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传统茶文化论文

传统茶文化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3-19 01:53:45

传统茶文化论文

第1篇

通过对传统茶乐等一系列艺术资源内容进行全面认知,不仅能帮助我们有效传递传统茶文化,同时也能够丰富当前音乐艺术教学活动的具体内容。传统茶乐作为传统茶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其中所包含的艺术理念,还是整个艺术发展层级,都决定了我们可以将该艺术资源与当前开展的民族音乐教学活动相融合。本文拟从当前民族音乐教育开展状况及存在问题分析入手,结合传统茶乐的特点及内涵认知,结合民族音乐教育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从而探究传统茶乐对民族音乐教育的具体影响和价值。

关键词:

传统茶乐;民族音乐教育;影响内涵;教学理念;人文素养

对于有着几千年发展历史的传统中华文化来说,茶文化就是其中内涵和关键。而在整个茶文化体系中,传统茶乐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资源,其中不仅充分反映了我国茶文化的发展状况,同时也从客观上诠释了传统茶乐的形成过程。当前民族音乐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尤其是其缺乏教育内容与学生培养的体系化融合。民族音乐教育效果并不理想。通过将传统茶乐元素与民族音乐教育相融合,不仅能够优化学生教育效果,同时也能实现传统茶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创新发展。

1当前民族音乐教育开展状况及存在问题分析

从当前民族教育开展状况看,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机制,都实现了巨大创新和突破发展。但是当前民族音乐教育活动在开展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和不足。受教育理念,现代音乐和教学投入等一系列因素影响,整个教学活动存在从教学观念到教学方法上的偏移。整个音乐教育活动存在极大偏差和不足。系统来看,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首先,随着现代音乐、西方音乐艺术的全面融入和体系化创新,当前民族音乐教育发展面临极大危机和压力,尽管很多学生对民族音乐学习有着一定兴趣和热情,但是现代音乐对学生的影响和价值更为突出。学生更愿意学习和接受现代音乐和西方音乐艺术。其次,当前民族音乐教育活动在开展过程中,由于缺乏正确的教学理念和认知意识,因此在整个民族音乐教学活动中,很多老师只是片面的教育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内容,并没有认识到民族音乐教育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所以整个教学活动并没有实现理想教学效果。此外,尽管当前教育机制不断完善,加上教学理念进一步成熟,如今整个教育活动资源更加丰富,但是还应该客观认识到我们对整个民族音乐教育的认知并不全面,尤其是对其教育价值、教育意义和作用认识并不全面,因此整个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教学内容过于单一,甚至连教学时间都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最后,民族音乐教育,实际上是将民族文化、传统音乐艺术等多项内容体系化结合的事物,但是当前民族音乐教育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其整体教育过于机械,内容上也存在极大局限性,尤其是缺乏引导学生认知和理解传统民族文化,因此整个民族音乐教育内容缺乏内涵底蕴做有效支撑。而在民族音乐艺术资源体系中,传统茶乐艺术作为其中融合了民族文化、传统艺术、音乐教育等多项内容相结合的艺术活动,如果能将其与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相融合,不仅能够优化教学效果,同时也能够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和体系化发展。

2传统茶乐的特点及内涵认知

我国是传统茶文化大国,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传承,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立特性的茶文化体系内容,而传统茶乐就是整个茶文化体系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认知传统茶乐、学习和研究传统茶乐实际上就是对传统文化的有效继承和全面发展。所以,需要对传统茶乐的特点及内涵进行全面准确的认知。

2.1传统茶乐的内涵分析

传统茶乐是形成与采茶活动中,体系化展现茶文化内涵、描述采茶文化事物的音乐艺术活动。我国是传统茶文化大国,无论是茶文化的具体内涵,还是其体系的完善性,都有着世界上其他地区和国家无可比拟的优势。从先秦时期,我国就已经开始将茶用与祭祀和药用。而从唐朝开始,整个饮茶活动就发展成为社会大众习惯,自此之后,饮茶活动就逐渐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个要素进行融合,从而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独立特点的文化体系,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传统茶文化艺术,比如茶乐,采茶舞、茶画等等。这些艺术内容中,不仅充分展现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更展现和诠释了相关价值规范和独立情感。可以说,在整个茶乐体系中,我们不仅能够看到传统茶文化的具体内容,同时也能对其中所描述的生活化元素形成全面认知。

2.2传统茶乐的具体特点分析

传统茶乐艺术形成过程中,充分融入了生活化元素内容。无论是茶乐的创作背景,还是茶乐艺术中的具体内容,都是对采茶生活的系统化反映和有效继承。因此,了解传统茶乐也是我们对传统茶文化及生产活动全面了解的具体过程。传统茶乐在产生过程中,无论是艺术形式,还是艺术风格,整体表现风格较为欢快。传统茶乐是在茶农产茶、制茶过程中,以及各种集体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音乐形式,因此无论音乐内容,还是音乐风格,都展现了人们的欢快情绪和乐观精神。这就使得整个音乐艺术极具渲染力,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最后,传统茶乐还是将多项元素体系化融合的集体艺术形式,传统茶乐其多产生与茶叶集中产区,这些地区大多为山区和少数民族聚集地区,所以通过传统茶乐艺术,我们还能看到其中所融入的民族文化和内涵,因此可以说,传统茶乐是民族音乐艺术的一种形式。

3民族音乐教育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分析

民族音乐教育是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切入点。完善开展民族音乐教育活动,不仅能够优化教学内容,适应教学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形成全面完善的人文素养。结合民族音乐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学生全面培养的具体要求,开展民族音乐教育活动需要着重做到:首先,在开展民族音乐教育活动时,必须认识到民族音乐教育与学生培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联性作用。当前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时,不能将其价值和作用认知局限到学科学习上,尤其是随着学生综合素养培养价值日益突出,如今在进行民族音乐教学活动时,必须将整个教学活动与学生素质培养全面融合。对于当前学生培养来说,需要引导学生形成必要的爱国意识和民族情怀,尤其是引导学生以正确的视角来看待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其次,当前在开展民族音乐教育活动时,其不仅是教学内容的完善,更是教学机制的创新和发展,可以说,开创民族音乐教育活动,就是整个教学体系不断革新的客观表现。随着教育机制进一步优化,如今改革教学机制,完善教学内容,提升民族音乐教育的具体内涵已经成为整个民族音乐教学活动来开展所必须实施的内容。客观的说,民族音乐教育融入其他内容,就是丰富发展、创新突破传统教育活动的客观表现。最后,现阶段,开展民族音乐教学活动过程中,必须认识到传统教育活动中的局限性,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单一、薄弱现状,还是传统文化的教学价值,都需要在开展民族音乐教学活动时,将传统音乐艺术的具体内容融入到整个民族音乐教学活动中。我国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我国文化内涵的民族音乐和传统艺术,因此当前在开展民族音乐教学活动时,必须将传统音乐内容与其相融合。

4传统茶乐对民族音乐教育的具体影响和价值

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体系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完善民族音乐教育,不仅能够有效传承传统文化艺术,同时也能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随着我们对传统文化教育价值认知不断提升,如今开展民族音乐教育,不仅符合传统传统文化传承要求,同时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而如何才能优化民族音乐教育开展的形式,并实现其最大价值,就需要我们充分结合多项元素,探究传统茶乐意识对整个民族音乐教育活动开展的具体影响。通过将传统茶乐艺术融入到民族音乐教育活动中,将有效丰富民族音乐教育的具体内容,同时优化该教育形式,实现音乐教学内涵到形式的创新和发展。尽管民族音乐教育体系已经实现了巨大创新和发展,但是其整体教学内容中,仍然存在一定不足,尤其是缺乏完善教学元素的融入,而传统茶乐艺术作为传统文化内核的集中反映,其中不仅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同时也是对当前民族音乐教育的有效补充。客观的讲,传统茶乐也是民族音乐的一种形式和内容。结合当前民族音乐教育开展状况,可以看到,整个教学活动中缺少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继承和发展。因此如果能够将传统茶乐融入到民族音乐教育活动中,不仅能够丰富教学体系内容,同时也能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当然,在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融入传统茶乐因素能够对学生性格、学习习惯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将传统茶乐与民族音乐教育全面融合,不仅能够为传统茶乐艺术传承提供有力帮助,同时解决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压力。

5结语

民族音乐教育活动是整个艺术教育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开展民族音乐教育,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同时也能实现对传统民族音乐进行有效传承。但是通过对当前民族音乐教育活动开展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不难看出,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学生具体学习效果,都并不理想。随着当前音乐教育理念不断成熟,完善教育机制,创新教学方法,并将完善的教学元素体系化融入到整个民族音乐教育活动中,有着重要作用和价值。传统茶乐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和内容,如果能将其与整个民族音乐教育活动相结合,不仅能有效弥补民族音乐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也能够为我们有效继承传统茶乐艺术提供重要帮助。可以说,传统茶乐正是推动当前民族音乐教育机制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参考文献

[1]任红军.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J].音乐探索,2013(2):115-118.

[2]马晓倩.论中国传统音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J].北方音乐,2014(17):31-36.

[3]王旭华.论当代教育中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J].民族艺术,2015(12):126-131.

[4]刘志超.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传承[J].福建茶叶,2016(4):55-58.

第2篇

关键词:阳新采茶戏 学术研究现状 困境 策略

一.前言

阳新采茶戏是湖北省阳新县一个具有浓郁特色的地方剧种,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阳新采茶戏渊源于“茶歌”,经由黄梅采茶戏与阳新当地“花灯戏”结合流变而成,从发展至今,约有200余年历史。然而随着时展,阳新采茶戏在当代遇到受众缺乏、社会关注度低等问题,出现“生存危机”。目前,针对阳新采茶戏,学界大致从源流梳理、现状分析和振兴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但研究篇目少,且论述较为笼统、缺少学术专著,给出的突围方法针对性不强。以下,是对目前关于阳新采茶戏以及部分传统地方戏曲创新发展的文献的整理,以求在厘清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采茶戏的困境进行更系统化的分析,并结合地方传统戏曲的发展构想,提出更具实践性和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二.研究现状

1.阳新采茶戏的学术研究历史:

目前,学界对阳新采茶戏的研究还留有很大空白。《阳新采茶戏研究构想――从乡村文化的角度》(李海萌)一文梳理了阳新采茶戏的学术研究历史。文中提到“1963年,湖北艺术学院杨匡民、程国权、熊永良等专家召集采茶戏知名艺人谈会冰、刘应锡、成传福等集中完成阳新采茶戏传统音乐的调查、挖掘、整理和记谱工作,对阳新采茶戏进行改革”,对阳新采茶戏的音乐、道白进行了整理加工。1965年,阳新采茶剧团成立,是对阳新采茶戏“进行实践性的改造”。上世纪80年代后,“全国文化系统进行《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的编撰工作,由湖北省文化厅领导、戏曲研究所负责实施,对阳新采茶戏进行了一系列的资料整理和初步的理论研究工作,出版了油印资料《湖北戏曲音乐集成・阳新采茶戏卷》(1985年,咸宁地区文化局、阳新县文化局、阳新县采茶剧团编)。该资料对于阳新采茶戏在当时的资料整理方面比较细致,但在理论研究方面没有深入”。2000年,采茶戏研究在乡村文化研究的热潮下,开始再次升温,“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相继出现如《90年代阳新采茶戏民营职业剧团现状调查》(2002年)、《80年代以来阳新采茶戏观众群的变化》(2004年)《阳新采茶戏的传播学研究》(湖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内部出版物,2005年)、《扶植民营阳新采茶戏演出团体,占领乡村文化阵地》(2008年、政协提案)等”。该文章指出,虽然这些学术研究成果在一定文化意识的指导下完成,但多描述现状,探讨不够深入。针对这些问题,李海萌又从传播、行为角度,为阳新采茶戏研究架构提出了一系列构想,为采茶戏提供了较为详细和开阔的研究思路。

2.阳新采茶戏的历史发展:

阳新采茶戏是四省文化交流的结果。针对阳新采茶戏的历史发展,学界多溯源至“采茶调”、“黄梅戏”与“花灯戏”。清代嘉靖年间,黄梅采茶戏经由黄梅、小池、大冶沿路传入阳新(当时称兴国州)后,与当地花灯戏相结合,约于清道光年间演变形成,又与江西武宁、瑞昌的采茶戏互有影响,后吸收了汉剧的剧目和表演。唱腔有北腔、汉腔、叹腔、四句腔四大主腔,还有多种小调。新中国成立前,阳新县只有非职业的“呼拢班”;新中国成立后,阳新采茶戏开始受到政府的关注和保护。

《采茶戏的名与实――采茶戏若干问题辨析》(衣萍)提出,采茶戏大体来源于采茶歌、采茶调,也有的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茶灯,并且与其他艺术相结合不断地发展完善而成。采茶戏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采茶活动是采茶戏的生活根基,采茶调正是其最初的艺术形式,茶灯则是歌舞兼备的进一步表现。清康熙年间,流行于赣北各县及湖北阳新、广济等地的武宁采茶戏,就渊源于江西北部武宁的“茶歌”(即“采茶调”),后博采道教音乐、民间说唱、赣南采茶戏、湖北茶歌、黄梅戏众家之长,自成体系。《采茶戏音乐的生发、传播与变异》(冯光钰)也这么认为。各采茶剧种的生成与本土的民歌、歌舞音乐有密切关系,加之民间艺人的流动加强了彼此的横向传播交流,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各地采茶戏的成熟与发展。但该文章认为,宋元以来各地就流传着唱采茶的习俗,在元散曲作品中,已有用[采茶歌]演唱的曲目,但[采茶歌]与成于明清的采茶戏是否有渊源关系因没有音乐曲牌作证而无法推论。《鄂东南采茶戏花鼓戏同出一源》(学犁)也从采茶戏老艺人的口中证实“通山、阳新采茶戏,都来源于黄梅……相传阳新采茶戏是在清朝乾隆年间,由黄梅逃水荒的灾民敲道情筒(即渔鼓)传到阳新的”。与此相似的论述还出现在《采茶花开三百载,黄梅飘香醉神州》(李玖久)、《阳新采茶戏调查报告》(阮琼刚)、《论湖北地方小戏的生存空间与发展范式――以阳新采茶戏为例》(韩晗)等文章中。

但采茶戏的内容鲜与茶事有关。《论湖北地方小戏的生存空间与发展范式――以阳新采茶戏为例》(韩晗)梳理了阳新采茶戏现存的十四个剧目,指出正在上演的阳新采茶戏多以历史剧为主。《采茶戏的名与实――采茶戏若干问题辨析》(衣萍)也提到采茶戏剧目,多是根据历史生活、现代生活和当地民间故事改编的,也有来自其他剧种的剧目。

阳新采茶戏唱腔有北腔、汉腔、叹腔、四句腔四大主腔,还有多种小调。关于采茶戏唱腔、音乐的详细论述,在《采茶戏音乐的生发、传播与变异》(冯光钰)、《采茶花开三百载,黄梅飘香醉神州》(李玖久)两篇论文中有详尽的介绍。

3.阳新采茶戏的现状评述

在戏曲生存土壤受到挤占的当代社会,阳新采茶戏的发展也遇到了一些困境。2006年《黄石日报》――《阳新采茶戏:期待山茶花再怒放》(毛新香):阳新采茶戏传承至今已有11代,1979到1989年是鼎盛时期,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一度陷入“凋零”境地,近几年得到了政府每年100多万元的扶持,其他乡镇也新出了一些自发成立的采茶戏剧团。

目前,阳新采茶戏的表演主要依靠“阳新采茶剧团”。该剧团也是全省现存唯一一家专业采茶剧团。《浅析湖北地区戏曲剧种的流布现状》(龚战)提到:阳新采茶戏多分布流行于咸宁地区(引自《中国戏曲志・戏曲卷・湖北地方戏剧种概况》)。《论湖北地方小戏的生存空间与发展范式――以阳新采茶戏为例》(韩晗)称:阳新县的古戏楼,目前仍常有演出,村民们也形成了演戏、看戏的艺术习惯。2008年整理得出,现阳新采茶戏常演的剧目主要是《库岛红烛》、《山中一片云》、《闯土杀亲》、《荞麦模赶寿》四部,正在上演的剧目内容上多以历史剧为主,而创作上多是新人新编的作品,而这二者的结合“是阳新采茶戏为何能够在当下度过‘戏曲寒冬的’原因”。

此外,该文章还指出:“自上个世纪中叶以来,阳新地区涌现出大量的采茶戏人才:国家一级作曲家李家高,国家一级编剧俞畅识;国家一级演员向东桂、崔小牛、程国华等人,他们在阳新甚至湖北省家喻户晓、老幼皆知,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与喜爱,有着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

根据相关文献中对戏曲发展困境的分析可以蠡测,目前阳新采茶戏的发展面临的困难的主要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

首先,大众的娱乐消费模式转变,戏曲观众群缩减。《传统戏曲文化产业的困境、机遇和发展方略》(严丽娟)认为,传统戏曲艺术故事情节节奏感过慢,不能满足人们“短、平、快”的文化消费口味,因此当今戏曲的观众群缩减,受到人们文化消费思想上的冷落。《从心态看戏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传统戏曲的当代思考》(万千)也认为,观众文化心态、审美需求的转变使传统戏曲在艺坛一统天下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一来,出现在在当今戏曲舞台上的剧目有许多还属于旧时代审美心态的产物。二来,开放、自由、追寻刺激的现代心态,与戏曲体现的传统中国人迟缓、稳定的文化心态相悖。与此相类似的观点也在大部分有关戏剧困境分析的论文中有所提及。如《金华婺剧发展现状及市场化运营》(黄秋萍)以金华地方小戏“婺剧”为例分析道:信息化时代中成长的年轻人对陈旧的剧本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没有较高认可度。加之“当代观众追求综合性舞台感受和高雅文化享受的双重满足”(《论“戏曲危机”与民族传统演剧艺术的产业化》(张朝霞),传统戏曲模式在这种审美风尚下只能面临观众的流失。

其次,戏曲的市场管理和运营方式相对落后,剧团难以维系。①政府集权程度较高,束缚了戏曲的市场化。“从制定计划到组织实施,从编排戏曲剧目到正式进场演出,都基本由政府手上挥舞的指挥棒指挥而非市场,政府在传统戏曲文化艺术的发展方面,主要重视社会效益和价值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经济效益。”(《传统戏曲文化产业的困境、机遇和发展方略》(严丽娟))②资金不足,市场狭小,恶性循环。戏曲文化市场的投资主要来自政府,限制了戏曲文化产业的投资规模,导致连锁反应――戏曲文化市场竞争力不足,缺乏吸引力、市场份额小,因此戏曲院团面临资金不足难以维系的状况。③管理不科学。《金华婺剧发展现状及市场化运营》(黄秋萍)一文称:地方小戏剧团多由政府职能部门管理或民间自发组织抽检,缺乏科学的企业组织和管理观念和统一筹划、组织。演员因出场费微薄而依靠第二职业生活、没有明确职责分工和定位等现状,导致地方剧团管理出现漏洞。

此外,戏曲本身自有的“故障”也对戏剧产业的发展有所制约。①一些地方小戏自身艺术性不高,作品故事不够精彩、唱腔不够规范、台词不够精致、音乐不够优美。张洪浩《地方小戏的魅力与危机》认为,地方小戏缺乏优秀剧作来使之发展壮大。②剧本单一,缺乏时代气息。《金华婺剧发展现状及市场化运营》(黄秋萍)就提到,地方小戏婺剧的剧本题材主要为神话、历史故事,且这些故事多为人熟知,导致影响该剧种的市场开拓。且地方方言腔调难为大众所接受。③缺乏有效宣传。地方戏剧主要靠少许新闻报道和部分宣传彩页,以及乡间口头散播为其宣传手段。有“非长期票友的民众因不知道演出信息而错过观赏。……受众定位是老年人,其宣传不能够有效的引起民众注意,忽略了对非老年市场对的培养”的现象出现。④地方戏剧缺少长期发展战略。黄秋萍分析道:地方剧团没有以商业化本质看待自身成长,没有长期发展战略,定位不清,导致地方婺剧剧团勉强达到盈亏平衡,自身发展停滞不前。⑤剧本创新改编困难。《浅论当下传统戏曲改编的难题》(浦晗)一文从审美风尚复杂多变、“经典化”与“现代化”问题、“文学性”与“剧场性”矛盾、电子媒介组织操纵四个方面分析了当今传统戏曲改编的困难,就如何将传统剧本中的现实与历史、新旧审美观念、“文学性”与剧场效果、荧幕图像与传统写意手法之间的平衡,向戏曲编剧提出了需要注意的问题。

4.阳新采茶戏的发展策略:

目前,专门针对阳新采茶戏突围方法研究的论文存在空白,我们只能从传统地方戏曲改革的方式策略借鉴经验,结合阳新采茶戏的现实情况,进而提出有效的突围方法。而地方传统戏曲的改革,可以概括为“三改”方针(《传统戏曲的危机和新变》叶长海),即改进戏曲艺术的内容和形式,改造戏曲艺人的世界观和改革戏曲剧团的管理体制。

第一,改戏。改戏包括改革内容和改革形式。改革内容又包括五个方面:思想、题材、人物形象、传统特色和地域特色以及剧本。在思想上,余青峰于《传统戏曲的坚守与创新》一文中提出要有前瞻性的思想深度,贯通现代人的心灵。叶青于《地方戏创新的成功探索》中说明,在题材上,要有对重大现实题材匠心独具的切入和深刻的主题挖掘。在人物形象上,人物性格应立体而鲜活,性格冲突应成为推进剧情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传统特色上,要能“独具慧眼”地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打造文化精品振兴地方戏曲―以柳琴戏为例谈地方戏曲的保护与发展》(赵建玲)》,还要追求“美好的自我”(《传统戏曲的危机与新变》(叶长海))。在剧本上,在创作好的剧本以外,还应当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共同开拓华语市场(《台湾传统戏曲的产业化对策》(魏然)》。改革形式包括三个方面:舞台、剧本表现手段和语言。在舞台上,应当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使舞美更具时代特色(叶长海)。在剧本表现手段上,应尽量合乎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将现代情思与多元叙事有机结合。在语言上,传统戏曲要想生生不息,就必须适当注入当代语言,尤其是为人民大众喜闻乐听的民间语言。(魏然)

第二,改人。这里的“人”包括戏曲艺人和戏曲观赏者,即观众。对于戏曲艺人而言,要培养和推出一批技术过硬、水平一流、德艺双馨的有影响的中青年艺术人才(《打造文化精品振兴地方戏曲―以柳琴戏为例谈地方戏曲的保护与发展》(赵建玲)),加强学校的专业教育(《戏曲文化传播的危机与振》(刘兴武、吴晓明)),创新人才机制,确保后继有人(《戏曲文化的旅游价值及其开发利用》(于有容)),并重建戏曲队伍的艺术理想,增强他们的艺术事业心(《戏曲的危机与生机》(唐全贤))。对于观众而言,要分析研究观众,不仅要了解各地方的差异, 还要了解时代的变化(《传统戏曲的危机与新变》(叶长海)》。赵建玲也认为要留住老观众,吸引新观众,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办戏唱戏”。同时还可以借鉴台湾国光剧团的成功案例,一改昔日正统的、死板的说教形象,力求做到深入浅出、活泼有趣(《台湾传统戏曲的产业化对策》(魏然))。

第三,改制。这是极为关键的一点,关键在于要建立开发、表演、研究、传播的立体化发展格局(《传统戏曲文化产业的困境机遇和发展方略》严丽娟)。具体说来,则要分以下几个方面同步进行。首先是市场。对此,严丽娟认为深化传统戏曲文化市场体制改革,应该实施市场调配为主、政府扶持的保护性发展策略,同时抓好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赵先正在《传统戏曲艺术该如何应对市场的挑战》一文中也申明,面对市场经济,必须主动面向市场,积极寻找市场,自觉开拓市场,切实巩固市场。除此之外,对不同的市场和受众开展不同的市场分析与调研,对受众的数量、群体的特征和演出环境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规划也必不可少(《金华婺剧发展现状及市场化运营》黄秋萍)。但也要注意防止不顾传统戏曲本质和灵魂的庸俗化“创新”,反对片面迎合市场(《论地方戏曲的保护与创新发展》(常文丽))。其次是政府政策的支持和保护。对此,常文丽提出“三重保护”:一是物化保护,二是对重点戏曲人才和重要艺术流派进行保护,三是分门别类对地方戏曲给予资金和政策扶持。于有容则在他的《戏曲文化的旅游价值及其开发利用》中针对第三点提出具体措施,即树立政府搭台、剧团与企业唱戏的观念,支持国有剧团和民间剧团的发展;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制定一系列倾斜政策;以及改革奖励制度等。此外,他还呼吁完善保护机制,加强立法。既要重视保护,又要重视开发,还要重视地方戏曲的教学与科研,大力培养传承人。再次是宣传与现代传媒。面对地方剧团在宣传过程中手段单一、方式陈旧的现状,赵建玲提出应当重视电视、互联网等技术手段以及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严丽娟还认为,应提高传统戏曲文化产品生产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手段。另外,企业化管理。不仅要采取科学的企业化管理模式,责权分清,各司其职(黄秋萍),更要改进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如艺术法人制、艺术总监制、项目签约制、艺术团体股份制改造等,形成不同形式和层次的新布局,从根本上转变地方戏剧院的经济增长方式 (于有容)。最后是与旅游业相结合。钟俊昆在他的《论赣南采茶戏的旅游开发》中对此作了详细的方案规划,包括开拓多样化的盈利模式、增强顾客流的宣传作用、重视信息流的支持作用、依托产茶胜地进行采茶戏的旅游开发、借助茶文化节庆等活动大力宣传以及开展采茶戏国内国际学习交流活动。于有容则从舞台演出、人文景观和旅游纪念品三个方面提出建议。在这一方面台湾也为我们提供了范本,建立了台湾戏剧馆,提倡“戏曲旅游”的结合方式,发挥衍生效应(《台湾传统戏曲的产业化对策》(魏然))。

最后的最后,我们应耐心面对传统戏剧的突围,对戏曲艺术的振兴保持希望。《论“戏曲危机”与民族传统演剧艺术的产业化》(张朝霞)通过纵向分析20世纪以来的两次大“戏曲危机”论思潮,提出“所谓‘危机’,不过是某一特殊历史条件下,戏曲与时代的短暂“失和”。两次‘危机’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戏曲为适应时代所进行的种种调试”,古老的戏曲艺术不会灭亡,而是还会赢得新的生机。《台湾传统戏曲的产业化对策》(魏然)一文则引用了某些学者对创新问题的犀利看法――创新原本应该是经历了大量的学习与模仿之后,对传统艰难的超越,它是在无数一般的、普通的艺术家大量模仿和重复之作基础上偶尔出现的惊鸿一瞥。因此我们应该了解到当代戏曲的创新和对时代的适应需要时间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所有致力于其保护、创新、研究的人员都需要保持耐心、恒心和希望。

三.总结

综上,从学术研究历史、阳新采茶戏的历史发展、现状评述和发展策略四方面,不难总结出:以往学界对戏曲的危机及创新发展研究较为丰富详尽,为阳新采茶戏的困境和突围研究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研究方法和经验。且对阳新采茶戏的新闻报道较多,利于从中对阳新采茶戏的现状进行理性认识。然而研究阳新采茶戏的专门著作、论文较少,其困境和发展策略的论述较多借鉴于抽象的戏曲发展策略,鲜少有结合阳新采茶戏现实状况而提出的具有实践性、针对性的突围方法。因此,后期的研究工作应该从以往研究中借鉴经验,了解不足,以求进行更具有学术性的现状评述,并结合实地调查中所发现的问题和情况,提出更具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

参考文献

[1]严丽娟.传统戏曲文化产业的困境、机遇和发展方略[J].神州,2013(5)

[2]叶青.地方戏创新的成功探索[N].中国文化报,2009-06-15(4)

[3]韩晗.论湖北地方小戏的生存空间与发展范式――以“阳新采茶戏”为例[J].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2012(0)

第3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理念;陶瓷茶器;审美理念;实用艺术;设计研究

陶瓷茶器是饮茶过程中的重要器具,追求良好陶瓷茶具的应用,不仅是茶文化深层次发展的重要表现,同时也是整个饮茶过程日益成熟的客观表现。当然,对陶瓷茶具的应用追求不断深化,不仅在于对整个茶具外在表现有着更高期待,同时也希望整个陶瓷茶器的设计标准有更高提升。传统文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内核,也是经过几千年发展对我国社会发展状况最全面的浓缩和概括。因此,随着当前人们对陶瓷茶器审美设计要求不断提升,应用传统文化理念的价值与作用就更加必要。

1传统文化理念的具体内涵及特征分析

我国是有着成熟文明体系的文化大国,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了具有深层次文化内涵积淀的传统文化理念。尽管我国曾经在近代遭受西方国家的侵略,但是我国文化并没有出现断裂现象,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始终传承的文化体系。通过对传统文化理念进行深层次分析,可以看到其具体内涵主要指的是:通过长期发展演变所形成的能够集中反映我国民族特点和特色的民族文化内容,可以说我国传统文化就是对我国几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各种思想文化和价值理念进行集中汇总的重要内容。具体而言,我国传统文化就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结合道家、法家等诸多学派思想的体系化融合,同时在近代,也体系化融入了西方文化的具体内容形态。我国的传统文化理念实际上就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和思想。无论是传统的诗词歌赋,还是各种艺术体系,甚至是价值理念,实际上都是传统文化理念影响下的具体产物。想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层次认知和全面有效传承,就必须对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特征进行有效认知。正是因为传统文化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全面影响,决定了我们必须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进行全面认知。传统文化理念主要具有以下特征:首先,传统文化理念具有世代相传的基本特征,尽管我国在近代历史上遭受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同时受西方文化冲击较大,但是从根本实质上看,我国传统文化整体变化不大。因此,可以说我国传统文化是一脉相乘的,因此认知传统文化理念极具传承价值。其次,我国传统文化理念极具民族特色,从本质上看,我国传统文化理念是我国所独有的文化理念,而这与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地区的文化理念都不一样。此外,我国传统文化理念也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经过长达几千年的历史所形成的,因此研究我国现在的传统文化理念就是对整个中华文明的成熟认知。最后,我国传统文化理念内容丰富,体系全面,系统完善。我国传统文化理念中不仅包含了对个人正确价值理念的约定,同时也对人与自然相传、自我行为规范等等多项内容有着成熟约定。不仅如此,整个传统文化理念中,还包含着具体的设计理念和内涵。可以说,陶瓷茶器设计本身就是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元素之一。无论是传统文化的传承性,还是其内涵全面性,都决定了我们当前在开展任何一项工作时,都必须全面体系化应用传统文化。

2陶瓷茶器设计应用状况分析

陶瓷茶器是饮茶的重要器具,对与整个茶文化来说,陶瓷茶器实际上就是茶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我国有着悠久成为的陶瓷文化,从先秦时期到现在,陶瓷茶具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元素。正是基于茶器在饮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无论是饮茶,还是品茶过程,使用茶具的具体状况都有着重要影响。而陶瓷茶器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其应有的实用性,同时也必须对其文化内涵的融入进行有效关注。陶瓷茶器包含陶器茶器和瓷器茶器。整个陶瓷茶器实际上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在我国茶文化应用不断成熟的今天,茶器与饮茶相匹配、相融合,可以说整个茶文化体系完善传播提供了有力支撑和重要帮助。我国最早的茶器是陶器茶具,而在瓷器技术应用日益成熟之后,瓷器茶器就逐渐成为茶器主流。通过对瓷器茶具进行全面分类,其整体可以划分为:白瓷、黑瓷和青瓷茶具等。随着制瓷技术发展应用不断成熟,如今彩瓷技术应用容易广泛,而彩瓷茶器也有着完善应用。当然,人们在饮茶理念应用不断成熟过程中,紫砂茶具作为陶器茶具的重要应用类型,其使用范围也日益广泛。实际上,陶瓷茶器的设计应用过程,也是传统茶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在人们饮茶理念不断成熟的今天,整个陶瓷茶器在设计过程中,其不仅对自身茶具质量有着较高期待,同时其对茶具的造型、纹理、装饰乃至材料和色彩搭配等等,都有着极高期待。

3当前对陶瓷茶器审美设计的具体要求分析

我国有着成熟的陶瓷制作技术和陶瓷文化,同时也有着成熟的茶文化。而陶瓷茶器作为两种文化的结合点,可以说其中浓缩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核。而随着人们饮茶活动不断成熟,对饮茶过程中所使用的陶瓷茶器也进行了不断优化设计,尤其是其中融入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茶习惯以及自身审美理念和时代精神等等,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应用,其形成了极为成熟的文化体系。因此,其不仅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有效继承,同时也是我们认知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当前,随着人们对饮茶健康、养生价值认识日益成熟,如今人们对茶器的应用已经从单一物质上的使用实效发展为对茶具艺术内涵的深层次探索。而正是饮茶方式、饮茶风格和茶文化理念不断发展,对整个陶瓷茶器审美设计有着更高期待。当然,陶瓷茶器设计过程中,其首先需要与人们的饮茶方式以及整个陶瓷技术体系化融合。不同饮茶方式,其使用的陶瓷茶器是不同的,瓷器茶具代替陶器茶具,就是人们饮茶方式变化影响的结果。当然,这也与整个陶瓷生产技术不断提升有重要关联。目前随着人们现代生活方式应用不断成熟,其对使用的陶瓷茶器有着更高期待。因此,其具体审美过程,必须完善融入时代变化的重要特点。陶瓷茶器审美设计更加注重文化内涵的融入,不仅是茶器本身的造型,还是其装饰方法的具体应用,乃至整个茶器的构造,都需要有完善展现相应文化内涵。当前人们饮茶需求日趋理性,在人们整个饮茶过程中,不仅对茶叶品质有着较高期待,同时对饮茶器具也有着更高要求。

4传统文化理念影响下的陶瓷茶器审美设计思路分析

我国是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丰富的传统文化理念不仅是我国文化发展的内核,同时也是当前我们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所必须充分注重融入的内容。实际上,我国传统文化理念是一种文化态度,也是一种成熟的文化观,通过对传统文化理念的内涵和实质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传统文化是对我国社会环境和发展历史有着更为直观全面认知的重要内容。对于陶瓷茶器审美设计来说,想既要符合时代需求,又能发挥其茶文化传承的基础作用,就需要体系化结合传统文化理念内涵,具体开展陶瓷茶具审美设计工作。在陶瓷茶器设计过程中,需要首先考虑茶器的地域性文化特点。事实上,地域文化也是传统文化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我国茶文化体系完善,具体到每个地区,也有着相对独立的地域茶茶文化内容。因此,将地域文化融入到陶瓷茶器生产设计过程中,能够给予整个茶具更具体、更形象的文化内涵和理念。结合人们对陶瓷茶器的具体要求,在进行茶器审美设计过程时,应该注重从造型形态审美、装饰设计审美、使用选材审美以及文化元素审美等多个角度切入。通过对整个茶器的各个细节进行细致化结合,从而实现陶瓷茶器设计目的。陶瓷茶具作为重要的饮茶器具,在人们饮茶需求日益成熟的今天,不仅对其实际应用有较高期待,同时对茶具的造型和整体美感也有着实质性的要求。因此,在我国传统文化理念指导下开展茶具设计工作,需要我们立足传统文化特点和内涵,结合传统文化的包容特性,充分注重满足茶器设计的审美特性和时代特点。将我国传统文化理念融入到整个茶器的设计过程中,不仅需要满足茶器的实用性需求,同时也需要从审美内涵角度考虑整个茶器设计方法和思路。此外,目前陶瓷茶器在设计过程中,对以下内容也提出了新的更高期待。其主要指的是茶器设计过程中,要注重茶器色彩的有效选择,以及整个茶器形态的具体构造,其期待整个茶器形态更具活力、点线面要合理搭配、应用。而在材料的使用上,人们十分注重其具体使用感,因此要在材料应用基础上,合理选择素材。当然,最重要的是陶瓷茶器在设计过程中,其尤为期待充分融入相关情感价值。通过情感价值的赋予,能够拉近茶器产品与消费者的距离,进消费者的具体认知,从而发挥和实现陶瓷茶具的具体价值。

5结语

我国是传统茶文化大国,无论是种茶历史,还是将茶作为生活元素的历史,都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国家和地区。经过几千年的成熟发展,如今茶文化已经形成了独立的文化体系。通过对茶文化的内涵进行体系化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茶文化其实就是传统文化的内核,因此认知传统文化理念,可以通过对茶文化的准确认知,进行有效嫁接和体系化融合。在设计风格及理念不断“复苏”的今天,通过深层次把握传统文化理念的具体内涵,并且将该理念体系化应用到陶瓷茶器审美设计过程中,势必能够在满足陶瓷茶器应用要求的同时,实现整个陶瓷茶器设计水平的实质性提升。

参考文献

[1]郭北苑.传统文化理念下茶的器具审美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3(5):126-130.

[2]陈建新.文化视域中的中国陶瓷对日本的影响[J].今日印刷,2013(19):98-105.

[3]戴向东.宋代茶器的禅宗美学研究[J].美术观察,2014(1):245-249.

[4]郑新新.基于本土化设计理念的产品开发[J].设计理念,2014(15):46-50.

第4篇

关键词:传统茶文化;思想道德;文化氛围;师资力量

1传统茶文化对高校思想道德教学的促进性意义分析

1.1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传统茶文化包孕着丰富的人生哲学,其在千年的历史演绎中,汲取了儒家、佛家以及道家的思想精髓,其所提倡的“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之道,对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境界的提升具有鲜明的促进作用。物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结构发生着巨大变化,传统的价值观也受到了冲击,道德底线被不断拉低。甚至连唯一的净土———高校也都变得虚华浮躁,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愈发淡薄,社会责任感也越来越低,整个校园的学风是江河日下,令人堪忧。然而,传统茶文化被引入到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意味着传统主流价值观的回归,其将能从思想上解决当代大学生道德缺失的问题,重新塑造其世界观,促进优秀人格的形成。而且,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会给人一种如沐春风之感,于润物无声中净化人的心灵,提升思想道德品质。

1.2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近年来,高校不断地涌现出学术作假、考试作弊、道德低下等社会乱象。曾几何时,人人艳羡的大学生活已然变得如此浮华了;曾几何时,学术氛围浓厚的高校环境也日渐淡薄了。高校作为最后的净土,也正在一点一点被吞噬。而一旦茶文化被吸入到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其“廉、美、和、敬”的茶文化内核将能从一定程度上抚平大学生的急躁心理,涤荡其心灵深处的尘埃,清扫高校中的浮躁之气。大学生在浸润了茶文化的清雅和善之质后,会被其所感染陶醉,然后于无意识中潜心研习,并以此作为为人处世之准则,而高校的学风也会因此而有所改善。另外,传统茶文化走入高校校园,其自然朴实之气也会在整个高校弥漫散开,氤氲出一股浓浓的茶文化氛围,而大学生的真善美品性也会被进一步激发出来,从而促进高校良好校园文化的营造。

1.3促进传统茶文化的弘扬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优秀文化的积淀,蕴含着独特的文化意义。然而,历经千年而未衰竭的茶文化,却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里备受冷遇,甚至出现了断层危机,有可能出现后继无人的尴尬状态。而茶文化与高校思想道德相融合则意味着茶文化作为一种教学资源被注入到高校课堂中,那么其文化内涵、艺术气息以及美学元素都会随之为学生所熟知;茶艺茶道茶诗歌,茶学茶戏茶故事也会为人所知晓。同时,茶文化作为一种优秀的思想文化被渗入到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其被以一种艺术的方式融入学生的血液中,使其潜移默化中习得了传统茶文化知识的精粹,明确了茶文化内容的基本要义,从对于茶文化的无知浅薄状态中走出来,并在茶文化思想的引导下构建自己的世界观,最终也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传统茶文化在高校思想道德教学应用中的问题阐述

2.1传统茶文化的意蕴剖析不足

传统茶文化作为一种教学资源被引入到高校教育中,其起步较晚发展历史较短,尚有不足之处。而且我国传统茶文化博大精深,知识框架体系异常复杂,高效的思想道德教育课程难以容纳所有的茶文化精华,因而也导致了其对于茶文化意蕴的阐述过于浅显。一方面,高校教师对于茶文化内涵缺乏深入研究,其在应用茶文化进行思想道德课程的讲授时,知识简单地将茶文化基本知识僵硬地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茶文化意蕴明显不足,其精神实质也被掩埋。另一方面,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中的茶文化课程设置也不合理,课本教材对于茶文化内容的体现较少,其在整个考核评价中所占的比例较低。总之,传统茶文化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不如人意,虽然以一张新面孔被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但是其真正的德育价值却并没有完全展现出来。

2.2大学生对于茶文化的认知较浅显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种文化意识也随之涌入,崇洋的心理也肆意滋生,特别是高校大学生,极为推崇外国文化节日。究其原因,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其对我国优秀文化缺乏基本的认知与归属感。大部分学生对于茶文化持一种淡漠的态度,其不会理睬茶文化的具体内涵,也无心关注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更不愿参与到茶文化的传承中。所以,隽永含蓄的茶文化也只能停留在昔日的辉煌中。再者,由于传统文化教育体系的不健全,也使得大学生对于茶文化的认知较为粗鄙。十几年的学习生活都没有触及过茶文化知识内容,这一大段茶文化知识的缺席,影响了其在大学的茶文化学习进度。而后,很多大学生都抱着实用的心理,选择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以提高自身的就业优势,而茶文化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也就此被忽视。

2.3师资力量薄弱校园茶文化氛围不浓

“名师出高徒”,教师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承担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教师不仅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之重任,更是被赋予了“育人”之责。然而,据调查,大部分承担茶文化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教师,其自身的茶文化知识极为匮乏,其也并不是科班出身,无论是文化修养内涵还是茶文化底蕴都是比较贫乏的,其对于传统茶文化缺乏系统而全面的学习,难以将广博的茶文化知识嵌入到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骨髓深处,终究也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对于茶文化知识的热爱之情。茶文化作为一股清泉被引入到高校,其并没有完全洗涤掉沾染在大学生心头的浮躁,也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净化作用,“重工轻文”教学理念的阴影下,茶文化知识难以透彻地与思想道德融为一体,也导致了整个校园内部的茶文化“氧气”愈发稀薄.

3解决传统茶文化在高校思想道德教学应用问题的措施

3.1加强茶文化与思想道德教育的融合

茶文化是在肥沃的传统文化土壤上生发出来的,其是滋养我们华夏民族的文化支撑,为我们灿烂中华文明的形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将茶文化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的实质是以传统优秀文化对高校学生进行渐染熏陶,以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茶道精神重塑其人生观,能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保持一颗赤诚之心。因此,茶文化在被融入到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时,教师应该以茶文化为切入点,深入探讨隐藏于其后的文化内涵,将深厚的茶文化历史,以深入浅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使其在浩瀚的茶文化知识海洋里自由翱翔的同时,也能促进其思想境界的提高。此外,高校也应该根据当前思想道德教育现状的具体情况合理地安排茶文化课程内容,循序渐进地逐步增加茶文化内容在整个思想道德教材中的比重,最终使茶文化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进行相得益彰的融合。

3.2完善教学方法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

高校在以茶文化构建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体系时,并没有从思想教育的终极目标出发,而只是为了教化学生而设置,最终效果也只是收效甚微。单调的教学方法不合理的课程体系,也消耗掉了学生对于茶文化思想教育课程的所有兴趣。所以,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在引入茶文化元素时,应该从教学方法与教学体系上对其进行全面革新。教学方法上,高校可以建立新的教学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引入新的教学手段,并不断创新茶文化思想道德教学方法,组织教师间的教学方法探讨活动,从而促进茶文化思想道德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教学体系上,高校应该立足于当前的现实状况,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与茶文化知识的认知程度,对茶文化思想道德课程进行分层设计。同时,建立茶文化思想道德教育双轨制课程体系,使必修课与选修课并行,从而初步构建茶文化思想道德教学体系。

3.3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打造专业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茶文化知识的学习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其必须通过专业而系统的学习才能构建完整的知识链,否则只能永远在茶文化知识的皮毛里翻滚。因而,高校应该引入专业的茶文化教师对茶文化思想教育课程进行高水准授课,提高课堂教学的含金量,优化茶文化思政教师队伍。首先,以高薪聘请茶文化专家定时到思想教育课堂进行巡回式授课,使大学生在大师精彩的讲解中领略茶文化的独特魅力。而后,对于高校的思想道德教师也可以进行茶文化知识培训,以提高其对于茶文化的认知水平,从而为其茶文化课程的讲授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避免出现被学生发难的窘境。同时,高校应该坚决摈弃传统的“重工轻文”教学观,全面树立“工文并重”的观点,将素质教育践行到底,掀起一股茶文化思想教育的传播热潮。

参考文献

[1]李妍,吴晓东.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00-101.

[2]魏斌.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重塑[J].新西部(理论版).2014(5):124-125.

[3]庄华峰,蔡小冬.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与对策探究———基于安徽省W市S大学的调查[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5):16-18.

[4]张美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研究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Z2):52-53.

第5篇

关键词: 茶文化学 微电影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 1.研究生“茶文化学”重点课程建设(2014YZ0005);2.2015年云南省高层次特殊支持计划高等学校教学名师项目(云教高〔2015〕58号);3.2015年“云岭产业技术领军人才”项目(发改委〔2014〕1782)

引言

“茶文化学”是云南农业大学针对研究生开设的一门公共选修课程,主要介绍茶学基础、冲泡技艺、茶与养生、茶与文学、茶与宗教、茶与少数民族、茶与人生等相关知识,教学重点与难点集中在如何将抽象的文化知识通过合适的载体表现出来,并提升学生对于茶史、茶文、茶艺、茶道等各种茶文化美的感知与鉴赏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今人类进入了一个由微博、微信、微课、微小说等组成的“微时代”。其中,“微电影”作为一种将人类情感与数字化展示集于一身的“微型新媒介”,应用于“茶文化学”的教学环节中,对于巩固与加深学生对茶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实践能力,热爱茶文化,丰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等都具有重要而积极的意义。

1 微电影的概念

微电影是在新媒体环境下诞生的一种崭新的媒介形式,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多元化主题,具体而言是指专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适合在移动状态下观看、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视频短片[1]。

与传统电影相比,微电影体现了一种深深根植于“草根”阶层的平民文化[2]。其一,微电影的放映方式和播放时间灵活,适用于移动终端播放;其二,其成本易于把控,学生等无薪一族也具备拍摄条件;其三,微电影易于控制拍摄时间,在学生繁忙充实的学习生活中,可以作为一种理想便利的创作休闲方式。

从当代青年学生的特征来看,“微电影”亦十分适宜应用于教学[3],尤其是茶文化学教学。其一,热爱茶的青年学生具有表现自我风采的积极心理,微电影能够作为展现丰富茶文化元素的载体;其二,可以给学习茶文化的研究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契机,通过亲自拍摄微电影能够使学生深入感受茶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其三,学习“茶文化学”的研究生对微电影等流行新鲜事物接受程度高,能够更好地提升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质教育的教学效果。

教学中,根据茶文化教学内容,同学们可以自拟主题,自编自导,充分发挥多学科知识与茶学的交融。同时,还可以结合当代高校青年学生的性格特征,拓展茶文化空间和茶文化元素。所以,在“茶文化学”课程中引入微电影的教学方式是一项创造性的教学改革。

2 微电影是改革“茶文化学”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

将微电影应用于研究生“茶文化学”课程教学的方式很多,主要的理论依据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建构主义[3],主要从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两个方面,探索了课堂微电影展示与课下微电影制作的教学方式,即通过将茶文化学理论知识融汇于微电影视频内容之中,并分配3~5名学生为一小组进行微电影拍摄,从而,首次将微电影这一媒介成功应用于研究生茶文化教学。

从理论学习的角度出发,我们在向学生传授有关茶文化的基本知识的过程中,由于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不同,一方面可以采用课堂板书、放映PPT等传统教学手段;另一方面,放映一些能够反映茶文化精髓的优秀微电影作品。其中,一部分来自于网络资源,如,《一片树叶的故事》中国外茶叶传播的历史、茶与人生的感悟等微视频片段;另一部分来自自制作品,包括自制调饮茶、不同茶类冲泡、少数民族茶礼茶俗演绎等微视频,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和参与感。每次微电影放映结束以后,老师与学生都会围绕视频涉及的茶学知识进行热烈的课堂讨论,思想亦在彼此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了碰撞与升华。

在“茶文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课堂上放映蕴含茶文化精髓的微电影,课下制作紧密结合茶文化的微视频这种方式,真正调动起学生主动将以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自己生活的积极性。从实践操作的角度出发,我们向学生布置了制作茶叶微电影的任务,作为学业考评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求3~5名学生组成团队,制作一部时长不超过15分钟的微电影作品,内容丰富而富有创意。完成后,我们将以学生们制作的微电影为内容,举办一堂微电影赏析课,并由老师和学生进行现场点评和集体打分,分享不同小组拍摄的作品,共同见证同学们学习茶文化学的成果。同学们的作品结合茶道、茶艺充分展示了茶之美、器之美、水之美、艺之美、景之美、席之美、人之美。通过微电影这一有效的教学手段,达到了将茶文化课堂中枯燥的理论知识付诸生动实践的目的。

3 微电影应用于“茶文化学”有利于同学们学以致用

在“茶文化学”课程中大力弘扬微电影教学,具有十分深刻而普遍的意义。在理论传授方面,将微电影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板书和PPT教学形式相比,后者偏向于以文字和图片为主的静态内容,而前者却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人人参与趣味创作,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而在操作实践方面,微电影制作需要组建团队,涉及剧本创作、选景、拍摄、剪辑与合成处理,通过制作微电影,可以增强和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为其今后应对工作中的复杂挑战奠定了基础。

三年来,通过不断的应用和完善,微电影教学创新了高等学校茶学教学模式,显著提升了我校“茶文化学”的教学效果。

第一,微电影将“茶文化学”的相关知识直观展示,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微电影的内容,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茶艺茶道的积极性,从而极大地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第二,微电影有利于学生以沟通、学习、实践和创新为主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对于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培养他们欣赏茶文化之美的情操亦大有裨益。

第三,微电影增强了学习兴趣,它记录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宣传了茶学学科的特色,并且增添了对于将茶文化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乐趣,有益于大学校园文化的培育与深化[4]。

总之,微电影是研究生“茶文化学”创新性教学的尝试,是研究生“茶文化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我校研究生茶学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将微电影应用于研究生茶学教学,有利于促进研究生重新认识自身价值,规划未来的人生;有利于弘扬以茶文化为精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热爱茶文化、懂得生活美”的新一代茶人。

参考文献

[1] 黄志伟. 探讨微电影创作对独立学院大学生能力的培养[J]. 科技信息,2013(16):187.

[2] 杨晓林. 微电影的特征、分类及传播[J]. 民族艺术研究,2015(02):18-27.

第6篇

关键词:茶文化之美;艺术设计;采集教学模式;影响

1我国传统茶文化之美

我国的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璀璨的一颗明珠,体系庞大,涉及面广,涵盖了我国种植、制造、书法、美术、建筑等多方面传统知识。其中,所包含的美学元素,自古至今都为人们的艺术创作和艺术设计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养分。随着近些年来人们对传统文化认知的回归,中式、新中式等设计理念日益得到推崇,茶文化之美在新的时期内展露出新的魅力来。大体来说,我国的茶文化之美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在之美,二是内涵之美。

1.1茶文化的外在之美

可以说,茶文化的外在之美是无处不在的。从茶叶的生产过程,到茶的饮用过程,再到与茶相关的茶器、茶具、茶歌、茶舞等,美学要素的存在赋予了茶文化极高的艺术感。茶文化的外在之美,首先体现在不同茶叶的呈现上。我国是茶的故乡,茶叶种类繁多,依照不同的制作工艺,我国的茶叶大体上可分为乌龙茶、绿茶、红茶、黑茶、黄茶和白茶。不同种类的茶叶,在外观上有着不同的外在表现,所冲泡出来的茶汤汤色,更是有着千差万别,给人以独特的视觉享受,如:绿茶的汤色呈淡黄色中加一点绿,让人赏心悦目。红茶的汤色呈现出枣红,从视觉上就给人以暖意,黑茶的汤色呈暗褐色,给人以深沉古朴的感觉。在欣赏茶叶汤色的同时,能让人整个身心放松下来,从而得到陶冶情操的效果。茶文化的外在美感,在美轮美奂的茶具上也得以充分体现。中国的茶具之美,是建立在实用主义基础之上的。习茶的人,都将水形容为茶之母,将茶具形容为茶之父,作为承载茶的器皿,茶具是人们鉴赏茶叶和饮用茶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古人有云“器具精洁,茶愈为之生色。”由此可见茶具在中国传统茶文化中的地位。在我国古代,茶具和茶器分别各有所指,然而随着饮茶方式的发展和演变,茶具和茶器也逐渐成为了一个概念。从茶壶到茶杯,从养水缸到茶炉,我国茶文化中的茶具种类繁多,并且在不同时期内,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特定,呈现出的美学特征也不尽相同。但无论如何,茶与茶器的关联性是密不可分的,两种简单的要素结合到一起,所呈现出来的美学意境却令人神往,或清新典雅,或古朴深沉,或朴实厚重,为我国传统美学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茶文化的外在之美,还体现在以茶文化为主体的艺术表现形式上,如茶歌和采茶舞。采茶歌和采茶舞发源于我国赣南地区,茶歌是茶农和采茶女为了庆祝丰收,驱赶劳累,缓解心情,在劳动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曲调欢快,曲风清爽,表达了茶区劳动人民纯真质朴的心态。久而久之,人们又将采茶的动作,编排成舞蹈的形式,伴以茶歌共同表演,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采茶舞。因采茶歌和采茶舞和平面设计的范畴关联性不强,在此就不浪费笔墨了。

1.2茶文化内涵之美

我国的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茶文化吸收了我国传统儒释道三家文化净化,并自成体系,成为我国人民真实的内在反映。我国的茶文化与我们传统的礼乐思想密不可分,是我国传统礼仪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茶文化的内涵,一直为我国传统美学的发展起到了理论指引作用。长期以来,学者将我国传统茶文化的内涵和精髓用“和、静、怡、真”四个字来概述。其中和指的是茶文化的最高准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静指的是习茶人所需要的环境,怡指的是习茶人在饮茶过程中的心理感受,真是习茶人的终极追求。看似在意识形态领域上的概念,实际上对人们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却在方方面面,尤其是对传统美学思想的延续和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任何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所无法比拟的。如“和”字,包括了我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即中庸之道,和而不同的思想,道家的“天人合一”的理论。“和”的思想同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传统美学思想起到了重要的指引作用。如我国古代建筑的巅峰之作———故宫,不仅在各个建筑的平面结构设计上将“和”的思想表现的淋漓尽致,还将建筑群内的三座大殿分别用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来命名。再如被称为东方古代家具美学典范的明代家具,其工艺设计和造型都是以“和谐中庸”的思想来作为指导的。

2艺术设计类课程采集模式教学概述

“采集”是艺术创作的必要生活来源之一。我们知道,观察方法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确立创作风格与视觉样式的基础。写生虽然是面对自然中的、生活和文化中的,但要求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简单地再现自然,而是重在对所观察景物或对象的重新认识和发现上。

2.1采集教学模式的内涵

采集是对对象的色彩,形状、肌理、构成形式进行概括,由此创造出统一和谐的视觉作品。在采集的过程中,需要运用人们对对象的理解,去理性地表现现实对象。采集是每一个设计者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要求运用简单的提炼方式,快速地表现对象,就必须进行色彩、形状、肌理、构成进行的采集和归纳。高等院校的写“采集”课程一般都包括自然风景和人文风景、民间与民族艺术、经典文化艺术等几个方面。无论哪种“采集”类型,教学目的都是要培养学生通过对生活的细微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美感,并且训练学生的设计和整合能力,积累创作素材,从而为将来的设计创作做好准备。

2.2采集教学模式的意义

一方面,“采集”能够帮助学生认识生活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性,理解体会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在“采集”这个大课堂中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受,积累创作素材,从而为将来的设计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我们在长期的“采集”课程实践中还发现,此类课还会使学生得到很多专业知识以外的教育。具体来说,采集课程的开设具有以下几个意义。首先,“采集”理念培养了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观察力在设计类课上,可以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观察力。从而为高校艺术专业其他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其次,在“采集”过程中学生可以逐渐形成日后艺术创作上的个性化语言和设计风格,在“采集”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对我国古老文明的了解和热爱。还有就是、“采集”可以让学生投入到大自然中去,感受自然界的壮丽景色,激发艺术创作的强烈愿望和激情,可以更好的让学生受到专业知识以外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

3茶文化之美带给采集教学模式的启示

综上所述,茶文化之美无处不在,为艺术设计类课程的采集教学模式,提供了丰富的美学资源,合理的引入茶文化,可以有效的帮助艺术设计类高校学生,更好的在以下几个方面发现美的要素,从而达到提升美学素质涵养的目的。

3.1更好的发现自然之美

茶是大自然的产物,无论是在其生长过程,还是在其后期的加工生产过程,乃至最后的冲饮过程,都被深刻的烙刻上了大自然的属性,大自然之美的要素,在茶的整个轮回过程中均得以体现。如在茶的生长环境,多伴有秀丽多姿的自然风光,是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绝佳的写生和采风的场所,再如茶在后期冲饮过程中,干萎的茶叶得水而重生,重新以另外一种面貌展示了自然之美。通过对茶文化之美的“采集”过程,可以有效的提升在校学生发现自然之美的能力。

3.2更好的感悟色彩之美

评价一款茶的好与坏,一个重要的目标要素就是茶的汤色。通过观察汤色,熟悉茶叶的人就能够对茶的品质做出大概的判断来。同一款茶叶汤色间很微妙的差异,所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不同的口感。“多一分则妖,少一分则黛”,这句古话尽管是来形容女子妆容的,但拿来形容一款好茶的汤色,也最为恰当不过。艺术设计类的学生,通过对茶知识的学习,观察不同汤色的变化,品尝不同汤色的茶的口感,能够更好的感悟色彩之美,以及色彩间微妙的差异变化,所带给人们的不同感官体验。

3.3更好的把握器形之美

“一器成名只为茗,悦来客满是茶香”,中国茶文化中的器皿,是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唐代时期被尊为茶圣的陆羽就曾说过,饮茶“二十四器必备”。在很多人看来,饮用一杯茶水,用诸多繁琐的器具略有多余。其实不然,用器的过程,也是享受泡茶制汤,天地造化的过程。不仅如此,我国的茶器造型,是在经历了近2700多年发展历史之后才形成的。其体现的器型之美,是千百年来得到高度认可和共识的,是我国传统美学元素的重要体现。艺术设计类学生通过“采集”茶文化中的器具之美,可以更好的理解中国传统美学元素在当下的应用价值。

3.4更好的挖掘内涵之美

前文提到,我国的茶文化涵盖了儒释道三家的文化精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集大成者。儒家的和谐中庸的处世态度;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存智慧;佛教的茶禅一味的释然,都在茶文化中得到完美和充分的体现。在经历了几千的风雨洗礼之后,茶文化不仅在文化内涵上是一座富矿,其蕴含的艺术因子,对美学思想的发展和形成都起到了指导性作用。艺术设计类院校的大学生,通过对茶文化内涵之美的“采集”,可以更好的理解传统美学系统中的精神所在,能够更好的结合现代人的生活特点,设计出更好的富含中国传统美学元素的艺术作品来。

第7篇

一、台湾茶类广告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从唐代陆羽的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开始,“天下益知饮茶”,从不同制茶方式到讲究的茶具再到各式的冲泡方法,茶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承载着古老的中华文明。

两岸的茶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台湾茶源于大陆,其茶文化也打上了大陆茶文化的深刻烙印,不但继承了老祖宗有关茶的经验与智慧,还在保存了茶独有的韵味的同时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力。

古人喝茶,多与精神意义相关:文人墨客借品茶赋诗来追求高洁的精神品质,高人隐士通过钻研茶道寻找人生的智慧,贵族士大夫用好茶待客以显示自己尊贵的生活品位……而如今,现代繁忙的人们已没有空闲慢慢地醒茶泡茶喝茶,取而代之的是风靡全球的茶饮料。

茶饮料现今已是随处可得的便利商品,街边商店无论大小总会有茶饮料醒目地摆放在柜台上,古人精工细作的泡茶方式已被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所遗忘,现代人总是嫌洗茶倒茶渣太浪费时间,于是,如速溶咖啡一般便捷、高效的喝茶方式也随之出现。

台湾茶的两大巨头“康师傅”和“统一”无疑占据了半壁江山,再加上一些其他品牌如“古道茶”、“御茶园”等,台湾本土品牌已牢牢统治了本地市场。在它们的广告中,运用传统文化进行诉求是一种很重要的方式,无论是从传统艺术美学的角度还是从中医养生的观念,诉求于中国人心中对传统文化或景仰或尊崇的心理,营造传统文化中注重人格修养的氛围,是台湾茶饮料广告诉求一个不可忽视的手段,这使得很多的茶饮料广告都带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

1台湾茶广告中的传统艺术美学

台湾的茶饮料广告中经常表现以礼待客、尊师重教、孝敬长辈等场景,在优美的意境中体现道德仁爱、友情信义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是传统艺术美学思想在台湾茶广告中的体现。

台湾明星林心如代言的“古道茶”系列广告中的“古道梅子绿茶”,展现的是以茶会友的场景,“古道葡萄红茶”追求的是亲近自然、回归健康的生活方式;徐若瑄代言的“御茶园”广告中的“奉茶篇”讲述的是向老师奉茶以表敬意的故事,“会面篇”同样表现对长辈的尊重。

中国人对这些传统美德的追求恒久不变。通过塑造与此相关的广告场景,唤起人们对古典文化的追忆,广告诉求的不仅仅是茶饮料本身,更是蕴含在其中的传统道德标准与修生养性、自我提升的价值观念。茶文化这种古老的文明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被人遗忘,而是在新时代_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不仅是现代人对优良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发扬,也是传统艺术美学的核心价值。值,而“风云”酒正是有了许多人的研发、改进,才能成就今日的辉煌。“成就风云”一语双关,既鼓励人们要成就风云人生的理想。也体现了“风云”酒来之不易的成就。追求人生价值是中国酒文化的一种重要精神理念,这在台湾风云酒广告中被很好地体现出来。

三、台湾房地产广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家”的观念在中国根深蒂固,每个人都希望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空间,无论是贵族的宫殿还是白丁的茅屋,或大或小的房子里承载着人们对家的深深眷恋,这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寓所,还是对人生、对情感的寄托。

台湾的房地产广告多注重对心理、对感情的诉求,往往用最质朴愿望、最单纯的情感去打动消费者,而不仅仅是诉诸理性,把房屋结构图或装修效果图简单地铺陈于宣传单页中。

1借用古典文学作品,打造人居文化

台湾新竹科技同一个名为“荷香别墅”的楼盘广告。极富特色,其宣传册的第一页,是一幅清秀高洁的荷花图,下面所配文字,极具文化底蕴,节选自宋朝大文豪周敦颐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这段文字咏赞荷的高洁,以荷比君子,将它用在楼盘的宣传中,就是采用联想嫁接的方式将荷花高洁的品质附加到楼盘上来。

这则广告将“世外桃源”作为其文化定位,赋予楼盘更多的文化附加值,让消费者对广告中所描绘的美好生活产生向往,并以此为目标不懈追求。这种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不仅是对中国古典文化精神的提炼,更是对人格的提升、对人性的完善,也是对楼盘在消费者心中地位的有效提升。

在台湾这片喧嚣的土地上,为心灵寻找一个家,让身心回归自然、融于自然,在繁华的闹市中追求一种恬淡、抒情的生活方式,广告所塑造的意境正好满足了消费者对“世外桃源”生活方式的追求与认同。借助古典文学,楼盘成功塑造了独特的人居文化。

2继承古代思想精髓,重寻和谐家园

台湾房产“林与堂”的广告文案不仅包含了陶渊明“隐士”的风范,更进一步发展为孔子“中庸之道”和老子“大隐隐于市”的精神价值观,其“居所·归心”篇文案如下:

生活的最典型为中庸生活,在动与静之间,找到一种完全的均衡。——摘自林语堂先生《生活的艺术》一书。精神与物质兼顾,生命才能从容,颠峰人士的事业与生活,像一座越来越难平衡的天平,车水马龙的市中心,帮阁下赢得事业的效率,却赔掉居家的宁静。根据最新统计结果显示。邻近公园,静巷内的住宅,比大马路旁还要受欢迎。“林与堂”隐身在繁华都会的静巷之中,散步到大安森林公园,开窗看见台北远企中心,享有盛世的繁华,也拥有远世的宁静。

此文案强调都市生活所需要的均衡,物质与精神之间、动与静之间、事业与居家之间,无论是哪个方面,都要追求中庸之道的生活方式。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而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的境界。广告以繁忙都市中渴望拥有和谐生活的人们为诉求对象,以古代思想理论的精髓为手段进行说服,以至诚至善的心态容纳疲于应付生活的世人。闹市的喧嚣与静巷的安逸、盛世的繁华与远世的宁静和谐归一,一种大隐隐于市的绿意,将居家静静地包围,住在这里才是真正的智者。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渗透到了台湾广告的疗方面面。

台湾广告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不仅是对古代历史文化的继承,也是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台湾广告注重文化价值的塑造,借助传统文化构建出与众不同的文化意境,诉求于人们内心对古典文化的认同感,在现代社会繁忙快速的生活节奏下,帮助人们建立贯穿古今的深厚的价值观。

2台湾茶广告的中医养生观念

中国人讲究养生之道,中医养生保健之法古已有之,日常生活中的养生基本上都可以从食物中得到满足,因此才有了“药食同源”、“食疗”等说法。茶的作用早已不局限于止渴,其保健及药用价值也早已被人们所认知,因此,中国人自古就养成的饮茶习惯对于日常的养生保健有着积极的作用。

康师傅大麦香茶的广告就是诉求于传统中医养生之道,中医很早就认识到大麦的药用价值,称其味甘、成,性微寒,有益气补中,利水通淋等作用。如《本草拾遗》说它能“调止中泄,令人肥健”;《调燮类编》认为“大麦性平凉,助胃气,为面胜小麦,而无燥热”。康师傅大麦香茶就是取大麦温和养护的特点,研制出的去油解腻、消热解暑的天然茶饮料,这款绿色天然的产品,既符合中医养生观念,又满足了现代人列天然健康饮品的需求。

康师傅推出的大麦香茶广告,非常注重对健康的诉求,无论是选择金色麦田作为背景还是对六棱大麦的细节表现,都从各个角度体现出自然、绿色、健康的中医养生观念。广告文案“上选六棱大麦、细火煎焙、麦茶温和养护”表明原料的优良品质、加工过程的精细和产品健康的特性,并且同时推出无糖和低糖两款产品,更加契合现代人对美、对健康的追求。

二、台湾酒广告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发扬

中国的酒文化享誉世界,从《诗经》里的“八月到枣,十月获稻,为此舂酒,以介眉寿”到曹操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再到李白的“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跨越几千年的历史,中国古典诗词见证了酒文化的发展与兴盛,也从酿酒、酒具、酒的精神价值等不同方面阐释了传承几千年的中国酒文化的深厚底蕴。

1台湾酒广告对“人情味”的传承

酒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作为一种情绪和体验的文化,它更多地融于人们的精神世界当中,酒文化中蕴含的人情味,是其他任何一种文化形式都无法比拟的。以酒会友、以酒论情,酒远不止是满足人们口腹之乐的玉液琼浆,更是一个传承“人情味”的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良好的礼仪,优雅的气质,高尚的情趣和超脱的心境。

台湾玉尊威士忌酒广告就在广告中体现了浓浓的人情味,主要表现为朋友之问的深厚友情:朋友们没有忘记夏天的约定,每年都在海边餐厅聚会,在海风的吹拂中畅饮威士忌,不变的酒象征着朋友之间永恒的友谊。广告注重营造一种自然洒脱的气氛,在酒香情谊重的环境氛围中将玉尊威士忌酒的“人情味”体现出来。

广告表现的是人们感情的真实流露,是对友情的释怀,这种强烈的情感观使人们对玉尊威士忌酒所蕴含的浓厚“人情味”产生认同,而正是这种认同感反过来再把更为深刻感情价值赋予玉尊这个品牌,使它对“人情味”的传承更为深刻,也使“玉尊”的品牌内涵在酒文化的滋养下酿造得更为深厚。

2台湾酒广告中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台湾烟酒公司的玉山风云高粱酒广告体现了不断追求人生目标、超越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民族精神,广告中一首气势高昂的歌就很好地体现了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第8篇

摘要:

茶文化从中国传入欧洲,由欧洲传到北美,已成为一种世界性文化现象。在茶文化传播过程中,不断与当地文化融合,形成了多样的茶文化亚类。本文从不同文化背景视角研究亚洲、欧洲及北美文化背景群体对茶文化感知的特征及异同,并通过数据定量分析得出对茶文化传播趋势的预测与建议。

关键词:

茶文化;文化背景;定量研究

1世界主要茶文化

茶不仅是商品,而且是一种附有传播性的文化产品。在传播过程中,茶文化的融合与变迁导致了茶文化多元性和不同亚类茶文化的出现,形成了诸如“中国茶艺”、“日本茶道”、“韩国茶礼”、“英国下午茶文化”、“俄罗斯茶文化”等具有不同地域风格的茶文化[1]。正因为如此,茶文化的定义也十分广泛。广义的茶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与饮茶相关且具有传承性和连续性特征的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内容包括物质文化(如茶生产工具、饮茶器具等)、行为文化(如茶艺表演、茶叶展览和茶文化节庆)和精神文化(包括茶美学、茶宗教和茶艺术)[2]。本文拟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茶文化,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茶文化,以及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茶文化进行比较分析。

1.1中国茶文化

茶文化起源于中国,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之前,当时茶叶被当作一种草药使用;而茶叶正式被作为饮品大约在公元前59年[3]。到唐代,饮茶已经变得非常流行。唐代的陆羽(公元733-840年)被誉为“中国茶圣”,其著作《茶经》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叶和饮茶的著作,对茶叶起源和历史、茶叶生长和加工过程、饮茶方法、茶艺等问题进行了描述,对当时和后代具有深远影响。在唐代以前,中国茶叶已经出口到日本、韩国、印度和中亚地区,成为世界上主要茶叶出口国;到了17世纪,中国茶叶第一次被出口到欧洲。伴随着茶叶贸易的繁荣发展,中国茶叶被源源不断输送到世界各地并与当地文化结合,逐渐形成不同特色的茶文化。Yang(2007)认为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是和谐,融合了社会、历史、宗教、民族、音乐、舞蹈、绘画、美术、食品、烹饪等各个方面[4]。Wang(2001)则认为中国茶文化是“可见的艺术和不可见的道”相结合的产物,而“道”的内涵却非常丰富,自然法则是其主要内涵之一。从哲学视角看,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受儒家、道家和佛家文化的三重影响[5]。“和谐”和“中庸”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茶文化强调“以茶会友”和“以茶交友”,主张通过以饮茶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和谐”思想的体现;而茶艺表现过程也要求泡茶的水温不高不低,则正是“中庸”思想的体现。道家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茶叶的种植、采摘和后期加工均具有严格的时间和季节限制,要求遵循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佛家思想强调“无欲”和“自省”,而中国茶艺则强调通过饮茶达到放松自我、反省自我的目的。中国茶文化博大而精深,对一品好茶的要求可谓良多,包括颜色、香味、形状、口感、茶具、水、时间、温度等[6]。茶圣陆羽认为泡茶的水最好来自于山泉,其次为河水,再次为井水。而最好的泡茶工具则是来自宜兴的紫砂茶壶,不仅能够保持茶的原始味道,而且能够提升茶的芳香[7]。

1.2英国茶文化

茶叶由荷兰东印度公司于17世纪早期引入欧洲;到17世纪中叶,茶叶被出口到英国;英国最早的茶叶广告出现在1658年;到18世纪时,茶叶已经成为英国最流行的饮品;到了19世纪,喝下午茶已经成为英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8]。绿茶是中国最初向欧洲出口的茶叶种类,但由于绿茶在运输过程中容易变质,容易保存的发酵型红茶逐渐成为中国出口英国的主要茶叶种类,并流行至今。在英国茶文化中,下午茶是当之无愧的代表。根据Pettigrew(2001)的研究,下午茶最早出现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1830-1840)的英国上层社会,因饮用时间在下午和傍晚之间而得名[9]。在英国,下午茶有时也被称为“低茶”(LowTea)。因为饮茶时经常坐在较低的椅子和桌子旁,饮茶同时配有面包、黄油等点心,且与糖、牛奶、奶油等搭配饮用。而与“低茶”相对应,英国茶文化中还有“高茶”(HighTea)的说法。在下午茶普遍流行于英国上流社会的同时,另一种饮茶形式“高茶”逐渐在英国普通家庭中流行起来。由于普通工薪阶层会承担更多的体力劳动,在两餐之间需要更多的食物补给。在“高茶”中人们摆脱了高雅却略显束缚的低矮茶椅,把更为丰富的食物摆放在高大的餐桌上,在饮茶时食用肉类、土豆、奶酪、面包和蛋糕等食品,份量更接近于一顿正餐。随着饮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在英国流行开来,茶会逐渐成为了英国社会时髦的社交活动。与此同时,与茶有关的诗歌、小说甚至歌舞等文化形式也逐渐出现。早在18世纪,英国乡村就逐渐开辟了各式茶园,在每周六与周日对外开放,人们可以聚在一起饮茶跳舞。这种形式一直保持到二战前期,现在茶舞依然作为一种英国传统舞蹈而流传。从19世纪起,茶馆就逐渐在英国流行,一度成为英国女性最热衷的社交场所。现今的茶馆业依然火热,当然更多是因为它能够为人们提供可口的食物及茶饮,同时又保留了一种英国传统茶文化的氛围。

1.3美国茶文化

根据Yang(2007)的研究,茶叶第一次进入北美是在17世纪中叶,由荷兰东印度公司从中国引入。但由于此后英国控制了北美茶叶贸易,从中国出口到北美的茶叶并不多。而英国统治者又不断提升茶叶关税,最终导致了“波士顿倾茶”事件的发生,使茶叶为美国历史填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美国独立后,自1784年起开始直接从中国进口茶叶。美国人最早的饮茶习惯主要由来自欧洲的移民引入,在茶叶由北向南的传播过程中,由于北美南部地区干燥炎热,饮茶方式由以前的热饮变成了冷饮,由单一茶饮变成了与柠檬、糖等混合的茶饮,并逐渐被多数美国人所接受。如今,冰柠檬茶可谓是美国南方茶饮的代表,并逐渐通过罐装、软包装等形式向全世界范围传播,逐渐被亚洲市场所接受,这是茶文化由西向东的逆向传播。美国茶文化的另一个典型特征就是袋泡茶包的发明。20世纪初,纽约茶商Sullivan将茶叶装入丝织的小麻袋中作为样品送给客户。但客户在泡茶时却误将整个茶包放入杯中,这个偶然的误会却使袋泡茶方便易掌控的优势显现出来,使之逐渐在美国广泛流行起来,并在其他国家得以推广。

2研究问题

茶文化经历了由东向西,又自西而返的传播过程,已经成为世界性文化现象。这样就使得茶文化研究应当跨越地域的限制,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茶文化的感知有何异同。本文正是从这一视角进行探索性研究。

3数据收集

本文数据由第一作者在美国北卡罗莱纳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收集。采用简便抽样的网络问卷形式,问卷包括中文和英文两个版本,共收回有效问卷246份。调研对象分别来自于美国、中国大陆及中国台湾等地区。由于美国是移民国家,近半数被调查者声明具有欧洲文化传统,因此按照文化背景进行划分,可得出亚洲、北美、欧洲三大文化背景群体。

4数据分析

4.1不同文化背景群体的饮茶动机

在对不同文化背景群体的饮茶动机分析中发现,亚洲背景群体的饮茶动机在保持清醒、遵循文化传统、对茶文化感兴趣及家族传统方面都明显高于欧洲和北美洲群体;但是,在喜爱茶的味道方面,其动机却没有欧洲及北美群体敏感。这显示出亚洲背景群体对茶的诉求更偏向文化传统,而欧美群体更注重茶的味觉体验。

4.2不同文化背景群体对不同茶文化的熟悉程度

从不同文化背景群体对不同茶文化的熟悉程度来看,亚洲文化背景群体对于中国茶文化更加了解,而欧洲及北美文化背景群体对于英式茶文化更加熟悉。由此可以看出,英式茶文化在西方茶文化中仍占据统治地位,而中国茶文化在亚洲文化群体中则有较好的传承。这说明茶文化的传承并没有因地域的阻隔而中断,如在美国的欧洲移民及亚洲移民依然对其传统茶文化更为熟悉。

4.3不同文化背景群体对不同茶文化的兴趣

从不同文化背景群体对不同茶文化的兴趣来分析可以看出,只有亚洲群体对中国茶文化的兴趣明显高于欧美群体。这表明,亚洲群体对于中国茶文化不仅更加熟悉,而且更加热爱,可以预见中国茶文化在未来的传承中更具有生命力。

4.4不同文化背景群体对茶文化要素重要性的感知

关于不同文化背景群体对茶文化要素重要性的感知,亚洲群体相较欧美群体而言,认为知道茶的原产地、饮用高品质的茶、了解原产地的茶文化、看到茶叶生产的过程以及体验传统茶文化更为重要。这说明亚洲群体对于饮茶及其背后所代表的茶文化有更多的诉求。同时,三种群体都认为饮用高品质的茶是最重要的要素。这说明在不同的茶文化当中,追求高品质的茶叶,满足人们对味觉及健康的需要,始终是第一要素。

4.5不同文化背景群体获取茶文化知识的方式

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群体获取茶文化知识的方式分析可以得出,亚洲群体更多从文化传统中继承茶文化知识,而欧美群体则倾向于从旅行经历中获取。同时,亚洲群体在家族遗传、来自书本、电视或其他媒体、受周围朋友的影响以及通过社交途径等方面获取茶文化都高于欧美群体。这说明茶文化在亚洲有更深的积淀与更丰厚的土壤,无论是家庭内部传统、对外社交礼仪、书本电视媒体,无一不渗透着茶文化的熏陶。

4.6不同文化背景群体对茶文化组成部分的兴趣

而不同文化背景群体对茶文化组成部分的兴趣也有不同。欧洲群体对茶文化最感兴趣的部分在于精美的茶具,北美与亚洲群体则对饮茶方式最感兴趣。但是亚洲群体较欧美群体而言,在茶叶加工过程、茶叶冲泡过程、饮茶方式、茶具及与茶相关的艺术等方面都显示出更多兴趣。这说明对茶文化更加了解的亚洲群体,精细于茶文化的各个方面,对于茶文化越了解,就越有兴致。这将进一步促使茶文化在亚洲的发扬光大。

5结论及建议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从中国到欧洲,从欧洲到北美,茶文化经历着不断的融合与变迁。虽然随着近代欧美经济的扩张,茶文化又出现了由西向东的逆流之势,但以亚洲地区尤其是中国丰厚的茶文化土壤,悠久的茶文化历史,深刻的茶文化内涵,必将孕育出更加蓬勃的茶文化生命力。当然在此过程中,也要吸取西方茶文化的精髓,对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群体,应尊重其茶文化传统及饮茶偏好。例如招待英国客人应侍以红茶,并以糖、奶等佐之;而招待美国客人更应提供冰茶,而不是全部以中国传统的热茶来接待。同时,中国茶文化也应当随着中国茶叶的出口走向西方,通过电视媒体,互联网,社交网络,以及出版更多的英文茶文化书籍,将中国茶文化的内涵与精髓全面地展示给西方群体。另一方面,中国丰富的茶文化旅游项目也能在吸引西方游客的同时,将自身悠久的茶文化传统传播出去。这样的“一出一进”,将会促进中西方茶文化的交流,并使得中国茶文化在未来展现出其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2张琳洁.现代茶文化现象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5郭丹英.儒、道、佛与中国茶文化.茶叶,2006,32(1):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