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典籍文字研究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杂志简介:《民俗典籍文字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4年创刊,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半年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训诂学与词汇学、章黄学术研究、文字学、文献学、跨文化研究、汉字文化研究、民俗学、音韵学、特稿

主管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主办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
创刊时间:2004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半年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16
总发文量:370
总被引量:143
H指数:4
引用半衰期:10.1746
平均引文率:5.1707
  • 论汉字与汉语的关系

    作者:王宁 刊期:2015年第01期

    汉字和汉语的关系问题,是当前汉字研究与应用中大家都感兴趣的问题,议论很多,也存在着不少认识上的误区。汉字与汉语关系十分密切,其中的诸多现象,是拼音文字与语言的关系中看不到的,固守西方理论无法正确解决汉字与汉语的关系问题。在词汇和语义的教学中,由于忽略汉字的作用,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但是,在强调汉字对汉语积极影响的同时,又有另一...

  • 汉语的特点究竟是什么

    作者:戴庆厦 刊期:2015年第01期

    本文认为,从宏观上把握汉语的特点,比较切合实际地认识到究竟有哪些特点是汉语独有的,或起关键作用的,这样在汉语的教学、研究中就会减少主观性、片面性、盲目性,防止局部"摸象"或"一叶遮目"。人类虽然天天在使用语言,但对自己的语言的特点却不甚了解,而且往往会用别的语言的特点来套用自己所学的语言的特点。作者通过汉语与非汉语的比较,发现汉...

  • 古文字构形中的句法信息

    作者:冯胜利 刊期:2015年第01期

    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之上[1],讨论上古文字构形部件所反映的句法信息。文章对《说文》支部77个字进行逐一分析后,认为其中40余字可理解为动词标记性派生词,其中之"支"可解释为"使动CAUSE""直动DO"等轻动词标记。文章最后指出,如果上述现象属实,那么"汉字构形句法说"就不失为上古文字学中一个值得深入开发的新课题。

  • 汉语语法新问题:古代汉语体貌系统的形态语法(英文)

    作者:梅思德 刊期:2015年第01期

    本文讨论的问题是上古汉语的形态语法,即从语法角度探讨文献语言中词缀所含有的各种形态标记。目前普遍认为,存在着一个形态系统,它直接影响词的类,包括上古汉语的形态。通常认为,形态系统关乎完成一未完成体的交替,属于语法体貌范畴,但本文的讨论假设它与动词的"态"关系更大,即属于行为方式(体)。但这种系统的程度和作用仍值得继续讨论。一个重...

  • 汉语动词中的方向对立统一现象

    作者:王诚 刊期:2015年第01期

    方向具有相对性,从不同视角观察同一动作,立足点不同故方向有别。方向的对立统一关系体现于动词词义发展和词的派生、分化,本文讨论和分析了进退、内外、上下对立统一的若干例证,说明认识这一现象有助于汉语、汉字的教学。

  • 试论“兮”与“可”及其相关问题

    作者:胡敕瑞 刊期:2015年第01期

    本文讨论四个问题。(一)"兮"与"可"本为一字;(二)"歌"源于"可","兮"就是古歌的遗踪;(三)"可"具有应和、呵责、感叹三种功能;(四)中古的某些"何"对应上古的"兮(可)"。四个问题构成本文的四个部分。

  • 《文始》初文、准初文内部关系探析

    作者:刘丽群 刊期:2015年第01期

    《文始》中的510个初文、准初文是章太炎进行同源系联的起点。初文、准初文虽然是从文字形体的角度进行界定和提取的,但章太炎在实际系联中却十分重视沟通初文、准初文之间的形音义关系。本文对《文始》初文、准初文的内部关系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分析,其间呈现的异体关系和衍生关系对于探讨《文始》初文、准初文的性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 《说文解字》正篆与重文的义符替换现象分析

    作者:胡佳佳; 牟丹 刊期:2015年第01期

    正篆和重文是《说文解字》中的固定用语。一般的观点认为,《说文》中的正篆与重文就是音义相同而形体不同的异体字。仅从形体差异的程度来看,正篆与重文之间差别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书写上的差异;2.构字方式上的变化;3.同一种构字方式,构件选取上的不同。本文把异体字间采用同一种构字方式,而义符不同的现象称为义符替换。王宁先生在《汉字构形...

  • 论《说文解字》对《毛传》的继承与发展

    作者:孟琢 刊期:2015年第01期

    《说文》训释源自对先秦两汉训诂传统的扬弃,其中最典型的现象是《说文》对《毛传》的继承与改造。《说文》大量的词义训释直接取自《毛传》,在继承的同时,《说文》根据自身性质对《毛传》进行改造。这一改造源自形义统一原则和词义训释规律的推动,以义界为训释改造的主要形式。通过对《毛传》的继承与改造,《说文》实现了对训诂传统的优化。

  • 社区词是社区生活的写照

    作者:程祥徽 刊期:2015年第01期

    语言成分是社会生活的直观反映。在不同的社区,同一种语言文字,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并在语用中呈现别具特色的语言现象。本文试以传统诗歌形式观察海峡两岸——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四个地区的汉字字词运用与社会文化生活的关联。比较四个地区汉语字词运用的差异,展示汉字新词现象,并分析汉字新词产生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 “子不语怪力乱神”考释

    作者:李添富 刊期:2015年第01期

    长久以来,学者对于《论语·述而》篇的"子不语怪力乱神"并没有太多不同的意见,甚至一致认为那是孔子谨慎态度与理性精神的重要展现。随着学者研究态度以及思考模式的发展与转变,原本看似简洁扼要、语意明确的这一段话,不只在断句上起了变化,在说解上更是产生了诸多的差异。透过这七个字所呈现的孔子人格与处事态度,更是引起广泛的讨论。本文试从...

  • 翻译及文化嫁接:从历史语言学看“男性”和“女性”

    作者:朱萍 刊期:2015年第01期

    本文用历史语言学的方法考察了两个诞生于20世纪初的新词:"男性"和"女性"。通过把这两个语言的能指符号放在其历史的特殊性和变异性中进行分析,本文彰显了种族和性别这两者的交互作用。在这两者的交错关系中,20世纪初半殖民地的中国知识界产生了非线性的和后结构主义的性别思想。这个研究证明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并不是消极复制西方的二元性别体...

  • 汉字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位置——论非汉语语境下的汉字教学

    作者:朱志平 刊期:2015年第01期

    21世纪二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习者目的语交际能力。这意味着使学习者同时具备运用汉语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其中的读和写均会涉及汉字。汉字给第二语言学习者带来两层困扰:认读和书写。由于汉字是形音义三位一体的,在意义上与汉语词汇关联。本文主张利用汉语词汇与汉字的意义关系,将汉语的语言系统与书写系统整合起来纳入汉语教学,处理好汉字...

  • 上下左右:汉字合体字组合方式对认知的影响

    作者:罗福腾 刊期:2015年第01期

    本文回顾了学者们有关"汉字左右结构与上下结构对学生认读汉字的影响"的报告和结论,以及历史上在"异体字整理、繁体字简化"等过程中所透露出的"左右结构汉字优先于上下结构汉字"的专家选择的倾向性,认为专家的倾向性来自于汉字使用者的长期实践。

  • 琉球国的汉文教育

    作者:濑户口律子 刊期:2015年第01期

    琉球国(今日本冲绳县)与中国之间有着悠久的交流往来的历史。两国正式的外交关系始于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明永乐二年(1404),琉球国开始接受明朝皇帝的册封,直到晚清同治五年(1866),前后长达500年之久。琉球国以"朝贡贸易"为重要国策。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闽人三十六姓"来琉,定居于琉球那霸久米村,他们对琉球社会以及文化做出了极大贡献。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