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考古

农业考古杂志 北大期刊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杂志简介:《农业考古》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1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6-1069/K,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历史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历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农业考古发现与研究、农业历史、农业经济史、农村社会史、农业思想史、农业工具、农业灾害与救荒、农田水利、经济作物等

主管单位: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国际刊号:1006-2335
国内刊号:36-1069/K
全年订价:¥ 250.00
创刊时间:1981
所属类别:历史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江西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31
复合影响因子:0.3
总发文量:4592
总被引量:14305
H指数:30
引用半衰期:6.1806
立即指数:0.004
期刊他引率:0.7813
平均引文率:7.9758
  • 宋代远洋贸易商船“南海一号”出土植物遗存

    作者:赵志军 刊期:2018年第03期

    南海一号沉船是一艘南宋时期的远洋贸易商船,从中出土了3105粒植物种子和果实,其中绝大多数是可食用植物,分为核果类、坚果类、浆果类、荔枝类、瓜类、香料类和谷物类。通过分析,南海一号沉船出土植物遗存属于远洋航行所携带的食物,其中以利于长期保存的坚果、凉果和蜜饯为主,这些植物类食物的产地与该船始发地福建泉州港相关。在南海一号沉船上...

  • 广西隆安县是否为原始稻作农业发祥地探讨

    作者:周梅清 刊期:2018年第03期

    本文从野生稻、大石铲、稻神山、民族民俗文化、石器时代考古材料等方面进行分析,对学者提出广西南宁隆安县是稻作原始农业发祥地的观点进行探讨,认为隆安县现有的论据不足,缺乏直接且关键性的证据,无法支撑该论点的提出。

  • 河南新密史前先民食物结构的考古学观察

    作者:郭荣臻 刊期:2018年第03期

    对新密史前考古工作中的食物考古研究梳理表明,李家沟时代,先民食谱以野生动植物资源为主;裴李岗时代,在低水平食物生产的生业模式下,先民食谱中补充了粟、黍、猪等人为干预的动植物资源;仰韶时代,农业在中原地区正式确立,粟、黍、稻、猪等成为新密先民食谱的重要组成,并以若干可食的野生植物性、动物性食物资源为生计补充;龙山时代,多种农作物...

  • 秦汉时期岭南粮食作物的种植及相关问题

    作者:龚世扬 刊期:2018年第03期

    研究表明,秦汉时期岭南种植的粮食作物,种类比较多,这些作物是岭南稻作、旱作和园圃三种农业经济形态的主要标志。稻、薏苡和根茎类作物以岭南原产为主,粟、黍、麻、豆、小麦、高粱则是外地传入的。虽然外来粮食作物的传播路线和输入时间不一,但是秦汉时期无疑是它们进入岭南的第一个高峰,这与当时北方人口的大规模迁徙密切相关。

  • 中国传统架厢运木的历史及社会文化贡献探讨

    作者:张德成 刊期:2018年第03期

    架厢运木是我国山区旱运木材的一种方法,是我国木材集运中的技术创造,也是一项非常重的体力劳动,探讨其社会文化贡献,有助于全面认识并弘扬这一传统技术。从金、明、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等五个阶段来梳理架厢运木的历史,总结其特点,分析其社会文化贡献,并对架厢运木保护提出建议。研究认为:架厢运木的历史背景是大规模采伐集材,在人力资源...

  • 晚清民国时期番薯在黄河三角洲的引种推广

    作者:李博文 刊期:2018年第03期

    清末民初,番薯传入黄河三角洲地区,其引种原因主要是为解决清末民初的人口激增与黄河改道灾害频发所造成的饥荒问题,番薯的引种对开发黄河改道后造就的沙化土地、丰富黄河三角洲的耕作制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 延安自然科学院农林科技实践论略

    作者:陈强强; 王大明 刊期:2018年第03期

    延安自然科学院开展过一系列的科技实践,生物系和农业系师生的农林科技实践是其中很重要的部分。具体而言,农林科技实践有三个方面,一是农林科技研究,主要体现为森林科考与研究、水土保持研究、农场选择研究、农作物栽培研究及药用等植物研究;二是农林科技教学,这在学科建制和授课内容中有所体现;三是农林科技推广,主要体现为相应思想和政策的准...

  • 20世纪30~40年代四川双季稻的试验与推广

    作者:陈桂权 刊期:2018年第03期

    20世纪30~40年代,四川省双季稻的试验推广工作从种植技术、品种选育、人才培养三个方面为后来四川双季稻的大规模发展奠定了基础。以杨开渠为中心的农学家们,在双季稻的推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清代沅水流域竹木税征收研究

    作者:许存健 刊期:2018年第03期

    辰关是清代湖南唯一的中央税关,位于辰州府沅陵县,清中期以后税额在1.8万两以上,在工关中排名第六。辰关负责征收竹木税和盐税,过关木材主要来自清水江流域的杉木和湘西地区的杂木,食盐来自安徽的淮盐。清廷为了保证辰关关税的征收,设置了严格的管理和考核制度,雍正时对税收则例进行了修改,并要求每年上报税额进行考核。通过税收数据,可以看出沅...

  • 民国时期农民借贷所简述

    作者:黄伟 刊期:2018年第03期

    民国时期,中国的农村经济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农民对内面临着高利贷资本的疯狂剥削,对外面对着帝国主义商品的倾销,这就使得农村经济日趋衰落、农民极度贫穷。为此,社会各界多方尝试,设立不同的农村金融机构来救济农村经济,而农民借贷所也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但是,由于时局的影响和措施不当,农民借贷所并没有发挥其真正的功用,大多变成形式主义...

  • 民国时期皖南桐油经济发展概况

    作者:徐丽婷 刊期:2018年第03期

    民国初期,安徽桐油产业的兴起是国内与国际市场需求变化的产物。在当时的安徽桐油产业格局中,皖南地位突出,为安徽省桐油主要产区。皖南桐油产量较少,但质量尚为优良,不乏市场销路,成为民国时期安徽省外销大宗特产之一,汉口、上海、安庆、芜湖、杭州等处都是皖南桐油的重要集散市场。当时皖南桐油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困难与问题,如出...

  • 国际需求与东北油坊业发展研究(1900~1931)

    作者:迟青峰 刊期:2018年第03期

    20世纪初,东北油坊业发展为新兴的近代外向型工业,并成为近代东北的支柱产业之一。日本对豆饼的大量需求使东北油坊业快速发展并顺利转向机器生产,一战时欧洲和日本对油坊产品需求的激增更让东北油坊业走向繁荣。但是东北油坊业没能把握有利时机进一步发展,依然只是初级加工业,最终因国际需求的减少而衰落。近代东北油坊业的兴衰既是当时世界经...

  • 绥远乡村建设中的政府动员与基层互动(1931~1937)

    作者:高娟 刊期:2018年第03期

    乡村建设既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兴起的社会改良运动,也是乡村自救运动[1](P12)。在乡村建设理论的指导下,山东、河北、绥远等省都先后进行试点,绥远省在借鉴他省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情况,举全省之力投入,建立了以绥远各级政府为主导,乡导员为宣传主体,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的动员机制,在不断解决矛盾中把乡村建设向前推进,最终取得了显著...

  • 相对封闭的公共空间:民国农村妇女的文艺生活——以江西为中心的考察

    作者:易凤林 刊期:2018年第03期

    处于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的民国,以江西为代表的农村妇女的文艺生活始终未能超脱传统社会的藩篱。同时,她们的文艺理念和生活不可避免地受到现代文化要素的发散性影响。从总体上言之,民国农村妇女的文艺生活始终处在以传统为主线、现代为暗线的农村社会的艰难转型中。这就决定她们的公共文化活动空间不是绝对封闭,而是相对封闭,呈现出有限...

  • 清代宁夏地区水涝灾害的时空分布

    作者:王功 刊期:2018年第03期

    清代是宁夏地区自然灾害多发的一个时期。有清一代268年间,宁夏地区水涝灾害发生年数达151年,即平均1.77年即发生一次水涝灾害。从时间分布来看,各阶段差异较大,清前期水涝灾害发生较少,远低于中后期水涝灾害的发生频次;季节分布上的特征是多集中于夏、秋两季;从空间分布来看,清代宁夏地区全区皆有不同程度的水涝灾害发生,其中位于引黄灌溉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