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史评论

全球史评论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Global History Review

杂志简介:《全球史评论》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4年创刊,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历史期刊。该刊是一份半年刊,致力于发表历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全球史理论与方法、专题研究、评论、海外新书评介

主管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研究中心
主办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研究中心
全年订价:¥ 372.00
创刊时间:2004
所属类别:历史类
发行周期:半年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13
总发文量:389
总被引量:226
H指数:6
平均引文率:16.7458
  • 世界史与中国史:20世纪中国史学中的普遍与特殊概念

    作者:苏珊·魏格林-施维德齐克; 孙岳 刊期:2010年第01期

    20世纪才不过第二年,梁启超(1873—1929年)便推出了其名作《新史学》,其中探讨的核心是现代民族国家,因为现代民族国家需要一种现代的史学,既要为过去赋予意义,又须以共通的理解团结国人。不过与此同时,梁启超的《新史学》为联结中国史和世界史提供了一种新颖的思路。中国在东亚和世界失去了核心地位,中国的知识精英便转而寻求能够令国民自信、...

  • 威廉·H.麦克尼尔致(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中心

    作者:孙岳 刊期:2010年第01期

    <正>2010年3月大家好:欢迎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中心及全体教职人员加入到全球史研究者的行列,全球史致力于研究地球人的整个历史。我一直以为,史学家肩负着一种道义和职责,那就是努力发现使人类始终团结在一起的共性,并向世人宣讲历史并非不同文明、族群和宗教如何形成的故事,而更在于人类彼此借鉴、共同创造的整体过程。我在最初致力于全...

  • 中国与西方世界史的书写

    作者:格利高里·布卢; 孙岳 刊期:2010年第01期

    本文旨在梳理和分析西方人有关中国史的知识,尤其是西方学者为将中国史纳入(抑或未能纳入)到世界史中去而做出的努力。本文从远古说起,一直讲到20世纪80年代(汉学和世界史学术的蓬勃热潮使得当今的有关讨论异常复杂而富有成果)。十字军东征后期,欧洲人对"遥远的亚洲"有一种模棱两可、难以捉摸的情感,这种情感在后来数世纪中沉淀为西方人对中国的...

  • 亚洲与现代世界的重构

    作者:罗伯特·B.马克斯; 陈志坚 刊期:2010年第01期

    近十几年来,亚洲史研究领域的新成果对现代世界形成的传统解释提出了挑战,把现代世界起源及其历史发展进程完全定在欧洲的叙事模式已经显得有些过时。新的叙事模式更倾向于将现代世界起源看成一个偶然的事件,并把其起源地定位在亚洲或欧洲以外的其他区域。因此,现代世界兴起的历史已不再以欧洲为中心,而是正在变成一个全球性的事件。

  • 萨珊波斯帝国与中国—拜占庭文化交流

    作者:张绪山 刊期:2010年第01期

    萨珊波斯帝国的丝绸之路贯穿其境而成为中国和拜占庭帝国之间不可绕过的媒介。它与拜占庭帝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与中国保持着密切的交往。它接受拜占庭帝国和中国的文化成果,也将自己的文明成果传播到这两个国家;萨珊波斯帝国在中国与拜占庭帝国的文化交流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中介者角色。

  • 南朝萧梁时中外互动关系述略

    作者:石云涛 刊期:2010年第01期

    萧梁时期是南朝中外交通与交流的一个高潮时期。从《梁书》记载来看,和梁朝交往的国家分为三部分,即"海南诸国"、"东夷"诸国和"西北诸戎"。这个高潮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梁武帝对外开放的心态和措施对中外交流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次,佛教传播对中外交通和交往起了推动作用。最后,梁朝积极与域外交通和来往,也有在多个政权对峙时期,拉...

  • 《书记规范》“蒙古官员任命书”部分介绍及研究

    作者:李鸣飞 刊期:2010年第01期

    《书记规范》是札剌亦儿朝初期由阿塞拜疆学者纳黑乞瓦尼编纂的波斯文公文写作指导书,其中保存了大量伊利汗国时期的书简和公文,是研究伊利汗国和札剌亦儿朝制度的重要史料。此书中"蒙古官员任命书"部分涉及大量蒙古传统官制,其中一些细节在汉文史料中没有记载,还有一些可以与汉文史料相互印证,对于研究中国蒙元时期的制度史颇有帮助。

  • 从设置看元代与西南周边国家的藩属关系

    作者:周芳 刊期:2010年第01期

    元代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不仅在国家内部形成了完整而统一的行政设置,还通过相应的设置对周边国家形成藩属关系。元朝政府针对不同藩属地区的特点,通过云南行省分别对西南周边国家进行了因地制宜的设置,为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 容闳的世界:19世纪全球化下的中国

    作者:理查德·S.霍洛维茨; 施诚 刊期:2010年第01期

    本文探讨"大19世纪"期间中国参与全球一体化的过程,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仍属孤立的断言是夸大其词。19世纪的全球化有三个主要特点:跨地区、跨国家、跨大陆网络的出现;全球范围的趋向一致;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个体、家庭乃至国家均是全球人类共同体的一部分。这三个特点或称三个过程在19世纪都曾对中国社会发生影响。文章以在美接受高等教育的中...

  • 晚清维新士人眼中的“西方”——以康、梁的欧美游记为中心

    作者:曹颖龙 刊期:2010年第01期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华夷秩序"为中心的"天下"观开始崩解,中国的先进士人开始重新审视并构建"世界"图景。失败后,一批维新士人流亡海外,并得以有机会亲自游历欧美,用亲身见闻比较于他们从文本中获知的那个"西方"。他们所构建的"西方"形象,正是其对本国历史与现状进行深度自我反思的一个重要思想途径。尤其是康有为、梁启超在20世纪初...

  • 塔里木盆地伊斯兰化的政治因素新探

    作者:买买提祖农·阿布都克力木; 布阿衣夏木·阿吉 刊期:2010年第01期

    本文根据相关地方史料从新的角度探讨塔里木盆地伊斯兰化进程中的政治因素即以屈底波·伊本·穆斯林(Qutaiba Ibin Muslim)为代表的阿拉伯因素、阿布纳赛尔·萨曼尼(Abunaser Samani)为代表的波斯因素和萨图克·布格拉汗(Satuq Bghrahan)为代表的突厥因素等三种最根本的政治因素。

  • 弥陀净土信仰与中西文化交流

    作者:贾发义 刊期:2010年第01期

    佛教弥陀净土信仰的产生、传播及发展是中西文化互动、交流的一个个案。弥陀净土信仰产生于印度后,在广大的西域地区传播和发展,再通过丝绸之路播及汉地,从魏晋南北朝起,弥陀净土信仰开始在汉地广泛传播,其影响远及中国近代社会。弥陀净土信仰从印度产生到汉地的发展变化很大,这种变化正是伴随着中西文化交流而演变的。

  • 唐代中国与印度、内地与西域文化交流——以毗沙门天王流变为考察个案

    作者:王涛 刊期:2010年第01期

    唐代,中国与印度、内地与西域之间的文化交流呈现出兴盛的局面,毗沙门天王从外在形象到内在职能的流变可以很好地展示这一过程。外在形象上,毗沙门天王从印度佛教中的手持宝塔、身着宝甲、相貌威严的形象渐渐演变为具有西域、中土内地特征的形象;内在职能上,毗沙门天王由印度佛教中的护法神演变为西域、中土的护国、护城神灵,进而拓展为从治病救...

  • 汉唐时代印度香药入华史研究

    作者:温翠芳 刊期:2010年第01期

    香药在古印度人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他们防治暑热、美味食品、治疗疾病、举行各种重大礼仪活动的必备物品。东汉时代,印度人通过频繁的朝贡,致力于把他们的香药作为礼物输入到中国。魏晋隋唐时代,借助佛教东渐的势力,以檀香为代表的印度香药逐渐渗透进中国人的宗教信仰与世俗生活中。值得注意的是:4世纪之后,统治印度的笈多王朝是婆罗门...

  • 汉唐外来文明中的驯象

    作者:王永平 刊期:2010年第01期

    象是陆地上现存最大的哺乳动物。很早以来,人类就有了驯象活动,将其用作骑乘、战争或劳动。后来,人们又用驯象来进行各种文娱表演活动,称为象舞。汉唐时期,在宫廷典礼和宴乐活动中经常可以见到驯象表演。驯象作为一种珍稀动物,基本上都是来自域外,尤其是东南亚地区的一些国家和民族更是经常向汉唐帝国进献驯象。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