,风险监控与评估机制。加快加大培养具有全球性战略眼光的专业投资和金融管理人才是一件急迫的任务,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朱邦宁.国际经济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2]梁峰.国际金融概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全球外汇投资第4篇

在汇丰服务了4 5年的汇丰控股有限公司集团主席庞约翰已经于2006年5月26日退休。自1998年起出任主席以来,拥有140年历史的汇丰控股发展为全球市值第三大银行。

名列前茅的全球性金融巨头,由一个单纯性的货币经营机构拓展成混业见长的综合性金融财团――汇丰集团财富发酵的精彩过程与庞约翰的卓越功劳绝对不可掰离。这位在汇丰浸淫长达45年的国际顶级金融家已经离开金融行业近两年。而其身后一张张丰满的答卷还在漫天飞舞。

从职员到爵士

45年前的一天,19岁的庞约翰登上一艘从利物浦至香港的货轮。弹丸之地的香港岛带给了庞约翰的陌生与好奇,在并无明确目标的选择中,庞约翰走进了汇丰银行的大门。

1 9世纪8 0年代,因成功救活其前任浦伟士收购的海丰银行,庞约翰的才能开始受到赏识。而正是此次收购的成功,汇丰才得以在美国扎下了第一个据点。此后的庞约翰不知疲倦地转战于汇丰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各地机构,一直做到美国汇丰有限公司总裁兼行政总裁、汇丰控股集团行政总裁。1998年,庞约翰从前任浦伟士手中接过大印,出任汇丰控股集团主席。

庞约翰完美地继承了古典银行家的遗风――善于精打细算。他生活俭朴,平日常坐伦敦地铁上班,遇到堵车时甚至会打摩的,而不坐出租车;出差时,他经常坐经济舱;他告诫同事们离开办公室时一定要关灯;他甚至要求在伦敦的员工打私人电话时自掏腰包。其实,不仅庞约翰节俭,整个汇丰亦有业内“最节俭银行”之美名。正如庞约翰所言,成本效率是“汇丰的生活方式之一”。

当然,庞约翰并不是一个十足的吝啬鬼,他知道金钱应当花在什么地方和什么时候。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几年前投行业务萧条期间,庞约翰不肯为员工奖金慷慨解囊,任由企业融资部的不少成员离开集团。但当近年大型企业并购业务开始复苏的时候,他又不惜重金从摩根等挖来投资银行精英大力发展投行业务。

细节决定成败,这一如今被广为传诵的语录早已在庞约翰的工作流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贯彻。一次会议结束后,庞约翰匆匆收拾行囊,准备奔赴上海。然而,当他已经走到大门口时,却突然返身走回。在众人诧异的目光注视下,他径直走向了大会的翻译,紧紧握住他的手说:“Thank you very much!”,随后才转身离开,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

喜欢读书的庞约翰对人物传记有着别样的爱好。不过他说,影响他的不是企业家的传记,而是政界领导人和将军的传记。庞约翰认为他们是推动历史的人,看他们的传记让你知道,领导要做出决定;你从传记中学习,其实历史就是传记。显然庞约翰是个善于从历史中总结经验的人,也正是在他“以史为鉴”的思维方式左右下,汇丰近50年来所走的道路显得异常地平稳与厚实。

作为欧洲最大的金融集团和世界第三大银行,汇丰在全球约80个国家和地区设有逾9700个办事处,客户约1亿1千万名,总资产超过1.15万亿美元。2005年,汇丰税前利润上升了11%,达到209.66亿美元,成为英国首次年利润突破200亿美的金融企业和全球最赚钱的银行。也由于在金融界令人望其项背的贡献,庞约翰在5年前英女王寿辰日就被册封为爵士,从此,一个充满敬意而又十分亲切的称呼“Sir John”在汇丰内部流传开来。

用战略拨动全球

对于一个试图延伸百年的常青企业而言,领导人的经验取向往往左右着公司的未来命运。在庞约翰的执业口语中经常张扬着这么一句话:“要做战略上正确的事情”。而汇丰如火如荼的国际化也正是在庞约翰一个又一个的战略布控之下被演绎到了极致。

从浦伟士手中接过指挥大棒的庞约翰没有赶上盛世繁荣的好时光,从他面前刮过的是全球经济的瑟瑟寒风以及亚洲的滚滚金融寒流。汇丰集团也因此盈利下降、成长空间萎缩。激情飞扬的庞约翰却在此时作出了一个在全球收购扩张的“五年计划”,并提出五年内股东总回报“翻一番”的管理目标。

践行“五年计划”的第一步、也是对庞约翰决策之举具有生死之考的震撼性动作就是汇丰对美国利宝集团的收购。这单总价约为103亿美元的汇丰收购壮举最终在庞约翰魔术般的资金融通中鸣锣成功。而通过这一并购,汇丰获得了3万个主要来自拉丁美洲、欧洲和亚洲的国际客户,客户资金总计达565亿美元,同时汇丰也将纽约州第3大分行网络和200多万服务客户揽入怀中。汇丰在美国的根基从此也稳固下来。

同样的精彩故事在时隔3 年之后被再次复制。2003年,汇丰以148亿美元的巨资一口吞下了美国最大消费信贷公司Household International。据悉,该公司在美国45个州拥有1300多家分行,为5300万客户提供消费融资服务。因此,此项交易的生成使得汇丰在美国市场的消费金融业务(信用卡、无担保个人贷款和房屋净值贷款)找到了最宽广的降落平台。

正当外界一致猜测汇丰将誓师猛进之时,庞约翰却毅然作出了转舵的决策。在庞约翰亲自为汇丰制定的2004-2008年的第二个“五年计划”中这样写到:“未来几年汇丰控股再无意对外进行大规模收购行动,特别是50亿美元之上的并购,但会考虑50亿美元以下中小型并购。”事实也正是如此。在2005年一年中,汇丰集团非但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收购,反而还出售了在巴西、法国、比利时和澳大利亚的一些业务。从掀起国际金融市场的凌厉并购风云到迅速从资本市场抽身淡出,汇丰正在进行着战略上的又一次重大嬗变。

按照庞约翰设计的全新思路,汇丰集团未来几年的发展重心将由资产扩张转到重点业务提升,以及提升业务竞争力的“整体增长”,即公司的目标将由先前的“追求价值”转变为“追求增长”。业界对此的普遍解读是,汇丰正在推行的新增长管理主要以金融信贷消费、个人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业务为主打方向。

不过,在汇丰所追求的新增长目标中,令庞约翰至今难以释怀的恐怕还是投资银行业务。2005年,在汇丰各项业务指标全线飘红的同时,只有投资银行及资本市场的业务出现负面反转。但发展投行业务却是汇丰的一个重要板块,庞约翰也为此指定了十分明晰的目标:在亚洲跻身三大投行之列,在欧洲挤入前5―7名,在北美则要进入10强。不仅如此,汇丰在这一领域已经下注了很大的本钱。它不仅将摩根士丹利的前执行主席司徒绍基招至麾下

担任投资银行部门主管,而且从全球投行界招来了近2000名精兵强将,同时在投行业务上每年投入达4亿美元的真金白银。

稀释风险的超级金融家

喜欢滑雪的庞约翰对于速度的追求有着超乎常人的敏感,但在快速行进中庞约翰所释放出的冷静特质和谨慎操守却更是一般人所不可企及的。美国《商业周刊》曾在封面故事里这样评价庞约翰:“他安静内敛,却目标明确――要不动声色地将汇丰打造成为全球利润最高的银行。”寥寥片语,几乎破译了庞约翰成就汇丰金融帝国大业的全部密码。

有人曾将花旗和汇丰进行比较后发现,花旗的业务以大型企业客户和资本市场为主导,属于全攻型,在经济增长期间表现特别出色,但盈利稳定性远逊于汇丰以存款为主导的经营模式。例如向美国大型企业借贷占花旗总借贷18%,汇丰是5%,投资银行收入占花旗总收入23%,而汇丰是5%。所以在经济大幅波动期间,汇丰的业绩更有保证,也更加吸引投资者。香港知名财经分析人士这样归纳过汇丰的经营策略,那就是以保守的传统方式应允,充分利用全球性品牌,从亚洲地区积聚庞大而低成本的资金,不断谨慎进行收购,把营运成本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向新业务灌输保守管理的传统,如此类推,循环下去。

一个企业的行事风格必然是领导人主旨渗透的结果。汇丰文化中带有浓厚的苏格兰式“唯物主义”文化特点。苏格兰不是大英帝国的主体,但是它很知道如何借力帝国之势向外扩张,两者之间若即若离。在汇丰身上,既有由于进不了英帝国资本和权力的核心而刻意开辟全球市场、冒险进取的一面,又有英资传统的保守稳健的一面。显然,被汇丰文化浸泡长达45年的庞约翰无疑得到最饱满的思想传承。特别是在国际金融界财务丑闻频出和萧墙之乱时现的时候,汇丰却显得格外地稳健和一尘不染,无疑与庞约翰对汇丰文化的虔诚布道不可分离。

庞约翰所处的时代是金融业全球化快速发酵的年代,而在推动汇丰国际化成长的长路中,庞约翰对于购并结果与东道国的关系有了更清晰地把握和领悟,其对资本市场的利用上升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一般而言,银行全球化战略的实施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单纯的全球购并,另一种是全球购并与全球上市并举。两者的区别是在对东道国银行进行收购的同时是否在东道国上市。如果说全球购并是全球主流银行实施全球化发展战略共同采用的手段,那么全球上市则是庞约翰为汇丰集团实施全球化发展战略锻造的独门利器:1991年,汇丰控股完成对米特兰银行收购的同时,其股票在伦敦和香港两大证交所双双上市;1999年,汇丰控股收购了美国利宝集团并将其改组成美国汇丰后,经过摩根银行的推荐在纽约证交所上市;2000年,在完成了对法国商业银行的收购并将其改组成法国汇丰后,汇丰控股在巴黎证交所挂牌;2004年,汇丰控股收购百慕大银行有限公司后,其股票旋即在百慕大证交所交易。由于银行业在一国经济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他国并购很容易触动东道国的敏感神经。因此,与单纯全球购并相比,全球购并与全球上市并举的策略不仅仅制造出了丰厚的资本收益,更加重要的意义在于它能够淡化由于并购所可能形成的对东道国的进攻性威胁。如今的汇丰不仅通过资本市场吸引了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多万股东的眼球,而且,庞约翰反复倡导和推崇的“环球金融,地方智慧”的和谐经营理念正在全球快速辐射。

“中国通”的情结

虽然记不清自己来中国有多少次了,但庞约翰仍然难以抑制住对中国的偏爱:“站在经济增长速度为两位数的土地上,感觉非常好。与增长速度为1.5%的国家相比,我当然更愿意多来这里。”尽管人们从庞约翰面对CCTV主持人的这句谈话中嗅到了十足的商业气味,但却无法拒绝这位老人的友好与亲善。

的确,与近两年汇丰在欧美市场的并购呈收缩状态相比,庞约翰在中国金融领地亲自导演的一幕幕精彩大戏则缤纷登场:以5.17亿元人民币购进上海银行8%的股权为开端,汇丰收购了兴业银行15.98%的股权,吃进了交通银行19.9%股权,并在中国建设银行首次公开募股中下注了4.3亿美元的投资。汇丰收在中国创造了许多外资金融机构不可拥有的记录:第一家入股中资银行的外资银行,中国投资最大的外资银行……。《远东经济评论》这样评价汇丰在中国的收购动作:“汇丰集团在中国不断进行收购,然后等着这些投资20年后变成真正的财富。”

事实也正是如此。交通银行股价变动行情的结果披露,汇丰入股交行的投资不到两年时间已经升值280亿港元,折合人民币约290亿元,总投资收益为170%。无独有偶,汇丰提供的最新年报显示,在中国内地,2005年汇丰实现的税前盈利大幅上升了900%,达3.34亿美元。

与整个汇丰的投资战略调整相匹配,善于稳中求进、适可而止的庞约翰在2006年作出了汇丰对中国内地银行股权不再进行大规模投资的决定。但这并不等于庞约翰自废武功,其灵敏的商业嗅觉又转向了市场收益十分丰饶的非银行业务。中国平安的“汇丰时代”汇丰入主中国平安的进程分为三步走。

2002年10月8日,汇丰集团以6亿美元(约人民币50亿元)认购平安股份,持股比例为10%。汇丰集团成为平安第二大股东;2004年6月平安上市后股权摊薄,汇丰又斥资12亿港元(以平安发行价10.33元)增持平安股权至9.9%、成为中国平安第一大股东;2005年6月,汇丰以81.04亿港元(每股13.2港币,较当日香港二级市场溢价9%)的价格,增持中国平安已发行股本9.91%。汇丰持有的平安股份将增加到19.9%。中国平安正式进入“汇丰时代”。

经过几年多的努力,汇丰染指中国基金业的行动也在花开蒂落。2006年2月底,汇丰与山西信托投资有限公司合资设立的汇丰晋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在上海开业。该公司注册资本为2亿元人民币,其中汇丰持有49%的股份。能够将山西省最大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拢入怀抱,汇丰看到了自己纵横中国基金市场的未来。

全球外汇投资第5篇

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的不断深化,国际资本需要自由地、迅速地流向全球回报率最高的地区,为此,取消外汇管制推动资本流动自由化的呼声不断高涨。事实上,经常帐户和资本帐户可兑换范围的扩大成为促进私人资本流动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大多数成员国在战后初期对资本项目交易实行某种形式的限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主要工业国家开始了资本帐户可兑换的过程,到1994年,主要工业国基本实现了资本帐户的开放。

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直严格限制着资本外流。80年代初期以后,在国内金融体系逐步自由化的同时,发展中国家在资本帐户可兑换方面开始取得进展。1991年到1993年,部分拉美和亚洲国家相继实现完全的货币可兑换,而更多发展中国家正在逐步放松对长期和短期证券投资流入的限制,并对商业银行和居民的外汇业务管制实行自由化。

目前,在资本交易控制方面 ,控制资本市场证券的成员国为133个,控制货币市场工具的国家为115个,控制共同投资证券的国家为103个,控制衍生和其他工具的国家为87个,控制商业信贷的国家为105个,控制金融信贷的国家为112个,控制担保等备用金融工具的国家为88个,控制直接投资的国家为149个,控制直接投资清偿的国家为52个,控制不动产交易的国家为134个,控制个人资本移动的国家为82个,针对商业银行和其他信贷机构实行特别条款的国家为155个,对机构投资者实行特别条款的国家为82个。

此外,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的统计表明,许多原来对外资采取限制和管制政策的国家纷纷修改其外资法或颁布新的外资法,以更有利的条件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流入。1991-1998年间,修改外资法律法规的国家年平均超过50个,其中,94%的修改是为了加大对外资的吸引力度,只有6%的修改是加强了对外资的管制。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相继承诺实现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可兑换,国内和外部金融交易的各种限制等影响全球金融市场资本流动的樊篱逐步消除,大量的国际资本用于弥补工业化国家巨额的财政及经常帐户不平衡所产生的融资需求,工业化国家之间资本流量的净额得到迅速的增长,资本流量的增长同样显著。

五、 国际货币体系与全球资本流动

国际货币体系稳定是全球宏观经济稳定的基础。国际货币体系作为各国国际收支平衡、汇率调整、国际借贷安排等对外货币政策和法规的集合,构筑了维持自由贸易运转所必需的法律框架和制度规范。

国际货币体系主要包括可供选择的汇率机制、储备资产和由其构成的国际清偿能力,以及一个调整和筹措资金的机制。

过去200年间,从本位货币和汇率制度的选择看,国际货币体系经历了金本位时期、以美元为本位的固定汇率时期,和浮动汇率三个主要时期。

全球性金本位时期开始于1879年 ,其基本特征表现为:金币可以自由铸造或熔化,自发地满足流通中的需要;金币可自由兑换,以保证黄金与其他金属铸币和银行券之间比价的稳定;黄金可自由输出入,以保证外汇市场的相对稳定与国际金融市场的统一。20世纪后,金本位制的运行规则受到严重挑战,经济危机的不断发生使各国的商品输出减少,出于保值目的资本外逃增加,各国纷纷限制黄金流动,黄金的自由输出入受到严重制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国实行黄金禁运和停止银行券的兑现,古典的国际金本位制走向终结。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前后漫长的国际货币混乱时期,1945年,建立了国际货币史上第一个带有正式约束性 的国际货币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即以美元为核心的固定汇率制。在前20年间,布雷顿森林体系运转基本顺利,汇率的基本稳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扩大,而对资本跨国流动的控制,相应放松了成员国的政策约束,使政策制定者可以在保持汇率稳定的前提下追求国内经济目标,从而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

但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在缺欠--"特里芬之迷" 始终困扰其运行,而战后国际经济的重建和新兴市场的发展,以及交易技术的提高,不断侵蚀着各国控制资本流动政策的有效性。面对伴随着资本流动性提高的国际金融市场交易规模的快速膨胀,官方储备的相对规模持续下降,已不足以维持汇率钉住及钉住水平的有序调整。在外汇市场连续出现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其他硬通货的美元危机后,1971年8月1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新经济政策",美元停止兑换黄金,敲响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丧钟。

自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临时委员会达成"牙买加协议"起,国际货币体系进入"无体系"时代,其重要特点是汇率安排和储备货币的多样化。在汇率安排方面,协议规定,各国可以根据自身偏好独立选择汇率制度。实际运行结果是,从各国汇率制度名义安排上看,管理浮动及独立浮动国家增多,实行钉住制国家减少,尤其是钉住美元的国家数目更是下降了半数左右,但是,从各国实际执行情况看,实行管理浮动的国家接近半数在具体操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转换成了变相地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而针对单一货币有限度浮动的国家事实上也在根据美元汇率变动调整其汇率水平,加上名义及实际均钉住美元的国家,在1997年7月初,至少有超过60个国家的货币与美元保持相当紧密的联系,约占报告国家总数的三分之一强。显然,以浮动汇率制为特征的"牙买加体系",仅仅解决了部分发达国家对美元的过度依赖问题,对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其经济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效果很大程度上仍然受制于美元的汇率变动,汇率制度的不均衡程度日益严重。

上述三种不同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在各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因而带有其各自鲜明的特色。同样,在三种货币体系下,资本的跨国流动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特征。

首先从汇率的波动幅度看,金本位时期,西方主要货币汇率波动程度很低,英镑对美元汇率高低限相对于平价波动幅度仅为-0.59%到+0.70%,美元对法郎汇率高低限相对于平价的波动幅度为-0.68%到-0.62%。在以美元为本位的固定汇率时期,英镑对美元汇率的高低限相对与平价的变动幅度扩展到上下各1%,同样美元对法郎汇率高低限相对于平价波动幅度扩展到上下各0.99%。而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主要货币汇率波动率大幅度提高。

其次,不同国际货币体系下,西方主要货币利率的波动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基本规律是,长期债券利率波动率的历史上最小值出现在金本位时期,美元本位时期居中,浮动时期最高;短期债券利率波动率则以美元本位时期为最低,金本位时期居中,而浮动汇率制时期最高。

第三,从资本跨国流动的相对量来看,在金本位制度下,金币形式资本可以流向任何地区,资本跨国流动常常受到输入国的鼓励,外国证券在大多数股票交易所自由交换,利润回流不受阻碍,资本跨国流动发展迅猛,以跨国资本流动总额相对于各国GDP的比例衡量,1880-1914年间平均为3.3%(Taylor,1996),其中,英国的年平均资本流出量占同期GDP的5%到9%,法国的资本流动占GDP的2%,德国为3%。而由于控制资本流动成为美元本位时期有效实施的前提,资本的跨国流动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资本流动的相对规模明显低于金本位时代。而在浮动汇率制下,黄金与货币正式脱钩,国际货币制度实际上真正进入信用本位制,这就为资本的无限度膨胀打开了方便之门。随着资本帐户管制放松浪潮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传递,资本重新获得了实现全球流动和布局的动力,资本流动规模快速扩张,流动速度显著提高,流动形式出现巨大调整,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大大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

总之,在国际货币体系由金本位到美元本位再到浮动汇率制度的变化过程中,全球资本流动经历了高度流动到高度抑制再到重新流动的发展过程,其变化的关键在于,本位货币、汇率调整以及资本流动管理政策,决定了资本在跨国流动的法律地位和难易程度,从而直接影响全球资本流动的规模和结构。

六、 跨国公司及国际组织政策调整与全球资本流动

(一)、跨国公司是资本流动全球化发展的助推器

8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出口增长大大超过全球产出增长,全球直接投资增长又大大超过全球出口增长。跨国公司作为一个或几个国家建立分公司或子公司,从事跨越国界的生产或经营活动的现代经济实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

目前,世界上共有4万家跨国公司,其海外子公司多达17万个,每家跨国公司所拥有的国外子公司多达7家。世界总值的1/3、世界贸易的2/3、直接投资的70%都掌握在跨国公司的手中。世界上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掌握全球3.1万亿美元资产,占世界跨国界直接投资的50%。 这100家跨国公司中,美国占了32家,其余主要分布在西欧和日本。

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战略和对外直接投资,以及其不断加剧的竞争及购并行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统的以商业贸易为主的国际经济交往,正在被全球范围的国际分工和资源配置所取代。

跨国公司海外活动的增加,要求并推动资本以更快的速度实现国际化。而跨国银行的国际网络逐渐遍布全球,为资本的全球化流动提供了巨大便利。跨国公司及其主导的资本流动全球化发展客观上有助于保持贸易收支的平衡,但也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程度,削弱各国货币政策的效力,甚至引发通货膨胀的国际传递。

(二) 、国际组织和区域金融集团全力推动资本流动全球化进程

在资本流动规模的快速扩张过程中,国际货币组织、OECD和一些区域经济金融集团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于资本流动的政策有一个明显的转变过程。布雷顿森林体系实施之初,基金组织认为,经常性国际支付应该是自由的,而资本转移从法律上看可以是限制性 。基金组织协定没有就管理大规模的资本流动所发生的外汇交易与转移作出说明。因此,根据基金组织协定,成员国有权限制资本转移 。

但是,尽管在协定中没有明确区分短期投机性的资本流动和生产性投资的资本流动,基金组织协定的目的并不是阻扰长期性的国际投资 ,基金组织明确表示应当取消管制不仅限于直接与经常性国际交易有关的支付转移,而且还包括阻滞生产性的资本活动的管制。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资本流动规模和结构出现大幅度调整,影响力不断扩大。尤其是80年代后期,开放资本帐户及管理大规模及具有潜在波动性的资本流动所产生的宏观经济与金融风险等问题开始引起关注,并成为基金组织政策讨论的一个焦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基金组织对于消除汇率限制及资本项目自由化的政策意图开始昭于天下,1997年,基金组织临时委员会达成协议,"同意修改基金组织的条款,将促进资本项目的自由化作为基金组织的具体目标,并授权基金组织对资本流动进行适当的管理。"1999年7月,当时的基金总裁米切尔·康德苏在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演讲 中指出:"资本流动既是过去1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是引发危机的重要原因。国际社会正在考虑是否扩大对IMF在资本帐户自由化方面的授权,以修订IMF的司法权限。在1997年香港召开的IMF年会上,国际社会已经认识到是给布雷顿森林体系加上新章节的时候了"。

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是全球资本流动的大力推动者之一。早在1961年,OECD就通过了《资本流动自由化法典》和《经常项目无形经营自由化法典》,1976年,又通过了《国际投资与多国企业声明》等,作为区域内具有约束性文件,该决议包括所有对外资本交易和经常项下无形交易,适用于OECD地区经营的由外国人控制的企业,要求根据国际法,为外国投资控制的企业提供公平、公正的国民待遇。长期以来, OECD有关文件主要适用于商业信贷和贷款,1989年,OECD将有关章程条文扩大到主要的资本交易,尤其是大多数短期资本流动,但是,这些条文并没有将成员国的义务扩大到与资本流动有关的所有外汇交易,例如,属于资本交易的对转移征税、多重汇率做法以及要求事先存款的规定,不在章程规定的范围内。

世界关税贸易总协定及后来的世界贸易组织通过《服务贸易总协定》和《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定》等规则,对于直接投资给予法律上的保障。

其他一些区域性经济与货币安排等机构也相应建立了有关资本流动的管理规定及新的游戏规则。如阿拉伯经济同盟1970年通过了《阿拉伯国家相互投资及资本自由流动协议》,此外,1987年东盟成员国签署了《东盟国家投资协定》,1994年亚太经济合作理事会通过了《亚太经济合作非约束性投资原则》等,北美通过《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3年非洲有关国家签署了《东南非共同市场协定》。尽管这些协定或文本在法律约束力方面有一定差异,并且多数以贸易为主要内容,但是,这些协定至少在地区内部为资本的跨国界流动提供了法律支持。

七、基本结论

综上所述,推动全球资本流动的主要因素包括:生产力的发展和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及世界经济的周期性变动,国际贸易发展,金融市场内在需求及利率变动、金融创新及金融自由化的发展,资本帐户管理政策,国际货币体系,跨国公司,以及国际组织等方面。有关动力的属性又可以划分为:经济金融发展的客观需要和有关国家或国际组织人为推动两部分。

在一般情况下,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本身的推动力应归入客观必然性类别;金融活动快速上升产生的内在推动力则兼具客观必然性和人为推动两方面的属性,但是,相对而言,其客观必然性的色彩更强烈一些;在资本帐户开放进程中,发达国家的政策推动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种开放过程又是更多的国家对外经济贸易联系不断扩大的结果,因而同样具有客观必然性的一面;国际货币体系作为国际货币关系的准则,其总体政策取向更大程度上体现了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的意愿;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政策调整可以全部归入人为推动的范畴(详见下表)。

在上述分析具有一定合理性的假设下,由上述七大因素推进的金融资本全球化进程总体上看是世界经济、金融活动规律调整的必然结果,但是,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部分发达国家的意志,具有人为推动的一面。

从另一个角度看,资本流动的全球化发展和国内金融市场的开放是金融自由化过程中相互联系又各具特点的组成部分,资本运动的自由化意味着居民可以参与国际金融市场活动,也意味着国内消费者可以购买外国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本国金融机构可以为外国消费者提供金融服务,从而从内外两个角度进一步推动了金融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其最终结果是资本效益的最大化和资源配置的最佳化,这就是金融全球化的市场表现形式。

金融资本全球化进程属性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发展过程的复杂性和收益分配的不均衡性。从全球资本流动的地域结构看,发达国家和地区继续保持在资本全球流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资本全球化布局的出发点和目的地,尤其是美国、欧洲和日本等相互间的资本流动继续保持较高水平,资本多向流动趋势日益显著。即使是金融危机的大范围爆发,也不仅没有影响发达工业国在国际资本市场的活动,反而促使资本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大的规模流入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成为全球资本流动的最终目的地,大量持续的资本流入促使其金融实力超强发展,使其对国际资本市场未来格局的影响力不断上升。

金融全球化以资本自由流动和金融贸易服务自由化等形式,促进了全球金融领域的竞争,推动风险报酬趋向于平均水平,并通过资产价格的迅速调整保持市场均衡与稳定。同时,资本自由流动促使金融中介机构更好地进行风险评估和管理,扩大技术转让的范围,其结果是更多的金融机构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推动金融市场效率的提高。此外,资本流动的全球化要求一国有关管理当局切实提高经济金融政策的可信度和有关政策组合的协调能力。

当然,从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看,金融全球化过程中的资本扩张仅仅是个开始,资本的全球化扩张还处于初始阶段。80年代后期出现的全球金融危机开始逐渐暴露出金融资本全球化的负面效应,但是,与我们传统认识相背离的是,即使不同资本流动工具的变动规模呈现此起彼伏的波动特征,但是,作为一个整体,全球资本流动持续增长的趋势并未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融资的增长成为一种不断持续的行为。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资本作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将不断地向更广阔的范围、更深入的层次发展,因此,金融资本的全球化扩张是一个不间断的持续过程,这个过程还将不断地继续下去。

参考文献:

戴相龙,关于金融全球化问题,金融研究,1999年第1期

厉以宁,全球化与中国经济,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6期

李扬,面对金融全球化,中国外汇管理,1999年第1期

樊纲,21世纪的金融全球化和国际金融改革,中国外汇管理,2000年第1期

Eichengreen,B :Globalizing Capital --A History of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PRINCETON,1996.

Rogoff,K: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for Reducing Global Financial Instability ,NBER Working Paper 7265

全球外汇投资第6篇

近日,汇丰银行了一项面向全球72家外汇储备管理机构的调查报告,报告预计到2030年,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总额中的占比有望上升至12.5%,届时人民币将取代欧元成为仅次于美元的全球第二大储备货币。此外,汇丰银行对全球1600家企业开展的调查显示,近四分之一的企业高管希望能把握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发展机遇。

人民币跨境业务对支持企业走出去起到了关键作用,企业走出去又反过来推动人民币迈向世界各地。业内专家表示,未来人民币国际化需要发挥好对外投资的推动作用,与贸易结算一同形成双轮驱动,以直接投资为主助推人民币国际化。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人民币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欢迎。近两年来在世界各地建立的人民币清算行,方便了国内外企业使用人民币。

据中银国际估算,目前至少有10余个国家的央行外汇储备中包含人民币资产。

另外,中国人民银行在去年10月曾表示,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七大储备货币。快速发展的另类投资工具使得离岸市场投资者对冲人民币风险敞口的能力得以提高。事实上,过去几年境内外人民币利差显著收窄,也表明境外投资者在中国在岸市场的参与度和投资兴趣均显著增长。

全球外汇投资第7篇

关键词:美国债务危机;外汇储备;金融风险

最近围绕国际社会最热点的问题莫过于美债危机了,先是经过拉锯式的谈判,奥巴马终于在8月2日签署了提高美债上限的法案,接着8月10日世界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宣布将美国信用3A信用评级下调至AA+。引起全球经济实体对美国的担忧。据估计,美元资产占70%左右,日元约为10%,欧元和英镑约为20%,依据来自于国际清算银行的报告、路透社报道以及中国外贸收支中各币种的比例。在此背景下探讨我国外汇储备问题尤为重要。

1我国外汇储备的现状

1 .1我国外汇储备增长因素分析

观察我国历年的外汇储备余额,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昂首向上的曲线,尤其是2000年以后其增长速度较快,从2000年的1655.74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6099.32亿美元,年增幅分别高达28.14%、34.99%、40.80%和51.25%。2005年,我国的外汇储备净增2089.40亿美元,余额已达到8188.72亿美元, 2 2006年2月底中国大陆的外汇储备总额为8537亿美元(不包括港澳的外汇储备),首次超过日本,位居全球第一。2011年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0447亿美元,同比增长24.4%,我国外汇储备首次突破3万亿美元大关,稳坐全球外汇储备第一大国位置。一年多来增长了50%还多。

一般来说,外汇储备包括三部分,即贸易顺差、外商直接投资、伪装成经常项目交易的变相资本流动(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热钱”)。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来自于我国多年保持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尤其是加入WTO之后,出口壁垒的弱化使得出口增长提速,贸易顺差不断扩大

不过,仅看这些数据,似乎还不能完全解释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外汇供给的宽松、本外币正向利差和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存在,使得境内机构和个人持汇动机减弱,结汇意愿增强,也是外汇储备增加的原因之一。

1. 2理性看待我国外汇储备的合理规模

外汇储备的合理规模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不能简单地说“多”或者“少”。外汇储备的合理规模应该是多大?以前国际上惯用的做法是将外汇储备与进口需求挂钩,认为外汇储备应能够满足3个月的进口需求;要考虑短期外债对外汇储备的需求,认为外汇储备不能低于短期外债水平的100%等等。

然而,以满足进口需求、偿还外债和干预汇率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国际储备理论,是以金融全球化程度较低和全球实行固定汇率制为背景的,它已基本不适于用来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发展。在金融全球化深入发展,在全球多数国家均已实行某种形式的弹性汇率制度,特别是在世界上已经形成美元和欧元两大货币区的情势下,广大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甚至像日本这种发达国家)持有大量外汇储备,为的是在变动不居的国际环境中维持国内经济和金融体系的信心,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因此,在新的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为了在实行浮动汇率的同时保持汇率稳定,必须拥有高额的外汇储备。同时,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外汇储备的主要功能已转向预防货币危机、提高国内货币信心、应付可能的金融风险等。

我国作为一个处于经济高速增长和体制转轨时期的发展中大国,当前面临着繁重的金融改革任务和防范巨大的外在风险的压力,拥有充足的外汇储备,对于增强国家清偿能力、提高人民币信誉和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2我国外汇储备剧增带来的问题

巨额外汇储备是一把“双刃剑”。充足的外汇储备,有利于增强国际清偿能力,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对外信誉,有利于应对突发事件,防范金融风险。但是,外汇储备持续较快增长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制约货币政策操作、加剧经济结构失衡、激化国际贸易摩擦等等。

2. 1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新增的外汇储备不能以外汇的形式存在,否则在外汇市场上,外汇供给大于需求,会对人民币升值产生巨大的压力,这就需要将其兑换成人民币。中央银行购进外汇储备,投放基础货币,通过货币乘数效应,就会形成巨大的货币供给量,这又会成为通货膨胀的压力。要想既不对人民币升值产生压力,又不对国内的价格水平产生压力,中央银行就必须通过发行中央票据采取对冲。因此,庞大的外汇储备会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形成很大的压力。

2. 2影响本国居民的投资和消费

庞大的外汇储备一方面表明,我国已经摆脱了约束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桎梏―――外汇缺口的制约,表明我国经济抵御外来冲击(如投机性货币攻击)的能力很强;另一方面表明,我国牺牲了自己国民消费和投资的机会向外国(主要是美国)提供低息融资,充当别人的现金流。发展中国家投资资本回报率普遍高于发达国家,1994~2003年间,全体发展中国家平均为13.3%,而西方七国集团投资资本回报率平均只有7.8%,最高的美国也不过9.9%。

2. 3加大金融风险

经营外汇储备这样的巨额国家财富,如何使其保值增值成了最受关注的问题。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仍主要用于金融资产和证券资产投资,尚无实物资产投资。另外,我国外汇储备主要有美元、日元和欧元等三种货币。据有关部门估算,我国70%的外汇储备为美元资产,其中相当大一部分被用于购买美国国债和投资美国政府支持的房地产基金公司。因此,我国的外汇储备就会由于币种结构、投资结构单一,而面临因美元贬值而缩水的风险以及投资结构不合理引起的风险。

2. 4可能激化国际经济摩擦

不断增多的外汇储备一方面显示出我国在商品出口和吸引外资方面的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同时也暴露出我国对外经贸关系的不平衡,导致了中国同很多国家,主要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摩擦增大。如何有效调节外汇储备,保持国家宏观金融运行的稳定,成为当前我国推进国内金融体制改革和处理国际金融事务的一道难题。

3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对策

要有效控制和管理我国的外汇储备,就要从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根源入手,进一步理顺对外金融、贸易以及投资等领域资金运作的综合关系。

3. 1进一步调整外贸进出口政策

外贸进出口高速增长已成为导致外汇储备增长的核心因素之一。由于长期以来,我国涉外经济政策的基本点是扩大出口、限制进口,鼓励外资流入、限制资本流出,导致连年贸易顺差。近几年,我国已经对这方面的政策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但是其效果要完全显现还需经过一段时间。

3. 2改革外汇管理制度安,使外汇供求达到某种程度上的平衡

面对不断增加的外汇储备,近年中央银行及有关部门相关的外汇管理政策已有所调整:银行结汇制度逐步改进,从强制结汇到限额结汇,今后还可能实行意愿结汇;居民出国留学、出境旅游探亲以及公务出国的供汇额度越来越宽松;资本流出渠道也已开始逐步拓宽。

3. 3逐步调整外汇储备币种结构、投资结构,建立合理的储备体系

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所占比重较大,这样的结构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应当根据国际经济形势和我国对外经贸关系的发展,适时调整外汇储备币种结构,以便更好地实现国家外汇资产的保值增值。

另外,如果在国家外汇储备的总盘子中保持有一定比例的实物形态进行战略储备,既能化解目前高额外汇储备的压力与风险,又能部分缓解中国正日益面临着的石油安全的威胁,可谓一举两得。因此,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石油、铁矿石、铜等大宗商品的需求大量增加,应考虑用部分外汇储备购买这些商品,并建立相应的能源产业投资基金,从而形成合理的储备体系。能源产业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向主要在国内外石油、天然气、电力、煤炭、新能源等相关领域进行战略性和策略性投资,其投资组合原则要符合我国外汇储备始终遵循的“安全、流动、增值”原则。

3. 4进一步拓宽我国外汇储备的用途

必须做到以下三个有机结合:一是债券储备与实物储备要有机结合,即把流动性强的政府债券、企业债券和国际金融组织债券等金融资产与关系国家安全的石油等战略资源的实物储备要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即期交易与远期交易要有机结合,即把能源类股权及股票投资与以套期保值为目的能源类期货及股票指数期货要有机结合起来;三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要有机结合,即投资国内大型能源企业以分享中国经济高增长带来的高收益与投资国外具有世界级的大型能源企业以获取超额垄断收益要有机结合。

另外,外汇储备既可以表现为央行手中持有的外汇资产,也可表现为我国企业在国外的实物资产。目前,我国部分行业、部分企业已经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应制定有关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国外去投资,不仅可以避开贸易壁垒的阻碍,还可使企业在国际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得到磨练。

3. 5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机制的改革

外汇储备继续增加,可能仍然是今后一段时间的趋势。对待这一问题,从长远看,还是应继续深化改革,均衡资本流动,建立调节国际收支的市场机制和管理体制。其中,至关重要的是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用市场的手段进行外汇储备的调节,有效地抑制国内外对人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缓解人民币汇率上升压力。

3. 6重视建立和发展同周边国家、地区的经济、文化和政治联系,建立亚洲地区货币联盟

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外汇储备大规模的增加可能是一个长期现象,只要亚洲地区不建立某种形式的货币联盟,只要全球货币制度不统一,除了美国和欧盟国家之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其中亚洲国家和地区优胜,就必须持有大量的外汇储备。换言之,要改变目前这样一种状态,根本的解决办法,一是形成新的国际货币制度,形成新的国际储备资产的产生方式;二是形成亚洲货币区,以与美元和欧元两大货币区相抗衡。这是我们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的任务,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建立和发展同我们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和政治联系。

参考文献:

[1] 李巍,张志超。一个基于金融稳定的外汇储备分析框架――兼论中国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J].经济研究 2009(8)

[2] 刘文娟.我国实施“藏汇于民”政策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2007,(10).

[3] 何立军.我国外汇储备合理规模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

全球外汇投资第8篇

关键词:外汇储备冲销政策储备管理策略

一、引言:外汇储备激增现实及解释

全球外汇储备由1995年1月的1.2万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9月的4万亿美元,表现出了史无前例的特征:规模急剧增加、国家集中度提高、地区分布特征明显等。尤其是自2002年以来,短短4年间全球外汇储备增长了91%(约2万亿美元),其增速是1999-2001年增速的3倍多。2005年前5大外汇储备国或地区占全球储备存量的68%,排前两位的中国和日本占2002-2005年全球储备增加额的50%,全球储备存量的40%。排名前101的储备国或地区中有8个来自亚洲,亚洲货币当局(包括日本)储备增加额占全球储备增加的绝大部分。另外,由于油价的上涨,石油输出国组织获得了大量经常项目盈余,成为资本净输出国之一(见表1)。

全球外汇储备急剧增加引起了理论界和政策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其中讨论热点之一就是外汇储备激增背后的动因及适度外汇储备规模的度量。外汇储备激增背后的动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受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影响,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出于自我保险的需要;二是受目前的市场环境影响,新兴国家为了维持出口部门国际竞争力、避免本币升值而采取外汇干预的结果,三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国内金融体系的特征决定的,包括欠发达的金融体系无法将国内居民的储蓄转化为有效的投资、国内储蓄投资的缺口等;其中一和三侧重讲发展中国家储备的增加与金融全球化有一定关系。四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近年来石油价格居高不下,使一些石油输出国获得了大量的石油美元储备。如果从一国国际收支表组成结构来看(见表2),2000-2005年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储备的增加主要是因为经常项目盈余和净资本流入盈余的“双顺差”所致,而俄罗斯和中东产油国虽然为资本净输出国,但是由油价上涨所带来的巨额贸易顺差仍然使这些国家获得了较多的石油美元储备。

外汇储备的增加虽然代表一国的财富规模和抵御风险能力的增强,但也带来一定的成本和风险,所以二者利益的权衡就存在一个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问题。衡量一国适度外汇储备规模应结合该国经济结构特征,还要考虑政治、外交因素和动态调整需要。国外衡量外汇储备水平常用的三个指标是,外汇储备/每月进口额(国际经验是一国外汇储备应足以维持3个月的进口需要,被称为拇指规则)、外汇储备/1年内到期的外债总额(代表一国对外短期偿债能力,合适的指标值为1,被称为Guidotti-Greenspan-IMF规则)及外汇储备/GDP指标(该指标的横向比较可比性较差)。按照单一的指标衡量或者加权的指标衡量均显示全球外汇储备(主要是指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过量。国内也有不少文献讨论我国外汇储备的最优规模,如武剑(1998)认为外汇储备合理规模的界定模型应为:FR=DF=DF1+DF2+DF3+DF4=a1.Imp+a2Deb+a3.FDI+A,其中Imp表示一国全年贸易进口额,Deb表示一国累计负债余额,FDI表示一国FDI累计净流入,A表示国家干预外汇市场的用汇需求,夏斌(2006)在武剑模型的基础上估计我国外汇储备最优规模约为7000亿美元,结论显示我国外汇储备过量;刘海虹、袁鹰(2005)的研究也显示我国外汇储备过量。当然以上定量估计我国最优储备规模使用的都是可以量化的经济指标,且没有考虑到我国的经济结构特征,如国际资本流动形式组成(包括外国直接投资、外国股权投资、外国债权投资、银行贷款等)与外汇储备的关系,也没有考虑我国的政治、外交因素和动态调整的需要。精确的最优储备规模难以确定,但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状况和国际经验、外汇储备的历史趋势可以看出我国外汇储备确实过多。转二、外汇储备增加对国内经济影响分析

外汇储备激增和外汇储备的过量会给国内宏观经济带来一系列的风险和成本,给外汇储备管理和国内货币政策带来挑战。考虑外汇储备对国内宏观经济的影响,需要理清外汇储备增加的机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实行外汇管制的结果,如我国的强制结算制度,在允许范围外的外汇必须强制出售给央行,如果企业或个人的售汇大干用汇就会造成外汇储备的增加;另一类是央行按照汇率目标在外汇市场进行干预的结果,经常项目的盈余、国际长短期资本的净流入(包括FDI、股权资本、债权资本和银行贷款等,尤其是短期国际资本的流入)会相应造成汇率升值的压力,为了避免汇率的升值、维持国内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央行就需要在外汇市场进行干预。

这两种机制导致的储备增加对国内宏观经济的影响取决于央行国内外资产负债或权益是怎样进行调整的。从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来看,央行的资产由净国内资产和净国外资产(构成外汇储备的内容)组成,负债由国内货币、银行储备、央行自己发行的债券(或票据)等组成,权益由政府注入到央行的资本加上央行自身的收益或损失组成。如果外汇储备的增加,相应的是股权资本的增加(假设股权资本的来源不是来自于政府存款的减少),就不会引起国内货币的扩张;如果储备增加引起国内负债的增加(央行的这种干预手段被称为非冲销干预),将会引起国内短期利率的下降,银行信贷的扩张,国内通胀压力将会上升。如果储备增加引起的是国内资产的减少,央行的这种干预手段被称为冲销干预。过去的经验表明,一国央行有能力冲销外汇储备增加对国内基础货币的影响。最近几年,在新兴国家,央行的这种冲销干预手段用的越来越多。考虑到一些新兴国家金融系统的不够发达等情况,在央行实行冲销政策(部分冲销)的过程中也会带来一些风险和成本,包括:通胀压力、过度投资、资产泡沫、货币政策管理的复杂性、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上潜在的资本损失、冲销成本、债券市场的分割、国内银行借贷的资源配置失效等。

从实践结果来看,从2000年1月到2006年5月,印度、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台湾央行净国内信贷和央行非货币性债务的变动抵消了外汇储备变动的85%,俄罗斯该比例是60%,而我国该比例为70%。这说明在国内低通胀环境下,外汇储备增加的同时,新兴国家央行有意放松国内货币政策,采取部分冲销的干预政策。具体各国冲销政策实施及效果(见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