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数字化用户论文

数字化用户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06-30 08:50:31

数字化用户论文

数字化用户论文第1篇

[关键词]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影响因素;服务水平;用户满意度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2.069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2-0-02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是公共文化服务与公共数字文化的综合体。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背景可以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公共选择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以及公共治理理论等,这些学说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提供不同层面上的理论指导。公共文化服务是以政府为主导,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满足公民文化需求的文化产品供应与服务体系,与“私人文化服务”不同,公共文化服务具有典型的“公共性”。公共数字文化则具有技术、均等、互动、公众性等特点,是公共文化与数字文化的有机结合体,是数字时代的社会发展的产物,按照传播平台来分,公共数字文化包括公共数字传媒(广播、电视、电影、手机等)、数字文化网站(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

现代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开放的、能满足不同层次用户需求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融合传统的公共服务方式与现代传播手段,与时俱进,开展全方位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而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水平又受资源建设、技术发展、服务人员、服务内容、社会满意度等方面的影响,在社会信息化和公共数字文化发展与活跃的今天,开展有关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方面的研究,探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基础设施因素

影响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因素可以反映在资源、技术与标准、环境、人员等方面。

1.1 信息或数字化资源是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基础

资源信息首先在数量上要尽可能丰富,内容尽量广泛和全面,使服务对象的文化信息需求最大限度地得到满足。在格式和类型上也应丰富多样,具有图书、报刊、档案、图谱、胶卷、多媒体、光盘等多种形式供用户自由选择。其次,资源要具有适用性,即适合用户使用。美国质量管理学家朱兰认为:“质量就是适用性(Fitness for use)”。资源的适用性与否应根据其服务对象的定位和需求来决定,适合用户使用的信息对于用户来说才是“有用”的信息。再次,资源要具有特色化。针对特定领域,有特定的目标和主题,吸引感兴趣的人群方便快捷地进行选择,如建立特色资源库,例如地方特色文献、特色档案服务等,加强特色数字资源建设,对特色资源的数字化、搜集、整理;建立特色资源服务平台,对特色资源进行宣传、开发和利用。

1.2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对网络传输的技术与标准要求较高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主要以网络为媒介向公众传播数字文化资源,对网络传输的技术与标准要求较高。

数字资源的来源要稳定可靠,资源在传输过程中准确无误,完整清晰,传输不会中断,数据不会出现误差或丢失。其次,任何数字化网络系统都必须具备安全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要能够抵抗恶意攻击,信息不易被恶意篡改,保护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另外,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需要许多信息服务单位与机构的共同参与,必须有统一的标准,各机构开发出来的资源才能共建共享,各类数字化的文字和图像对于界面与平台才具有更好的兼容性,实现网络资源的兼容互通。

1.3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应具有良好的服务环境和完备的服务设施

用户接受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外部场所环境设计要优雅、人性化,让用户投入、放松、身心愉悦。同时,网站和界面是服务的窗口,直面用户,其虚拟环境的设计也应美观友好,影响着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形象和用户对其的整体印象。环境界面的设计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是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相关的用户服务设施、安全设施、管理设施等要完好健全,尤其是计算机硬件、软件等服务设施的优化和完备,是完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基础条件。

1.4 制订人才规划

提高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水平,要制订人才规划,吸引优秀的文化人才加入服务队伍,提高服务队伍人员的素质结构。

在人员结构方面,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除了大力培养一支专门从事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人员队伍之外,也可以邀请志愿者和鼓励社会团体及各界人士参与,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队伍。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倾向于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只有具备相对较高的学历和职称,一定的科学文化基础,才能胜任专业的信息文化服务,从事知识的深层次组织与开发。

服务能力方面,数字化的文化服务与传统的手工操作不同,是借助计算机系统等现代化技术和设施为用户提供服务的,因此数字化服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技术能力才能胜任。要有一定的信息能力,懂得信息的检索、组织、开发和利用,迅速、高质量地筛选出适合用户的“有用”信息;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对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深入、全面的了解;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在面对用户时可以触类旁通,理解用户心理;具备一定的管理和组织能力。

职业素养方面,应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没有用户,就没有服务”;提高自身的忠诚度,责任感和纪律性,自觉遵守工作规章制度,履行岗位职责,保证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热情主动、尽职尽责、爱岗敬业、周到耐心、文明礼貌。

2 内容因素

2.1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内容要注重层次性

既要能提供具备专业性强的知识技能,也要有大众性、娱乐性、趣味性的服务。在提供公共数字文化产品和数字文化服务时,应根据城市居民、白领、农民群众、青少年学生、外来务工者、残疾人等各类群体的不同需求特点,有针对性地让广大群众各取所需、各享所爱。

2.2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传播手段和服务内容应多样化

除了原有的传统书报服务、广播影视等传播途径外,还应增加电子报刊、手机网站、手机报刊、移动数字电视、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等各类新兴传播载体。提供的服务内容有动漫、音乐、电子书、有声读物、电子报刊等多种形式,集知识性、教育性、互动性于一体。

2.3 “公共”不等于业余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除了要追求广泛性之外,还应提供专业性的服务,专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才有价值。大多数公众追求的正是不易获取、专业性强的资源和服务,这也是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应该提供的内容。

2.4 以用户为中心,提供个性化服务

以用户为中心,针对不同的用户采取不同的服务策略,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开展个性化服务。个性化服务反映在三个方面:能否及时准确地了解用户需求,能否针对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内容,以及能否按照用户期望的方式要求提供个性化服务。个性化服务是反映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方面。

3 方式因素

服务方式包括自助服务、定制服务、主动服务、服务、教育与培训等方面。用户自助式服务指服务人员将大量信息知识提供给用户,用户根据自己需要自行查阅、选择。定制服务是服务方式上的个性化,尊重用户,根据用户给出的主题或用户的信息行为、习惯和特点,为用户选择适合的资源,提供特色服务。主动服务是系统自动按照用户的信息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用户通过尽可能小的努力就能获得尽可能好的服务,实现“信息找人,按需服务”。主动服务的方式有很多,如分类导航、主动推送等。与用户定制相比较,用户定制是“人找信息”,主动推送是“信息找人”。当用户不清楚自身需求或无法贴切地表达时,智能服务可以通过跟踪用户的行为,收集搜索用户的爱好习惯,推断出用户需求及喜好,并进一步扩大搜索范围,将更多的相关内容推送给用户。对公众进行教育与培训也是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兴起与发展打破“学校围墙”的制约,为社会普通人群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一个无条件、零门槛、没有时空限制的学习机遇。如一些公共文化服务网站开辟了各类培训讲座和课程,有历史、文学、艺术、经济、法律、乐器、外语等专业性较强的知识,还有烹饪、育儿、保健、投资、考试辅导等许多贴近生活和娱乐类的教学或宣传课程,内容广泛。

4 效率因素

服务效率包括资源利用效率、资源更新效率、运行效率、成本效率等方面。资源利用效率是从资源角度反映服务效果,相关数据有资源总数、资源输出量、平均(使用)浏览次数、平均被引频次等。资源更新效率反映的是资源的及时性特征。信息资源的更新速度越快,说明内容的时效性越强,资源及时性就越好,新颖度越高。运行效率反映的公共数字文化体系提供服务的整个过程运行的状况,投入与所得之间的比率,追求以最少的投入和成本来维持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正常的运行,并获得最大的收益。这里获得的并非经济收益,而是社会需求的满意度、公众认可度。通过对运行效率进行考核可以节省人力、资金的投入,避免重复建设和社会资源浪费,有利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规模的扩大和服务的拓展。成本效率考查的公共数字文化的公益性指标。成本即用户成本,用户成本与用户满意度成反比。用户获得服务的成本越低,满意度就越高。广义的用户成本包括用户的经济花费、时间花费、精力负担等。服务的门槛越高,用户接受服务的代价越高,用户越少。一般用户成本指经济上的开销。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发展的趋势是集公益性、平等性和便利性于一体,无偿、无门槛为社会各阶层的公众提供数字化文化信息资源服务。现在许多公共数字文化体系已经开始这一做法,降低服务门槛,免注册、免费服务,并且进展顺利。

5 社会参与因素

5.1 社会需求度

社会需求度是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投入、建设、发展的前提。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是以服务社会公众、满足公众文化需求为目的的,不同的群体其需求各不相同,因此在提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之前,可以通过需求意见征集或网站栏目等途径了解社会需求。针对社会需求开展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避免资金投入却出现“需求空白”的情况。

5.2 社会占有率

社会占有率指社会公众所共有的资源、设备等占全部资源、设备的比率,可接受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占社会服务的比率。社会占有率越高,说明公共数字文化资源越多,设备越齐全,服务越发达。

5.3 社会满意度

社会满意度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在满足公众信息需求过程中所获得的认可或满意程度,通常反映公众在接受服务后的感知与服务前的预期之间的比率,倾向于服务对象在接受服务的过程中的主观愿望和内心感受。社会满意度就越高,则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就越好。

6 管理因素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就应具备完善的服务规范,包括职业规范制度、工作条例、考核标准等有章可依、切实可行,服务过程规范才能保证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有序发展。其次,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机制有公众需求征求机制、需求反馈收集和处理、服务供给机制、公众互动机制、评价与激励机制等,服务体系的正常运行,实现预期的效果首先必须机制健全。我国的公共数字文化是政府主导,以财政投入为主,国家应设立专项资金,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建设所需的经费予以支持和补助。地方各地政府也应高度重视,确保资金能够切实到位,对资金的运用做好管理工作,使其发挥最大效益。

7 结 语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追求“以人为本”,以满足用户文化需求为目标,是社会文化效益和公民文化权益的集中体现。研究分析影响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水平的因素,可以有效指导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建设,建立发达和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需求,对于保障文化民生和促进文化传播,改善文化环境,增强文化魅力,提高文化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维度。

主要参考文献

[1]曹爱军,杨平.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马子雷.公益性数字文化建设“顶层设计”提上日程[N].中国文化报,2011-04-20(1).

数字化用户论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图书馆,资源,优化整合

 

复合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与数字资源、现代技术三位一体的有机融合体,是图书馆在印刷文献和数字文献双重环境下,利用传统方法和现代技术,将系统和服务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图书馆形态。复合图书馆的资源主要包括纸质文献与数字文献。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数字文献已成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重要资源,纸质文献面临冲击与挑战。如何把两种类型文献优化组合,使其合理使用,是本文进行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信息载体与形态的优化整合

在信息传媒体多样化、信息载体形式多样化和人们对信息需求多样化的今天,人们既需要用手工检索的方法来满足信息需求,更需要用网络检索技术与方法来检索自己需要的知识信息,因此从多渠道多载体来满足用户需求,是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需要。在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首先要树立信息载体多样化的观念,充分认识各种载体的劣势与缺陷;其次是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要以用为中心,不断调整两种类型文献的收藏比例;其三是从满足用户信息多样化需求出发,在满足用户一般纸质文献信息需求的情况下,尽量用数字文献满足用户网上较深知识内容的需求。

二、信息内容与结构的优化整合

根据数字信息资源载体的收录范围、利用率和价格等,确定纸质文献的收藏重点。由于网上文献数字库种类多,内容涵盖面广,加之价格较低优化整合,检索方便。纸质文献阅读方便,方式灵活,但在检索方面不如数字文献。因此在信息资源建设方面,一是从总体结构上,对于使用率高的科普、学习类和广大读者喜闻乐见的文献,宜收藏纸本;对学术性强,两种类型利用率都高的文献,以数字文献为主,纸质文献为辅,经费宽松的图书馆也可都订购;对于利用率不高且学术性和专业性较强的,以订购数字文献为宜,以此减少重复和复本量,增加收藏品种,提高文献保障率。二是保持传统图书馆收藏的优势,对于专利文献、技术标准文献、考察报告、学术论文、会议文献等类型文献以收藏数字文献为宜,因为这些文献不是图书馆收藏优势,并且均有比较系统完整的数字文献。

数字信息资源结构的优化主要通过对数字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根据主要文献数据库的收集原则和收录范围,掌握各种数据库的收录情况,然后选择文献数据库。图书馆对馆藏的优化重在节约经费,用有限的经费购置尽量多的文献,减少重复,提高保障率。因此图书馆只能根据对数字文献数据库的分析进行选择。当开发商能按用户的选择向用户提供数字文献时,图书馆再根据用户需求和利用率,更经济更科学合理地调整数据文献的馆藏结构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三、信息资源报导的优化整合

信息资源报刊的整合主要是馆藏各种类型文献目录的统一,整合的原则是将两种录融为一体,整合为目录,建立馆藏文献总目录,另建立专题书目数据库。总目录分为纸质图书、期刊,或数字图书、期刊等,进而按学科、类别划分,从简整合,重新加工整合。如果图书馆人力、财力较充足,可将两种类型文献通过目录整合为一体,注明载体形态、学科类别以及馆藏情况,用代号区分。打破载体、类型界限,以专题目录报导。网上购买了使用权的数据库,可以设在总目录下,通过链接、指引等方式向用户提供,同时对不同类型数字文献进行专题开发与整合优化整合,建立专题目录与索引数据库。目录整合的意义在于:一是方便读者通过目录选择利用纸质文献或数字文献;二是让读者了解馆藏文献的基本情况,向用户提供专题化信息;三是通过网络远程服务,实现资源共享。

四、信息资源加工流程的整合

加工流程的整合一是指馆藏,二是数字文献、纸质文献要改变传统加工程序,建立以利用为前提的加工流程。对于到馆文献,首先进行简单加工,提供用户利用,经过一个时期后,图书馆再对其进行加工。这种加工流程能够极大地提高纸质文献的利用率,扩大纸质文献的影响,是对传统加工流程的变革。对图书馆来说,数字文献加工流程的整合,主要是指数字文献书目的整合和报导的提速,在向用户提供数字文献资料时,做好文献报导工作和各种书目数据库的整合工作。

五、信息资源服务的优化与整合

数字化用户论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福建师大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



数字资源具有功能强大的检索平台,不受时空限制,支持多用户使用,而且容易电子编辑,传递迅速,以便利性和高效性深受广大用户的喜爱。笔者根据多年在信息技术部工作的切身感受,报告了本馆数字资源建设现状,对数字资源的问卷调查进行分析报告。



一、福建师大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现状报告



福建师大图书馆首先购买的清华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数据库,在用户的迫切要求及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在仓山校区组建了数字信息检索中心,共有245台电脑,分为三个区,主要是多媒体培训教室、检索区和上网区。在2006年旗山新校区继续组建了540多台电脑的数字信息检索中心。为了吸引用户充分利用图书馆购买的数据库,在数据库电子资源检索区实行优惠收费,并配备资深馆员专门负责解答用户在查询数据库时遇到的疑难问题。在每个区,只要你点击IE都可以弹出我部为用户定做的本信息技术部网页,主要是指引用户进入数据库电子资源、外语、计算机等级考试以及有益的导航等。为了满足用户教学和科研学习的需求,近年来我馆积极购买了各种中外文论文数据库,自建一万多条的随书光盘数据库和本校的硕博士论文数据库。



随着电子资源的进一步发展,图书馆的业务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增加横向联系。开展用户需求为中心的信息资源开发,参考咨询服务,知识领航等项目上。福师大图书馆信息技术部主要由原有的信息部和技术部合并在一起,有专深的信息咨询服务专家,又有图书馆业



务深厚的技术高手,由他们的传帮接代下,并根据图书馆网络的进一步扩充,,招收计算机



网络人才,强大了图书馆网络配置管理能力以及图书馆的数据服务器的配置与维护,并创



造很多机会让他们不断开创很多技术先河,有随书光盘挂接在书目数据库,先压缩再上传上



服务器的书目数据电子资源链接上,对随书光盘的网络化管理做了一个跨越式的进步;对



硕博士论文建库,将论文统一PDF格式,利用清华的TPI技术进行网络提交的改进,使硕



博士论文数据库规范化、标准化和安全保密工作做得更好。要想完全满足读者的需要,我馆积极建立馆际联系,于08年引进馆际合作系统,由计算机网络专家组装馆际合作系统,信息咨询专家负责使用,使馆际互借传递取得规模化的发展。同时积极加入高校馆际合作QQ群,使馆际合作工作实时高效地实现资源共享,如我馆在查找论文被SCI、EI数据库收录的情况时,由于我馆没有这些数据库,需要和厦大联系,这时通过QQ可以实现第一时间获得用户被SCI、EI数据收入的电子资源。图书馆的电子资源主要是通过图书馆主页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的,为图书馆的各种电子资源编制指南性资料,并链接到图书馆主页的显著位置,同时放在相应电子资源简介页,积极开展各种电子资源的使用培训,把培训课件放在主页上,开设一个网上课堂的栏目,提供电子资源专题咨询服务,在网页的每个电子资源的入口提供网上咨询的入口链接。



随着大学城联盟建设的发展,一个区域需要建立负责电子资源建设的专门机构,对各成员馆的电子资源配置及达到支持和加强电子资源利用的目的,进行统一指导,统一规划,实现联合保障、利益互补的务实合作,各馆要根据区域内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计划来进行本馆的数字资源建设,从网络整体实施数字资源的合理配置,来整体建设区域内高校数字资源保障系统。



二、福建师大字资源利用问卷调查报告



研究用户对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利用情况,对于进一步加强校园网上数字信息资源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是08年在旗山校区来馆用户对数字资源利用的问卷调查报告。



通过问卷调查,对图书馆目前购买的数据库资源的满意度达到74%,满意度是比较高的,但是还有17.8%的用户对数据库资源不了解,说明有接近两层的用户基本没用过数据库,图书馆对数据库的宣传做的还不够。这主要是因为新生刚入学,对数据库或电子图书没有什么概念,所以要加强对新生的电子资源的利用教育,图书馆通过网上通知、主页宣传、检索培训及学科联络员深入院系宣传等方式积极宣传和推广电子资源及其服务,让他们第一时间认识图书馆有丰富的电子资源,了解电子资源的轻松好用,掌握电子资源的各种基本使用方法,为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大的帮助。



通过问卷调查,用户使用电子资源的主要地点选择在图书馆的占54.6%,说明图书馆是电子资源的主要利用场所。我馆已积极配置七百多台电脑组建数字信息检索中心,提供给来馆的用户检索电子资源,基本每天都会坐满,排队现象常有发生,利用率很高,所以要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素质,要加强对网络系统、计算机系统和资源服务器、用户终端的配置等升级改造,加强网络计算机病毒的防控,使读者检索效率更高。



通过问卷调查,读者利用电子资源的主要目的是完成作业、撰写论文和科学研究,三者分别约占三层,所以我们要从这三方面入手,首先从专业教师的教学大纲开始,在新生入学的就有意识的布置利用电子资源完成作业的题目;其次是积极开展毕业生利用电子资源撰写毕业论文的讲座;第三可以选派学科馆员针对某个课题项目开展数字资源的讲座和培训。



通过问卷调查,用户不利用或不常利用电子资源的主要原因是不了解占40%,需要但使用有困难占26.6%,针对这个现象,我们应该加大对电子资源的宣传培训,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实现数字资源的宣传培训,不仅每台电脑开机首页设置为图书馆网站,在学校主页的新闻栏目上报道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培训、数据库试用信息,在图书馆的主页上提供各种数字资源的导引、使用指南以及各种数字资源的培训课件;也可以通过学科馆员制度来实施针对性的宣传培训,利用学科馆员与具体院系读者直接见面机会多的优势尽心尽责做有针对性的数字资源宣传培训。

参考文献:

[1]张金凤,刘柏嵩.区域数字图书馆的资源整合模式研究.图书馆论坛,2008,(3)

[2]王红.高校图书馆电子文献资源利用率探讨.图书馆论坛,2007,(3)

[3]董文鸳,吴娟仙.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利用现状调查研究—以嘉兴学院图书馆为例.图书馆建设,2008,(9)

数字化用户论文第4篇

随着网络和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数字化校园建设、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已成为各个高校信息发展的重要目标。图书馆作为信息和知识的传播地,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在建设数字化图书馆的进程中, 图书馆馆藏结构和传统图书馆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馆藏范围超出了印刷资料、缩微资料、视听资料等传统范围,延伸到各种数字资源,包括各种不同的信息格式,还有不同的信息类型,如应用软件、书目文档、全文信息、数值文档和多媒体等。这些数字资源的种类越来越丰富,如各种电子图书、电子期刊、会议论文、专利索引数据库等等,来源越来越广泛,理论上可以遍布全球任何角落。这些海量的数字资源构成了一个分布式的大型知识库,即以分布式海量数据库群为支撑,基于智能检索技术和高速网络技术的大型、开放、分布式信息库群。

但是由于不同的数字资源分布在不同的数据库中使得数据的组织、管理形式以及在不同来源数据库或文件中的数据存储格式各不相同,加上这些数字资源来源库的信息元素、查询方式、显示界面和支持平台的不同,使得这些数据库间产生了异构性问题。当用户查找资料时,没有统一的分类体系和检索界面,要想找到所需要的资料,用户必须在多个数据库中来回穿梭、重复操作,熟悉每个资源的检索方式和显示界面,不但耗时、费力,而且查准率和查全率都难以保证,数字资源利用效率不能有效地发挥。因此如何合理有效地对各种资源进行组织,屏蔽不同的数据库资源之间的异构性,把各个异构数据库资源整合起来集成在面向用户的统一检索平台上,实现数字资源的“一站式”查询,为用户提供快捷、方便的数字资源检索服务,[1]从而提高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利用率,成为当前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中的一个新课题。

二、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平台建设方案

目前,大部分高校图书馆的用户都是通过数据商各自提供的平台进行检索,数字资源处于分散服务的状态,给读者检索、馆员管理和提供咨询造成了不便,难以满足未来对数字信息资源的需求,而通过数字资源整合平台的建设,可以有效的整合信息资源,包括本地镜像资源,远程可访问资源的整合,其种类包括纸质图书、电子图书、电子期刊、会议论文、学位论文、报纸、专利、标准、互联网免费资源、联合目录、期刊目次库等;还可以整合应用系统:包括ZADL、NSTL、CALIS、OPAC、参考咨询系统、馆际互借等。最终实现在一个数字资源共享平台上一站式检索,统一管理,统一服务。[2]

1、数据源的整合

数据源的整合是对不同数据资源信息库进行整合。整合方法是建立一个数据存贮仓库,将参与整合的各种数据源的数据装入其中,把不同数据结构的内容转换为相同的数据格式,用单一的检索引擎检索所有的资源。这是一种最彻底、最完全意义上的整合,完全脱离了各种异构系统原有的服务平台,通过对不同数据源的集成,构建新的数据仓库,用户通过数据仓库提供的统一的检索入口进行查询。[3]

2、门户整合

将众多独立应用的门户变成一个统一门户进出。主要是基于OPAC资源系统的整合,通过执行Z39.50协议,聚合不同平台上异构OPAC数据库,建立书目整合检索系统,用户只要通过一个OPAC系统界面即可检索到相关图书馆的OPAC。

3、数据库整合

将分散异构数据库进行无缝链接,在逻辑上形成了一个新的有机整体。这种整合方式不是简单的“库集合”、“库相加”,而是剔除多个相关数据库内的“重复”信息后所形成的一种新的虚拟性数字资源体系。它提供给用户的不单是统一的查询界面,而且还有高质量的不重复信息。

4、系统整合

通过对系统内应用系统和数字资源进行分解和重组,使其在组织结构和表达方式等方面趋于一致,构建一个统一的数字资源管理平台,以实现系统间数字资源整合和共享的目的。应当指出的是,上述三种整合方式不能单独进行。因为门户与数据库和系统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一个整体,对其中任何一项进行整合时,必须要考虑对其他两项的整合。总之,以上无论哪一种整合方式,都必须兼容不同的组织结构和表达方式,让不同系统的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通过。

5、协议标准整合

针对各种不同的数据组织方式和网络通信协议而言,通过一定的中间技术手段或者完全对数据进行重组的手段,对采用不同访问协议和不同数据标准(例如JDBC、HTTP、ODBC、Z39.50、OPAC、OpenURL等)的数据库在同一界面内实现集成检索或者整合检索,从而达到资源整合的目的。

6、检索方式的整合

图书馆的用户不需要掌握专业的检索语言,只要按照自己的想法,键入关键词或一段话,图书馆一站式搜索引擎就会按照用户的意思,通过分析异构数据库资源进行“临时整合”,然后迅速将合理合情的输出结果返回给读者。同时这种整合后的数字资源的统一检索服务平台还提供多种多样全方位的检索方式,不仅支持布尔检索、相关度检索、全文检索,还支持多种检索运算符以及组合检索(检索表达式中混用全文和字段模式)、位置检索、英文词根检索,从而方便用户精确定位信息。同时该整合检索平台还提供可扩展的词典和知识库,能够为专业用户提供特别的智能的检索服务。通过这种智能统一的检索方式既可以实现图书馆文献资源整合,又可以方便读者、降低管理成本。

数字资源检索平台是对所有馆藏数字资源进行统一跨库检索,节约检索时间,提高检索效率,一次性满足读者的检索需求,可以提高各个类型数字资源的利用率。该平台为用户提供统一的检索界面和统一的检索语言,使用户能对本地和异地各种资源系统同时检索;对多种异构系统的联邦检索;对各种资源元数据联合仓库的跨库检索;检索内容包括简单检索、高级检索、二次检索、原文/文摘获取、相关文献检索等多种服务;对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检索服务;该平台既可独立使用,又可作为数字文献服务环境的核心组件之一,与其他应用系统(如资源调度、馆际互借等)无缝集成。[4]

数字化用户论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字资源 数字资源服务 绩效评估 评估指标 绩效分析

[分类号]G250.7

数字资源服务绩效评估问题是当前图书馆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对此主题在2000―2007年间进行检索,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68篇,其中2000-2003年为49篇,2004-2007年为219篇,近几年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多。笔者还利用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科技信息数据库以及网上搜索,对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出关于数字资源服务绩效评估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对数字资源服务绩效评估的含义的论述

绩效评估方法最初用于企业管理,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图书馆界首次把它引入图书馆。研究者对“图书馆绩效评估”的概念已经有了共识,就是依据某个标准,对照统一指标,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图书馆投入的资金和资源,对图书馆管理者在一定时间内经营图书馆所取得的业绩和提供各项服务所获得的效益进行评价和测评。简言之,绩效评估就是对其投入成本和产出效益进行比较。

对于数字资源服务绩效评估的概念,研究者只是从各自的角度对其含义进行了阐述。文献认为评估是对资源服务做出价值判断的一种认识活动。数字资源使用后带来的效益包括当前效益和潜在效益。潜在效益不易被量化,具有间接性,所以评估的重点是通过统计数据和用户调查,分析用户的使用行为及影响服务绩效的因素,对数字资源服务绩效进行科学的评估。

罗曼曾提出,服务绩效是图书馆实际提供的服务质量,它包括功能质量(形成于服务过程)和技术质量(取决于服务产出和结果)两方面。据此文献将数字资源绩效评估概括为依据指标体系对其服务质量进行定量的测度和定性的分析。

笔者认为,虽然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含义进行了分析,但没有体现出资源与服务的有机统一。目前的数字信息资源呈现出多元化、网络化、动态化的特点,服务类系统也是多种多样,各图书馆引进的资源和服务各不相同,两者如何有机的结合,使资源服务达到最佳效益,是数字资源服务绩效评估的关键,评估可以了解其服务的有效性,可以作为图书馆提高数字资源服务质量的手段。

2 对数字资源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

研究者多数认为指标体系的选取应当遵循国际通行的原则,并结合我国的国情。选择评估指标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指标的通用性、可比性原则,系统优化、管理优化原则,实用性、可行性原则,稳定性与灵活性兼顾的原则,目标导向性原则,客观性、准确性原则等。研究者对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研究比较全而、详细,为指标体系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2.1 国外的相关研究

国外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往往以数字图书馆评价的方式进行,以英美为主的国家和一些国际机构开展了一系列研究项目,制定了一些标准和指南,发表了一些相关文献,主要有:

2.1.1 美国图书馆研究协会的“ARL电子图书馆服务评价(E―METRICS)”项目(2000-2003)主要内容是研究统计和衡量绩效的方法,研发数字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为ARL成员馆制定一个网络统计和绩效测度数据收集手册,提出14个指标,功能上较为完善,并对指标的可获取性、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已有49所成员馆采用。

2.1.2 网络电子资源在线使用统计COUNTER项目规定了四大类数字资源的使用统计规范,要求出版商和服务商必须向用户提供符合COUNTER标准的使用统计报告,定义了55个相关词汇,规范了8种报告格式。目前,COUNTER规范是数字资源使用统计研究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是在国际上比较通用的标准。然而现有的指标还不能满足评估深层次使用数据的需要。

2.1.3 欧洲图书馆绩效评价和质量管理系统EQUINOX项目(1998-2000)其数字资源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5类14个指标m其中一些指标的获得性较差。

2.1.4 IS02789附录A 图书馆电子服务使用评价,包含4个核心指标和4个可选指标,并对每一个指标进行了定义,指标的可获取性较强。

2.1.5 网络环境中国家公共图书馆统计和绩效测度项目(1999―2000) 目标是制定一套核心的能够用以描述公共图书馆网络化资源和服务使用情况的统计和绩效指标,其成果是《公共图书馆网络化服务统计和绩效测度》手册。

综上所述,国外较注重指标体系的研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形成了指导实践的成果,不仅应用于图书馆的管理,也影响到数据库商的服务,研究中重视实践的发展,大多数指标比较详细、具体,量的特征明显,可获取性较强,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2.2 国内的相关研究

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理论上的探讨、具体指标体系的研究、结合图书馆具体实践的调查和应用研究。

2.2.1 理论上的探讨 论述了建立数字资源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必要性、意义等,提出了指标体系的构成要素及所函盖的内容,如文献提出了指标体系应当包括管理性、技术性、内容性、服务性等指标,并从理论上进行了论述。

2.2.2对具体指标体系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较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指标体系,并且给出了详细的指标及其描述。文献从设施、使用、成本、服务及用户满意度5个方面来构建评估的指标体系,提出了12个具体的绩效指标,它侧重于数字资源的服务绩效,着重评估数字资源的效率与效能。文献从数字资源的基本情况、成本、售后服务、使用等4个方面设立成3级体系,包括32个量化指标,每项指标都被赋予了不同的权重系数,它侧重于数字资源本身的质量评估。笔者认为前者更具有实用性,因为服务绩效能够反映出数字资源本身的质量。

目前国内多数图书馆属于数字资源建设与纸本文献建设共同发展的复合型图书馆,文献提出了一套适用于这类图书馆的指标体系,从数字资源测度、服务测度、管理测度、用户感知四个方面给出了31个指标,并希望通过评估能够促进图书馆达到8个目标。此指标体系比较详细、具体、全面,操作性强。

2.2.3 结合调查和应用的研究 该方面研究较少。有代表性的研究是以问卷调查法对国外已有的相关研究总结出22个指标,并在“211工程”高校数字图书馆的适用性方面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认为这22个指标基本适合我国国情;有的研究则结合本馆的数字资源使用情况给出了数字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实用性较强,但多数侧重于对数字资源本身质量的评价,

对于资源服务绩效评估来说则不够全面。

现有的研究只是从某种角度提出了一些评估指标,关于这些指标的科学性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2.3 数字资源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2.3.1 内容包括数字资源的总体收录情况、学科收录范围、数据来源情况和数据库之间的重复情况等,包括数据库商的售后服务。对于购入式资源,需要评估其收录信息的质量,对于自建式/开发式资源,要考虑选题的新颖性、针对性、特色性,数据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描述的规范性等。

2.3.2 可用性即有用性和易用性。数字资源应当为用户提供足够的信息,具有相当的资源保障率,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并且能让用户简单方便地使用相关设备和系统,检索功能全面、途径多、结果准确,提供无障碍访问。

2.3.3 访问情况即用户使用情况,包括登录的时间和次数,检索记录、下载记录的使用成本等。

2.3.4 成本包括资源购置成本、设备成本、软件成本、人员的时间成本、培训成本和技术维护成本等。

2.3.5 培训 包括对用户以及这些馆员进行宣传、培训的次数等。

2.3.6 用户满意度 它本身既是评价的内容和对象,同时也是评价其他指标的手段。

3 对绩效分析方法的研究

研究者提出了多种绩效分析的方法,主要有:用户满意度分析法、横向比较分析法、纵向比较分析法、使用成本分析法、综合分析法等。还有的提出了对比分析法、引文分析法、利用网络日志分析的方式等。

在多种绩效分析方法中用户满意度分析法是一种较普遍和常用的分析方法,它往往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的,主要评估的是用户对数字资源服务的满意程度,是一种个体的定性评价和整体的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具有客观性、系统性的特点。目前国内多家图书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或者通过图书馆主页搜集用户意见,对用户满意度进行评价,但是往往做的不够深入。CALIS有运用用户满意度调查法评估联盟采购数据库的实例,通过这一实例,研究者探讨了用户满意度调查法在数字资源评估中的运用,认为用户利用是资源价值的体现。但是对用户满意度进行评价只是资源服务绩效评估的一部分,它不能代替整体评价。

横向比较分析法主要对同类不同数字资源的比较分析,可以确定本馆的核心资源;纵向比较分析法是对同一资源的不同时期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其使用规律,采取相应的服务策略;引文分析法主要是通过抽样统计进行评价,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

总之,对数字资源服务进行绩效评估比较复杂,涉及的因素较多,单纯的运用某种方法难以对其进行准确的评价,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分析,以期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评估。

4 绩效评估的困难――数据来源存在的问题

4.1 来自数据库商的统计数据

对数字资源进行绩效评估的统计数据主要是来自数据库商,目前部分数据库商能够严格按照COUNTER等相关标准与规定为用户提供规范详细的统计数据。然而有的数据库商则白定标准,数据粗略,给评估工作带来困难。主要表现在:数据库商的统计数据指标定义不明确、统计方式不一致等无法进行相互比较;数据库商提供的信息不完整不全而,并且数据的准确性和客观性难以保证;一些数据商提供不r任何统计报告。

图书馆在购买数据库签订协议时,应当要求数据商按标准定期提供准确完整的数据,以便对其评估,进行科学管理。

4.2 利用网络日志

Web服务器日志记录了接收请求以及运行状态的各种原始信息,可以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然而由于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图书馆对日志的分析还不够深入,只能获取一些最基本的数据,缺乏对数据的挖掘和深层次的使用。同时文献认为基于Web调查到的统计数据不是完全可信的,因为利用网络调查产生的样本是随机的,用户群体的结构不容易被界定,而且无应答比例往往非常高等原因,都会造成调查表的平均值误差,难以对资源服务作出准确的评价。

4.3 图书馆自行搜集数据

图书馆建立统一的用户认证与管理系统,就可以通过服务器和用户认证服务器两个网关来实现数字资源利用的统计和调查,获得资源利用的统计数据。然而由于图书馆现有的网关都不是专门用于数字资源利用统计和评价的,所以通过这个网关的登录日志文件或业务日志收集到的数据并不是很充分和标准化、规范化,不足以评价数字资源的服务绩效。

5 结论

5.1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5.1.1 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数字资源服务绩效评估是一个新课题,它与数字资源质量的评估有不同之处,注重资源的服务绩效。近几年虽然不乏对其各方面的研究,但理论研究还没有实质性进展,还缺乏系统的、科学的研究,没有形成理论体系。

5.1.2 理论研究与实践相脱离 比较国内外的研究可以发现,国外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侧重于应用及对实践的指导,研究成果往往形成用于指导图书馆具体实践的文件或标准。国内比较注重理论研究,缺乏应用于具体实践的研究。

5.1.3 指标体系缺乏可操作性对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定性分析较多,具体量化研究较少,对指标的获取、统计分析及验证的研究不够具体、深入,实际应用时不便于操作。

5.1.4 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2004年CALIS出台了《高等学校图书馆数字资源计量指南》,对于数字资源的定义、分类,引进数字资源及二次文献数据库的计量和统计都作了明确规定,但没有涉及到数字资源使用的计量标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套正式的、权威的针对数字资源服务的国家评估标准,以至于在数字资源的建设和服务绩效评估的过程中存在许多盲目性。

5.2 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

数字资源服务绩效评估是一个综合评价评估体系,从以上的研究分析来看,涉及以下几个方面还需要继续探讨:

5.2.1 统计数据的标准化、规范化及其获得模式的研究 评估需要大量的统计数据,对于数据的提交格式、方式、周期和具体的量化指标等等需要进行标准化和规范化,使其具有通用性、可比性。目前并不是所有的数据库商都能提供符合COUNTER标准的统计数据,如何能及时、准确、完整的获得统计数据,对服务绩效进行分析,是绩效评估的关键。

5.2.2 评估指标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量化指标能够准确反映数字资源的服务现状,但是有些量化指标在实际评估中不便操作,或者无法量化,如科研成果的间接效益、潜在效益、社会效益,需要对其定性分析,然而定性分析往往带有主观随意性,评估中需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5.2.3 注重数据收集分析系统的研发如数字资源利用统计网关的研制、图书馆质量管理软件、绩效评价工具等。国外比较注重一些应用软件工具的研究,如数据图书馆联盟(DLF)的ERMI(Electronic Resource Management initiative)项目,SUSI-II(standardized usage statistics harvesting initiative)项目等,以解决数据的可获取性和规范性问题。国内的研究则较缺乏,致使指标数据的获得存在许多困难。

数字化用户论文第6篇

关键词:图书馆,个性服务,可行性。

 

个性化信息服务已经应用于整个现代社会中,那么什么才是个性化信息服务呢?

个性化信息服务又可细分为个性化定制服务,个性化信息搜索服务,个性化信息推荐服务,个性化信息提醒服务等。论文格式。且截止到目前为之,对此服务还没有明确的概念界定,在实践中,我们给信息化服务总结出这样一些特点:个性化信息服务是根据客户的需求和兴趣而主动提供的具有针对性的信息内容和系统服务;是基于信息用户的信息使用行为,习惯,偏好和特点,来向用户提供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一种服务,是在某一特定的网上功能和服务方式中,自己设定网上信息来源方式,表现形式及其他网上服务等,来尽可能向用户提供所需信息的服务方式。

这种服务方式在我国图书馆管理中也会慢慢的趋于主导地位。

试想,若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模式应用在图书馆的服务中会怎么样呢?这种猜想是否合理呢?在它的实施过程中又有多少可能性呢?这些问题便成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种方案实施的可能性及其存在的必要条件、

1) 人文环境

图书馆随着时代的进步,已经进入了网络化,数字化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是瞬息万变,信息资源是三大源泉之一,其变化必然在先。图书馆的数字化,信息资源的产业化,带来了图书馆用户需求的多样化,用户需求的多样化需求为其提供多样化的手段。

目前,我国的数字图书馆,用户对数字化资源的利用基本上局限于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树状目录逐级浏览数字化资源;二是利用搜索引擎进行搜索。大量的数字图书馆网站还未提供搜索引擎的服务,用户只能通过树状目录逐级浏览。用户界面不会随着用户对象不同而随时发生变化。灵活度和适应性还不是很好。但数字图书馆的用户类型十分复杂,他们的信息需求丰富多彩,信息区码选取技能千变万化,用相同的用户界面和服务方式并不能适应用户的需求,这样的结果,迫使图书馆必须改变现有的服务方式,走进网络,走进市场,走进用户群。论文格式。

2) 资源条件

在发展数字个性化服务的诸多要素之中,核心的要素就是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的丰富性,是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必要条件也是先决条件。我们不止一次地强调网络资源的海量生产,互联网上有400多个文献库。论文格式。连接有上千图书馆,100多万个信息源,仅中国互联网上就有多个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多个索引数据库,并且正在加速建设的多个数字图书馆已有数百万册图书上网。而这些信息资源的特点是具有重复性和无序性,甚至还会存在一些不实际性等等。这些问题的处理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他需要拥有一定的技术含量还需选择科学的方法。如对信息的检索,组织和评价绝不是只需能操作计算机就可以解决的了的,因此,图书馆就迫切需要一批具有一定素养的学科馆员,还需要一些具有专业知识和技术人员去开发便利于用户的有关网络检索的相关模式。

另外,特色资源建设对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发展更为重要。目前,我国各大图书馆都结合本馆的性质,任务,条件和需求等多方面客观因素,确定本馆数字资源建设的目标、内容、程序和方式并制定长远的计划,对自己的馆藏进行重定位,“以特色取人”已成为图书馆谋生存,求发展的新奋斗目标。丰富的信息资源和特色资源的不断涌现,为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提供了物质基础。

3)资源共享

提到了信息资源就引发了资源共享的问题,而当今社会是全方位,一体化,全球化的。可被分享的不只有信息,还有人才,设备,技术等,面对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为了寻求生存,各图书馆都在加速改变传统管理理念,不在定位于“小而全”,“独立办馆”,而是着眼于图书馆间的联合协作,。如山东省,在政府的干预下,已经率先建成了比较完整的资源共享体系。高校合并,资源重组,国家教育部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与服务体系,以及国家图书馆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和科技部建设的图书馆文献信息中心等,都在努力加强产业合作。这一切都为个性化信息服务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

4) 网络检索

网络检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信息需求的形成与表达,检索策略的制度,检索系统或工具的选定,检索点的确定,检索表达式的构造,检索方案的调整,特定检索技术的使用等多个过程和环节。这所有的过程和环节都是很重要的,不容有失。现今我国有些图书馆已经拥有了一支专业的信息服务队伍,在他的服务中,不但具备了传统文献检索知识,还具有现代网络检索的技术,两方面相结合,使他们的服务远远超过那些后起的信息公司,再加上原有的用户群,所有这些,都为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提供了可能。

综上分析,笔者认为,这种服务模式在图书馆中是可以适时的进行尝试应用的,而且这和服务本身也是存在着许多优势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是了解用户的需求,研究用户利用数字化资源的方便性和快捷性。利用个性化服务系统,可以加强数字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交流和互通,便于数字图书馆了解不同用户的信息需求,有助于跟踪研究用户在利用数字图书馆中的一些习惯和规律,进而进行认为的改进,提高这种图书馆的利用价值。

以下再来详细分析一下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必要性。

第一:个性化信息服务可以节省图书馆创建和维护网页的投入,图书馆创建网页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网页的维护更需要长期的服务。图书馆网页是为各种不同类型的用户服务的,用同样的页面去适应不用用户的需求,显然不够合理与个性化。.运用了这种信息化服务便可以让用户自主的去创建自己的页面,不仅省力省钱,更可很好的解决“众口难调”的问题。

第二:“时间就是金钱”,个性化信息服务正是针对现代人提出来的,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模式不论是从思想上还是服务方式上都是静态的。不能根据用户规定的主题随时变化,没有特色,有了个性化信息服务就可以根据用户的个性、习惯、兴趣、知识结构等,按照用户需求方式进行,这样便可大大的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第三:网络时代没有到来之前,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部门十分单一,去图书馆就是为了买书,借书。有取则取,没有则回。网络时代的到来,严重冲击了传统图书馆,原有的用户群慢慢减少,因为网络图书,文献的收藏要远远大于馆藏,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事实,随着信息的产业化,各种信息服务机构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图书馆的有利竞争对手,因此图书馆必须及时调整自身服务方向,针对不同用户,制定不同服务策略。一方面凭借丰富的馆藏资源,生产出各种信息产品,以便存储和检索。另一方面,要善于运用各种技术,加强产业创新,最终形成适合于图书馆的多种信息技术综合体。

参考文献:

白晶.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研究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科学与教育探索,2006.7

吴德志.刍议社区“数字”图书馆及个性化服务.科技信息,2005(11)

数字化用户论文第7篇

网络身份认证与验证码

近两年来,情况有所变化,互联网上广泛使用的服务:论坛、留言板(BBS)、博客(Blog)等,大量存在网络机器人(Robots,网络自动注册登录的软件)恶意注册,注册登录后发一些广告、黄色、欺骗、语言暴力信息的现象。垃圾信息已成为令人头痛的世界性问题。例如,如果网络机器人连续在博客论坛中发表同一个内容的帖子,不久论坛的整个板块就全是单一发表的信息了,其他信息全被挤在了后面。假设恶意发表的信息足够多,版主都删不完时,那么这个论坛基本就报废了!这在网络中被称为:恶意“灌水”。其他的商业论坛也意识到了防止恶意“灌水”的重要性,纷纷使用了一些防止恶意自动登录发帖的措施:有发帖间隔时间的限制、同一IP(网络地址)地址的发帖数限制、内容不能重复等,但是这些都不是当前的重点。由于论坛使用的是一个公用发帖表单,对发帖的客户身份进行监督、鉴定成为重点,即用“验证码”进行网络身份认证,鉴别和区分登录者是自然人还是自动登录的机器。当然,自然人也可能手工垃圾信息,但毕竟耗时费力,数量有限。网络机器人可以一天24小时向全世界网络自动信息,是公共论坛的主要敌手和防范对象。

简而言之,验证码(Captcha Decoder)就是通过符号代码把人类与计算机进行自动区分、判别的一种手段。

早期的验证码比较简单,主要是数字和字母组成的用户名和密码。用在BBS、论坛和网站中,用户在注册、发帖时,通过验证码验证成功后方可使用这些功能。目的是防止有人利用自动登录的机器,如专业发帖机、自动投票机、自动充值机等,在网站上乱发垃圾帖、广告帖。可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后来的网络机器人程序经过改进,可以破解相对简单的原形数字和字母验证码。

目前各类网站对安全问题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传统的“用户名+密码”的方案难以满足复杂的外部环境需求。因此,各类网站大量采用图片“验证码”来防止有不良用心的人对网站进行“暴力破解”(自动反复猜测密码)登录,把随机生成字符信息放入图片中,防止计算机自动登录软件直接识别。具体做法是:登录采用图片验证码,它是包含无规律字符信息的图片。普通用户用肉眼就可以辨认其中的字符信息,系统在执行其它操作之前,先验证用户输入的“验证码”是否和图片上的一致。如果不一致,则直接返回到客户端,不进行余下操作。这样,通过使用恶意软件自动登录的行为(用意不善的用户用行为不合法的软件登录系统或网站,而不用人工输入号码和密码)就会被有效阻止。

但是事情的另一方面也在发生变化,为了对付验证码,“敌人”在自动登录软件中采用了文字识别技术(文字识别技术是指电脑自动识别图片中的文字,不用人的肉眼辨认。它可以被盗号者用来挂号,与验证码是矛与盾的关系。)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改进才能防止这些软件的自动识别,改进的验证码加入了一些杂点、线条,所以较以前更加难以辨认。“我们”正在努力改进,期望在不太影响用户体验的前提下,提高安全性能。

“战争”还在继续,当前大多数网站采用的“字母+数字”图片的方法来进行验证,由于“字母+数字”数据量较少且笔形相对比较简单,还是容易被OCR(光学字符识别)软件破解。无奈之下,国内的网络管理者祭出了中国人看家的法宝――汉字,由于汉字数量众多且笔画复杂,再加上其它防范措施,就使汉字验证码具有较高的防破解能力。用汉字可以筑起一道国际互联网上的“长城”,有效抵御、过滤自动登录恶意信息。通过使用户名、密码和位图汉字验证码的混合认证方式,除了要求用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之外,还要求手工输入随机生成的随机码(动态生成图片汉字验证码),基本上防止了自动化的程序填写登录;同时限制错误登录次数和使用“扩展动态密码”,密码错误超过限制次数,即封堵欲登录者IP(网络地址)或ID(用户登录号),以降低恶意程序访问服务器的频率。页面中的随机码为汉字字符,用图形显示,每个随机码对应的图形不止一种,使用文字变形, 非固定大小, 背景噪声等,以防止非法程序的分析破解。①

常见的字符图片验证码种类及其强度

字符图片验证码主要由数字、汉字、英文字母组成。不考虑顺序,三者能产生7种组合。即:纯数字、纯汉字、纯字母;数字+汉字、数字+字母、字母+汉字;数字+汉字+字母。

考虑到自然人用户的体验等因素,常用的字符图片验证码种类及其强度见下表②:

可以看出,随机的原形数字字符串图片验证码,验证作用几乎为零。目前常用的随机数字图片验证码,如果图片上的字符比较中规中矩,验证作用也很弱,因为数字和字母加起来一共30多个,很容易被黑客用穷举的方法破解。有的网站用图片式的“随机数字+随机大写英文字母(变形)+随机干扰像素+随机位置”,整个构图有点夸张,每刷新一次,字符还会变位置,有时候出来的图片,虽然阻挡了计算机自动识别,可人眼都不易识别了,比如数字“1”和字母“l”就很难区分,有的字母大写和小写也很难区分,有些字母大幅度变形,以提高机器的识别难度。可是,人的识别难度在增加,破坏了用户体验。相比之下,汉字图片验证码就不同了,由于汉字数量众多且笔画复杂,再加上其它防范措施,就使汉字验证码天然处在防破解能力的高端,虽然经过旋转、缩放、干扰等处理,中国人用肉眼识别其中的验证码信息,再输入表单提交网站验证,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

验证码的效果

现在越来越多的网站为了安全性或是防止“垃圾邮件”(spam)的侵害,采用了验证码的校验技术。验证码可以有效防止对口令的刺探和所谓的网络推广软件带来的大量的“垃圾信息”内容,目前已经被许多互联网应用接受为标准的实现方式。

一位饱受垃圾信息困扰的论坛版主写道:“一直被群发搞得我一天删除几千条评论,我这懒人也被逼急了,给论坛加装了验证码,世界终于清静了。”

另一博客的作者写道:“今天上午遭受机器人‘灌水’攻击,评论一下激增200多条,其特点是留言为全英文,其中夹杂两至三个链接。想着去官方论坛汇报一下的,谁知道遭遇此事的不止我一个,并且网站官方已经给出方案:加装新验证码,在验证码框中输入正确答案即为通过。评论或留言的内容有两个或以上链接,不给通过。日期: 2007-06-14 17:31。”

国内最大的专业论坛软件制造商:康盛创想科技于2007年7月推出了专业论坛管理软件新版本Discuz!6.0 。该版本提供强大验证码(中文、英文、Flas),强化了防“灌水”机制。他们表示:越来越多的论坛被“灌水机”困扰!许多论坛都成了“灌水机”软件较量的演兵场!有的站长自我解嘲:新站刚建好就日发帖(被灌水的广告帖)上百了!这正是很多站长的真实感受,论坛的人气常常会因为“灌水机”肆虐而陷入低谷!为了方便站长们对付各种“灌水机”和恶意“灌水”,Discuz!开发团队在Discuz!6.0新版本中进一步增强了验证码功能,增强的验证码功能将有三种验证方式:英文图片验证码、中文图片验证码、Flas验证码。其中中文图片验证码,允许站长根据自己网站的具体情况来设置验证码的复杂度。③

汉字图片验证码的发展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拼音字母符号在某些方面已有些力不从心。汉字符号承载了中华五千年的悠久文明,汉字所蕴藏的丰富信息和科学内涵,与拼音文字相较而言,有其独特的优势。汉字的意象思维功能、图形功能等,在互联网管理中的作用已逐渐显现。汉字不是线性的,而是平面的、二维的(Two-dimensional),一个“字形”是一个二维的方块图形。一个汉字包含了比单个拼音字母更复杂的信息。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认为:“在中国,一如在埃及,文字不过是一种程式化了的、简化了的图画的系统。就是说,视觉符号直接表示概念,而不是通过口头的词再去表示概念这就意味着书面语言是独立于口头语言的各种变化之外的,它意味着,一个学生学了4000个左右的视觉符号(据说足够日常应用了)之后,四千年的文献就立刻展现在他面前了。汉字是中国通用的唯一交际工具,它是中国文化的脊梁。如果中国人屈从西方国家的再三要求,引进一种字母文字,充其量不过为小学生(和欧洲人)省出一两年学习时间。但是为了这点微小的收获,中国人就会失掉他们对持续了四千年的丰富的文化典籍的继承权。”④

汉字传播价值的独特性就在于它的表意性,即能够通过字形来显示它的意义。具体模式为:以具有象形特征的汉字字根为核心,通过字根的繁衍造字,通过把这些字根作为构字部件造成新字的方式,将象形示意的功能扩散到所有的汉字之中。汉字字根的最主要特征就是它的象形性,即能够从一个字的字形上直观形象地辨知到这个字的意义,传统说法称汉字为象形文字也就是从这个意义而言的。⑤

汉字的表意性使得汉字包含了比拼音字母更复杂的结构和更多的意义信息。中国人通过学习汉字,已经对常用汉字的结构和意义了然于胸。对汉字的一些变化处理,如旋转、字体变化等,基本上不会影响人工识别,而计算机识别变化过的汉字,由于计算机程序表意分析能力弱,自动识别就比较困难。正如徐德江先生所言:“低水平的工业化时代歪曲了汉字,只有高水平的信息化时代,才能揭示出蕴藏在汉字中的人类高度智慧的科学奥秘。”⑥

1.安全性问题

进一步提高提高安全性,可以采取下列办法:增加文字旋转角度;增加随机汉字字体;增加随机汉字大小;增加汉字数量;增加彩色背景等。

目前的汉字验证码只是利用了汉字的字形,以后可以进一步利用字义验证。例如,可提供汉语成语、古诗词来实现验证。图片显示“政通人”,空格由用户来填;显示“白日依山”,空格由用户来填。

有的网站提出了“汉字语音验证码”:显示的汉字图片带有干扰码,基本上是看不大清楚,网页附带语音模块,需要语音朗读才能准确辨认!目前速度不是很理想,有延迟,有待进一步完善。⑦

2.用户体验问题

对用于互联网信息传播管理的汉字字符进行筛选,国标字符集GB2312中的汉字不是全都要用。可以集中选择一些平时大家都认识的汉字。如果生成中文汉字验证码中有很多不认识的汉字让我们输入,对于使用拼音输入法的客户来说可不是件好事,五笔输入使用者还能勉强根据汉字的长相打出来。这方面王玉菊、鲁川先生提出的《“汉语一千字”作为通用语义符号系统的设想》可以作为一种解决方案。⑧

一些网站的验证码过多,出现了“滥用”的现象。应该给用户一个机会,超过某个次数再使用验证码,使它更趋人性化。例如,只有当垃圾评论较多的时候才启用它。

3. 使用范围问题

汉字验证码目前主要用在面向汉语网民的网站认证上,防止有人利用软件自动批量注册。汉字目前的国际化程度不高,面向英文的网站就不能用了。不过有些事情的缺点可能正是它的优点,汉字验证码在阻挡外来非汉语国家的垃圾信息应该有奇效。一些主要面向国内的论坛、社区,甚至是机关、管理部门网站都可以优先选用汉字据调查验证码。据调查,美国仍然是垃圾邮件发送大国, 2007年第三季度,超过四分之一的垃圾邮件来自美国。南韩是全球第二大垃圾邮件生产国,但只占所有垃圾邮件的

5.2%,而美国占比例的28.4%,英国排名第十,所占比例为2.4%,可见阻挡外来非汉语垃圾信息的重要性。⑨

总之,汉字在现代网络信息传媒中已从“被”表现的内容符号,进入到信息管理符号的行列。虽然只是汉字应用的一小步,对将来汉字在信息时代的发展提供了一种现实的可能性。

注释:

①褚建立等《基于Web的多重身份认证的设计与实现》, 《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7年第1期

②六安网络,省略/captcha/

③社区动力Discuz!,省略/index.省略/demo/yuyin/

数字化用户论文第8篇

关键词:财政;数字化;知识服务

2018年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不懈推进财税改革,完善财政制度,深化财税改革和加强财政管理有机结合,加快划分中央财政与各地方之间的财政资金为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和履行支出的责任和义务,健全财政内部控制、财政预算制度、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等,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财政体系。2019年两会提出,财政政策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在改革过程中,财政系统工作人员急需专业的财政知识服务,帮助工作人员理清工作思路,明确改革方向和任务,根据政策及时调整业务工作方向。[1]2021年第14届金麒麟线上论坛,刘尚希强调,数字财政建设需要进行财政理论的创新,数字财政建设必须在继承传统财政政策、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大数据对已有的各类结构化财政数据进行汇总整合,同时,还要把工作中沉淀积累的非结构化数据,如财政工作中产生的各类文书、请示报告、工作学习图片、音频、视频等,进行加工、分类建立财政数据共享仓库。

一、财政知识服务平台建设

(一)平台建设现状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发展数字经济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如何提升精准、可持续的财政政策效能,找准政策发力点,落实有利于经济稳定的财政政策措施,做好事前预判、统筹协调,避免局部合理政策叠加后造成负面效应;如何提高财政人员工作的专业能力;如何打通不同地域机构、业务之间的财政数据“信息孤岛”,财政知识服务数据库融入,成为财政机关单位必须解决的问题。财政数据是财政工作运行过程中积累、产生的重要知识性财富,是财政机构管理和服务的重要信息和主要载体。财政工作无论是管理决策、理论研究,还是具体的实务操作都离不开各类知识的支撑,随着财政改革不断深入,相对滞后的财政理论和理念,使财政管理对实践的指导性变弱,财政部门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知识、管理短板凸显。

(二)平台服务对象

知识服务不同于传统的信息服务,不止于简单的提问、文献物理检索、用户对具体数据及文献获取及基于固有内容的信息服务,是以解决用户的需求为目标,注重用户需求分析,是面向用户对知识内容的服务,针对用户自有、外购、外采文献进行数字化加工,形成适合用户行业需要的定制信息产品,形成数据,使各知识之间形成独有的知识网络,贯穿于用户解决问题、知识检索、知识获取、知识分析、知识重组、知识应用的整个过程,财政知识服务平台通过对财政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分类标引、挖掘分析、碎片化等加工处理,运用交互方式向有借鉴、学习知识的财政机构领导、财政科研人员,以及对财政知识有需求的相关人员提供网上知识服务。[2]

(三)知识服务模式

知识服务平台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输出高质量各类知识资源为原则。主要以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易用性的服务模式。本平台以“辅助决策、科研创新、人才建设”为目标。凭借以中国知网海量权威资源为基础,打造高质量知识服务的同时,兼顾用户的交互体验。

(四)知识服务内容

财政知识服务平台的主要内容包括财政热点解读、财政数据、学科前沿、专家论坛等。为财政机构理论建设、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等提供建设支持,其中,“财政政策”栏目汇集全国及各省市财政政策法规,“财政科研知识专题”是财政用户科研评价、研究态势分析、拓宽科研工作视野、学术创新有效支撑,“热点专题”如财政全面落实“六保”任务、财政脱贫攻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减税降费、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等,从政策解读、专家研究、法规落实、经验借鉴等多个层面深入挖掘专题知识,为财政用户理论依据和实践工作提供参考。

(五)知识服务产品

财政知识服务平台集开发、组织、获取、服务为一体,利用知识挖掘、知识可视化、知识发现等核心技术方法,通过数据标引、数据关联等方法,整合新知识的一种服务过程。通过建立财政知识图谱等可视化手段对知识进行可视化再现,财政知识服务平台产品的主要形式包括期刊、报纸、年鉴、工具书、会议等出版物、知识库、知识服务平台、数字图书馆等。1.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是一种利用计算机将书籍、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资料,运用碎片化等数字加工技术,形成可存储的数据库资源,用户可根据需求进行定制,选择个性化的模板、检索首页显示方式、机构所需强相关文献信息,满足用户对知识管理需求。财政数字图书馆资源的使用,一方面用户可以通过对总库资源进行按需定制,另一方面还可以将自有、自采异构数据对标总库数据进行结构化加工,与定制资源进行统一管理,统一检索,馆内提供多种检索方式相结合,方便易用的同时,有效地提高了用户对财政数据获取的查全查准率,缩短用户获取有用知识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文献出版报表功能,解决了用户了解馆内各专业文献出版情况和当日增量的需求。财政数字图书馆可提供本单位科研课题、发表文献跟踪、单位内部专家学者研究成果、国内外学术动态信息,是财政机构领导、科研人员、基层工作人员了解单位资源使用情况、把握行业动向,促进科研队伍建设、活跃内部工作交流的有效途径。2.机构知识管理及协同创新平台OKMSOKMS是将服务知识创新和知识管理为主要目标,运用大数据技术,将各类传统的文献、图片、图表等资源建成数据,与用户实际工作场景相结合,从而实现知识与业务结合的知识服务形式。财政知识服务平台知识管理协同创新平台包括机构知识、部门知识、个人知识、CNKI资源、互联网资源、第三方资源,支持财政公文拟写在线协同、在线研讨,财政机构内部人员个人资源上传,有利于沉淀挖掘专家学者隐形知识,是财政机构自有资源、第三方资源知识整合平台。[3]

(六)平台底层数据构建

平台在中国知网《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的基础上搭建,选取期刊、报纸、博硕论文、会议论文、年鉴、法律法规、工具书等相关财政政策、学术文献、法律法规及相关学科的文献资料,共计5300多万篇。在KBase全文数据库管理系统(简称KBase)支撑下,有效地解决了部分财政数据文本、网页、档案、文献、办公文档等非结构化数据的管理和存储;中国知网中文智能信息处理平台(STM)将大量散乱的财政文本进行智能检索、自动分类、自动聚类、关键词自动标引、自动文摘、信息过滤、关联规则挖掘,有效地解决了财政用户对于知识更深层智能挖掘和有效进行知识管理的需求。财政知识服务平台根据财政工作设置领导讲话、财政动态、政策法规、政策解读、财政数据、经验案例等栏目,进行整理和分类,方便财政工作者随时查询、阅读和参考。

(七)平台建设目标

财政知识服务平台以面向财政工作者提供精准、快捷、高效的服务为宗旨,以“财政建设+知识服务”相结合的形式,搭建的专业化服务体系,实现财政数据由简单的信息汇集向知识服务转变,平台设计主要兼顾以下目标。1.内容丰富全面针对财政系统各层面工作开展的需求,在中国知网《中国知识资源总库》海量数据的基础上,结合财政单位内部结构、非机构化各类文档及第三方采集的数据资源,全方位整合各类文献资源,内容包含财政所需的政策法规、财政预决算、财政管理、财政科研、政府债务管理及财政绩效管理等相关信息资源。资源的类型覆盖了财政行业的期刊、博硕士、报纸、新闻动态等。内容全面丰富,文献检索系统具备较高的查全查准性能。2.政策实施指导财政知识服务平台汇集中央、财政部及全国各省市紧密相关的财政法规条例、通知、公告、决定等,方便财政领导明确中央财政精神,把握财政改革趋势,为拓展财政决策视野、指导财税政策顺利实施提供全方位的指导。3.科研服务财政知识服务平台本以科学、规范、动态更新的宏观知识体系和微观知识网络,梳理出财政科研理论、科研动态、课题调研、科研管理、科研成果、比较借鉴栏目,全面、系统地揭示财政相关的研究成果和财税政策导向。4.学习服务财政知识服务平台以知识融合的方式系统地汇集财税系统工作所需的行业前沿资讯、业务、实务操作、经验案例等知识,是财政系统人员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增加知识储备、创新工作方法的好助手。

(八)平台结构

财政知识服务平台系统总体功能结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基础数据层、数据加工层、个性化应用层。基础数据层:包含期刊、报纸、博硕士等中国知网资源、财政机构工作报告、科研成果等自有资源。数据加工层:主要对是对基础层数据进行分类、标引、集成、分析、存贮、实现统一检索的过程。个性化应用层:在财政用户需求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知识服务。

(九)平台主要功能

1.信息推送财政知识服务平台产品各首页,栏目标签下的内容,以列表实时推送的形式呈现给用户,并随着中国知网总库平台内容更新日更新。2.信息检索财政知识服务平台基于财政用户对学术文献的需求,提供高级检索、专业检索、作者范文检索、句子检索等检索功能,提供单库和跨库检索功能。同时,针对检索结果,财政知识服务平台提供按照学科、文献类型、作者、机构、发表时间、基金等字段进行分组的功能,提供按照主题、发表时间、被引、下载等字段进行排序的功能,还提供文献全文下载的功能。财政用户只需要选择检索方式,输入检索词,点击检索,就能够完成一次知识检索操作。3.信息关联针对用户选中的文献信息,平台提供基于“知网节”的拓展检索功能,“知网节”是知识网络节点的简称。“知网节”亦是知识网络的节点,各节点与用户检索目标知识呈现网状结构,并向外延伸,节点文献详情页包含题名、摘要、关键词、相似文献、相关作者文献、相关机构文献、文献分类导航等,各节点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关系。

二、产品实例

(一)财政业务知识服务平台

收录范围:平台以财政用户的需求为出发点,在中国知网海量资源的基础上,结合财政行业自身业务特点,系统全面地收录与财政相关的政策、学术文献、法律法规及相关学科的文献资料,是一款针对财政业务工作的知识服务产品。资源类型:包括期刊、博硕、会议、法律法规、工具书等资源,平台所涉及的数据库资源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清华大学主办、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和清华同方光盘股份有限公司共同负责编辑出版,包含财政政策、法规解读、案例借鉴、业务培训等方面内容。[4]服务对象:与财政工作相关的各级领导干部、从事财政工作相关人员及研究有关财政动向的科研工作者。

(二)财政业务知识服务平台App端

本平台是“财政业务知识服务平台”的移动端。首页模块:设置财政行业动态、中央精神、政策解读、经验案例、财政科研模块,数据实时更新,用户可通过手机等设备访问使用,满足财税工作者随时查询知识的需求。使用便捷:移动端支持跨库检索、单库检索、快速检索、高级检索等多重检索方式,支持主题、篇名、全文、作者分组下按相关度、文献发表时间、被引频次、下载频次等进行多维度排序,用户可根据需求及偏好订阅推送刊物、主题;分享、收藏、保存、下载文献,实现全面、准确、高效、便捷的知识获取,建立个人移动知识库。下载阅读:支持在线阅读、EPUB、CAJ下载。

(三)财政领导决策信息决策服务平台

收录范围:平台针对基层财政在工作中遇到的如何创新管理,如何管好财、理好财等现实问题,提供最新的创新策略,管理方法借鉴,是财政领导快速了解最新财政信息的便捷通道。资源类型:全方位整合各类财政文献资源,包括期刊、报纸、法律法规、新闻动态四大类,提供财政紧密相关的法规条例、通知、公告、决定等,方便财政领导明确中央财政精神,平台从中央、财政部、全国、本地区四个层面深度聚合知识,拓展财政决策者视野,为财税政策顺利实施,提供全方位指导。产品特点:财政热词、政策法规、财政数据栏目,可根据客户关注内容进行知识量身定制。

(四)地市级财政信息专题

平台面向全国300多家地市级财政单位,汇集各地财政政策、财政数据、财政动态、政策解读,以及与该地区财政发展相关的财政经验、理论研究相关外延阅读。首页面按照中央、省级、地市级设置地区导航,树状结构方便用户快速全面了解全国财政概况,提高用户对本级、上级,以及关联省市多层面财政信息获取时效。为地方开展财政各项工作提供有力的信息保障和智力支持。产品亮点如下。底层数据资源丰富:含财政要闻、工作动态、县区动态;上级、本级政策解读;财政预决算、财政收支、部门预决算、专项收支。数据时效性强:各地财政政策、财政动态及财政数据、工作实施方法精准推送,实时更新。多栏目一对一精准推送:网采站点稳定数据权威,超1800多项采集任务,覆盖财政部、31省级财政官网及300多家地市财政、政府网站。采集数据标引分类,经专业审核后并入资源池,首页各栏目数据与网采栏目点对点精准推送。[5]

三、结束语

财政知识服务平台在满足用户工作中文献查找借鉴的同时,还可以有效地解决用户文献资源管理。能够把用户单位内部积累下来的电子资源和外部资源整合,形成本单位系统完整的文献资源库,打通财政数据之间“信息孤岛”,实现统一检索,自动推送服务,极大地提高了用户单位知识积累和资源利用率。财政知识服务是加快财政数字化建设,财政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快财政体制改革,做好财政决策,是实现财政治理的重要措施。财政知识服务平台在财政部门革新理念,数字化发展,促进财政部门打通“知识孤岛”资源共享、信息交流、统一管理、统一部署、统一标准起到了有效的知识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尚希:数字财政或将重构财政体系[J].新理财(政府理财),2020(12):42-43.

[2]雷燕.数字财政信息共享中心的构建[J].中国产经,2021(9):138-139.

[3]朱胜龙.论出版融合发展的内在必然性和持续性[J].出版广角,2020(14):29-31.

[4]刘爱斌.财政数据资源共享的探索[J].财富生活,2021(16):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