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考古

农业考古杂志 北大期刊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杂志简介:《农业考古》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1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6-1069/K,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历史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历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农业考古发现与研究、农业历史、农业经济史、农村社会史、农业思想史、农业工具、农业灾害与救荒、农田水利、经济作物等

主管单位: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国际刊号:1006-2335
国内刊号:36-1069/K
全年订价:¥ 250.00
创刊时间:1981
所属类别:历史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江西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31
复合影响因子:0.3
总发文量:4592
总被引量:14305
H指数:30
引用半衰期:6.1806
立即指数:0.004
期刊他引率:0.7813
平均引文率:7.9758
  • 河南登封程窑遗址浮选结果与分析

    作者:钟华; 张永清; 吴倩; 赵志军 刊期:2018年第06期

    登封程窑遗址位于河南省登封市程窑村东北地一带,为一处主体为龙山时期,包括东周和其他历史时期的遗址。本次对程窑遗址开展的浮选工作获得了大量龙山时期和东周时期的植物遗存,包括粟、黍、大豆、稻米、小麦和大麻六种农作物炭化籽粒,以及近20种其他非农作物遗存。根据浮选结果显示,无论龙山时期还是东周时期,粟黍类小米都是当时居民最为重要的...

  • 齐家文化草作农业续论概要

    作者:叶茂林 刊期:2018年第06期

    2015年第6期本刊刊发了我们的一篇论文,本文是对上篇论文的补充和进一步的续论。从齐家文化区域现在推广的农作物饲草生产集约化方式,到齐家文化遗址点上调查所见现今耕地仍然是杂草呈现优势,再联系到羌系民族流徙西南的高山游牧生业伴随刀耕火种生态系统,与齐家文化经济转型的生态化构成了发展变化的逻辑关系,再前推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广谱革命已...

  • 石虎山类型生业模式初探

    作者:冯宝; 魏坚 刊期:2018年第06期

    石虎山类型是内蒙古中南部地区仰韶早中期阶段的文化遗存,在岱海地区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定居聚落。通过对该类遗址采集到的动植物遗存样品的分析来看,该类遗存的基本生业模式以种植农业为主,但采集仍然是获取食物的一项重要手段,肉类食物的获得多依靠狩猎活动,且狩猎水平相对较高,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渔猎活动作为补充,此时尽管已经出现了家畜驯养,但...

  • 早期华南农业起源的一些讨论

    作者:张烨昆 刊期:2018年第06期

    中国早期存在两个公认的农业起源中心,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在华南地区还存在第三个潜在的以无性繁殖类植物为主的农业起源中心。本文重新回顾了现有的华南地区植物考古学证据,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华南地区存在农业起源中心的可能性。关于早期无性繁殖类栽培和农业的方式,在世界其他热带亚热带地区也存在类似的研究和讨论,可以借鉴其中一些有效的研究...

  • 战国时期燕国农耕技术论析

    作者:李爱玲 刊期:2018年第06期

    燕国铁农具出现于春秋,普及于战国,无论是制造技术还是普及程度均位于诸侯国前列,甚至在某些方面成为翘楚。燕国水资源丰富,注重水井的挖掘与利用,并使用了井上汲水工具“桔槔”。燕国已推行“垄作耕法”和“粪田”等。战国燕国农耕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粮食的增产,亩产至少在100斤以上,极可能略低于魏,与齐相近。燕国先进的耕作技术推动了农业的大...

  • 拱卫京师:清代畿辅粮食种植结构优化及其意义

    作者:黄玉玺; 李军 刊期:2018年第06期

    粮食种植结构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体现,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尤为重要,对社会经济发展与百姓生活影响较大。有清一代,在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共同作用下,畿辅粮食种植结构不断变迁,进一步向多元化发展,高产抗灾作物种植不断增加。小麦主粮地位进一步稳固,粟米种植比重有所下降,豆类种植面积不断增加,高粱、玉米和甘薯迅速崛起,水稻呈现政策性波动。...

  • 基于SWOT分析的贵州从江稻鱼鸭共生系统保护发展对策

    作者:侯玉婷 刊期:2018年第06期

    贵州从江侗乡的稻鱼鸭共生系统是生态农业的典型代表,在现代农业技术的冲击下保护并可持续发展这种原生态的农业生产模式尤其重要,但经济转型、环境变迁、人口流动等原因,使目前的保护形势较为严峻。本文以SWOT为分析模型,分别对稻鱼鸭共生系统保护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等进行统筹分析,试图为稻鱼鸭共生系统的保护发展提供理论重塑。

  • 清代直隶烟草经济研究

    作者:刘煜泽 刊期:2018年第06期

    烟草原产美洲,明末清初传入直隶,而后迅速在省内广泛传播,全省先后皆有种植,随之产生较发达的烟草加工业。清代直隶烟草业以昌平、易州、雄县等地较为发达,烟草总产量较高,然由于北京市场的存在,直隶所产烟草多为供应北京消费,另又需从山东、东北等地区大量输入。本文使用地方志、笔记、税关、档案等文献资料,探讨清代直隶烟草经济发展的传入、...

  • 小“官”巨贪:近代乌鲁木齐地区斗级研究

    作者:刘超建 刊期:2018年第06期

    斗级作为历史上主管官仓的重要役吏,在催收田赋、粮食入库验收及粮食出库等方面发挥着主要作用。但他们在行使职能的同时,通过种种手段与方式大肆进行贪腐,不仅造成了国家财税的流失,而且增加了民众的浮费,使民众负担日重。从长时段来看,他们的贪腐数额惊人,亦属于小官巨贪的范畴。本文利用历史文献史料,结合笔者的田野调查访谈,以近代乌鲁木齐...

  • 抗战前棉业的改良与推广研究--以河南棉产改进所为例

    作者:郭赛飞 刊期:2018年第06期

    河南棉产改进所是由南京国民政府棉业统制委员会设立的规模较大的棉产改进机构,寓科学试验于棉业的改良与推广之中,是其突出特色。通过棉种试验与植棉研究、施行棉种管理区制度、宣传美棉优势及栽培办法、抵制棉花掺水掺杂、培养人才等途径,提升了棉业生产技术,推动了河南植棉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有利于农村经济的恢复。但限于经费、自然灾...

  • 绩效与不足:抗战时期山东革命根据地救国公粮征收的历史考察

    作者:范连生 刊期:2018年第06期

    抗战时期,救国公粮的统一征收是革命根据地财粮政策的一大进步。山东革命根据地政府在不能建立正常税收的情况下,颁布了一系列征收救国公粮的条例与办法,征收活动日趋公平合理。救国公粮的征收调整了农村阶级关系,调动了广大人民支援抗战的热情,推动了根据地各项事业的发展,成为抗日根据地坚持持久抗战的重要的物质保障,在政治、经济上都具有重...

  • 明代河洮岷的卫所镇戍、移民屯垦与边地社会

    作者:王海兵 刊期:2018年第06期

    随着西北地区北元和吐蕃势力的渐次归附,明朝在河洮岷地区建立了诸多卫所。东蒙古部落入据西海后,河洮地区卫所除了“防番”外,又增加了“防虏”的任务,堡寨、墩台、边墙等防御工事得以增筑。以卫所为依托,明朝在河洮岷地区立屯设寨,进行垦殖。卫所堡寨的外来移民与当地民众在长期的互动中,形成了独特的屯戍文化。同时,卫所的镇戍与屯田也增强了...

  • 明清以来晋东南区域的宗族与民间信仰:兼论华北宗族的完整性

    作者:申茜茜; 段建宏 刊期:2018年第06期

    近十年来,北方宗族研究逐渐得到学界的关注,而对北方宗族的研究却鲜少跳出华南学派的范式。通过整理碑刻资料、田野调查的方式,可以发现华北宗族缺少祠堂而多与民间信仰相关联,并且,宗族与民间信仰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促进的互利关系,从而在宗族建构当中民间信仰与宗族的结合也十分密切。进而我们可以立足于北方社会来探究华北宗族的完整性,认识...

  • 明清时期洱海地区的农业发展与村落社会管理--以村落规约为中心

    作者:梁亚群 刊期:2018年第06期

    在明清时期洱海地区农业的发展中,围绕着农业资源的利用与村落、族群之间的互动,村落规约发挥着社会秩序的维持和运作规范的功能,地方民众、村落权威阶层、官府在不同程度上共同界定村民的农业资源的利用规范。本文通过明清时期洱海地区村落规约及基层社会发展脉络的梳理,探究该地区明清时期的村落社会变迁与基层社会自治权力的运作,以及国家是...

  • 晚清民国山西的野菜与民众日常生活

    作者:赵慧斌 刊期:2018年第06期

    '野菜'作为野生植物的一种,相较于其他主食类食物并不起眼。本文在关注其时空分布、营养价值与生态特性的同时,从日常生活史的角度,将'野菜'作为观察近代山西社会的一种独特视角。我们发现,野菜在日常生活中与民众有着密切联系,野菜体现出一定的地域性、阶层性、时代变迁性。同时,野菜作为一种自然植物,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极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