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描写端午节的诗句

描写端午节的诗句赏析八篇

时间:2022-05-02 18:16:27

描写端午节的诗句

描写端午节的诗句第1篇

中国传统节日中,清明是唯一与农时节律“二十四节气”相吻合的节日。这是一个追忆和祭奠先人的日子。《左传》一书中就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说法。在古人看来,祭祀的重要性甚至可与国防和军事这样的大事相提并论。所以中国古诗文中写清明的篇什着实为数不少。而众多有关清明的诗篇中,笔者以为,颇具代表性的作品无疑是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那首《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清新隽永的诗不用典故,也无华丽的辞藻,而是以白描的手法和朴素的语言,写出了清明时节的气候特征和人们缅怀祭祀故人的心情。白居易《寒食望野吟》一诗同样写得悲恸不已,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代诗人高菊卿也有诗曰:“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读完这篇小诗,亦让人不禁悲从中来。宋代另一诗家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则一反常态地走出“魂断最是春来日,一齐弹泪过清明”的悲切气氛,而是兴致盎然地描述了作者踏青赏春的愉悦心境,诗曰:“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北宋文学家王禹的《清明》诗亦可算是咏清明诗中的另类:“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作者在诗中没有写踏青探春、怀古祭祖的心境,而是一反常态地描写了诗人寂寞清苦的生活和不同流俗的追求。清人郑板桥描写清明的小诗言简意赅:“小楼忽洒夜窗声,卧听潇潇还淅淅,湿了清明。”一个“湿”字,将清明前后多雨阴湿的天气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诸多古诗人笔下的清明,亦悲亦喜,亦诗亦画,亦人亦物,各种各样的情感尽在其中。

与清明节有着密切关联的是寒食节。寒食节一般在冬至后105天、清明前的一二日。是日要禁烟火,吃冷食。这一节日源自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纪念曾辅佐他的介子推而设立的,至今已延续2640余年。唐代诗人卢象的《寒食》一诗阐明了这一节气的来历:“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唐代之后寒食、清明两节便合而为一了。

端午节在中国也是一个十分隆重的节日,曾先后入选国家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该节日本是夏季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气,后因楚国诗人屈原端午这一天投江殉国,从此端午又成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唐代诗人文秀有《端午》一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节”,因为与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关,所以这个传统节日颇具浪漫色彩,由此也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有关七夕的古诗不胜枚举,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当属五代后唐时期杨璞的诗作《七夕》:“未来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杜牧的七言绝句《秋夕》亦堪称为此类诗文中的上乘之作:“云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首诗写得形静而神动,表现了对爱情的向往。全诗没有一句抒情的话,但宫女哀怨与期待相互交织的复杂感情见于言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白居易《七夕》:“烟霄微月澹长空,云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宋代著名词人秦观的《鹊桥仙》也是描写七夕的名篇:“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首词描写的是天上景象,实际是词人七夕仰观星空的所思所想。特别是词的最后两句,不落俗套,立意很高。时至今日,依然为人们所引用。

中秋当属一年之中又一重要的传统节日。中秋是一个天上月圆、人间团圆的节日,因而千百年来,历代文人墨客的咏月诗大都与思乡怀古有关。苏轼《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词句是作者大醉之后的高声纵情。中秋之夜,为怀念远在他乡的弟弟,苏轼以童稚的真率和赤诚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亲人的思恋。在幻想与现实之间,推出一轮人世间同享共照的朗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充满暖意的诗句让本是清冷的月光显得浪漫而又温馨。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望月》也是唐诗中众多咏中秋篇什中的佳作。诗曰:“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语言,渲染了中秋特定的环境氛围,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感,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甫《八月十五夜月》采用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的手法,表现了作者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内心感情:“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民间在这一天有登高的习俗,故又称之为登高节。杜甫的《九日》诗曰:“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从此不须开。”诗人借助重阳登高、饮酒赏菊,因花生情,表达了思亲念乡、忧国忧民的情怀。此外,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等,都是描写重阳节的经典名句。

描写端午节的诗句第2篇

关于端午节的古诗四句诗端午

唐 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和端午

北宋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已酉端午

明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端午感兴

宋 文天祥

流棹西来恨未销,鱼龙寂寞暗风潮。

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

谢张仲谋端午送巧作

宋 黄庭坚

君家玉女从小见,闻道如今画不成。

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

同州端午

唐 殷尧藩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端午感兴

宋 文天祥

当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汨罗。

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

午日处州禁竞渡

明 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有关于端午节的古诗 端午古诗五月五日北宋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端午古诗乙卯重五诗宋 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端午古诗浣溪沙宋 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端午古诗端午日唐 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头白,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端午古诗和中甫端午韵不依次宋 文天祥

黄茅古道外,羸马发南州。

有客嗤齐鲁,何人念楚囚。

岁年付流水,风雨满沧洲。

手把菖莆看,黑头非所求。

端午古诗五日(选一)唐 陈子龙

吴天五月水悠悠,极目烟云静不收。

拾翠有人卢女艳,弄潮几部阿童游。

珠帘枕簟芙蓉浦,画桨琴筝笮艋舟。

拟向龙楼窥殿脚,可怜江北海西头。

端午古诗竞渡诗唐 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喊,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端午古诗岳州端午日送人游郴连唐 徐夤

五月巴陵值积阴,送君千里客于郴。

北风吹雨黄梅落,西日过湖青草深。

竞渡岸傍人挂锦,采芳城上女遗簪。

九嶷云阔苍梧暗,与说重华旧德音。

端午古诗五丝 唐褚朝阳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端午古诗端午日赐衣唐 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端午古诗端午唐 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关于描写端午节的古诗词 端午诗词午日观竞渡明 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同样是竞渡,在不同人的眼里,却有着不同的热闹与郁愤。

端午诗词竞渡曲唐 刘禹锡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鸣馀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

端午诗词惜别行,送向卿进奉端午御衣之上都唐 杜甫

肃宗昔在灵武城,指挥猛将收咸京。

向公泣血洒行殿,佐佑卿相乾坤平。

逆胡冥寞随烟烬,卿家兄弟功名震。

麒麟图画鸿雁行,紫极出入黄金印。

尚书勋业超千古,雄镇荆州继吾祖。

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向端午。

向卿将命寸心赤,青山落日江潮白。

卿到朝廷说老翁,漂零已是沧浪客。

端午诗词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宋 苏轼

肩舆任所适,遇胜辄留连。

焚香引幽步,酌茗开静筵。

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

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

忽登最高塔,眼界穷大千。

卞峰照城郭,震泽浮云天。

深沉既可喜,旷荡亦所便。

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

归来记所历,耿耿清不眠。

道人亦未寝,孤灯同夜禅。

端午诗词端午游真如迟适远従子由在酒局宋 苏轼

一与子由别,却数七端午。身随彩丝系,心与昌歜苦。

今年匹马来,佳节日夜数。儿童喜我至,典衣具鸡黍。

水饼既怀乡,饭筒仍愍楚。谓言必一醉,快作西川语。

宁知是官身,糟曲困熏者。独携三子出,古刹访禅祖。

高谈付梁罗,诗律到阿虎。归来一调笑,慰此长龃龉。

端午诗词到官病倦未尝会客毛正仲惠茶乃以端午小集石宋 苏轼

我生亦何须,一饱万想灭。胡为设方丈,养此肤寸舌。

尔来又衰病,过午食辄噎。缪为淮海帅,每愧厨传缺。

爨无欲清人,奉使免内热。空烦赤泥印,远致紫玉玦。

为君伐羔豚,歌舞菰黍节。禅窗丽午景,蜀井出冰雪。

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金钗候汤眼,鱼蟹亦应诀。

遂令色香味,一日备三绝。报君不虚授,知我非轻啜。

端午诗词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唐 李隆基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描写端午节的诗句第3篇

一,从诗歌所描写的内容入手。

古典诗歌按照所描写内容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边塞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山水田园诗等。诗歌描写的内容不同,所表现的诗人的情感也不同。比如,边塞诗大多表现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决心,也有部分边塞诗表现的是诗人对连年征战的厌恶和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咏物诗大多表现的是对所咏事物的喜爱,借以表现自己高洁的志向和节操;咏史怀古诗大多表现壮志难酬和昔盛今衰的感伤;山水田园诗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或寄情于景观中,或畅想于山水外,或蕴理于风物内,或寄兴于田亩间。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词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2009年全国卷3)

解题思路:这是一首典型的山水田园词。词的上片重点描写作者生活在乡村的生活环境,词的下片通过对比手法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表现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参考答案: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二,从诗歌表现情感的关键词入手。

诗歌中表现情感的关键词主要指能直接传达出作者情感的词语,比如"愁""悲""怨""泪""喜"等词。我们在鉴赏诗歌情感时若能抓住这些词就能轻松地判断出作者的情感。

小重山 端午

[元]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009年安徽卷)

解题思路:这首词中能直接表现作者情感的是这些词:"空惆怅""总堪伤""无人解"等。"空惆怅"中"惆怅"本身就是一种情绪,要探求这种情绪蕴含的思想感情,我们首先有必要弄清是什么触发词人"惆怅",联系上阕内容可知词人"惆怅"源自词人在端午节见到世人只忙于庆端午,而无人吊屈原,这可以看作是外在原因。接着我们更要追究词人的行为透出何种深厚思想情感。"谁复吊沅湘"的发问隐含了词人的主张--我们应该吊祭屈原,显示出了诗人对屈原的怀念之情。"无人解"相对于"空惆怅"要略难一些,它包含了两层意思:①无人解作者;②无人解屈原。顺看这两个角度,我们可以得出两点感受,前者可归结到词人孤寂落寞,后者可归结到只有词人理解景仰屈原的忠义之气。

参考答案: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后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三,从诗歌所选取的典型意象以及由此营造的特定意境入手。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境就是由意象共同构成的具有特定韵味的诗意空间。这就要求考生能够掌握一些具有常见意义的意象:

寄 远

杜 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2009年山东卷)

解题思路:本诗中重要的意象是"悠悠"和"红袖凭江楼"。"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其实这个词能够传达出作者无尽的愁绪,这种愁绪犹如江水一样,悠悠无尽头。再加上风正紧的初秋肃杀之气,作者内心的哀愁更加浓重,正当作者触物兴感、心境孤迥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眺望。看到这么一幅风景图,作者的思家之情开始变得更加浓重,于是联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所以如果考生能够抓住诗歌当中重要的意象以及由此营造的特定意境,就一定能揣测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转贴于

描写端午节的诗句第4篇

中国的传统节日一般有哪些呢?春节 ( 农历正月初一) 、元宵节 ( 农历正月十五)、寒食节 ( 清明节前一天)、清明节 ( 节气清明)、端午节 ( 农历五月初五)、七夕 ( 农历七月初七)、中秋节 ( 农历八月十五) 、 重阳节 ( 农历九月九) 、冬至 ( 节气冬至) 、腊八节 ( 农历腊月初八)、除夕 ( 农历十二月卅日) 等。

了解来历,意味深长

中国的传统节日除了具有深刻的含义外,它的背后还蕴含了许多意味深长的故事。在写作中,加入节日的来历,会让文章更深刻。

例如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在江中赛龙舟,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

重阳节在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节日。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节”,也叫重九。古人以为是值得庆祝的节日,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九九重阳因为和“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

如果你去了解了这些传统节日的来历时,写起来就特别亲切了。

习俗丰富,特色为主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每个地方的特色都不同。

例如:腊月就开始扫尘(将家里的蜘蛛网和灰尘打描干净)。年前准备好“松糕”(用粘米粉和花生做成的白色糕点),意味着步步高升,还要炸油角和“糖环”。“糖环”是用面粉过筛,拌入砂糖,印模后炸成金黄色,糖环形状如大环套小环,环环相扣,寓意连绵不断,生生不息。过年时,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口摆上盆桔和鲜花,意味着一年大吉大利,花开富贵。

中秋是小孩子喜欢的传统节日,除了赏月、拜月、吃月饼,东莞还有节前送中秋(外婆到女儿家送月饼、灯笼和各种食物给外孙)和拜中秋(儿孙辈到长辈家送月饼)。在月亮下开“和碌”(蜜柚),意示着家人要和和睦睦。到了端午节,东莞水乡片各个管理区进行赛龙舟。除了赛龙舟,还有做龙船饭食。龙船饭食有点像扬州炒饭。龙船饭的用料很多,先煲一煲饭,将玉米、红萝卜、肉丁、蘑菇炒好,再将饭和些佐料搅拌,色味香俱全。有一位同学写东莞的春节,向我们介绍了如何做“咸丸”,大家不妨了解东莞的传统美食。

到了除夕,北京人要吃饺子,我们东莞就食“咸丸”, 食“咸丸”表示合家团圆之意。普通汤圆都是包了豆沙馅、芝麻馅,再放糖煮熟,而东莞的“咸丸”却是斋丸,而煮丸子的汤就非常丰富了。准备做东莞咸丸啦,奶奶先准备好鸡、鱿鱼、虾米、冬菇、腊肉碎粒、蚝豉等佐料,光看这锅咸丸的食材就知道美味。奶奶先是用油锅炒这些配料,倒上热水,放上鱼胶(鱼肉饼),煮出来的汤很鲜甜的。煮好汤底就开始搓汤圆,东莞咸丸用料精细、讲究,用糯米粉制作,随意捏成团,不加馅。这个时候小孩子也可以搓粉团,因为你想大的也可以,小的也可以,这并不影响这锅咸丸的质量。将搓好的粉团倒入鲜甜美味的汤底,咸丸在锅进翻腾,汤汁浓厚,尝一口,味道鲜美,一家人围着锅,吃着咸丸,过年嘛,一家人肯定要团团圆圆啦!

搜集诗句,锦上添花

描写端午节的诗句第5篇

【探寻节日渊源,看中国文化内涵】

中国的传统节日沉淀了千百年的传统文化。这些节日蕴涵着人们特殊的情感内涵和文化价值需求。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厚广泛的民众基础。传统节日的习俗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而这些充分说明了民间崇拜和信仰是民间至高无上的精神情感。

1.春节又叫做过年。民间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居海底,每年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老百姓个个怨声载道。这惊动了天上的太白金星和地下的地王菩萨。太白金星和地王菩萨一商量,就派神农老祖到大地收“年”。神农手执打兽鞭,对准“年”的屁股就是一鞭。凶猛的“年”竟乖乖伏地不动了。神农奔上几步,一只脚踏在“年”头上,怒吼道:“畜牲,你吃人无数,作孽极深,今天你的末日到了。”说罢,从腰间拿下两片瓜钵,对准“年”就一合。比象还大的“年”竟一下合在瓜钵里了。神农把装“年”的钵埋在地底下,临走时他再三叮嘱说:“这钵埋在地下,将来会长出瓜来,这瓜不能破,一定要说它不破。”后来,那个埋钵的地方真的长出瓜来,百姓就按照神农“不”的话音,把它叫成“北瓜”。神农除“年”的那天正巧是农历十二月三十日,百姓便把这一天叫做“过年”,即避过“年”和除去“年”的意思。这天,北瓜供在堂上,以示压邪,人们还会敲锣打鼓,鸣竹张灯,以纪念神农老祖的功德。

2.据史料记载,秦末就有 “正月十五燃灯祭祀道教太乙神” (太乙:主宰宇宙一切之神)之说,可见元宵节是从“敬神送年”这一民族风俗演变而来的。汉武帝时,“太乙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3.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纪念祖先的节日,传说最早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子推。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扫墓。这一习俗相沿已久,据史书记载,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随着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越来越发达和强固,远古时代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了“五礼”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朝廷的推崇使墓祭活动更为盛行。

4.端午节的渊源有好多传说,但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为了纪念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开始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后来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5.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两汉时已具雏形,唐时,中秋赏月之俗始盛行,并定为中秋节。欧阳詹《长安玩月诗序》云:“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云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魂圆,故曰中秋。”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祈求平安幸福、以月寄情的一种形式。

【探寻节日文化,看中国民俗魅力】

活动一:对联

在我国许多传统节日里都有对对联的活动。节日期间,我们到处都能看到那充满祥和喜庆气息的对联。对对联,春节最为壮观。有一个故事就是讲春节写对联的:

清朝某年除夕晚上,乾隆脱了龙袍,换上便服,走出皇宫禁院,到三街六巷看老百姓怎样过年。他走在大街上,只见家家户户挂彩灯,贴对联,放鞭炮,人人穿新衣,戴新帽,一派升平景象。他走着走着,只见一户人家门口没有贴对联,于是便轻轻敲开门。只见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头儿,手里拿着一只正在纳底的鞋子。乾隆没客气就进去了。原来这是一个小鞋铺,炕上放着几双鞋,桌上放着大大小小的鞋楦,墙上挂着粗粗细细的麻绳。乾隆在炕边坐下后,问:“老人家,生意不错吧?”老头说:“我是一个老头子,挣得那几个钱混住嘴巴就行了。”乾隆又问:“过年了,怎么不在门口贴上一副春联呢?”老头儿说:“红纸是买回来了,但箩筐大的字认不得一担,自己怎么写?”乾隆一听,忙说:“你要不嫌弃,我就给你写一副吧!”“那敢情好!”老头儿说完,忙到隔壁借来笔墨纸砚,又拿出买回的大红纸,裁了裁,乾隆提笔蘸墨,一挥而就:

大楦头,小楦头,乒乒乓乓打出穷鬼去;

粗麻绳,细麻绳,吱吱嘎嘎拉进财神来。

横批写什么呢?乾隆帝一时没有想出来,老头看着对联十分高兴,说:“如今乾隆当朝,天下太平,百姓都托皇上的福,安居乐业,横批就写‘天下万年’吧。”乾隆听了龙颜大悦,挥笔又写下了这个横批。老头儿当晚就把对联贴了出去,乐得一夜没睡好。

【请你参与】

1.请你把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王羲之巧防“盗”联

据传,某年腊月,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由山东迁居浙江绍兴。春节将至,王羲之挥毫写了一副门联:“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让儿子贴于门口。不料刚贴出去就让人悄悄揭走了。王羲之只好再写一联:“莺啼北里,燕语南邻。”他又叫儿子贴上,不料又被一位酷爱他手迹的当地书法爱好者“盗”走了。眼看要过节了,门口仍空空无字。王羲之的妻子很着急。王羲之略一沉思,笑着取过笔墨,又写一联。写好后,他让儿子将对联拦腰剪开,各先贴上半截:“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两纸“半联”贴出后,果然没有人再来揭了。初一黎明,王羲之亲手将春联的后半截贴在下面,结果成了“ ”,“ ”。街坊看了,无不称妙。

2.下面是有关端午的对联故事,请你做简要分析。

明太祖朱元璋擅长对联,一年端午节,他赐宴群臣,席间出一上联,联云:“端门北,午门南,朝廷赐宴于端午。”要续下联有一定难度。此时,群臣中的沈应思索片刻,对道:“春榜先,秋榜后,科场取士在春秋。”

3.(2012年湖北咸宁卷)

同学们,你知道吗?今年中考结束后的第二天就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请按要求完成①②题。

①有位同学为纪念活动写了一副对联,请把下联所缺词语补充完整。

插艾叶 清香缕缕飘九州

赛龙舟 传四海

②有同学不喜欢过端午、中秋节,而热衷于过圣诞节等西方节日,为此,班级专门召开一次“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主题班会,请你为主持人设计2—3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揭示主旨的开场白。

活动二:猜谜语

猜谜是中国节日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娱乐活动。大家在猜谜的过程中,开发自己的智力,同时也享受猜中谜语后的快乐。特别是在节日里猜谜语,会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

传说,有一年元宵节,乾隆皇帝带着一群文武大臣,兴致勃勃前去观看灯会。左看各种灯笼五颜六色,美不胜收;右瞧各种灯笼别致风趣,耐人寻味。看到高兴时,乾隆皇帝命随行的大臣们也出一谜联,让大家猜一猜。学士纪晓岚稍思片刻,就挥笔在宫灯上写了一副对联:“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诗不是,词不是,论语也不是。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也是妙文。” 乾隆皇帝看了冥思苦想,文武大臣一个个抓耳挠腮,怎么也猜不出来,最后还是纪晓岚自己揭了谜底:猜谜。

活动三:诵读古诗词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词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可谓雅俗共赏。

1.写春节的古诗首推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王安石在元旦之日的感怀之作。当时他位居宰相之位,正在全国推行新法,此诗正是以欣喜的心情,描绘了新法实行后万象更新、喜气洋洋的景象,同时也透露出他那踌躇满志和志在必得的心态。它既写出了元日的民间风俗,又通过对风俗的描写语义双关地表达了他对新法的评价,并反映出一个政治家的观察视野。

2.最能够表现出元宵节热闹非凡的诗应该当属唐代大诗人卢照邻的《十五夜观灯》: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这首诗描述了元宵节燃灯的盛况,绚丽多彩的元宵灯火将大地点缀得五彩缤纷,人们在节日之夜观灯赏月,尽情歌舞游戏。青年男女在这个欢乐祥和的日子里相互表达爱慕之意。

3.杜牧的“清明”诗可称为清明节祭祀扫墓的经典之作: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鲜明生动的形象、优美含蓄的意境,再现了清明时节扫墓时的雨中景、雨中情;抒写了清明时节行旅之人的情怀。诗画合一,清新自然。

民间广为流传的孟姜女寻夫小曲则记述了清明无人扫墓的情形:

三月里来是清明,桃红柳绿百草青。

别家坟上飘白纸,我家坟上冷清清。

这首小曲十分真切地反映了当时清明扫墓时的凄凉情景和氛围。

4.唐诗中吟咏端午节盛况的也有不少。文秀的《端午》一诗,不仅反映了端午节的由来与悼念屈原挂上了钩,还表现出诗人对屈原的同情和对昏君奸臣的鞭挞。其诗曰:“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屈为屈原。堪笑汩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读后不能不使人感慨万千!

5.描写重阳节的古诗词不胜枚举,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大家所熟知的诗词之一。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从中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代表意象,展示出一个颇有情趣的兄弟共乐的场面,从而把“共乐而缺一”的人生缺陷感,写得令人心颤而余味无穷了。

【请你参与】

1.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中秋月》作于熙宁十年(1077)中秋。当时诗人任徐州刺史,见到胞弟苏辙,方作此诗。请对该诗做简要分析。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2.中秋咏月的诗句经常出现在中考试题中。

(2009湖北荆州)中秋赏月(欣赏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完成下面各题。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①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 “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 ,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②说说你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的理解。

【品读节日美文 传承民俗文化】

在节日里徜徉

有的日子,值得庆祝它,纪念它,这就是节日。在日复一日的时间河流里,节日就像一个个停泊的码头。人们徜徉其间,体味某种特定的情境,把情绪调到兴奋的波段,尽情释放。节日,给平淡的日子打上一个漂亮的领结。有了节日,日子便有了起伏。

有些节日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它们的意义不同寻常。因某一年的某一天发生了一件意义深远的重大事情,一个本来很平常的日子,便成为365天里的一个亮点,具有巨大的穿透力和辐射力。譬如l919年5月4日,北京青年学生发起了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在其后的一个多月里,运动迅速席卷中华大地,5月4日这个日子后来成为青年节,打上了爱国精神的烙印。又如1949年10月1日,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10月1日这个日子从此成为国庆节,凝聚了扬眉吐气的中华民族新生与振兴的希望。这类具有重大意义的节日,为人们提供了一年一度举行庆典的缘由。每逢这些节日,人们或举行盛大的聚会,或召开庄严的大会,或举办载歌载舞的晚会,用以歌颂人民、礼赞祖国,充分感受节日的分量和意义。公共场所则彩旗招展,彩灯高悬,呈现出“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景象。这些庆典,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回眸和眺望的机会,成了人们保持意义记忆的一种基本方式,更是人们生命智慧的一部分。

描写端午节的诗句第6篇

关于端午的古诗一、端午

唐 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端午感兴

宋 文天祥

流棹西来恨未销,鱼龙寂寞暗风潮。

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

三、和端午

北宋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四、已酉端午

明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 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 无酒渊明亦独醒。

五、午日观竞渡

明 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同样是竞渡,在不同人的眼里,却有着不同的热闹与郁愤。

六、五月五日

北宋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七、竞渡诗

唐 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喊,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八、竞渡曲

唐 刘禹锡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鸣馀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

九、乙卯重五诗

宋 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谢张仲谋端午送巧作 宋 黄庭坚

君家玉女从小见,闻道如今画不成。

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

岳州端午日送人游郴连 唐 徐夤

五月巴陵值积阴,送君千里客于郴。

北风吹雨黄梅落,西日过湖青草深。

竞渡岸傍人挂锦,采芳城上女遗簪。

九嶷云阔苍梧暗,与说重华旧德音。

十、同州端午

唐 殷尧藩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关于端午的诗句精选1、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宋·欧阳修《鱼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2、醉看葵柳怀旧事,馋思樱笋梦吾庐。向时痴绝今愁绝,自读《离骚》些老夫。——宋·高箸《重午怀旧》

3、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在,只留《离骚》在世间。——宋·张耒《和端午》

4、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在,父老空哽咽。至今仓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宋·苏轼《屈原塔》

5、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唐·元稹《表夏十首》之十

6、高咏楚辞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宋·陈与义《临江仙》

7、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宋·欧阳修《鱼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8、梅夏暗丝雨,春秋扇浪风。香芦结黍趁天中。五日凄凉千古、与谁同?——宋·万俟咏《南歌子端午》

关于端午的诗句1、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唐·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2、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唐·殷尧潘《端午日》

3、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宋·苏轼《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

4、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文秀《端午》

5、浣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扬枹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刺史临流搴翠帏,揭竿命爵分雌雄。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唐·刘禹锡《竞渡曲》

6、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鬣。佳人相见一千年。——宋·苏轼《浣溪沙端午》下阕

7、条脱闲揎系五丝。——宋·李清照失调名《端午》词断句

8、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唐·杜甫《端午日赐衣》

9、亦有鱼龙戏舞,艳晴川,绮罗歌鼓。乡情节意;尊前同是,天涯羁旅。涨绿池塘,翠阴庭院,归期无据。问明年此夜,一眉新月,照人何处?——宋·卢祖皋《小龙吟淮西重午》下阕

10、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宋·苏轼《浣溪沙端午》

11、红藕丝,白藕丝,艾虎衫裁金缕衣。钗头双荔枝。鬓符儿,背符儿,“鬼”在心头符怎知?相思十二时。——宋·李石《长相思重午》

12、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唐·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13、朱颜老去,清风好在,未减佳辰欢聚。趣腊酒深斟,菖蒲细糁,围坐从儿女。还同子美,江村长夏,闲对燕飞鸥舞。——宋·晁补之《永遇乐端午》

14、粽团桃柳,盈门共饮,把菖蒲、旋刻个人人。——宋·秦观失调名《端午》词断句

15、五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宋·宋祁《屈原祠》

16、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宋·张耒失调名《端午》词断句

17、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着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宋·黄裳《喜迁莺端午泛湖》

18、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宋·赵蕃,《端午三首》其二

描写端午节的诗句第7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提问 探究 方法

课堂提问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是鼓舞学生追根求源、掌握知识的动力。课堂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关系到能否调动学生积极性。要有效地实施课堂提问,提高提问的效果,必须搞好课堂提问设计。那么,语文老师该如何来面对提问?本人作为语文教师,在此浅谈几点体会:

一、巧妙设疑,激趣,教师要优化语文课堂提问的策略

巧妙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启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要力求新颖巧妙,能激趣,发人深思,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提问时,老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巧妙地设计问题,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地提问,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从而获取语文知识。如我在教朱自清的《春》时,曾满怀激情地提出问题:“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生机、无穷力量。贺知章描写春是‘二月春风似剪刀’,王安石描写春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朱熹描写春是‘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些短诗只从一两个角度,选取两三个景物来描写春天。而朱自清的《春》写春的内容很多,下面就让我们读一读课文,想一想他是怎样多方面描写春天的?”这样的巧妙提问,充满激情,意境深邃,使学生沉浸在春光明媚的意境之中,大大激发学习情趣,启动学生的思维。

二、找准关键,创设问题,教师要在教材的精华处创设提问时机

所谓关键处,是指对全篇课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地方或学生不易理解的词、句、段,抓住这些地方提问,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理解课文、体会感情有重要作用。如学习《詹天佑》一文,抓住课文的中心句是学习全文的关键,教师围绕中心句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杰出”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重点写了什么?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詹天佑是杰出的工程师?詹天佑的爱国思想表现在哪里?以上设计的一系列问题,都是围绕全文的中心句引发的,首先让学生读懂中心句,初步明确课文的中心,然后弄清围绕中心句所写的内容,使学生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逻辑方面的训练,最后抓住关键词语,把握课文的中心。

三、激发灵感,探究提问,教师提问的问题要有探究性。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就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就是说,通过教学要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探究,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思想的体现。只有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通过探究去获得教学知识,才能培养学生敢于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才能彻底改变学生完全被动的学习状态。教学中,如果留给学生探究的空间狭窄,时间过于紧迫,学生的思维连一点“旁逸斜出”的机会都没有,学生中就不会迸发出有创见的思维火花,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就无从谈起。因此,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究时空,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充分地、主动地、积极地展示及表现其思维过程,发挥其创造潜能,从而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不断发展。在设计问题时,问题情境不能离开学生的生活太远,问题要和学生学过的知识有某方面的联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在教学《端午节》时,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1)湘西的端午习俗有哪一种在我们家乡不曾有过?(2)我们这一带的端午日有一些什么习俗?又如在教学《本命的回想》时,也同样设置这样的问题:(1)第一个本命是几岁?(2)班上同学有十二岁的吗?谁能告诉我,本命有什么讲究?(3)同学们过年都是在城里过,还是到老家过年的?在老家过年,你的家乡有哪些习俗?由此学生结合生活的习俗,很快找到答案,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地去进行探究。因此,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思考,去发现问题,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获得知识和能力以及情感态度方面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学生通过自己探究获得答案与教师传授答案其效果是不同的,前者将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而后者产生一种坐享其成的懒惰心理。

四、启发引导,联想设疑,教师要在容易引起联想、想象的地方设制问题。

描写端午节的诗句第8篇

我让学生们出出主意,有的说打电话,有的说写封信……我因势利导:“怎样用最快捷的方式写信呢?”学生齐说:“发短信――”“下面开始由我主持我班第一届‘从文杯’短信创作大赛。”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喊道:“耶”。

我首先朗读了这样几则有特色的短信:“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然后又引导同学们把握短信的特点,“请大家思考写短信要注意些什么?”

各个小组顿时热烈地讨论起来,有的小组边发言边记录,有的小组讨论得热火朝天,有的小组不时传来一阵阵笑声――

片段一:“不对!”老师刚一提出问题,同学们立即争论起来,“短信应该幽默风趣!”姜云芳一马当先。“也有例外!”柴芸和朱梅雪很不服气,两人几乎同时说出口。“短小精悍是写短信息的关键。”吕琳胸有成竹,可谓旁观者清。

片段二:看着别的小组谈得头头是道,可这四位却说不出一句话来。组长梅文臣脑子一转说道:“短信……写短信……首先要能……传递信息”,虽说得不是很完整,却也有几分道理。接下来大家畅所欲言,王杰还在一旁用笔记录,以便发言时派上用场,果然该组效率最高,是组长领导有方吧!

片段三:“我认为有五点:短小,精悍,生动,有趣,传情。”张梦莹的妙语激起快乐池中的涟漪。“我认为张梦莹只说出了三点,我想再加上一点。”另一位同学开了腔。“你快说,你快说!”大家急不可待地催促着。“有个性!”她自豪地说着。“好!”大家都拍手称赞。

“接下来我们回到主题,请大家围绕端午节写一条短信,各小组讨论评出一、二、三等奖,OK?”我的话音刚落,同学们便动起笔来。

小组活动镜头回放:

镜头一:大家都在埋头苦思冥想,素有“未来小作家”之称的胡清清“唰唰唰”几笔就写好了。“作家先读!”大家齐声说。她便展开稿纸不好意思地读起来,我们安静地倾听着她饱含感情的声音:“……缥缈着的梦。”王文娟拍着手说:“太美了,像诗一样!”“很有诗意,就是……最后一句得改一改。”胡清清歪着脑袋沉思着,“那,怎么改呢?”大家不说话了,这时,郝燕提议道:“不如改成‘氤氲’吧,给人一种朦胧感。”“嗯,对!就这样改!”胡清清兴奋地说。

镜头二:“写好了吗?我写得一定不好。”A同学红着脸挡着自己的草稿说。“没事儿,别谦虚了,让我们欣赏欣赏嘛!”B同学说完读起了A的“作品”。“不错嘛,语言简洁,通俗易懂。”C同学赞扬道,又顿了顿:“只是不太生动。”“嗯,我觉得再加一些押韵词,就更有韵味。”D同学接着C的话说。A原本有些害羞的脸又恢复了往日的自信。

镜头三:听了老师所朗读的几则短信,充满了诗情画意,给人以美的享受,接下来,大家亲自动手创作了,看着窗外高大葱郁的梧桐树,灵感油然而生:“坐在树下,我想为你送去葱绿;立在风中,我想为你送去清凉;沉浸在端午的喜悦里,我想为你送去艾叶包着的希望……”最后评出最优秀的,竟然是对写作一直“徒有羡鱼情”的刘孟莹的作品,她自信地站起来……

“好,下面请各小组汇报评议结果。”有些诗人气质的施声伟吟诵道:“一片艾叶从我指间滑落,远在他乡的你,请不要忧伤,也无须惆怅,送你一包粽子,那里面有故乡泥土的芳香……”王利国妙语连珠,“生日时,我希望你快快乐乐;中秋时,我希望你阖家团圆;端午节――”他故意顿了一下“我希望你给我留个粽子!”“啊?哈哈……”全班笑成一锅粥。

我忽然觉得,“短信”不就是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心灵的相互呼唤,思想的相互碰撞吗?不就是感情的相互传递,愿望的相互表达,心声的相互吐露吗?短信,虽然是与手机联系在一起,但我们刚才小组的学习,师生的讨论不也是短信的群发吗?课堂“短信”,搭设了沟通心灵的桥梁,帮助同学们领会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涵。它必将像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在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中继续美丽地流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