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描写建筑工程论文

描写建筑工程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4 15:13:24

描写建筑工程论文

描写建筑工程论文第1篇

专业课考试科目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专业课Ⅰ

专业课Ⅱ

01、35

财政学(文、理)

财政学

会计学

02、38

电子商务(文、理)

电子商务概论

市场营销学

03、64、82

工程管理(文、理)

建筑材料

建筑构造

04

工程造价(文)

工程测量

工程材料

05、51

人力资源管理(文、理)

管理学

人力资源管理原理

06

新闻学(文)

新闻学概论

采访与写作

07、59

行政管理(文、理)

管理学

行政管理学

08

英语(文)

综合英语

翻译写作

09

汉语言文学(文)

现代汉语

中国现代文学

10

法学(文)

法理学

宪法学

11、43

工商管理(文、理)

管理学

会计学

12、49

金融学(文、理)

货币银行学

会计学

13、50

旅游管理(文、理)

旅游学概论

中国旅游地理

14

思想政治教育(文)

哲学原理

政治经济学

15

历史学(文)

中国古代史

世界近代史

16

广播电视学(文)

新闻学理论

汉语写作

17

学前教育(文)

学前教育学

学前心理学

18

应用心理学(文)

普通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

19、75、80、86

会计学(文、理)

财务会计

会计学基础

20、45

国际经济与贸易(文、理)

西方经济学

会计学

21、54

市场营销(文、理)

市场营销

市场调查与预测

22、34、81

财务管理(文、理)

财务管理学

会计学

23、57

物流管理(文、理)

物流学

管理学

24

翻译(文)

基础英语

翻译

25

视觉传达设计(艺)

素描

平面构成

26

服装与服饰设计(艺)

素描

平面构成

27

美术学(艺)

素描

色彩

28

播音与主持艺术(艺)

播音业务

主持业务

29

产品设计(艺)

素描

平面构成

30

动画(艺)

素描

平面构成

31

广播电视编导(艺)

新闻学

汉语写作

32

环境设计(艺)

素描

平面构成

33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理)

机械制造基础

机械设计基础

36

测控技术与仪器(理)

电路分析基础

数字电子技术

37

电子科学与技术(理)

电路分析基础

数字电子技术

39

电子信息工程(理)

电路分析基础

模拟电子技术

40

飞行器制造工程(理)

工程力学

机械设计基础

41

服装设计与工程(理)

服装设计

服装材料学

42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理)

水力学

水处理微生物学

44

工业设计(理)

工业设计概论

设计方法学

46

环境工程(理)

普通化学

环境监测

47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理)

流体力学

传热学

48

建筑学(理)

建筑初步

建筑力学

52

软件工程(理)

数据结构

C语言

53

生物工程(理)

生物化学

普通生物学

55、83

土木工程(理)

材料力学

建筑材料

56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理)

电子技术基础

电路基础

58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理)

管理学

数据库

60

制药工程(理)

有机化学

药事管理

61

自动化(理)

电路分析基础

模拟电子技术

62

通信工程(理)

电路分析基础

模拟电子技术

6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理)

电路分析基础

模拟电子技术

65、84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理)

材料力学

机械设计基础

66、85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理)

电路分析基础

模拟电子技术

67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理)

电路分析基础

模拟电子技术

68

数学与应用数学(理)

高等代数

数学分析

69

纺织工程(理)

纺织材料学

纺纱工程

70

应用化学(理)

有机化学

无机化学

71

化学工程与工艺(理)

物理化学

化工原理

72

生物科学(理)

植物学

动物学

73

药学(理)

有机化学

分析化学

74

园林(理)

植物学

生态学

76

中药学(医)

中药学

中药制剂

77

康复治疗学(医)

康复评定学

康复技术学

(作业与物理疗法)

78

护理学(医)

解剖学

诊断学

79

中医学(医)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内科学

87

园艺(理)

植物学

土壤与植物营养

88

飞行器动力工程(理)

航空概论

工程力学

89

交通运输(理)

描写建筑工程论文第2篇

【关键词】古代建筑 形制 艺术中国古代建筑由于种种原因,或毁于兵火,或毁于天灾,能完整留存下来为我们所目睹的为数极少。尤以宋代以前的建筑为甚。这样,在上溯中国古典建筑的时候,我们大多要借助一些其它的实物资料作为补充,如建筑遗存,随葬品如汉明器,壁画或中国古代画作来替代建筑实物以为研究支撑。对于更早,连这种种支撑也没有流传至今的年代,人们只能依古代语言和文字中透漏的信息来进行勾勒当时建筑形貌的工作了。同时,也将其列为研究其它古代建筑的一种重要的参考。

一、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建筑描述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涉及到描述建筑文章有很多,其中不乏极富文采者,其行文用辞,流畅隽永,令读者怡然神往。

无论是赋、记、序、注,还是诗、词,它们都属于中国的书面文体。中国自古流传的林林总总,大体都是见之于甲骨、竹帛、书籍,依赖文字传下为多。索绪尔曾说:“整体语言和文字是两个符号系统,文字系统具有表现整体语言系统的(唯一的)使命。……此仅仅是彼的仆从和影像。”中国文字为象形文字,由此,有一些试图从古文字中追寻当时建筑模样的研究。这样的追寻,很大程度是建立在追寻者的主观推论中,其可信程度不言自明。

如果说从单纯的文字来探寻当时建筑的形制是得不抵获的,那么,从它们的组合,即文章、词、诗等之中是否更有把握呢?答案恐怕依然是不确定的。

中国古代的文人著述,受孔孟之道,《诗》、《书》等影响,往往讲求“文以载道”,即文章为表象,而文章中隐含的道理、哲理才是著者欲之流传,欲之表达的实际。为了实现此目的,作者往往借助各种修辞手法,如夸张、铺陈、排比、比喻等等,来加强文章说辩的气势,渲染其欲借用的对象。这种写作的手法,往往导致了形象的夸张、变形乃至扭曲。在我们没有实物可供对比的前提下,单单依靠这种诗词歌赋来凭空想象是极不可信的。但这并非说古文不可解,在古典文献中,表示判断和描述事件过程是完全不同于还原建筑实体这一意图的。正如通读《史记》我们可以了解当时历史,然而单靠文字的描摹却无法还原当时人物的面貌一样。作者的写作目的往往决定了文章的某些叙述准确性。

同时,在这些文章中,总是很讲究一些句末的押韵和前后词的对付,这在汉代的骈文及其后类似的文体,以及诗、词中表现较明显。对语汇和词汇的挑剔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了叙述的准确和完整。只要我们对比今天人们描述同一建筑的使用同一语言的不同文章便可发现。偏重于“道”、“韵”的文章与偏重写实的文章的用语、用词差异也极为明显。

最后,要说的是今人不同于古人。文章是语言的表现。而语言是随时代变化的。我们且不追究其表现方式,即文字和语法的变化。单单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不同的人肯定是有不同的形象和联想,如“凤”和“龙”。其形象在中国历史上变化迭经几千年。依清之龙去想象商之龙必定谬以千里。同样,古代的文章中所叙述的建筑,即使略去作者的夸张,我们依然要小心翼翼地追踪语言的变化,或许才能复其貌十之一二。

二、中国古代遗存物

中国古代涉及建筑形象而遗留至今的遗存物,大抵有汉之明器,历代涉及建筑的绘画,壁画,以及模仿建筑的石窟、崖墓等。

汉之明器依目前来看,在建筑型制和平面布局上较有参考价值。虽然在细节上有出入,但从中国古时的随葬习俗,即将死者生前环境重现于随葬品中来看,应该是较真实的。尤其是在一些较高等级的贵族及官员墓中,遵从礼制,等级制,其随葬品也不致谮越过甚。因之,在这种区分等级制的目的性驱使下,一些相应的器物的描述也较清晰。

画像砖由于其营造的物体体积较小,其写实程度也就受限较多,同时由于当时的艺术造诣远未臻于化境,较后来的唐宋文人画逊色,其描摹出的细节,无论是空间尺度,还是细节描述,均甚为可疑。

历代绘画依其成就高低,倚重亦有不同。宋以前之绘画,或无法确认,疑为后人托伪之作;或建筑刻画了了,无法追而研之。殆至宋唐,画风焕然一变,山水之作中建筑屡有述及。至有奉诏之作,描摹当时境况至细。故此类画作,如有背景为确证,应视作可信度极大。

壁画不宜与一般画作等量。佛教、神话题材的壁画为渲染其仙境之奇幻,往往于作品中的景物处理上作新奇,夸张之笔。虽本于实际,但其夸张处无法分辨,故错无从指,不应以之为例。而江山胜景之壁画应对照地方志,方可视其是否可与画作比肩。

石窟、崖墓之势又为一变,可依中国塔之型制来看。石构建筑在中国仿木制建筑几成定论,且从其体量,糜费之状况,匠人之技艺,应与木制建筑形象极为接近。其可信度亦应以石窟之体例大小而视。比之于现代之模型,则比例愈大细部愈出。

三、中国古典建筑

建筑于中国古代并未被视为艺术,如绘画、书法、诗歌等。而是归结为一种等级制度载于史籍。将建筑作为“分等辨级”的手段,利用这种手段,来巩固和体现封建等级制。在这种种限制之中,实际导致了在单体建筑中,制约了营造者对建筑单体的创造力,而使其转向于群体的组合。如在清季的园林和皇家陵园,无拘于轴线规矩,布局高低错落,更讲究建筑互相之间、建筑和自然形势之间的搭配——即所谓“因地制宜”。

如果讲究建筑互相的搭配只是囿于建筑形制的僵化,“因地制宜”则可说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妙所在。“地”之一字,即道出建筑所限的各种条件、投入费用、人力、财力、精力;“宜”则说明非是“权宜”,且有在特定条件下追求最好境界最高之意。举凡中国优秀的古典建筑,莫不与此四字有莫大关系。

形制是一种理解和沟通,通过一定的观念、思想,一定的艺术形式和一定的审美价值(情趣)向广大观众提供信息。形制语义本身传达的准确性是灵魂和价值所在。

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追溯,当然不应忽视对其形制的探究。但与其苦心孤诣的探究其真假形制,还更应着重探究中国古代建筑中蕴含的设计思想和空间意趣。

参考文献

[1]屠友祥译.索绪尔第三次普通语言学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

[2]王鲁民.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探源.同济大学出版社.

[3]中国建筑史.建筑工业出版社.

描写建筑工程论文第3篇

关键词:素描 建筑素描 现状 反思

一.关于素描

“素描”一词是外来语,英文Drawing的音译。“素描(drawing)指的是在平面上‘拖’动某种工具画出的痕迹。”广义上的素描,是指单色画的总称;狭义上的素描,是指用一种颜色来表现物象的轮廓、体积、质感、量感、光线、空间等基本造型要素的绘画方法。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是掌握造型规律与表现技巧的“手段”与“媒介”。素描源于西方,在西方的发展与演变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时期,直到文艺复兴才发展成熟。学院式的素描教育体系诞生于16世纪的意大利,“20世纪30年代留学法国、日本的人士将素描教学引入到我国,50年代后曾受到前苏联的影响,再后来,素描教学在我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中国传统的艺术教育体系之中,素描一直是作为造型基础课而存在。

二.关于建筑素描

建筑素描顾名思义侧重于素描与建筑学专业的相关性研究。建筑素描是建筑学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国内的建筑类高校把它归为建筑美术的范畴,“‘建筑美术’泛指建筑学专业所需要的美术造型基础,不应该专指绘画基础,更不能专指描绘建筑的画。”建筑美术实质上是对建筑学专业所开设的造型基础课程的一个总称,它涵盖了素描、色彩、素描写生、色彩写生、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等。近些年,由于各专业培养人才的方向与要求的不同,加之改革的需要以及国内学者对教学内容与模式的研究,素描教学的取向也在发生着改变,表现在教育的形式上主要有两种倾向:绘画性素描与设计性素描。绘画性素描中又分出油画素描、中国画素描、版画素描等。设计性素描中根据专业的不同也有所划分,比如建筑素描。绘画性素描侧重于对客观物象的描摹、塑造、表现等等;设计素描更加注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其实就现代艺术教育而言,无论是绘画的素描教学,还是设计的素描教学都强调了对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的培养。”之所以冠以绘画素描或设计素描,无非是针对专业教育而言的,目的是和专业对接,在专业的教育体系中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

三.国内建筑素描教学现状困惑与反思

近些年国内许多建筑学专业的造型基础课都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上进行着改革与实验,在某些方面引发了相关研究者的共同探讨,改善了教学的效果,促进了基础课教学的专业化进程。但是,总体来讲现在国内高校建筑学专业基础课建筑素描教学的现状表现在如下几方面:其一是延续传统素描教学的技能训练,还是在画,练就的是技术,和艺术院校的造型基础课教学并无本质区别;其二是部分高校主张建筑素描教学以创意思维训练为主,以提高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新型教学方向;其三是个别高校尝试放弃造型基础课的技能训练,认为在信息时代,计算机效果表现已经成为建筑行业内的主流,可以完全替代传统的徒手制图,传统的绘画技能训练对于建筑设计作用不大。因此,基于以上的现状,国内的绝大多数高校建筑素描教育还存在“重技能”、“轻素养”的实际,缺乏对建筑素描与专业的关系深度研究,理解匮乏并且对设计的本质认知不够。教学观念依旧停留在契斯恰科夫素描体系的标准之中,沿袭着过去单一的教学模式,导致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完全不对接的尴尬窘境。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成为了就建筑而画建筑,导致的是看到的、画到的是建筑的表象,实质上还是在“描摹”,只是换了描摹的对象,也在呈现另一种技能训练,课程的教学模式也没有脱离传统的客观再现物象的教学目标。虽然有些高校开设了针对思维训练的课程,所谓的强调创造性思维训练,实质上这样的一种训练对于学生而言仍然是“云山雾绕”,是一种片面的形式语言,空想配合技能训练,对于专业上的认知是有限的,属于实验性质,并没有形成系统化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教学程序过于粗浅,各个院校的教学模式也不够系统化,教学是一个相对不成熟和不够完善的教学,是否适用于建筑学专业还有待考证。

四.结语

描写建筑工程论文第4篇

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要对工程本身的类别,用途,功能,外观,结构形式,抗震设防,管道敷设形式,系统形式,主要设备,工程的主要工程量,投资额等进行简要描述.

二,工程建设基本情况

1,建设单位执行基本建设程序情况:执行各项法律,法规,标准及北京市有关规定情况,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参建单位招标,投标情况.

2,设计情况:注明设计文件号,施工图审查编号和审查单位.注明设计完成时间,项目和各专业设计负责人,注册建筑师证号,注册结构师证号和注册设备工程师证号.叙述图纸会审情况,施工过程中有无重大设计变更并说明情况(重大变更是否经图纸审查部门批准,主要说明影响结构,使用功能的变更和主要材料,设备的变更).哪些部位未按设计施工,及需要特别说明的其它情况.

3,地质概况:注明地基勘察项目负责人及执业证号和勘察报告审查编号.说明建筑地基种类(天然或人工),深度(槽底标高),承载力数值和依据,允许变形要求.建设工程地基实际情况是否与勘察报告相符,如不符是否按建议的处理方式进行了处理,地基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地基变形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4,监理基本情况和评价:说明监理机构设置情况,分别注明参与本工程的注册监理工程师(总监理工程师,专业监理工程师),驻工地监理人员的姓名,资格证书及编号,注册证号.写明项目监理部是否按规定进行了隐蔽验收;是否按规定对施工试验进行了有见证取样与送检;是否按规定进行了检验批,分项工程,分部工程报验;对哪些主要部位实施了旁站监理.

5,施工单位基本情况和评价:分别说明总包单位项目部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专业负责人,施工现场管理负责人等姓名,执业证书及编号.特殊工种人员持证上岗情况.施工工期定额规定的施工天数,实际施工天数,工程总用工工日.按照《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中分部工程的划分,简介各分部主要施工方法,重点描述地基基础,主体结构施工过程,有无甩项,有无质量遗留问题,需要说明的其它事项.

6,主要建筑材料使用情况:用于主体结构建筑材料,门窗,防水,保温材料,特种设备等产品是否符合相关规定,生产厂家是否具有生产许可证.建筑材料,构配件设备是否有合格证明文件,是否按规定进行了复试,有见证取样与送检,试验和检验的结果如何,是否符合国家及北京市地方标准.

7,工程资料管理情况:说明有关工程施工技术,施工管理,质量保证资料,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合格文件及试验检验资料归档情况.

8,工程验收情况:注明参加工程竣工验收单位名单,人员名单及执业身份证件号码,参加竣工验收的单位和人员是否符合有关规定.描述工程竣工验收组织形式,验收内容和验收过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分别提出的工程整改意见和竣工验收意见,整改和复验情况.对未进行验收的分部工程给予说明并提出处理意见.

说明完成规划,消防,环保(工业生产及有污染排放项目),室内环境质量检测验收时间,以及法律,法规规定必须进行的其它验收项目验收情况.

9,无障碍设施的设计,施工,竣工验收情况.

10,施工中发生的质量问题,质量,安全事故处理情况:是否发生过质量问题,质量和安全事故.如发生,说明原因和处理结果,写明什么时间,什么部位发生什么样的质量问题,质量和安全事故.扼要说明其主要原因采取的措施,处理结果应有设计单位或检测单位认可的结论性意见.如未发生质量问题,质量和安全事故应写明施工中未发生.

三,对工程质量的综合评价:

1,工程建设是否符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是否符合基本建设程序.

2,工程建设是否完成了合同约定的各项内容.

3,工程设计是否合理,工程质量是否符合设计文件及施工合同的要求,工程质量是否合格.

4,工程质量是否符合国家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5,参建各方是否一致认为达到了工程竣工验收条件,建设单位是否同意工程竣工验收并进行竣工验收备案.

四,落款:

建设单位负责人签字项目负责人签字

描写建筑工程论文第5篇

关键词:古典诗词;建筑景观;园林艺术;昆明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5)04-0102-03

1引言

中国园林艺术博大精深,从园林景观考虑,它又是一门很深的造型艺术,主要反映的园林景观造景要素中物质实体和空间虚体之间的和谐相生关系。本文从昆明古典诗词中描写的典型建筑景观入手,分别从诗词中所描写的建筑选址、建筑材料和造型、建筑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剖析古典诗词中文学艺术与园林艺术之间的关系,为今后建筑景观艺术的营造提供参考。

2建筑景观分析

2.1建筑选址

园林建筑选址关系到园林构图的中心问题,同时对建筑本身的艺术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昆明的地势不像江南地区那样平坦,而是因为山水的结合及地形的变化,显得起伏有势。因此昆明园林艺术中的建筑选址大都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了周围的地势和自然环境,以地偏为胜,并由地形衬托出建筑的体量和形态。

昆明古典诗词在对园林建筑选址的描写较多,其代表性的诗词作品有清朝的宋湘和朱衣。

宋湘的“千秋怀抱三杯酒,万里云山一水楼”很形象地描写了大观楼所处的地理位置,“三山一水一名楼”――是建筑的选址之最佳处。同时,“三山一水”的格局模式是对古典园林中造园模式的继承和延续,也是对本土独特地域环境的一种描摹。在园林造景手法上,该幅诗词运用了借景的手法使大观楼园中的景域得到延伸,像这样的建筑选址体现出了昆明“因地制宜”的造园手法。

朱衣在《湖心亭晚眺》中描写到:

沿堤芳草碧涵烟,暮色湖心断复连。

小雨舟横杨柳岸,斜阳人坐藕花天。

前两句写远视亭周围的长堤、采莲桥和燕子桥的感想;后两句写坐在亭中,用近视的角度去欣赏亭周围的风景,用“细雨、小舟、杨柳、莲藕”这些造景元素营造一个具有诗意的清幽环境。翠湖中湖心亭除满足亭本身的功能外,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布局得体。另外,建筑选址对人的视线和视野也有一定的影响。

结合昆明园林中建筑的主要体量尺度,人的水平视野的范围一般在35°~50°之间。在图1中视线的水平范围中,斜线部分属于动态区域,中间网线交叉的部分属于静态区域,是两只眼睛同视的区域;垂直视域的范围约120°。因此,在观赏景物时,以视平线为准,垂直向下30°,这是最舒服的视野区域。

图1建筑选址中人的视野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昆明园林中建筑选址不仅注重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及因地制宜,还从人的角度多方面考虑了人的视觉心理对建筑选址造成的影响,这在以后的设计中是值得借鉴的。

总之,昆明园林在建筑选址上突出了以“地偏”为胜这一特色,这样符合昆明地势的要求,同时注重文人对精神解脱的企盼,在传统上对自我道德修养的完善和对良知的追求;又由于受庙宇气息的影响,昆明大多数园林选址热衷于山野林下等景观秀美、环境幽静之地,因地制宜,巧妙地结合不同类型的自然环境,有条件地选择自然环境优越的名山大川,古迹胜地。在这里能直接欣赏大自然的本来面目;另外在这样幽静的环境中也能使人有一种超脱的意念[1]。

2.2建筑造型与材料

昆明园林建筑介于宫廷园林建筑和文人园林建筑之间,昆明文化受中原文化影响很大,建筑也不例外,但仍然存在着独特的建筑造型和建筑材料。

北极玄天灵物龟蛇驯玉座,

南国佛地名山鹦凤拱金堂。

这两句诗句是对昆明金殿公园里真武殿的点景。昆明真武殿高6.5m,重檐殿阁,气势非凡,熠熠生辉,明亮耀眼,故名为“金殿”(图2)。建筑结构完全模仿木结构重檐式飞阁,从殿宇的梁柱斗拱,覆瓦户椽,屋瓴鳌脊,宝顶飞檐,匾额诗词,金殿供桌神像,瓶炉器皿,全部都是用铜铸成,是一座布局协调,浑然一体,结构严谨,宛若天成的大型铜制品,是名副其实的“金堂”。整个殿宇用立柱16根,柱子下面的底脚铸成莲花柱础,柱子上装饰着云和龙以及火焰、宝珠等花纹。6扇大门的裙板上都雕刻着龙凤图案,看上去线条流畅,形象生动[2]。

铜殿立于台座之上,台座分上下双层。所有围栏、阶石、地坪,上层均以点苍山上的大理石镶砌,温润如玉;下层则以墨石、砂石砌成,并有飞禽走兽,人物故事浮雕,雕刻精细,古朴生动。通过这种装饰雕琢出来的“玉座”,掩映于青山绿树间,显得更加瑰丽,为此张九钺在《游铜瓦寺记》中赞誉说“为前古所未有”[2]。建筑的材料――铜与大理石都是云南的特产,所以金殿的铸造与修建,在造型上虽然仍是模仿中原地区建筑风格,但建筑材料的运用将昆明地方特色表达到了极致。

金殿以鸣凤山为背景,名山环绕金殿,形成“鹦凤拱金堂”的园林空间格局,具有动感向心的趋势;建筑前面则以石雕“灵物龟蛇”加以衬托,烘托出浓郁的道观园林氛围。三者在空间上的结合,使得金殿的特色更加的突出。

2.3建筑与自然之关联

建筑是园林构图的主题,昆明园林中的每个部分几乎都是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辐射[3],建筑与自然(山水、花木)的艺术处理,是空间美学艺术的处理,建筑与花木和水体的结合,能够产生虚实相生、透与漏结合的含蓄美。

建筑美和自然美的巧妙结合是园林艺术的一个主要特征[4],建筑掩映在植物中,若隐若现,体现出虚实相生、透露结合的含蓄美。

十亩荷花鱼世界,半城杨柳拂楼台。

这是对翠湖的描写诗句,在这里,建筑不是突兀地单独存在,而是完全融入了自然环境中。仲夏时节,在“十亩荷花”和“半城杨柳”的掩映下,“楼台”若隐若现,似乎生于自然,不露人工痕迹,植物作为前景与建筑相互融合。诗词描述的场景是昆明极具代表性的园林,其对建筑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手法,体现了昆明造园艺术的高超。与宫廷园林中建筑的宏伟气派和文人园林中建筑的小巧玲珑相比,昆明园林更多是结合两者的优势,充分利用了宽阔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植物群落为背景,建筑则点缀其中(图3)。

清代的傅之城在《登大观楼》中写到:

阴阴众绿柔,来上大关楼。

树拥山光尽,波摇野气浮。

这首诗指出了大观楼在众多植物的遮掩下显得更有生机,远处,湖光山色,浓郁气息在水中摇曳,增添了水体的灵动,突出虚实的感觉,以避免单调。用这种树影、山形形成虚实的对比,更能表现昆明园林艺术的幽美和含蓄风格(图4)。

对建筑与自然的结合手法,昆明古典诗词中还有很多,从中可以看出昆明园林具有很丰富的艺术特色。“凭栏贪看西山色,天海茫茫又落晖。”是建筑与山水的巧妙结合,建筑在山色和烟影的笼罩下多了几分生机;“瑞气祥云笼紫竹,亭台楼阁放梅花”该是建筑与植物的结合,透漏结合、虚实相生,犹如一副美丽的画卷;“楼阁依稀似灵隐,烟霞点缀近金山”。“半壁起危楼,岭如屏,海如镜,舟如叶,城郭村落如画”描写了建筑与自然环境巧妙结合形成的优美画卷,采用比喻的手法将建筑实体映射出虚幻的意境。

昆明古典诗词的园林艺术对建筑的描写中,除了写出了建筑的形态美之外,往往追求的是一种自然之趣,而虚实、透漏又是园林艺术的主要特征,那么虚实透漏在园林建筑布置上以及在园林场景的营造上都有体现[5]。建筑艺术在布置上注重空间的安排,亭台之类专供观赏游玩的建筑尽量虚空,在虚空中与自然风景融为一体,亭台之上的游人也是画中风景,使园林另具一番风味[6]。这说明了以虚带实、以实带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是昆明园林艺术的核心之一。通常还常用植物作为框景的形式营造虚实相生的艺术美感(图5),如从对面看大观楼,可以发觉建筑融于自然景物中,产生若隐若现美感;在圆通寺建筑群内看室外,景色之美要收于室内,用管窥的视角欣赏建筑的意境美。可见,昆明园林艺术是极为重视建筑的内外兼顾的。

另外,从建筑风格上来看,昆明园林建筑的地方特色介于宫廷园林建筑和文人园林建筑之间,这种建筑特色既反应了云南历史上与内地文化的紧密联系,也突出了鲜明、浓郁的地方风格。建筑与自然的巧妙结合,突出了昆明园林艺术中对建筑与环境融合的高超的处理手法。

3结语

没有文化的景观是没有灵魂的,“诗情画意”的园林建筑景观是中国文人造园艺术的特点。在这个地理位置优越,文化底蕴深厚的昆明,应当提倡和发扬文学艺术在园林艺术中的运用,为本土景观增添更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这对传承本土景观文化,光大本土园林,并对在古典和现代的园林设计中文化的体现,都起到积极的作用和具有现实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挺.形态与意境――中、西方建筑审美心理差异分析[J].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9(2).

[2]卓维华.新编昆明风物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3]荆其敏.情感建筑[M].北京:百花出版社,2004.

[4]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描写建筑工程论文第6篇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素描教学不仅是对设计人才进行培养的起点,同时又是设计教育的教学基础。我国传统素描教学受到欧洲文艺复兴经典素描与古典唯美主义思想的影响,尤其是我国始终照搬照抄苏联所提出的全因素素描设计模式,对我国设计人才的表现欲与创造性造成严重压制,这种模式通过再现的表现手法来描写物象。在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改革过程中,逐渐分支出“创意素描”、“工业素描”以及“写实素描”等众多素描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环境艺术设计素描专业化教学水平。

尽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素描教学存在一定严谨性与科学性,然而也要求其具有一定创造性,所以,环境艺术设计素描教学既要全面掌握基本造型规律与加强造型能力训练,同时又要不断开发学生的多元化思维,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本身所具有的创新力。

一、对学生本身所具有的观察能力进行重点培养

应该以教创新思想与艺术观念的素描设计教学代替基本功与技术教学。现阶段,我国很多高校对写实素描模式进行了基本延续,使得抽象素描止步不前,这种现象令人堪忧,而具有现代化的素描设计性观念将传统审美格局打破,构建了一条富有现代化及创意性的艺术设计标准与法则。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素描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对传统优秀的美学思想与古典教学理论予以继承,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通过创新、开拓理念,不断对现代化美学理论及表现形式进行革新与创造。

传统环境艺术设计素描教学理念中,一味强调训练学生写生再现能力,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描绘性、表现性及创造性,严重束缚了学生本身所具有的创造能力。很多教师认为素描其实就是写生,写生达不到标准,作品就不合格。抽象性素描教学对创造性思维、教学改革及设计教育等均具有极为深远的历史及现实意义。由此既开拓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又丰富了素描教学内容。对素描设计中学生艺术个性与探索能力的培养均具有非常好的教育效果。

二、不断强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整体造型能力

对于素描描绘对象,依照学生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特点,需要在技巧与技能训练过程中各有侧重,这就需要依照不同的设计需求达到强烈的画面视觉效果,通过科学手段,理性化发挥与把握造型的形体结构和基本元素,摆脱传统室内静物写生模式,注重对学生抽象思维与空间想象力的培养与锻炼,提高学生对物体结构的理解与认识。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素描教学而言,必须掌握两大问题,即:空间关系的逻辑性与线条的运用。

(一)一切是线条与线条是一切

可用设计素描中的线条构成一种空间关系,且线条还具有分割空间与表现图形物象的功能。在素描勾勒的画面中,所切割的画面会产生丰富多彩的空间效果,可将画面本身所具有的形式美感体现出来。

在视觉形式和造型艺术中,线条是根本的语言要素。纯粹线条在自然世界中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线条是艺术家高度概括物质的一种集中表现,存在于实际物质之间。线条不仅抽象性比较强,而且还具有较强的动感性,能够彰显出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在环境艺术设计素描教学中,往往会通过线条构成所设计的画面,并将线条自然美提炼出来。总而言之,线条不仅是最具环境艺术造型表现力的一种语言方式,而且还是最具创作者性格的一种重要因素。

(二)流动的空间与空间的流动

对于环境艺术设计而言,空间是其永恒主题,对于建筑设计师来说,必须灵动且敏锐的把握空间,在素描教学过程中,对空间的掌握与构建,可以说是素描练习的基础,并与线条相结合,能够将流动空间概念构筑出来,空间意象能够彰显出创作者的主观创造性与思维性。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其素描教学重点是严密性与科学性。准确描绘比例、透视物象被称为基本造型能力的集中体现。对于空间而言,结构是其内在构成。特定结构对空间特征、变化及使用方式等具有决定性作用。空间外形可以改变,但是结构确实始终不变的。所以只有全面掌握空间结构,才能做到表现对象的坚实、有力。所以,结构并非直觉、感性的,要通过理性思维将其勾勒出来。

描写建筑工程论文第7篇

作者简介:薛峰,男,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初级中学,邮编:225200。

教材分析

本课是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第15册第3课《变迁中的家园》,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风景画系列的第二课。本课的主题是建筑风景,作品的表现形式是不同风格的速写。本课内容丰富,速写的表现手法多样。旨在让学生通过对建筑风景的观察、体验,发现建筑中的节奏美感;通过对速写知识和表现方法的学习,学会用速写方式描绘和记录生活中的各类建筑物,表现建筑之美和家园的变迁。

学情分析

通过上—课“用心灵接触自然”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风景画的构图等相关知识有了基本的认知,并掌握了一定的风景画表现方法。但是,学生对风景画的表现语言仍缺乏更深的认识,因此,在作业中表现出对速写语言的应用意识不够。本课在此基础上适时引入“节奏”的概念,旨在加强学生对美术语言的认知与应用,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建筑风景速写的概念和特征,理解节奏美的含义,学会至少一种速写方法,运用节奏美的规律完成—幅建筑风景速写作品。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互动、赏析、讨论、实践,发现、理解并应用节奏美的原理,以速写的形式表现建筑风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感受、表现家园的变迁中,培养关注身边环境的意识和热爱家乡的情感,并养成用美术手段表现家乡和环境的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节奏规律在建筑风景速写中的应用。

难点:在建筑风景速写中表现灰色层次,抒发自己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范画、速写画笔与纸张。

学生准备建筑风景图片资料、优秀速写作品图例、统一尺寸(16开)但材质不同的纸张,以及多种速写画笔。

教学过程

一、感受节奏

(一)导入

教师(课件出示图1):这是一个我们学校附近的居民小区。谁知道这是哪个小区?

有不少学生看出是某某小区。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肯定,并对他们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关注周围生活环境的良好习惯给予表扬。接着问道:你们知道这个漂亮的小区原来是什么样的吗?

学生—脸迷茫。

教师(课件出示该小区开发前的照片,如图2所示):请大家看另一张照片。

两张图中所显示的差异引起学生—片惊讶之声。

教师:从刚才大家的惊讶声中,我感觉到这里的巨大变化给同学们的心灵带来了强烈的震撼,那么,就让我们—起来看看家园的前世今生。(板书课题:变迁中的家园)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身边家园的图像作为教学素材,能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亲近感,易于形成学习的兴趣点。用新旧家园的视觉落差突出家园的变迁,以此引出课题,自然过渡、效果较好。

教师:毫无疑问,现在的家园比过去漂亮多了。请你们用美术的语言说说现在的家园美在何处。

学生:整齐,色彩明快和谐;过去的房子杂乱无序、色彩灰暗。

教师:讲得不错。今天老师想带领同学们从另—个视角领咯建筑的美,这是一种什么美呢?

教师(课件出示图1,红线以动画效果展示):如果我们沿着建筑物的边缘画一条连贯的线,你会发现这是一根高低起伏、变化丰富的线条。再看整个小区的建筑群,也呈现出类似的变化。

教师(动画展示图1中的蓝线):如果没有这种高低起伏的变化,那么,建筑就显得平淡乏味。这种有规律的变化,在美学上有个专业的名称,叫“节奏”。(板书“节奏美”)

教师(播放课件):节奏是指一些视觉元素有条理地反复或交替排列,使人在视觉上感受到动态的连续性。这种现象就是节奏。如,形体上的高低起伏、面积上的大小、结构上的疏密等。(学生齐读这段关于节奏的概念)

教师:那么,结构上的疏密是怎么回事呢?请看这张图片(课件出示图3),有窗户的墙面显得紧密.没有窗户的墙面显得疏朗。形体上的高低起伏和结构上的疏密变化,是建筑艺术具有节奏美感的重要方面,那么,绘画中有没有节奏美呢?

教师(课件出示图4):这是表现我们县城老城区的龙川老街的油画。画中显示出建筑物边缘的高低起伏(动画显示图4中的白线)和墙面面积大小(如红蓝相间所示)的节奏变化。教们再来看—幅钢笔速写(课件出示图5),请问,这又是什么画呢?

部分学生:是速写。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在“变迁中的家园”几个字的后面接着板书副标题“建筑风景速写”。

教师:那么,什么是速写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出示课件):速写是快速、概括地表现对象的一种绘画手法。建筑风景速写就是以建筑物为主要表现对象的速写形式。其特点是:速度较陕,手法简练,效果生动、鲜活,作画工具、材料要求不高,且携带方便,作品篇幅较小。

【设计意图】首先选用油画作图例,与后面的速写图例在绘画语言上形成直观的对比,以此使学生领会速写语言的特征,加深学生对速写概念和特征的认知。

教师:速写作品中有节奏变化吗?请同学们继续观察、分析和讨论,然后回答。

结合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解答这个问题。

教师(课件出示图5,动画显示墙面红蓝相间的面积大小的节奏变化):风景速写中也是有节奏变化的。

(二)尝试表现

教师布置练习:下面让我们来小试牛刀。请根据身边的图片素材,选择任意工具和纸张,用最快的速度画出—幅建筑风景速写。看谁画得最陕。最多两分钟。

学生开始创作。教师巡视。

约两分钟后,教师问:你们都画好了吗?对自己的画还满意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和自己的观察,大多数学生没有完成,对自己的作品也不够满意。

教师:其实,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一幅速写,是很困难的,即使勉强完成,也显得比较潦草。刚才,我只是让同学们初步体验一下画速写的真实状态,加深对速写速度要求的感受。很多同学注意了速度而忘记了节奏,还存在一些方法运用不当的问题。

二、寻找节奏

(一)赏析教师作品

教师(课件出示自己画的速写范作,图6):下面请同学们来看—幅速写作品。

学生一眼就认出这是一幅表现扬州主城区文昌阁的速写作品。师生共同寻找画中节奏。教师用鼠标指引学生找到画中建筑物轮廓边缘高低起伏的节奏变化。然后,对主体建筑文昌阁屋顶和门窗疏密关系进行解析。

教师:以文昌阁为主的建筑群是扬州城文明的标志,现在,就让我们穿过大街,走进小巷,共同领略扬州古城的不同魅力。(课件出示图7)

教师:这幅速写与刚才的文昌阁有何不同?是用什么工具、方法表现的?作者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手法表现?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前者是用钢笔与素描纸作画,是以线条为主要表现语言的速写作品。这种画法类似于中国画的线描法,是以线条的疏密变化体现画面节奏的,因此,画面简洁、明朗,气氛轻松、愉悦。而后者,用炭精条和素描纸作画,以明暗块面为主要表现手段,通过黑白灰对比体现节奏的变化。这种方法容易表现幽深的画面隋调,具有浓厚的历史气息。所以,表现不同的画面效果和特殊情感,要选择相应的表现方法和工具材料。(板书两种方法:线描法和明暗法)

【设计意图】教师先后出示的作品在美术语言的运用上具有明显的差异,引导学生分析、总结速写常用的表现方法:以线为主的线描法,以面为主的明暗法,并引申出不同的工具、材料和表现手法,对表现不同的画面气氛和情感指向的重要意义。选用的题材也是取自学生耳熟能详的身边内容,体现了对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

教师追问: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对应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并板书:黑——最密;白——最疏;灰——介于两者之间。

教师:其实,找到最黑和最白(最密和最疏)的部分都很简单,关键在于能找出多少中间层次。一幅风景速写作品是否具有可看性,往往就取决于中间层次的丰富程度。你们现在知道刚才的速写练习不够理想的原因了吧?下面我们做—个分辨黑白灰和疏密层次的小练习。

(二)探索发现

教师:请在我发给大家的图片资料(一张速写和一张照片)中分别找出其中的节奏变化,并做小练习,时间为3分钟。同桌之间先讨论,再练习。

1.面的深浅层次练习:用画笔在图片中圈出3个以上灰色层次,按照由浅到深的顺序用数字标出序列,并在方框中按同样的顺序涂出来,画笔不限。(图8)

2.线的疏密变化练习:用画笔在图片中圈出3个以上疏密变化,按照由疏到密的顺序用数字标出来,并在方框中按同样的顺序画出来,画笔不限。(图9)

【设计意图】这个练习是突破本课难点的关键。要能表现出相对丰富的灰色(中间)层次,首先要在表现对象上将它分辨出来,以此使学生在讨论、分辨、表现的过程中,养成认真、仔细观察的习惯,并进一步熟悉绘画工具和材料特性。该练习还暗含着前面提到的速写的两种常用方法:线描法和明暗法。这有助于学生对前面不成功的速写练习进行反思,也为他们下一步的正式作业做好铺垫。

三、示范节奏

(一)教师示范节奏

教师:下面老师来画一幅速写,请大家仔细看老师是如何运用节奏规律画速写的。老师选用的工具材料是炭精条和素描纸。

教师根据照片资料,在实物投影仪上完成一幅建筑速写,并与学生互动,时间在3分钟左右。

【设计意图】教师示范环节,旨在向学生直观呈现速写的整个过程和作画状态。教师边画边与学生互动,是要把绘画思路,如构图的处理、不同节奏和层次的表现、工具的使用等,传授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将老师的思路和处理方法与自己之前的作画状态做比较,进一步深化自己对节奏的认知,以便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画好速写的欲望。

(二)学生表现节奏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选择合适的工具、材料和你擅长的表现方法(线描法或明暗法),利用所提供的图片资料画一幅速写,或自带资料临摹、创作皆可,要求表现出建筑物的节奏美和自己的情感和创意。你们可以在未完成的作品上继续加工完善,也可以重新创作。看哪组同学画得既快又好,表现好的小组会得到老师的奖励。但必须在8分钟之内完成。

教师课件出示作画过程的提示:轻线构图(注意边缘的高低起伏节奏)—实线条勾轮廓—刻画细节(黑白灰或疏密的节奏)—适当调整。

教师巡回指导,时间约8分钟。

教师:对不起,刚才老师把时间说“错”了,应该是15分钟。你们还有7分钟。提前完成的同学,可以及时把作业贴在墙上,也可以修改调整自己的作业,还可以帮助同组其他学生。

教师继续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这是教师有意设计的“骗术”,目的是希望学生加快速度,体现速写特色。根据教师判断,学生要完成一幅较理想的作品,用8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而意外多出的近一半的时间,使他们紧张的情绪一下子就舒缓了,画得更加从容,也更有信心了,这恰恰符合了速写先快后慢的基本要求。

四、展示节奏

(一)作业展评、小结

教师:时间到,还有些同学意犹未尽,可以在课后加工完善。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带着遗憾的作品才更加真实。现在请所有同学都把作业粘贴好。各小组将作业用大头针钉在靠近本小组的KT板上(此前,教师已经将KT板贴在教室墙壁上),形成一幅有气势的绘画长卷。(图10、图11)

【设计意图】有少部分学生来不及完成作品很正常,因为学生的绘画能力本身就存在差异。把未完成的作品与已完成的作品一起展示,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语言的安慰和鼓励可以帮助未完成作品的同学找到信心、获得勇气。

教师引导学生互评,从节奏感的表现等方面畅所欲言。

教师:大家公认第三组表现最突出,请同学们说说具体理由。(由学生自评互评)

教师:我提议为第三组同学出色的表现鼓掌。我们也要为其他小组的不俗表现点个赞。同学们不带主观色彩的公正评价令我感动,也值得肯定和表扬。(学生一边鼓掌一边欣赏着墙上连成长卷的速写作品,内心充满喜悦,此时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为了兑现承诺,我将自己平时画的几幅签了名的速写范画分别奖励给四个小组。由各组推选表现最好的同学上台领奖,排名靠前的小组有优先选择权。(学生个个兴高采烈,内心充满成就感。)

【设计意图】KT板为红与黑两种色彩,呈间隔排列以区分组别,首尾相连则使作品气势大增,让学生体验到集体合作所产生的巨大能量,享受成就感。用大头针固定作品,是为了便于学生调整作业位置。学生的作业既有横幅构图的,也有竖幅构图的,怎样排列才能体现节奏感,这也是考验学生对节奏感把握的一次机会。教师的奖励既要突出重点、鼓励竞争,以达到真正的激励效果,也要兼顾全体、弱化甄别功能。

教师小结:从同学们的作业中可以看出,你们已经基本了解建筑风景速写快速、简练的特征,并能够合理运用速写方法,应用节奏语言表现建筑风景,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效果,我和大家一样都很高兴。虽然有些作品还有遗憾,但我们课后可以继续对它们加以完善。

五、升华节奏

教师:我们的家园在不断地变迁,无论是学习环境还是居住环境,都变得越来越漂亮、越来越舒适。而且,这种变化的节奏越来越快,现在让我们放慢节奏,一起来看另一群人的家园(课件出示边远地区学生的“家园”图片,如图12)。你有何感想?不用回答,自己感受即可。

【设计意图】这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思想教育的一个好机会。贫困山区的孩子学习环境极其艰苦,与我们的优越环境形成巨大的落差,这给学生很大的心灵震撼,学生会自然地想到要珍惜优越的生活、学习条件。此环节不在于让学生表达感受,可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

教师:下面我们换一个比较轻松的话题(课件出示教师自己的一幅速写作品,如图13)。请同学们欣赏这幅速写作品,想知道我画这幅速写的感受吗?我还写了一段速写日记呢。

教师课件出示一段文字,并请大家推选—位同学朗诵:“老巷深处,梧桐树下,脚踏车并肩而立。谁家又来客人?小屋中,老友闲话或楚汉对弈,再举杯小酌,助兴驱寒。不久,小屋内外,街道两旁已是酒香四溢、笑声朗朗。待到众人尽兴而别、踏车而归,外面早已冬去春来、柔枝起舞、桐花飘香。”学生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诵,获得全班同学的一致掌声。课堂进入又—个高潮。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朗诵的特长,升华教学主题,把学生的关注点从单纯的技能表现提升到人文关怀和人文思考的高度,体现了美术教学跨学科的综合性要求。

教师:刚才我给同学们看的是一幅过去的老家园风景速写,并且用速写日记的形式进一步表达了我内心对过去生活环境的怀旧之情。课后,也请同学们关注身边家园的变迁,用照片、速写、文字的形式记录下你们的感受,并与家人和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一)以速写为“外衣”,以“节奏”为内核

本课选取了建筑语言和绘画语言中都包含的“节奏”作为重点,以速写的形式,通过感受、寻找、示范、表现、升华等5个教学环节,在凸显速写特征的同时,有效把握节奏(尤其是其中的灰色层次)这一内在支撑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描写建筑工程论文第8篇

中华民族的建筑史发源于传说中的有巢氏时期。“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虽然有巢氏只是传说中的氏族领袖,其“构木为巢”的实际情况也无法确考,但从《韩非子》中这段记载来看萌芽阶段的建筑是纯然出于“避群害”的实用目的。伴随着建筑的实用功能,其装饰功能、审美功能和文化功能相继出现。到了夏商时代,随着生产力发展、技术进步和早期国家形态的成熟,建筑特别是贵族建筑的文化审美功能几可与其实用功能并驾齐驱,如史籍中记载纣王举倾国之力筑“鹿台”就不可能单纯出于实用(居住)的目的。可以这样说,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是贵族建筑是艺术、科学与文化有机融合的综合载体。但是,由于年代过于久远,人们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考察研究已不可能从建筑物实体入手,而只能将研究视角转向对文献的解析、梳理和归纳。

中国史学界普遍认同夏代是中华文明史的发端,也就是说夏代是有文字的,但目前尚未发现支持此观点的有力证据。截止到目前,中华文字史是从商代的甲骨文开始的,对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则是近代以降,也就是说人们对甲骨文的研究尚不够深入,被人们解读的甲骨文只占发现量的一少部分,而即便是被解读的部分也还存在诸多争议。基于上述原因,似可以说:中国现存最早的文献是周代的文献,而这些文献被保存在《尚书》和《诗经》两部典籍中。这其中《尚书》因在传承过程中出现的“脱简”、“错编”等原因而诘屈聱牙,且其本身所载均是重大的政治性事件,与建筑几乎无涉。故本文拟从《诗经・小雅・斯干》等文献中的描述入手,以期窥管周代贵族建筑的工艺技术、设计风格和文化内涵。

对《小雅・斯干》中建筑的界定

《小雅・斯干》共九章53句,大体可分为两个部分。一至五章为一部分,主要内容是对建筑本身的外形和建筑过程加以描写和赞美;六至九章为一部分,主要内容是对主人的祝愿和歌颂。从诗歌本身的词句和历代的注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诗中描述的建筑物作出大致界定:

1.建筑时间界定

关于诗中建筑的建造时间,历来说法不一。较为代表的有:宣王说、其他周天子说、不确定说。宣王说由来已久,如《毛诗序》 “ 《斯干》 ,宣王考室也。”郑玄注:“考,成也…… 宣王于是筑宫室群寝,既成而衅之,歌《斯干》之诗以落之,此之谓之成室。”;到了清代,陈奂在《诗毛氏传疏》中说的更加具体:“厉王奔彘,周室大坏,宣王即位,复承文武之业,故云考室焉。”看来陈奂之意明显将宫室建筑和政治联系了起来,似乎是说诗人借歌颂宫室进而歌颂了周宣王的“中兴”。其他周天子说认为该建筑的主人肯定是一位周天子,而且是西周早期君主,以“武王说”和“成王说”居多。这些说法均史无明证,且多不合理之处,如周武王在位仅三年,且刚刚经历了牧野之战,民生凋敝是可以想见的,所以似乎不应会花大力量修造大型的房屋馆舍。至于周成王,继位时年幼,不得不由周公摄政,周公还政后,成王沿袭了周公严谨的政治方略,一般来说也不会大兴土木;与上述说法相比,不确定说似乎更符合诗中的描述,如朱熹认为“此筑室既成,而燕饮以落之,因歌其事”,方玉润说“《斯干》,公族考室也”由此可知,朱熹和方玉润等人认为建筑的主人并不一定就是周天子,而只是一位“公族”,且建筑时间也不能确定。然而,我们要对诗中所描述建筑的风格进行探讨,就必须有一个大体上的时间界定,因为建筑的风格特色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

考查原文,从诗中提到的“南山”可知,修造此建筑之时“平王东迁”尚未发生,又从诗歌总体的欢乐祥和的气氛可推断修建之时应试周王朝较为平稳的时代。因而,笔者将此建筑的修造时间界定在西周中期之后。也就是说,从《斯干》一诗可以大体推断出西周中期的建筑风格。

2.建筑性质界定

从诗中“筑室百堵”看,此建筑体量宏大,且为“君子”(贵族)所居,因而不可能是普通民众的居所,甚至不可能是一般贵族的居所;居所的主人必定身份显贵、地位尊崇,基本可以确定是周王室中的高级别贵族,即方玉润所说的“公族”;又建筑所在地靠近终南山,紧邻西周王朝的都城镐京,因此可以确定此建筑为西周王朝的宫室。那么,是否能断定此建筑就是周天子本人的王宫呢?从现有的材料尚不能定论,然笔者认为,该建筑不是王宫。诗后半部分中“弄璋”(生男孩)“弄瓦”(生女孩)看极似对新婚夫妇的祝福之语。由此似可推断该建筑是周王为一些公族成员所建的居所,而在这些公族成员中很可能有一位即将成婚的高级别贵族,这座建筑也可作为婚房之用。能够和王室贵族结亲的女子肯定也是某位异姓诸侯王之女,而这位异姓的诸侯王和周王的关系就像“兄弟”一般,故首章先言“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当然,这种亲密无间的兄弟关系也存在于姬姓的王室贵族之间。

美国建筑评论专家,以“一个环境设计者”自称的拉普普在其《居住形式与文化》一书中将建筑大致分为“归属于壮丽设计传统和归属于民俗传统”两类。从诗歌中对建筑规模的记述和对主人身份的判定显而易见,该建筑属于前一个类别。按照拉普普的说法,此类建筑是“向百姓夸饰权威,或向同侪的设计家或鉴赏家展示设计者的聪颖或主事者的艺术修养”。

建筑环境和外形的总体特征

《小雅・斯干》中对建筑物的建筑环境的记述集中于首章前两句“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而对外形的描述集中于“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斯飞”四句,对建筑中各房屋结构关系的描述集中于“殖殖其庭,有觉其楹。哙哙其正,哕哕其冥”四句。根据诗中的描述,现对建筑物的总体风貌总结如下:

1.依山傍水而建

“秩秩斯干”句中“干”字古时与“涧”通用,朱熹注“水涯也”;“幽幽南山”句中“南山”即是指终南山,是秦岭山脉的一段,西起陕西眉县,东至西安蓝田县,历来就是形胜之地,主人选择在此地筑建宫室,显然就是要将建筑与自然山水景观溶为一体,使建筑和幽幽青山、秩秩涧水相映成趣。

2.主体建筑严整宏大

“如斯翼,如矢斯棘”句中“”朱熹注“竦立也”,“翼”,“敬也”,余冠英先生将“翼”译为“端正貌”,两者可通,由此可知:“如斯翼”句应该是对建筑的主体部分即围墙和支柱的描写,说房屋的围墙和立柱笔直,大势严整,就像人毕恭毕敬直立的样子;“如矢斯棘”中“棘”朱注“急也,矢行......急则直也”,余说“棘”即“棱”,两说虽然不同,但都可说明该句是对房屋的棱、梁、椽等部件的描写,说房屋四角有棱,像箭矢一样平直。

3.大屋顶建筑

大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古代建筑以土木为主要材料,本诗中的建筑也不例外。硕大的屋顶不仅笼盖了屋身,挑出较远的屋檐对屋身的墙体、门窗之类以及夯土台基都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屋顶的曲线造型增加了建筑本身的美感和气势。“如鸟斯革,如斯飞”句即是对屋顶形貌的描述,其檐阿华彩而轩翔,如诗中“大鸟举翅、雉鸡飞升”说明当时已有外形如飞翼、轻巧美观的屋顶出现。另外,周代的木工、陶瓦工都非常发达。《考工记》说:“攻木之工七”;并且已经可以烧制出分版瓦、半圆瓦、筒瓦等几个品种。这些都为周代的大屋顶建筑提供了技术保障。

4.房屋建筑结构合理

“殖殖其庭,有觉其楹。哙哙其正,哕哕其冥”四句,前两句写庭院宽广平整,回廊有高大的立柱;后两句说建筑的大厅宽敞明亮,即使是屋后的幽室也很光明,这说明建筑设计者充分重视了建筑的结构布局,注重了采光性以及建筑整体的美观大方。这样的建筑结构才能使君子得以“攸宁”。

建筑技术的总结

1.夯土砌墙

“之橐橐”句中“”朱熹注“筑也”,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打夯,另“橐橐”即是打夯时捣土的象声词。由此可见,诗中建筑采用了夯土砌墙的技术。夯土砌墙是我国最早采用的构筑墙体的方法,是将粘土和灰石混合后以木杵夯实构成墙体。据最新的考古资料表明,夯土造墙技术早在殷商时代就已经产生。2003年发现的山西临汾陶寺古观象台基址中仍保存有面积约1400平方米的夯土墙,此夯土墙的距今至少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甚至可能长达2600年。由此可见夯土墙是非常坚固耐用的,完全具备诗中所说“防风雨”、“防鸟鼠”的作用。

2.版筑之法

凡夯土造墙必用版筑之法。诗中“约之阁阁”,“约”,“束版也”;“格格”,“上下相乘也”,即为版筑之法的明证。所谓版筑,就是筑墙时用两块木板(版)相夹,板外用木柱支撑住,然后在两板之间填满泥土,用杵筑(捣)紧,筑毕拆去木板木柱,即成一堵墙。孟子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是商高宗武丁的相,可见版筑技术在殷商时代就已经得以广泛应用,至西周时期更是发展的十分成熟,不仅可以用于居住房屋的建筑,还可以用于城墙之类大型工事的修建。如《大雅・绵》中就记载了周民族的杰出领袖公父率部迁徙并在新的聚集地以版筑之法修筑城墙。

3.建筑时令的选择及工程进度的有序进行

建筑伊始一定要选择适宜的时间,而建筑的过程也要注重先后次序,这是营造建筑物的基本原则。通过对《诗经》的研读,我们发现早在周民族的发展初期就已经掌握了相关技术。如《大雅・绵》中“乃疆乃理,乃宣乃亩”、“俾立室家。其绳则直”的描述,可以使人们知悉周人营造庙堂房舍的具体过程和步骤。首先是对土地进行丈量,划定界限,打好地基;接着搭好版筑用的板槽,然后把三合土倒入槽内,用杵夯实,筑成墙壁。又《豳风・七月》中有“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句说明了农夫在忙完了耕种的活计后便要在“十月”,即选定的建筑时间到官府里徭役盖房。这些信息虽然不是出自《小雅・斯干》但从《绵》与《七月》所描述的内容推断,这两首诗的产生时间均早于《斯干》。也就是说,对营造时令的选择和工程次序的安排至此时也应已经规范。

西周建筑的文化内涵解析

1.已基本形成的风水理论

中国古代建筑在选址和建造时大都遵循风水理论。关于风水理论,不能否认其中有迷信荒谬的成分,但也不能简单的将其视为历史糟粕而一概否定。东晋郭璞所撰的《葬经》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风水学专著。但《葬经》的内容并不是郭璞的发明创造,而是他对以前的风水理论的总结整理。也就是说风水理论的诞生远远早于郭璞。风水理论究竟起源于何时,就目前的材料很难做出精确判断。但从《小雅・斯干》中所述的内容可以判断,风水理论至此时已较为完备。后世系统化风水理论中的核心观念在此时已经出现并被建筑者接受和应用。

现对诗句中体现的风水理论原则总结如下:

其一,整体系统原则。 风水学充分注意到环境的整体性,主张“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整体原则是风水学的总原则,以整体原则来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诗中所述的宫室位置就充分注意到与周围大环境的和谐性,它面山临水,松竹环抱,形势幽雅,位置优越,也只有在这样的总体环境中构建宫室,才能使居住其中的君子得以“攸宁”。

其二,依山傍水原则。依山傍水是风水理论的基本原则,山体是大地的骨架,水域是万物生机之源泉。诗首章两句便之名这座宫室建筑坐落于山水之间。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其三,坐北朝南原则。中国位于地球北半球,坐北朝南,不仅是为了采光,还可以避北风。清末何光廷在《地学指正》云:“向西向北所受者凉风、寒风,谓之阴风,宜有近案遮拦,否则风吹骨寒。”说的就是要尽量避开西北风。从诗中“西北其户”句看,坐北朝南的原则早已得到广泛认同。

其四,居中对称原则。适中,就是恰到好处,不偏不倚。从“殖殖其庭,有觉其楹。哙哙其正,哕哕其冥”来看,君子所居之“正”乃是居中而建的。以“正”为中轴,“庭”和“冥”前后对称。

2.和谐的家庭观念

房子不只是土木建筑,更是和谐家庭的载体。周民族是农业民族,其祖先后稷的另一重身份便是“农神”,所以基于农业经济而催生的家庭宗法观念在西周时代可谓根深蒂固。即使到了因诸侯王与周天子的血缘关系日渐疏远而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孔子依然在为维护家庭宗法制度而大声疾呼:克己复礼。

《小雅・斯干》的作者借对宫室主人的祝愿之辞表达了对和谐家庭观念的无比拥戴。具体说来包括:兄弟无犹、礼敬祖先、多子多福三个方面。

其一,兄弟无犹。“如竹苞矣,如松茂矣”中的“苞”郑笺“本也”,即竹之根茎;又有茂盛之意,如《曹风・下泉》“冽彼下泉,浸彼苞稂”。诗句以竹松茂盛为喻,形象地道出了诗作者对兄友弟恭的家庭伦理秩序的渴望。只有兄弟间和谐共生,像竹根一样盘结,像松柏一样茂盛,且兄弟无间无所相犹,才能使家族兴旺。从词句似亦可佐证建筑的主人并不是周王,而是周王的某位兄弟,即“公族”。

其二,礼敬祖先。周民族是非常重视礼敬祖先的民族。作为西周王朝国家意识形态的周公思想,其核心便是敬天、敬祖、保民。而祭祀正是敬祖的重要表现形式,所以诗中明确指出了要“似续妣祖”。“似”通“嗣”,继承之意,同祖同宗和对祖先思想的继承也正是维系宗法制和谐家庭的精神纽带。另外,从前引郑笺看,郑玄认为这首诗是“衅之”之辞。所谓“衅”《说文》云:“血祭也。”就是郑笺所说的“宗庙成则又祭先祖”,是以牲血涂抹宫室而祭祀祖先的一种仪式。当然,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提出了对郑玄的反诘意见,他认为此诗是一首庆祝宫室落成典礼时所奏的歌曲的歌辞。不过,孔颖达的意见与郑玄其实并不冲突,因为在宫室落成时举行落成典礼,内有祭祖、血祀的仪轨也是有可能的。

其三,多子多福。多子多福是中国的传统观念,甚至可以说是世界的共通观念。人丁兴旺是家族繁荣的重要标准。所以,在新居落成入住时,前来祝贺的贺客们一定要祝愿主人“早生贵子”,后世所谓“弄璋”、“弄瓦”的典故也出于此处。

3.图腾崇拜的遗存

图腾及其相关的制度、礼仪、崇拜、禁忌等等,是氏族社会的历史产物,曾长期存在于许多原始部族社会中。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曾经普遍存在并且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发生深刻影响的图腾制度、图腾观念,早已被历史长河所淹没。然而,在各民族流传至今的神话传说、风俗习尚、节日活动和民间工艺中,图腾仍在不时的有所显现。在建筑中,也不难发现其遗迹。

《小雅・斯干》中提到的图腾有“熊罴”、“虺蛇”,“熊”和“罴”同义,“虺”和“蛇”同义。朱熹注“熊罴,阳物,在山,强力壮毅,男子之祥也;虺蛇,阴物,穴处,柔弱隐伏,女子之祥也。”又,《史记・周本纪》有“文王梦熊,渭水泱泱”之语,说的是周文王夜梦飞熊入帐,渭水之畔访遇太公望的故事,可见“熊”这个梦象象征文武双全、才华横溢的能人,寓意吉祥。熊的形象之所以深刻的象征意义还在于熊乃是周民族的原始图腾之一,根据叶舒宪先生在《熊图腾》一书中的论断:熊图腾的产生远远早于人所共知的龙图腾。

除熊图腾之外,蛇也是先民所崇拜的原始图腾之一。被奉为中华始祖的女娲其形象便是人首蛇身。女娲造人,所以蛇的形象又象征生育。因而蛇虺如梦当然是女子的吉兆。

4.特殊权力的显示与礼治

在古代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下,贵族在各方面的待遇都远远超出普通民众,甚至在贵族之间也因血缘关系的远近而存在高低贵贱的差别。人们最为熟知的例子莫过于一向温良敦厚的孔子金刚怒目的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住宅的等级差别自然也是体现贵族特殊权力的一种象征。就《小雅・斯干》而论,诗中的建筑不论是所在的位置还是营造的规模都远远不是普通的下层民众力所能及的。所以建筑本身就是贵族权力的象征。而维护各个社会阶层的等级差别正是周代礼治思想的核心。

孔子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孔子一生所倡导的便是要恢复“周礼”,即由周公姬旦所创立的国家政治方针。而这个政治方针的核心就是要维系不同权益阶层有差别的待遇,从而使社会总体和谐。从《斯干》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周公“礼治”思想的巨大力量。首先,周王室贵族可以享受“百堵”的奢华住宅,这是“礼”;其次,在宫室落成之时,屋主人要摆酒宴客,席间还要“歌诗”与来宾同乐,这是“乐”。周公以礼维持社会稳定,以乐维护社会和谐,这一思想成为后世儒家的理论渊源。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