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

气象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Meteorological Monthly

杂志简介:《气象》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2282/P,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科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科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纪念顾震潮先生百年诞辰、论文、技术交流、天气、气候评述

主管单位:中国气象局
主办单位:国家气象中心
国际刊号:1000-0526
国内刊号:11-2282/P
全年订价:¥ 580.00
创刊时间:1975
所属类别:科学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2.49
复合影响因子:2.39
总发文量:2194
总被引量:60426
H指数:80
引用半衰期:4.6996
期刊他引率:0.7371
平均引文率:19.9851
  • 三种不同天气系统强降水过程中分钟雨量的对比分析

    作者:盛杰; 张小雯; 孙军; 毛冬艳; 谌芸; 朱文剑 刊期:2012年第10期

    通过使用高时间分辨率的分钟级雨量资料并结合雷达回波,对比分析了近年来飑线、梅雨锋和热带系统影响下的三次强降水过程,并通过降水率、降水持续时间和降水变率的统计,探讨三次强降水过程的特征,最后给出强降水时段对应所有站点最初1小时降水的平均状态。结果表明:用分钟雨量资料辨识出的强降水时段降水序列,结合雷达回波和小波分析发现...

  • 雷达径向风速同化对台风麦莎模拟的影响

    作者:陈锋; 冀春晓; 董美莹; 滕卫平; 林惠娟 刊期:2012年第10期

    本文应用WRF-3DVAR系统同化多普勒雷达径向风速资料,并利用WRF模式对台风麦莎(2005年8月6日00时至7日00时)进行数值模拟,以此检验多普勒雷达径向风速资料在改进模式初始场及提高台风路径和降水预报准确度等方面的应用效果及意义,探讨不同同化时间间隔对同化效果的影响。通过对比同化试验和控制试验发现:雷达径向风速资料能通过调整初始风...

  • 应用Models-3/CMAQ对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泄漏的数值研究

    作者:聂新旺; 王益柏; 孙守勋; 赵伟; 张利军; 程小平 刊期:2012年第10期

    2011年3月12日,受日本以东地震和海啸影响,福岛核电站发生核物质泄漏。本文采用空气质量模式系统(Models-3/CMAQ),在理想假设条件下,对此次核泄漏事故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模拟期间,核泄漏物质主要影响福岛附近地区和西北太平洋海区;核泄漏物质能扩散至较高的高度,源区核辐射量随高度呈指数减小;核泄漏物质主要通过东北路...

  • 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暴雨过程综合评估模型及应用

    作者:袁慧敏; 王秀荣; 范广洲; 李泽椿 刊期:2012年第10期

    选取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87个站点,利用1957—2007年中国高密度台站地面日降水资料,对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暴雨过程的历史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建立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暴雨过程综合评估模型。首先选取平均降水量、降水强度、覆盖范围和持续时间4个指标,并对每个指标进行了正态化转化或Г分布拟合,然后利用相应的分布概率密度函数的反函数确定数年...

  • 2010年汛期长江中游对流降水日变化特征分析

    作者:赵玉春; 徐明; 王叶红; 徐桂荣; 崔春光 刊期:2012年第10期

    利用2010年6月16日至7月31日每3h一次的探空资料、逐小时地面加密观测和卫星云图黑体辐射亮温(TBB)等资料,对长江中游的对流降水及大气物理量的日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对流降水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降水在15时(01时)左右具有峰(谷)值。地面气象要素和大气探空物理量也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地面温度的日变化特征最为明显,...

  • 1971-2000年我国东部地区雷暴、冰雹、雷暴大风发生频率的变化

    作者:余蓉; 张小玲; 李国平; 高倩 刊期:2012年第10期

    提要:应用1971—2000年华北、华中、华东各省1084个站的地面天气现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江南(31°N以南)、江淮和黄淮(31°~37°N)及黄河以北(37°N以北)雷暴、冰雹和雷暴大风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雷暴、冰雹、雷暴大风发生频率呈减少趋势。其中江南地区雷暴年代际递减更明显,黄河以北地区冰雹年代际递减最明显,而雷暴大风...

  • 近30年四川冰雹气候特征

    作者:刘晓璐; 刘东升; 张世林; 刘平; 郝克俊 刊期:2012年第10期

    利用四川省148个站点1978—2007年的30年逐日观测资料,对四川省冰雹发生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冰雹日数高原山地多于盆地,其年际变化主要有准两年和6a的振荡周期;冰雹日数总体呈下降趋势,高原下降趋势更为明显;冰雹发生频率以夏季最多,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少;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相近的站点,冰雹发生频率的月际变化特征相...

  • 杭州地区气候环境要素对霾天气影响特征分析

    作者:齐冰; 刘寿东; 杜荣光; 毛则剑; 王成刚 刊期:2012年第10期

    利用1998—2010年杭州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高空探测资料和环境污染物观测资料,对主要天气形势、典型气象要素以及环境污染状况下霾天气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杭州地区高压类型天气形势对霾的产生有重要影响,在气旋和东风带天气形势下较少出现霾天气。霾天气下的大气稳定度主要表现为中性类,出现频率高达54.3%。0...

  • 城市气象研究动向的思考

    作者:王迎春; 梁旭东; 苗世光; 李炬; 孟燕军; CHEN; Fei; 刘伟东 刊期:2012年第10期

    基于近年来城市气象观测与模拟研究的最新进展,展望了城市气象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点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城市气象数值模拟、新观测技术及同化应用、观测与数值模拟互动、城市化对天气气候影响机理、城市气候资源利用与热岛效应减缓措施,以及城市化对大气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影响。指出了城市冠层模式发展、城市水文过程及城市降水、...

  • 2011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预报精度评定

    作者:陈国民; 汤杰; 曾智华 刊期:2012年第10期

    本文对2011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业务定位和预报精度进行评定,内容包括TC定位、确定性路径和强度预报以及路径集合预报。结果表明:业务定位总平均误差为24.9km;国内各综合预报方法24、48和72h的总体平均距离误差分别为112.6、209.7和333.6km;国内各业务数值模式24、48和72h预报的总体平均距离误差分别为121.4、220.1和380.5km...

  • 2012年华南前汛期降水特征及环流异常分析

    作者:袁媛; 任福民; 王艳姣; 孙冷; 郭艳君 刊期:2012年第10期

    2012年华南前汛期于4月第2候开始,6月第5候结束。前汛期降水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是4月第2候至5月第3候的降水集中期(锋面降水),江南大部和华南大部降水偏多25%以上,第二阶段是5月第4候至6月第2候的少雨期,华南中部和东部降水偏少50%以上,第三阶段是6月第3—5候的第二个降水集中期(季风降水),江南东南部至华南中西部降水...

  • 北京721特大暴雨极端性分析及思考(一)观测分析及思考

    作者:谌芸; 孙军; 徐珺; 杨舒楠; 宗志平; 陈涛; 方翀; 盛杰 刊期:2012年第10期

    本文利用多种常规和非常规观测资料对北京2012年7月21日大暴雨过程的降水特点,引发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环境场条件及其发生发展过程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观测分析发现:这次特大暴雨是一次极端性降水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雨量大、范围广的特点。降水过程由暖区降水和锋面降水组成。暖区降水开始时间早,强降水中心较为分散,持续时间长...

  • 北京721特大暴雨极端性分析及思考(二)极端性降水成因初探及思考

    作者:孙军; 谌芸; 杨舒楠; 代刊; 陈涛; 姚蓉; 徐珺 刊期:2012年第10期

    本文是“北京7.21特大暴雨极端性分析及思考”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观测分析及思考”对此次过程的降水特点、水汽特点、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环境场条件和发生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指出这是一次极端降水过程。本文进一步从影响降水的因子:降水效率、水汽、上升运动、持续时间等方面进一步探讨极端性降水的成因,所用资料为业务中常用的模...

  • 2012年7月21日北京地区特大暴雨中尺度对流条件和特征初步分析

    作者:方翀; 毛冬艳; 张小雯; 林隐静; 朱文剑; 张涛; 谌芸; 盛杰; 蓝渝; 林易; 郑永光 刊期:2012年第10期

    本文利用常规、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卫星、雷达、风廓线探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1°×1°,逐6小时),对2012年7月21日北京地区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对流条件和对流系统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本次极端强降雨成因主要包括非常充沛的水汽,一定的对流不稳定性,对流系统持续的“列车效应”,以及低质心高效率的降雨对流系统。低层的切变线...

  • 移动式人工增雨作业技术支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作者:吴万友; 黄芬根; 宾振; 雷桂莲 刊期:2012年第10期

    利用移动通信和智能手机应用技术,结合气象基本业务和人影作业技术,研发了一套移动式人工增雨作业技术支撑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各种气象资料的实时采集、直观显示和作业信息的上传下达,为一线作业人员及时获取人工增雨作业所需要的信息提供了新途径。系统业务化运行稳定、实用性强,进一步提升了人工增雨作业的科技含量和省级人工影响天气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