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典籍文字研究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杂志简介:《民俗典籍文字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4年创刊,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半年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训诂学与词汇学、章黄学术研究、文字学、文献学、跨文化研究、汉字文化研究、民俗学、音韵学、特稿

主管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主办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
创刊时间:2004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半年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16
总发文量:370
总被引量:143
H指数:4
引用半衰期:10.1746
平均引文率:5.1707
  • 传统语文学仍可有新的作为

    作者:周流溪 刊期:2017年第02期

    语文学是自古相传的学问,从印度、中国、希腊、罗马的情况可以看到它的发展轨迹及其对语言和文化研究的重要贡献。现代语言学兴起以来,有人把语文学看成是“前科学时代的”学问。我们不能认同这种片面的观点,必须把语文学重新定位为连接严格的语言学和一般人文学科的中间地带。语文学是典型的“人文的语言学”,这个学术传统正宜继承下来;语...

  • 跨文化对话的两个主题

    作者:乐黛云; 陈越光 刊期:2017年第02期

    跨文化对话最近十年的研究视野与方法,大体集中在两个主题上:一是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文化本位,二是全球治理、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21世纪世界格局出现了一个新维度,就是中国因素的加入。中国走向世界,在改变自己中影响世界,在发展自己中促进世界。这也自然是一个跨文化对话的过程,而要展望这一过程的方向,要问这一过程...

  • 民俗体裁学:钟敬文与普罗普的对话——以“地下世界”故事类型研究为个案

    作者:董晓萍 刊期:2017年第02期

    “地下世界”或“地下的生活”“别的国家”“别的地方”的故事类型研究,与当今提倡的跨文化研究中的自我与他者叙事研究有关。钟敬文和俄国的普罗普曾各自编制了本国的故事类型,其中涉及“地下世界”故事类型的研究。从世界故事研究系统看,正是由于有了他们的著述,才产生了非AT故事类型系统,并足以与当时占据主流地位的AT并行,形成了多元...

  • “木客”传说、历史记忆与社会生活(上)——以赣南鹭溪社会的身份认同为中心

    作者:张丽; 万建中 刊期:2017年第02期

    文献记忆中的赣南“木客”存有多种不同的族群身份认定,文章所选择的田野调查点正好位于官村、白鹭一带,作为早期族群身份的“木客”传说始终在影响整个田野调查工作的深入。在对“木客”传说流传的时空梳理与村落民间叙事话语的关系反复整理下,借用斯科特的文本分析方法,用公开的文本与隐藏的文本及其相互转换关系分析了鹭溪社会族群的...

  • 从墓园祭祀延续儒家“仁”道教化——兼谈马来西亚华人殡葬的礼仪传承

    作者:王琛发 刊期:2017年第02期

    按照儒家的实践,人们不仅是由殡葬到祭祀活动去调适与建构从节哀顺变到慎终追远的情感演变,所有个人也是通过各种周而复始的祭祀活动,内化与升华其眼前到内心代表整体文化与价值的一切,其过程发挥着维续纲常的神道设教作用。以马来西亚的马六甲与槟城为例,华人借由义冢的祭祀传统,凝聚社会认同,重建伦理纲常与传承文化意识,是有利于南洋...

  • 叙事世界与真实世界

    作者:于鲁·瓦尔克; 董晓萍 刊期:2017年第02期

    在国际民俗学的研究中,魔法故事研究始终是一个经典课题。学者们的研究兴趣从人兽变形的古老故事,转移到民俗信仰体裁研究上来,揭示有距离的故事世界与超自然信仰之间的联系。故事的讲述人将人生故事与故事世界混合一起,将自己变成传统故事世界中的表演者,并与超自然界的参与者一起登台表演。有了他们的讲述活动,有距离的故事世界与现实世...

  • 《龙龛手镜》“相承”补说

    作者:杨宝忠 刊期:2017年第02期

    《龙龛手镜》(以下简称《龙龛》)注文出现的“相承”并不是说明字际关系的术语,“相承”二字在注文中当连下读,意为“相传”,与《字样》残卷中的“相承共用”意义、用法和来源均有不同。

  • 记录三百年前徽州方言的重要文献:《古歙乡音集证》

    作者:张凯 刊期:2017年第02期

    在众多记录徽州方言的历史文献中,《古歙乡音集证》可谓是代表性文献。这不仅缘于其成书的时间较早,距今约300年左右,更重要的是该书反映的方言具体地区——歙县西乡,方言特征突出。该书不仅是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方言词典,更是一部带有百科性质的历史文献资料汇编。

  • 敦煌《楚辞音》残卷误读举正

    作者:王贤明 刊期:2017年第02期

    敦煌《楚辞音》残卷(P.2494)为多种书籍收入,并被学界广泛征引,且已有《庚辰丛编》与《敦煌经部文献合集》等两种排印本。在排印本及各家征引中,存在句读、识字等错误,不利于对残卷的有效利用,有待改正。与识字错误相比,句读错误较少,主要有“某,今某复同”“同某某反”等两例。识字错误的形成原因大致有两种:有因形近而误,如“升...

  • “三礼”单个名物词的色彩义和修辞义

    作者:刘兴均; 刘进秀 刊期:2017年第02期

    “三礼”是指人儒家经典的《周礼》《仪礼》和《礼记》。名物词是反映具体而特定之物的词。“三礼”名物词多达4595条,所涉物类包罗天、地、人等各个方面,因此,“三礼”名物词的词义丰富多彩,“三礼”单个名物词词义有概念义、色彩义和修辞义等,限于篇幅,本文只探讨“三礼”单个名物词词义中的色彩义和修辞义。“三礼”单个名物词的色彩义...

  • 万光泰《蒙古字括》与《元朝秘史》音韵研究

    作者:张民权; 田迪 刊期:2017年第02期

    在清代学术史上,万光泰是第一个从历史和语言两个方面研究《元朝秘史》的学者,他有两本重要的研究著作《元秘史略》和《蒙古字括》。可惜这两部书稿深藏图书馆,人们很难查阅研究,尤其是后一部著作,鲜见人们提及。《蒙古字括》主要研究《元朝秘史》音译汉字及其声韵关系,它以音图的形式展现了元代汉语的语音系统,其研究与《中原音韵》声韵...

  • 也谈景德镇珠山出土瓷器上的八思巴字

    作者:宋洪民 刊期:2017年第02期

    1987年,景德镇珠山出土了一件八思巴字款青花盘和两个碗,当时,这两件瓷器被标明是明代中晚期正德年间的产品。蔡美彪先生予以鉴定.结论是:瓷器是元代的,上面的八思巴字是至正年制。但研究瓷器的学者有的还是倾向于将其归入明代。我们进一步分析了八思巴字“至正年制”年款的拼写形式,并与黑水城文献中元代文件的一些八思巴字手写体对比,...

  • 法中汉语教育比较研究

    作者:白乐桑 刊期:2017年第02期

    法国和中国的汉语教育有各自的历史,也有各自学科建设的重点。从法国的汉语教育和学科建设的角度看,要了解中国汉字教学传统,也要根据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包括探索字本位、字门槛等教学法,重视基础教育和深入了解中国文化传统等。

  • 儒学与思维的语言

    作者:汪德迈 刊期:2017年第02期

    中国古代文言文的产生和使用,体现了从语言的交流功能转向语言的思辨功能的历史。文言文能证明中国的思维方式是理性的,但这是非西方式的理性。中国的历史告诉我们,中国思想依靠这种理性,在科学文化领域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 纳西东巴文“图画性”问题初探——兼论东巴文文字的性质

    作者:武晓丽; 曾小鹏 刊期:2017年第02期

    文章从单字、造句两个层面归纳整理了纳西东巴文的图画性特点,认为合文、语段文字等问题实质上与文字的图画式布局关系密切。东巴文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使用场合:东巴经、应用性文献。由于传统习惯等原因,前者用少量字形按照故事场景作图画式布局,使得单字只有保持足够的象形度,才能获得较多的组合机会;而在失去了图画式布局、几乎与语序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