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气象灾害安全教育

气象灾害安全教育赏析八篇

时间:2024-01-05 14:57:04

气象灾害安全教育

气象灾害安全教育第1篇

(一)基本情况

市地处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南岸,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台风、洪涝、干旱、高温、强对流天气、寒潮、暴雨、大雾、冰冻、霜冻、连阴雨等灾害性天气都有发生。据统计,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约占各类自然灾害损失的70%以上,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加,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绝对值在大幅度地增加,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的威胁也越来越大。

在以全球气候持续变暖为主要特点的气候变化背景下,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更加频繁,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不断加重。气象灾害防御已经成为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是重要的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指导各级气象防灾体系建设,强化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现状分析

随着气象灾害监测预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气象卫星、天气雷达和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初具规模,初步建成较完整的数值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业务体系;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与服务面不断拓宽,电视、电台、报纸、手机、网站、电话、电子显示屏等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广泛应用于气象预警信息,全市每天接受气象服务信息的公众达到95%以上;多部门联动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建设取得进展,已经探索建立了市区域联防、上下联动、部门联合的气象灾害及其次生灾害应急处置机制;气象灾害防御的社会经济效益日益显著,我国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人数显著下降,每年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比例从上世纪80年代的3%-6%下降到目前的1%-3%;初步构建起气象灾害防御法规制度框架,《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国务院有关文件以及《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与传播办法》、《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市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陆续颁布实施;气象灾害应急避险科普宣传不断深入,通过气象科普基地、气象科普馆、气象科普讲座、大众传媒宣传,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增强了公众防灾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气象灾害防御布局重点不够明确。一些国民经济关键行业和主要战略经济区的气象灾害易损性越来越大,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越来越重,成为气象灾害防御的薄弱环节。

2.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体现在当前气象业务体系对于突发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弱、预报时效短、预报准确率仍不能满足气象灾害防御需求;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尚未完全覆盖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预警信息的针对性、及时性不够。

3.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尚未建立。缺乏精细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重点工程建设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尚未全面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对城乡规划编制工作的支撑仍显不足。

4.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与实际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面对气象灾害频发易发的趋势,气象灾害防御和应急救援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人工增雨、雷电防御等气象服务能力还难以满足防灾减灾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需求。

5.全社会气象灾害综合防御体系不够健全。部门联合防御气象灾害的机制不健全,部门间信息共享不充分,社区、乡村等基层单位防御气象灾害能力弱,缺乏必要的防灾知识培训和应急演练,全社会综合防灾体系不完备。

随着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财富大大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安全运行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更加严重威胁。气象灾害对农业、林业、水利、环境、能源、交通运输、电力、通讯等高敏感行业的影响度越来越大,造成的损失越来越重,严重威胁着这些国民经济行业的安全运行。同时,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及其伴生的大气环境变差等问题都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更加严重的影响。

二、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立健全“政府领导、气象部门组织实施、相关部门协作配合、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以防御突发性气象灾害为重点,着力加强灾害监测预警、防灾减灾、应急处置工作,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和教育在气象灾害防御中的作用,加强合作与交流,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防(减)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保障社会稳定,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规划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在气象灾害防御中,把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放在首位,完善紧急救助机制,最大限度地降低气象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改善人民生存环境,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普及教育,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2.坚持预防为主原则。气象灾害防御立足于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非工程性措施与工程性措施相结合。充分发挥气象现代化建设作用,深入研究气象灾害发生的机理,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探索减轻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有效途径,加强重点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实行配套综合治理,发挥各种防灾减灾工程的整体效益,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给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所造成的损失。

3.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原则。实行“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采取因地制宜的防御措施,按轻重缓急推进区域防御,逐步完善防灾减灾体系。集中资金,合理配置各种减灾资源,减灾与兴利并举,优先安排气象灾害防御基础性工程,加强重大气象灾害易发区的综合治理,做到近期与长期结合、局部与整体兼顾。

4.坚持依法科学防灾原则。气象灾害的防御要遵循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及规划,并依托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强防灾减灾的基础和应用科学研究,提高科技减灾水平,逐步建立预测、防治、抗御、救援的预警预报和应急救援组织管理体制,不断提高我市防灾减灾综合能力。

(三)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2016—2020年)

通过加强气象灾害防御法制体系、组织体系、监测预警和防御体系建设,加强科学研究和科技攻关,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建成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关键性作用的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建立完善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提高全民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和知识水平,使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率显著下降,人员伤亡明显减少。

2.近期目标(2016—2017年)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编制全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建立健全分灾种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成立气象灾害防御指挥协调机构,依法、科学、规范、高效处置各类气象灾害。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建立气象、水利、民政、新闻和相关社会团体协作开展气象灾害知识科普宣传教育的合作机制,增强公众抗御各类气象灾害的能力和信心。初步建成气象灾害重点防御区非工程性措施与工程性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完善农村气象综合探测系统、农村气象灾害监测系统、气象信息通信网络系统、气象灾害分析预警系统,提高重大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和气象灾害应急服务能力。完善长江流域防洪排涝和群测群防网络,全市气象信息覆盖率达90%。建设农村防雷示范工程推广项目,完成气象条件与优质水稻及特色农业关系研究,建成优质水稻气象服务示范基地、设施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基地。加强气象条件所引发的交通安全、疾病流行等公共安全工作。

3.远期目标(2016—2020年)

按照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任务和要求,全面完善我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防御法规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建成各类突发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积极筹措资金,加速气象防灾减灾工程和非工程体系的建设,建成气象多灾种预报预警系统,加大气象灾害易发区域的工程治理力度。开展气象灾害多发区气象灾害风险性评估,为城市建设规划、重点工程建设等提供科学依据。建立为全社会服务的气象灾害信息网络。到2020年实现各类防汛防旱、城市防洪、交通防灾等工程性建设基本适应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推动我市气象防灾减灾事业的全面发展。

三、气象灾害防御的主要任务(非工程性措施)

(一)气象灾害监测监控系统

1.建立气象综合监测网。组建5—10公里格距自动气象监测网,实现乡镇全覆盖;在宁沪高速和沿江航道段建立包括能见度要素的自动站;在沿江和京杭运河及句容丘陵山区等洪涝、干旱等自然灾易发区域建立多要素自动气象监测点;优质水稻、小麦生产基地、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含地温、墒情等要素的自动气象站和小气候监测站;在特种水产养殖基地建设含水温、溶氧量等要素的自动气象站和小气候监测站;在沿江地区建立梯度风观测站;在中心乡镇等防雷电重点区域建设大气电场监测点。

2.建立远程监控系统。全市设立若干个气象灾害实景视频远程监控系统,在气象灾害高风险区,建立加密视频实况监测点。

3.建设卫星和雷达信息接收处理系统。建设气象卫星信息接收处理系统。依托国家和省雷达观测网,建立我市雷达信息共享系统。

4.改造高空气象探测系统。着力推进市风廓线雷达建设,提高我市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能力,弥补高空观测站点的不足。

(二)气象灾害预测预警

1.开展精细化气象灾害预报服务。应用各种实时观测资料,对上级台站的预报进行小空间尺度的订正,提高气象灾害的精细化预报警报质量。实时灾害性天气和气象灾害的种类、强度、落区的警报,开展跨部门、跨地区气象灾害联防。

2.建设气象灾害预警综合业务平台。进一步整合完善寒潮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大雾预警系统、中小流域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城市内涝预警系统以及暴雨、低温冰冻、高温热浪、霜冻等预报预警系统,建设针对我市台风、暴雨、干旱、高温、雷电、大风、冰雹、大雪、低温冷害、雨雪冰冻、雾、霾等主要气象灾害和重点防御区域的多灾种早期预警综合业务平台。

3.建设气象数据分析处理系统。主要开展气象灾害市级实时业务灾难备份系统建设,提高气象业务数据安全保障能力;开展观测资料的实时质量控制系统、实时评价系统、资料处理和诊断分析系统建设,增强不同来源资料的综合处理能力;规划建设海量气象信息存储与共享系统,建成全市气象信息共享网络,确保气象信息和相关灾害信息畅通和准确、及时传递。

(三)公共气象服务

1.气象服务产品制作平台建设。开展气象灾害孕育、发生、发展、演变、时空分布规律和致灾机理的研究,研发面向气象灾害防御全过程的监测分析、预警预报和影响评估产品,建立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和为农服务产品的制作平台,实现信息的高效采集与应用、服务产品快速制作与分发。开展气象灾害高影响行业服务需求调查评估,建立专业化的行业服务产品制作平台,增强服务产品的针对性和科技含量。

2.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平台建设。整合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基于多渠道传播的多灾种预警信息汇集、制作与分发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综合业务平台。推进实施气象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组织建设人员密集场所、气象灾害多发重发地区和其他重要场所的电子显示屏等固定接收设施和气象信息接入工程;建立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绿色通道”,应用广播、电视、移动通讯技术和手段,实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高效、快速的和传播。

3.气象服务效益收集、评估、反馈系统建设。依托基层气象灾害防御队伍,组织收集气象服务典型事例;研究服务效益评估技术和方法,科学评估气象服务综合效益;收集社会服务需求,及时反馈服务情况,更新改进服务产品、手段和方法。

(四)灾害风险评估和重建技术研究

气象灾害评估是全面反映灾情、确定减灾目标、优化防御措施、评价减灾效益、进行减灾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参考。成立由气象、水利、农业、规划等部门专家组成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专家队伍,利用先进技术,全面考虑当地气候资源,加强气象灾害对环境、资源、生态、建设项目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的预评估、跟踪评估和后评估。加强灾害重建相关理论和技术的研究,特别是灾后重建的重大工程技术研究,如工程建筑技术、受灾体探伤技术、质量检验技术、信息处理传输技术等。

四、气象灾害防御工程性措施

(一)城市气象灾害防御工程

建设完善市近地边界层大气物理、化学成分立体观测和自动化探测系统,发展城市区域精细化数值预报,完善城市气象灾害预警体系和城市突发事件气象紧急响应系统,建立气象灾害实时业务灾难备份系统。

(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程

开展农村气象及相关灾害普查。建立健全精细化的气象预报预测系统,提高农村易发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建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农业影响的监测评估体系。发展乡镇气象服务站,依靠乡村气象信息员队伍,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和建设成果解决预警信息到农村的瓶颈问题。

(三)人工影响天气工程

受气候变化和环境影响,近年来我市高温热浪、旱情发生频繁。政府加大“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建设投入力度,配备必要的增雨作业装备,建立结构完善、功能先进、布局合理的市、县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技术体系,为防灾减灾、合理开发和利用空中水资源、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等提供保障。

参与建设宁镇扬人工增雨示范基地。开展以森林防火、增加水库蓄水量等为目的的人工增雨作业,进行以对流云、地形云为主的调蓄型人工增雨技术研究和示范。

(四)雷电防御工程

加强雷电探测、预警预报和防雷装置建设,覆盖率要求达100%。针对不同的建(构)筑物或场所,不同的信息系统及电子设备、电气设备,不同的地质、地理和气象环境条件,开展雷击风险评估,定制雷电防护方案与防雷措施。重视农村地区的防雷工作,规范和加强农村地区的防雷安全监督和检测工作。按计划推进农村防雷示范村和示范工程建设。

(五)气象防灾科普教育工程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立完善气象科普馆和气象科普展室。派发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产品、系列防灾减灾科普读物、挂图和音像制品。利用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宣传栏、电子显示屏等各种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气象灾害防御宣传教育活动。

五、气象灾害防御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组织领导

加强市、辖市(区)、镇(街道)三级政府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地方各级政府要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气象灾害防御重大项目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层层落实气象灾害防御的各项责任制,把气象灾害防御任务切实落到实处。各有关职能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程的组织管理和实施。建立灾害性天气信息通报与协调机制。

(二)推进气象灾害防御法制建设

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建立完善气象灾害防御行政执法管理和监督机制,规范全社会的气象灾害防御活动,提高依法防灾减灾的水平。开展有关气象防灾减灾执法检查,及时发现解决问题,总结推广经验,促进防灾减灾工作深入开展,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由于失职、渎职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要坚决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三)健全气象灾害综合防御机制

切实加强市与各辖市(区)、镇及各有关部门协作,实行一级管一级的方针,确保上下联动,通力合作,及时解决防灾减灾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积极推进区域间、部门间、部门和地方、部门和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间的合作,不断深化合作领域和层次。合理配置各种防灾减灾资源,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信息资源共享,联合组织实施相关重大工程、科研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

(四)加大气象灾害防御科技创新力度

切实加强我市气象灾害成灾规律、成灾条件、发生机理、预报预测、风险评估、防御对策和各种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灾害防御工程标准等的科学技术和标准研究。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和应急响应仿真实验,制订应对气象灾害的战略和政策。加快科技成果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的应用,大力提升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深入开展气候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经济社会发展及能源、水资源、粮食生产、生态环境等的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研究,实现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和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的新突破。

(五)强化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建设

加快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培养高素质防灾专业技术队伍,加强灾害监测预警专业人才培训,优化队伍结构,建立良好的人才引进、培养、流动和评价机制,多渠道发展气象灾害防御人才队伍。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专家队伍建设,为防范和应对气象灾害提供决策咨询。同时还要加强灾害管理队伍建设,开展不同层次的减灾专业教育,提高灾害管理人员水平。加强防灾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充分依靠、武警部队、公安民警、民兵预备役和各部门(行业)抢险队伍,形成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骨干力量。积极动员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志愿者等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工作。加强基层防灾志愿者队伍和乡镇、社区、乡村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建设,在乡镇设立气象协理员,协助气象灾害防御管理工作,在社区、乡村设立兼职或专职灾害信息员,及时接收和传递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和灾害信息,报告灾害性天气实况和灾情,参与本社区、乡村气象灾害防御方案的制订和气象灾害防御的科普宣传、应急处置和调查评估等工作。

(六)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经费投入机制

充分发挥各级地方政府积极性,进一步加大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应急指挥及织等各方面对气象灾害防御经费的投入,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气象灾害防御资金的募集,多渠道筹集气象防灾减灾资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按照“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建设专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加快气象灾害保险和再保险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充分发挥金融保险行业对气象灾害受灾单位和群众的救助、损失转移及分担作用。

(七)提高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意识

大力推动气象科普创新,不断完善和规范气象科普网络。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各级气象台站要全部建成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加强对全社会尤其是对重点地区和人群的防灾减灾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宣传教育。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提高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自救互救能力。组织开展气象灾害易发、多发区公众广泛参与的防灾避灾演练。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引导,做好相关科学解释和说明工作,增强公众抗御气象灾害的信心。

气象灾害安全教育第2篇

下午好!根据市政府新闻办安排,下面我代表市民政局,就本市综合减灾工作的基本情况,作简要介绍。

一、*自然灾害的基本情况

*濒江临海,因特殊地理位置而常常受到来自海洋、陆地的多种自然灾害侵袭。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自然灾害越来越多地呈现出极端气候事件频次增加、灾害连锁反应、多灾并发等趋势。

据统计,*平均每三年发生一次涝灾、五年发生一次风暴潮灾、十年发生一次洪灾。概括来看,*自然灾害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台风的多发性。平均每年有2-3个左右的台风影响*。20*年“麦莎”台风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3亿元。二是潮位的趋高性。从上世纪50、60年代以来黄浦江潮位从4.5米上升到5.72米,且高潮位出现频率越来越高,从平均每年超警戒水位1次增加到了10.3次。三是暴雨的突发性。*特定的地理气候条件,加之城市高楼林立、热岛效应明显,极易形成局地强对流天气。20*年8月25日的雷暴雨突袭中心城区,为本市有气象记录130年来最大一小时雨量,对城市交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较大威胁。四是洪水的复杂性。最为严重的是台(风)暴(雨)潮(水)“三碰头”和风暴潮洪“四碰头”,对*城市防汛工作是个严峻的考验。五是大雾、冰冻等灾害性天气的影响。*市区平均每年雾日39天,郊区更多。20*年1月7日至11日持续大雾,对城市海陆空造成全面影响;同时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袭击,强度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对城市交通、农业、人民生活等造成的影响之大也为*历史罕见。六是高温的威胁。*日极端最高气温≥35℃的高温天数常年为9天(*年-2000年平均值),最近10年来达到了17天以上。

近年来,*灾情虽然较为平稳,但作为一座特大型城市,一旦发生巨灾,后果和损失将无法估量。2009年是*筹办世博会的“临战年”,是*建设的“高峰年”,全市安排的重大工程建设项目达到86个,如此高密度建设增加了*在气象灾害、洪涝灾害、海洋灾害、地质灾害等方面的脆弱性,易引发各类事故灾害。总体来看,防灾抗灾的形势比较严峻,不能有丝毫懈怠。

二、*综合减灾工作的基本情况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工作。按照《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的要求,本市有关部门通力合作,自然灾害应对工作逐步从单灾种管理向综合减灾管理转变。特别是20*年本市成立市应急委(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之后,综合减灾工作纳入了应急管理的轨道,全市形成了由区县应急管理、部门专项应急管理和重点部门或地区应急单元构成的点、线、面为一体、覆盖全市的应急防范体系、应急处置体系和应急保障体系的综合减灾体系框架。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近年来,市民政局作为本市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的职能部门和综合协调机构,与市气象局、市水务局、市地震局、市海洋局、市国土局、市农委等涉灾的职能部门每年都要进行灾情会商,与市安监局、市卫生局、市公安局、市民防办、市教委以及市红十字会等部门和单位共同推进社会和社区的防灾减灾工作,城市综合减灾工作在“测、报、防、抗、救、援”等六个环节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在灾害监测和预警预报方面,气象局已建立起气象灾害监测网络体系和预警预报体系;海洋局初步完成了海啸预警报系统建设;国土局完善了中心城地面沉降水准检测网;农委完善了*市农业有害生物预警系统。在灾害防御和抗灾方面,*在防汛设施建设已累计投入超过400亿元,初步建成了以千里海塘、千里江堤、城镇排水、区域除涝等“四道防线”为骨架的防汛保安体系。全市建立了市容环卫、房地、绿化、电力、水务、燃气、交通、消防、通讯、环保、生化等专业抢险队伍。在救灾和灾害援助方面,颁布实施了《*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建立了气象、大雾、雨雪冰冻、防汛防台、地震、海洋等多个专项应急预案。同时,建立了灾害援助体系,主要通过政府扶助、生产自救和社会保险(特别是农业保险)来进行救援工作。

据统计,20*年和20*年,全市分别各种灾害预警137次和45次,启动应急响应23次和24次,灾前紧急转移30.6万人次和5.*万人次,较好地完成了应急救灾工作,确保了城市平安有序地运行。

三、下一步*综合减灾的重点工作

综合减灾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下一步,*将按照《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依靠法制、依靠科技、依靠群众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全面推进综合减灾工作。我们将以筹办世博会为战略机遇、以国家设立“5.12防灾减灾日”为重要契机,强化城市“安全发展”的理念,完善全民防灾教育体系;加强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提高预测分析的准确性;完善城市灾害防御规划体系,提高灾害情报传输、预警能力;健全有关法律法规,提高综合减灾工作的规范化;细化应急预案,加强应急管理的演练和宣传;探索建立跨地区应急救援网络,健全城市自然灾害综合救援机制。

国内外灾害管理的经验和教训表明,在灾害的预防与处置过程中,公民、社区、社会组织的参与显得非常重要。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城市居民的应急防护意识不强,在公共安全知识和突发事件应对技能相对较弱(比如,20*年初雨雪灾害中,本市有近4000人因雨雪天气造成骨折等外伤就诊,医疗急救日出车数屡创新高)。为此,我们将与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一起,着力提高市民的防灾减灾意识、知识和技能。一是要推进市民减灾宣传教育。把加强危机教育、塑造发达的“应急文化”作为综合减灾的基础性工作来抓。(这方面日本的做法值得借鉴。日本为纪念死亡14万人的1923年9月1日的关东大地震,把9月1日作为“防灾日”。其防灾教育的特点是在点上抓学生教育、在面上开展国民防灾教育运动。)在今年本市首个“512防灾减灾日”期间,全市将组织大规模的宣传教育活动,目的是提高公众对自然灾害情报信息的知晓率,加强市民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技能的培训与演练,不断增强市民自我防范意识和避险自救技能。其中,市民政局将从5月7日开始到月底(31日),面向社会公开征集“防灾减灾金点子”。二是要提升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加强基层社区应急管理是全面提高应急能力的重要环节和有效途径,国际防灾减灾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从强调“政府的作用”转变为重视“建设应对灾害能力强的社区。”为此《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全国要建立1000个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本市在前几年开展各类社区防灾减灾活动的基础上,计划今年正式启动此项工作。5月12日下午,将在长宁区新华街道田渡社区举办一个启动仪式。三是要扩大综合减灾工作的社会参与。要鼓励社会组织参与防灾减灾,组建应急志愿服务队伍,包括应急抢险、医疗卫生、心理调适、社会工作等各类志愿服务队伍,提高民间的社会动员力;要引导保险业介入灾害预防和灾难救援,分散灾害风险,提高企业和个人的生产自救能力。

气象灾害安全教育第3篇

    一、通过地理灾害教学渗透生命教育

    教育就是对学生的每一次生命活动进行关怀,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享受生命的过程。生命教育是在生命活动中进行教育,通过生命活动进行教育,是为了生命而进行教育。狭义上,生命教育即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上,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没有生命,一切无从谈起,可以说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也是教育的最高追求。

    人类作为地球的主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塑造、改变着世界,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改变的进程和力度还在不断地加大、加深,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尤其是在地震、海啸、台风等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仍然渺小而脆弱,这些可怕的灾难甚至在瞬间吞噬人类的生命。因而,通过地理灾害教学渗透生命教育,可以让学生体会生命的价值,感悟生命珍贵,唤起对生命的重视、热爱,同时促进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加深对人地共融共生关系的探求、理解以及地理学科的价值认同。

    例如,针对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中“火山与地震”这一部分教学,教师可事先将学生分为3~6个小组,提前一周左右时间让学生收集关于火山喷发、地震、海啸前的征兆和来临时的应对措施、危害等资料。上课时先播放经过剪辑的关于火山喷发和大地震的视频,激发学生对灾害短时间内毁灭家园、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的震撼感,体会生命的脆弱和可贵。接着启发学生找出火山与地震的分布和成因,然后分小组介绍之前要求准备的内容,最后教师可以用“2008年5月12日地处汶川大地震区的四川绵阳安县桑枣中学创造零伤亡奇迹的案例——因为学校平时重视了劣质教学楼的加固,坚持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全校性紧急疏散演习,因而在汶川大地震来临时发挥了巨大效用”作小结并升华:虽然在大自然的力量面前人类是弱小的,但柔弱的生命也是伟大而充满奇迹并值得珍惜的,我们可以用知识努力去守护生命。

    二、利用地理灾害教学强化生存教育

    生存教育是通过开展一系列与生命保护和社会生存有关的教育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向受教育者系统传授生存的知识和经验,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生存能力和生存态度,树立科学的生存价值观,从而促进个性自由全面健康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过程。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在第一部分前言第二条“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一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中阐述到:地理课程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中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区域——涉及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大。地理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灾害教育可以强化生存教育。

    例如,对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中国的气候中“多特殊天气和多旱涝灾害”进行教学时,可以把全班分成6个小组,分别针对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洪涝、干旱灾害进行自学归纳——六种气候灾害发生的时间、表现、分布、造成的危害、应对措施、安全常识,然后分小组介绍学习成果,这样既对我国的气候灾害进行了普及教育,同时通过对这些灾害的了解,提高学生应对这类灾害的基本生存能力。当然,结合2013年初发生在我国中东部地区因雾霾天气造成重度空气污染现象,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拓展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了解:什么是PM2.5?什么是PM10?持续而严重的空气污染原因是什么?造成哪些危害?治理空气污染应该怎么办?可以做什么?我国还有哪些气候灾害?如果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可让学生分小组课后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后面每节课留五分钟时间,在全班分享各小组成果,直到分享完毕。当然,如果是地理教师为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课,以此为主题,唤起学生对生存环境的关注和保护,达到在地理灾害学习中生存能力逐步提高之目的。

    三、结合地理灾害教学倡导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是中国现代杰出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理解其内涵,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在改造生活的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生活教育”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

    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开篇第一部分前言第一条“课程性质”中写到:“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明确了“生活性”是地理课程的五大基本特征之一 ——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地理技能。地理灾害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生活也为人们认识地理灾害提供了素材,地理灾害教学用活生生的实例,警示人类居安思危、趋利避害、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也丰富生活教育的领域。

    土地为人类提供生活和生产的“舞台”, 水则是维持每个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水和土的安全关系着每个公民的食物安全、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在目前中国的大多数城市和农村,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土地污染和水污染的问题。在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中国的土地资源中“珍惜每一寸土地”和第三节中国的水资源中“合理利用每一滴水”部分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该类热点灾害问题:土地污染、水污染的来源有哪些?对我们的生活有多大危害?如何防范、治理?我可以做什么?……让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其实在经济水平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提升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宜居的环境、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安全的食物……这一切应该与灾害没有或者只有很少交集。所以,在课堂教学基础上,还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内开展保护土地资源、水资源的宣传活动。另外,利用假期时间,教师还可以组织、指导对这类灾害问题感兴趣的学生围绕家乡土地质量、水质量、空气质量情况进行调查或者小课题研究,将形成的有价值的结果报告给相关部门,为监督、保护本地区的环境,营造有品质的生活空间,实现美丽家乡、美丽中国尽一份力。

    地理灾害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也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地理灾害教学因为与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为一体的“三生教育”的结合而更具内涵,“三生教育”通过地理灾害教学这个平台也被演绎得更为丰富和形象。当然,地理灾害教学与“三生教育”的结合还处在探索阶段,两 一、中学地理教学进行环境教育的内容

    1.高中地理教学环境教育的内容

    高中地理教科书一共三本必修、七本选修。必修一共五大章,分别为行星地球、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水、地表形态的塑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必修一中有全球气候变化的表现、影响、对策,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地质灾害、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等环境知识。必修一主要在自然地理中渗透环境知识,让学生了解我们居住的大自然,对环境有初步认识。必修二分为人口的变化、城市和城市化、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这六大章节。必修二中的人口与环境、城市化与环境、农业与环境、工业与环境、交通运输布局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思想等从人文地理角度介绍环境知识。必修三分为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这五大章节。必修三是区域地理,主要讲述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高中地理选修课本共七本,分别是宇宙和地球、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七本选修教科书蕴含丰富的环境知识,教材与环境知识紧密联系,如海洋地理中的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旅游地理的旅游开发与保护,自然灾害与防治中的各种自然灾害,环境保护教材更是整本书都渗透环境知识。

气象灾害安全教育第4篇

1肇庆气象科普活动的现状

目前,肇庆市没有固定的气象科普场所,气象科普宣传活动仍以传统方法派发气象科普宣传资料为主,开展气象科普讲座为辅的方式进行。科普宣传活动中派发的气象科普宣传资料主要是省局每年统一编制和印发的气象科普宣传资料,没有因地制宜地制作和印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气象科普宣传资料。开展气象科普宣传活动的时间比较固定,次数也比较少,每年仅限于3月份的“3.23世界气象纪念日”和“雷锋纪念日”、5月份的“科技进步活动月”和6月份的“安全生产月”等。气象台、影视制作中心和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中心等场所也无固定的对外开放时间。气象科普讲座的受众人群也主要以中小学生为主,其它行业的人员比较少。

2建设肇庆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肇庆市位于广东省中西部,西靠桂东南,北回归线横贯其中,珠江主干流西江穿境而过。肇庆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天气复杂多变,也是气象灾害的多发区,春季多低温阴雨,夏季多高温、强对流天气和西江洪水等,夏秋季多台风影响,冬季多低温冷害,尤其近些年极端天气频发。因此在肇庆建设气象科普教育基地,让更多的人了解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是非常必要的。2.1肇庆市气象局基础设施完善、装备先进齐全,气象专业人才众多肇庆开展气象活动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23年在高要县宋隆镇设立雨量观测站时。新中国建立后,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1958年9月24日,成立了高要专区肇庆气象台。经历过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洗礼,伴随着肇庆现代化气象事业的发展壮大,肇庆市气象局新址于2010年落成并投入使用,更名为西江流域(肇庆)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其中内设机构气象台、影视制作中心和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中心,设备先进、功能齐全,在全省气象部门中属于领先水平,并且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型和复合型气象人才队伍,为现代气象事业的发展和气象科普基地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力量。因此在本局建设气象科普基地是可行的。2.2肇庆新一代天气雷达站设备先进、并且业务场所大肇庆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站位于高要市金龙水库(东经112°33′48″,北纬22°55′41″,海拔高度56.2米),是全省十部(广州、韶关、阳江、汕头、梅州、湛江、深圳、河源、汕尾和肇庆)新一代多普勒雷达之一。肇庆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于2012年1月2日安装调试成功出图(各种雷达产品资料图),2012年12月17日完成现场验收测试工作,2013年6月1日肇庆新一代天气雷达正式运行,将新一代天气雷达数据上传到省局,包括雷达基数据、产品、GIF图、状态和报警文件等。该站址位于肇庆西江南部,可以探测到影响肇庆的主要天气系统,能够完整监测肇庆西江流域及其周边地区的中小尺度系统发生和发展,能起到很好的防灾减灾作用。天气雷达站安装有国内先进S波段的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并且业务场所较大。同时,相比于传统气象科普知识的枯燥无味,天气雷达由于与科技、军事、信息等有更直接的关系,更加容易唤起公众市民的兴趣,引导大家对气象知识的探索。因此在天气雷达站建设气象科普基地是可行的。2.3高要区气象局地面观测设备齐全、办公环境好、场地容量大高要区气象局属于国家基本站,主要业务是地面观测,气象要素和环境要素等观测仪器齐全,除了有监测雨量、气温、湿度、气压、风、地温、蒸发量、日照等气象要素的仪器外,近年来新增加的还有PM2.5、生物舒适度和土壤水份等监测仪器。这些观测所得数据与大众市民生活出行尤为密切,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气象知识更加能引起大家的广泛兴趣。高要市生态气象探测基地正在兴建,位于高要区莲塘镇上察村波西东岗(土名:麻黾咀),东经112°28′42″,北纬22°59′25″,新建成的业务观测场地2015年1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观测设备更加先进齐全,而该观测场地自然环境优美,场地容量大,可以为广大市民群众,及气象爱好者提供轻松、愉快的户外学习气象科普知识的机会。因此在高要市气象局建设气象科普基地是可行的。

3肇庆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的规划

3.1充分利用现有办公场所建设气象科普教育基地虽然人们每天的衣食住行生活都与气象密不可分,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了解气象工作,气象工作给人们的感觉是神秘的。通过充分利用现有的市局气象台、影视制作中心和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中心的办公场所,规划建设气象科普教育基地,让人们实地了解气象工作的点点滴滴,可以更加深刻了解天气预报是如何制作出来的、每天电视里播放的天气预报是如何录制的,以及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是如何的。通过参观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站,使人们进一步了解雷达产品、雷达是如何工作的,以及预报员如何使用雷达产品监测天气等。通过参观高要气象局观测场,使人们更加详细地了解各种气象要素值是如何获得的。3.2加大气象科普资金投入,制作气象科普宣传微电影短片微电影是当代传播媒介中一种播放时间短,表现内容集中、丰富,为大众普遍接受的电影表现形式,一般可以用于述说故事情节或广告宣传、记录短片等。(1)根据相应部门实际的工作流程制作相应的科普宣传微电影短片。例如:天气预报是如何制作出来的,每天电视里播放的天气预报是如何录制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是如何的,雷达是如何监测中小尺度的灾害性天气系统,以及各种气象观测仪器的介绍等。可以用综合或是分集的形式制作,让人们更加直观地感受气象知识的魅力。(2)制作一批与人们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气象科普短片。例如: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种类及其防御指引,肇庆主要的气象灾害和防御措施,二十四节气及其养生,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以及气象在交通、水利、农业和人类其他活动方面的应用等。(3)制作一批专业性比较高的气象科普知识宣传短片。例如: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什么是副热带高压,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或者拉尼娜现象,什么是台风、暴雨、高温、低温、冰雹、大雾、灰霾、雷雨大风等气象术语。3.3制作具有本地特色的气象科普宣传资料气象科普宣传应凸显本地特色,突出本地的天气和气候特点,与大众套路气象科普宣传知识区别开来,因地制宜,因材别类,制作具有本地特色的气象科普宣传资料。主要包括:①根据本地天气特点和气候特征,制作本地各种气象要素的气候挂图;②制作相应气象科普点的工作流程挂图和工作制作挂图;③制作本地常见的气象灾害及其防御指引;④制作介绍本地专业气象服务的宣传单张。3.4加强气象科普基地的气象科普队伍的建设气象科普基地建成后,要发挥其长远有效的宣传作用,离不开气象科普人才队伍的培养。目前参与气象科普活动的均为兼职气象工作者,而建立专职气象科普宣传队伍仍困难重重,所以现阶段仍以培养兼职气象科普人员为主的思路开展工作。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兼职气象科普工作者的队伍,一是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除了熟练撑握专业气象知识外,还应进行专门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使其能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参观者讲述气象科普知识,带动大家的兴趣;二是不断扩大气象科普宣传人才队伍,除气象系统兼职工作者外,应吸纳社会上的气象爱好者和教育工作者等人士共同参与到气象科普宣传中来,壮大气象科普宣传队伍;三是建立气象科普宣传专家队伍,积极鼓励年轻的气象科技人员和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加入志愿者队伍,不定期参与到气象科普基地的科普宣传工作中。3.5制定完善可操作的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实施方案和监督管理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在科普宣传基地建设的不同阶段,应根据不同需要逐步建立起完整的气象科普宣传基地管理制度,规范化管理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制作相应的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例如,在建设的初期,要制定建设实施方案和施工管理制度,确保施工步骤有秩序进行;在建设中期,加大对建设基地的检查监督工作,对计划方案的每个实施步骤都要监管到位,确保建设工作按计划落到实处,对需要改进改善的地方,要及时进行修正,毫不犹豫地进行整改;在建设后期,更要及早制定气象科普教育基地日常管理制度、安全运作管理制度和开放时间管理制度以及控制人流措施、突发状况的应急措施等。另外,可安排一到三个月的测试阶段,对测试情况做详细记录,修正和改善管理制度方面不足的地方,使其适应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4肇庆气象科普基地的前景

随着全球气候的异常变化以及极端天气的频繁发生,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也不容小觑,因此,有必要建设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增强国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将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从国家气象局到各省、市气象主管部门及其气象学会,都应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宣传气象科普知识,普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建立起庞大的气象科普体系。市级气象部门更要充分借助有利时机,借鉴现有的气象科普宣传知识体系,融会贯通,通过创新转变,与专业公司、专业人士合作,在设计、方式上进行大胆革新,并通过改造现有的气象预报场所、雷达基站和观测基地,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气象科普宣传基地,成为气象科普知识宣传的一角,让更多的人更加直观、更有趣味地体验气象与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肇庆气象事业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壮大,逐渐形成体系完整、设备先进、功能齐全和人才储备充足气象工作体系,基本实现了气象现代化。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得到肇庆市科协的支持,建设一个功能强大具有本地特色的气象科普教育基地,使其成为气象和科协科普活动工作的亮点。

5小结

气象灾害安全教育第5篇

(一)综合办公室(应急办)职责

1.负责目标管理、文秘、机要、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统计、档案、保密、网站、办公自动化、信访、计生、扶贫、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维稳、创卫爱卫、后勤服务;

2.负责人事、教育培训、考核奖惩、职称、机构编制、劳动工资、社会保险及离退休干部职工管理;

3.负责综合性工作计划、总结、制度,并监督、检查、督办;

4.负责精神文明建设、党建工作、廉政监督;

5.负责计划财务、基本建设、国有资产管理、会计核算、经费预算执行、财务结算、票据使用和管理等;

6.负责气象依法行政工作,承担气象行政复议、行政应诉、转办、协调和监督检查;

7.负责安全生产工作、气象标准化管理及气象学会工作;

8.负责舆情监督管理、气象宣传及对外联络工作;

9.完成局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二)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职责

1.组织相关单位和专家进行会商,对灾害发展趋势进行研判和评估;

2.拟定应对气象灾害行动方案;

3.传达上级机关和指挥部指令,负责指挥联络和协调工作;

4.组织召开全体或部分成员单位会议,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研讨工作;

5.负责相关信息的汇总及上报;

6.对应对处置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

7.督促指挥部成员单位制定和完善相关应急预案,负责落实气象灾害应急联络员制度;

8.完成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交办的其它任务。

(三)防灾减灾科职责

1.负责气象业务和公共服务管理工作,做好组织与协调;

2.负责防灾减灾管理,组织拟订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工作;

3.负责组织指导城乡气象工作,组织推进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4.负责镇(街道)气象工作站、气象协理员等社会化队伍组织管理工作;

5.负责预警信息管理、气象设施建设和探测环境保护、仪器设备运行管理;

6.负责组织气候资源的综合调查、组织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重大气象灾害评估等工作;

7.负责农业、果业保险理赔气象服务工作;

8.完成局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四)防灾减灾服务中心职责

1.负责全县气象灾害预防、预警、应急工作;

2.负责组织、指挥、协调、监督相关职能部门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3.建立气象灾害预警联席会议制度,做好预警联动工作;

4.负责协调气象灾害预测预警及信息工作。

(五)气象台职责

1.负责业务观测、天气预报、气候资料分析应用、气候区划和评价、情报服务工作;

2.负责决策气象服务;

3.负责重大活动、突发公共事件预报预警信息、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灾情收集上报工作;

4.负责气象探测资料传输及数据质量控制;

5.负责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期间天气监测和预报;

6.负责通信网络和设备的维护、安全管理;

7.负责气象影视产品的采编加工、气象资料档案管理工作;

8.负责业务科研、相关新技术的开发应用;

9.完成局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六)xx气象台职责

1.负责全县xx气象服务平台建设;

2.负责xx气象服务技术保障,开展猕猴桃生长期气象精细化服务;

3.负责猕猴桃与气候研究、气象防灾技术培训及推广;

4.负责xx气象灾害调查和评估等工作。

(七)气象服务中心职责

1.负责为农服务、公众服务产品的制作;

2.负责旅游、交通、能源等专业专项气象服务;

3.负责气象科普知识教育培训工作;

4.负责指导镇(街办)气象工作站业务服务开展,组织协调气象信息员等社会化队伍教育培训;

5.负责制订重点工程建设、重大活动以及重要专项服务的气象保障服务方案;

6.负责气象灾害监测点、显示屏、预警大喇叭等设施设备建设和保障维护工作;

7.完成局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八)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职责

1.负责人工影响天气管理协调,综合能力建设及年度实施方案制定实施工作;

2.负责编制人影发展规划,制定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法规、规章、制度等工作。

3.负责组织开展人影作业,指挥作业队伍建设;

4.负责人影科学研究、新技术开发应用及教育培训工作;

5.负责人影装备、人员及安全安全管理工作;

6.负责作业信息收集上报及效果评估工作;

7.完成局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九)科技服务中心职责

1.负责制定气象科技服务与产业发展计划、阶段性目标任务等工作;

2.负责气象科技服务项目研究开发、利用、推广;

3.负责专业服务产品开发,气象信息咨询服务及计量检定与保障;

4.负责气象影视制作等媒体气象服务、天气预报节目广告业务;

5.负责开展升放系留和无人驾驶气球服务;

6.完成局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十)西安市xx县华云防雷电装置检测所职责

1.负责贯彻落实国家防雷减灾法律、法规,承担省、市防雷减灾机构布置的任务;

2.负责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管理,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开展年度安全检测工作;

3.负责防雷减灾决策气象服务,雷电灾害监测、新技术应用推广工作;

4.负责新(改)建建(构)筑物防雷设计技术审核、随工检测及竣工验收工作;

5.负责开展防雷技术指导、咨询服务、防雷安全技术培训及防雷科普知识宣传;

气象灾害安全教育第6篇

   雨雪冰冻灾害应急预案1

   为切实做好冰雪灾害的应对工作,全面提高应对冰雪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保证配合密切,行动统一,高效、有序应急救灾,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轻冰雪灾害的影响,确保全市道路畅通、运输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一、基本原则

   遵循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预防为主,防抗结合,切实提高应对雨雪冰冻灾害的综合防御和处置能力,严格落实职责和岗位责任,迅速、有序、高效地开展应急处置工作。重点抓好“一抗三保”工作,即:抗灾害、保畅通、保运输、保安全,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雨雪冰冻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组织领导机构

   成立以刘德英局长为组长,陈贤康、俞之伟副局长为副组长,局办公室、局工程科、局行业科、公管所、公路段、港航处、质监站、各交通工程建设指挥部、公路运输有限公司、公交公司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雨雪冰冻等恶劣天气交通运输工作应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行业科。应急领导小组统一部署、指导交通运输系统雨雪冰冻等恶劣天气情况下突发事件的应急工作。

   三、应急处置职责分工

   局办公室:负责局机关的安全保卫工作,收集整理交通运输系统应对雨雪冰冻等恶劣天气相关情况,及时通报应急措施和工作开展情况,做好宣传报道和维稳工作。

   局工程科:及时掌握全市公路通行及交通在建工程应急情况,加强对公路、桥梁、隧道、在建工程应急工作的指导和监管,确保重点路段安全畅通,并将辖区内道路通行情况及时通报相关单位和部门。

   局行业科:根据上级和有关部门要求,全面掌握天气变化、道路畅通及运输车辆通行等情况,及时通报雨雪冰冻等恶劣天气道路畅通交通运输工作各类信息,制定工作预案,指挥协调交通运输行业运输和安全工作,加强督促检查,积极协调处置各种应急事项。

   公路运输管理所:跟踪了解雨雪、冰冻严重地区公路通断情况,督促运输企业及时调整行车计划,加强在途车辆的安全监管和信息预警,确保安全行车,必要时停运或中途停车休息;准备应急车辆,做好应急运力储备,科学合理调度,及时疏运因雪阻造成的滞留旅客;指导、教育各运输单位驾驶员开好安全车;及时向运输企业公告封道线路。

   公路管理段:加强全市公路特别是公路桥梁、隧道、涵洞、高边坡、高挡墙和高路堤等冰雪灾害易发地段的巡查力度,加强公路应急物资、装备的储备和应急队伍建设,加强积雪、冰冻严重路段交通疏导,全力保障公路安全畅通。准备铲雪车、装载机、挖掘机、自卸车、高空作业车、安全设施抢修车、洒水车、应急照明灯、铁锹、草包、防滑沙等应急抢险设备和物资,并保证车辆、机械性能完好。一旦发现雪堵、塌方,及时报告,并迅速组织人员抢修,设立警示标志牌;必要时进行封道,并及时通报封道情况。

   港航管理处:加强恶劣气象条件下水路运输、渡口、渡运的安全监管,督促水运企业加强应急值守,严格运输船舶安全操作和恶劣天气应急管理;及时将大风、大雾等情况通知各水运单位和渡口;督促港口生产经营单位做好装卸作业处理,必要时停运、停渡。

   质监站:加强在建工程的安全监管,督促各建设指挥部采取必要措施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确保交通建设工程安全措施落实到位。

   各交通工程指挥部:加大对在建工程的安全监管,督促建设单位,特别是施工单位,采取必要措施,加强施工现场、临时搭建物、简易宿舍等的安全管理,严格防范因灾致人伤亡事故;对无法保证安全的工地应暂停施工;确因工期、质量因素需要施工的,应督促加强安全防范。

   各运输公司:根据天气和道路畅通状况,及时调整行车计划;加强在途车辆的'安全监管和信息预警,必要时采取停运等措施,确保安全行车;加强驾驶员安全教育,配备防滑链等应急物资,全力保证运输安全。

   公交公司:加强在途车辆的安全监管和信息预警,及时调整行车计划;加强驾驶员安全教育,加强城区道路巡查,组织人员及时除雪,保证公交线路畅通,公交运行安全。

   四、应急工作要求

   各成员单位要进一步提高对做好防范雨雪冰冻灾害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应对处置工作。

   一是要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密切联系,及时掌握天气变化情况,做好天气状况的中长期预报,宣传防范应对措施,增强交通运输系统干部职工的防灾避险意识和能力。

   二是要对因雨雪冰冻影响可能造成的道路堵塞封闭情况制定应急预案,落实应急措施和责任,明确应急人员,储备应急物资。

   三是要抓好各类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严密防范次生灾害的发生。

   四是要切实做好道路保通和运输组织工作,一旦发生重大雨雪冰冻灾害或出现交通中断或堵塞现象,及时向局领导小组报告,并积极做好应急处置,确保道路安全畅通。

   五是要加强雨雪冰冻等恶劣天气应急值守工作,落实领导带班制,保持24小时手机畅通。值班人员必须坚守岗位,随时关注天气变化,及时了解灾情信息,确保信息畅通。遇重大突发事件和特殊情况,在及时处理的同时迅速报告。

   雨雪冰冻灾害应急预案2

   为了加强学校安全工作,保障全校师生员工的平安工作,打造和谐校园,防范雨雪天气安全事故的发生,并能快速、及时、妥善的处理突发事件,切实有效降低雨雪天气安全事故的发生。依照上级有关要求及有关法律法规,切实从我校实际出发,制定本预案。

   一、学校雨雪天气安全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二、责任分工

   校长:第一责任人,负责抓好全盘工作。

   副校长:直接责任人,负责牵头组织召开会议。

   办公室:负责工作协调。

   总务处:负责对校内校舍、食堂、设施、厕所、围墙及校园周边建筑等进行地毯式的排查和登记,做好与老师、家长的沟通工作,悬挂安全警示牌或标语。

   教导处:负责做好特殊时期的课程调度、安排工作。

   德育室、安管室:负责校大门口、车辆等安全摸排工作,并拟写应急方案,整理相关资料及学生安全纪律要求等。

   团委:协助开好雨雪天气应对工作安全教育广播专题会,做好宣传工作。

   职责:特殊时期,人人有责;尽职尽责,责无旁贷。

   三、应急措施

   1、召开学校领导组应急工作会议,成立雨雪天气应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应急预案。领导小组对学校校舍、食堂、设施、厕所、围墙及校园周边建筑等进行地毯式的排查。召开全体班主任会议,布置和安排好召开雨雪天气安全教育专题班会。

   2、各班召开雨雪天气安全教育专题班会。

   3、学校召开全体教职员工雨雪天气应对工作专题会。

   4、召开全校雨雪天气应对工作广播专题报告会。

   5、根据雪情,学校随时调整课程,采取推迟上学时间、调课、停课等措施。

   6、针对排查情况,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及时进行整改。

   7、雨雪一停,及时组织师生清理校园内主要道路和场所的积雪。

   8、加强值守应急工作,学校实行24小时值班(按照日常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确保通信联络畅通,及时报告有关情况。

   四、具体要求

   1、学校领导组成员,应明确责任分工,值班领导需尽职尽责严于职守,搞好校内值班巡查工作,做到妥善处理应急事件。

   2、教职员工及家属应做好雨雪天气的安全防范工作,注意出行安全,尽量少骑或不骑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等,更要防止室内用电、烧煤、烘火、燃气的安全,防止不安全事故的发生,如有重大事故发生,应及时向学校反映,以求稳妥的解决和处理。同时应及时清理房前屋后、树上房顶等处的积雪。

   3、班主任在遇到雨雪等特殊天气,一定要迅速深入班级,及时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注意安全,并按照学校统一安排进行有序放学,督促学生按时回家。上下午最后一节课的授课老师应在放学时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希望学生在途中注意安全。

   4、全体学生在雨雪等特殊天气情况下,应注意:

   (1)上、放学途中的交通安全,尽量结伴而行或家长接送,同时应尽量少骑或不骑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等,不乘三无车辆,行走时应主动避让车辆。

   (2)不得在屋檐、广告牌、大树、电线杆等易落、易断的建筑物下行走、逗留、玩耍,以免发生落物砸伤等不必要的伤害。

   (3)在校内行走、上下楼梯、走廊、教室等场所,应小心跌倒摔伤,更不能打闹推搡,须注意安全。

   (4)雨雪寒冷天气应注意保暖,以防患流感。

   (5)协助家长搞好家庭的安全防范工作,特别应注意室内用电、烧煤、烤火、燃气的安全,防止不安全事故的发生,如有重大事件发生,应做好自救、求救等工作,以避免发生不必要的损失和伤害。同时应帮助家长清理房前屋后、树上房顶等处的积雪。

   (6)无论是在家里学校,还是上、放学途中,都不能打雪仗、滑雪、滑冰,以免砸伤、摔折、溺水等。

   五、预案实施

   本预案自制定之时起开始实行。

   未尽事宜,以当天紧急通知为准。

   雨雪冰冻灾害应急预案3

   为了保证恶劣天气下应急处置高效、有序进行,全面提高应对水平,发挥最大潜能抗灾救灾,确保储备仓库、储备物资、职工生命财产安全。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一、组织机构

   成立xx物流有限公司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处置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单位抗灾救灾的组织领导工作。其成员组成为: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综合管理部,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抢险救灾组、人员救护组、后勤保障组,安全保卫组、通讯联络组,各自担负抗灾救灾的具体工作。

   (一)抢险救灾组:具体负责现场抢险救灾工作。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后勤保障组:负责抢险抗灾期间的后勤物资保障

   工作。

   组长:

   成员:

   (三)人员救护组:负责抗灾救灾期间人员受伤时的急救工作。

   组长:

   成员:

   (四)安全保卫组:负责抗灾救灾期间的安全保卫工作。组长:

   成员:

   (五)通讯联络组:负责向当地有关部门、联防单位联络,请求增援。向各小组传达应急领导小组的指示精神。事故结束后向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和上级部门上报有关材料。

   组长:

   成员:

   二、适用范围

   气象灾害,是指由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连阴雨、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龙卷风等天气气候事件影响,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储备仓库和储备物资损失、职工伤亡的气象灾害。在本单位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工作,应当遵守本预案的`规定。

   三、灾前准备

   及时与当地气象部门取得联系,了解灾害性天气情况,及时获取当地的灾害性天气预警,做到有备无患。

   (一)对库区、货场排水系统进行检查清理,疏通涵洞,确保涵洞、水沟畅通无阻。

   (二)检查仓库、站台库,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确保仓库、物资安全。

   (三)检查专用线路基、护坡及周界围墙,发现问题要及时整改。

   (四)对电力线路、通讯设备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或采取应急措施。

   (五)对办公楼的避雷装置、配电、供水设施、车辆等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六)做好抢险救灾物资和生活物资的储备。

   (七)加强安全保卫工作和巡逻工作,发现险情,立即向上级报告并组织人员进行抢险。

   四、抢险救灾

   (一)在上班期间,职工或巡逻人员发现灾情应及时向应急领导小组报告,领导小组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启动本预案,有关禁令,动员全体干部职工紧急行动起来,积极投入抢险救灾。同时领导小组应及时报告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和管理局。

   (二)在下班后、双休日、节日期间,值班巡逻人员发现灾情应及时报告应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接到报告后,一方面命令值班领导立即启动抗灾救灾预案,组织在处人员对灾情进行抢险;另一方面立即安排车辆,组织不在单位值班人员赶赴单位,进行抗灾救灾。

   (三)受灾现场指挥人员、救灾人员必须坚守岗位并及时向领导小组汇报灾情,接受指令,协调和指挥抢险救灾工作。

   (四)对压坏的仓库屋面要及时组织修复,使物资受损降至最低限度。

   (五)对突发灾情,在岗人员没有接到相应指令,一定要坚守工作岗位,并根据灾情情况采取相应的抢险保库和自救措施。

   (六)灾情特别严重,抢险救灾力量有限时,应及时向当地有关部门取得联系,争取支援。

   (七)抢险救灾中如遇人员受伤时,应立即进行救护并送就近医院救治。

   (八)加强日常的治安管理和保卫工作。

   五、善后工作

   (一)做好受伤人员和家属的安抚和慰问工作。

   (二)及时动员全体人员恢复生产,做好受损工程的修复。

   (三)做好其它善后处理工作。

   六、奖惩

   (一)参战人员表现突出的由单位给予表彰或向上级请功嘉奖。

   (二)抢险救灾中无故不到场,不服从命令,不听从指挥,临阵脱逃者视情节轻重以予经济、行政处罚,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气象灾害安全教育第7篇

5月12日为防灾减灾集中宣传日,5月7-13日为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周。

二、活动内容

全区防灾减灾日工作重点开展“七个一”活动:

(一)新闻媒体开展防灾减灾一周宣传

5月7-13日,在XX日报、XX电视台专题栏目、重点时段开展防灾减灾知识、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推出纪念“5.12”地震一周年特别节目,报道全区开展防灾减灾活动的情况。

牵头单位:区新闻社、区广电传媒集团。

参与单位:区政府应急办、区国房局(地震局)、区安监局、区卫生局、区气象局、区水务局、区林业局等相关部门。

(二)开展一次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和知识街头宣传活动

5月11日,在XX体育馆、渝西广场分两个组开展街头宣传,集中宣传《突发事件应对法》、《防震减灾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防洪法》、《气象法》、《森林防火条例》、《道路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和应急知识,发放宣传资料,接受现场咨询,制作有关展板。

牵头单位:区政府应急办

参加单位:区安监局、区国房局(地震局)、区水务局、区气象局、区林业局、区卫生局、区交通局、区公安交警支队、区公安消防支队等部门。

(三)开展一次防灾减灾应急演练

1、5月12日,集中开展地震灾害应急疏散演练,动员城区各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公共聚集场所管理单位开展人员紧急疏散演练。

牵头部门:区国房局(地震局)

参与部门:区级各部门(特别是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党政机关办公场所物业管理部门),三个街道办事处。

2、5月12日,在永荣镇永荣中学开展一次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快速集结演练,重点检验区级相关部门和应急队伍快速应急反应能力。

牵头单位:区国房局(地震局)

参与单位:区政府应急办、区人武部、区教委、区公安局、区安监局、区卫生局、区交通局、区民政局、区公安消防支队、永荣镇人民政府等相关部门单位。

3、5月7-13日,组织开展森林火灾扑救、防汛抗洪、地质灾害救援疏散等专项演练。

牵头部门:区林业局、区水务局、区国房局,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四)举行一场应急管理、防灾减灾

的知识专题报告会

5月8日左右,邀请市级防灾减灾专家来永作防灾减灾专场报告会。

牵头单位:区政府应急办、区国房局(地震局)、区气象局

参加人员:区级相关领导;各镇街行政主要负责人、分管领导、应急办主任;区级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分管领导、有关科室负责人。

(五)开展一次防灾减灾知识“四进”活动

5月7-13日,在全区广泛开展防灾减灾知识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活动,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制作标语板报、举行讲座、进村入户宣教等形式,广泛普及有关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知识。

1、进校园活动。开展学校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如主题班会、安全教育课程、演讲 征文、签名等,组织气象、地震、消防等专家到学校开展科普专题讲座。

牵头单位:区教委

参加单位:区气象局、区国房局(地震局)、区公安消防支队,各中小学校、大中专院校(含职业院校)。

2、进企业活动。结合安全隐患大排查、“百日安全督查落实专项行动”工作,深入查找灾害风险隐患和防灾减灾薄弱环节,制订落实整改方案,加强企业一线员工安全知识教育,提高防灾救灾意识和能力。

牵头单位:区安监局

配合单位:区安委会主要成员单位(重点是安全生产行业主管部门),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3、进社区活动。按照《XX市民政局、XX市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关于印发XX市“减灾示范社区”标准(暂行)的通知》(渝民发〔20XX〕33号)文件,开展“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将防灾减灾知识普及到社区和广大市民。

牵头单位:区民政局

配合单位:区政府应急办,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4、进农村活动。结合国土房管工作,开展防灾减灾大巡查活动和地震、地质灾害防范知识宣教活动;组织专业人员深入洪灾易发区、群众受危区开展防汛抗灾知识宣传教育;对林区、林缘群众进行森林山火防范、扑救知识宣传教育;组织区级农技专家深入镇村开展农业防灾减灾技术指导。

牵头单位:各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

配合单位:区国房局(地震局)、区水务局、区林业局、区农委等部门

(六)成立一支青年应急志愿者服务队

结合5.4青年节活动,发动和号召全区广大共青团员、青年志愿者积极参加应急救援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一支200左右的青年应急志愿者服务队,并举行成立仪式。

牵头单位:区团委

配合单位:区政府应急办、区教委、区妇联、区总工会、大中专院校等有关单位。

(七)开展一次募捐活动 牵头单位:区民政局、区慈善总会

的;区卫生局、区红十字会

配合单位:区级各部门、各镇街、各社会单位、广大市民

三、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开展“防灾减灾日”活动,有利于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灾害风险防范意识,有利于广泛普及灾害自救互救知识,有利于深入推进各级综合减灾能力建设。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站在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的高度,把做好“防灾减灾日”有关工作作为维护群众利益、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高度重视,统一思想,确保各项活动顺利举办、取得实效。

(二)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成立XX区防灾减灾日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张德宽为组长,副区长王建华为副组长,区级相关牵头部门、配合参与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区政府应急办统筹协调,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各项工作。相关活动的牵头部门要会同相关参与配合单位,抓紧制订细化活动方案,明确职责,落实专人,落实经费,提前准备好现场布置、宣传资料等,方案报区政府分管领导审定后,逐项抓好落实。区政府其他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职责,认真组织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制订有针对性、操作性的活动方案,抓紧抓好抓落实。

(三)营造氛围,扩大影响。新闻媒体单位要主动加强防灾减灾宣传工作,确保“防灾减灾日”活动宣传报道有力有序开展,同时要建立长效机制,做到制度化、常态化。要创新活动形式,组织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会组织、社区家庭等,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防灾减灾活动。要面向城乡基层,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避险自救和互救的基本技能,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和参与防灾减灾工作的良好局面。同时,以“防灾减灾日”活动为契机,组织开展防灾减灾业务培训,并根据本地区、本单位多发易发灾害风险,针对监测预警、抢险救援、转移安置、应急保障、医疗防疫等重点环节,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广泛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活动,切实增强干部群众防灾减灾能力。

(四)强化措施,确保安全。本次活动中,涉及面广,参与人员多,特别是应急疏散演练、公共场所大型活动,稍有不慎极易引发事故。因此,各项活动牵头组织部门要慎密思考、周密安排,严格执行消防和大型活动治安管理的有关规定,制订应急预案,落实应急措施,有序组织实施,务必确定各项活动安全,避免发生人员伤亡事故。

气象灾害安全教育第8篇

当前,我国的防灾教育十分薄弱,存在很多问题:一是防灾意识不够,对预防灾害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入,例如学校对防灾教育工作不够重视;二是社会防灾应急体制不够健全,责任不够明确,没有建立完整的防灾应急体系。社会各级和学校对防灾应急预案缺乏了解,缺乏实际防灾、减灾的经验,预案演练不够。例如,1994年12月8日新疆克拉玛依市的剧场火灾酿成的300多名儿童失去生命的惨案,如此严重的事故背后,逃生者拥堵逃生通道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逃生时没有良好的秩序,没有逃生的训练,没有临危不乱、不惧、不抢的素质也是原因之一。三是防灾、减灾的科普知识宜传不够,社会大众,特别是中小学的教师和学生都不同程度地缺少必要的避灾、自救和互救常识。比如,2005年11月26日,江西瑞昌与九江之间发生了5.7级地展,地震波及到了湖北省,导致湖北5县市受灾,造成1死81伤,其中81名伤者中78名是学生(其中多名学生受重伤),主要是在避震时拥挤、踩踏造成的。不是因地震本身,而是因地震恐慌造成的人身伤害,着实使人震惊[’〕。四是各级学校的教学楼、宿舍等达不到规定的防灾标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在坟川大地震中,有多所学校的教学楼垮塌,造成了惨重的伤亡,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学校的建筑达不到应有的防震级别,这是值得教育部门反思的。

二、防灾教育的模式

(一)讲座模式

讲座是防灾教育中比较简便易行的模式。灾害研究专家认为,要提高讲座的效果,首先要促进灾害高度关心人群和灾害低度关心人群之间的互动。对灾害关心度不高的人往往是没有灾害经历,因此他们对灾害的估计比较乐观;而高关心度的人多是亲历、亲见过灾难场面,能够较深刻地理解灾害的破坏性和杀伤力,同时对于灾害中的逃生和救助方法也比较熟悉。通过灾害高度关心的人群对灾害低度关心人群的讲述、劝导和方法传授等,可以使灾害低度关心人群感同身受,教育效果更加明显。因此在防灾讲座中,适当加人灾害亲历者、救灾人员等人讲述或记录,可以使听讲者通过这些重要的案例知识对某方面灾害有更深刻的认识,再加之专家或教师的讲解,使听讲者获得比较全面的有关灾害的知识。

(二)体脸模式

体验模式可以分成假想体验、模拟体验和真实体验三种形式。一般来说,其中比较常见的是前两种。假想体验是让受教育者想象灾害发生的情景,可以是防灾训练人员口述,也可以是录音、影像等教学资料,营造灾害气氛,让受教育者去体会当时的感受,想象可能发生的情况以及可能采取的自救措施等,也可以让受教育者观看灾害和自救的影像,让他们通过观察学习来丰富自己的逃生知识和技术。模拟体验是模仿真实的灾害现场,制作地震或火灾等等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虚拟的场景,配以指导人员的说明和讲解,让学生亲自使用灭火器等工具,实施模拟自救。这种体验的方式较之讲座具有生动、实用的特点,是比较理想的防灾教育模式。但是体验模式对设施的要求相对较高。比如,日本针对本国自然灾害多发的特点,在全国各地设置了大量的防灾馆、防灾训练中心等机构,接受社会各界人员来此学习如何应对火灾,亲身体验地震发生的情景,学会在灾难发生时如何自救。这种教育模式有效提高了社会大众的防灾意识和防灾能力。

(三)综合活动模式

综合活动模式的方法比较多样。防灾教育机构可以让受教育者自己确定题目,通过查阅资料和社会调查等方法了解灾害的历史、形成原因、预防方法和自救措施等,大家相互之间通过讨论、相互交换意见或谈感想等增加对有关灾害的知识的了解;也可以通过组织与防灾有关的游戏、运动、表演、远足、夏令营等各种活动,增加防灾体验,习得逃生本领,触发对他人的理解和同情。

三、防灾教育的内容

(一)一般防灾教育的内容

一般防灾教育主要是面向大众的防灾教育,主要包括对国民的防灾教育和训练,机关事业团体的专业性防灾教育和训练及其政府组织的综合性防灾教育、训练和演习三大部分。

1.面向国民的防灾教育和防灾演习

在各地方消防部门应专门设立相应的防灾教育中心,由专人负责到学校、单位讲解消防知识,并指导各种防灾训练和演习。

学校应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防灾教育和防灾演习,包括灾害的基本知识讲解、灾害时的避难演习等,同时还包括灾害发生时如何将学生安全交接到家长手中等具体措施。消防员和交通警察则应分别到学校给学生开设消防安全、灭火器的使用方法以及自行车的交通安全,从小学开始进行防灾教育和安全意识的普及。

社区的防灾演习和防灾知识的普及。各地方政府或社区居委会应定期组织居民进行防灾演习,包括地区的灾害特征介绍,自己所处位置(住所或工作场所)安全性检查和确认,如房屋的抗展性的确认,所在地区届时发生毁坏的可能性大小,以及火灾延烧的概率等确定;所在地的避难场所的位置和路径的确认,灾害时如何安全避难,如何正确使用灭火器;如何急救,灾害时家人安全状况的确认方法等。

2.机关团体的防灾训练

各机关团体应根据自己的业务特点,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各种专业性的防灾训练和防灾演习。通过对可能会发生的各种灾害进行预测,针对预测到的灾害特点,进行相应的防灾演习。如地震时指挥和疏导被困的地铁乘客安全避难;防止火灾延烧的消防演习等。例如,韩国地铁火灾事故后.日本地铁公司除了全面检查地铁的防灾系统外,还就地铁在灾害时的紧急停车,通过手动装里打开车厢门,伤员的急救,并在地铁司机的指挥下,沿着地铁隧道进行安全避难等防灾演习。

3.政府组织的防灾训练和演习

国家应制定灾害应对基本法,规定国家防灾训练义务和国家的“防灾日”和“防灾周”,要求各级政府机关、学校和企业团体在每年的防灾日举行防灾训练。例如,日本就规定了每年的9月1日为全国的“防灾日”,9月l日所在的周被定为“防灾周”。所以每年的9月1日,日本政府都举行大规模的综合防灾训练和演习。同时,日本的中小学、机关团体以及地方自治体也都将举行不同形式的防灾训练。政府通过这种防灾训练向国民提供必要的防灾知识教育,以达到提高整体防灾意识的目的。

(二)中小学防灾教育的内容

中小学生作为未成年人,由于缺乏自我救护的知识和能力,往往会成为自然灾害的最大受害者。因此,做好中小学防灾教育对于保证学生的生命安全是很重要的。对学生的防灾教育,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和心理发育阶段特点来进行。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状况不同,对灾害情况的估计和处理能力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我们在进行防灾教育时,应以保护未成年人的安全为原则,在教师和成人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的前提下,增加学生的自我保护和救助能力。

幼儿园的小朋友对事物的辨别能力相对较低,语言功能也不够完善。他们往往不能意识到危险,或者即使知道危险也无法将信息准确地传达给成人。因此应该比较早地通过图片、声音和录像等让孩子了解灾害,训练孩子在灾害发生时按照保育员的指示快速行动,当孩子发现火灾等危险隐患时,能及时告知教师或身边的大人,以争取撤离时间。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已经可以认识到灾害的危险性,也能够传达灾害警报,这一阶段防灾教育的重点是使小同学能够在大人的指导下快速、正确地逃生;小学中年级的学生能够了解灾害的危险性,并自行采取适当的自我保护措施;高年级的学生应了解对各种灾害可能发生的情况,快速采取行动,不但要确保自己的安全,还应密切关注他人的情况,并采用适当的方式帮助他人。

初中阶段,应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灾害的理解,不只是让学生产生对灾害的危机感,还要让他们了解灾害可能发生的情境,尽量减少灾害可能给学生造成的伤害,使学生具有比较完备的应急技能,自制灾害应急手册,做好灾害的日常的预防,在灾害发生后能进行正确的避难活动。初中阶段的学生还应该深人理解防灾、救灾志愿者行动的意义。

高中阶段的学生身体和心理发育都比较成熟,反应灵活,行动敏捷。与老年人、孕妇和残障人员相比,他们已经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弱势群体。他们不但可以自救,而且他们中的部分人还可能成为救助他人的生力军。因此高中阶段的防灾教育要使学生认识到:在灾难到来的时候,不但确保自己的安全,而且还要为朋友、家人、社区等其他人员的安全做贡献,高中生应具有保护他人的态度和应急技能,可以在适当的情况下参加当地救灾志愿者活动,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向处于困境中的他人提供帮助。

四、防灾教育的其体措施

防灾教育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不仅包括灾害前的预防,而且还有灾害来临时的逃生、自救和救助他人。

(一)宣传防灾知识,建立预警系统

防灾知识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应将“防灾教育”的内容纳人义务教育的组成部分。教育部门应编写危机应对和防灾教育指导方面的教材;政府部门应通过电视、报刊杂志、影像资料、互联网等途径介绍防灾知识,进行减灾知识宜传。另外,消费部门可以通过印制灾害应对手册,散发给居民,详细介绍应对灾害的各种知识;多种多样的防灾培训和演练。个人更应积极配合,从自身做起,不仅要自身掌握防灾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积极参与防灾知识宣传等公益活动。防灾工作的首要环节是房屋建筑、设备器材、门窗等的安全性能,要对其抗震性、耐压性、排水、逃生路径等方面要进行全面的检测和修缮,而且还要建立早期预警系统,预计各种灾害发生的可能性,配置灾害发生的警报装置、临时照明装置、紧急对外联络装置、必要的药品和粮食等救灾物质,提高对灾害的反应速度,安排好灾后生活。在许多发达国家,学校不但是学生的学习场所,还是大量市民灾后的避难场所,因此加固学校的建筑,增加设备的安全性能,配备充足的救灾物资等,对整个社区的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授自救助人方法,建设防灾教育基地

防灾教育要根据各种灾害的特点,传授相应的应对方式。以地震、火灾、交通事故为例,地震中如何确定震级的大小和危险系数、哪些地方适于避难、什么时候需要撤离房间、需要采取怎样的防护措施;发生火灾如何使用灭火器,防止被烟熏倒,在逃生之后如何请求帮助等;在对待交通事故问题上,怎样避免交通事故、在事故发生后通知警察、早期急救等都应该明确地告诉给学生。另外,建设防灾训练基地也是提高防灾教育效果的重要措施。例如,日本京都市政府在寸土寸金的市区出资兴建了京都市民防灾教育中心并且负担80%的维持费用,用于市民及参观者提供防灾教育及培训。中心最大特点是采用给参观者以亲身体验和感受为主的教育培训方式。

中心有多种体验项目,如地震体验及训练屋、泥石流体验屋、消防训练室、风速体现室、烟雾躲避训练室、紧急梯子逃生训练等。地震体验及训练既让参观者体验真实的地震发生过程,又培养了参观者减少次生灾害发生及自我保护的意识。泥石流体验能使体验者体验到泥石流发生时的恐怖。消防训练室主要训练灭火器等消防设备使用。中心展示厅用各种图片、文字向人们介绍日常各种防灾知识。中心还开设面向公众的各种减灾培训课程,有面向单位开设消防员培训和向广大市民开设外科医护急救培训等。中心只对单位收取一定培训费用,对公众参观、体验项目均为免费。防灾训练基地是模拟训练模式的必备场所,可以达到防灾演习的效果。

(三)进行逃生和避难训练

在了解了防灾和自救知识后,应有意识地对大众进行实地的演习和训练。政府机构、学校、企业团体应经常在各自的单位进行逃生线路、楼梯的使用、撤离的先后顺序、到达安全地点后的站队位置等方面的训练,这些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和演练,力求快而不乱,井然有序。逃生训练可以是有准备、有组织的。当人们逐渐掌握和熟悉了逃生方法,也可以进行突击训练,增加人们的临场感,更真实地体会灾害现场的情境,并能够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人们也需要了解避难场所的合理使用方法,因此可同时展开宿营地的选择、救灾物资的领取、水源清洁、个人卫生、疾病和瘟疫的预防、救护等训练活动。坟川大地震的重灾区的中安县桑枣中学,从2005年开始每学期组织逃生训练,灾情发生以后全校2200名学生和数百名教师在1分36秒内全部安全撤离,创造了坟川地展中全校幸存的奇迹。逃生和避难训练是保证人们生命安全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需要各级单位引起重视,常抓不懈。

(四)加强社会各界的合作

防灾教育需要政府、专家、市民和学校的通力合作。专家的作用是总结和归纳灾害发生的原因、抵御的方法、自救的方法等等,帮助各级单位构建防灾教育的知识和技术支持体系,并且对各单位的防灾教育活动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指导。市民不但要鼓励自己的孩子参与防灾的学习和训练,而且也应该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以形成全民参与、共同学习的氛围。灾害不会只发生在一个人的身上,灾害的偶发性使社区中的所有人都可能成为受灾对象,为了减少灾害所带来的损失,每个人都应该成为防灾教育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学校应该成为市民的避难场所,并具有传授和培训防灾知识和技术的重要职能,学校教授给学生的防灾知识,还要通过学生传达给其家长和邻居等其他市民,从而增加学校防灾教育的影响面和受益群体。政府要为以上三个部门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鼓励和组织多方面的合作。防灾教育需要政府、市民、专家和学校紧密联系,以“尊重和珍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为中心理念,通过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和普通市民的防灾意识、防灾能力,以创建安全文明的社区和学校。

参考文俄:

[1]秦大河,孙鸿烈.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总论卷[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

[2]膝朝阳.恐慌之祸有甚于灾害[N].南方日报,2005.11.28.

[3]膝五晓,加藤孝明,小出治.日本灾害对策体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郑居焕,李翅庄.日本防灾教育的成功经验与启示[J],基建优化,2007,(2).

[5]news.Zlen.eom/soeial/ohixian2008/05/27/476653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