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考古

农业考古杂志 北大期刊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杂志简介:《农业考古》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1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6-1069/K,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历史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历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农业考古发现与研究、农业历史、农业经济史、农村社会史、农业思想史、农业工具、农业灾害与救荒、农田水利、经济作物等

主管单位: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国际刊号:1006-2335
国内刊号:36-1069/K
全年订价:¥ 250.00
创刊时间:1981
所属类别:历史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江西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31
复合影响因子:0.3
总发文量:4592
总被引量:14305
H指数:30
引用半衰期:6.1806
立即指数:0.004
期刊他引率:0.7813
平均引文率:7.9758
  • 陕西蓝田新街遗址仰韶文化晚期陶器残留物分析:酿造谷芽酒的新证据

    作者:刘莉; 王佳静; 赵昊; 邵晶; 邸楠; 冯索菲 刊期:2018年第01期

    为了进一步了解渭水流域仰韶文化晚期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状态,我们对蓝田新街遗址出土的五件陶器进行了植物残留物的分析。并研究其是否为酿酒所用的器物。淀粉粒和植硅体分析显示.漏斗和尖底瓶是酿造谷芽酒的配套器物,酿酒原料包括泰、薏苡、小麦族、稻米、栝楼根、芡实.另外还有其他块根等附加植物原料。新街谷芽酒的原料组合与此前分析...

  • 山东章丘宁家埠遗址(2016)炭化植物遗存分析

    作者:魏娜; 袁广阔; 王涛; 张溯; 郭荣臻; 靳桂云 刊期:2018年第01期

    对宁家埠遗址2016年发掘区龙山文化、商末周初、东周、汉代和宋元时期土样的浮选.发现了4474粒炭化植物种子果实,包括粟、黍和大豆等农作物.泰亚科、藜科、豆科和菊科等非农作物的种子果实以及少量硬果壳核。量化分析表明,宁家埠遗址从龙山文化到东周时期延续了中国北方地区的旱作农业传统,农作物以粟为主,到东周时期,农作物的比例明显上...

  • 北方地区裴李岗时代的定居生活与生业模式选择

    作者:任文洁; 樊志民 刊期:2018年第01期

    对已公布的关于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时期的材料和数据进行综合梳理,可以发现:一方面,诸多材料指向这一时期以渔猎采集而获得的野生动植物是原始先民的主要食物来源,而栽培植物与家养动物在先民食谱中的比重则较低,揭示出农业生产出量较少;然而另一方面,在各遗址出土的遗存中用于农业生产、收获、加工的石器农具又占据很大比...

  • 包头地区史前文化与农业

    作者:李荣辉; 李春雷 刊期:2018年第01期

    内蒙古中南部的包头地区。在仰韶时期出现了定居农业。农业的出现,与仰韶大暖期的气候条件密不可分。到了龙山时期的西园三期文化,包头地区的史前文化随着农业的发展达到鼎盛期;同时.由于气候变得干凉,区域人口的增长,为了争夺生存资源,防御性石城出现。随着宗教仪式的发展,社会内部进一步复杂化,酋邦国家形成。龙山后期,这一地区的气...

  • 20世纪50~60年代重庆农垦经济研究

    作者:高宏 刊期:2018年第01期

    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恢复经济和发展工业,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和巩固边防,党中央根据国情和苏联集体农庄经验,决定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其中举措之一就是发展农垦经济。重庆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在20世纪50-60年代结合地区实际,接收、改造旧农场,并兴建新农场。农垦经济的发展,对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秦早期农业与工商经济发展初探

    作者:雍际春; 周晓聪 刊期:2018年第01期

    天水地区是中国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重要起源地之一。赢秦在商末周初西迁天水两河流域后,在适应环境的基础上不仅发展了早期农业和畜牧业.而且在工商业方面也成就不俗。在甘谷毛家坪A组遗存中铁镰和炊饮类陶器组合的出土、墓葬中车马坑的发现以及非子利用礼县盐官镇井盐养马大获成功,是秦人早期农牧业发展的标志。高超的车辆制造、具有自身风...

  • 从李亨墓出土文物看东魏北齐时期的中原经济

    作者:王新成 刊期:2018年第01期

    河南濮阳县这河寨北齐李亨墓出土了大量的文物,有人物俑、动物俑、陶磨、陶仓、瓷碗、瓷盘、铜镜等。这些文物反映了当时粮食的加工、贮藏,家畜、家禽的饲养,畜牧业的繁荣,各类手工业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兴盛。李亨墓文物的出土对研究东魏北齐时期中原经济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 清代里下河稻作模式商榷

    作者:李小庆 刊期:2018年第01期

    现有研究对清代里下河地区的稻作情形存在一定的误读。通过对史料的梳理,本文认为,清代里下河地区并不存在以嘉庆为时限由双季稻向单季稻的转变过程。一直是早、中、晚搭配种植的单季稻形式,并有一定数量的稻麦复种。清代里下河水利局势的变动深刻影响了早、中、晚稻的种植比例:嘉、道年间确曾因为频发的水患大量改种早稻,比例一度高达七成...

  • 近代民族地区的农牧业改良及其成效——以绥远省为例

    作者:王立华 刊期:2018年第01期

    1928年,绥远省政府成立后,为了改变农业发展滞后的局面,以改良农业技术与改善农村金融环境为着眼点。曾成立农民训练所,创建农林试验场,创办农村信用社。这些措施在引进新的农作物、畜牧品种,促进粮食生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该省村落的布局较为分散,农民流动性较强,增加了政府推行改革的难度。最终导致农牧业改良的成效不大。

  • 濒海之地与盗寇之患:明代香山的空间格局与海上世界

    作者:陈志国 刊期:2018年第01期

    明代的香山县,呈现出濒临大海,山海交错,岛屿众多的地理空间格局。这种地理空间的格局,是随着沙坦的不断淤积和围垦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而不是凝固不变的。明代中后期,随着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明初编集起来的编户齐民开始大量逃脱里甲户籍的约束,从而出现了“盗贼日炽”的局面。这些逃脱了里甲体系的“逋负之徒”与那些没有被编入里甲户籍...

  • 近七十年来明清棚民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作者:刘伟; 康健 刊期:2018年第01期

    20世纪50年代以来,棚民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诸如在棚民的分布与成分,棚民、土著与国家之间的互动关系.棚民的生产经营活动,棚民活动的影响,以及明清社会对于棚民问题之应对等方面,涌现出一大批学术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视角单一,缺乏创新,研究不够深入,棚民自身话语权的弱化等方面。学术理念的更新,新资料的发掘...

  • 工农武装革命和命运共同体的形成

    作者:顾友谷 刊期:2018年第01期

    中国共产党在深入领导农民运动的过程中,克服右倾投降主义和左倾盲动主义的错误,正确地分析中国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敌我双方力量.把握中国国情才最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通过无产阶级的领导从而超越了旧式的农民运动.在武装斗争中,只有克服片面的军事暴动,联合工农力量建立根据地才能取得革命成功。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命运共同体,是...

  • 制度变迁视阈下中央苏区时期闽西合作社探析

    作者:廖雅珍; 林妹珍 刊期:2018年第01期

    中央苏区时期闽西合作社是伴随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而形成的,本文从制度变迁的主体之间目标的相容相克、具体制度安排的相容相克分析闽西苏区合作发展、受困的成因。闽西苏区的合作社实践可为今天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借鉴:合作化运动必须考虑制度设计主体之间的关系;具体制度安排必须考虑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制度运行机制要完善内部管理,适应外...

  • 回归与因循:清初灾荒赈济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陈建宇; 杨乙丹 刊期:2018年第01期

    清军入关后,应对灾荒与恢复农业生产的国家赈灾亦迅速展开。与先秦以来的灾荒赈济相比。清初的赈灾在许多方面具有独特性:在时空结构上,是由北方逐渐拓展至全国;在社群结构上,赈济对象从偏向汉族知识分子、八旗子弟、蒙古族人演变为普通民众;在运行模式上,国家主导型色彩浓厚,民间力量参与力度有限。但与其他朝代一样,清初赈灾事业在实...

  • 下的民众、政府与华侨应对研究——以1943年潮汕地区为个案

    作者:苏新华 刊期:2018年第01期

    由于连续的干旱以及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1943年潮汕地区的造成了大量的人口死亡和经济损失。在此次的赈灾过程中,国民政府及地方当局赈灾不力,民众和华侨则积极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解决饥荒带来的各种问题,给予灾民极大的救助,其救灾方式对潮汕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其他地区的防灾救灾工作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