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描写教育论文

描写教育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4-03 09:49:56

描写教育论文

描写教育论文第1篇

【关键词】案例;幼儿园教育案例;案例研究;幼儿园教师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7/08-0052-04

幼儿园教育案例作为教师之间沟通思想、分享经验以及提升理论水平的一种方式,正日益引起幼教工作者的关注。不少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纷纷发起幼儿园优秀案例评比活动,鼓励所在地区的幼儿园教师积极参加。然而,许多幼儿园教师对案例的认识还比较模糊,不知道该怎么写案例,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写案例,有些教师甚至连什么是案例都说不清楚。针对这样的状况,有必要对幼儿园教师的案例撰写进行指导。笔者认为,要初步掌握幼儿园教育案例的撰写方法,必须对以下三个问题作深入的了解:(1)什么是案例和幼儿园教育案例。(2)为什么要撰写幼儿园教育案例。(3)怎样撰写幼儿园教育案例。下面笔者将一一阐释这三个问题,希望能为幼儿园教师的案例撰写提供帮助。

一、什么是案例和幼儿园教育案例

“案例”一词由来已久,英文写作case,又被译为个案、实例、个例、事例,最早出现于律师与医生行业。〔1〕

在教育界,教师写作案例,并将案例运用于教师培训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国家。当时,有感于抽象的教育理论与丰富的教育实践之间的鸿沟,不少理论工作者鼓励教师成为研究者,希望教师能够把行动和研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2〕因而,案例概念被引入教育界。大部分研究者把教育案例定义为一种描写性的研究文本,它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或事件,通常以叙事的形式呈现。〔3〕曾有人这样描述:一个好的教育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它叙述生动,引人入胜。教育案例所叙述的事件应当有三个基本构成要素:一是案例中的事件须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事件。并不是说所有的事件都可成为案例。能够称之为案例的事件必须包含问题,并且也可能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二是案例中的事件必须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要能够从这个事件的解决当中说明、诠释类似事件,并能给读者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启示。三是案例中的事件必须是真实发生的事件。它虽与故事一样生动有趣,但决不是杜撰的。

幼儿园教师撰写教育案例是在幼儿园这个特定场所中,通过观察、反思等手段,对某一典型教育现象(这种教育现象是真实存在的、包含问题或疑难情境的)进行详实的描述,并在此基础上,经过分析达到对所含问题的诠释或解决。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教育现象不仅仅针对幼儿园集体活动(如教学活动),还应该包括集体活动之外教师认为具有价值的个别教育现象(如某个幼儿的行为问题)。当前幼儿园园本教研的案例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幼儿自发、自主、自选活动的案例,另一类是以教师预设为主的集体教学活动案例。〔4〕由于集体活动尤其是教学活动一般具有普遍性,因此集体教学案例成为当前幼儿园园本教研的主要内容。

有些教师将涉及个别幼儿的教育现象称之为个案,因而产生了一个疑问:个案是不是案例?笔者认为,严格意义上说,个案不等于案例。

在教育领域虽然也有人将“个案”称为“案例”,但是“个案”这个词在教育界原本就是专业名词,专指“个案研究”,即教育领域的“个案”实为“个案研究”。由此可见,“案例”和“个案”不是同一个概念。个案研究是对一个有着特定范围的现象(如一个机构、一种课程、一个人、一个事件或一个过程等)进行细致和整体的描述与分析。教育研究领域中的个案研究大多是质的研究,其目的在于产生某种假设,而不是检验假设,即它是从原始资料(对某一个案整体情况的实地考察)中推断出有关这一个案的假设或理论。幼儿园教师所称的一些“个案研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案研究,因为其真正目的主要还是为了解决自己当下教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如对某一幼儿的深入了解与帮助,或对某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情境的反思,并没有建构某种假设或理论。

还有些教师在为自己撰写的案例命名时,写作“××案例研究”。那么,“案例”等于“案例研究”吗?笔者认为“案例”与“案例研究”是有区别的。案例侧重于分析或解决某一具体教育事件中的问题情境。简言之,案例是教师对某一真实教育情境的描述和反思,一般是就事论事,类似于教育反思。而案例研究是质化研究的一种方法,其主要研究思路是: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带着研究问题,直接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概念和命题,然后再上升到理论。案例研究是对已经发生的教育教学现象或者事件进行深层次的剖析与探究,从中寻找带有一般性的教育规律。(黄娟娟,2003)因此,案例是构成案例研究的基础,没有案例便没有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是案例价值的展示和功能的显露,案例只有经过解释和剖析,并确定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之后,才真正具有教育意义。幼儿园教育案例是一种教育反思,不能等同于案例研究。目前幼教界鼓励大家从事案例研究,但并不是所有的幼儿园教师都能从事这类研究性工作的。案例研究要求研究者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对于一些师资水平较低且参差不齐的幼儿园来说,开展案例研究有一定的困难。而案例撰写作为一种详实的教育教学性反思,是幼儿园教师能够掌握的。幼儿园教师可以在案例撰写中逐步积累经验,提升理论水平,为日后案例研究的进行打下一定基础。

二、幼儿园教师为什么要撰写教育案例

首先,从幼儿园教师积累教育教学经验的角度来说,通过案例的撰写,教师可以以文字的形式积累解决具体问题的经验。这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常常会萌生一些好的想法。有时偶然的教育情境会激发出独特的教育教学策略。灵光的闪现如果不及时记录和整理,稍纵即逝,教师智慧的结晶将被无情地埋没。这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同时,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会遇到一些困惑,如果教师能及时写下这些困惑,作出自己的解释,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这些解释和方法必然反映出教师当前的教育理念与专业水平。通过交流,教师一方面能从案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以便不断改进,另一方面,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己的能力,获取更多的直面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经验。

其次,案例撰写要求幼儿园教师善于观察和思考,并能用文字清晰地表述出来。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经常撰写案例可以提高自身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新世纪的幼儿园教师要具备反思能力。由于幼儿园教师能接触较多的教育教学实例,因此学会反思的前提是学会观察。提倡幼儿园教师撰写案例,尤其是优秀的案例,会促使他们提高自身的观察力,学习捕捉实践中的问题。同时,学习观察、学习反思的过程必然促使教师学习相关科学理论知识,并在实际运用中提升教育教学工作水平。此外,案例撰写是教师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思考,这不是漫无目的的瞎想,而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合乎逻辑的思考。因此,案例撰写的过程还是训练教师思维的过程,有助于教师形成规范性思维。

幼儿园教师应明确案例撰写的价值,不是为写而写,更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写。

三、怎样撰写幼儿园教育案例

目前可供参考的网络和杂志上的案例形式五花八门,到底什么样的形式才是合乎规范的呢?

根据幼儿园教育案例的定义,笔者将其分成两大类型,即集体活动案例与个别幼儿教育案例。

无论何种类型的案例,一般都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1)故事性。案例展示与反映的是一个现实的教育教学事例,是生动教学事实的再现。案例要有一个中心主题或观点,对事例的描述要具体、明确,能反映出事情发生的详细经过,让人觉得真实、可信,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2)典型性。案例需具有典型意义和普遍意义,内容最好是大家共同关注的焦点,能反映时代的要求。案例可以引发教师诸多思考,今后若遇到同样问题或类似事件,他们便知道如何应对。案例描述要能清楚地说明一个问题,表达一个思想,蕴含一定的理念。(3)问题性。案例中要包含一个或几个疑难问题,同时可以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及思考。

1.集体活动案例撰写形式

(1)夹叙夹议。即一边描述性地记录集体活动过程的真实情况,一边对活动进行分析与点评。这种写法的优点是面面俱到,对每一个环节都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对活动过程作出全面的评价。

(2)先叙述后议论。即先描述活动的某一过程或片断,然后根据典型事例,确定一个主题展开议论。这种写法往往能以小见大,便于突出文章的中心。作者观点鲜明,读者很快便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随想式。即把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以教学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来。内容既可以是活动过程中的某一问题,也可以包含解决问题的某些方法,还可以叙述教学中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这种写法的优点是形式自由,任由作者发挥。由于没有过多的限制,作者可以随时随地记录自己的感想。

2.个别幼儿教育案例撰写形式

个别幼儿教育案例的呈现可以归纳为以下形式:引言交代案例背景案例描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评析。

(1)引言。即开场白,不必花太多笔墨,可简单介绍案例大致涉及的主题。

(2)交代案例背景。即交代与案例发生有关的情况,如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案例背景是否交代清楚将直接关系到对案例中解决问题方法的分析、评判能否真正把握事件背后所隐含的问题实质。案例背景介绍无需面面俱到,而应主要说明事件发生是否有特别的原因和条件。

(3)案例描述。即整个事件的详细记录。在描述时注意把握主题,对于一些涉及主题的细节部分更要细致描述。

(4)提出问题。案例是包含一个或多个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幼儿园教育案例主要是揭示幼儿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引发思考。因此,在撰写案例时,幼儿园教师首先要有问题意识,要明确提出存在的问题是什么,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5)解决问题的方法。撰写案例的目的不仅是发现问题,更需要解决问题。因此这个环节尤其重要。幼儿园教师需详细叙述解决问题的步骤和过程。

(6)评析。有时是反思或讨论。这一部分的作用是深化读者对案例的认识。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在撰写案例过程中,幼儿园教师要注意保护案例中涉及人物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对于带有负面性质的例子,叙述时要避免使用真实人物的姓名,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纷争。

参考文献:

〔1〕经柏龙,罗岩.论案例教学及其运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2〕郑金洲.“案例”ABC〔J〕.教育文汇,2004,(1).

描写教育论文第2篇

    关键词:徐悲鸿  素描  美术教育 

    徐悲鸿(1895-1958)是我国现代受人尊敬的杰出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曾于1928年至1946年在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担任教授、主任,前后在该校工作任教了18年之久,他的大部分教育生涯也是在中大度过。在此期间,他为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倾注了大量心血。

    徐悲鸿先生特别强调素描基础的重要性,提出“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的观点,1917就在《中央大学讲座演辞》中有:“素描在美术教育中的地位,如同建造房屋打基础一样,房屋的基础打不好,房屋就砌不成,即使勉强砌成也不牢靠,支撑不久便倒坍。因此,学美术一定要从素描入手,否则是学不成功的,即使学会了画几笔,也非驴非马、面目全非。”十年后,1926在《中华艺术大学讲座演辞》中仍然说:“研究绘画者第一步功夫即为素描,素描是每人基本之学问,并为绘画表现唯一值法门。素描拙劣在于物象都不能认识清楚,以言颜色更不知所措。故素描功夫欠缺者其所谓颜色如何美丽,实是放滥,几与无颜色等同。”这在民国时期的绘画教育上做出了重大的突破。

    徐悲鸿的主要教学思想的核心就是“写实主义”, 坚持以现实主义的原则指导教学。首先,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他认为“心手相应”的熟练技巧是以眼睛的训练即观察能力的培养为始的。指出“艺术之出发点,首在精密观察一切物象,求得真正,此其首要也。”他所传授的观察方法是:“你要把看到的东西一丝不差的画出来,要把手和眼睛训练的很准确,要注意所画的东西,多看少画,看准了再下笔,手和眼要协调一致,手要能把眼看到的东西反映到画面上。……至于初学的人为什么要多看少画,因为要首先训练画家的眼睛,要在对象上看到更多的美。”接着就是从石膏造型和人体模特画起,所采用的石膏模型大都是希腊、罗马文艺复兴时期名家经典之作,西方人体五官明显,相比东方的人体头像更便于让学生掌握形体黑白层次和调子的变化。石膏素描教室很大,在工字楼内底层容纳了100多件石膏模型,有些是在西洋艺术史上的着名雕塑,如阿波罗、奴隶、维纳斯坐像、摩西全身坐像等,都是徐悲鸿从国外专船运回的。

    写实主义是徐悲鸿根据当时的中国画的弊端而提出的,认为即使是文人画,也要注重形体的准确性,而不能一笔概之。作为中国绘画教育的领航者,徐悲鸿将学生都带领到了世界绘画的高度上,使中国绘画与世界绘画走到一起。素描的的主要作用是锻炼准确的造型能力,这在中国画中也是必需的。打破了传统文人画的虚的概括的特点。

    徐悲鸿不仅在西画课上大力提倡素描的学习,在中国画课中也大力提倡素描,他以木炭素描为造型基础课,素描写生的对象是人;在三年的素描训练之后,进入国画的分科学习阶段,他的国画教法与传统的区别是改画谱素描为素描写生入门,在学生掌握一定写实技能后,再以老师的亲身示范教授国画的笔墨技法。在他的教学中,国画的作画步骤一般是先用木炭条勾好底稿,即准确地刻画好对象的形体,然后用毛笔上墨。上墨的原则是以明暗黑白体现对象的结构和透视,墨本画好后再上色,上色的用笔与画写实油画一样,也以体现对象的立体感为准则。他格外重视素描对国画的作用,此方法作为对中国画改良的一个突破口,进而使后期的中国画改良得以成功。同时徐悲鸿也从中国画的学习中吸取营养,改进在素描上的教学,徐悲鸿也讲究中国传统绘画线条中的圆、重、平、变、留等笔法变化。针对素描人体的写生,他还制定了“新七法”,以“新七法”为具体的教学法则教学生绘画。使素描更有本土性,更便于学生掌握与改进。

    徐悲鸿先生的教育活动及思想对现代美术具有重大的影响,使中国美术届得到迅速发展,摆脱了明清颓败的一面。现代美术界所呈现的大好局面,正是得益于徐先生重写实重基础的美术教育思想,他拓展了现代美术的形态。若没有徐悲鸿的写实主义观点手法和艺术教育体现,中国新当代绘画史会被大大改写,而一大批新当代杰出的中国人物画,山水画画家能否有今日之成就也便值得推敲。

    注释:

    [1] 杨惠东徐悲鸿写实主义思想探源,世纪丰碑—新世纪首届徐悲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C]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10

    卢开祥 求室学画记,徐悲鸿. [M] 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第202页

    艾中信 徐悲鸿研究[M].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10

    世纪丰碑—新世纪首届徐悲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10

    王泽庆 《徐悲鸿评传》[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1995.1

描写教育论文第3篇

摘要:随着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已经与我国整个高等教育事业和全国新闻传媒业的生存与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我们从新闻传播学的发展特点入手,提出了现阶段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教育特色的研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同时综观中外新闻史,新闻作品大多数都运用了文学手法。新闻报道为了向深度和形象化发展,也会经常借助文学手段。

关键词:高校新闻;传播学;教育研究;文学叙事;新闻语言;文学语言;文学手法

新闻传播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突出和重要,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为新闻传媒业的健康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巨大、直接与明显。新闻传播事业在中国,已成为联接新闻信息产业和以高科技为特征的传播技术产业的桥梁,不仅有其经济效益,而且有着重要的社会效益。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迅猛发展,给中国新闻传播学教育的研究带来了重大的契机。

一、新闻传播学的发展特点

1.新闻学与传播学的相互融合。

传统的新闻学研究有较强的实用性质,但理论色彩较弱。传播学被引入新闻学界以后,许多传播学的理论假设和研究方法已成为新闻理论研究的一部分。新闻学研究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学报,它包括广播电视、网络传播等各种传播媒体或形态,而且涉及了大量的非新闻类的媒体传播的内容,以及广告、公共关系、媒体经营的研究等等。

这种融合不仅是原来两个学科的融合,而且与传媒活动相关的各个学科的研究成果,例如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法学、经济学等等,也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新闻传播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中。新闻学与传播学的相互融合,新传媒的研究发展迅速。

2.传媒经营、新闻法治与职业道德成为新闻传播学的研究热点。

近年来,中国的传媒处于大整合的时期,各媒体不再仅仅是党的机关报或国家的广播电视台,也是经济实体和利益单元,报业和广电业的集团化,传媒之间的竞争内地传媒与境外传媒的竞争,都要求各媒体的负责人懂得传媒经营。把受众接受传媒作为消费行为的研究,将传媒娱乐视为经营策略考察也纳入了传播经营的理念之中。

3.舆论监督的内涵发生变迁。

20 世纪90 年代以后,中国广播电视,特别是电视(包括卫星电视)的发展速度和规模空前。有的学者从行政、综合市场、专业市场三个角度看中国电视产业的市场格局,指出中国电视产业的三人发展趋势:政府导向让位于市场导向;民营电视业将成为市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电视资源要素的流通和集中同时进行,形成区域性传播中心。

目前,舆论监督成为与新闻理论、新闻法治和职业道德相关的一个重要学术课题,并涉及到了社会学、政治学和公民权利的研究等等。中国的新闻学从传统的党报理论转向一般新闻学理论,其背景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环境变化,“舆论监督”的内涵发生了变迁。

伴随着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有了高等教育与现实中的传媒行业的结合,所以文学手法也随之进入到了传媒事业的发展中体现出传媒行业新的要求和新的

二、文学叙事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

伴随着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于上世纪60 年代在西方社会出现了新新主义,强调用小说的笔调来写新闻故事,这深刻地影响着新闻报道方式,“为冲破传统新闻报道观念与写作手法,在报道方式上人为融合小说的创造想象力,及新闻记者的采访技巧……强调写作的风格及描述的品质”。虽然新新闻学重点突出的是主观色彩,其诸多理论与方法也不能承担真实反映客观世界的功能,似乎不符合“新闻”真实、客观的要求,但新新闻主义的初衷也是为了更准确、更真实地向受众反映事实,传递信息。

今天,用文学的叙事手法写的新闻稿、小说化的新闻、散文化的新闻等多种形式已屡见不鲜。“各报的记者们使出浑身解数,想方设法让‘实话实说’的新闻借助文学的手法去‘实话巧说’,使之更为深刻、精致、感人并富有文采,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三、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的一致性

从语言学角度来衡量,文学语言与新闻语言具有同一性。两者都具有语言的一般特征,都是对客观经验世界的文字表述。作为新闻写作的主角,也有可能同时成为创作文学作品的主角,兼有新闻写作主角和文学创作主角的双重身份。

在讲到语言的运用时,对语言的要求普遍认为语言要“准确、鲜明、生动”。从新闻的功能上看,新闻要“传递信息沟通情况”,所以“新闻语言必须要准确,概念明确,论断正确,就是要恰如其分地反映客观情况,报道事实,描写人物容不得半点含糊不清,说一是一,是二就说二”。同样,文学语言也必须准确。它的准确是艺术意义上的准确,就像福楼拜说的那样“我们不论要描写什么事物,要把它表现出来,只能用唯一的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只有唯一的动词;要赋予他性质,只有唯一的形容词,我们要苦心探索,非找到这个唯一的名词、动词、形容词不可,仅仅找到这些名词、动词、形容词的相似词千万不要满足,更不可以因为搜索困难随便使用一个来搪塞了事”。

四、新闻中运用的文学手法

适当运用文学表现手法是增强新闻可读性的根本途径。新闻几乎对所有的文学表现手法(虚构除外)都可采取“拿来主义”,但最应当掌握以至运用纯熟的是描写、对话、议论三种。

新闻尤其是消息,要不要有描写,至今仍有不同的认识。但随着新闻改革的深入发展,突破公式化、概念化的种种束缚已成共识,描写已被广泛采用。恰当运用描写,可以把新闻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文采。其主要作用有:能够再现环境,创造气氛,引人入胜;它可以用实景代虚言,剔去空洞无物的陈述,增添新闻的形象美;它可以托物寓意,形成含蓄的意境。

新闻(主要指消息)中的描写是从属服务于导语的整体设计的,它必须把新闻的五要素容纳进去,描写的本身必须同时是对新闻事实的报道,或者是对新闻事实不可少的衬托。需要注意的是,新闻中的描写不在多,而在准;不在细,而在精。好的描写着墨不多,三五个字,几个词组,一两个短语,让读者略有所感便戛然而止。

在新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名篇佳作中,有不少正是以娴熟的对话艺术赢得了读者。看来这也是一种很好的题材,是应该予以采纳的一种方法。新闻中的对话,是交代情节、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更是展现新闻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时代精神,深化新闻主题的有效方法。

新闻中要掌握的议论,一般为直接议论和间接议论两大类。前者就是对新闻所传播的事实,直接进行阐述、评论,指明意义,揭示本质;后者则是通过第三者之口,间接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见解。不论哪一种,运用得当,均能收到“缩尺成寸,一语中的”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芮必峰、姜红:《新闻报道方式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 年12 月版。

[2] 曾月华:《谈谈新闻与文学的“杂交”优势》,《新闻与成才》,2002 年第7 期。

[3] 李元授、白丁:《新闻语言学》,新华出版社,2001版。

[4] 王镝、李伟:《谈谈新闻语言的准确性》,2001 年6月版。

描写教育论文第4篇

关键词:素描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一、引言

素描造型是提升学生美术形象思维和造型能力的基础课程和主要手段,对学生美术实操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起着最全面的基础作用。如何针对技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完善技工教育素描教学方式,以更好适应技工教育美术应用专业的技能需要,成为了技工院校美术教学的重点课题。下面,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美术教学实践体会,通过分析现状和问题,就完善技工教育素描教学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二、技工教育素描教学现状

素描是一种用黑、白、灰的层次变化或有节奏的线条来描绘客观物象的形体、结构、明暗、立体感、空间感、质感、量感的绘画形式,其目的是提高学生整体而全面地观察对象、准确而客观地表现对象的能力,是提升美术设计技能水平的重要途径。

第一,学生美术基础普遍薄弱。本人连续几届对初入学的室内设计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其中92%的学生没有任何美术基础,相当于零起步,其余8%的学生中,都是考不上高等院校或家庭经济困难的美术生,存在底子差、基础弱的突出问题。[1]

第二,忽视素描理论培养。不少人片面地认为素描画得好不好,仅取决于“手艺”或“技巧”,出现了重技法轻理论的倾向。一些教师对素描理论知识的讲授,授课范围仅限于对构图、结构和明暗关系的处理等方面,并没有进行系统的专业理论素讲解。多数学生对书上的理论知识学习兴趣不大,造成学生素描理论素养薄弱,存在单一学技巧错误思想。有些学生常常一屁股坐下去埋头画半天,缺乏素描思论的指导和自身思考,学习效率低下。[2]

第三,忽视造型艺术思维培养。一些师生在素描教学中,素描训练方法僵化,孤立地强调明暗层次光影虚实的照片效果,追求表面的肖似、华丽和面面俱到,没有培养学生用自己感官去体察造物的素描态度,以模仿拷贝为手段,一味追求逼真的刻板“死描”。这种重写实轻表现的训练方法,其结果是学生缺乏创造性的艺术思维,即使学生具有了较强的素描技巧,也不能自觉地和专业设计相结合,以致在后期的专业设计中无法用所学的素描技法把创意转换为明确的视觉语言。[3]

三、对技工教育素描教学的思考

第一,坚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开展适用性教学。针对技校生美术基础薄弱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循序渐进为原则,从最基础的知识点教起,依据课堂练习反映的问题为讲解点,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帮助学生理解素描表现规律,增强学生学好素描的信心。通过引导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入手,加强多视角的静物塑造练习,培养学生对事物空间感和造型的把握,学会观察物象和处理画面。然后再引导学生掌握构图比例,运用素描的表现手法表现物体的结构、透视空间关系,逐步提升学生的素描塑型能力。在此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通过教师素描技能示范,将描素学习每一项技法手段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解决其畏难情绪,激发其学习兴趣,帮助其解决学习难点。

第二,坚持理实并重,在素描训练中精心嵌入理论教学。虽然素描学习强调实践性,但它必须是在正确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学好、用好前人经过长期实践探索、不断总结出来的素描理论,可以避免学生步入误区,陷入盲目摸索,提高学习效率。但许多学生不愿意学习书上的理论知识,无论是教材还是辅导书,总是找到范图就画起来。因此,在素描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教学进度,精心将素描理论知识整理出来,嵌入在课堂实训讲解中,让学生边学理论边实操,提高素描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三,加强速写训练,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造型能力。速写是素描的基础,是锻炼并迅速提高素描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速写练习,学生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造型能力,而且还会提升对周围事物的敏感度。本人教学实践中发现,不画速写的同学,相对于坚持课内外都画速写的学生明显在对事物的构图、造型把握的准确度上会弱。尤其是技校生在观察、动手、审美和创造能力方面相对薄弱,其自身的素描水平还普遍较低。因此,在技工教育素描教学中,要注重加强技校生的速写训练,帮助学生分析研究优秀的速写作品,通过“线描法”和“线面结合法”,引导学生用最简单的线条表现勾画出人物、静物的特点和造型,这是培养学生的造型构图、设计分析及方案评价能力的有效途径。

第四,培养创作意识,提高学生美术表现和创新能力。要根据技工院校的专业特点,结合室内设计、装饰构造等专业技能要求,从素描基础技能架构、视觉语言与形式基础、素描限色创意表现等方面入手,将素描教学与创作培养结合起来,提高的学生艺术表现和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的空间联想和设计思维意识培养,使素描基础技能实训与感悟视觉造型锻炼结合起来,挖掘学生个性独特的表现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提高审美意识和艺术表现的独立性,鼓励他们用素描语言来表达创作体会,提高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是艺术的起点,离开了素描就谈不上艺术。素描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也是一门必修课,它肩负着奠基石的作用,需要技工教育美术教学工作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以技能应用为目的,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创新型的高技能美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祝海.试析Flas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思维[J].无线互联科技.2014,(11):214.

[2]王志山.Flas教学漫谈[J].山东工业技术.2015,(10):157.

描写教育论文第5篇

关键词:写生;生意;美术教育;西方化

追溯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来看艺术的起源,我们可以知道,从简单的实用起始到巫术礼仪的形成再到愉悦身心的单纯鉴赏,模仿自然来取得造形的原始依据是这些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特征。绘画艺术也是同样,其仿照和自然模仿的结果,首先在诸如山上洞窟的墙壁上(法国拉斯克),或是陶器上(古希腊壶)等,均是将实物“写实”性再现,这样“绘画”这种人类文化中的艺术形态便诞生了。从这些“写实”的绘画作品中虽然能够感觉到的是原始的“幼稚”,但是其中所存在的“艺术”性和“朴素”性,以及“古拙”的感觉,得到了世人和历史高度的评价。“写生”这种绘画行为其实正是在这最初的艺术活动中而随之诞生的。艺术形态就这样从“写生”而得到的造形的基础上,再加上人类的想象力、创造力而渐渐形成了。从此人类追求崇高艺术精神境界的活动便开始了漫长的征程。从人类最初的艺术形式之一彩陶的装饰性纹样的表现也能够感觉到这一点。

即使植物纹有许多几何形纹,都是与现实生活接触中得到,这些装饰纹的一部分是写实 的,其它部分一般是被抽象化的。比如,从半坡出土的彩陶中的几何图案,很清晰由鱼形变化的。当然,彩陶的几何图案未必是某种物体形象直接变化制成的形状。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纹络装饰的描绘,全部与作者看到的周围事物分不开。1

正如王伯敏在这里所指的“这些纹络装饰的描绘,全部与作者看到的周围事物分不开。”这些“全部是作者所见”的“模仿”自然的绘画行为,作为“写生”概念的“写生”行为已经在原始的艺术形式表现中存在了。但能表现这种绘画行为的“写生”一词最终是从隋末唐初由僧人画家彦悰开始才登场的2 。直到宋代始“写生”一词才被中国绘画的历史所接受。另外在此时已不单单是以“写实”性地照“自然原样”来描写的“对看写生”,同时也包含有“写意”性的“背对写生”。 随着“写生”一词在宋代被广泛使用,也促使了这之前所使用的写生词汇“写真”和“写貌”逐渐朝衰落的方向发展,以中国为代表的重“气韵生动”、“重意不重形”的东方性“写生”概念得到了真正确立。

但是,到了八百年后的今天,在近代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同样接受了西方的绘画观念,西方“写生”概念的语义是以描绘“自然原样”之意,完全被东方的人们所接受。这样自古以来的“写生”概念便被西方化了。从词典这种重要的语言工具便能很清楚地证明这种西方化所致的文化变迁和程度。本论便以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中国的《辞海》和日本的《广辞苑》为例作引,以日本明治时期美术教育为背景,就“写生”概念的西化现状进行论述。

一 、 从《广辞苑》与《辞海》看“写生”的概念

首先从日本的《广辞苑》看,关于“写生”的解释:

景色以及事物照原样真实地描绘。取客观描写为主的态度。也针对从绘画中而来的短歌、俳句、文章。3

再看中国的《辞海》中关于“写生”的解释:

绘画术语。直接以实物为对象进行描绘的作画方式。也是初学者及画家锻炼绘画表现技法和搜集创作素材重要手段。4

这两本辞典中关于写生的解释与当今“东方”主要国家社会中流行的语义一致。当代人面对“写生”的基本认识在这两本辞典中均能很清晰地反映出来。

只是《广辞苑》解释的“写生”概念不限定专业的、业余的、大人、小孩。好像具有相当的广泛性。“取客观描写为主的态度”很清楚地限定在了西方绘画的思想范畴。即,对于实现这种“客观性描写”,利用西方绘画的科学知识同样有必要。有“透视法(远近法)”、“艺用解剖学”(针对人物画)、“阴影法”、“绘画色彩学”等。很清楚像这样解释的“写生”与中国传统绘画中诸如近代吴昌硕、任伯年、齐白石等画家的写生是完全不同的,也与日本江户早期传统的画家如狩野探幽、圆山应举、尾形光琳等画家的“写生”有不同的意义。因此现代词典《辞海》和《广辞苑》的解释是不能够涵盖他们的绘画思想和“写生”范畴的。但是,日本到江户时代的中末期,佐竹曙山、小田野直武、司马江汉等画家们受“兰学”5 的影响,无论是思想还是绘画技法在表现上都很接近上述《广辞苑》的解释。另外,《广辞苑》的解释还包括有“短歌、俳句、文章”,虽然也很重要,但在本文却不是研究的对象,因此即不做详细论述。

再看《辞海》的解释,前半部分与《广辞苑》解释很相近。即,“绘画术语。直接以实物为对象进行描绘的作画方式。”将“事物”“直接”描绘与中国古典传统绘画所重视的“气韵生动”、“意境”针对的“写生”的思考相反。后半部分“初学者及画家锻炼绘画表现技法和收集创作素材的重要手段”。从字面来看《广辞苑》没有这样的表现。但,其意义与《广辞苑》相同,没有限定专业的、业余的、大人、小孩,面向全体。就这一点对于现代“写生”这一概念包含了非常重要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看,两辞典都是全面地、站在面向一般人们普及知识的立场上,使“写生”这一现代概念得以成立。因此词典上的“写生”概念一定会,也容易会被社会普遍地认知和接受。现代“写生”概念就是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成立的。根据这一概念,与专业、业余没有关系,只要是在绘画表现时,照“原样移写”即可符合“写生”概念的成立。

但是,这样一个“写生”的现代概念在成立前,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几乎是针对专业者的专有用语,而且是以“意境”和“生气”作为“写生”概念的核心而被重视的。现代“写生”的概念却是与东方绘画美学的精髓“气韵生动”的理念相差甚远。以日本为例即现代“写生”的概念是从江户时代的末期到明治时代初期形成的。现代“写生”概念在“词典”中的解释,在明治初期随全面教育的西化,便在现代社会中悄然扎根。因此,一般传统的东方“写生”概念从这个时期起,即成为词典中“景色以及事物照原样真实地描绘。取客观描写为主的态度。”与“绘画术语。直接以实物为对象进行描绘的作画方式。”与西方的“Sketch(英)”、“Dessin(法)”语义基本相同,并作为翻译语使用。就这样诞生于唐初的并经历了一千两百多年的、出发点为“气韵生动”语意丰富的“写生”概念,在现代社会被新的且单纯的语意所取代了。

二 、 “写生”概念告别传统

接前面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写生”的现代概念与专业、业余没有关系,不仅是专业的画家,指所有面对自然事物进行绘画行为的人们。具体地说,包括面对自然事物“写生”的画家等所有人。在这种前提下成立起来的现代“写生”概念是乘教育制度确立的明治时代颁布的“学制”6 (明治5年)之风,而顺势完成的。然而相对于明治时代前期的“写生”概念来说,与这个概念有关的群体只是专业画家们以及有专业水准的文人、学者、画论作者等。也就是说只是少数人与写生概念有所关联。

从理论上分析,明治以前的“写生”概念是以追求内在精神表现下并以“主观”思想为主体的绘画活动。或者是画家面对所描绘的东西,是画家自身面对自然自我认识而来的事物“写生”。其中核心的思想方针是追求“意境”,另外其绘画所达成的鉴赏目标是“气韵生动”。针对西方重视“写实”性的“形似”来说,东方则是超越主观以“写意”为主导的“形似”。也即,与“形似”相比,更要求作为绘画理念之“气韵生动”的神似。进一步讲,东方绘画追求的“形”实际上是自然中所不存在的“形”,是把自然之形作为绘画表达的依托,而真实的形只是作者为了表现自己的主观思想的一个借体而已。“形式上无形地存在”。描绘的作品作为“形”“实在”存在,自然中作品所表现的“形”“没有”。针对东方绘画与“写生”相同的“无”、“形”的主观,通过主观“写生”来“造形”的。

另一方面,从明治时代开始,西方画的理念与技法随着教育制度的成立迅速扩展。“写生”这一概念迅速被西方化。正如“词典”中的解释,“客观描写为主要态度”去“写生”,这与传统不同,这是画家对自然事物以客观性描写对象为中心进行的“写生”。“写实”精神是这种“写生”概念的精髓。西方绘画非常重视“写生”是因为要“写实”性地表现面对的实物。大下藤次郎早在明治44年(1911)的论著《写生画的研究》对西方画的“写生”的重要性作了如下论述。

西方画的基础是由写生而成立的。练习是写生、人物画、风景画、无论多复杂的绘画,其根源是写生。所以必须遵守自然法则。刚学习绘画的做法,由于不注意观察,往往发生非常大的错误。7

“西方绘画的基础是写生”,这是指尊重“自然”,从“写实”性表现方法入手来达到作品完成的目的。实际上“东方绘画”之“写生”也很重要,所不同的是针对描写“物”而言,东方与西方的思考角度不同。即,西方绘画是以自然为中心,自然是作为“主”之存在,画家则作为“宾”之存在的。因此这一绘画行为是在重视客观描写对象的同时,“写实”性地完成作品的。所以说如果“不注意观察,往往发生非常大的错误”的。东方绘画是将自己放在中心的位置上,作为“主”,而把描绘对象放在“宾”的位置,只利用其写生“物”的形状,将其加入一些抽象因素,表现出来,实则其作品是在完成画家自己“主观”性的思考。

以下所论“写生”概念之例是引用自河野元昭8的《江户时代的“写生”考》一文中所载。司马江汉作为日本开始研究西方绘画最初的东方画家,的确对“写生”概念意义的转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9

以规矩术作为山水远近的法,楼阁屋舍之画的法则。人物面部的画法、以及花鸟禽兽等所有的物体之色彩画所作写生图作为绘画法则(略)制作(刻)木板、铜板画。

司马江汉《西方画谈》春波楼藏版目录10

河野元昭在此引用了“对看写生”的用例。认为其中的“规矩术”是指西方绘画必须利用的“远近法”、“阴影法”等科学知识。这里引用的写生标志着西方“写生”概念从此在东方诞生。

遗憾的是还留有疑问。司马江汉所著代表性的《西方画谈》与《春波楼笔记》中“写生”一词没有出现。另外,《春波楼藏版目录》一文是否是司马江汉所著,还需进一步研究。总之,司马江汉对“写生”概念与传统意义的现代告别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实际意义上的作用。

三 、东方与西方“写生”的具体不同点

1.河野元昭、东方“写生”的分类

河野元昭认为传统的古典 “‘写生’中所具有与现代相同的写生‘Sketch(英)’、‘Dessin(法)’的意思。包括这一点,写生也还有多个侧面的意义”11存在。

因此,河野元昭在《江户时代的“写生”考》一文中,根据东方写生的思想和精神以及绘画(写生)行为,将古典写生分为以下4个种类:

第一是把握、描写对象的写意性,不需要同时观察。称之为“写意写生”。

第二是主要着眼于客观正确性,所以定义为“客观写生”。

第三是精巧、致密的描绘,称之为“精密写生”。

第四是与现生“Sketch(英)”、“Dessin(法)”相同,边看对象,边描绘的作品,称之为“对看写生”。12

从以上分类可以感觉到,的确东方传统的“写生”概念非常复杂,这与两辞典中解释的“将景色与实物原样移写”或“直接以实物为对象的绘画方式”这样单纯的意思有很大的不同。

第一“写意写生”在东方“写生”论中有着非常重要指导意义上的理论价值。东方绘画自魏晋南北朝(220-589)谢赫的“六法论”成立以来,第一法“气韵生动”对于中国绘画,作为核心的批评指针,在绘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生意”这种表现是这种“气韵生动”反映在绘画上的有力根据与表现价值。所具“气韵生动”的作品首先必须是将“生意”作为绘画之主要要求确立于画面之上。即,东方绘画比起“形似”,更注重“神似”;比起“写实”,更在意“写意”;比起“客观”地自然描写,更注重“主观”地“重意不重形”,如果用这样的方针追求绘画的精神所在,应该是可以达到“气韵生动”之目标实现的。“生意写生”正是河野元昭对东方绘画深刻理解的表现。这种“写意写生”是从意义上考虑的结果,如果从表现来看,“背对写生”也不脱离河野元昭的意思。因为“不需要同时观察”。

第二,针对“客观写生”比较东方与西方的话,有相同感觉的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将“对看写生”尊重客观“形似”的基础上付诸于绘画表现的。但是,西方是使用远近透视法或阴影法等科学手段,将“写生对象”,以所看到的原样感觉去写生。并且是将“写生对象”放置在一定的环境与时间中,并把这些作为绘画的重要组成,在客观考虑的基础上实施写生绘画行为的。而东方不使用一个视点的“远近法”,并且,“写生对象”所有的阴影这种自然现象也不必去考虑,以及同“写生对象”与周围的环境、光源也不去做有关联的表现,只是表现“写生对象”的本质所在加之画家主体思考而得的精神性展现。

第三 “精密写生”就是细致地描绘“写生对象”。中国传统的绘画有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种分类法。相对于前者细致地描绘来说,后者是在比起“形似”更重视“意境”的同时,将“写生对象”的“精神性”放在了更为主导的位置。其实两者都需要在“气韵生动”的前提下而完成其“写生”的造形目的的。河野元昭为了将“写生”分开,提出了“精密写生”一说,以下即是河野元昭为说明“精密写生”而引用的画论:

坡有这样的诗,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不论这样或那样只要有写生一法都可以将画概括的。蛮法精细的画法,从此会朝有益的方向发展。

平泽旭山《国画论》附录 旭山先生赠边童子兄弟序13。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这自然是引用坡的诗。因此,是画论受中国传统画论的影响很大之证明之一。只是“写生一法”中的“蛮法精细”的“写生”能够对应所有绘画的话。即,西方的绘画比东洋绘画“更有益”,然而从现实意义来讲并不是那么单纯。从此可以看到其主张之重视“精密写生”的思量。

第四 “对看写生”是针对“写生对象”的具体的描写方法,从“写生”的行动来看,与西方“写生”的表现方法大致相同。在此,河野元昭特意将“对看写生”作为“写生”的一个分类提出,其它的三种不是这样的,这正是河野元昭写生分类的认识所在。

从以上的分析仔细来考虑,“写生”的分类不是能很清楚地分开的,相互之间是有联系的。实际上,“写生”即使是能如此去分出这么几类,其中心或绘画表现思想是最重要的。即,从江户时代末期到明治时代初期西方“写生”的表现理念完全渗透到日本,东方“写生”向西方绘画急速转向。这是东方绘画成为重视西方式“写实”表现的一个重要开端。或者也可以说是佐竹曙山与司马江汉所主张的“实用主义”在东方的开始。这一新的绘画理念与东方绘画主张的“气韵生动”为核心的“意境”、“重意不重形”之“神似”的思想理念相矛盾。即,正如坡论述东方绘画思想时的名句“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之对客观“形似”的批判理念持相反意义的。

实际上,关于河野元昭的“写生”分类,笔者的立场是不赞成的。其理由是感觉到这些用语是矛盾的。仔细考虑,“生意”、“客观”、“精密”、“对看”这些词汇,没有同类的感觉;“写意”是指绘画的表现精神。“客观”是针对绘画之画家思想对应“写生对象”的看法;“精密”是绘画描写细致的程度;“对看”是绘画的观察方法。这四种词汇没有同类性,这样分类感觉不合理。并且,如果是“生意写生”、必然有“写实写生”。如果是“客观写生”那么“主观写生”为什么不存在。如果是“精密写生”,“写意写生”理应存在。“对看写生”分类形式存在的话,“背对写生”不存在于分类中,也是应该感觉到奇怪吧。东方“写生”是主观性的“精神”、“意境”、“生气”等非常抽象的存在成立,所以将写生做出分类的确很难。在此,河野元昭针对写生的分类的论述,原因是作为关于“写生”这一概念的先行研究,成就了非常重要的成果,笔者认为我们必须尊重这些结果,并且河野元昭利用资料非常丰富,尽管与笔者之考虑多少有点不同,但对本论的论证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东方“写生”概念以及内涵比较复杂,非涉及专业知识之人士是不易理解的。与西方“写生”概念所具有的简略性以及容易理解的“单纯”性相比而言,在明治初期西方教育制度确立之际,一下子被西方化了。即,从精神的东方“写生”向“实用主义”旗下科学的“写实”方针的西方“写生”转换了。“写生”概念作为翻译用语,在现代“词典”的成立也是理所应当的了。佐藤道信就绘画语言从西方到东方的变化有以下的论述。

“写真”“写生”这样的词汇,在西方文化移入之时,作为其翻译语被使用。所以,近代以后,即使是相同用字,其意思也不同。并且,根据“写实”、“自然主义”这种概念与用语的成立,围绕“写实性”的近代日本的语言环境得到完备。其语言移转经纬大致说是从对中国转向了对西欧。是以相对轴转换为基础进行的环境整合。但是,对在西欧轴上成立的近代日本的概念用语,曾经“写真”、“写生”之造形及表现的原意已有所变化。所以加上绘画与语言的关系,时代间的位相间隙在此产生了14。

因此,随着中国与日本在接受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得以绘画语言意义实际上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讲与文化翻译有着很大的关联。绘画变革的激烈化,传统的以前的绘画形式被破坏,形成两极同时存在的绘画空间。即,日本是日本画与洋画对立存在,中国是中国画与油画的对立存在。“写生”这一概念也随着这种绘画变革,从具有复杂感觉的东方“写生”概念脱离,变化为单纯地、直感的西方“写生”概念。这不仅仅是停留在两词典上,而且是已深入于整个东方社会。

2.西方“写生”与东方“写生”的不同点

根据以上的研究总结如下,关于西方“写生”与东方“写生”的区别,觉得上述论点是从抽象、理论面上考虑的东西较多,而从具体面上考虑得较少。以下就西方“写生”与东方“写生”从具体面上的差别归纳为以下4点:

1.西方“写生”在相对的时空界限下进行,即是在某一较为固定的时间下的景物描写。然而,东方“写生”没有具体的时空界限和要求,重视被描写事物的本来特征。

2 .西方“写生”以焦点透视为宗旨,视点只有一个。而东方写生是散点透视“写生”,视点很多。

3.西方“写生”所追求的是被环境影响下的视觉所感受到的真实的色彩,而东方“写生”则更加强调物体所固有的原本色,不注意和描写由环境影响而带来的色彩变化。

4. 西方“写生”从描绘自然物体的角度出发以描绘物体对象为中心,强调比较客观的自然再现。东方“写生”是借自然物体表现自己的感情与心境。被描写的对象只是作为道具,即一种借体,强调画家自身的主观的思考成立

实际上,文化的比较是很不容易的。本论只是将一些研究所得的看法做一总结。关于西方与东方绘画的不同,从直观的角度来看的话,易于理解。然而从理论上论述的话其实还是很复杂的。即便是加以区别,也必须考虑到这一比较中的时间性。就日本而言,“写生”这一概念在明治前期,相对地保持着东方观念所特有的意义的单纯,用此与西方相比,能够感觉到清晰的不同点。进入明治,西方绘画文化一股脑地进入,到了东方“写生”与西方“写生”的混合时期。这个时间点的“写生”概念的比较就变得复杂了。来看现代“写生”概念,东方思想相反受西方影响的部分增多。但在理论上考虑,哪些是东方那些是西方就不明了。

因此,本论就西方“写生”与东方“写生”的比较时点限定在日本明治时代前后。

四、结论

“词典”对于人类文化来说确实是一项重大的成果发明。并且,对于文化的研究是离不开的非常重要的辅助工具。这里面有相当的时代性变革和记忆,作为文化时代所代表的概念和内容,也蕴含于其中了。因此,我们所面对的所熟知的“写生”概念,只能是限定在现代的这个时期。从“景色以及事物照原样真实地描绘”这样的解释来看,反思明治时代前的“写生”概念,能够感觉到时代的变迁。随时代以及文化的发展“写生”这样的概念也理所应当随着漫长的历史发展,而且必定会附加上现时代的意义和“注解”是很正常的。

从一种意识形态转变为另一种意识形态并不是偶然的。“写生”这一概念也是同样的。这样一种现象的发生,只通过少数的几个画家、少数的几个绘画理论家是不能够引导的。明治初期的日本,“写生”这一现代概念是在全面接受西方学校的教育形式并凭借教育的普及政策而成立的。在学校教育开始,并且普及的同时,普通的美术教育采用了西方式的“写生”。西方式的“写生”所具有的直观性很容易被接受,即使是孩子们也能够马上理解和应用。这样较为客观的“写生”方式普及起来也容易,从普及的意义来看,“对看写生”这一“写生”的概念就这样深深地向社会向一般民众渗透,并很快完全扎下根来。

实际上相对于“写生”的语义和概念的急剧变化也不难理解。这是专业概念向普通概念过渡的时代必然。针对于古典的“写生”意义只是与画家和专业的学者有关,而现在,理解并使用绘画“写生”意义的人是普通的一般民众。

古典“写生”概念之所以复杂,其理由和原因之一是与“生”这一哲学领域的命题相关联。再加上“生”的哲学含义,由此而衍生出来的“气韵生动”的美学思想,在“画意不画形”的绘画理念指导下,不能够很容易地被大部分民众认知和应用是一件当然的事情。普通的学习者或一般学习绘画的人没有学习传统写生之深刻含义的机会,也没有学习的必要。因此,这种现象的发生也是历史的必然。现在“写生”这一概念完全被西方化了。东京大学教授河野元昭先生好像对此觉得很遗憾。“打开江户时代之对看写生第一页的狩野探幽,在其关于写生意义之考察中,现在的“写生”都成为了“Sketch(英)”的观念,难道不觉得以此所产生的反省点是有点过分了吗?”15像这样思考的东方画家、学者不少。尽管这样,随着时代的变迁,绘画已不再是专家们所独有的“工作”了,从明治5年所有的人去学校都能够学习绘画了。由于学校的制度西方化,美术教育也西方化了。明治最初的美术教科书是川上冬崖著的“西画指南”(明治4年1871)16。从这个时期起,“写生”这一概念就完全变成一般民众所理解的意思了,且至今未变。

因此,从“写生”语义的一般性来说,与其说这样的变化是在东方与西方现代文明交流与冲突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倒不如说是明治教育革命所引发的必然结果。这是明治5年“学制”颁布,教育的学校化及美术基本教育普及带来的观念性革命。在日本江户时代的“兰学”作为萌芽所形成的西方绘画的写生观的基础上,加之教育的普及,“写生”一词的现代语义便成立了。可以说“写生”一词的语义发生变化是通过“学制”颁布的产物。日本的现象就是东方现象的一个缩影。因此,无论是日语“词典”还是汉语“词典”,这抛离开传统“写生”概念所做的现代解释一点也不足为奇。

注:

1.王伯敏(远藤光一译)《中国绘画史事典》雄山阁、1996年第9页

2.参照臧新明《中国古典画论之写生考》《济南大学学报》第1期,2007年,38~41页。 《写生概念的成立与传统的意义》《比較文化研究》(日本)第30号,2008年,66~82页。 《中国古典画论中写真、写貌、写生的变迁》《艺术学界》第1期,2009年。

3.新村出编集《广辞苑》第六版岩波书店2008年第1303页。

4.《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第1011页。

5.日本江户时代中期以后,以荷兰语来研究西洋学术的一门学问。包括医学、数学、兵学、 天文学、化学等学术,当然也包括西洋绘画的研究,西洋绘画就是这时被日本所开始接受的。

6.1872年(明治5)被公布的日本最初的近代学校制度相关的法规。明治新政府为了把江户时代的教育制度进行变革,要在全国制定一个新的教育制度,1871年为了教育制度的统合设置了文部省。

7.大下藤次郎《写生画的研究》目黒书店、明治44年(1911)第241页。

8.河野 元昭(1943年-)出生于日本秋田县,原东京大学教授,日本著名美术史学家,主要研究方向日本近世美术。美术专业杂志《国华》主编。主要编著书籍《北斋的花》、《美·JAPAN富士山》、《日本的美术 第460号》等。现东京大学名誉教授。

9.从这一引用中出现的写生一词从司马江汉所著代表作《西方画谈》和《春波楼笔记》中没 有发现。春波楼藏版目录中“写生”一词是否出自司马江汉亲书,笔者尚存疑问。如果、在这里“写生”一词确实出自司马江汉亲书的话,毫无疑问他应该是西方画风之画家中以东方“写生”语义用于解释西方“写生”的第一人者。在这里出现的“写生”概念东方或西方的观感都有所存在,在某种程度上说我觉得有些暧昧。但本论仍站在这一词语存在的前提下论述。

10.转引自河野元昭《日本绘画史研究江户时代之“写生”考》吉川弘文馆1989年第393页。

11.河野元昭《日本绘画史研究江户时代之“写生”考》吉川弘文馆1989年第390页。

12.河野元昭《日本绘画史研究江户时代之“写生”考》吉川弘文馆1989年第391页。

13.河野元昭《日本绘画史研究江户时代之“写生”考》吉川弘文馆1989年第393页。

14.佐藤道信《明治国家和近代美术》吉川弘文馆1999年第230页。

15.河野元昭《日本绘画史研究江户时代之“写生”考》吉川弘文馆1989年第390页。

描写教育论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审美教育

提倡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渗入,是近年来小学语文改革的内容之一,但由于教师专业水平的差异,对语文审美的把握各不相同,也缺乏相应的教学指导,很难将审美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或者在实际教学中教难体现出语文的美感。特别是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育中,教师过分强调记忆学习,重背诵、轻理解,重考试成绩,轻人文培养,在“应试教育”制度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缺乏对语言美的感受性,语文审美能力的缺失无论对语文学习还是个人修养都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在写作文时对人物情感的描写可能就会不够精准、不够细腻,对景物的描写语句使用上可能就不够优美、用词匮乏。在个人修养上表现为言谈举止不够得体,内心浮躁,缺少一双发现生活之美的“眼睛”。所以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认真研究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将审美教育渗透进去。

1培养学生对语文美的感知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教学内容进行“鲜活化”处理,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形象美、意境美。1.1感受语言之美语文课中的课文教材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工具,教材中的散文、诗歌等各种文学载体无不蕴含着语言美,作者运用各种写作技巧使文章生动形象,通过文字形式向阅读者传达了自己的情感,教师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语句进行剖析,引导学生品味文字的美感,感受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诗情画意,让学生宛如置身其中,并通过品味学习,将这些美的元素转化为语文知识,应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去。比如在学习《可爱的草塘》这篇散文时,教师先富有感情的示范朗读一遍课文,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中优美的、喜爱的词句,并划出来,示范朗读一遍后请学生大声朗读一遍,在朗读过程中展开想象力根据作者的语句对课文情景展开想象,通过文字进行场景重建。有的学生说课文中将草塘比喻成大海,脑海中马上浮现碧波随着风翻滚,无边无际的景象,令人感觉心旷神怡;有的学生说作者在描写草塘的绿时使用了鲜绿、碧绿、墨绿等词汇,让人感受到草塘颜色的变化之美,犹如置身于一幅绿色的画卷中。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细品,感受到了语言的动态美。1.2感受形象之美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审美特征在于它的形象性,用于语言对人物进行刻画描写,让人物形象生动饱满起来,同时文章中所塑造的美好向上的形象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发展,使学生形成高尚的品德情操。比如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一段描写鲁迅救助车夫的情景,其中对鲁迅动作的描写,“扶、蹲、半跪、拿、夹、洗、敷、扎”连用九个动作,刻画出鲁迅先生助人为乐的感人形象,而后又通过“变得那么严肃”、“手半天没动”、“深深叹了口气”等动作表情的描写让学生体会到鲁迅对旧社会的痛恨和对穷苦百姓的怜悯之情。课文通过对鲁迅高尚品质的形象刻画,让学生洗涤心灵,感受真善美。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语言的形象之美,教师可让学生模仿表演课文中的对话情境,用自己的理解方式表现出人物的表情、说话语气等,让学生有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

2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审美情感

小学生因为相对缺乏生活和情感经验,仅通过文字描写往往较难感受到文章的美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提点,“投其所好”运用更多的课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对语言美有更直观的感受。比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学习完《蒲公英》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对描写蒲公英使用的语句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相互引导、共同感受蒲公英的美。还可以通过绘画、唱歌、创编等延伸活动把抽象的语言美具象化,在学生的动手、动口的实践中将语言文字中的美更好的显现出来,进一步激发学生审美情感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

3利用多媒体强化审美的渗透

将教学内容高度还原化对强化审美渗透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可巧妙利用多媒体将教学内容“复活”,重新注入生命,让学生在“有声、有色、会动”的学习情境中提高对语言的审美能力。比如在学生《月光曲》时,中间穿插播放音乐《月光曲》,让学生在欣赏完后发挥想象力用语言描述所想象的场景,进行美的想象。

4在生活中体现语文的美感

在课堂中培养出来的审美能力最终要应用到生活中,反过来通过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也能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比如在学习完《看雪》后,适逢碰上下雪天,教师就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体验课文中对下雪天的描写,打雪仗、堆雪人,感受雪的美态、感受作者对下雪天的美好的情感。总之,如何将审美教育和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有机融合,相互渗透,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研究重点,也是对语文教师的一大考验。教师要研究出更多的教学方法,利用更多元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提升对语文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绪,将语文的学科性和人文性进行完美融合。

作者:肖鲜宇 李秋英 刘玉婷 单位: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严塘镇严塘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描写教育论文第7篇

[关键词]对口单招素描色彩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80125

普通高中和中专校都开设了素描、色彩专业课,为了应对单招,传统的一味地临摹、写生使很多学生教条化、概念化地画强化训练中的人和静物,撇开实物,反倒无从下手。这使我们不禁思考:究竟什么是美术?仅仅是为了画瓶瓶罐罐、静态人物素描写生?

素描是一切美术造型的基础,是从简到繁、由浅入深融思维和创造为一体的造型过程,需要多动手动脑。学生的学离不开教师正确有效的引导。

一、在素描教学中要求学生“三坚持”

1.坚持画速写

速写,顾名思义就是快速地书写绘画。当然,这种解释并不准确,但相对于慢写,三小时的素描写生还是快了很多。速写讲究形体和造型的准确性、线条的流畅性,是静中求动、动中有静的美,长期的速写训练有助于学生提高造型能力,增强眼睛观察的敏锐度,提高线条运用的流畅度。坚持速写,学生的绘画技巧能有很大的突破。美术首先要体现出“美”字,其次要借笔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好恶倾向。画人、画物都要讲究“灵性”“画活”,因而,学生在绘画人物、景物的时候要下意识地加入自己的情感。

2.坚持画漫画

漫画又叫讽刺画,以政治和社会各种事态为题材进行讽刺批判或鼓动的一种幽默性绘画,构图时允许使用大胆的夸张、比喻、象征、寓意等手法和笔触,使画面产生风趣、诙谐的效果。教学中注意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漫画作品,体味漫画的精神美。画漫画的目的是为了熟练手头表现,学生在互相对画的过程中,要观察对方的特点,因而增强了观察力。经过一段时间,从作业中发现许多平时素描不突出的学生居然把人物神态把握得比较好。

当然,这些都是为了辅助素描中所要求的“形体比例准确、形态生动”而做的,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也是为防止学生一味临摹写生头像、半身像而觉得枯燥,用这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节情绪,培养他们的绘画激情和创造力。

3.坚持画简笔画

教学生画速写之前我演示了一个学生的动态,基本上用圆、椭圆、单线去表现。学生觉得很好玩,平时画完素描头像、半身像时他们都会兴致盎然地画上一通。画了一段时间后,通过讲解比例、骨点、骨骼,他们豁然开朗,在画人物写生时也格外注意骨点、骨骼、比例与变化了。

经过长期的坚持训练,学生素描功底明显扎实很多,绘画兴趣显著提高,教师教起来也得心应手。

二、在色彩教学中采用“三方法”

在色彩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三个方法:讨论法、单一法、调和法。

1.讨论法

所谓讨论法,即让学生在观察一组静物时,说出看到的颜色,每个人所看到的色彩不完全相同。赫钦斯说:“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做出独立的判断。”色彩教学中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学会思考,自己探索、推理、判断,学会用画笔语言表达绘画。

2.单一法

在教学中,带领学生在户外画风景,要求他们用单一的色彩“单色调”去表现。比如画晨雾中心的楼房,暮色中的河堤,让他们凭直觉去表现,或用冷色调或用暖色调,去表达感官中的印象。另外,我还就同一个物体要求他们在明度、纯度上进行色彩渐变,总结出色彩、色相在绘画中的运用规律。

3.调和法

学生对于色彩的运用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性,眼睛看到的颜色是红色,他们就习惯性地用红色,而不是几经调和之后的颜色,长时间以来,学生对色彩的运用容易被局限。因而,我让学生自己用认为可以搭配、调和的颜色相调和,尝试调出更多的颜色。常有学生很惊喜地说:“老师,我调出这种高级灰呢。”也有学生很失落地说:“我这种颜色很漂亮,可是在画面中用不上。”当然,这种调和法还是可行的,因为学生在以后的色彩作业中色彩丰富了很多。色彩教学要求学生能基本了解并掌握色彩造型有关“形式美”的常规,具有构图、色调、笔触节奏、风格情趣等审美品质,要求能有所描摹和学习并有意识地表现,尽力追求画面的“漂亮”和“味道”。

以上是我在中等专业学校美术专业课中的尝试,着重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使学生的基础绘画技能稳步提升,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描写教育论文第8篇

关键词:愉悦情境;观察;细节;游戏;展示

中图分类号:G633.34?摇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1-0234-02

我们知道,兴趣是“在学习活动中,每个学生基于自己对某一次或某几项学习内容的需要、愿望或情感而表现出来一定的趋向性和选择性。”(燕国材《非智力因素与学校教育》),可以说,这种满意、愉悦的情绪体验是学生作文必不可少的原动力。营造愉悦的作文教学氛围,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解决学生作文中存在的“假、空、虚”现象,避免学生写作的“低、幼、浅”误区。

一、走进自然的怀抱,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把大自然当作教室,让孩子自己去欣赏自然的神奇,去倾听自然的声音,去呼吸自然的芬芳。让儿童回到大自然纯朴的怀抱中接受教学,这种自然主义的教学方法可追溯到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卢梭从他的自然教育理论出发,反对传统压抑的教学情境。现在,我们应当重拾大师的足迹,特别是在作文指导上。那么,怎么指导学生在大自然中观察呢?

1.会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把注意力放在你要观察的对象。如《马踏飞燕》的作者把奔马的身躯、体形、鬃毛、四蹄、头、尾、口、声,马腿怎样踏飞燕,怎样保持整体平衡等特点都描写的栩栩如生,这样由观察到思考,想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想象力和卓著的创造才能就水到渠成了。

2.要调动各种感觉器官来观察。要实现全面观察,就必须调动眼、耳、鼻、舌、身等各种感官进行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诸方面的协同观察。这样观察,就会使感受丰富,描述事物也能具体、生动、全面。

3.要把物写活,能带着自己的思想感情来观察。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观察和联想,使眼中的景物有趣、有情。当看到“‘银针’很快变成了‘月牙’,太阳像一个挣脱黑暗束缚的勇士,越来越大,越来越强,”时,我便“感受到它那灼热的力量和喷薄的热情。”(王宇轩《太阳变形记》)。当我们对观察对象充满感情时,就积极主动得多,感官也敏锐得多。如果我们充满激情地去观察生活,在挖掘生活的同时又能挖掘自我,我们的作文就会因为这种充满灵性的观察而精彩起来。

4.观察大自然要注意动态静态。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动与静是辩证统一的。花草树木、教室黑板、高楼寺庙、停泊船只、人物的外形相貌等,都是静态。事物的动态是指人和事物处在活动变化时的状态。如摇动的树枝、变幻的云彩、奔腾的河流、飞驰的火车、耕田的人们、飞翔的小鸟等都是事物的动态。事物的动态是不停地活动和变化的,而且这种活动和变化是有一定的顺序的。学生描写事物的动态时,就要注意事物在发展变化中某一时刻的情景,抓住这一情景的变化特征作为描写对象。

另外,观察大自然要有目的和重点,要有序,要在实物与想象之间架起一座桥,要把观察思路与写作思路相结合,指导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从景物到人物,从整体到场景。

二、走入社会的角落,指导学生注重生活的细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告诉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一个对周围事物没有体验的人,当然也不可能把人生百态、社会生活写生动。我们经常在一些作文里看到内容缺少细节,因为他体验不深,或者是没有细致入微的观察。那么,怎么抓生活的细节呢?

1.综合运用多种人物刻画描写的方法,如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的作者莫泊桑就对逐个登场的客人如屠格涅夫、都德、左拉和主人福楼拜进行肖像、语言、动作的观察和描写,使每一位作家都有血有肉、生动形象,作者在表现人物时能够抓住人物最有特征的地方,兼顾人物各有不同的性格,做到了同中有异、同中显异。这样的人物刻画显得生动、丰富、错落有致、摇曳多姿,人物形象自然令人过目难忘。

2.抓生活的细节必须要典型真实,比如朱自清在《背影》中对父亲爬月台时吃力样子和动作的描写,突出了父亲对“我”无私的爱,让每个读者感动不已。他的成功之处在于对父亲动作的细致观察和准确地表达。

3.细节的选择应具有代表性,如鲁迅在《祝福》里几次写到鲁四老爷“皱一皱眉”,这种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便深刻地暴露出封建绅士厌恶寡妇、维护旧礼教的反动立场和丑恶灵魂。

三、走上游戏的舞台,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心理

《论语·述而》里有这么一句话:“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里讲的是书的魅力和读书的乐趣。那么,写作教学呢?在小学写作教学实践的百花园中,游戏作文是耕耘者们用智慧培植、浇灌出来的奇葩。可以说,在玩中学,在学中乐,在乐中写。

朱建新老师的五年级游戏作文“鸡蛋撞地球”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给鸡蛋进行一番包装后,再将它从楼上扔下,哪一组的鸡蛋毫发无损,哪一组就获胜。游戏过程中,同学们群策群力,有的给鸡蛋包上厚厚的棉花,有的给鸡蛋安上了降落伞,有的将鸡蛋安放在双层水袋中。放飞鸡蛋的那一刻,大家屏息凝视,气氛异常紧张。结果几家欢喜几家愁,场面好不热闹。在朱老师地引导和学生的创新下,《合作的快乐》、《鸡蛋VS地球》、《英雄鸡蛋的自述》、《鸡蛋摔不破的秘密》、《紧张的放飞》等佳作就一蹴而就了。

四、走向交流展示的平台,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我们除了互相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还可开辟班级作文园地、编写个人作文选刊、创办校级刊物、广播进步习作、开辟网络写作田园、向正式报刊投稿等,满足成长的成就感。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魏书生,刘继才,孟庆欣.素质教育理论与教学模式[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