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马克思毕业论文

马克思毕业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2-02 10:36:55

马克思毕业论文

马克思毕业论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职业理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8-0255-02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而马克思主义职业理想教育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具有基础地位。在思政课教学中充分展开马克思主义职业理想教育,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职业理想教育的具体内涵

职业理想是个体基于自身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等因素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实际情况和社会主流价值观,对自己未来所从事的工作、事业成就等的向往和追求[1]。马克思主义职业理想则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宗旨,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原则,协调实现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个人理想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有机统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职业理想教育,其具体内容包括:一是帮助大学生解决选择什么样的职业问题,通过培育其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将个人的前途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具备为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自觉担当重任的责任意识,从而选择既能够为人民服务、又合适自己的职业;二是帮助大学生解决正确对待职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为大学生提供思想指导和精神激励,使他们能够有信心、有勇气面对职业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和困难,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不懈奋斗。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施马克思主义职业理想的必要性

第一,实施职业理想教育,是解决大学生择业和就业问题中的思想困惑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生就业难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的看法颇具代表性:“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首先,国际经济形势持续低迷,青年就业问题严峻;其次,我国宏观就业形势面临经济放缓、就业总量持续增加和结构性矛盾突出三重压力;针对高校毕业生的有效用人需求呈下降趋势。”从学生的层面来看,大学生普遍存在自我认识和自我定位不清、对外部世界缺乏了解,具体的职业发展方向模糊、对工作的地点、条件和待遇要求过高的现象。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指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而是指他们难以找到自己想要的工作。城市人才过剩,而农村人才稀缺;东南部人才竞争激烈,而中西部人才稀缺,这是我国人才分布的实际情况。很多毕业生都希望留在经济发达地区,进入国家机关和外资企业工作,选择去中西部地区、小城镇或乡镇企业工作的相对较少。过于重视职业的物质待遇,却忽视了职业的理想价值和社会价值,难以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市场需求调整自己的职业发展观和理想观,这是当代大学生的通病。更有少部分大学毕业生由于未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宁愿沦为“啃老族”,也不愿意调整自己的思想观念,降低自己对职业的过高要求。

因此,大学生在择业和就业问题上的功利化取向、理想的淡漠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它一方面使大学生陷入了思想和道德观念上的误区,另一方面又加大了我们经济领域原本就存在的区域发展不平衡趋势,不利于经济发展突破现有的瓶颈和就业环境的综合改善,从而可能导致大学生就业环境和就业机会发生恶化的不良趋势。面对这样的现实困境,加强马克思主义职业理想教育,是解决大学生在职业理想观上存在的思想误区的必然要求。

第二,实施职业理想教育,是提高大学生职业教育的有效性的现实需要。由于师资相对缺乏,高校往往只注重第三学年的毕业生就业指导。而就业指导又过多地停留在就业政策宣传、就业信息提供、择业技巧的指导上。高校对大学生的职业理想观的关注较少,对大学生的职业意识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很少涉及。极少数以职业理想为内容的职业发展指导只能以选修课或讲座的形式开设,既没有照顾到绝大多数学生的现实问题和实际需要,又无法收到长效。因此,把职业理想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既能够扩大职业理想教育的受教育者范围,又能通过职业理想教育的常规化提高其实效性。它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职业理想教育的现实需要。

第三,实施职业理想教育,是强化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时效性的必要途径。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对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积极探索对大学生实施有效的理想信念教育的新载体和新领域。马克思主义职业理想教育正是这样的领域。“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必须通过制定与广大人民的现实利益和觉悟水平相符合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体现为现阶段广大人民的职业理想和追求。”[2]马克思主义职业理想是实现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践基础。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是一个空洞的理想。它直接影响每一个大学生的事业进展,并且必须通过广大毕业生的职业实践才能逐步实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职业理想教育是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中国当代实际相结合的切入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职业理想教育为一个新的有效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理想信念教育,将其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通过它来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精神,同时让大学生在经历创业的艰难的过程中树立起事业必胜的信念,这种对事业必胜的信念能够激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和对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信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职业理想教育能够改变高校思政课教学脱离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实际需要、流于道德说教的通病,从而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时效性。

三、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施马克思主义职业理想教育的路径

第一,统筹利用思政课的教材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各科课程教学中开设关于“马克思主义职业理想”的专题讲授。为此,思政课的各科教师必须通力合作,在统筹把握思政课各科课程的教材体系的意义上吃透教材。他们需要抓住如下逻辑线索:马克思主义职业理想基于“全人类的幸福”这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根本出发点,落脚于“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上。它因此体现为伦理尺度、历史尺度和现实尺度的有机统一,表现为每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实现自身职业理想的过程。

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职业道德教育这部分内容的讲授中,教师展示的是马克思主义职业理想的伦理维度。教师需要强调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理论基础和信仰基础是马克思主义职业理想,强调马克思主义职业理想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等内容的统一性、兼容性和历史发展性。又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关于、新中国建设等内容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从近代到当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职业理想实践过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对“全人类的幸福”这一终极价值的追求贯穿于这个历史过程的始终。

专题讲授能使大学生明白,马克思主义职业理想是在历史传承、现实关切和终极价值追求意义上不断向前发展的社会实践。它强大的说服力来源于它的实践品格。它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去正视和承担的历史使命。

第二,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和思想倾向为素材,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实践教学环节。教师以“情境再创设”的方式把具有含金量的师生共同经验和共同问题在课堂上综合展示出来。比如,教师可以组织一组大学生就业的正面案例和反面案例来设计课堂情境,从其中引导学生思考工作条件与待遇、职业技能、职业理想、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等因素在个人职业发展中的重要程度。教学方式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案例的可辩论性、学生的思想水平和思考的兴趣点来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比如,对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做背景的案例分析,可以采取专题研讨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进行理论学习的问题意识、思维方法和综合能力。而对现实性特别强、和大学生的现实生活、思想观念有密切联系的案例,则可以采取演讲辩论式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讲演或辩论活动促进学生加深对相关思想误区的辨别能力、价值辨析和批判能力。在组织充分的课堂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得出针对一些有代表性的思想观点的结论,以此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和职业理想观。

第三,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开辟马克思主义职业理想教育及实践的第二课堂。马克思主义职业理想的必须经过意识与行为实践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反复内化和外化的过程,才能真正地为当代大学生所认同。在这个过程中,课外实践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够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职业理想的知、情、信、意等内在心理要素形成相互影响的心理综合机制,使马克思主义职业理想的思想观念被受教育者主体所认同,形成支撑大学生的职业发展与创业实践的巨大精神力量。比如,充分利用高校创业社团的资源,鼓励学生在不耽误学习的情况下,参与兼职或创业实践,从而切身体会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对于个人能力和品德的锻炼意义。再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西部、基层、条件艰苦的边远山区等地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通过开展针对企业、农村、部队的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能够更深刻地接触社会、了解国情、体验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能够逐渐地明白个人价值的实现必须基于社会价值这一前提、个人事业的成功依赖于相应的社会条件,从而感受马克思主义职业理想强大的理性说服力和精神感召力。因此,课外实践活动有利于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行为的实践导引,通过兼职创业实践和社会实践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来促进他们对马克思主义职业理想的认同。它能够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切实提高大学生对他们所遇到的就业和职业发展问题的反应和辨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的来说,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开展马克思主义职业理想教育的具体路径是: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各科课程教学中开设关于“马克思主义职业理想”的专题讲授;以职业理想为主题设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高校的社团资源,通过社会实践和创业实践开辟马克思主义职业理想教育的第二课堂。

参考文献:

马克思毕业论文第2篇

恩格斯也说过这样的话:古代语和现代语“……在目前(资本主义的——作者)社会制度中仍旧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纵然它们还并没有多少可能性去超越民族的界限……”

列宁不止一次地着重说:“……谁想要知道敌人,那就应该在敌人的国家里观察和研究……”也就是说要知道敌人写些什么,讲些什么和做些什么,而外国语的知识便是认识敌人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在他们自己的整个生涯中从不曾停止过在古代语和现代语上面的工作。

这在中学毕业证书上,这些伟大的人物已经表示出他们怎样认真地学习语言,在学校里怎样知道广泛地去应用它们,马克思在一八三五年九月二十四日收到的脱里尔旧制中学(八年)的毕业证书上面,在成绩表中关于语言知识曾是这样表示了的:

“A,德文方面,文法及作文均甚优良。B,拉丁文方面,翻译及注译亦佳,……会话则已达到满意之速度矣。C,希腊文方面,知识与熟练程度与拉丁文略同,……。D,法文方面,文法颇佳,……口头号叙述有若干之进步。”

一八三六年在恩格斯的爱里倍尔费达中学的毕业证书上,关于古代语与现代语也同样地被给了相当高的评价。在列宁的中学毕业证书上我们看到除俄文外的四种语言——拉丁文、希腊文、德文和法文——的成绩。

中学毕业以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更加热烈地和深切地继续研究各种语言。从旧制中学出来,经过三年,在一八三九年四月二十七—

—三十日。恩格斯曾经在给威廉·格莱倍尔的信上写着他开始读古代希腊文和继续研究拉丁文,然后预备读英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法文和荷兰文。因此拉发格称呼恩格斯为“数国语言对照读本:——那就是说精通许多国语言文字的人,不是没有理由的。

关于马克思的一切,可以从他自身的工作上去认识和证明他是一个卓越的语言通,李卜克乃西写过:“他为《纽约论坛报》所写的论文是用标准的英语写的。他的《哲学之贫国》一书是用标准的法语写的……

而关于列宁,则康斯坦丁诺瓦、克鲁普斯卡亚曾经写过:“列宁……很好地知道德文、法文、英文……以及用这些文字从事翻译,读过波兰文和意大利文……”(一九三七年九月五日真理报)此外他还知道拉丁文,希腊文及斯拉夫文。

这样看来,我们伟大的导师们是怎样精通许多语言呵!那末,我们在这里应该向他们学习些什么呢?

首先应该学习的乃是马克民、恩格斯和列宁在这一工作上的共同的原则性的立场。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卓越的共同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上他们强调着说“……无论思想也好,无论语言也好,自己并不能称成独特的界限……实质上它们只不过是实际生活表现而已。”

马克思主义创始者们的这个天才的见解完全驳倒了许多资产阶级的学者,他们以为语言是可以超出于一切社会进化的联系之外去从事研究的。在全部发言上熟悉了一定民族的语言,只能作为研究这个民族的进化历史、它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等特性的准备(或者同时研究)。

这就是我们的导师们研究语言的方法。

不但如此,恩格斯在他和杜林的论战别指出一定语言的实际研究不能够从科学方法和广义语言学中割裂开来,我们的导师们无论何时都不容许那种割裂,而且辛辣地嘲笑了蔑视语言学价值的人,他们仅是形式地研究语言,并不在它的科学原则上真实地工作。

照威廉·李卜克乃西的回忆录所写,马克思

深入地从事研究一定语言的起源,进化和结构。这一点在马恩自己的文章中也可以找到证据。他们的几十封和几百封来往的信件,都是关于政治的,哲学的和文学问题的指示,同样也包括了语言的问题。

关于列宁,克鲁普斯卡亚回忆道:“……卓绝地知道基本的欧罗巴语言,他整个的生涯都是不倦地继续努力去通晓它而达到精巧的地步,这就使他能够证明每一种这些语言的本质。有一个时候,他曾是辞学的热烈研究者,并且不止一次地使我吃惊于他在这一方面上之有规律的和不放松的把握。……”

现在我们就要谈到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在研究外国语言时所利用过的实际方法。

从他们的传记和文章里,我们就知道他俩很快地就学会了各种不同的语言。譬如在一八六九年十月二十四日恩格斯写信给成克思说为了研究费来格夫斯基所著的俄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他要介绍一个多年替他翻译俄文书报的巴尔克格依姆去帮助他,但是马克思决定用他固有的热情自己来学俄文,而就在一八七年二月十日,即是说经过的约摸五个月辰光,他写信给恩格斯说:“费氏的书我已经读了一百五十页了,这是报导真实的俄国经济情况的第一步著作。……”这样地学会了俄文,马克思就常常用原文来读俄国政治和经济的书籍。恩格斯学会语言更迅速了,他在一八五二年三月十八日给马克思的信上写着:“……二星期来,我勤勉地用功于俄文方面,现在已经很好地学会了文法,再给我二三个月的时间以增加一些必要的语汇,那末我就可以着手另外一种语言的学习了……”。

列宁也善于在很短时期内学会新的语言。

那末,他们是经过怎样的道路,用怎样的方法以达到成功的呢?当然,我们这些伟大的导师们,他们独创的天才和丰富的记忆力是起着重要的作用的,可是在许多地方,也是由于他们用了最合理的方法去工作的结果。

这一切不得不首先注意到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起先并不耗损大量的时间去学会一切细致的发音,去研究大量的文法规则和去强记住很多很

多的单词语汇。这并不是说他们不重视研究外国语的这三个重要的要素(发音文法语汇)而是他们一开始就在书本和工作中,从原文上去把握这些要素,他们一开始就直接地从他们决心要学的文字上,照原文阅读。

马克思毕业论文第3篇

杨继国,男,重庆市云阳人,中共党员,厦门大学经济学系教授,经济思想史和政治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从事高校教学科研工作之前,先后当过农民、村干部、中学英语教师和银行职员。2001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经济学系经济思想史专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事经济思想史和政治经济学、管理经济学的教学研究工作;2006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08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并分别在西方经济学、经济思想史、政治经济学和管理经济学专业招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曾担任贵州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主任职务。是全国综合大学《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福建省《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长江学者评审专家;《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华南理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经济问题》等多家期刊的固定审稿人。

二、研究领域

主攻专业为经济思想史,主要从事马克思经济理论和现代企业理论研究。研究重点是《资本论》及其相关的劳动价值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等。立足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改革现实,解决中国问题,尝试借鉴现代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和方法研究马克思经济学。在企业理论研究方面,主要研究以新制度经济学为源头的现代企业理论及其实践,结合中国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向,强调“劳动者”和“经济民主”,研究“鞍钢宪法”对现代管理学发展的贡献及其在中国企业改革中的重要现实意义。同时也尝试用马克思经济学的方法研究企业理论,并将马克思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作比较研究。

三、研究成果

出版学术专著1部,主编《政治经济学》教材1部,参与中央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当代中国经济问题透视――政治经济学普及读本》的编写工作,在中外公开刊物发表经济学理论和教学研究论文70余篇;获得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等奖1项,3等奖2项,厦门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等奖2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主持省部级重点社科基金项目一项,省部级一般社科基金项目多项,横向科研课题多项。其有关学术观点受到国内外学者及中央级、省级媒体关注,在马克思经济理论,尤其在《资本论》研究方面和企业理论研究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其学术观点形成自己特点,在学术界产生一定影响。

四、主要论著

1、价值运行论纲,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

2、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经济学原理),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年。

3、马克思的增长理论与现代增长理论比较研究,南开经济研究,2001年第4期。

4、“进入权”:企业理论发展前沿,经济学动态,2001年第10期。

5、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扩展研究,厦门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6、人力资本产权:一个改变公司治理理论的命题,经济科学,2002年第1期。

7、不完全合约的逻辑悖论与企业理论创新,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3期。

8、马克思的需求理论:第二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第11期。

9、GHM模型的理论演化及其发展方向,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9期。

10、企业理论的演进逻辑及其发展方向,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7期。

11、《资本论》功能的二重性与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的重构,经济学家,2005年第6期。

12、逆向激励、国有企业监督与职工剩余控制权,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7期。

马克思毕业论文第4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属于哲学专业,学生在毕业以后是法学学士或法学硕士。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来源:文章屋网 )

马克思毕业论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生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我国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现代化建设中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1984年。十二所重点大学招收本科生和第二学士生.此后各高校开始招收本、专科生,成为众多师范院校的特色专业1988年起始招研究生.并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归属为政治学学科下。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调整和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将思想政治教育归属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也使思想政治教育找到了学科归属。

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有三类:一是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二是教育硕士(思政):三是高师计划。在研究生招生院校中,大致分为几类:第一类是有本科专业背景支撑的重点综合性大学;第二类是有本、专科专业的教育部直属和省属师范院校:第三类是开办第二学士学位专业的本科院校:第三类是专业型院校:理、工、农、医、财经、民族、地、矿、油、艺术、体育等院校,它们是该专业领域突起的重要力量;第四类是中央和各省委党校:第五类是军事院校。至2009年10月,除西藏外.各省(区、直辖市)参加2010年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的院校共280所(含军校、党校),位居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之首,招收思想政治教育的博士点也达到了60多个从培养的层次.招生的数量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教育达到空前的繁荣.学科地位得以进一步提升。对于学科的繁荣固然可喜,但我们也必须冷静理智的看待.更要看到繁荣背后的隐忧

二、硕士研究生招生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生招生考试

研究生入学考试方面.专业课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政治学、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论等课程.但死记硬背的东西多.应试色彩较重由于初试比重过高.复试阶段很难短期完全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术潜力,师生对双选的结果满意度不高。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招生归属于法学大类,对考生英语水平要求较高,一些优秀的思政本科生只能选择报考其他学科。从近几年的实际招生情况看.一般院校都需要大量调剂,而招生单位为了保证一志愿上线率.被迫降低专业考试难度。加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其他5个二级学科没有本科专业,且研究生生源不好.用公费的吸引大量学生从该专业考生调剂,分流了部分优秀生源。因受现代行为学科的影响.社会科学研究强调实证,要用到大量的数理统计和变量分析.这正是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弱点;同其他文科专业一样.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入学免考数学,而忽视数理能力的考察,将为以后的研究性学习带来影响。

(二)研究生扩招带来的影响

自1999年以来.研究生招生规模迅速扩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教育也进入快速发展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迅速有其客观原因.首先是党和国家的重视,其次是客观需士点的数量对大学排名具有重要影响。现在.许多高校都力争建设成为综合性大学.需要平衡文理科比例.尤其是理工强势院校.普遍争取在有一定教学水平和历史积淀的“两课”教学部寻求突破.申请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取得高层次学位授予权.使该专业硕士点迅速增加在经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招生、培养.取得一定经验和成绩后。部分院校逐渐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立即开始开设同级的5个二级学科.这样客观上分散和稀释了原有的教学资源.教师们承担了更大的工作压力.而学科的受重视程度则相对下降

三、硕士研究生生培养中的问题

(一)培养单位缺乏学科梯度

目前从事研究生培养的部门主要是高校的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马列部、社会科学部等.以及一些高校的党团机构、马列研究所、德育研究所等。一般都有较强的教学科研水平历史和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却缺乏培养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的经验。

考察现有的硕士点不难发现.除师范院校和部分重点大学外,多数招生院校没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专科的办学经历.跳跃式的进入研究生教育目前.本科阶段约有300所院校开办该专业.其中多半是普通师范学院.不具备研究生培养资格.使得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没有形成自然的连接.彼此分隔。

(二)研究方向和内容的泛化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调研报告》中的统计.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有19个研究方向。而硕士点的研究方向则更多.比较成熟的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青年教育、公民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等方向.体现了学科的开放性和学术研究的广泛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性特征.决定了它不仅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还要吸收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所以专业研究与现实生活和其他学科结合得很紧密.这也造成了学科一定程度的泛化,偏离马克思主义指导,使学科迷失自己的边界.出现一些学科挂靠,如一些院校将伦理学、社会学、法学等挂靠旗下.进行关联不大的研究,有名无实,即“借窝生蛋”。

(三)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困惑

由于一些有招生资格的院校没有本科层次教学专业.加上本科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并不热门,毕业生除当教师外.大多转向其他行业,因此学生生源复杂,跨专业占相当的比例学生们因基础理论知识的欠缺,和经典著作的学习困难.使导师指导时非常为难..部分人难以快速建立起学科的知识体系.了解学术前沿.几年下来,仍不知道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在后来的学习中.对专业学习渐渐失去兴趣.而转向其他研究研究生们试图在研究和毕业论文中创新,但在实证调查和方法的可行性上仍存在问题.还有的研究急功近利.直接脱离了学科的范围。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培养还缺乏比较系统的基础必修教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调研报告》中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暂时列为10门(略),这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属专业的基础人民大学也编写过一套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教材.但还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基础教材目前公认的、采用较多的是张耀灿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刘建军的《中国共产党思想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许启贤的《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其他课程则大多采用专题形式教学.随意性很大。

综观各院校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宽的知识面.具有正确的理论方向和良好的学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只是在书斋中做学问.不但要有深厚的理论.更重要的是具有开展工作的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学生们开展实际工作的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

从学生就业去向看。有中学教师、大学“两课”教师和辅导员、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员及其他就业形式。实际情况是.毕业生当中学教师在教学技能上不如专业硕士.做“两课”教师在理论基础上不够.当辅导员则缺乏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技能.使得这个“万金油”式的专业反而丧失了自己的特色和核心竞争力.造成毕业生多.就业难的事实。

四、理性回归。重塑政教辉煌

马克思毕业论文第6篇

关键词:相对过剩人口 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积累 产业升级 经济增长方式

近年来,我国就业形势非常复杂,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是:普遍出现“民工荒”现象的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依然困难。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其实并不难理解,因为每个就业群体面临的就业形势并不相同。以“民工荒”形式表现出来的劳动力短缺现象,主要表现在我国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量逐年下降,经济快速增长继续产生对劳动力的强劲需求,便导致劳动力短缺。而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并非由市场供大于求所造成,而是由于个人就业意愿和技能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之间的不匹配所造成的。可见,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问题,就必须改变以前的观念。就目前我国市场就业形势来看,劳动力短缺现象并不表示我国就业问题已经的到缓解,它仍然是我国制定经济政策的优先目标,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就业问题已不是以前单纯的就业总量的问题,而逐步转变为就业结构问题。

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经济的的研究

马克思在对资本总公式的研究中,提出了劳动力商品理论。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是一种特殊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者具有完全的人身自由,可以自由的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二是劳动者本身没有生产资料,也没有生活资料,只有依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别无他路。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也是资本积累的理论基础。

同时,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失业问题跟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有关系。马克思是这样表述的,“剩余价值的第二形式是相对剩余价值,它表现为工人劳动力的发展,就工作日来说,表现为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就人口来说,表现为必要劳动人口的减少。”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价值的生产时间,使生产相同数量的剩余价值所需的劳动力数量减少。

马克思把资本划分成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马克思认为资本构成有两个方面:一、从物质形态上看,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生产资料数量和劳动力数量的比例称为资本的技术构成;二、从价值形态上看,生产资料表现为不变资本,劳动力的价值表现为可变资本,这种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称为资本的价值构成。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并在激烈的竞争中击败对手,就必须将积累起来的资本更多的用来购置先进的机器设备,提高企业装备水平,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每个工人所推动的生产资料数量增加,从资本价值构成看表现为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相对过剩人口是伴随着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它指的是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相对过剩人口有三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是流动的过剩人口;第二种是潜在的过剩人口;第三种是挺值得过剩人口。其中潜在的过剩人口值得是农业中的过剩人口。由于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农业的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会日益减少。

根据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从事简单生产劳动的工人受到了排挤,从事脑力劳动或是复杂劳动的工人日益增加。

二、马克思的理论解决我国现阶段就业问题的可行性

马克思的理论虽然创立于100多年以前,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马克思所研究的对象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应该说是不适合社会主义社会的。但是,马克思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设想并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我国目前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发展缓慢。为了我国经济跌发展,需要商品经济的存在,用市场经济去刺激。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式,并不能说明一个国家的性质,关于此点,邓小平同志早做了精辟的论述:“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 ,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劳动力商品理论是马克思在研究资本总公式中提出的,但是它同样存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劳动者是公有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另一方面,劳动者又是以转让自己的劳动力给企业来参与分配的。因此,劳动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具有商品的属性。

马克思关于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研究也是处于市场经济的环境之中,可以说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市场经济的运行所涉及的货币、市场、价格等理论正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内容。再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上来看,无论公有制经济体还是非公有制经济体,绝大部分都受到利润最大化的驱使,以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做资本积累的主要方式。因此,运用马克思的理论是完全可以解读中国现阶段所出现的问题的。

三、对我国产生“用工荒”、“就业难”问题的分析

我国市场经济起步时期,生产力落后,由于企业资金技术的匮乏,我国只能利用现有人力资源的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来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外资的涌入和长期的资本积累使我国的加工业在东部沿海地区迅速膨胀,但是这些企业仍然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没有核心技术,缺少自主创新能力。在长期的资本积累中,并没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仅仅是在规模、数量上的扩大。并且劳动力仅仅是从事简单生产劳动的劳动者,并不是具有科学文化知识的高素质人才。从我国国情来看,就是目前所出现的农民工短缺,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原因。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处于停滞状态的也是有一定原因的。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企业很愿意选择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本有机构成,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但是我国大部分企业经济状况却是缺少足够的资金去调整资本结构,这些企业不得不去选择以增加劳动力数量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因此,使得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整体对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工的需求量增加,对文化高素质较高的劳动力需求减少。

四、对我国的“用工荒”、“就业难”问题的分析得到的启示

(一)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充分发挥市场资源调节作用,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运用各种政策工具,加强政府扶持企业升级的力度,帮助企业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企业的转型升级不仅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解决了目前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用工荒”的问题。另一方面,企业有能力去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实现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增加劳动力的绝对量,并为高文化素质的劳动者提供就业岗位。企业对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使用还会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二)调整产业结构,在保证第一、二产业持续发展的同时,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当薄弱,还不足以成为吸纳我国劳动力的主要部门。第三产业作为非生产劳动性质的领域,除了餐饮、旅店、商业等传统领域外,也包括金融、保险、教育、政府部门等广阔的领域,这个产业不仅包括低素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也包括容纳高素质人才的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因此第三产业的发展会吸引更多的待业大学生投入其中,同时也会吸收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所产生的结构性失业人群。

(三)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确实保障那农民工的权益。近几年来,“用工荒”并不是劳动力的绝对短缺,这主要跟农民工对自身待遇的要求有所提高。另一个原因就是,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大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充分利用了劳动力的同时,却没有给农民工相应的报酬和待遇。而现在新生代农民工的出现,很难容忍这些不公平的待遇,因此造成了劳动力供需上的不平衡。因此企业应有限度的提高农民工的待遇。

(四)要提高我国高校的教育能力,教育模式。在教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目前我国高校的大规模的扩招,使原来的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每年大学生毕业的数量上有所增加,但从毕业生的个人素质来看远不如过去。并且,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教育模式存在滞后性,造成毕业生所学知识满足不了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

[3]程恩富.现代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

[4]郭永中.当前我国失业人口问题的现状、成因分析与对策[J].教学与研究,

2002年02期

[5]张小建.《中国就业促进会会长谈当前我国就业形势和对策措施》2011年6月

[6]李龙.用工荒和就业难是一体两面[N].广州日报,2011年02月

马克思毕业论文第7篇

金秋十月,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三年来,中央党校函授学院抚州分院九七级本科班的全体学子在辛勤园丁的亲切教导与自身的刻苦努力下,已全部通过了教学大纲规定的全部课程,顺利毕业了。今天,临川函授站在这里为我们毕业班隆重举行毕业典礼,全体学子心情激动,心潮澎湃,借此我谨代表九七级本科班的全体学员向辛勤劳动的老师们和在座的各位领导、来宾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于最崇高的敬意。

党校是马克思主义的大学堂,原创:马列主义的理论是我们的主课。三年来我们全面而系统地学习了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还全面而系统地学习了刑法、民法、经济法等二十多门法学课程,我们发奋努力、刻苦攻读。尤其是我们实行的是边学边干,干中学、学中干,理论联系工作实际,达到工作学习两不误,工作学业双丰收的成人教育目标。通过学习使我们更加深入领会马列主义思想,深入领会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精神实质,更好地把握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研究工作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更能运用哲学的观点去分析,以辩证法作指导,以先进的科学知识去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从而不断地提高了我们工作中辨别是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了我们学员的科学决策水平和遵章守法依法办事的能力和自觉性。

党校是党性煅炼的大熔炉。三年来,我们在不断学文化,学理论的同时,不断加强了自身的党性修养和党性煅炼,进一步树立了共产主义的远大抱负和理想,更加忠诚于马列主义,忠诚于党的事业,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优良的思想作风。突出表现在工作与学习中严格遵守党校和单位的规章制度,服从管理,克服工学矛盾,正确处理工作、家庭、学习三者的辩证关系,坚持认真听讲、认真工作,自觉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门功课和工作任务,尊师重教,团结互助,作出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函授学员讲政治、讲党性、讲文明、树新风、勇于实践的好学生、好党员、好干部。

党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俗称党校是新中国的第二个黄埔军校,事实也是如此,我们这些学员大部分是工作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代表和较优秀的中青年干部。只是为着对知识的渴求,为着对党的事业的奋斗,为着更能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奉献的理想,通过统考择优而汇聚于党校学习。原创:因此,在党校我们不仅能够得到科学的理论武装,得到党性的煅炼,而且还能学到现代化科学管理知识,领导科学知识,学到市场经济理论,尤其是法律理论以及其它相关现代科文化知识。通过这样多方面的函授和培养,足以把我们培养成为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的德才兼备、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的中青年领导干部和骨干人才。因此,我们要珍惜三年来所学到的系统化知识和本领,珍重党给了我们这样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我们必须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做到学以致用,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去。使自己在各方面均能有一个明显的提高,以促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用的跨世纪人才。

马克思毕业论文第8篇

论文关键词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价值创造 第三产业

一、关于马克思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基本概述

使用价值是指“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人类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都脱离不了物的使用价值,无论是作为商品的鞋、饰品还是圈养的牲畜、家禽都必然具有使用价值。但是并不意味着只有实物形态的物品才具有使用价值,无形的服务同样具有使用价值。马克思认为“服务是指这种劳动所提供的特殊使用价值,就像其他一切商品也提供自己的特殊的使用价值一样;但是,这种劳动的特殊使用价值在这里取得了”服务“这个特殊名称,是因为劳动不是作为物,而是作为活动提供的服务的,可是,这一点并不使它例如同某种机器(如钟表)有什么区别。”说明了由劳动所提供的服务及其它一切具有具体形态的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毫无区分别的,它们都是具有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只是实物形态的使用价值是独立存在于生产和消费之间的,而服务离不开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它们之间紧密结合在一起,只能在生产中被消费,从而获得某种需要的满足。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就是说价值的产生和创造[!]与劳动的具体形式是无关的,它与劳动的多少和劳动的时间有关,无论任何行业所制造的商品也是同样的道理。价值所表现的是不同的持有者互相交换自己的使用价值的关系,而两种使用价值进行交换并不以具体的形态作为标准,主要目的是看能否能满足双方的需要,从而获得使用价值,实现价值。

二、运用劳动价值论正确认识第三产业的价值创造

第三产业所涉及的领域和范围相当的广泛,主要涵盖了以下三个领域“流通领域、能够给人们提供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领域、能够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以及增强人们素质服务的领域。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运用其中原理就不难发现第三产业的服务同样能够形成价值,即没有违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并且还发展了其中的思想。

(一)第三产业的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劳动根据劳动价值论,马克思指出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的劳动;另一方面是抽象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按照这一原理,我们可以分析第三产业的劳动同样是价值创造的劳动。第一和第二产业生产的是直接能够满足人们日常所需的吃、穿、生活用品等,它们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有实物形态的物质产品,第三产业主要提供的是诸如教育、旅游、通信等满足人们服务和精神需求,虽然是非实物形态的物质产品,但是它在为人们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所消耗的材料和服务设施是有形的。例如摄影行业;摄影器材、服装、场景是摄影的必需品这些都是有形的,摄影师必须通过购买这些有形的必需品才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服务。而摄影师所购买的摄影必需品本身含有价值,在它被生产出来作为商品的时候就凝结了价值,这些价值随着摄影服务产品的形成,转移到为消费者摄影中去,变成摄影服务产品价值的组成部分。另外,摄影师在为消费者摄影的一系列过程中,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为其提供不同的服务从而产出不同的产品,又耗费了摄影师的劳动和时间,这就是摄影师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如果摄影师在其工作的时间内不只是为一个消费者提供摄影服务,那么摄影师所创造的不仅是价值更是价值的增值。

由此可见,第三产业的劳动的生产资料并不像第一、二产业的生产资料一样是源材料,而是本身就具有价值成分。劳动者在服务生产过程中的抽象劳动创造了价值。所以第三产业的劳动同样是价值创造的劳动。

(二)第三产业的服务同物质产品一样是商品商品指的是不同劳动产品的持有者互相交换自己所需的劳动产品。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按照这一原理进行分析,可以这样来阐释服务。首先,服务不是在这一领域本身就存在的,而是劳动者在进行劳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它和物质产品一样同样可以用来交换,人们通过货币来换取它们所需要的服务,劳动者通过为购买者提供服务这一劳动换取了货币,双方都通过交换来获得自身所需的商品。其次,服务的使用价值主要表现在不同类型的服务可以满足人们对于不同服务品的渴求。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非常高,劳动者通过多种渠道来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以达到所在领域对其的要求,而这种渠道往往是在诸如培训机构的第三产业领域中获得;当今也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和知识的加速更新,引发了人们对教育服务、科技服务的需求。劳动者每年都享有国家的法定节假日,使人们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来享受生活,他们部分人选择了旅游观光,部分人用闲暇时间来娱乐,多数女性劳动者选择了美容。这些行业都为人们提供了精神上的享受,人们通过用货币购买这些行业的服务,实则是进行了交换,体现了服务的使用价值,也说明了服务品的使用价值是当今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最后是服务的价值;不同行业的服务的生产消耗了劳动者的抽象劳动和时间。

第三产业的服务与物质产品一样都具备了商品所需的条件。所以第三产业的服务也是商品。

三、坚持劳动价值论重视第三产业劳动的价值创造

尽管在马克思生活的年代并未出现第三产业但是当今第三产业所提供的服务、服务品和生产劳动并没有违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第三产业的劳动如第一、二产业相同能够产生价值,它提供的服务及服务品和第一、二产业生产的产品类似也是经过生产、流通、交换,具备商品的属性,丰富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当前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加大,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主要的位置。所以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及继续加大力度发展第一、第二产业外,更要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以满足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需求和增加国家的 财政收入、就业者的就业岗位。

(一)培养适应产业提升要求的人才当前第三产业不仅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不断的扩大,而且它的持续发展使市场上出现了许多新兴产业,这些产业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相应的人们对于产业的服务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行业随之会不断的发展为达到人们的要求,从而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是非常迫切。

人才不仅是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企业竞争的关键因素。对于企业来说人才是具备产生经济价值的本领的要素,当今企业的发展谁拥有人才尤其是具有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谁就有竞争的优势。因此必须注重人才的培养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无论是教育、科技、管理还是旅游、餐饮等各行业都渴望人才的加入。在这样的方向发展下,对人才的要求也相当的严格,人才的发展不仅依靠学校的培养也需要自身去实践提高自己从而缩短产业要求的距离。学校或者教育行业要根据现实的要求作为指导,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创建适应产业提升要求的人才模式。另外,教育或者科研行业的设施、设备也要跟上当代的步伐才能够为人才的发展提供平台,从而更进一步增强人才的实力提升他们的优势。所以要重点发展科研教育事业,扩大对教育和科研的投入比例,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人才的支持以及使人才能够适应产业提升的要求,让人才为自己所在的行业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二)政府进行有效管理重点扶持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主要注重的是拥有尖端的技术和维持高效的运行,这样才能够提高经济效益获得更多的价值。因此我国的支柱性产业必须依靠第三产业才不会耗费大量的劳动时间继而提高效率。就好比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无论是信息的采集、整理还是信息的储存和运送以及提供服务,大部分是来自第三产业的信息服务业和邮电业等行业的筹划和管理。可见,第三产业与第一和第二产业交织在一起推动了经济的增长,经济增长也已经离不开第三产业的发展。其次,第三产业使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还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不同需要。由此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对于人们生产和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三产业的各行各业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通信、旅游、摄影、住宿以及美容都是现代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而第三产业发展的优劣都会对人们的生活水平带来直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