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考古

农业考古杂志 北大期刊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杂志简介:《农业考古》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1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6-1069/K,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历史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历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农业考古发现与研究、农业历史、农业经济史、农村社会史、农业思想史、农业工具、农业灾害与救荒、农田水利、经济作物等

主管单位: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国际刊号:1006-2335
国内刊号:36-1069/K
全年订价:¥ 250.00
创刊时间:1981
所属类别:历史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江西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31
复合影响因子:0.3
总发文量:4592
总被引量:14305
H指数:30
引用半衰期:6.1806
立即指数:0.004
期刊他引率:0.7813
平均引文率:7.9758
  • 双墩一号汉墓出土植物遗存的鉴定和分析

    作者:赵志军 汪景辉 刊期:2016年第01期

    安徽六安双墩一号汉墓的墓主为西汉六安国第一代诸侯王刘庆,由于该墓葬所处位置的地下水位较高,对埋葬的各种有机物质形成了良好的保存环境,其中包括随葬的植物遗存。通过采样和鉴定,从双墩一号汉墓出土了14种植物遗存,其中包括谷类作物的水稻、粟、黍、薏苡和菰(茭白),豆类作物的大豆,经济作物的大麻,瓜果蔬菜的甜瓜、皱皮木瓜、梅、枣、板栗...

  • 大麻栽培起源与利用方式的考古学探索

    作者:孙永刚 刊期:2016年第01期

    大麻在我国拥有悠久的种植历史,近些年在考古发掘中大麻遗存的出现,对于探讨栽培大麻的起源与利用方式等提供了重要的实证资料。本文通过探究历史文献资料,考古发掘中的植物遗存和野生大麻的生长习性等,探讨栽培大麻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率先在中国北方地区(黄河流域及其周边地区)种植,并且,利用方式与宗教仪式有关。

  • 河南新密新砦遗址2014年浮选结果及分析

    作者:钟华 赵春青 魏继印 赵志军 刊期:2016年第01期

    新砦遗址是一处位于河南新密市,双洎河上游的高等级聚落。该遗址主体从龙山末期至新砦期,延续二百余年。本次对新砦遗址开展的系统浮选工作,获得了丰富的炭化植物遗存,包括粟、黍、稻、小麦、大豆五种农作物,以及其他可鉴定的植物种子:包括狗尾草、胡枝子、草木樨、糙叶黄芪、藜、马唐、紫苏、水莎草、萤藺、菊科、荆条、铁苋菜等等。新砦遗址...

  • 农业文化遗产视角下的京西稻发展

    作者:魏晋茹 岳升阳 刊期:2016年第01期

    北京海淀京西稻种植在明朝后期经历大发展,清朝经过皇家的提倡和推广,逐渐形成具有皇家农耕文化特征的种植体系。在三山五园的背景下,京西稻作文化系统形成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组成山水田园的景观格局,形成宛若江南的水乡景色,成为三山五园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皇家观政辅稼的对象。京西稻作为农业文化遗产,在未来发展中应在原生地适当恢复部分稻...

  • 中国早期稻作农业遗存及相关问题

    作者:彭博 刊期:2016年第01期

    我国南方的稻作农业起源问题一直是重要课题。本文对水稻栽培技术成熟之前的早期农业遗存重新进行梳理,并观察农业遗存在长江下游、长江中游、淮河流域的变化,根据早期农业遗存的特点将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划分为移植阶段、驯化阶段、强化阶段。普通野生稻在当地的生长以及人们对其长时间的利用和熟悉仍是人工栽培的基础,但栽培过程中的人为干预...

  • “李约瑟难题”的地理学解释

    作者:万智巍 蒋梅鑫 刊期:2016年第01期

    本文以科技史上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为切入点,综合地理学观点对其进行解释,以此来说明地理环境是如何影响东西方文明的发展速度。通过文明发展速度模式来对其进行解释,探讨某地区的动植物资源禀赋、某文明的人口数量、文明传播与交流学习的可能性等三个因素对文明发展速度的影响,以此来说明中国之所以在文明起源初期落后、中期的辉煌领先、以及...

  • 抗战时期四川棉业推广述论

    作者:秦际芬 刊期:2016年第01期

    抗战时期四川植棉业发展迅速,这与战时四川植棉业的推广有着密切的关系。为解决战时四川棉荒问题,在四川省府各级机关和团体的指导下,通过颁布棉业政策、调整农事机构、提供棉贷等措施,从设立特约棉种繁殖场及示范棉田、棉种管理区、轧花厂以及培养技术人才、口头和文字宣传新技术等方面入手实施推广。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扩大了川省的植棉面积,...

  • 20世纪80年代以来近代东北农业史研究述评

    作者:牛伟 刊期:2016年第01期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近代社会经济史研究的不断深入,近代东北农业史研究异军突起,并作为一个新的分支学科崭露头角,研究队伍建设和史料编纂工作取得显著进步,研究成果大量涌现,相对集中在农业近代化、农作物发展变迁、土地屯垦、农田水利、近代移民、农产品商品化等领域。同时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日益明显,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可研究的空间和领域...

  • 民国年间徽州小农家庭的日常生活管窥——以1929年王福祥所立流水《日就月将》为中心

    作者:徐俊嵩 郝晓丽 刊期:2016年第01期

    社会史呼吁一种眼光向下的研究,但基层民众受教育水平较低,留下可供研究的资料甚少,这也为研究基层民众的日常生活增加了一定难度。王福祥所立《日就月将》排日账,详细记载了民国年间休宁小农家庭7个月中107天的日常生活。从中可以窥见民国时期徽州小农家庭的日常生活面貌、家庭收入、消费及其劳动分工的具体情况。

  • 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村妇女的社会教育——以冬学为例

    作者:张雨新 刊期:2016年第01期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为适应战争动员需要,在全边区开展以冬学运动为主的社会教育。妇女冬学不同于一般男子冬学,具有独特的办学特点。妇女冬学教学内容更加广泛,除了读书识字和抗战动员所需的政治教育外,卫生教育和妇婴保健教育成为其鲜明特色。妇女冬学取得成效的原因在于:妇女干部的帮助和支持,灵活多样的办学方式,教学内容与形式适...

  • 延安时期的乡村建设实践

    作者:刘铭 刊期:2016年第01期

    在延安时期,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对农村的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形成了对近代中国农村的正确而深刻的认识,逐步提出了乡村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思想,并进行了乡村建设的实践。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与黑龙江垦区农垦城镇建设与发展特点探析

    作者:褚宏霞 刊期:2016年第01期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黑龙江垦区经过60余年的发展,已建成了一批批颇具特色的新型农垦城镇。两大垦区所建成的这些农垦城镇在建设和发展上各有特色,并在城镇化道路上呈现出诸多不同,这些不同主要体现在城镇的规划设计、分布、发展模式、人口聚集、影响因素、功能等方面。

  • 金初上京地区的经济危机——兼论金朝北部边境危机出现的真相

    作者:吴焕超 刊期:2016年第01期

    金源内地会宁地区,受自然条件等因素的限制,经济情况较为落后,蓄养大量人口的能力严重不足。女真人为解决金朝初年上京地区的粮食问题,采取了迁都燕京的举措,金朝迁都燕京除了以往学界认为的是一种积极、主动地学习中原先进文化的结果,其背后更是女真人无奈、被动寻求生路的选择。金朝迁都燕京与北部边境危机的出现,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造成金...

  • 山林经济与明清徽州民众生活的维系

    作者:康健 侯官响 刊期:2016年第01期

    徽州山多田少,林业资源丰富,山林经济是明清时期徽州民众生产生活赖以维系的生命线,实为当地的经济命脉。徽州山林经济改善了农作物种植结构,为百姓生活提供衣食来源;为徽商提供资金来源,促进了徽州商业的发展;亦是徽州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徽州区域经济的发展;还是徽州族产的主要组成部分,为徽州宗族发展的重要经济基础。山林经济对明...

  • 晚清广西农村东西部人口、耕地及租佃的差异

    作者:李成生 刊期:2016年第01期

    晚清时期,广西农村东西部在人口、耕地与租佃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东部地区人口众多,外来移民占很大比例,土地肥沃,耕地占广西70%以上,但同时,这一地区土地兼并严重、租佃率较高,尤其是桂东南一带更甚。桂西地区土地贫瘠,人口中原住少数民族占绝大多数,耕作技术不发达,甚至存在游耕,这里土地占有形式较为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