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考古

农业考古杂志 北大期刊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杂志简介:《农业考古》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1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6-1069/K,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历史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历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农业考古发现与研究、农业历史、农业经济史、农村社会史、农业思想史、农业工具、农业灾害与救荒、农田水利、经济作物等

主管单位: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国际刊号:1006-2335
国内刊号:36-1069/K
全年订价:¥ 250.00
创刊时间:1981
所属类别:历史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江西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31
复合影响因子:0.3
总发文量:4592
总被引量:14305
H指数:30
引用半衰期:6.1806
立即指数:0.004
期刊他引率:0.7813
平均引文率:7.9758
  • 的“三农”思想和实践启示

    作者:史向军 刊期:2007年第03期

    领导亿万农民投身革命和建设,为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农业大国解决“三农”问题进行了艰难探索。其成功与失误,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认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 略论曹操屯田兴农思想及其影响

    作者:姜舒强; 黄月胜 刊期:2007年第03期

    本文探讨了曹操的屯田兴农思想,从检括户籍、安置劳力、分配生产资源,劝课农桑、兴修水利、屯田积谷和招怀流民、兴复县邑、富国强兵三个方面入手,重点分析了曹操保护农力.鼓励生产,募民屯田,积蓄谷物,储备军资和增强国力的安邦定国战略思想。

  • 试论洪秀全的农业经济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作者:詹素平; 叶金茹 刊期:2007年第03期

    洪秀全的农业经济思想主要表现为:人人平等;建立“大同”社会;土地国有,平分田地;农副产品统一、平均分配;“军”是农村公社。它在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打破了封建等级观念;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启发了农民的阶级觉悟;确立了劳动和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对后来的革命产生了影响。

  • 关于我国古代棉与木棉名实问题的探讨

    作者:曹秋玲; 屠恒贤; 朱苏康 刊期:2007年第03期

    从植物学分类、文献记载、实物分析及木棉纺织加工的角度,确定中国古代新疆种植的是草棉,南方种植的既有亚洲棉,亦有木棉科的木棉。有些古文献中所称“白叠”实指草棉;“古贝”、”古终”、“木绵”、“吉贝”、“木棉”,实指亚洲棉;“桐华”可能指木棉科的木棉。近代文献中,又往往将多年生海岛棉与木棉科木棉混淆。木棉在古代和现代都可...

  • 从汉文帝诏令看文帝朝的重农政策

    作者:余光煜 刊期:2007年第03期

    《全汉文》收录了文帝的三十三篇诏令,分析这些诏令,我们可以看出文帝施政的一些特点。文帝悯农、恤农的情感,俭朴、爱惜民力民财的品德以及他重农、劝农的一些举措,在这些诏令中都有所反映。成就文帝治绩的主要原因,一是因为他能接纳善言,倾听并采纳臣下的进言;二是他能选贤用贤,这些贤臣帮助他成就了治绩。

  • 远洋陶瓷贸易与番薯的引种

    作者:陈立立 刊期:2007年第03期

    西班牙人急于从中国的陶瓷、丝绸商品中获得巨大的利润,由于西班牙的商品在中国没有销路,他们只能使用白银购买中国商品。驾驶一艘装有白银的空船飘过太平洋是极其危险的,于是番薯作为压船之物,运到了菲律宾。在菲律宾有众多的爱国华人,其中一些有心人把番薯引种到中国,这是在1565年到1593年之间完成的。

  • 清末乡村民变的新政“激素”——以浙江农村为例

    作者:邵晓芙 刊期:2007年第03期

    清末,以农民为主体的民变连绵不断,成为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引发民变的原因颇为复杂。本文以浙江为例,探析新政与民变的因果关系,笔者认为新政施行过程同时也是激发民变的过程。

  • 张之洞与湖北近代农业产业化

    作者:刘亚玲 刊期:2007年第03期

    基于对农、工、商三业关系的认识以及为改变湖北近代农业落后的状况和“漳源塞漏”,督鄂期间的张之洞在农业领域颇有兴作,如创办龙头企业以带动农业特别是多种经济作物种植业的发展、提倡科技兴农、拓宽农产品市场及销路、注重提高政府及官员的服务意识等,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湖北近代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也为当今我国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提供了历...

  • 1927—1949年湖北省的公立农场与乡村建设

    作者:王蓉 刊期:2007年第03期

    1927—1949年间,湖北省境内的公立农场体系已比较完整,其组织形式虽有多种,但目标仍比较统一,由初期比较单纯的改良生产,逐步发展为改良生产与改进农村同时并举,成为国民政府乡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与方式。

  • 试论20世纪30年代的农业危机——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的考察

    作者:汪效驷 刊期:2007年第03期

    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农业出现了急性、全面、深刻的危机。1932—1934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农业出现了惨烈的景象。这场危机是近代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力极度衰弱的集中表现,是生产不足和生产过剩相交织的危机,其破坏程度极其严重,它留给我们诸多启示。

  • 试述调整时期湖南的农业政策

    作者:罗彩云; 邹菊如 刊期:2007年第03期

    调整时期(1961—1965)湖南农业政策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颇具全国代表性。这一时期湖南农业政策的调整主要是从生产关系方面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行初步探索,调整体制;生产力方面主要是采取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两者的内在理念皆在于遵循客观经济发展规律,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这对当前的新农村建设无疑具有重大的...

  • 近代江西农村要素市场嬗变的考察

    作者:孙桂珍; 李剑萱 刊期:2007年第03期

    由于帝国主义入侵的影响,近代江西农村要素市场发生嬗变,逐步发育、发展。本文试对近代江西农村的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等要素市场的发育、发展状况进行逐一考察,分析近代江西农村要素市场的嬗变过程。

  •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与民族进取心的重振

    作者:汪先明; 陈晓江; 洪英俊 刊期:2007年第03期

    中国特殊的地理条件形成的中国古代封闭分散的农业经济,是人们具有保守心理的经济根源。与中国实际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是克服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和人们心理的保守性的精神力量。

  • 寻找汉字母国失落的历史记忆——从“料理作羹”、“茶料理”到日本料理

    作者:张慧荣 刊期:2007年第03期

    料理是汉语原创词,成为日语的基本词汇统一的餐饮、烹饪的日常用语。日语的“料理”一词,推断是由到中国学习医学的遣隋使、遣唐使带到日本,作为中华餐饮文化、中医文化和佛教文化的载体来到扶桑而落地生根。

  • 客家方言几个与动物有关的古语词本字考辨

    作者:温美姬 刊期:2007年第03期

    本文从客家方言代表梅县方言出发,从音义角度,结合古代文献,考辨了客家方言中六个与动物有关的古语词的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