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Marxist Philosophical Research

杂志简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1年创刊,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社会期刊。该刊是一份半年刊,致力于发表社会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

主管单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主办单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创刊时间:2001
所属类别:社会类
发行周期:半年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9
总发文量:631
总被引量:418
H指数:6
立即指数:0.0156
期刊他引率:1
平均引文率:3.5313
  • 缅怀李达老校长

    刊期:2006年第01期

    <正>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纪念李达同志重建武汉大学哲学系五十周年,意义非常重大。李达同志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是我们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是杰出的革命家、理论家和教育家,也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1990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领导小组副组长胡乔木同志在纪念李达同志百年诞

  • 1920:的思想足迹

    刊期:2006年第01期

    <正> 笔者曾在《1919:的思想足迹》一文的开头写道:"一年,对于一个人的生命来说,是一个不算长的时间;对于一个民族的历史来说,更是一个极为短暂的瞬间。在生活平淡的岁月中,一年的光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在历史的转折时期,一年的时间则足以实现划时代的飞跃。"如果说1919年对于来说是思想上大飞跃

  • 李达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之路的当代价值

    刊期:2006年第01期

    <正> 李达开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道路,是一条理论拓展之路、方法渗透之路、文化融合之路;而李达本人,则是这条道路上的桥梁。他把哲学同中国的革命实际和经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了;把哲学同正处在十字路口的经济学、历史学、法学、教育学结合起来了,使它们符合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从而获得了新的学术生命力。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思想的启蒙

    刊期:2006年第01期

    <正> 启蒙不仅是现代化的前提,而且也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世界各国在现代化过程中都无一例外地经历过现代思想启蒙运动。启蒙的彻底与否,事关现代化的成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成功,在一定意义上当归功于它们启蒙的彻底。但在中国,启蒙是不彻底的,它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未完成的历史任务。马克思主义中

  •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解读

    刊期:2006年第01期

    <正> 一、哲学发展观与社会发展理论社会发展理论是用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和改造世界结出的思想硕果;哲学发展观则是解读社会发展理论的钥匙。在谈到哲学发展观时曾经指出:在人类的认识史中,从来就有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辩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即发展观。这就是说,唯物辩证

  • 论邓小平的社会实践观

    刊期:2006年第01期

    <正> 主体探索和变革现实的实践活动,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不同的特点,与此相适应的人们的实践观念也会被赋予不同的内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无论是实践的主体、客体,还是中介都是以往的实践活动

  •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时期认识论研究的特殊性问题

    刊期:2006年第01期

    <正>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时期的认识论问题,如同马克思主义有没有自己的哲学问题一样,是西方有些哲学家所否定的。在国内对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持否定态度者,自然从逻辑上否认了认识论问题。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一元化。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笔者曾写过专文予以论

  • 一段思想因缘的解构——《神圣家族》的文本学解读

    刊期:2006年第01期

    <正> 《神圣家族》一书的全名是《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驳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它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第一部作品,是他们对由青年黑格尔派主办的德文月刊《文学总汇报》上所反映出的思想倾向和理论观点的一部回应性、论战性的著作。"在论战中鲜明地表达自己肯定的观点",是马克思、恩格斯理论创作

  • 马克思的宗教观及其省思

    刊期:2006年第01期

    <正> 一提到马克思的宗教观,人们就会想起他那句名言:"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连西方的普通老太太都知道。显然,我们不能停留在这样的水准去了解马克思的观点,更不能就此去估计马克思宗教观的理论分量。为了大致刻画马克思宗教观的整体面

  • 马克思的对象化概念解读

    刊期:2006年第01期

    <正> 自1978年以来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以实践论取代唯物质论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核心,确立了人的主体性,确立了哲学本身的属人性质——哲学的根本目的不是像科学一样确证某种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存在,而是

  • 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实践本体论

    刊期:2006年第01期

    <正> 本文从文化哲学的视野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的实践观,认为《形态》的功能不仅在于确立了唯物史观,而且在于以实践本体作为中介,确立了马克思的文化哲学传统。

  • 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共产主义思想

    刊期:2006年第01期

    <正>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论述的共产主义并不是具体的目标,而是异化劳动的积极扬弃,是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共产主义应该从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中去发现,它"是扬弃了的私有财产的积极表现"。所以,针对资本主义社会

  • 马克思“实践的唯物主义”的文化哲学性格

    刊期:2006年第01期

    <正>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曾经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学称之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实践的唯物主义"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哲学形态?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们已经对"实践的唯物主义"作出了各种各样的阐释。在第二国际,拉布里奥拉是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定义为"实践哲学"的第一人。他把马克思的

  • 关于“全球化”的主体性思考——对“全球化”的一种马克思主义观的阐释

    刊期:2006年第01期

    <正> 最初流行于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全球化",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一种"社会历史性"的共识,但"全球化"研究的热潮却在持续了十几年后的今天似乎开始出现了质的方面的"冷"的趋向。究其原因有二:全球化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世界历史过程,且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故人们是不可能通过所谓

  • 价值的实践品格及其方法论意义

    刊期:2006年第01期

    <正> 价值论研究诚然包含理论与思辨,但却不是纯粹理论的思辨,不是书斋里冥思苦想的"学问",而是一种源于生活实践、具有鲜明实践品格的"实践哲学"。它以人的具体的历史的社会生活实践为基础,同时旨在以具体的历史的创造性活动,追求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