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记者

青年记者杂志 北大期刊

Youth Journalist

杂志简介:《青年记者》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41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7-1003/G2,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旬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刊首快语、前沿报告:新生态中的媒介批评、理论视野、观察与批评、调查与研究、新闻实践等

主管单位: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山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山东省新闻学会
主办单位: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山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山东省新闻学会
国际刊号:1002-2759
国内刊号:37-1003/G2
全年订价:¥ 552.00
创刊时间:1941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旬刊
发行地区:山东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5
复合影响因子:0.37
总发文量:24664
总被引量:25399
H指数:28
立即指数:0.0197
期刊他引率:1
平均引文率:0.4919
  • 探索之路上要固“本”守“德”

    作者:张垒 刊期:2018年第23期

    6月中旬,某市承办了一场禁赌宣传周活动,邀请不少媒体来采访。我准备开工拿起“家伙”采访时,方才发现竟然有三分之一的采访者来自门户网站。俊男靓女们拿着手机准备直播,纷纷争抢最好的取景位置。这股劲头,让传统媒体同行们在一旁感叹不已。

  • 我国非虚构写作新闻实践的文体渊源

    作者:李文学 刊期:2018年第23期

    非虚构写作,也被称为“叙事新闻”。从2010年《人民文学》‘旗帜鲜明地开始“人民大地·行动者”非虚构写作计划,到2014年《南方人物周刊》改版并推出“非虚构”写作栏目,“非虚构写作”从文学的母体中渐次分离并逐渐进入新闻实践的场域,对当下的新闻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此语境下,我们实有必要理清非虚构写作新闻实践的文体渊源。这不...

  • “共”时代如何实现有机真实

    作者:徐茁塍 刊期:2018年第23期

    有机真实是中国人民大学杨保军教授根据马克思报刊“有机运动”与人民报刊“有机整体”思想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是指由多元新闻生产、新闻传播主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一定过程中共同呈现、塑造、建构出的新闻真实。①它糅合了“有机运动”和“有机整体”的核心思想,并把范围从报刊拓展到新闻传播领域。从横向上来看,它是所有新闻传播主体...

  • 变迁与融合:媒介形态的三次超越

    作者:杨新明 刊期:2018年第23期

    近年来,媒介融合成为传播学界研究的热点,并且深刻影响着国内外传播理论与实践。持实用主义立场的学者关注媒介融合的实践及其现实价值,然而如果我们无从得知媒介融合的原因和去向,它在媒介形态变迁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将可能导致媒介融合神秘化甚至面临“技术近视”④的风险。从媒介语言的角度思考,媒介形态的变迁与融合经历了从思维...

  • 微信朋友圈精神交往的路线与生成

    作者:王会; 李娜 刊期:2018年第23期

    传播技术的革新促使新的社会主导力量、新的观念、新的交往方式和新的需求的产生。微信朋友圈不同于论坛或微博等开放性平台,不仅是信息交流的虚拟社区,更是个体现实生活的“网建社区”,是人社会交往的第二空间。信息传播的信源、讯息、信宿理论范式,已不能完全解读层出不穷的社交媒体新现象,黄旦教授就此倡导新闻传播研究要从功能主义向建...

  • 游戏化传播——后互联网时代《大众传播的游戏理论》之意义

    作者:邱源子 刊期:2018年第23期

    1967年,威廉·史蒂芬森(William Stephenson)绕开主流传播学研究的传统套路,着眼于受众的主体诉求、个体选择与主观体验,在美国出版了《大众传播的游戏理论》一书,从心理学角度讨论游戏与传播的关系。时隔五十多载,当技术变革将人类社会推向后互联网时代,重读此书,发现史蒂芬森以惊人的预判力勾勒出未来的传播图景。

  • 首届中国区块链媒体社会责任论坛举行

    刊期:2018年第23期

    8月5日,中国经济传媒协会、中国经济新闻联播网在北京举办首届中国区块链媒体社会责任论坛。目前我国区块链应用呈现加快落地趋势,有望推动新一轮商业模式变革,为实体经济“降成本”“提效率”。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忧虑的现象。一些机构和个人片面夸大、渲染比特币造富神话,打着区块链旗号实行传销骗局,兜售空气币、“资金盘”等...

  • 全景敞视下谁来约束算法

    作者:张甜梅 刊期:2018年第23期

    3月26日,百度CEO李彦宏在中国高层发展论坛中称,中国消费者愿以一定的个人数据授权使用去换取更加便捷的服务,此言一出,引起众多争论。隐私权一直是较为敏感的话题,尤其在算法普遍运用的今天。围绕算法的争议一直不少,如信息真假难辨、难以定义的把关人、内容雷同低质、对现实的影响等。受众被迫处于一种全景敞视的状态下,算法该被谁以及...

  • 新媒体时代媒介传播面临的伦理困境

    作者:张欢欢 刊期:2018年第23期

    回顾媒介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对媒介伦理问题的研究贯穿在媒介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正是经过不断的批评、不断的反思,媒介才能适应目益变迁的社会环境,获得发展动力。从三个维度上思考媒介伦理1.媒介伦理与新闻伦理。丁柏铨教授认为,一些学者并没有对媒介伦理和新闻伦理进行区分和界定,“新闻伦理与媒介伦理之问的关系十分密切但两者又并非...

  • 后真相时代舆情反转的成因探析

    作者:孙好 刊期:2018年第23期

    2016年底,“后真相”(post—truth)一词成为《牛津词典》的年度词汇,“后真相”是指个人的情感和立场比客观事实本身更能引起舆论场的波动。后真相时代的到来使得新闻事件的真相越来越扑朔迷离,舆论的发展也更难以控制,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本文结合榆林产妇跳楼事件这一典型的舆情反转事件,从传播者、受众和事件本身三个方面,对后真...

  • 微信场域的社交图谱与舆论生成

    作者:杜雨函 刊期:2018年第23期

    微信将现实社会的人际关系“无缝链接”到虚拟世界的移动终端,实现了社交网络节点的延伸与信息交换空间的拓展。同时,微信因其媒介化的生存方式与表现形式,衍生出了碎片阅读与指尖成瘾、符号交流与社交迷失等现实问题。因此,重构微信场域中的传播秩序,规制圈子文化中的行动边界,消解舆论群体中的表达异化,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重要议题。

  • 非虚构写作的发展现状与未来——以非虚构写作平台“真实故事计划”为例

    作者:李娅玲 刊期:2018年第23期

    非虚构写作特指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非虚构小说新新闻报道、历史小说等写作样式。1998年,国内的《南方周末》创办“记者观察”版,开始尝试特稿创作,即后来的非虚构写作。2010年,《人民文学》开设“非虚构”专栏,非虚构写作进一步被社会所认知并扩大开来。新媒体时代纸媒衰落,很多报社裁撤了“特稿部”以削减成本。

  • 传统媒体如何科学选择技术服务商

    作者:任晓瑛 刊期:2018年第23期

    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技.术成为驱动传媒变革的原动力,目前很多传统媒体已经充分认识到技术在媒体融合转型中的驱动性作用,纷纷搭建各种技术平台来助力融合转型,而采取的方式多是外包给外部的技术服务商。但传统媒体如何在数量众多、鱼龙混杂的技术服务商中,找到最适合自身的技术服务商昵?这既是传统媒体技术...

  • 新闻报道对受灾目的地旅游者影响研究——以九寨沟地震为例

    作者:张骏 刊期:2018年第23期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许多旅游目的地成为了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有关报道往往对旅游者的情绪情感、思维认知、行为方式等都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当旅游目的地遭受灾害时,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尤其凸显。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恰逢旅游旺季,四川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对旅游者的应灾行为和潜在旅游者的决策都起到了...

  • NBA赛事传播仪式化分析

    作者:唐林林; 向凡洋 刊期:2018年第23期

    近年来,随着网络直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媒体成为体育直播的生力军,腾讯体育、搜狐体育和新浪体育纷纷加入NBA赛事的直播行列,NBA开始了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版权分销时代。从2015年开始,腾讯体育每年以不低于5亿美元的价格购买NBA五个赛季的独家网络直播权。版权销售促进了体育产品的进一步传播,视频直播体育赛事已成为互联网传播的一道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