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煤矿企业工作总结

煤矿企业工作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2-06-25 21:52:36

煤矿企业工作总结

煤矿企业工作总结第1篇

根据矿党委安排及部署,结合我厂实际情况,***党支部7月份工作开展情况如下:

一.组织“不忘初心使命,争当出彩先锋”支部党日活动。全体党员进行党性学习,激励全体党员不忘党的初心、不忘自己的入党初心,强化宗旨意识和使命意识。活动内容包括党支部书记带领全体党员干部重温入党誓词、党支部书记为党员赠送政治生日电子贺卡、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矿党委书记***在庆祝建党99周年暨七一表彰大会上讲话精神以及矿长***“推改革促发展、提效益破瓶颈”讲话精神、《2020年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学习后全体党员查找了自身工作的不足之处,并规划出以后工作的开展方向。

二.接收预备党员***同志为正式中共党员.

三.组织党员干部观看廉洁警示教育“致命决口”等影片,再次教育党员干部时刻保持头脑警醒,不犯错误。结合集团及矿党委相关指示精神,着重加强思想政治学习,使全体干部职工思想认识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素质水平也得到了明显强化。

四.根据矿纪委安排,督促全体党员安装“********”APP,带领党员进行学习。

五.在全厂范围内开展“党员奉献日”,对本单位的卫生责任区、材料库房,办公区域进行全面大扫除,垃圾分类,有序清洁等活动,切实把干部职工的思想、行动统一起来,保证全员参与,执行力强。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增强为党做好群众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六.重申降本增效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及落实情況,增强全体人员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和责任感。建立完善降本增效制度,使每位职工养成例行节约的良好习惯。

七.面对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煤矿安全监察的新常态,组织职工学习关于疫情防控的系列讲话精神和省局相关工作要求。针对河南出现的几例输入性新冠肺炎病历,加强职工疫情防控教育,强调安全第一,外出作好自身防护等疫情防控要点,警示职工任何时候不能放松防范,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对他人负责。

八.全面清查反邪教组织,对全厂范围内职工进行摸底排查。

九.组织全厂干群全力做好***采面安装前检修工作。拉回、清理运输机槽子***节,检修转载机、运输机、开关、移变、电缆等一系列入井设备,确保所有入井设备在安装前达到完好,入井后能够正常运转,为采煤队检修各种配品备件等。

十.加强全厂干部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教育职工做好过苦日子的准备,矿虹膜考勤系统已投入试运行状态,要求全体职工遵守矿考勤打卡制度,摒弃蒙混过关的思想打算,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本月共计开展集体思想教育4次,个人思想教育及沟通7人次。从目前的成效来看,职工的思想得到了一定的转变。下一步我厂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要坚决做到从根本上转变思想、转变观念,要让全厂每一个人都认识到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修旧利废、节支降耗就是给我们自己省钱增效。

十一.贯彻执行七月份矿各项会议精神,向职工传达并组织学习矿下达的各项文件和政治学习要求,继续开展好“************”活动相关工作。激发全体党员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积极性。按照矿领导指示,完成了矿领导安排的其它临时工作。

2020年8月份工作计划:

1.继续认真开展好“**********”活动相关工作。

2.加强干部职工转变思想教育工作,加强正向舆论引导,提升党员干部政治觉悟及党性修养。

3.按矿生产任务时间安排,对********采面所需设备,保质保量按时检修完毕,坚决不影响安装进度。

4.进一步完善支部日常工作。持续加强疫情防控工作。

5.认真组织学习贯彻矿领导指示、相关会议、文件指示精神。

6.搞好厂内安全、稳定工作。

7.按照矿领导指示,完成矿领导安排的其它临时工作。

煤矿企业工作总结第2篇

关键词:矿山机械 发展 作用

一、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重要作用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资基础。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煤炭资源分布面积约60多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6%。根据第三次全国煤炭资源预测与评价,全国煤炭资源总量5.57万亿吨,煤炭资源潜力巨大,煤炭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一。已查明资源中精查资源量仅占25%,详查资源仅占17%。探明储量达到10202亿吨。其中可开采储量1891亿吨,占18%,人均占有量仅145吨,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国务院制订的《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草案)指出“要大力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坚持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油气和新能源全面发展的战略”。鉴于我国“多煤、贫油、少气(天然气)”的特点,在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能源结构仍然以煤炭为主,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耗中占70%左右。2004年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生产的70%以上,在我国能源结构上占主要地位,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我国煤炭工业发展现状

煤炭是我国能源安全的基石。煤炭工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产业,我国的煤炭产量已是世界第一位,是煤炭生产大国,现在我国煤炭工业已具备了设计、施工、装备及管理千万吨露天煤矿和大中型矿井的能力。现代化综采设备、综掘设备和大型高效露天剥、采、运、支成套设备在大中型煤矿大量使用。同时,我国煤炭开采技术装备总体水平低,煤炭生产技术装备是机械化、部分机械化和手工作业并存的多层次结构。技术和装备水平低。全国煤矿非机械化采煤60%。大中型国有重点煤矿装备水平较先进,但设备老化程度较大;小型矿井生产技术装备水平极低,煤矿生产工艺落后,作业人员过多、效率低。保障煤炭供应是国家加强煤炭工业宏观调控的重点之一,挖掘煤炭生产潜力,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是重要措施。为此,只有大幅提高大中型煤矿产量,才能在保障煤炭稳定供应的前提条件下,遏制小煤矿发展和淘汰小煤矿,完成煤炭生产结构优化调整。1998年12月以来,国家对煤炭产业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关闭了五万多处小煤矿,淘汰了一批落后的生产能力,通过宏观调控,煤炭生产形势好转,供求关系趋于平衡。目前我国煤炭生产企业2.5万多家,其中规模以上的企业约占60%左右,2005年计划关闭2000多家小煤矿。

三、我国煤炭工业存在的问题和与国际先进产煤国家的差距

我国煤炭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我国煤炭企业的突出特点是,规模小、效率低、安全状况不好,产业集中度低。据煤炭行业统计数据分析,2002年国有重点煤矿占52%,国有地方煤矿占18%,乡镇煤矿占30%。按井型划分,大型矿井占32%,中型矿井占18%,小型矿井(含乡镇煤矿)占48%。2004年,全国约有煤矿2.5万处,95%以上的小煤矿,矿井年产能力不足3万吨的矿井约占40%,煤炭产业的集中度只有15%,远远低于世界主要产煤国家的水平。国际先进的产煤国家,煤炭产业规模集中化,世界排名前10名的大公司,依靠核心竞争力,做强做大,提高了全球煤炭产业的集中化程度。2003年10大煤炭公司的煤炭产量约占全球产量的18.81%,有5家公司的煤炭产量超过1亿吨,其中排名第一的皮博迪公司达到1.83亿吨,力拓公司达到1.43亿吨,美国前4家企业的煤炭产量占本国煤炭总量的46.9%。我国煤炭装备落后,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缺少大型成套设备. 我国煤矿生产基础薄弱、国有煤矿连续紧张生产的矿井占总数的近50%,矿井主要生产设备严重老化,超期服役的占30-40%,部分乡镇煤矿设备简陋、生产条件差,有的根本没有机械设备,仅为人工开采,不符合有关煤炭法规要求,当前我国资源破坏和浪费严重。部分煤炭企业存在着“采厚弃薄”、“吃肥丢瘦”等浪费资源现象,全国煤矿平均资源回收率为30-35%左右,资源富集地区的小型矿井资源会回收率只有10-15%。据煤炭行业统计数据分析,2002年我国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为77.78%,综合采煤机械化为62.98%,掘进机械化程度为81.15%,综合掘井机械化程度为15.03%,地方国有煤矿机械化程度更低。当前全国采煤机械化程度仅为42%,除国有大中型煤矿采掘机械化程度达到75%之外,大多数煤矿生产技术水平低,装备差、效率低。特别是乡镇煤矿,基本上是非机械化开采。

四、煤炭工业发展对矿山机械设备的需求

煤矿企业工作总结第3篇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程、标准,深化合规达标创建,提升标准化建设水平,加大标准实施指导检查与监督,促进非煤矿山科学开采、高效利用、安全生产、绿色环保、矿地和谐,着力提升非煤矿山基础能力和现代化水平,提高企业竞争力,为非煤矿山行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二、目标要求

通过开展标准化建设提升行动,全市非煤矿山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升,达到下列6个方面18项要求。

(一)基本要求。

1、矿山生产建设依法合规。证照齐全,程序完善,遵纪守法;

2、矿山生产经营高效有序。管理规范,运转高效,安全环保。

(二)开发利用。

3、矿产资源开发按照核准(备案)内容和批准的开采设计实施;

4、矿石开采和选矿加工工艺、设备先进适用,能耗达标,资源开发利用“三率”符合设计指标要求;

5、采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采选加工方式,开发与保护并重,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避免造成环境污染;

6、保护和充分利用矿区水资源,综合利用各类废弃资源。

(三)生态环境保护。

7、废气、噪声、作业扬尘防治措施合规达标;

8、固废、废水等废弃物放置、处置、排放合规达标;

9、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土地复垦、水土保持等措施,开采与生态修复同步进行;

10、落实露天采场、排土场、废石场、尾矿库、塌陷区、采空区的覆盖、绿化、充填等治理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发生;

11、积极创建绿色矿山。

(四)安全生产。

12、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进一步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健全完善,安全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实现常态化;

13、安全生产系统硬件条件进一步改善;

14、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等级巩固提升;

15、按矿山设计规范组织建设生产,无边建设边生产、不验收合格投入生产、超能力生产行为;

16、杜绝重特大事故、遏制较大事故,有效防范一般事故。

(五)科技创新。

17、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进生产技术工艺装备现代化、开采机械化、选矿加工自动化、关键流程数控化、生产与安全管理信息化;鼓励有条件矿山提升采选智能化水平。

(六)矿地和谐。

18、企业诚实守信,加强职工人文关怀,矿地共建共享。

三、重点任务

重点从提升企业基础能力、深化对标达标、组织开展标准化活动等方面,扎实开展非煤矿山标准化建设提升行动。

(一)提升企业基础能力。

1、严格依法合规办矿。全市非煤矿山行业进一步增强法治观念,严格遵守矿产资源、规划建设、生态环保、安全生产、行业管理等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提升非煤矿山法治化、规范化水平。

2、不断提升矿山硬件条件。新建和改扩建非煤矿山必须符合行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行业准入标准和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要求。现有矿山要加大升级改造,提升矿山技术装备及标准化水平。及时淘汰非煤矿山明令禁止使用的设备和工艺。不具备改造升级条件,达不到相关强制性政策标准要求的,依法通过资源整合、关闭等市场或行政方式有序退出。

3、夯实矿山标准化管理基础。进一步完善非煤矿山企业组织机构设置,按要求配备采矿、机电、通风、地质、测量、爆破作业等专业技术力量,完善规章制度,规范企业管理,加强员工培训,强化作业现场管理,夯实企业管理基础,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参照《非煤矿山企业标准框架体系参考目录》(附件2),建立健全并实施由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三大标准体系所构成的矿山企业标准体系。

(1)加强技术标准化:突出技术标准在企业标准体系和标准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切实加强技术管理工作,认真组织各种类、各层次技术标准的贯彻和实施。通过技术标准化管理,在标准化管理的科学方式和正确思维指导下,在“标准”的基础上,建立行之有效、内部统一协调的技术管理系统,促进技术标准的不断完善和全面贯彻、实施,实现管理目标。

(2)加强管理标准化:重视管理标准的制定、执行和考核,实现企业管理标准化。在详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矿山自身实际、切实可行、便于考核的管理标准并认真组织实施;要采取有效的方式对管理标准化的绩效进行考核,总结推广成功的经验和及时纠偏;克服以往标准化工作中存在的忽视管理标准化的倾向,保证矿山技术标准化管理得以持久和有效,杜绝管理中的非规范化行为的出现。

(3)加强工作标准化:结合矿山实际,研究规定各岗位、各个具体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应尽的职责和应有的权限,对各岗位工作的量、质、期以及考核要求做出规定,科学制定工作标准;认真组织实施工作标准;对工作标准的完整性、贯彻情况、取得的成效进行严格考核。

(二)深化对标达标。

1、深化非煤矿山建设规范化标准化。严格执行国家和我省关于非煤矿山建设工程管理的规定、规程、规范和标准,认真贯彻落实《省非煤矿山管理条例》,按照《省铁矿等十四个矿种采选行业准入标准》(皖经信非煤〔2018〕32号)、《省非煤矿山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定》(皖经信非煤〔2015〕301号)、《省非煤矿山采矿工程初步设计编写大纲》(皖经信非煤函〔2010〕909号)、《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生产技术规程》(DB34/T2317-2015)等要求,进一步提升非煤矿山建设项目管理规范化标准化水平。

2、深化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非煤矿山企业要进一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按照《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GB/T33000-2016)、《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工作管理办法(试行)》(安监总办〔2014〕49号)和相关要求,深化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升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等级。

3、强化非煤矿山作业扬尘防治。按照《省非煤矿山管理条例》和相关标准,深化矿山开采区、矿石加工区、矿区专用运输道路、成品料堆场、排土场等重点区域和剥离、穿孔、爆破、铲装、破碎、筛分、堆存、运输等重点作业环节的综合防尘措施,实行全过程有效防治管控,从源头上减少扬尘污染。生产矿山防尘措施覆盖率达到100%,矿山主要运输道路,矿石加工区道路及作业场地基本实现全面硬化。

4、推进非煤矿山绿色发展。按照《关于加快建设绿色矿山的实施意见》(国土资规〔2017〕4号)、《省绿色矿山建设工作方案(2017-2020年)》,对照国家、省、市绿色矿山建设相关标准和要求,以绿色矿山创建为抓手,推进非煤矿山的绿色发展。新建非煤矿山要100%达到绿色矿山建设要求,生产矿山加快改造升级,逐步达到要求。各县区非煤矿山行业管理部门要积极参与指导检查非煤矿山绿色矿山建设工作。

(三)开展标准化活动。

企业标准化是一项需要企业全体职工共同参与的工作,非煤矿山企业应结合实际,组织开展标准化知识普及宣传和重要标准的宣讲、培训;开展标准化绩效评价、问题研讨及学术交流等活动,不断提高职工对标准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升职工标准化知识的积累和自觉践行标准化的意识,使企业标准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四、方法步骤

非煤矿山标准化建设提升行动总体时间安排为2年,至2021年底结束。

(一)动员部署阶段(2020年4月底前)。各县区非煤矿山行业主管部门要按照本方案的要求,结合本地非煤矿山标准化建设现状,制定本地具体实施方案,细化活动的目标、主要工作任务及实施步骤。各县区非煤矿山行业主管部门要精心组织进行动员部署,向非煤矿山企业宣讲行动方案,使其明白行动内容、标准和时间节点要求,从而自觉的做好自身工作。各县区的实施方案请于2020年4月底前报我局。

(二)组织实施阶段(2020年5月—2021年10月)。各县区非煤矿山行业主管部门围绕提升行动的目标要求,督促矿山企业对照《非煤矿山标准化建设提升行动重点对标目录》(附件1),认真梳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定有针对性的行动方案和具体改进计划,以提升企业基础能力为出发点,深化对标达标,开展标准化活动,有计划、按步骤的加以推进。要充分发挥非煤矿山技术服务中介机构在标准化建设中的作用,加强督促检查和调度,确保提升行动扎实有效开展。各县区辖区内非煤矿山企业自查填写《市非煤矿山标准化建设提升行动计划表》(附件3),并于2020年9月底前汇总报我局。

(三)总结提升阶段(2021年10月—11月)。各县区非煤矿山行业主管部门认真总结本地开展非煤矿山标准化建设提升行动的情况,总结取得的成绩,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下一步工作措施和建议。各县区总结材料于2021年10月底前报我局。

五、工作要求

(一)坚持目标导向,强化责任担当。非煤矿山标准化建设是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重要手段。各县区非煤矿山行业管理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开展非煤矿山标准化建设提升行动的重要意义,坚持高质量发展目标导向,强化责任担当,增强行动自觉,积极宣传国家标准化的方针、政策、法规,把组织开展非煤矿山标准化建设提升行动作为加强行业管理的重要抓手,全过程抓紧抓细抓实,确保标准化建设提升行动扎实开展。

(二)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过程管理。各县区非煤矿山行业管理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多措并举,指导非煤矿山企业全面查找标准化建设存在的薄弱环节,明确专项行动的具体内容、目标要求、工作措施、进度安排等要素,制定问题清单,建立整改提升台账,保障矿山标准化建设所需的资金投入,认真组织实施。要加强调度指导,强化过程管理,加强对专项行动开展情况的督查,督促企业逐条逐项推进落实。

煤矿企业工作总结第4篇

[关键词]知识资本煤矿企业测度

一、引言

人类在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农业经济和三百多年的工业经济之后,目前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P,Drucker)在1965年就曾指出,知识将取代机器、设备、资金、原料成为企业经营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企业的价值已不再取决于其拥有的实物资本,而在于企业员工的创造力、组织结构、知识产权等所谓的知识资本。1998年,世界银行发表了题为《知识与发展》(Knowledge and lnformation for Development)的年度报告,标志着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战略全面形成。

为了真实地反映企业的价值,有效地管理企业的知识资本,首先需要识别出企业的知识资本。煤矿企业也不例外。但是,目前大多数的知识资本的研究集中在高新技术、服务业、科研机构等知识密集型的企业中。对于像煤炭这种传统行业的知识资本的研究少之又少。本文结合煤炭行业的特点,对煤矿企业知识资本的构成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二、理论基础

关于知识资本的含义,学术界看法不一致。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德(John Kenneth Galb raith)1 969年第一次正式提出“知识资本”的概念。他认为知识资本是“一种关于知识的活动”,是一种动态的资本形式,而不是静态存在的知识资产。在此之后,有众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有些学者也将其翻译为“智力资本”。斯图尔特(Thomas A Stewart)认为,知识资本是由知识、信息和经验等构成的知识资源,它体现在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顾客资本三者之中。这个理论被概括为知识资本“H―s―C”结构理论。其中,H代表人力资本(Human Capial),指组织员工所拥有的各种技能和创造力;S代表结构资本(Structu ral Capital),指不依附于组织人力资源且不能外化的其他组织能力。主要表现为企业的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组织制度规范等;C代表顾客资本(Customer CapitaI),指具有外部相关性的组织能力。主要表现为企业的市场营销渠道、顾客忠诚、企业信誉等。埃德文森(L.Edvinsson)和沙利文(P.Sullivan)认为,知识资本是企业真正的市场价值和账面价值的差额,据此提出了知识资本“H―S”结构理论。其中,H代表人力资本(HumanCapital),是指未编码知识和技能;s代表结构资本(StructuralCapitaI),是指编码的知识资产和经营性资产。斯维比(KarlE ric,Sveiby)认为,知识资本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它是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并提出了知识资本“E-I-E”'结构理论。其中,前一个E代表员工能力(Employee Capability),其含义类同前面所讲的人力资本;代表内部结构(Inter Structure),是指由雇员直接创造的、或是从别处直接获得的,通常为组织所拥有的。如专利、管理系统、内部网络、组织文化等;后一个E代表外部结构(Extra Structu re)。指企业的外部融合能力,如客户、品牌、商标、信誉、形象等。英国学者安妮・布鲁金(A.Brooking)认为,知识资本是企业得以运行的无形资产的总称,用公式表示为“企业=有形资产+智力资本”。这就是其知识资本“M―K―H―O”

(市场一知识产权一人力一基础结构)结构理论。

关于知识资本构成要素的代表性的理论主要就是以上几种,后人的研究大都是围绕此展开的。具有通用功能的知识资本结构体系是不存在的,不同行业业务流程不同,管理特点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体系结构。本文认同斯图尔特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针对煤矿企业业务流程和管理的特点,对其知识资本构成要素进行了适当改进。

三、煤矿企业知识资本构成要素初探

1.煤矿企业

煤矿主要进行的是煤炭的开采。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国民经济行业的分类,煤炭开采属于采矿业,是第二产业,采矿业是指对固体(如煤和矿物)、液体(如原油)或气体(如天然气)等自然产生的矿物的采掘。

在我国,煤炭属于基础能源行业。我国能源资源的国情是缺油、少气、富煤。在我国常规能源中,煤炭储量占90%以上:在我国的能源生产、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比重接近70%。由于电力、冶金、建材、钢铁等都与煤炭息息相关,因此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对煤炭的需求也将快速增长。

煤炭企业的资本密集度较低,属于劳动密集型和高风险高利润的产业。煤炭产品的加工深度不高,精煤的比重较少。煤炭企业技术含量不高,尤其是私营煤矿的非机械化采煤所占比重较大。由于煤炭是重要的基础能源,所以国家对煤矿的监控度较高,开办煤矿采掘企业必须依法取得相关许可证书,并由多个部门进行监督管理。由于煤炭采掘业特殊的工作环境,它对生产技术、安全、员工的技能和知识有着特殊的要求。

2.煤矿企业知识资本构成要素解析

煤炭产业的定位决定了煤炭企业的定位,也决定了煤炭企业知识资本的构成。本文以斯图尔特(Thomas A.Stewart)的观点为基础,将煤矿的知识资本的构成要素细分为技术资本、结构资本和人力资本。之所以加上技术资本舍去顾客资本,是因为煤炭的稀缺性,它属于紧俏产品,煤矿在维护客户关系上的投入并不会为其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但技术上的投入推动了煤炭企业的转型和进步,能为煤矿企业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下面针对煤矿企业业务流程和管理的特点,对这三个构成要素进行具体解析。

(1)煤矿企业知识资本中的技术资本

技术本质上就是知识。为保证安全开采,煤矿企业对煤炭的开采技术和开采设备特殊的要求,需要煤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和设备更新,以保持较高的煤炭开采率和较少的安全生产事故,技术上的投入推动了煤炭企业的转型和进步,所以技术资本是煤矿企业知识资本的一个构成要素。在发达国家,煤炭开采用百万吨的超大型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为核心的生产工艺,并在此基础上,向遥控和自动化、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方向发展。因此,煤矿技术资本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技术革新投入额,技术、设备及项目引进额,技术革新成功率指数,技术吸收能力。

技术革新投入额反映一个煤矿在技术革薪上的投入额;技术、设备及项目引进额反映一个煤矿引进技术、设备、项目的金额;技术革新成功率指数即技术革新成功次数/总技术革新次数;技术吸收能力即引入后成功运作的技术、设备、项目金额/引进的技术、设备、项目金额。

(2)煤矿企业知识资本中的结构资本

由于煤炭开采的高危性,要求煤矿企业必须具备完善的组织

结构,尤其是要有完善的安全生产系统。对于一个煤矿企业来说,安全控制方面最能反映其结构资本的高低,一个煤矿的安全生产运行良好,就基本可以反映出其组织、流程、管理运行良好,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安全决定结构”。根据斯图尔特的观点,结构资本是指不依附于企业的人力资源且不能外化的其他组织能力,作用就是激发人力资源创造知识,即为人力资源发挥增值作用提供了环境支持。因此,煤矿结构资本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安全基础设施投入额,安全管理投入额。安全生产系统建设情况,组织机构规范程度。

安全基础设施投入额是从“硬件”上反映一个煤矿企业对安全生产的投入。如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规定煤矿入井人员须佩戴安全帽、自救器、矿灯,从这个细小的设备的投入就可以看出一个煤矿对安全的重视程度;而安全管理投入额是从“软件”上反映了一个煤矿企业对安全生产的投入,如投入人力、物力进行入井人员的入井检身制度、出入井清点制度、创伤急救系统等,这些都体现了一个煤矿对安全的重视;安全生产系统建设情况是从“质”上反映相对于同行业标杆企业该煤矿的安全生产情况;组织机构规范程度反映一个煤矿是否有健全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三会是否定期召开,权责是否分明,企业是否有健全的奖励制度,内部管理是否透明等。

(3)煤矿企业知识资本中的人力资本

煤炭开采属干粗放式经营,对于人力的文化素质要求不高,但由于煤炭开采的高危性,它对从业人员的资格有严格特殊的要求。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规定,在煤矿生产中,需要获得相关资格的人员包括:矿长(经理)、瓦斯检查工、矿井通风工、信号工、爆矿工、炸药库保管员、拥罐(把钩)工、矿井泵工、瓦斯抽放工、主要通风机操作工、绞车操作工、输送机操作工、尾矿工、电工、钳工、主要提升机操作工、金属焊接矿井专用机动车司机、安全检查工。所以煤炭企业的人力资本主要是指煤矿员工所拥有的各种技能、经验和创造力。因此,煤矿人力资本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人力资本投入额,人力资本维持额,专业技能水评,人员保持率。

人力资本投入额即一个煤矿的招聘、培训费用,招聘费用反映了企业对优秀员工、技术熟练员工的重视,培训费用反映了企业在提高员工技能、知识方面的投入水平;人力资本维持额即一个煤矿的工资、报酬、福利总额,它反映了企业对人力的重视:专业技能水平即具有相关资格人数/法律规定必须具备相关资格的工种人数,它反映了一个煤矿员工的专业素质水平:人员保持率即(员工总数一辞职人数)/员工总数,人员保持率高的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力必定大于同行业的其他企业,从而使得优秀人才纷纷涌向这类企业,这会使该煤矿的人力资本高于其他煤矿企业。

煤矿企业工作总结第5篇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在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构成中历来占70%左右。“煤为基础、多元发展”,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基本方略。4月19日 ,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工作。会议指出,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关系国民经济和能源安全大局,要加快解决煤炭工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使之尽快步入资源回收率高、安全有保障、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道路。

综观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优势和作用主要体现在:

(一)煤炭储量丰富、使用经济。中国是一个缺油、少气、富煤的国家。已探明煤炭资源量1万亿吨,居世界第三位。在化石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石油、天然气分别占94%、5.4%和0.6%。我国煤炭不但资源量大,而且品种齐全,主要有无烟煤、焦煤、肥煤、气煤、褐煤、贫煤、瘦煤等,应用广泛。目前,国际油价一路攀升,已超过每桶75美元。相比之下,煤炭价格低廉,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由于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在很长段时期内,还要以煤炭为能源供应主体。

(三)以煤为主的煤化工等产业发展前景广阔。煤炭化工包括:用无烟煤或焦炭生产合成氨;用焦炭生产基本有机化工原料;或在炼焦过程中回收基本化工原料等。目前我国用于化工原料的煤炭消费量约为1亿吨,占煤炭消费总量5%左右。而且煤炭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液化实现清洁利用。高效洗选、烟气脱硫、煤炭液化、煤制油以及以煤炭化工等技术已日趋成熟,商业化生产后,污染少,效益高,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综合以上因素,能源发展的现状和前景、煤炭资源的可靠性、价格低廉性、燃烧可洁净性、煤炭产业链的可延长性等,决定了煤炭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将是长期和稳固的,作用是突出的。要解决好中国的能源问题,保持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在顺应能源资源全球化趋势的同时,立足于发挥自身优势,重视和发展煤炭工业。

但我国煤炭工业由于长期负重爬坡所积累的诸多深层次问题,特别是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仍然很突出。在目前的煤炭总量中,约有7.5亿吨缺乏安全保障能力,其中约2.5亿吨是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生产的。2005年全国乡镇煤矿产量占全国总量的38%,但事故死亡人数却占事故总量的73.8%。这种数量型、速度型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如不能很好解决,势必影响我国煤炭长期稳定的供应能力。此外,在煤炭产业结构、科技发展水平、开发规划布局、大型煤炭集团和大基地建设,以及资源枯竭矿区和城市转型、煤炭教育、企业技术管理等方面,也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改革发展中的问题,反映了煤炭工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的种种不适应,最终也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强科学管理来解决。

“十一五”是我国煤炭工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政府提出,要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煤炭工业改革发展目标、思路和政策措施。“十一五”时期,我国煤炭产量将达到25亿吨,其中大中型煤矿产量将提高到72%以上;大型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培育发展和现代化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明显加快;煤炭开采技术水平和职工素质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安全生产、职业危害防治、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煤层气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工作都将得到长足发展。

二、 坚持“安全发展”指导原则,把煤炭工业的发展建立在煤矿安全状况不断改善的基础上

煤矿生产活动具有资源开采型、作业场所移动型、高危风险性三大特点,呈现资源开采与安全生产一体化的特征,决定了煤矿安全生产任务十分艰巨。3月27日,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30次集体学习会时就抓好安全生产作了深刻精辟的阐述,对煤矿安全生产作了重点强调。总体上看,无论是在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还是在全社会安全生产的大格局中,煤矿安全都处于重中之重的位置。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煤矿安全生产作保证;实现全国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必须始终抓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

(一)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负责制。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企业法人代表安全生产负责制,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强化地方各级政府煤矿安全监管主体责任,落实各级政府行政首长安全生产负责制,把煤矿安全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级政府政绩考核内容,促进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不断得到加强。

(二)加大煤矿安全执法力度。严格煤矿生产过程中的监管、监察,严肃查处违章指挥、违章操作和违反劳动纪律的现象,严防企业超能力、超强度和超定员生产。健全完善地方政府统一领导、政府职能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共同参与的煤矿安全联合执法机制,严厉打击无视法律、无视监管、无视生命的非法违法行为,严肃查处事故,依法追究事故责任。

(三)继续打好瓦斯治理和整顿关闭两个攻坚战。高瓦斯和煤与瓦斯突出生产矿井必须达到国家制定的抽放标准,新建矿井必须同时建设瓦斯抽放设施,强力推进“先抽后采”;所有煤矿全部装备瓦斯监测监控系统,实施数字化监控联网;严格执行煤矿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加强源头治理;继续依法整顿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企业。

(四)加强煤矿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第446号令《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建立健全事故防范体系和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报告制度,对存在重大安全生产隐患和行为的,立即停止生产,排除隐患。整顿、改造煤矿安全设备、设施,使之达到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准要求,提升煤矿安全装备水平。

(五)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建立和完善国家、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煤矿安全生产投入机制。在2005年的基础上,国家今年再安排30亿元支持煤矿重大安全隐患治理和瓦斯抽放与利用示范工程建设。强化多层面的煤矿安全教育培训,提高职工安全素质。深入推进煤矿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大力开展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活动,实现强基固本,建设本质安全型煤矿。通过持续不懈的努力,逐步把煤炭行业建设成为一个比较安全的行业,一个劳动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切实保障的行业。

三、 深化改革,标本兼治,扎实推进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

国务院批准在山西省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从强化煤炭行业管理、完善煤矿安全生产机制、深化煤炭企业改革、建立煤炭开采综合补偿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建立煤炭企业转产和煤炭城市转型发展有效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抓好试点工作,必将对推进全国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一套新模式,创出一条新路子。在这一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必须作为重点突出抓好。

(一)推动煤矿资源重组,加快大型煤炭企业、煤炭基地建设。2005年全国尚有2.1万个小煤矿,数量仍然过多。只有解决小煤矿的问题,煤炭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才能得到保证。到“十一五”期末,我国小煤矿数量要减少1万处左右。本着政府推动和企业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在政府规划引导和强力推动的同时,鼓励国有大矿以资产为纽带,通过收购、控股等形式,兼并重组、改造提高中小煤矿。通过实施关闭整顿、资源重组和强化管理,提高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和总体发展水平。

以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培育大型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为主线,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煤炭工业体系。国家规划的以500处矿井、98个矿区为主的13个大型煤炭基地,“十一五”期末年产能力将达到13亿吨左右,约占全国同期生产能力的50%,将大大提高我国煤炭的长期稳定供应和保障能力。同时,鼓励煤炭企业向下游产业(电厂、铁路、港口)延伸,支持下游产业特别是电力企业开发建设煤矿,形成煤电一体的企业集团。发挥核心企业在人才、管理、市场和融资方面的优势,做强主业,延伸产业链,使大型煤炭集团真正成为优化煤炭工业结构的主体、煤炭基地开发建设的主体、平衡国内煤炭市场的主体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体。

在组建煤炭集团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三个关系:一是做大与做强的关系。首先要做强,然后才能真正做大。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政府扶持政策,发挥集团公司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资本优势,加快煤电联合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使企业强势进入市场。而不是简单地把几个矿务局撮合起来,有形无神。二是增量资产和存量资产的关系。通过开发新矿区,发展新产业,来扩大增量、优化存量。增量部分创造的效益,可以补贴消化存量资产所造成的亏损。三是各级法人之间的关系。集团公司内部为层级法人结构,各级法人都是相对独立的法人实体,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不宜沿袭计划经济时期煤炭管理部门对企业的管理方式,不能人财物、产供销权限都上收。省集团公司要站在全国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局高度来进行统筹谋划,主要是制定和实施发展规划,搞资本运作。

(二)发展洁净煤技术,调整优化煤炭产业结构。促进洁净煤技术的产业化。大力发展煤炭洗选加工,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介选煤、干法选煤等技术,提高煤炭洗选加工程度。学习借鉴国外成熟技术,推进煤炭气化、液化的示范工程,争取早日进入工业化生产。“十一五”期间煤炭间接液化应当全面启动,期末煤炭直接液化要达到年产300万吨的规模。

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实现“两个转变”,拉长“两条产业链”。“两个转变”是: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生产销售初级产品向综合开发利用转变。“两条产业链”,一是煤、电、高能耗产品产业链;二是煤、焦、化工产品产业链。特别是第二条产业链,发展前景很开阔。同时,要坚持限制排放与鼓励抽采利用相结合,加快煤层气产业发展;坚持量化、无害化、再利用原则,重点治理和利用煤矸石、矿井水、煤泥、粉煤灰,大力发展煤炭循环经济。

(三)加快实施“科教兴煤”战略,依靠科技进步提升传统产业。瞄准煤炭发展的主攻方向,围绕制约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安全发展的重大基础课题,组织开展30项重点科研攻关和30项重点技术推广。30项重点攻关课题如:煤矿重大灾害危险源辨识、评估和分级标准,煤矿灾害连续监测、识别与数字传输技术,矿井瓦斯、突水、动力性灾害防控技术,低透气性高瓦斯松软煤层瓦斯抽放成套技术,矿井深部开采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煤尘爆炸自动抑爆技术,煤矿重大灾害救灾技术与装备等。“30推”如:高效节能小矿井主要通风机,局部瓦斯聚集处理技术和装备,采空区瓦斯自动抽放技术与装置,煤层长钻孔超前预抽技术,瓦斯、风、电闭锁装置,机掘、机采工作面防突措施和配套装备,突出危险预报仪等便携预测议器,矿井综合监控系统和小煤矿安全监测系统等。这些已经列入“十一五”国家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规划。要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以及煤炭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全力推动,争取使煤炭工业的科技面貌有较大变化。

针对煤炭行业工程技人员匮乏,职工队伍素质偏低的情况,要进一步加强煤炭教育。一是采取减免学费和发奖学金、定向招生、委托培养等政策扶持,鼓励报考矿业学院,发展矿业教育,解决目前采矿、安全等专业生源不足问题;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鼓励企业继续办好职业教育和安全培训,对职工进行培训;三是煤炭企业与高等院校合作办学,从煤矿采掘一线等选送优秀员工进行脱产培训和进修,结业后担任煤矿一线生产安全技术骨干;四是煤炭企业要研究相应的办法措施,适当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经济待遇,靠优惠的政策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培养人、选拔人、吸引人、留住人。

煤矿企业工作总结第6篇

一、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依靠科技进步,走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和可持续的煤炭工业发展道路。把煤矿安全生产始终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以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培育大型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为主线,按照统筹煤炭工业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统筹煤炭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统筹矿山经济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煤炭工业体系,实现煤炭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可靠的能源保障。

(二)发展目标。从*年起,用3~5年时间,建立规范的煤炭资源开发秩序,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初见成效,形成若干个亿吨级生产能力的大型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煤矿安全基础条件有较大改善,煤矿瓦斯得到有效治理,重特大事故多发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矿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控制,煤炭法规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再用5年左右时间,形成以合理保护、强化节约为重点的资源开发监管体系,以大型煤炭基地和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为主体的煤炭供给体系,以强化管理和投入为重点、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安全生产保障体系,以煤炭加工转化、资源综合利用和矿山环境治理为核心的循环经济体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为基础的法规政策调控体系。

(三)基本原则。坚持发展先进生产能力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加快现代化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培育大型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促进中小型煤矿重组联合改造,另一方面继续依法关闭布局不合理、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小煤矿。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原则,着力解决影响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同时抓紧完善法规政策调控体系,提高煤炭资源勘查、开发准入条件。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和综合治理的原则,促使煤矿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科技、安全投入等各项要素到位。坚持国家引导、扶持和企业自主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帮助企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企业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又要尊重企业的自主发展权。坚持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推进煤炭企业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保障安全生产和促进健康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坚持煤炭开发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促进煤炭、电力、冶金、化工等相关产业的联合和煤炭就地转化,带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二、强化规划和管理,完善煤炭资源开发监管体系

(四)加强对煤炭资源的规划管理。煤炭资源是重要的战略资源,要改进管理方式,实现由粗放开发型管理向科学合理开发、保护节约型管理的转变。依法科学合理划定煤炭资源国家规划矿区和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严格按国家规划有序开发。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矿区的划定,由国土资源部研究提出,会同发展改革委共同审定并公布。建立煤炭资源战略储备制度,对特殊和稀缺煤种实行保护性开发。

(五)完善煤炭资源管理与生产开发的管理制度。各级发展改革(煤炭行业)主管部门要综合运用煤炭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法律法规等手段,加强对煤矿开发建设和煤炭生产的监督管理。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和国务院行政法规,规范煤炭资源勘查、开采登记管理工作,纠正、制止一切越权审批和以招商引资为由越权配置煤炭资源的行为。煤炭开发规划和资源管理工作要相互衔接,紧密配合。发展改革(煤炭行业)主管部门编制煤炭生产开发规划、矿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征求同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意见,并作为批准规划的重要依据。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编制煤炭资源勘查规划、矿业权设置方案时,必须征求同级发展改革(煤炭行业)主管部门的意见,并作为批准煤炭资源勘查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的重要依据。产煤地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落实煤炭行业管理职能部门,并充实和加强煤炭管理力量,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强化煤炭资源和生产开发管理。

(六)加大煤炭资源勘探力度。加大煤炭资源勘探资金支持力度,研究建立煤炭地质勘探周转资金,增强煤炭资源保障能力。由国家投资完成煤炭资源的找煤、普查和必要的详查,统一管理煤炭资源一级探矿权市场,在此基础上编制矿区总体开发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依据矿区总体开发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实行煤炭资源二级探矿权和采矿权市场化转让,转让收入要按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并用于煤炭资源勘探投入,实现滚动发展。健全煤炭地质勘查市场准入制度,培育精干高效、装备精良的煤田地质勘探队伍。严格执行勘查技术规程,进一步完善储量评估制度,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地质勘探精度,保障地质勘查质量,为合理规划和开发煤炭资源奠定基础。

(七)合理有序开发煤炭资源。进一步完善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规范煤炭矿业权价款评估办法,逐步形成矿业权价款市场发现机制,实现矿业权资产化管理。煤炭矿业权资产化要与科学的生产规划相结合,按照“统一规划、集中开发、一次置权、分期付款”的原则有序进行。严格矿业权审批,对国家规划矿区内的煤炭资源,凡未经国家批准开发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的,一律不得办理矿业权的设置。保障矿区井田的科学划分和合理开发,形成有利于保护和节约资源的煤炭开发秩序。加快修订煤矿设计规范,严格开采顺序、开采方法和开发强度管理,禁止越层越界和私挖乱采。鼓励采用先进技术,开采难采煤层和极薄煤层。煤矿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必须按照隶属关系,依法取得同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审查批准,并认真执行安全生产设施“三同时”制度(同时设计、施工和投入使用)。

(八)保护节约和合理利用煤炭资源。修订煤炭生产矿井资源回采率标准和管理办法,凡设计回采率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的煤炭开发建设项目,一律不予核准,不予颁发采矿许可证。建立严格的煤炭资源利用监管制度,对煤炭资源回采率实行年度核查、动态监管,达不到回采率标准的煤矿,要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仍达不到回采率标准的,依法予以处罚,直至吊销采矿许可证和煤炭生产许可证。加快完善煤炭资源税费计征办法,研究将煤炭资源税费以产量和销售收入为基数计征,改为以资源储量为基数计征的方案,并在条件成熟时实施;同时,要积极探索多种激励约束机制,促使煤炭生产企业节约煤炭资源。健全煤炭生产企业资源储量管理机构,落实储量管理责任,完善煤炭储量管理档案和制度,严格执行生产技术和管理规程。

三、加快结构调整,加强煤炭供应体系

(九)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按照煤炭发展规划和开局,选择资源条件好、具有发展潜力的矿区,以国有大型煤炭企业为依托,加快神东、陕北、晋中等13个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形成稳定可靠的商品煤供应基地、煤炭深加工基地和出口煤基地。国家继续从中央预算内基建投资(或国债资金)中安排资金,以资本金注入等方式,重点支持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应积极改进金融服务,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切实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煤炭开发建设。支持有条件的煤炭企业上市融资,按照国家规定发行企业债券,筹集建设资金,加快建设和发展。

(十)促进煤炭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大型煤炭基地建设要与煤炭外运和水资源等条件相衔接,与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相协调。要加大投资力度,改革铁路和港口投资体制,鼓励企业法人、非公有资本参股建设和管理,抓紧建设和改造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出煤通道和北方煤炭下水港口,提高煤炭运输能力,从根本上缓解交通运输对煤炭供给的制约。按照政府引导和企业自愿的原则,鼓励煤电一体化发展,加快大型坑口电站建设,缓解煤炭运输压力。鼓励大型煤炭企业与冶金、化工、建材、交通运输企业联营。火力发电、煤焦化工、建材等产业发展布局,要优先安排依托煤炭矿区的项目,促进能源及相关产业布局的优化和煤炭产业与下游产业协调发展。

(十一)培育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打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加快培育和发展若干个亿吨级大型煤炭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优化煤炭工业结构、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平衡国内煤炭市场供需关系和“走出去”开发国外煤炭、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体。煤炭企业要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造,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矿区的资源开发由国有资本控股。鼓励发展煤炭、电力、铁路、港口等一体化经营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到境外投资办矿,带动煤炭机械产品出口和技术、劳务输出,提高我国煤炭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十二)进一步改造整顿和规范小煤矿。各产煤地区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快中小型煤矿的整顿、改造和提高,整合煤炭资源,实行集约化开发经营。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兼并改造中小型煤矿,鼓励资源储量可靠的中小型煤矿,通过资产重组实行联合改造。积极推进中小型煤矿采煤工艺改革和技术改造,规模以上煤矿必须尽快做到壁式正规化开采。继续淘汰布局不合理、不符合安全标准、不符合环保要求和浪费资源的小煤矿,坚决取缔违法经营的小煤矿。

(十三)加快提升煤炭生产和设备制造技术水平。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高产高效矿井建设,提高煤矿装备现代化、系统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水平,淘汰落后的技术装备与工艺,推动煤炭工业科技进步。大力推进中小型煤矿机械化,加快培育和发展面向小型煤矿的综合服务机构,形成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通过关键技术引进、技贸结合、合作制造、市场换技术等多种方式,提高煤炭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和制造能力,促进重大装备制造国产化。加强企业、科研机构和各类院校的联合,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十四)规范煤炭市场秩序。深化煤炭流通体制改革,改革电煤价格形成机制,运用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法规,合理调整煤炭企业与发电企业的利益关系。继续推进煤炭订货方式改革,鼓励供需双方自主衔接、签订长期供货合同。加快建立以全国煤炭交易中心为主体,以区域市场为补充,以网络技术为平台,有利于政府宏观调控、市场主体自由交易的现代化煤炭交易体系。严格煤炭经营企业资格审查,取缔无证非法经营活动,清理煤炭运销环节乱收费、乱罚款,依法打击掺杂使假和偷骗税款等不法行为。

四、坚持综合治理,强化煤矿安全生产保障体系

(十五)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强“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煤矿安全工作体系建设,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煤矿安全监察体制,提高监察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强化煤矿安全执法检查。落实地方人民政府煤矿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建立地方人民政府领导分工联系本地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制度。认真实行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强化煤炭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主体,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作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精简企业管理机构,加强一线管理力量;坚持煤炭企业内部安全生产机构派驻制度,严格执行煤矿领导干部下井带班作业制度。严格外包工程队伍资质管理和现场管理。建立煤矿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

(十六)加大煤矿安全投入。按照企业负责、政府支持的原则,完善中央、地方和企业共同增加煤矿安全投入的机制。各类煤矿要按有关规定提取生产安全费用。国家继续从预算内基建投资(国债资金)中安排资金支持煤矿安全技术改造。对国家支持的煤矿安全改造项目,地方财政要积极安排配套资金,专项列支,并与中央资金同时到位。各级财政、审计和煤炭行业管理、煤矿安全监察部门要加强监督,确保煤矿安全资金专款专用,安全改造项目顺利实施并发挥效用。

(十七)提高瓦斯防治技术水平。成立煤矿瓦斯防治部际协调领导小组,加强煤矿瓦斯防治工作的领导和协调。设立国家瓦斯治理和利用(煤层气)工程研究中心,加强瓦斯防治科技攻关,立足于推动煤矿安全生产科技进步,从根本上扭转瓦斯事故多发的现状,加快瓦斯灾害监测预警、应急救援、瓦斯煤尘防爆、瓦斯抽采利用技术的研究。抓紧制订和实施全国煤矿瓦斯治理总体方案,尽快使煤矿瓦斯治理取得明显成效。财政、税务部门要尽快制订实施办法,对瓦斯(煤层气)抽采和利用实行税收优惠。煤炭企业要严格高瓦斯和瓦斯突出矿井的管理,建立健全危险源辨识技术体系、瓦斯抽采和监测监控体系、灾害预警救援体系,切实防范重特大瓦斯事故的发生。

(十八)提高煤矿职工队伍素质。建立和完善企业职工培训制度,组织和引导企业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职工安全、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全面提高煤矿职工队伍特别是采掘工人的素质和安全生产技能。对煤矿负责人和主要工种依法实行强制性安全培训,杜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纪律等现象。实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煤矿采煤等专业技术岗位人员和特殊工种人员实行职业准入,持证上岗,严格技术岗位人员配备标准。教育部门要加强与煤炭行业的合作,将煤炭行业有关专业纳入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计划;要与大型煤炭企业合作,尽快恢复或设立一批煤炭职业技术学校。要引导有关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按照煤炭行业市场需求培养懂安全、有技术、会管理的煤炭专业人才。要通过设立煤炭专业奖学金、减免学费等措施,鼓励学生报考煤炭专业。

五、加强综合利用与环境治理,构建煤炭循环经济体系

(十九)推进洁净煤技术产业化发展。发展改革委要制定规划,完善政策,组织建设示范工程,并给予一定资金支持,推动洁净煤技术和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洗煤、配煤和型煤技术,提高煤炭洗选加工程度。积极开展液化、气化等用煤的资源评价,稳步实施煤炭液化、气化工程。加快低品位、难采矿的地下气化等示范工程建设,带动以煤炭为基础的新型能源化工产业发展。采用先进的燃煤和环保技术,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

(二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按照高效、清洁、充分利用的原则,开展煤矸石、煤泥、煤层气、矿井排放水以及与煤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鼓励瓦斯抽采利用,变害为利,促进煤层气产业化发展。按照就近利用的原则,发展与资源总量相匹配的低热值煤发电、建材等产品的生产。修改制定配套法规、标准和管理办法,落实和完善财税优惠政策,鼓励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在煤炭生产开发规划和建设项目申报中,必须提出资源综合利用方案,并将其作为核准项目的条件之一。

(二十一)保护和治理矿区环境。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要严格实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加强矿区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保护、废弃物和采煤沉陷区治理。研究建立矿区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明确企业和政府的治理责任,加大生态环境治理投入,逐步使矿区环境治理步入良性循环。对原中央国有重点煤矿历史形成的采煤沉陷等环境治理欠账,要制订专项规划,继续实施综合治理,中央政府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煤炭企业按规定安排配套资金。

(二十二)大力开展煤炭节约和有效利用。积极引导合理用煤、节约用煤和有效用煤,努力缓解当前煤炭供求紧张状况,解决煤炭产需长期矛盾。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切实转变增长方式,抓紧完善产业政策和产品能耗标准,限制高耗能工业的发展。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鼓励发展新能源,努力减少和替代煤炭使用。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广先进的节煤设备、工艺和技术。强化科学管理,减少煤炭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损失和浪费。制定有利于节约用煤的经济政策、技术标准和法规,利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行全面、严格的节煤措施,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用煤和合理用煤的良好环境。

六、制订和完善有关法律规章制度,健全煤炭工业法规政策调控体系

(二十三)加强煤炭法制建设。抓紧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完善配套法规,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煤炭法规体系。尽快修订煤炭产业政策,完善办矿审核制度,严格准入标准。制订严格的煤炭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等标准,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推动煤炭产业升级。加强煤炭执法队伍建设,依法规范煤炭市场秩序,为各类煤炭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煤炭企业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关于资源、环境、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技术政策和行业标准、规范,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技术管理规章制度,规范矿井设计、施工、技术改造、生产和加工利用等方面的行为,深入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

(二十四)切实减轻煤炭企业负担。各地要根据国家关于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的有关政策,加快分离煤炭企业办社会职能。严格按照1998年国务院关于改革国有重点煤矿管理体制的规定,切实落实原中央财政对国有重点煤矿增值税定额返还和所得税返还政策。加快增值税改革步伐,落实对已公布取消的各类基金和收费项目的清理、整顿措施,减轻煤炭企业负担。

(二十五)促进煤炭企业接续发展。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有关规定,研究建立煤炭产业积累煤矿衰老期转产资金制度,筹集资金专项用于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完善煤炭成本核算制度,保障煤炭企业增加接续资源,开展资源勘查,保护和治理环境,发展接续产业。重视煤炭合理开发与矿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制定相关扶持政策,促进矿业城镇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支持资源枯竭矿区经济转型。

(二十六)提高矿工劳动保障水平。加强煤矿质量标准化基础工作,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改善作业环境,减轻矿工劳动强度。改革煤矿工作制度,将矿工入井时间缩短到八小时以内,并尽快实行四班六小时工作制。加强煤矿劳动保护用品的研发,煤炭企业必须为井下工人发放必需的劳动保护用品,不断提高劳动保护水平。加强对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监督检查,做好煤矿尘肺病等职业病的防治工作,保护矿工身心健康。全面贯彻落实《工伤保险条例》,各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根据本地区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制订煤炭企业参加工伤保险的具体办法。各类煤炭企业都应为矿工办理工伤保险,切实维护矿工的合法权益。

(二十七)提高矿工生活质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根据井下矿工的劳动强度和风险、生产环境等情况,制订或提高煤矿工人艰苦岗位津贴标准。各类煤炭企业应根据效益情况,逐步提高矿工收入水平。继续采取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出资的办法,解决历史形成的矿区危房、棚户改造问题。

煤矿企业工作总结第7篇

【关键词】地采煤矿 安全评价 系统

1 我国煤矿安全现状及煤矿安全评价工作现状

煤矿安全问题一直是事关煤矿企业正常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同时也是我国煤矿监管部门长期紧抓不懈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有关部门对于我国煤矿企业不断加强执法监管确保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近年来我国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情况得到了很大改善,煤矿重大特大事故的发生率大大降低,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管理总局的有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2005年,我国煤矿安全事故共发生3341起,死亡5986人;2006年煤矿企业共发生2945起不安全事故,死亡4746人;到了2010年,煤矿企业共发生1403起,死亡2433人;2011年煤矿企业共发生1201起不安全事故,死亡1973人;2013年我国煤矿企业不安全事故下降到1022起,死亡1432人。可以看到,随着我国煤矿安全生产意识的加强和国家有关部门监管力度的提高,我国煤矿整体安全生产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煤矿企业每年因为安全事故而造成的巨大的生命财产的损失仍然触目惊心,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煤矿企业的安全评价工作,构建现代化科学化的煤矿安全评价系统。

煤矿安全现状评价是当前我国煤矿安全评价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主要是针对处于生产过程中的煤矿中的各类人、物、设备等,评估其是否符合煤矿安全生产的要求和规定、人员安全生产意识、责任是否有效落实、安全生产制度是否适应煤矿生产、是否在生产过程中得到了落实,对煤矿生产中可能存在的、潜在的各种危险性的因素进行有效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措施,以保证煤矿生产正常开展。应该说,我国煤矿的安全评价工作起步较晚,发展水平较国外发展水平来说仍较落后,主要表现在针对没煤矿安全现状的评价仍然多采用直观性的经验评价,评价方法单一,仍多数采用传统的安全检查表法进行评价,评价法方法落后,难以真正达到对煤矿安全现状进行科学评价的目的,对照国外发达国家煤矿企业安全现状评价系统等先进方法,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我国现有煤矿安全现状评价的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以进一步提高我国煤矿企业安全系数,保证煤矿生产安全。

2 我国煤矿安全现状评价系统的建立

随着煤矿安全事故频发所造成的巨大的生命财产的损失,国内外对于煤矿安全评价的方法尤其是对于煤矿安全现状评价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目前针对煤矿安全现状的评价已经出现了多种方法,例如层次分析法、安全检查表、神经网络评价法、危险指数评价法、概率危险性评价法、事故树评价法等等方法,各种方法也是各有其应用的场合和特点,因此针对我国煤矿企业在安全现状过程中普遍使用安全检查表法所存在的诸如过于简单、经验性等缺陷,有必要将定性与定量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就是将层次分析法和安全检查法进行结合,形成层次分析法和安全检查表结合的煤矿安全现状评价方法。

2.1 建立煤矿安全现状评价的指标体系

根据层次分析法,首先应确定煤矿安全现状评价的指标体系,根据系统论以及层次分析法的有关理论,煤矿安全现状评价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如图1。

2.2 根据层次分析法对各个指标进行量化、确定安全评价表各个级别的分数

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安全检查表法进行结合,就是为了将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进行结合,综合两种评价法方法的优点,使得安全表检查法进行量化和科学化,根据层次分析法在各个评价标准上进行具体分数的划分,如具备良好的安全生产条件,其各个层次的得分因均不低于80分或者85分;70-80分之间则为基本具备安全生产标准,需要进一步加强改进;60-70分则存在安全隐患,需进行整顿改进;低于60分则存在诸多重大隐患需要立刻停止作业进行限期整改,这样就可以极大地改进现有的安全检查表法,提高科学性和预见性。

3 总结

总之,煤矿企业要进一步加强安全现状评价体系的建立,在当前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更要进一步加强有关煤矿企业安全现状评价的软件系统的开发工作,进一步提高煤矿企业安全现状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不断改善和提高我国煤矿企业整体安全工作而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徐文生.地采煤矿的安全现状评价系统[D].内蒙古科技大学,2007.

[2]魏巍.煤矿安全现状评价系统研究与开发[D].贵州大学,2008.

[3]李希建,徐浩,蔡立勇.基于B/S模式的贵州省煤矿安全现状评价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煤矿安全,2009(05):114-117.

作者简介

李瑞(1981-),男,重庆市人。研究生学历。现为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煤矿、化工企业安全工程。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环境工程硕士研究生毕业,2006年进入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工作,主要从事安全评价、安全工程咨询方面工作。

煤矿企业工作总结第8篇

【关键词】煤炭行业;采矿工程;就业对策

1 当前我国煤炭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

2013年7月,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的《关于上半年煤炭经济运行情况的通报》显示:2012年下半年以来,受全球金融危机、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国际煤炭市场冲击等因素影响,我国煤炭市场继续呈现了总量宽松、结构性过剩的态势。需求低速增长,产能快速释放,进口不断增加,全社会煤炭库存持续上升,价格下滑,效益下降,市场景气持续偏冷,企业经营困难加大。2013年前5个月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利润同比下降43.9%,有26家企业集团出现亏损,比去年增加了16.7%。有的煤炭企业已经出现了贷款发工资和延迟发放工资的现象。

通报还预测,对今后一个时期全国煤炭市场供需形势依然严峻,煤炭经济运行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2 采矿工程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原因分析

2.1 就业现状

2.1.1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形势

当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我国宏观就业形势面临经济放缓、就业总量持续增加和结构性矛盾突出三重压力。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人,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超过700万人,总体就业形势目前看来并没有缓解迹象。

2.1.2 采矿工程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

20世纪90年代,煤炭工业低谷时期,煤炭高校煤炭主体专业发展受阻,纷纷减少招生或转变专业方向,采矿工程专业当然也是,其毕业生少,进入煤炭行业的更少,再加上行业人才流失等,行业人才极度匮乏,在此后的煤炭行业“黄金十年”,采矿工程毕业生一直是各煤炭企业的“香饽饽”,呈供不应求态势。而近一两年来,形势正发生急剧变化,2012年开始,采矿工程毕业生就业开始遇。据悉,2013届已有一定数量的采矿工程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就业形势变得严峻起来。

2.2 原因分析

2.2.1 部分煤炭企业对采矿专业毕业生需求减少 随着煤炭行业经济运行形势的变化,企业经营状况的改变,不少煤炭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需求已不如几年前迫切,部分煤企开始减少进人计划。今年8月在云南腾冲,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和中国煤炭教育协会主办了2014届煤炭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工作座谈会,座谈会上数据显示,国内不少煤炭企业减少了2014年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进人计划。

2.2.2 煤炭高校采矿工程本科毕业生数量剧增 煤炭行业黄金十年间,各煤炭高校也得到了飞快发展,作为煤矿主体专业的采矿工程专业招生规模在快速增加,呈数倍的增长,增速远高于全国高校大学生扩招水平。以安徽理工大学为例,其2003年采矿工程本科毕业生总数为72人,而11年后的2014届采矿工程本科毕业生为236人,增长了3倍多。另外,近几年国内部分高校又增开了一些采矿工程专业。

2.2.3 采矿研究生、高职高专生数量增加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前些年行业对专业人才需求加大,不仅采矿专业本科生规模快速增加,采矿研究生以及高职高专教育规模也在快速扩大。除了大量采矿高职毕业生,当今越来越多的采矿研究生选择到煤矿工作,这也挤占了本科生的就业空间。

2.2.4 对口单招、企业委培等订单式人才培养广泛推行 为修补煤矿人才“断层”,2003年开始在中国矿业大学试行煤炭行业“对口单招”,此后在全国很多煤炭高校推行,十年来为煤炭行业输送了上万名的煤矿专业技术人才。前些年开始,很多煤炭企业还采取“非转主”的方式,将企业非煤矿主体专业的人员通过委培或二学位的方式转为煤矿主体专业。

2.2.5 行业科技的发展 近些年,随着煤炭业科学技术的发展,煤炭行业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加快,高产高效矿井的大量建设和投产,煤矿生产系统向大型化、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方向发展。不少煤炭企业正在追求提高综合机械化采煤水平,逐步实现“减人提效率”。

2.2.6 课程设置不能紧跟行业发展及高等教育的滞后效应 当前一些煤炭高校采矿

程本科教学的课程设置、教材开发等还存在与行业最新发展不相适应的现象。学生从大学入校到毕业一般需要四年时间,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高等教育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2.2.7 学生自身存在问题 目前,有少数采矿工程本科毕业生对就业形势了解不清楚,就业期望值过高,自身定位偏颇,没有正确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还有部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与用人单位要求存在差距,造成就业困难。

3 当前促进采矿工程本科毕业生及时充分就业措施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今年上半年,、李克强总理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5月中旬国务院先后召开常务会议和电视电话会议,下发《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各地也出台多项措施,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需要各级政府、社会、高校等多方联动。除通用的一些就业促进措施外,由于采矿工程所具有的特殊性,其毕业生主要去向行业的特殊性,促进采矿工程本科生顺利充分就业,对于高校来讲,笔者认为还应着力加强或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加强就业形势宣讲和就业价值观的教育

高校应该通过职业规划课、就业指导课、形势报告会、及现代化网络媒体等传播途径,让同学们充分了解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我国总体就业形势以及专业所面向的行业发展的最新形势,认识到四年前大学入学时所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甚至上一年的就业形势和眼下的形势的巨大改变。十年黄金期“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心态,在采矿工程本科生内心滋生并届届相传,当前急需改变这种状况。此外,近年国家及省市级地方政府密集出台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这些政策也要对学生及时宣讲,让学生及时了解并加以利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信息的复杂多样性,学生个人的就业价值观也出现多元化趋势。高校应加强就业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和事业观,引导他们及早规划自己的职业,树立独立自主的择业观念,及时调整就业心态和期望值,不盲目趋同;引导同学要善于抓住西北、西南煤炭产区所蕴含的发展机遇,采取“先就业,后择业”的策略。结合采矿专业及煤炭行业特点,学校还应利用入学教育、平时课堂内外、就业指导等机会,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强化专业意思,有意识培养学生们的不怕吃苦、扎根基层、脚踏实地、爱岗奉献精神品质。

3.2 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和质量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的多年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面对新的就业形势,高校的就业管理和服务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要切实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高校要加快推进就业指导课程和学科建设,对每个学生开展全程的职业发展教育和指导;加强专兼职结合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尝试聘请企业专家、优秀校友来校为学生做报告或职业指导;发挥专业教师尤其是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老教师的作用,为学生就业提供指导和帮助。工作中还应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充分利用短信、微博、qq群、移动互联平台等多种渠道就业信息,注重就业指导和服务的针对性,对不同类型的不同就业意向的同学进行分类指导。关心重视毕业生特殊群体,对就业困难、生活困难、学业困难、就业心理压力大的学生进行重点关心,对这类学生归纳分类,建立档案,有针对性的实行“一对一”帮扶,把心理引导和实际帮扶相结合。

3.3 加强市场建设,拓宽就业渠道

学校就业部门要积极走出去,大力开拓校外市场。进一步加强与煤炭行业联系,广泛邀请煤炭勘探、建设、生产、设计、煤机等方面单位来校招聘,充分挖掘煤炭行业就业潜力。另外还要加大与非煤矿山企业、建材、建筑、中铁等行业联系,开拓非煤行业就业市场。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对社会及企业了解较少,学生了解企业的渠道往往局限于通过网络或企业的校园宣讲会,以至于部分同学签约时对所签企业也不怎么了解。因此,不仅是主管就业的领导、老师走出去,还要积极创造条件,比如在各类实习实践环节,带学生到各煤炭企业,尤其是省外的煤炭企业去,在假期到煤炭企业进行社会实践等。也可以在平时的就业指导、专业课学习、就业宣传栏中,适量介绍

一些煤炭企业的基本情况。

此外,要鼓励、引导学生考研深造,一方面可以培养煤炭行业更高级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也一定程度缓解当前本科生就业压力;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情况自主创业、应征入伍、考公务员或其他途径就业。

3.4 适应社会需求,增强学生综合素质

面对煤炭行业高速发展,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行业人才需求也有了新的要求。在对采矿学生培养和教育方面,也要与时俱进,适应行业发展,精心设计“倡个性,强能力,重创新”的人才培养方案,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即采用“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高素质”的复合型采矿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树立“大采矿”学科思想,以煤矿开采为主,能够在地下工程、岩土工程、矿区生态保护、石油天然气开采等领域进行相应的专业训练和技术服务,开设一些相关的课程供同学选修或辅修。同时,丰富学生第二课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节能减排与社会实践、全国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等系列科技创新活动,指导并鼓励学生参与大学生科研立项等,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及其他各类团学活动,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人际交流、语言表达等能力,增强学生综合素质。

3.5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生源结构

生源结构是影响就业特别是采矿专业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自1998年煤炭部撤销以后,原煤炭行业高校除中国矿业学院外均交由地方政府管理,其生源包括采矿专业生源也往往是省内的居多。数据显示,河南理工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其采矿工程生源本省的达七层甚至八层以上,而这些学校在煤炭主产区的贵州、山西、宁夏、新疆等地招生相对很少。受“百善孝为先”及故乡情结等思想的影响,不少学生不愿意毕业后去离家较远的地方工作。因此可以考虑多招一些山西、陕西、贵州、宁夏、内蒙、新疆等地的学生,这些省区相对更需要采矿专业人才。另外,可考虑多招一些偏远农村的学生,他们的吃苦精神相对较好,当然这也是国家所提倡的体现教育公平的一项政策。

【参考文献】

[1]关于上半年煤炭经济运行情况的通报[z].中国煤炭工业协会,2013-07-16.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z].国办发〔2013〕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