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气象信息论文

气象信息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3 15:14:06

气象信息论文

气象信息论文第1篇

1.防汛作用

洪涝灾害往往都是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大因素,洪涝灾害有波及面广、损害程度大、损失不易挽回等特点。同时,洪涝灾害也威胁着农业生产中农民的生命安全。故而,防汛便是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较为重要的一个作用。气象部门可以根据降水预测、天气预报等服务措施,凭借着气象部门的网络系统,及时有效地将暴雨预警信息发放出去,让农民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能够做好准备,进而防止农民的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

2.抗旱作用

与防汛相对的则是抗旱。全球变暖、气候异常,极端旱灾频发。在这种情况下,气象信息服务就能依据政府和气象台共同搭建的抗旱指挥部,积极分析气象态势,并制定相关措施,确保旱灾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农业损失能够降到最低。与此同时,气象信息服务可以利用雷达、卫星等进行气象观测,也可以引导人工降雨。

3.农业灾害知识宣传作用

除了防汛和抗旱的作用,农业灾害知识的宣传可以称之为气象信息服务的一种综合性作用。气象信息服务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将农业信息和气象信息汇总、结合,并进行分析,随后将其传播给广大农民,让广大农民能够得到农业灾害相关知识的普及,不断提高他们在农业生产中的灾害预防能力。

二、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存在的弊端和问题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气象部门都认识到了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重要作用,也在积极利用气象信息服务为农业生产出谋划策、提供便利。但是在实际进行应用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弊端。

1.气象信息失真

气象信息服务的过程中,预测失误、气象发展分析失误和报告失误等我们往都称之为气象信息失真。具体而言,造成气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1大气运动在计算机上的数值模拟很多时候不能够将大气的真是变化展现出来。

1.2气象预测人员在预测和分析过程中的人为意识也极易造成气象信息失真。

2.气象信息缺乏及时性

气象信息不及时是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存在的相当严重的一个弊端。一旦气象信息缺乏及时性,农民在农业生产中进行自然灾害的预防也就不够及时,造成贻误最佳预警时间的情况。尤其是冰雹、雷雨、泥石流等灾害,一旦气象信息的及时性不够,对于农业生产和农民人身安全的影响将会很大。

3.气象信息没有针对性

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气象信息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不断提高针对性的气象信息就是其中一项重要要求。但是在现阶段我国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过程中,气象信息大同小异,都是一些常规性的气象信息。没有针对农业生产的具体要求进行气象信息服务,进而导致了气象信息服务对于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三、气象信息服务顺利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对策与措施

1.加强责任意识和服务观念

要想让气象信息服务能够顺利的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加强各级气象部门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观念就成了一项重要措施,这就要求各级气象部门对气象工作的重视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首先,将提高气象信息服务水平和多方位立体化进行气象预报作为己任。其次,为农民提高真实、准确、及时的农业气象信息应当是每一个气象部门工作人员的服务观念。最后,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每个气象部门的工作人员要端正态度,时刻保证气象信息服务的高水平、高质量、严谨和科学。

2.不断提高气象信息的可靠度

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各级气象部门都应当不断提高气象信息的可靠度,避免出现失真的气象信息,同时也要保证气象信息能为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发挥出重要作用。提高气象信息可靠度需要做到以下内容:2.1积极进行创新和实践。

2.2不断引进现代科技手段。

2.3积极构建研究业务化和科研业务化的模式。

2.4积极进行预报模式的开发和研究。

3.构建农业气象服务的体系

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气象服务,农业气象公共服务体系的地位都是相当重要的。所以,气象信息服务想要顺利在农业生产中应用,也离不开农业气象公共五福体系的构建。具体而言,构建农业气象公共服务体系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3.1积极引入研究人员,让气象实验和农业气象的贯彻工作能够能加科学、严谨。

3.2做好农业气象服务体系构建的基本规划和设计,确保构建能够顺利进行。

3.3加强对农业气象灾害的预测、、预防等工作。

气象信息论文第2篇

关键词 农业气象灾害;信息员;考核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 P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4-0233-01

农业气象灾害信息管理对于农户而言意义重大,及时的农业气象灾害信息预警,能够减少诸多农业损失。在农业气象灾害信息管理中,信息员的职能较为重要。近年来,由于气象局对于员工的评价考核机制不健全,导致员工工作不积极,这为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带来消极影响。为了提升农业气象灾害信息员工作质量,实现气象信息的预警功能,需要在气象局中建立信息员的考核评价机制。在区域气象局中构建合理的气象信息员绩效考核体系,能够改革现有的信息员工作现状,避免了信息员工作完全依靠行政安排或兴趣爱好、无组织约束,有利于充分发挥信息员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传播、参与制定本地气象灾害防御方案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通过构建一系列指标体系,建立区域气象信息员绩效考评体系,以达到提升气象服务能力的目的。

1 农业气象灾害信息员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机理

农业气象灾害信息员工作内容比较多、工作任务重,在气象局信息T管理中,当缺乏相应的员工考评机制时,会导致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懈怠。为促进农业气象灾害信息整合,提升信息员工作积极性,需要在农业气象局中建立信息员考核评价机制,借助双因素理论,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双因素理论又被称作激励保健理论,是由美国行为科学家赫茨伯格所提出,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该理论之所以被称为保健激励理论,是因为其机理与人的身体健康道理相通。保健虽然不能直接提高人的健康水平,却具有疾病预防的功效,即该理论具有预防性特点[1]。

对于企业而言,保健因素有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监督、人际关系、物质工作条件、工资待遇、福利等。当这些因素难以使人员满意的时候,将会导致员工工作消极;反之,在此基础上提升这些因素质量,将会使员工满意,员工工作态度就会变得积极。在农业气象灾害信息员考核评价机制中应用该理论,需要注意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员工现状。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必须考虑到基层气象信息员的报酬待遇和工作环境等因素,同时重视其责任心、成就感等激励因素。二是评价机制的针对性。基于激励理论的评价机制需要以农业气象局的发展要求为基础,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2]。

2 农业气象灾害信息员考核评价机制的建立

2.1 动态管理机制

基于激励理论的农业气象灾害信息源考核评价机制建立过程中,首先需要建立动态化管理机制。当一个组织的人员管理机制处于静态形式,说明其人员稳固,但是缺乏人员管理的创新。在农业气象灾害信息员的管理机制中实现动态化管理,主要体现在人员的岗位调动、级别变动等方面。

2.1.1 推行岗位竞争机制。在原有的人员聘用基础上,引入员工竞争机制,以岗位业绩的竞争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对员工进行定期考试,考试不合格者依法解聘。

2.1.2 考评结果激励并与绩效补助挂钩。员工考评需要面向农业企业气象高级、中级、初级信息员。将阶段性考评结果作为其评优凭证,并且将考评结果与信息源的升级结合。动态管理机制中既有精神的激励也有物质上的激励,在双因素理论的基础上实现了农业气象灾害信息员的动态管理[3]。

2.2 考评激励机制

2.2.1 信息员的考评内容。在信息员的考评内容确定上需要秉持着公平、公正的原则,以信息员实际工作为基础,根据信息员的品德、能力、出勤、绩效、作风建立相对应的评价指标。这些能够精确展示出不同信息员的能力素质,能够实现全面化的员工评价。

2.2.2 考评小组确定。考评人员选拔决定着信息员考评结果,这些人员不仅要具有农业气象灾害管理专业知识,也要具有公正的心态。在该激励评价机制中,考评人员来自市气象局、县气象局、乡镇政府协理员。其中服务对象在气象信息员服务对象范围内抽取,包含30%的村干部、70%的村民代表。

2.2.3 考评方法。根据不同的服务类型、信息员管理的内容,对信息员的专业技能进行考评,包含气象信息的及时性、沟通行为、指导方式;外部评价因素包含气象减灾效果、农户满意度、气象信息的指导作用等[4]。

3 结语

通过研究,基于激励理论的农业气象灾害信息源考核评价机制建立过程中,首先需要建立动态化的管理机制,主要体现在人员的岗位调动、级别变动等方面。在农业气象灾害信息员的评价中,建立激励机制,需要做好很多准备工作,如信息员的考评内容、考评小组确定、考评方法。

4 参考文献

[1] 王沙D.灾害系统与灾变动力学研究方法探索[D].杭州:浙江大学,2008.

[2] 冯永芳.基层气象台站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

气象信息论文第3篇

关键词:WebGIS,专家系统,气象预报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04-0844-02

地理信息系统(GIS)发展迅猛,已经成功应用到城市规划、交通、军事等各个领域,在气象领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气象数据中的气压、温度等参数都是相对于一定的地理空间而言的,所以从本质上说也是一些地理信息,同样适用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气象专家系统具有大量的气象知识,并可以将它们应用到气象预报与决策领域。

1 相关理论基础

作为信息系统的一种,地理信息系统(GIS)有所有信息系统的特点,不同之处在于它处理的各种信息与地理位置有关,并且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将这些信息进行地理编码,提供动态的地理信息,以此进行决策支持。GIS实际上就是地理数据与相关计算机程序的组合,当它面对具有一定地学知识的用户时,原来毫无意义的地学数据就动态变为地理空间信息模型数据,以让用户得到对气象等自然过程的预测信息。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核心问题“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位置、条件、变化趋势、模式和模型[1]”。要实现上述核心功能,需要能够对地理数据进行如下操作:数据获取、处理、存储、分析、检索以及交互等。然而,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单一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已经难以满足需求,Internet技术为WebGIS的发展提供了契机。WebGIS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扩展并完善传统地理信息系统功能的一项新技术[2]”。可以通过WebGIS地理空间数据,并进行空间分析,WebGIS能够将不同地域的地理信息整合起来进行数据的组织、分析、管理以及查询等操作,从而成为真正面向大众的系统。

专家系统是“具有大量专门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特定领域问题的计算机系统[3]”。常见的一种专家系统是产生式规则专家系统。产生式规则主要包括三个部分:规则集、综合数据库以及控制系统。问题的状态描述构成了综合数据库,如果问题相对简单,状态描述可以是向量、矩阵等基本形式;如果问题相对复杂,状态描述也可以由树、图等构成。产生式规则集的目的是对满足前提条件的状态进行某一操作,其基本形式为:IF THEN 。控制系统首先决定选择哪条适用的规则,然后根据是否满足终止条件来决定是否该终止产生式系统。

2 气象预报专家系统

气象预报专家系统是专家系统在气象领域的应用,此系统中以特定方式预存了大量的气象知识,根据最新的气象数据模拟气象专家预报气象的思路,并且按照一定的推理规则进行气象预报,以为用户解决气象预报问题。由上可知,气象预报专家系统中主要有知识库和推理机两个组成部分,推理机根据知识库中的内如分析、解决气象预报问题,因此是专家系统的核心。

2.1 气象知识的组织和表示

气象预报专家系统中的知识主要是指事实性指数,也就是气象实体的空间关系和内在属性,如位置关系、方向关系以及天气系统的强度等等。对于气象预报专家系统中的气象数据,采用基于规则知识表示与面向对象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描述。

面向对象的方法将具有共同特征的对象组成类,并将对这些对象进行操作的行为和状态封装在一起。也就是说,知识单元是面向对象方法描述知识的基础,封装了地理空间数据以及对数据的操作,并将这二者作为整体使用的知识类。举例来说,要根据已有的气象数据来判断、预报未来的气象信息,此时不仅仅需要知道天气系统现在和过去的位置与强度,而且要知道天气系统的形状、温压等情况,这些需要知道的信息就是面向对象方法中类的属性。在基于规则知识表示的方法中,知识表示方法利用各种数据结构将气象预报领域中的知识引入到计算机程序设计过程。将气象数据用规则表示时,每一条规则都涉及到多个前提和结论,其基本形式如下所示:

ep1(cf1)∧ep2(cf2)∧…∧epi(cfi)pp1∨pp2∨…∨ppj

其中eij表示前提条件,pij表示结论,cfj表示对应条件的可信度值。举例来说,要预报风、雨、雷、雪等气象时,至少需要有强度、区域、季节以及系统组合四个预报因子,这些因子可以视为规则的前提(也称为可信度),由这些前提可以得出相应的子结论:风、雨、雷、雪等气象各自的概率,这些子结论的并集就是规则的真正结论。所以最终的规则表述如下:

强度(cf1)∧区域(cf2)∧季节(cf3)∧系统组合(cf4)P(风)∨P(雨)∨P(雷)∨P(雪)

得到最终的规则后,要将规则存放于知识库里面,并用数据库表体现。为进行区别,不同的气象预报因子要用不同的数据表定义,所以数据库中就存在强度因子表、区域、季节因子表等。

2.2 推理机制和推理算法

气象预报专家系统是模拟气象专家的思路进行预报的,预报方式是正向推理方法,其算法如下所示:首先向知识库输入过去或现在的已知基本事实,并将其中的一个事实节点作为起始节点;只要没有得到结论,就判断是否能够在事实库中找到当前节点内容;如果能够找到则转到下一节点,否则按照节点的内容进行提问。这种正向推理方法采用的是不可回溯的搜索策略,因此对推理网络的要求比较高,并且严格要求每一个节点至少应该有两种状态,而且每种状态都可能引向某个结论,否则的话可能会因为不能确定状态归属而无法得到正确的推理。

对于大多数气象问题而已,对他们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知道表面现象、不知原理”的层面,所以大多数气象问题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为此进行气象预报时不得不考虑到气象问题的这种不确定性。在这种不确定性基础上加以发展,我们可以得到一种称为“不精确性推理”的推理方法,这种推理方法在规则中加入一个能够有效反映条件与结论间不确定性的规则强度因子,用来说明条件成立时结论的可靠性。不精确性推理方法的算法如下所示:

如果条件P是其子条件的逻辑组合,那么可以得到:

CF(P)=CF(P1∧P2∧…∧Pn) = Min{CF(P1),CF(P2),…,CF(Pn)}

如果能够按照不同的规则得到条件P的两个可信度CF1(P)和CF2(P),那么就可以将这两个可信度合并得到:

CF(P)= CF1(P)+CF2(P)-CF1(P) ∩ CF2(P), CF1(P)>=0 & CF2(P)>=0

= CF1(P)+CF2(P)+CF1(P) ∩ CF2(P), CF1(P)

应该注意的是,如果CF(P)>0,则表示证据可信,结论的可信度相对较大一些,也就是说,CF(P)越大,结论越可靠。如果CF(P=1),则说明结论为真。同理,CF(P)

利用不精确推理算法进行气象预报工作,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反映气象知识所固有的不确定性,但是初始可信度是主观给出的,因此难以在短时间内完善地模拟预报专家的思维方式,所以即使预报专家给出合理的不确定性值,气象预报专家系统也可能会得到与预报专家不同的意见,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引入知识量化的方法,采用精确推理的气象预报方法。知识量化指的是将气象知识分为多个级别,并赋以每个级别一个逻辑值。例如,可以“将槽后等高线与等温线的夹角分为40°四个级别来表现槽后冷平流的强如,并分别赋值为1,2,3,4”。在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气象预报的时候,预报的主要思路应该遵循如下要求:首先预报位置、强度以及高空和地面的天气系统组合等,接着预报对应的天气要素,并且要以高空系统为主要预报对象,地面系统为次要预报对象。

3 基于WebGIS的气象预报专家系统的实现

基于WebGIS的气象预报专家系统采用的是基于B/S的体系结构,客户端只需安装普通的浏览器软件即可,Web服务器端采用动态地图机制描述地理空间数据。体系结构图如图1所示。

Web层保证了客户可以通过客户端的浏览器访问应用程序,因此为保证客户端的浏览速度,Web层窗体隐藏了代码实现的细节,仅仅用HTML提供用户操作。预报外观层是Web层的界面支持,为Web层提供需要的知识管理、气象数据管理等界面,并且将业务功能层的具体实现与用户界面分离开来。预报实体层包含了各层之间信息传递的数据,以此解决了业务数据的表现形式,这些数据主要包括空间数据及气象数据。空间数据主要说明了预报对象的空间位置,采用文档文件管理;气象数据包括气象要素的属性和空间实体的经纬度,用关系数据库进行管理。原始数据在使用过程中,应该对其整数化,以提高数据运算及图形显示的速度。根据上述方法设计的气象预报专家系统界面如图2所示。

4 结论

专家系统与WebGIS相结合用于气象预报有重大意义,运用气象预报专家系统中的大量气象专家知识,计算机可以给用户专家级的气象预报,从而防范灾害天气。本文分析了基于WebGIS的气象预报专家系统的基本算法,运用面向对象和产生式规则的方法完成了气象预报的仿真工作,对于WebGIS技术实现气象预报有一定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勇.平原河网区暴雨致洪的水文气象预报模型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9.

[2] 刘南,刘仁义.WebGIS原理及其应用――主要WebGIS平台开发实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气象信息论文第4篇

关键词:日光温室;低温冷害;风险评估;信息扩散;山东省

中图分类号:S641.205+.3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6)12-0124-05

Abstract Based on the data derived from the 122 auto-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stations in Shandong Province in facility production season from 1984 to 2013 and the greenhouse auto-micro-climate observation stations in Linzi, Laiwu and Dongying from 2007 to 2014, the chilling injury grade indexes of tomato inside greenhouse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chilling injury grade indexes of tomato outside greenhouse by 80% guarantee rate method. Then the chilling injury grade indexes of tomato outside greenhouse were used to statistically analyze the change rules of the chilling injury of greenhouse tomato in Shandong Province in recent 30 yea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hilling injury mainly happened in December, January and February. The risk probability values of 122 stations in Shandong under different chilling injury grades for different time lengths were calculated by the Matlab program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diffusion theory. The risk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maps were drawn using ArcGIS platform for chilling injury in Shandong.

Keywords Greenhouse; Chilling injury; Risk assessment; Information diffusion; Shandong Province

低温冷害是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之一,是指农作物生育期遭受低于其生长发育所需的环境温度,引起农作物生育期延迟,或生殖器官的生理机能受到损害,导致农业减产的灾害类型[1]。我国低温冷害多发,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及新疆等地的大宗作物[2-6],一般采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对其进行风险分析,而风险评估模型包括3类[7-16]:(1)描述灾害本身发生强度等级及其发生概率的灾害强度风险评估模型;(2)以灾损指标表示的描述灾害强度与承灾体直接和间接损失的灾损风险评估模型;(3)反映社会生产水平或承灾体本身抗灾能力的评估模型。然而,大多数风险系统具有模糊不确定性,基于此,黄崇福教授在《模糊信息优化处理技术及其应用》一书中系统提出了信息扩散理论,并将其引入风险评估中[17,18]。目前已有很多学者将信息扩散理论应用于灾害的风险分析[19-22],如冯利华等[22]利用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风险评估方法对地震灾害进行了风险分析;张丽娟等[20]依据信息扩散理论,提出了基于灾害发生标准直接估算低温冷害、干旱和洪涝风险的计算方法,是信息扩散理论在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面充分应用的很好例子。

在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大环境下,设施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对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显著作用。然而设施作物与大田作物的生长环境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我国北方冬季生产中所使用的大多为非加温型日光温室,其热量完全依靠太阳辐射,受外界气象条件影响极大[23,24]。番茄是山东省冬季日光温室生产的主要反季节蔬菜之一,其产量及品质直接影响农民收益。因此,本文利用常见的风险评估模型中的第一类,即描述灾害本身发生强度等级及其发生概率的灾害强度风险评估模型,引入信息扩散理论,通过Matlab程序编写计算不同程度低温冷害的风险概率值,对山东省日光温室番茄低温冷害的发生风险进行评估,并利用ArcGIS绘制其分布图,为实现设施生产防灾减灾提供数据支持。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试验数据来源于1984年至2013年设施农业生产季内(当年10月至次年4月)山东省自动气象观测站(共122站,不含泰山站)逐日最低气温数据资料,2007年至2014年临淄、莱芜、东营三个日光温室小气候自动观测站逐小时最低气温数据资料。

1.2 数据处理

基于文献查阅得到的日光温室内番茄低温冷害等级指标,将日光温室内小气候逐日观测数据资料与相同地区的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资料进行匹配提取,利用80%保证率分别计算不同等级低温发生时温室内、外气象资料对应关系,最终确定低温冷害的外界气象等级指标。

将日光温室的种植季分为三季,即秋季(10-11月)、冬季(12月-翌年2月)、春季(3-5月)。根据日光温室番茄发生低温冷害的外界气象等级指标,统计1984-2013年10月至次年4月日光温室番茄发生不同等级低温冷害的日数,采用信息扩散理论方法,对30年日光温室番茄发生低温冷害的概率风险进行信息扩散计算,得到全省30年来各年代、各季节不同低温冷害发生等级的风险概率值,即灾害发生的致灾因子危险性判断值。

1.3 研究方法

信息扩散方法是为了弥补信息不足而优化利用样本模糊信息的一种对样本进行集值化的模糊数学处理方法。当样本点不多时,所有样本点提供给我们去认识风险的知识并不完善,具有模糊不确定性[17,18,25],此时不应该把一个样本点的信息看作确切的观测值,而应该把它看作是样本点的代表,看作是一个集值,是一个模糊集观测样本点。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评估模型可通过设定灾害指数论域、利用信息扩散函数将单值观测样本点进行信息扩散、对样本点进行归一化信息分布计算等最终得到样本点概率估计值[20]。

在信息扩散评估模型中,扩散函数与扩散系数是关键,直接关系到结果准确与否[4,11,23]。黄崇福教授对不同扩散函数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在样本容量不大的情况下,简单正态分布要优于指数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故本文选用正态扩散函数(公式1)。

式中,h为扩散系数,可根据样本最大值b和最小值a及样本点个数来确定[4,20]。

2 结果与分析

2.1 日光温室外番茄低温冷害等级指标构建

日光温室番茄生长过程中,当气温低于6℃时,生长受到严重影响,10℃以下生长缓慢,15℃以上为最适生长温度,因此,将6、10、15℃作为划分日光温室番茄低温冷害等级的阈值。

将临淄、莱芜、东营三个日光温室小气候自动观测站数据与对应的三个地区自动气象观测站数据匹配提取,并按80%保证率方法求算,得到日光温室外番茄低温冷害气象等级指标(表1)。

2.2 日光温室番茄低温冷害风险发生时间变化

2.2.1 日光温室番茄低温冷害发生规律 利用1984至2013年日光温室番茄主要生长季内(每年10月至次年4月)全省122个自动气象监测站逐日最低气温观测资料,结合日光温室外番茄低温冷害等级指标进行统计,重度冷害平均发生天数为20.2天,中度冷害平均发生天数为16.4天,轻度冷害平均发生天数为57.7天。从近30年全省日光温室番茄苗期低温冷害累计发生天数逐年变化图(图1)中看出,以轻灾为主,发生天数明显高于重度和中度冷害;重度冷害与中度冷害多年平均发生天数接近。各月平均冷害发生天数从10月至次年4月分别为0.3、8、25、29、22、10天和0.5天(图2),表明日光温室番茄低温冷害主要发生在冬季3个月内。

2.2.2 日光温室番茄低温冷害风险时间变化 结合2.1中全省各县站生产季内不同月份内出现日光温室番茄低温冷害的日数,确定离散论域选取为: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山东省日光温室番茄低温冷害主要发生在冬季,因此,利用信息扩散理论,确定离散论域,分别对12月、1月及2月的不同冷害等级发生概率进行计算。因全省站点过多,文中仅以鲁西北、鲁中、鲁南三个地区的代表站点,即东营、潍坊、临沂为例,给出不同低温冷害发生时间下的中度冷害发生概率变化(图3)。由图3可以看出,生长季内,各代表站点发生5天中度低温冷害的风险概率最大,其中东营接近80%,潍坊12月及2月的概率超过80%,临沂1月概率在90%左右;发生10天中度低温冷害的风险明显降低,东营、潍坊仅为20%左右,临沂1月较大,在50%左右,但12月和2月同样明显低于5天概率;发生15天及更长时间低温冷害的风险各代表站均极小,可忽略不计。

2.3 日光温室番茄低温冷害风险空间变化

利用ArcGIS9.3绘制山东省日光温室番茄低温冷害发生概率分布图,其中概率值过小的冷害发生时长不单独绘图,如12月内低温冷害发生时间分别为15、20、25、31天的概率值全省均约为0,不列出概率分布图,同理,若该月内某时间长度的灾害发生概率值全省差别不大,均不列出概率分布图。

从图4可以看出,山东省12月日光温室番茄,各地发生10天轻度低温冷害的概率均在84%以上,除鲁西北北部、鲁中东部、半岛南部及鲁西南局部地区在84%~96%之间,其他地区均在96%以上;中度低温冷害发生可能性较大的地区为鲁西北中东部及半岛内陆地区,概率值在20%~47%;重度低温冷害主要集中在鲁西北中部、鲁中东部等地,概率在55%~74%之间,鲁南大部、半岛北部及东部发生概率最小,仅在17%以下。

1月,发生10天轻度低温冷害的概率呈现中、北部较低,东、南部较高的趋势,其中,鲁西南地区概率最大,在89%以上;中度低温冷害发生概率较高的区域主要为鲁西北及半岛局部,范围小,且分布不均;重度低温冷害主要发生在山东中、北部地区,其中,鲁西北大部均在93%以上,表明发生10天重度低温冷害的可能性极大(图5)。

2月,发生10天轻度低温冷害的概率分布无明显规律,全省发生概率均在80%以上,各地局部均在98%出现可能性;发生10天中度低温冷害的概率分布特点与发生5天的相似,仍为东部地区大,西部地区小,其中,半岛地区发生概率最大,在12%~28%之间;全省大部地区重度低温冷害发生概率在29%以下,其中,鲁南大部地区仅在8%以下,鲁西北、鲁中及半岛内陆局部地区发生风险较大,概率在42%~66%,为需要关注的地区(图6)。

3 讨论与结论

(1)利用日光温室内、外气象观测数据,基于80%保证率方法,统计得到日光温室外番茄低温冷害气象等级指标,该指标为开展低温冷害风险区划的基础。

(2)利用1984-2013年日光温室番茄主要生长季内自动气象监测站逐日最低气温观测资料,结合低温冷害气象等级指标,统计得到全省122个自动气象站30年平均重度冷害发生天数为20.2天,中度冷害发生天数16.4天,轻度冷害发生天数57.7天,且主要发生在冬季。

(3)利用信息扩散理论,分别计算山东省各月内不同时间长度、不同灾害等级的发生概率,并利用ArcGIS分析制图,得到日光温室番茄发生低温冷害的概率分布,为开展精细化服务提供了依据。

(4)信息扩散理论已被应用于多种自然灾害的风险分析,理论方法成熟,可以利用该理论方法对山东省设施农业不同灾害类型进行分析,进而更好地为设施生产提供指导。

参 考 文 献:

[1] 王书裕. 农作物冷害的研究[M]. 北京:气象出版社,1995.

[2] 杜鹏,李世奎.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及应用[J]. 气象学报,1997,55(1): 95-102.

[3] 霍治国,李世奎,王素艳,等. 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技术及其应用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2003,18(6):692-703.

[4] 陈红. 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黑龙江省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D]. 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

[5] 李文亮,张冬有,张丽娟. 黑龙江省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J]. 干旱区地理,2009,32(5): 756-758.

[6] 谭宗琨. 广西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价及灾害风险区划[J]. 广西气象,1997,18(1): 44-50.

[7] 王春乙,张继权,霍治国,等.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与展望[J]. 气象学报,2015,73(1): 1-19.

[8] 李世奎,霍治国,王素艳,等. 农业气象风险评估体系及模型研究[J]. 自然灾害学报,2004,13(1): 77-86.

[9] 张继权,李宁. 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价与管理的数量化方法及其应用[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0]薛晓萍,李楠,杨再强. 日光温室低温冷害风险评估技术研究[J]. 灾害学,2013,28(3): 61-65.

[11]黄崇福,白海玲. 模糊直方图的概念及其在自然灾害风险分析中的应用[J]. 工程数学学报,2000,17(2):71-76.

[12]赵静,张继权,严登华,等. 基于格网GIS的豫北地区干旱灾害风险区划[J]. 灾害学,2012,27(1):55-58.

[13]史培军. 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J].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37-42.

[14]史培军. 再论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J]. 自然灾害学报,1996,5(4):6-17.

[15]史培军. 三论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J]. 自然灾害学报,2002,11(3):1-9.

[16]罗培. 区域气象灾害风险评估[D].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5.

[17]黄崇福. 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理论与实践[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18]白海玲,黄崇福. 自然灾害的模糊风险[J]. 自然灾害学报,2000,9(1):47-53.

[19]刘引鸽,缪启龙,高庆九. 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方法[J]. 气象科学,2005,25(1):84-89.

[20]张丽娟,李文亮,张冬有. 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法[J]. 地理科学,2009,29(2):250-254.

[21]冯利华. 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气象要素风险分析[J]. 气象科技,2000,28(1):27-29.

[22]冯利华,称归燕. 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地震风险评估[J]. 地震学刊,2000,20(1):19-21.

[23]李楠,薛晓萍,张继波,等. 日光温室黄瓜低温冷害预警模型构建技术研究[J]. 山东农业科学,2015,47(9):106-111.

气象信息论文第5篇

关键词: 气象信息; 直通平台; 平台建设; 可行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 TN919?34; TP1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3)08?0061?02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衣、食、住、行,对周围的居住环境及环境安全,气候变化,越来越重视,对气象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各级气象部门不断加强公共服务产品的开发,提高公共气象服务产品的质量,临沂市气象局也适时开发了气象信息直通平台,以减少暴雨(雪)、雷电、冰雹、大风、大雾、低温、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1]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威胁,将各种灾害性天气造成的损失将减到历史最小极值,实现气象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性作用、对国家安全的基础性作用、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作用。

1 平台建设必要性分析

传统的气象信息主要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短信、互联网络[2]等途径向外,这些方式需要有一个媒体中转过程,会有一定的时间延迟,公众也要通过这些媒体渠道来接收信息,其到达率会有一定程度的损失,从而影响了气象信息的有效性。因此,传统的气象预警方式无法及时地应对突发性的气象灾害。

为切实提高市、县气象部门气象监测、预警、服务能力,拓宽气象信息传播渠道,扩大气象信息覆盖面,最大程度把气象信息传播传递到被影响的群体,解决气象信息传播“第一时间”和“最后一公里“问题,切实推动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必须建设气象信息直通平台。

气象信息直通平台可以在第一时间直接面向公众气象信息,无需通过媒体中转,能够有效地缩短的时间延迟,提高到达率,从而提高气象预警信息的有效性。若有重要转折性、灾害性自然现象出现,政府气象部门通过气象信息平台做到早、早部署、早预防,也可用于政府部门其他突发事件、重大灾害预警、政策宣传、商贸资讯等方面的信息。

2 平台设计必备条件

2.1 先进性

气象信息直通平台能实现“定时控制,定点与广播,文字消息与视音频广播结合,跨部门互联,应急优先,自然灾害紧急自动播控”,具备较高的先进性、实用性、经济性。平台必须兼顾今后几年气象事业发展而提供的各类新服务产品。

2.2 经济性

性能优越、技术先进是气象信息直通平台的首选,但对于经济性也不能忽略。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即使系统先进简易又不失经济可靠。一台平台带几十到几百个接收终端,将大大减少施工费用、工期,既减少系统的维护费,又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

2.3 可靠性

平台系统最重要的是可靠性,一旦瘫痪的后果是难以想象的,无论硬件还是软件必须具有很强的稳定可靠性,平台设计初始要考虑各类可能发生的故障及应急处理方案。

2.4 规范性

气象信息直通平台是一个严格的综合性系统,在系统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必须参考各方面的标准与规范,严格遵从各项技术指标,做好系统的标准化设计与施工。

3 平台的建设原则

坚持常态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既满足应急业务和指挥要求,又满足日常气象服务需求,统筹考虑各类气象服务产品的。

坚持实用、节俭、高效的原则,利用和整合现有气象探测、预测、预警设施[3],以需求和提高服务效果为导向,集约化发展,低成本建设。

坚持先进、安全原则,实现业务处理自动化,设备性能稳定可靠,相互兼容,方便系统扩展和升级,保证系统的持续发展。

4 结 语

气象信息直通平台可以逐渐扩展到机关、学校、乡镇、矿山、化工等各个行业领域,提供灾害天气预报预警,为乡镇及时提供农情、雨情、灾情和气象科技信息及森林火险等级等各类气象信息,农民群众能够方便及时地了解天气情况和气象信息,便于开展各项农业生产,有效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对各行业的影响,切实避免和减少由此引发的安全事故,增强了为农服务的能力,使气象信息真正成为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的贴身参谋和助手。

参考文献

[1] 张延龙.数据挖掘技术在公共气象服务中的应用[J].现代电子技术,2009,32(16):88?90.

[2] 何小明,蒋永东.气象信息共享服务业务平台用户认证系统的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07,30(21):86?88.

[3] 杨桂娟,鄢志宇,郭素杰.锦州市公共气象预报服务业务工作平台[J].现代电子技术,2012,35(18):41?43.

[4] 刘小东,杨承睿.基于ArcGIS的气象电子显示屏管理系统研发[J].电子科技,2011(3):6?8.

气象信息论文第6篇

关键词:城市气象;保障技术;多媒体;远程技术

中图分类号:P4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16-0028-03

国家日益向着工业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城市也在不断的壮大,为国民生产经济创造出巨大的财富。气象保障作为城市发展顺利进行的重要一环,在各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交流活动中起着保障作用。提高气象保障技术,不仅可以有效地监测以及解决天气的变化,也可以为促进城市经济效益提供更好的便利。

1 气候资料处理与检索

因为城市构建的繁琐复杂,因此气象服务管辖到的领域也就众多,在不同的场景下,气象检索的数据也不尽相同。所以,第一步就是要把不同的数据归好类,可以在按月、按旬的基础上,再根据气象的不同组成数据库。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提供不同情报,采用不同的气象保障

技术。

2 信息采集处理技术

通常情况下,建筑工程、规模较大的活动、航空航运等都对天气的要求非常严格。目前现代化的网络信息设备代替了传统的手工作业,让气象信息处理变得有序化、系统化。

2.1 自动气象站

对于实时现场的气象保障实施,可以设立自动气象站,以便随时检测出不同的气象。自动气象站与气象台的联系也十分重要,一般采用的是无线通讯或者邮电电话专线以及分组交换网同步专线。自动气象站检测到的各种消息资料最后由气象台传输到气象保障工作平台,以此来保证各项活动与工作的顺利开展。

2.2 预报信息以及常用观测资料

常用观测资料作为城市气象保障的基础,其收集十分重要。观测资料包括500hpa、700hpa、850hpa,利用9210网络,采用Micaps系统的显示功能,从各气象专线中获取,例如:卫星云图、台风位置与路径、雷达回波等。再从相关的专业软件结合9210网络与气象专线中获取邻省以及全国的雨量。最后通过平台出雨量。预报信息是一种重要的参考资料,在9210网络中获得,Micaps上显示。采用MM5和GRAPS两种模式,提供更加精确的预报信息,以便在局域网中直接查找结果。

2.3 自动刷新处理气象资料

设置一台可以定时处理资料的服务器,根据预定好的时间准时刷新。它可以把主网上的最新资料发到外部网络上,以便共享。与此同时它可以清楚以前的数据信息,始终保留预订好的固定数目的最新资料。如此,远程的气象保障工作平台就可以利用互联网查找与下载资料。

2.4 压缩处理技术

采用压缩技术可以节约文件、消除同类。像雷达回波、卫星云图以及传真图等,他们传输的资料数量比较庞大,并且相同像素点值也比较多,这种情况下,利用职能压缩处理技术、可以根据图像格式的不同运用多种压缩方式,生成JPG、GIF以及ARJ格式的效率就更加优化。智能压缩方式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设置预压缩,这样即使通讯软件已经退出,也不需要人工的帮助,还可以通过自动寻找功能大大提高效率。

3 天气预测分析技术

城市气象保障与一般的天气预报是不一样的,它具有针对性的要求,是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做更系统的分析调查。

3.1 预测产品的设计

我国城市气象保障的预测产品分为两种:一是通用预报,包括短时预报、周报、月报、以及本地的日常和重要天气预报;二是特殊天气的预报,如台风、山区、海区以及双休日等。产品在设计时采用专业制造软件,以便在互联网上获取的类似数据直接进行存储并给天气预报员进行参考,对于其中出现的错误,软件也会自动给予提示。

3.2 预测产品的加工

一个是指对产品重新进行包装,将在设计阶段的通用和特殊预报以及系统中的预报一起存储在数据库中,与此对应把气象台检测到资料和预测产品转变成用户需要的形态,用表格和图像的形式制作风、温度、湿度以及降水量等;以图像的方式来表示雷达回波、卫星云图以及台风的路径等;用图形、文字以及音频的形式将短、中、长期预报予以表示。另一个指根据不同服务对象制定不同的包装。产品的内容以及形式的不同,制定相关的用语也有所不同,特别提醒也不一样。因为信息加工系统任务繁杂而且庞大,需要对资料进行大量的识别以及整理工作,所以在产品加工的过程中一般都采用人机和自动智能交替的方式,把用户需要的不同信息与资料从数据库中提取出来,然后存储到服务器中共享。

4 小尺度数值预报技术

在预报产品的不断发展中,追求更精确、细化成为了城市预报的目标。有关专家将MM5中尺度非静力平衡数值模式以及GRAPS模式做出升级处理,将在指定城市或者郊区内,选择30km水平网格,以一小时来进行实时监测与预报。在这种小尺度数值预报技术的监测下,一般都能达到精准的天气播报。经过有关城市的实验得出,日常的晴雨天气播报准确率能提升到80%左右,降水量的精确度为5mm,其它像温度、湿度以及风等的预报准确度也是能得到保证的。

5 远程服务技术

天气决定着很多户外活动的开展,不管是普通家庭的外出郊游还是国家领导人的外出访问等,都需要依据准确的天气预报做出行程安排。但是,通常情况下的气象台都不能做到实时的传达气象信息,即使专门制作气象报告,其传达程序也要通过好几个部门转达。而且,就算传达的速度很快,能够传送的数据信息也是不完整的,在现场也只能得到沙亮有限的信息。随着科技的飞跃,远程技术的应用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5.1 远程拨号的建设

利用光纤、DDN以及ISDN等通讯线路,将气象台与服务对象所在地是局域网连接成广域网。输入端口依靠Micaps、图像工作站、实时信息气象信息资料处理系统以及现代化的气象业务程序,自动升成一部分气象信息,再由气象员制作一部分网上信息,以便及时上传到网站上,也可依据客户的需求远程传输到其所在地,并且,使用专门的浏览器还可图文并茂地浏览天气信息。

5.2 设计保障工作平台

因为远程的特殊性,对于信息加工处理的软件设计就必须建立在简单方便的基础上。通过利用可视化程序设计,将不同的需求对象与不同种类的活动分开,有针对性地设计出浏览网页。如果在某些情况下,有一些特殊的产品不能通过浏览器访问,就可以根据不同信息设计出浏览软件包,这样,用户在安装了浏览软件包的情况下,一样可以接收并浏览气象信息。在此基础上,信息的制作不仅可以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还可以设置语音、广播、电话等众多软件形式。通过光纤、拨号器、宽带账号、无线路由等不同方式,无论在哪种情况下,都可以实现远程数控的连接。

5.3 多媒体输出技术

对于日常的气象预报,采取文字的方式显示。恶劣及灾害天气的预报,则以警报的彩色标识加闪烁,并且给出语音播报,这样以便用户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制定出相应的对策。从卫星通讯器上接收到的城市单点气象预报存储到专用信息系统的网站上,通过间断报文的方式转换到远程保障工作平台上,再通过自动翻译以及处理的模块软件,设计出图像的方式在各区域的地图坐标上,用户只需通过移动鼠标,便可轻松获取各地的天气实时信息。对于实况天气的预报,利用多媒体,可将24小时观测到所有气象要素以及雨量等,通过专业软件以图像的形式展现出来,并可把周边城市以及相关旅游景点的气象信息一并显示出来。

现代技术的应用为城市气象保障技术提供了一片广阔的前景,但是,城市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又导致城市的天气变化更加多端。莫测的天气为气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所以,要做好气象预报服务工作,保障城市的生命以及财产安全,除了加大监测力度外,更要利用现代科技制造出高水准、高精准的气象保障技术。

参考文献

[1] 严明良,缪启龙,于波,等.城市气象保障技术的探讨[J].气象科学,2007,27(1).

[2] 曹运平.气象服务在城市发展领域的若干探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4).

[3] 张蔷,刘建忠,何晖,等.北京2008年奥运会开、闭幕式人工消、减雨气象保障服务[A].第十五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暨中国人工影响天气事业5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8.

气象信息论文第7篇

【关键词】分组 实时气象信息 显示屏 自动

【中图分类号】 P40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7-0035-02

实时气象信息包含了天气预报产品、灾害预警信息、台风实时位置信息、每十分钟的天气实况信息及各类通知公告等。其风实时位置信息需到所有的显示屏上,天气预报产品及灾害预警信息为县级气象部门针对本行政区域的显示屏,各类通知公告为各个乡镇或村政府的信息,每十分钟的天气实况信息为邻近几个乡镇的区域站实况资料。为让各级用户能依相应的权限本区的预警、公告等信息,避免不同区域信息的混乱,使指定信息及时准确的到指定的显示屏,需要有一套完整的信息收集、处理、汇总及系统来实现。本文就LED显示屏实时气象信息分组系统做一个简要介绍。

一、系统总体框架

LED显示屏实时气象信息分组系统包含了用户分级及显示屏管理模块、县级灾害预警信息录入模块、各类通知公告录入模块、实时气象信息收集汇总模块、实时气象信息自动模块。系统的数据流向如图1所示:

二、显示屏的显示设计

采用单色整屏显示的LED显示屏。显示屏的显示区域分为两个区域:上区由下往上滚动显示天气预报、台风实时信息,以及由各级用户利用互联网在任何地方编辑输入的灾害预警信息、各类通知公告;下区由右向左滚动显示指定的多个观测点的每十分钟天气实况。图2为某款用于气象信息的电子显示屏。

三、用户分级及显示屏管理模块

所设计的用户含管理用户(地区级用户)、灾害预警信息用户(县级用户)、各类通知公告用户(县、乡、镇、村、小区级用户)。为避免信息间的相互覆盖,设计各级用户有一个或多个不同编码的操作信箱(信箱编码定为2位数字)。

管理用户为系统的最高级别用户,权限包含了地理区域的编码管理,显示屏的添加、删除管理,以及用户的添加管理。系统设计管理用户只有2位字母暨地区的前两位缩写,如福州为“fz”,泉州为“qz”。

地理区域的编码管理为整个系统最关键的地方,由区域编码我们可以对显示屏进行编码,可以对属于不同区域的显示屏进行分组,可以对不同分组的显示屏进行不同信息的。区域编码使用a~z,0~9等36个字符进行编码,总共为12位。前两位为管理用户;3、4位为县级代码;5、6位为县的名字缩写;7、8位为乡镇代码;9,10位为乡镇缩写;11,12位为村、小区代码。 在管理用户生成时,必须同时规定该管理用户可进行编组的3、4位编码范围,如用户“qz”管理“00”~“29”,用户“fz”管理“30”~“59”,理论上总共可以有36*36=1296个的县级用户可以录入预警信息。

显示屏的添加操作包含显示屏的编码,显示屏的分组,并根据分组信息生成该显示屏的操作用户。显示屏添加时先要选择显示屏所在的区域,选择完直接生成15位的显示屏编码,暨区域编码+“3位数字编码”,“3位数字编码”由数据库中本区域内已有显示屏代码自动加1生成。如,数据库中已编了“qz07ax00cx00005”,则下一块屏就为“qz07ax00cx00006”。在对显示屏进行编码时,显示屏能属于的组也确定了,如“qz07ax00cx00006”只能属于 “qz07”、“qz07ax00”、“qz07ax00cx00”、 “qz07ax00cx00006”等四个组,从中选择一个作为显示屏的分组码,并根据分组码生成操作用户。无论选择哪个组,灾害预警信息用户——“qz07”为必须生成的(数据库中已存在该用户时不生成,操作信箱为20)。另外还需生成与分组代码相同的用户,用于各类通知公告,其操作信箱为21。当然,当选择的分组为县级分组,该分组操作信箱就有两个,暨20和21。

四、灾害预警信息录入模块与各类通知公告录入模块

该模块采用B/S架构,各级用户能在任何地方利用互联网,根据自己的级别权限及分配的信箱号信息。当点击保存时,系统自动将用户名,信箱号,信息内容存入到数据库中。

五、实时气象信息收集汇总模块

5.1信息收集

该模块自动判断数据库中天气预报产品、灾害预警信息、台风实时位置信息、天气实况信息及各类通知公告的数据表是否有数据更新,如果数据表有更新,则根据规则生成临时文件,天气实况信息文件命名规则为“区域自动站名.txt”,其余文件的命名规则为:“Z用户名N信箱号.TXT”。

5.1.1 天气预报产品

当数据有更新时,根据区域编码生成天气预报的文本,如“qz07”所要的天气预报产品文件名为“Zqz07N01.TXT”。

5.1.2 台风实时位置信息

当数据有更新时,根据区域编码生成台风实时信息的文本,如“qz07”所要的台风实时位置信息文件名为“Zqz07N02.TXT”。

5.1.3 灾害预警信息与各类通知公告

当数据有更新时,系统从灾害预警信息与各类通知公告数据表中读取用户名,信箱号,信息内容,并把信息内容输出到TXT文件中,文件命名规则为:“Z用户名N信箱号.TXT”,如用户“qz07”更新数据后系统生成的文件名为“Zqz07N20.txt”, 用户“qz07ax00” 更新数据后系统生成的文件名为“Zqz07ax00N21.txt”。

5.1.4 天气实况

可选择所需要的某个区域自动站的部分气象要素进行实况的组合输出。输出内容包含有时间,地点,组合的要素值。输出内容如下所示:

05月22日16时50分天气实况

(地点:南平政和,每十分钟更新)

气温:26度 风向:东北偏东

风力:2级 风速:3.2m/s

极大风:5.5m/s 极大风:4级

日最高:28.5度 日最低:22.2度

(接上页) 时雨量:0.2mm 日雨量:0.3mm

昨雨量:19.7mm

单个站的天气实况信息保存为“区域自动站名.txt”。

5.2 实时气象信息汇总,应用BAT可执行文件

根据分组生成以下两个文件:1)“A分组号.txt”,文件内容到显示屏的上区,2) “B分组号.txt”,文件内容到显示屏的下区。无预警信息的时候,每5分钟触发实时气象信息自动模块,当有灾害预警信息时时,直接触发实时气象信息自动模块。

六、实时气象信息自动模块

当收到实时气象信息收集汇总模块发来的触发指令后,实时气象信息自动模块自动搜索文件“A分组号.txt”及“B分组号.txt”,根据分组号找到对应的显示屏,并向这些显示屏发送信息文本。当文本发送完成后,删除目录下的“A分组号.txt”及“B分组号.txt”文件。

七、结束语

本显示屏系统可满足用户实时、直观了解所需气象信息的需求,系统功能的整体特点有:

1、实时性强、自动化程度高,整个过程无需人工干涉;

2、信息的灵活性强,可自由增减信息栏目,可选择显示任意的气象要素;

3、发送成本低,以数据流量计费,每月只需50M。

气象信息论文第8篇

关键词:防灾减灾;气象服务;农业农村农民;探讨

引言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农业生产受天气、气候影响较大,各类气象灾害对广大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农村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根据中国气象局统计,我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000万公顷,受重大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达2000多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3%,因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80%在农村。因此,了解当前农村气象服务状况,提出改善农村气象服务的应对措施,对于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充分发挥气象服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里通过分析当前农村气象服务所存在的问题,并由此提出了做好农村气象服务的对策和建议。

1. 当前农村气象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气象服务产品满足不了农村的需求。气象服务产品单一,没有针对农村实际需求的预报产品,如名特优农作物经济作物生育期采摘期的气象保障服务、新品种引种的气候论证、养殖业发展的气象服务、适应特色农业发展的农业气候区划等等在农村均还得不到;农业气象灾害、突发性气象灾害预报农民很需要,但不能及时得到;农民要求低温冻害、高温干旱、台风暴雨等各种气象预测预报产品要更及时、更准确、时效性要更长,并尽可能的定点、定时、定量。

1.2气象服务信息的快速传输渠道还没建立。目前农村获取气象信息的主要渠道有广播电视、手机短信、气象声讯电话、互联网等。但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民主动从这些媒体获取气象信息仍然是少数,气象知识在农村普及率极其低。更是农民舍不得花钱拨打气象声讯电话和定制手机气象短信。农民喜爱的原始的有线广播大喇叭在农村已消失,受经济问题和文化问题制约因特网在农村普及,除电视外其他音频视频媒体在农村也没有。目前许多地方在乡镇配了兼职气象协理员,在村里配了兼职气象信息员,这些人只是兼职的,待遇和地位问题未得到合理的解决,更主要是对这些人员的气象应用培训管理也没到位,而且毕竟人少还撑不起气象信息传播的重担。特别是台风暴雨、寒潮等重大气象灾害的预报还是到各级政府层层传递到农村,灌输到农村,但很难迅速到底到边。更遭的是雷电、冰雹、局地突发性暴雨的发生发展往往只有几分钟几小时,这些突发性灾害的监测预报就不可在几分钟内传递给每位村民了。

1.3宣传教育缺位,农民缺乏气象科学知识。一方面气象科学知识没有纳入到农民培训的范畴,气象主管机构因为管理体系和人力财力的关系,也没有深入到农村搞宣传教育工作,使得能懂一些气象科学知识的人较少。另一方面是农村人员中文化素质高的人都外出打工或经商去,还有经济条件好的能人,不断迁居到城市去了。留守在农村的人员主要是老、幼、妇等。文化素质偏低的原因,农民解读不了气象信息,影响了气象信息的科学利用。还有从事气象工作的人员平时到农村调查研究少,不了解农村和农业生产,不了解得农村的客观需要,在气象服务信息中提出针对性强的指导意见少,影响气象信息在农村发挥的作用。

1.4农村防雷意识淡薄,防雷装置几乎空白。在农村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再受迷信思想深远影响,农民常把雷电解释为“天公发怒”,把受雷击理解成是天意,没有基本的防雷知识,在雷雨来临时,往往跑到没防雷装置的凉亭、简易棚、大树下等最易受雷击的地方躲雨,而遭雷击伤亡。在农村农民建房为了节省投入,也没意识装设防雷装置了。农村防雷减灾的管理工作还不到位,由于政府投入人力、财力有限,建设主管部门和气象主管部门还深入不到农村的防雷管理,规范的防雷技术服务还未延伸到农村。

2.针对农村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对策和建议

2.1气象部门要深化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和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各类气象服务产品的质量和增加服务产品的数量。气象部门要改变传统预报产品,提供适合农村需求的预报产品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涉及到气象部门现行的体制、机制、资源配置、气象业务服务机构职责分工、内部人员结构等很多方面,需要对整个气象运行系统进行改革和调整。要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那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培养和引进相关人才努力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

2.2 建立与完善农村综合气象监测预报系统。加快农村加密自动气象站网建设,以实现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及局地小气候的监测预警。增加与农村关系密切的农业气象、生态气象、大气成分、雷电等观测项目,提高遥感遥测技术在农村气象监测的应用水平,为农村气象服务提供必要的监测技术手段。制定针对特色农业进行农业气象、重大病虫害气象、生态气象、大气成分等方面的观测,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研究提供基础监测数据。建设或完善雷电监测网并加强雷电监测预警的科学研究。

利用多种气象科技手段,建立乡镇短时、短期和中期气象预报业务系统,以乡镇预报业务带动和完善农村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建设。发展包含天气、气候、生态与农业气象、大气成分、人工影响天气、雷电等内容的农村预报预测系统。通过完善与发展农村气象气象服务系统,制作更多的符合“三农”气象服务需求种、养业各个环节的气象保障预报服务、新品种引种的气候论证、特色农业发展的农业气候区划、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等产品,构建现代农村综合气象监测预报系统。

2.3 采取多种手段完善农村气象信息传播渠道。地方广播电视部门要建立重要天气信息绿色通道。像以往抗台气象信息一样,及时插播农村种养业的关键期预报、突发性的强对流大风、暴雨、雷电等预报。同时气象部门积极建立好高效的信息快速分发流程,实现重要气象信息第一时间到达农村,有效指导农业生产及防御和减轻农村气象灾害的影响。

在农村建设气象预警专用系统,可采用手机短信、气象警报接收机和无线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相结合的方式,布设24小时待机的受控高音喇叭音频播出设备,确保信息的及时和接收。

利用手机短信和固定电话来传播气象信息是最便捷、服务面是最广的。因此,要大力发展农村手机短信订制用户和固定电话包月用户,同时相关信息产业部门也要适当降低收费标准,让更多农民能用得起这些信息。

2.4建立农村气象科普教育体系。气象主管部门要进行多方调研,编写适合农村特点的、通俗易懂的气象预报运用、气候资源利用、种养业气象服务指标、避雷防雷技术等乡土教材。

启动气象信息“进村入(下转215页)(上接214页)户”工程,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专题资料、墙报、手机短信、气象声讯电话、现场咨询活动等手段不断加强气象科普知识的宣传;在有关涉农培训基地开设气象科技知识课程,定期地举办农村气象技术培训班,传授经济实用的农村适用技术,培养乡土气象专家,从而努力提高农民群众科学利用气象信息的水平。

把气象知识编写到中小学校地方教材中,给学生发送气象科普知识,组织气象专家到学校作科普讲座,组织学生参观气象科普基地、参观气象部门,做到科普宣传从娃娃抓起。

2.5加大农村防雷减灾管理力度。做好农村科学防雷宣传教育工作外,把农村防雷减灾纳入到规范管理中,在农房建设许可中把好防雷设计关和施工关,建立农村建设项目的防雷设计审核和施工监督制度。对农村的防雷状况进行定期普查,公布普查结果。特别是对农村企业、公共建筑、学校的防雷隐患,要分类指导,督促整改到位。

2.6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气象服务中的主导作用。从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高度,各级政府要完善管理机制,支持气象部门为农村服务而进行的业务体制改革、人才队伍建设、现代化装备建设,协调气象、建设、信息产业、广播电视等部门,规范农村防灾减灾防工作。制定农村气象防灾应急预案,投入资金完善农村气象信息传播渠道、气象观测网建设,投入资金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场所的防雷措施和规范农村防雷减灾管理。

各级政府要重视气候资源的应用开发,推广太阳能的利用,进行风能资源、光温资源等的调查,做好特色农业气候区划评价和成果推广、落实气象科普宣传、对农民进行气象科技知识培训等工作。

要落实各乡镇气象分管领导,真正落实专职兼职气象协理员,建立农村兼职气象服务队伍。确实解决这些人兼职人员的待遇地位问题。

3.结语

加强和完善农村气象服务是一项社会综合工程,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气象服务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焦点,做好这项工作,取决于广大农民防灾减灾趋利避害的自觉程度,取决于气象部门科研开发和服务的主动性,取决于相关部门的相互配合,取决于各级政府在农村气象服务中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