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数字乡村建设发展

数字乡村建设发展赏析八篇

时间:2024-02-26 15:05:44

数字乡村建设发展

数字乡村建设发展第1篇

一、充分认识实施“数字乡村”工程的重要意义

农业信息化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推动力和突破口,实施“数字乡村”工程是推动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措施。

(一)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并将其列为“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十大策略之首。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把推进农村信息化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提出“要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强化面向农村的信息服务”。总理在全国信息化工作小组会议上指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举措。要紧紧抓住信息化发展的机遇,进一步增强加快信息化进程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充分体现了中央对“三农”问题和信息化工作的高度重视,充分表明农村信息化对于提高我国农业生产力,改变农村面貌,提高农村生产水平的重要作用。

(二)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在科技文化相对落后的农村,以信息化带动农村现代化、带动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将会极大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因此,把宽带网络延伸到农村,向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主要农产品市场信息、就业信息,向农民推广新型农业科学技术;用信息技术引导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产品的交易及出口;指导农业生产经营,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服务;通过信息化加快农村行政、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等,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我们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21世纪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将引发农业的第三次革命。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将是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关键措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将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在这一进程中,我们能否抢抓工作主动权,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依托信息和知识的巨大潜能,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由此,我们必须看到,要使我州农业产业在国内外市场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必须依靠广泛的、全方位的信息作为支撑。没有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就不可能及时得到有效信息,得不到及时有效信息,就难以作出科学决策,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因此,抓好信息化建设对促进我州农业向更高水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农业农村工作的迫切要求。我州农业信息化建设虽然具备了一定基础,但面对农业、农村、农民日益增长的形式多样的服务需求,农业信息服务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在体系建设上,县级以上网络建设较为完善,但是也处于分散和各自为政的状态。乡镇以下的信息网络严重滞后,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困难很大;在队伍建设上,乡镇信息服务人员不稳定、素质不够高,村级信息员技术水平普遍较低;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普通信息多、特色信息少,大路信息多、实用信息少,外地信息多、本地信息少,农民群众采用信息效果不够好等等。这些突出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尽快加以解决。特别是现在,我州广大农民群众对省、州内外的市场信息、价格信息等需求十分迫切。加强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把农民群众迫切需要的信息及时传送到千家万户,对于解决农产品销售,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意义尤为重大。通过“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工作,我认为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要通过研究开发适合我州农业特点的农业信息系统平台,加强对州内外、省内外、国内外农业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和开发利用,促进市场、资源、技术、生产等信息的共享;二是要通过研究开发多种形式的农业科技服务信息系统成果,为政府决策、市场开发、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技术推广和提高农民素质等提供便捷、有效的服务;三是要通过提供从生产领域向加工、流通和消费领域的信息服务,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生产信息、市场信息、科技信息、资源信息和政策法规信息等全方位信息服务。

(五)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是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云南省地处西南边陲,自然条件差,山高坡陡,居住分散,经济落后,农业农村信息网络建设严重滞后,农村最基层的情况和上级的政策措施常常不能及时的上传下达,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省委省政府对此十分重视,白恩培书记提出建设“数字乡村”的构想,多次召开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并作出重要批示;秦光荣省长、李纪恒副书记就组织实施、经费安排等作了指示和要求。省委省政府决定将“数字乡村”工程作为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和标志性工程,列入当前的工作重点加以推动实施,省级财政今年还专门安排了专项建设资金,快速推进全省“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我们德宏州的情况也与全省一样,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远远满足不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已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各级各部门都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把“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全力以赴把这项利国利民的大事抓紧抓好。

二、明确目标,建立健全“数字乡村”信息网络

(一)指导思想。我州开展“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全州农业农村信息化需求,因地制宜地加快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搭建统一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完善的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数据库,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和农村的广泛应用,为农民提供适用的市场、科技、教育、文化等信息服务,实现乡村信息网络化、政务公开化、服务社会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工作目标。根据省的要求,我州“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目标是:紧紧围绕我州“四村五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中心任务,2007年全面完成50个乡镇、336个村委会、2834个自然村的建设任务,形成覆盖州、县市、乡镇、村四级,连接所有乡村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学校、龙头企业、种养殖大户的农业农村信息网络;2008年在巩固提高现有网络的基础上,逐步向村组延伸,形成更为健全完善、上下联动的信息网络体系。

(三)“数字乡村”工程建设重点

1、建立信息网络服务平台。从上到下都要建立一个能满足农业宏观调控、微观导向和农村社会化服务要求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基础信息网络平台,满足各级政府和农民群众的需要。一是整合我州现有农业农村信息网络资源,建立一个农业农村经济综合信息主干网,成立州级农业信息网络控制中心,上联省和国家有关网站和相关部门,下联各县市信息中心、乡镇信息站、村信息小组、涉农部门、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户,整合涉农信息网络和信息资源,使之成为凝聚力和信息集散力最强的农业骨干网。二是州县建立综合信息服务中心。充分利用现有“农业信息网”基础设施的优势,发挥农经部门点多面广,联系千家万户、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经纪人队伍的优势,达到有一套好设备、有2-3名专职信息员、有一套信息服务制度、有一条对外信息收集系统的“四个一”标准,有效开展信息服务。三是乡镇成立信息服务站。安排2-3名专职信息员,负责辖区范围内所有信息的收集、和运用。四是村级建立信息服务点或设信息员。与村委会、活动站、图书室等公共服务场所相结合,确定一名信息员,制定信息服务站建设和管理制度,负责信息的上报和指导农民群众有效使用信息。五是推进广播电视、电话和互联网络的延伸,基本实现广播电视覆盖农户达到95%以上,电话普及到自然村达到80%以上,互联网延伸到各种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种养大户。

2、加快农业农村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我州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少、质量差,农业信息网络的辐射范围小,共享性差,影响了网站质量和信息的有效利用。必须大力加强农业信息数据库建设,研发农业信息监测与速报系统,农业专家决策支持系统,更好地满足农民的信息需求。同时,要加快实现州、县、乡三级基础性、公益性、综合性、关键性的农业信息数据库建设步伐,让农业信息网络一经建立,就能快速地为农业生产服务。县乡两级应迅速组织熟悉政策、业务能力强的专职工作班子和队伍,深入村组收集农村社会经济、人文地理、政策法规、农业生产、农情气象、农用物资、农产品市场、乡镇企业、实用技术、科技成果、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疫病防治、扶贫开发、财务管理、专业合作组织、劳动力转移、名特优产品等涉及农业农村各方面的信息资料,认真进行筛选分析、加工整理后,录入汇集到数据库,及时进行在线查询,上网。

3、积极组织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农业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其目的在于通过信息的有效运用,快捷、高效地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因此,要采取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方式,因地制宜地利用各种载体和其他行政手段,方便迅速地把信息传递到广大农民群众手中。经济发达、农民素质较高的地区,信息建设以推行计算机网络化为主,拓宽信息提供的范围与提高信息的质量,让群众接受网络信息服务。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方,农业农村信息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覆盖到乡镇,再通过有线电视、广播、小报、黑板报、财务公开栏等渠道把信息传送给农户。特别是要通过信息、信息查询、信息咨询、网络宣传、网上办事、网络教育等功能和形式,免费为农民提供农产品供求、农业生产经营、新农村建设、种养技术、经营管理、政策法规、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的信息服务。通过农业农村信息资源数据库和在线上网查询等方式,为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地决策农业农村工作提供准确的第一手资料。

4、是以信息化推进产业化发展。努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升级,以政府的信誉和强制力为保证,以宽带网络为手段,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绿色、特色农产品的生产,用网络把家庭小农经济分散生产的农户联系在一起,实现农业企业运营和农产品的品牌营销,进而带动我州的名特优产品的规模发展和产业升级,促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进一步强化农村信息化的教育和普及,尽快提高农民素质,分类指导,提高农产品信息服务的针对性。根据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在信息服务上要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产品信息服务。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土地密集型大宗农产品,要加强宏观政策和市场中长期信息预测分析。对有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从产业、产品品种、品牌等不同层次,到产前、产中、产后不同环节,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对有潜在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实行信息服务先行、将其潜在优势尽快转变为现实优势。同时要鼓励行业协会、专业农协和各种合作组织,积极开展专业信息服务,适时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提高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现代化水平。

三、强化措施,努力推进“数字乡村”工程建设。

按照省委、省政府开展“数字乡村”工作步骤的要求,我州试点阶段的工作任务已基本完成,目前已进入全面的实施阶段。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各级都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保证“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是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工作作为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纳入中心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切实加强领导,有效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州级已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和专门的办事机构,并实行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挂钩联系责任制度和“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目标责任考核奖惩制度,明确落实工作责任。各县市都要成立“数字乡村”工作领导小组,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问题,确保“数字乡村”工程顺利进行。各部门要明确责任,分工协作,紧密配合,制定规划,广泛宣传,克服困难,培训骨干,加强指导,开展评比,认真组织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

二是建立机制,增加投入。为切实抓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工作,省政府今年安排5600万元专项经费,每个乡镇补助3--5万元;州级财政匹配50万元,每个乡镇补助1万元;各县市也要匹配资金,加大投入,高质量地完成好我州的“数字乡村”工程建设任务。同时,要建立激励机制,开展以奖代补,调动各级各部门搞好“数字乡村”工程的积极性。还要鼓励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多渠道增加对农业信息工作的投入。

数字乡村建设发展第2篇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强调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特点和规律的科学把握,是当前指导我们开展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牢固树立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就是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筹城乡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中的 “五个统筹”之首,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中无疑更具有全局性和基础性的意义。要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当务之急就是要通过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消除城乡差距,率先走出一条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城乡互动发展的新路子。大力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加强农村广播电视工作,推动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对农广播电视的服务水平,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的基本需求。

广电局根据《**县第一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吉学组发〔20xx〕3号)的安排,以及对广电事业进行深入调研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要求,于4月7日至10日,围绕“如何提升广播电视节目质量、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方面进行了调研,调研方式采取现场考察、与乡镇干部职工座谈、个人群众深度访谈及对相关材料分析等方式。现将调研报告汇报如下。

一、广播电视概况及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现状

**县电视转播台,始建于1983年,当年11月开通试播,位于县城东南方山梁上。发射塔高116.7米,为边宽1米拉线式轻型调频电视塔。台内设卫星地面站4座,分别收转134º卫星和105.5º卫星广播电视节目。

**县有线电视台,始建于1995年,并与当年8月开通试播,20xx年进行光缆改造,现为光缆,电缆混合(hfc)网络,前端光缆传输为18芯+18芯+4芯。光接收机以下为电缆网入户。现开通26套电视节目,拥有2680户用户。设有卫星地面接收站三座,分别接收亚太1a(134º)卫星和亚洲3s(105.5º)卫星。

1992年起,在原有的6个乡级广播放大站的基础上,陆续在喀尔交乡、托斯特乡、别斯铁列克乡、恰勒什海乡和**镇设立了5个乡(镇)广播站,设站功率为10-50瓦,隶属于乡(镇)政府管理。现有50瓦电视发射机一部、30瓦发射机2部、10瓦电视发射机4部、30瓦调频广播发射机2部、10瓦调频广播发射机4部,这部分广播电视设备都是“西新工程”乡乡通广播电视配发的设备。20xx年后各乡广播无线发射机相继停播,改为有线电视传输覆盖,5个乡(镇)均建有前端设备,传输8-10套不等的电视节目。20xx年启动的“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在5个村安装了有线电视3+1系统,在6个行政村安装了1+1无线广播电视发射系统,20xx年村村通工程在2个村安装了4+2无线广播发射系统。

二、存在的问题

**县广播电视近年来发展较快,取得了显著成绩,覆盖全县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但是也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其中最薄弱的环节和最突出的问题是城乡极不协调,城市广播电视已逐步进入现代化阶段,而农村广播电视还处在落后的初级阶段。**县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主要特点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其主要矛盾和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设施薄弱

由于投入严重不足,各乡镇、村广播电视硬件设施落后。基本上没有专用机房、设备急需更新和维修、没有办公室、办公经费没有保证。大部分村村通站点设在村民家中,乡镇广播站没有机房或把地下室作为机房。机房简陋、阴暗潮湿,条件差,需要新建,1992年以后配置的电视发射机已陈旧老化,未得到更新。因缺乏维护经费和技术人员,大部分乡镇广播站不能保证正常转播。

(二)无线电视覆盖滑坡严重。

无线覆盖是广播电视提供公共服务的基本手段,是党和政府为人民群众提供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由于我县为山区、丘陵地带,地形复杂,县电视转播台信号覆盖范围有限,而各乡镇广播站的电视发射机,由于经费不足,无力支付最基本的电费和维护经费,已经基本处于停播的状态,目前只有**镇的4+2发射机在工作,直接影响了中央和自治区节目的转播覆盖,无线电视覆盖滑坡已成为**县目前广播电视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

(三)“村村通”工程起点低,存在覆盖盲区和返盲问题。

由于受经费限制,投入少,起点低,“村村通”工程开始是每个村只能收听 收看到一套广播和一套电视,后来是4+2模式,这与县城居民能收听到多套广播、看上数十套乃至上百套的电视形成鲜明的反差,这种低水平的公共服务已经不能满足农牧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此外,“村村通”(指农牧民群众自筹有线系统)由于缺乏正常的维护经费,线路损坏严重,塔斯特村、章阿托干村的有线电视系统已经处于瘫痪状态,出现“返盲”现象。

(四)体制不顺,运转困难。

1990年11月,新疆贯彻国家人事部和原广播电影电视部《关于颁发<乡、镇广播电视站人员编制标准(试行)>的通知》(人地编发【1990】5号),全面实行县(市)广播电视主管部门与乡镇党委政府双重领导,以乡镇党委政府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

20xx年6月25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乡镇党政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新党发【20xx】16号),《实施意见》第四条中“其他如农机、农技、畜牧、兽医、文化、广播等涉农和为基层服务的机构,原则上都要下放到乡镇管理”。根据《实施意见》,一些以县直接管理的乡镇广播电视管理体系,又演变回乡镇管理的体制。县(市)广播电视局对乡镇广播电视站的管理权仅局限于业务指导和技术维护,乡镇党委政府对乡镇广播电视站的宣传和人财物事进行具体管理。

**县在“块块”管理体制运行中,乡镇财政困难,无力支持乡镇广播站的事业建设和维护经费,农村广播在低层次上运作,延缓农村广播的发展。乡镇“块块”管理,乡镇广播站工作人员普遍不能做到专人专用,影响广播的不间断播出和安全播出。“块块”管理的乡镇站,人员编制不足,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素质偏低,新鲜血液得不到补充。条块分割,无统一规划,无统一技术标准,无统一网络,不利于构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

(五)队伍素质不高,不能适应广播电视发展的需要。

由于人员编制属于乡镇,因此,广播电视局并未把乡镇人员素质培训纳入自己的计划,而乡镇党委、政府又无能力和经费培训其广播站人员,造成维护技术水平落后、工作人员素质差的后果。

乡镇广播站工作人员普遍不能做到专人专用,影响广播的不间断和安全播出,我们在乡里调研时发现,各乡镇机房没有专人值机,大部分工作人员身兼数职,承担着乡镇其他的工作,农忙季节脱离了广播工作岗位,严重影响了广播站的日常宣传和维护工作,同时也给安全播出留下了隐患。

三、提高农村广播公共服务发展对策

为了解决以上突出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水平,我们提出以下发展对策。

(一)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既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也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最终目的。因此,推进农村广播电视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关注最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满足广大农牧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是一件惠及全县农牧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大事,也是农牧民群众盼望已久的民心工程。

(二)抓住“村村通”契机,尽快改善农村广电事业现状。

“村村通”工作是广播电视服务“三农”的重中之重的工作,是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国家新一轮“村村通”的目标是在“十一五”期间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今年,我县有1352套数字直播卫星接受设施安装和51套“大喇叭”设施安装任务。完成好这项任务,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县农村广播电视事业落后面貌。

(三)实施县乡联网工程,缩小城乡广播电视差距。

由于我县为山区、丘陵地带,地形复杂,而居民多居住在低洼地带(山沟内),广播电视有效覆盖难度较大。采用单一方式无法实现全面覆盖,必须采用多种技术方式,结合农村经济和自然条件的实际,可采用的方式有有线电视光缆联网、mmds、地面卫星接收小前端和无线覆盖相结合的方式。在人口相对集中或离乡、镇光缆干线较近的地方,采用有线电视光缆联网的方式到行政村和自然村;在边远农村、村落分散和人口较少的区域,尤其是牧业村,采用mmds覆盖,作为光缆有线传输覆盖的延伸和补充;对光缆延伸不到、无线覆盖不好的边远自然村,采用卫星接收小前端新建独立网的方式解决。目前县乡有线电视联网工程正在实施过程中,采用租用光缆的方式,将目前自办的25套有线电视节目和116套数字电视节目传送至5个乡镇,利用乡镇现有网络传送至用户端,使乡镇有线电视用户可以收看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电视节目,同时将本县自办的节目用无线发射的方式发射,使有线传输覆盖无法达到的地方也可以收看到本县的电视节目。工程实施完毕后,将使广大农村群众与城镇居民共同公平分享广播电视资源。在有线电视网络传送中多使用先进的光纤技术,既能够满足群众看好电视,还能将广播信号和电视信号共缆传送,为乡级广播站节省大量费用。

(四)推行县乡广电垂直管理,建立“村村通”长效机制。

国家广电总局在广播影视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广发〔20xx〕27号文件)中明确要求:“要逐步理顺县乡广播电视事业体制,推进县乡广播电视的垂直管理。”乡镇广电站队伍的建设是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建设、管理的极为重要的环节。为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稳定乡镇广播站队伍,要尽快推行县广电局对乡镇广播站的垂直管理,落实服务机构和维护人员,保障维护经费。县乡广电垂直管理体制有利于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有利于整合开发农村广播电视资源;有利于不断提升农村广播电视服务工作水平;有利于防范和遏止不法分子破坏和插播。特别是发展农村有线电视,建立“村村通”长效机制,县乡垂直管理体制有决定性作用,能够解决各乡各镇各管一片网的分割问题,解决规划、建设、营运、服务缺乏统一性、规范性问题。

(五)加快有线数字电视的发展步伐,丰富节目内容。

数字电视是数字化信息技术革命的产物。采用数字电视技术不仅使各种电视设备获得比原有模拟设备更高的技术性能,而且还具有模拟技术无法实现的新功能。一是数字技术使节目的收看质量更加清晰;二是数字技术使频道资源大幅增加;三是数字技术使有线电视服务更加周到;四是数字技术使有线电视提供海量互动信息。20xx年8月起,通过租用光缆的方式,数字电视信号已经传送至我县,通过实施县乡联网工程,采用数模混传的方式,可将数字电视信号转送至各乡(镇),这样乡(镇)的有线电视用户在装备机顶盒后,即可看到数字电视节目。目前在数字电视推广安装中还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由于目前机顶盒的价格较高,农牧民的购买能力有限,大范围推广数字电视的难度还比较大,在地区的其他县市中,基本上是采用由县财政出资购买机顶盒,免费发放给农户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二是5个乡镇现有的有线电视网络还不能完全满足数字电视信号传输的要求,需要投入资金进行升级改造,可以采取县、乡财政投入一部分,有线电视网络中心投入一部分,在预收一部分线路维护费的办法来解决改造资金不足的问题。

(六)政府主导是城乡广播电视和谐发展的根本保障。

国务院要求:“以政府为主导,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加大投入、强力推进,不断提高农村广播电视基本服务水平”(国办发〔20xx〕79号)。建立农村广播电视服务机构,建立“村村通”长效机制,单靠广电部门难以完成任务,需要财政、人事、税务和农、林、水、电等部门的支持配合,需要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协调机制。只有在党委、政府领导下,才能按中央要求把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广电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纳入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考核的内容”。因此,始终坚持政府主导是发展农村广播电视,实现城乡广播电视长期协调、和谐发展的根本保障。

(七)加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队伍建设

数字乡村建设发展第3篇

乡村振兴金融创新示范区是由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地方政府、大型金融机构共同发起,聚焦发展“三农”、产业、绿色、数字以及普惠等金融领域,发挥各自优势,创新服务体系,创新有效模式、创新场景平台、创新发展范例、创新金融环境,共同打造的金融创新示范区。国家大力构建乡村振兴金融创新示范区主要目的是为了鼓励金融业加大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力度,尽快探索出一条可推广复制的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路径。通过大型金融机构的引领示范,可以充分发挥金融的行业优势和融通功能,进一步集聚金融要素资源,对于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强。目前,乡村振兴金融创新示范区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无法满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的金融需求,还需要进一步加快推进建设。乡村振兴金融创新示范区建设目前面临以下困难:一是农村金融体系有待完善。缺乏完善的农村信用体系,缺乏科学有效的信贷风险防控、补偿等制度体系。在涉农贷款的政策支持方面,贷款贴息、补助的鼓励措施较少,影响农业经营主体贷款的积极性、主动性。二是农村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较弱。如农信社、农商行等中小农村金融机构存在大量的不良贷款,经营发展能力和资本实力较弱,管理水平落后,资产质量较差,内部治理结构不健全,抗风险能力严重不足。三是农村金融资源供需严重失衡。在传统农村金融模式下,金融机构对农业、农村投入的资金较少,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资金外流明显,导致农村资本结构性短缺。另外,受农村经济体制制约,涉农企业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抵押担保条件差,导致涉农企业融资规模小、利率高、以抵押担保方式为主,具体表现为融资难、融资贵,且长期得不到解决,阻碍了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四是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性不足。农村金融机构缺乏创新动力,金融产品供给不足,主要集中于存款、贷款、取款、转账、汇兑等传统金融产品和服务,已经不能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加的金融需求。农业保险也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缺乏特色的农业保险产品,并且保险品种少、覆盖范围小、保障额度低,已经无法满足广大农户、农村经营主体的保险保障需求。五是农村金融科技创新乏力。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现象明显,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思想观念较为保守,对金融科技和产品认知程度低。此外,在农村地区,公安、医保、工商等政务系统建设滞后,政务大数据共享系统尚未搭建,政务数据无法实现共享。

二、创新内容

乡村振兴创新示范区主要围绕“三农”领域中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短板进行创新,提升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能力。一是开发更多为农民创收的金融产品。围绕农村中的低收入群体和脱贫户,加大农村金融服务方面的支持力度,开发更多利率较高、风险较低的特色化金融理财产品,由农村金融机构组织专门人员进行入户推广,不断提升农村贫困人员的财产性收入。二是扩大农村资产抵押、质押物品范围。逐步将农业生产设施、农民自住房、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活体畜禽、圈舍、养殖设施、特色农作物等纳入抵押、质押物品范围,在依法合规前提下,切实帮助农民提高融资能力。三是建设数字人民币惠农场景。加快推动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不断提升农村金融数字化服务水平。围绕农村的金融服务、日常消费、教育医疗等具体场景,搭建数字人民币服务体系,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设立数字化支付钱包,在日常经营、消费中使用,不断提升农村地区的金融支付环境。四是鼓励金融机构加强研发绿色低碳金融产品。围绕我国农村地区的各类资源条件,加大农村生态保护、人居环境治理合同收益权以及基于碳汇数据的金融产品,设立农村碳交易服务平台,加大碳产品的交易力度,支持农村地区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

三、实施路径

数字乡村建设发展第4篇

党的五中全会指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是xx的一张名片,农业银行xx分行将以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为重点,持续加强信贷供给、服务创新、数字赋能,努力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自身高质量发展中实现更大作为。

加大信贷投入

农民是“三农”服务的主要对象,更是乡村振兴的主体。xx分行将在巩固金融扶贫成效、发展农村普惠信贷、支持特色农业发展上再用力,着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助力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巩固金融扶贫成效。按照“四个不摘”要求,继续实行已脱贫县信贷计划单列,加大有效信贷投放,确保重点县支行贷款增速稳中有升。扩大“扶贫小额贷款+商业贷款”服务模式,支持已摘帽贫困户发展生产,做到“扶上马,再送一程”,防止因资金投入不足导致返贫。

发展农村普惠信贷。扎实推进整村信息建档,构建农户基础信息集市,加强融资需求精准分析、产品精准匹配,大力推广“惠农e贷”,打造数字化“三农”拳头品牌。抢抓“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等利好政策,大力推广“三权抵押贷款”“妇女创业贷”“青年创业贷”等产品,助力农村致富带头人、农村妇女、青年创业致富。

支持特色农业发展。对接“一县一业、一县一品”规划,支持区域特色产业农场式经营、规模化种植。围绕乡村旅游、观光农业功能开发,推广“农家乐贷”产品,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发展壮大,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

延伸服务链条

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xx分行将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强乡村基础设施、特色农业产业、新兴发展业态信贷支持,提速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

助力乡村建设行动。围绕自治区“十四五”规划,统筹金融资源配置与供给,重点支持农村电网改造、信息网络和县乡村物流设施建设等,助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顺应城市公共服务延伸覆盖趋势,支持县域医院、学校、养老等设施新建改建工程,大力拓展电子社保卡、社保缴纳、涉农补贴发放、就医就学等项目,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助力区域特色产业。深挖xx葡萄酒、枸杞、奶产业、肉牛和滩羊等特色优势产业潜力,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零散种养殖农户为重点,创新推出“企业+基地+农户”“企业+产业链”等模式,支持xx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助力新兴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新方向和重要引擎。要以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示范园等为重点,提供“投、贷、债”多元化融资方案,助推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强化“互联网+农业+产业”思维,推出“融智+融资+融销”等链式服务,助力农产品绿色化、高端化转型。

强化科技赋能

加快农业农村数字化、智能化、场景化布局,是推动乡村振兴、数字乡村战略实施的“加速器”。要抢抓国家《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实施契机,加快线上线下数字化金融融合发展,加速构建服务“三农”新格局、再造服务“三农”新优势。

做活线下金融资源。统筹服务资源,加快推动网点布局科学化、经营管理线上化、金融服务智能化步伐,深入推进“两转合一”,着力提供多元化、广覆盖、可持续的金融服务。

做强线上数字产品。围绕农村产业融合、农地金融、农业绿色发展等领域,加大需求摸底和产品研发力度,在壮大“惠农e贷”规模的基础上,加快“特色e贷”开发与推广,实现“一县一惠农e贷”“一特色产业一惠农e贷”。积极适应“三农”金融数字化转型需要,创新线上化的支付结算、信贷融资、渠道服务等个性化产品,为“三农”客户提供良好体验。

数字乡村建设发展第5篇

【关键词】:社会教育 民间团体 近代农村

社会教育,泛指学校系统外的民众教育或通俗教育。就具体内容而言,社会教育在。

平教会对农民的教育观认为,不仅仅是要对农民普及、实施作为完整人的国民教育,而是通过农民教育从总体上推进乡村建设,从改造农村着手来改造社会。正如晏阳初而言“觉得中国真正最大之富源不是煤,也不是铁,而是三万万以上不知不觉的农民。要把农民智慧发展起来,培养起来,使他们有力量自动的起来改造,改造才能成功;自动的起来建设,建设才会生根;自动的起来运动复兴民族,民族才有真正复兴之一日”,“启发农民的智慧,也就是造人。造人必须有造人的教育。中国数十年来的所谓教育制度与内容,无非东抄西袭,不合国情,不切需要,所以不会有与一般人的生活发生关系,所以不能完成造人的使命。”因而要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建立乡村教育为中国教育谋出路,以促进社会的改造。1933年平教会起草的《由乡村建设以复兴民族案》中认为,中国乡村有四大基本问题,即愚、穷、弱、私,“所谓愚,我们知道,中国最大多数的人民,不但缺乏知识,简直他们目不识丁,所谓中国人民有百分之八十是文盲。所谓穷,我们知道,中国最大多数人民的生活,简直是在生与死的夹缝里挣扎着,并谈不到什么叫做生活程度、生活水平线。所谓弱,我们知道,中国最大多数人民是无庸讳辩的病夫,人民生命的存亡,简直付之天命。所谓科学治疗,公共卫生,根本谈不到。所谓私,我们知道,中国最大多数人民是不能团结,不能合作,缺乏道德陶冶,以及公民的训练。在这几点缺点之下,任何建设事业,是谈不到的。”为了解决这四大问题,应当以教育作为手段和途径,在人人取得最低限度的文字教育的基础上,通过三大教学方式即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实施四大教育即文艺教育以救愚、生计教育以救穷、卫生教育以救弱、公民教育以救私。这样乡村教育才能实现,农村及全社会的改进才有希望。在这些观点的指导下,在乡村教育实施方面,平教会做出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其扫盲识字运动闻名中外。

中华平民教育会首先在定县翟城村的实验,实验内容极其广泛,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到社会习俗,无所不包。其宗旨为“除文盲,作新民”。除文盲就是使12~15岁的不识字男女都能运用日常生活文字,成为有用的人才。设立识字班,编写课本《农民千字课》,针对80%以上文盲的情况,提出以学校教育为主,集中扫盲,办平民学校进行识字教育,以翟城村为中心逐步推广到全县。1926年10月~1930年6月,共办了初级、高级平民学校423所,学生10156人,女学生1011名,占总人数的10%。办高级实验学校、儿童班、男女育才学校26个,学生821名,学生年龄从11"48岁,多数为青年。在1927、1929年两次的调查中,第一次文盲率80%,第二次文盲率为67%,这说明在两年的时间内文盲率下降了13%。扫盲成绩显而易见。同时1930年3月平教会成立社会式教育实验所,举办夜灯教学,为失学的儿童、青年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此外还设立了问字处、图书馆、识字处等,实验区的农民对此交口称赞,并热心参与。

数字乡村建设发展第6篇

随着经济的繁荣、广大群众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面对现实,积极响应党关于建设新农村的号召,发展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逐步开展农村数字化信息服务,让信息资源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乡、镇农业资料室工作是公共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在图书馆业务指导下的农业资料进行管理利用体系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党和国家在建设新农村工作中对我们公共图书馆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而乡、镇农业资料室又有着与乡党政机关、中小学图书室不同的特点,把乡镇农业资料室建设好,对普及乡镇文化,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有着重大意义,而乡镇农业资料室面临如资金严重缺乏,资料少,信息不快,不易被农民朋友认识等现状。造成这些现状主要原因有:(1)资料室的房屋建筑破旧,没有专门的读书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2)资料室仍然以印刷型文本形式收藏为主,造成慢、散、不全现象,而有的乡、镇资料室还徒具形式,有名无实,甚至有些地方根本就无资料室。(3)数字化信息资料的出现解决了上述问题,同时又出现诸如声像、音响、多媒体等新载体的分类、管理等问题。(4)农业资料室目前仍处在或基本处在原始的文本检索状态,对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和农业科研都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5)声像、音响、多媒体等信息资料的出现,对建设新农村有着独特的意义。因此,乡镇农业资料室的建设发展就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和机遇,特别是在网络条件下,数字化农业信息的大量涌现,给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检索和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农业资料室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对我们建设新农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乡镇农业资料室建设的意义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网络信息,他们多以数据库超文本、多媒体的形式存在,电子型、数字型信息资源逐步占据网络时代的主导地位。随着网络信息数量的不断扩充,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地组织与控制的要求日益迫切,将现代化技术手段应用于资料室,不仅是将手工操作转换为计算机操作,更主要的是它将服务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载体的多样性,数字化影像资料的大量利用,解决了长期以来依靠手工检索资料的难题,因而大大提高了资料的利用率,尤其是满足农村读者可在不出家门的情况下就能搜索到所需的文献信息。

3乡、镇农业资料室特点

3.1农业资料载体特点

农业资料一般包括农、林、牧、副、渔等几大学科。特别是各种动植物标本,由于专业种类繁多,农业文献资料类型多样化,资料室收藏不但有印刷型的纸质文献,还有非印刷品的实物标本资料,以及磁、光、电介质的资料如VCD、LCD和磁盘、光盘等。这些丰富的文献资料构成了农业资料室的专业文献收藏。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迅技术将这些丰富的文献资源进行综合数字化处理,不但使广大农村读者更有效利用这些文献,还能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文献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可以彻底解决特殊文献难以实现的查检和存取难题,实现按需阅览和随机存取,同时还可提供多用户使用,不再受藏书量、时间、地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农业资料室网络化、数字化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具有新的活力的。

3.2乡、镇农业资料室的特点

乡、镇农业资料室的服务对象不同于公共图书馆较集中于城区,而是主要面向广大农村,而农村读者居住较散,交通不便。许多村社距乡、镇较远,且农村读者白天还要忙农活,他们主要是夜间学习。农业资料室还有一个特殊的收藏特点,即实物标本的收藏。这些标本不能像书刊一样借给读者,其定期展示的受益面也是有限的,所以网络化、数字化的农业资料室更方便读者学习。

4乡、镇农业资料室的困境

4.1资料室工作人员网络信息服务意识不强,计算机操作技术欠缺

首先,由于受传统文献服务方式的影响,资料室工作人员目前仍然偏重于手工检索和局限于资料室收藏的印刷型文献的查找,对于网络信息的利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其次,计算机知识不够深入和全面,不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技术来进行网络信息的检索和利用,仍用传统的方式进行分类、加工、著录。

4.2资料室文献收藏形式单一,现代化设备不够完善

目前,乡、镇农业资料室仍然以印刷文献形式收藏为主,绝大多数没有自动化系统。

5农业资料室管理的组织设计

负责制定农业资料室建设的发展、目标、方案、制度和运行机制,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为其争取更广泛和更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支持,促进农业资源共享,有计划地协调和控制管理职能,宏观调控农业信息资源的建设。调控资源建设。根据各农业资料室所处的地理位置、特长、特点等因素,对信息建设进行合理的调配,解除资料室的后顾之忧,避免资源的重复浪费,切合实际和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并发展具有自己优势的信息资源。

6对农业资料室建设发展的设想

6.1进行资料室网络信息组织设计

以现有资源为基础,以网络技术为依托,构筑一套农业网络信息技术系统模型。首先,建成单位农业信息网络数字资源库,向全乡、镇广大读者提供农业资料查询、信息资源开发,大众目录服务,开展网上读书、光盘数据库查询和提供文摘、索引、全文数据库及多媒体信息服务等。

6.2抓紧进行资料室资源库建设

抓紧进行资料室资源建设是实现农业网络信息组织优质服务的首要任务,资源建设要把重点放在建立本乡、镇农业文献资源库上,以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文献资源库。

6.3注重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

将社会上大量分散的农业信息资源,经采集、分类、整理、加工、建库,形成大型的农业数字资源库,向大众提供服务。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为建设新农村服好务。

6.4进行网上农业信息资源建设

随着因特网的广泛应用,给传统资料收藏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和难得的机遇。网络信息资源的建立提供了一个比传统资源大得多的空间,拓展了资源利用和服务的渠道。进行网上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可以使大部分读者不用走进资料室,就可通过网络得到大量宝贵的农业资源服务。

数字乡村建设发展第7篇

一、三项措施,强保障

为了确保全乡“数字乡村”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一是成立了由乡长任组长、分管副乡长任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对这项工作实行直接领导协调,并要求各村委会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全力配合工作人员进行数据、图片的采集和录入,乡人民政府与各村委会签订了工作责任制,实行一票否决。二是从各站所和村委会抽调了26名业务骨干分成数据采集、图片采集、软件技术、数据录入、图片处理、质量审核和后勤保障七个工作小组,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协同合作的方式开展工作,并从学校和各站所抽调了电脑硬件、数码相机、车辆等设备,为工作组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保证。三是从乡财力中划拨了10万元工作经费,用于缺口设备、办公用品的采购和后勤保障,确保了工作的顺利启动。

二、四个明确,定目标

为了确保各项工作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失地开展,9月12日,乡党委政府结合楚雄、玉溪试点单位取得的成绩,召开了各村委会文书和抽调工作人员会议,结合沿江实际,一是明确总体思路,通过“数字乡村”工程的实施,展示沿江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绩,反应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把网站建成服务沿江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窗口和新载体。二是确定了10个村委会、65个自然村和乡级机构共76个单位为网页制作基本单位。三是明确了工作步骤,把整个工程建设工作分为筹备、数据图片采集、审核、录入、校对、汇总上报六个阶段。四是明确了工作任务。根据抽调人员特长把工作人员分为六个工作小组,按六个工作阶段分别明确了各阶段工作目标任务。

三、三个统一,提效率

一是在筹备阶段成立了组织机构,抽调相关工作人员,完成了数据采集人员的业务培训,统一了指标、口径和采集方法,9月20日全面完成数据采集工作;二是在数据采集组采集数据的同时,完成了数据录入工作人员的培训,熟练掌握离线录入软件的操作,并利用投影仪对图片处理小组进行图片处理软件acdsee演示,统一了图片规格和对曝光过度、曝光不足等图片的处理方法;三是制定了数据图片录入、图片处理工作流程,统一了工作步调,从根本上提升了工作效率。

四、四个把关,保质量

为了确保数据、图片质量,一方面对采集的数据,由质量审核组审核后交由数据录入组录入,凡是因数据采集和质量审核小组把关不严,在进行录入时,每出现一个指标错误,从数据采集和数据审核人员责任制考核中扣除5分,有效地控制了采集数据质量。另一方面,对当天采集到的图片,晚上召开图片质量审核专题会议,图片通过投影仪展示,由乡四班子成员进行审核验收,总结当天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及时提出存在问题,并安排下一工作日的工作任务。通过图片把关,在不断提高图片采集组工作人员的拍摄水平的同时,全乡图片整体质量得到了提高,没有出现返工现象。三是数据图片全部录入完成后,由各村委会书记、主任、文书对辖区范围内所有单位的录入数据、文本和图片进行校对审核,及时进行修正补充,确保了网页使用的图片文本信息的真实性。四是乡级网页所有使用的图片和文本信息,经过班子会议逐一讨论通过后才进行数据上传。

五、取得的经验

(一)数字乡村建设工程的顺利开展,需要各级领导重视。数字乡村建设工作,涉及了全乡农村社会经济各个方面,盛市、区各级组织高度重视,沿江乡党委政府把这项工作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由乡长亲自抓,最终顺利完成了这项工作。在乡农经站电脑设备、数码相机、工作人员、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及时从学校借用了7台电脑,从各站所筹集了8台数码相机,从各站所和村委会抽调了26名工作人员,抽调车辆3辆,并从十分紧张的乡财力中提供了10万元工作经费,为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区政府及时调集资金购置了数码相机,按照乡镇业务量大小进行调剂,解决了器材不足的迫切问题。

(二)数字乡村建设工程的顺利开展,需要一个和谐社会环境。图片采集工作组采集的图片共计13500余张,全部来自群众生产生活,有的图片采集需要进到农户家中,拍摄反映农民家庭基本生活设施的场景;有的需要爬到农户房顶,拍摄反映村庄全貌的写实图片;有的需要进入厂房内部,拍摄企业生产实际的图片;有的需要进入种养殖大户的种养殖场,拍摄反映农村经济的来源图片;还有的需要拍摄群众在田间劳作、休闲娱乐的大量图片资料,这些图片的采集都得到了群众们的热情配合,这也体现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三)数字乡村建设工程的圆满完成,需要一支无私奉献的工作队伍。数字乡村建设工程时间紧、任务重,全体工作人员在短时间内完成了数据图片的采集、录入、修改和数据上报工作,和他们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工作热情是分不开的。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全程陪同工作人员进行数据质量把关,参与工作难点的化解。

工作人员主动放弃了国庆假期,有的同志还带病坚持,每天工作超过15小时。在分工不同的各个工作小组之间,需要形成一种默契,大家只有相互沟通协作,才能顺利完成各阶段工作任务,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全盘工作的开展。虽然正值国庆长假期间,各小组成员都比平时上班时间早到半个小时,相互交流沟通,确保工作步调一致。(四)数字乡村建设工程的圆满完成,需要一支过硬的技术力量支持。数字乡村建设工程是一项摸索开展的工作,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只能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加上离线软件的开发的时间较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给全乡的数据采集录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领导小组办公室从工作人员中抽调了电脑操作比较熟练的业务人员,成立了技术攻关小组,在当天工作结束以后,针对录入软件进行全方位的测试,测试录入图文信息显示、导入导出数据是否规范、完整、准确,及时发现软件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方案,确保了全乡离线数据录入软件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为使工作人员真正掌握数据采集、图片采集,文字编辑、图片处理、数据录入等技术要求,确保工作人员技术到位,除了业务人员培训以外,实行“每天一会”、以会代训的方式对数据录入、图片处理、图片采集人员进行强化训练,为后期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六、存在的问题

数字乡村建设发展第8篇

以乡村旅游为背景,运用信息设计的方法,研究乡村旅游信息视觉化设计的流程,在社会需求分析和数据库建立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乡村旅游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及视觉转化与表现,为提高乡村旅游信息化程度,推广宣传旅游资源,为新农村走向信息型城市综合体的转变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

乡村旅游 信息视觉化 设计流程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变化,乡村旅游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选择。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信息的传递打破了更多的时空障碍,其传播方式和途径发生的量的超越和质的改变。信息视觉化设计将一系列信息数据转化成视觉图表或图标,使繁复的信息更有效地传递给信息受众,以实现“用视觉去思考”的最终目的,实现信息的高效有序传播。

一、研究背景

旅游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乡村旅游作为新兴的旅游产业,成为政府关注的焦点,因其明显的特色和多样的性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成为社会热点。2006年我国把旅游主题确定为乡村旅游年,这更加凸显了乡村旅游的重要性。2014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提到,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开发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推动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建设一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规范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完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党的十发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号召,充分利用美好乡村建设成果,经营美好乡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十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紧密联系十建设美丽乡村的号召,以乡村旅游推动新农村的建设,实现乡村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双赢。

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的转变,使得乡村旅游市场日趋活跃,对乡村旅游的需求日趋增长,人们对乡村旅游提出了新的要求。旅游信息视觉化设计是区域旅游发展和区域形象塑造的重要载体,该研究可提高乡村旅游信息化程度,更好地宣传和推广旅游资源,扩大影响,在区域范围内,结合信息时代的发展和要求,为新农村走向信息型城市综合体的转变提供有力保障。同时,为其他区域乡村旅游发展提供现实参照,还可为区域内其他产业的信息视觉化设计提供示范。

二、乡村旅游信息视觉化

(一)乡村旅游

我国的乡村旅游活动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的接待活动。真正意义上乡村旅游的兴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乡村旅游是在乡村地区开展的旅游活动,即旅游开发的行为发生在乡村地区既包括以乡村事物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也包括以非乡村事物,如观光资源、温泉和宗教场所传统资源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是城市与荒野间连续体内人们文化特点的旅游。乡村旅游最大的吸引力是与城市不同的环境,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与生态旅游结合起来,形成乡村旅游自身的特点,主要的客源市场是都市居民,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村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族风情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特产、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

(二)信息视觉化

信息视觉化是对大容量信息整合、归纳,从而进行视觉设计的―种方法,其本质是从抽象数据到视觉化结构的映射,是交互式的视觉展示。信息视觉化的目的不仅仅是视觉化的一种手段,最终是要实现从视觉化中进行数据挖掘,为决策服务。乡村旅游信息视觉化是旅游信息呈现的独特途径和形式,是对信息架构运用艺术化、视觉化的方法和手段,是实现清晰的信息传达、有效沟通及使用。

三、乡村旅游信息视觉化设计流程

乡村旅游信息视觉化以市场调研为依据,实施社会需求的分析,以数据库的建立为基础,通过信息筛选与整合,利用视觉转换与表现来实现。

(一)社会需求分析

社会需求分析是人们借助各种途径了解和掌握并分析相关信息的能力。社会需求分析的质量和水平,是信息视觉化设计的前提,也是信息视觉化设计的驱动力,其水平直接影响整体水平。社会需求分析主要借助一系列的市场调查和信息收集来完成,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以及大量文献信息、电子信息、网络信息的收集整理。

乡村旅游的社会需求分析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社会需要哪些乡村旅游信息视觉化,或者说哪些乡村旅游信息可以通过视觉化,以提高人们旅游的方便快捷,这就关系到乡村旅游数据库的建立以及信息的筛选与整合;二是社会需要怎样的乡村旅游视觉信息,即通过对乡村旅游信息的视觉化设计能否实现积极准确的引导人们,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影响人们旅游中的出行、游玩、休闲,甚至影响人们的旅游决策,这涉及到信息的视觉转化及表现。

(二)数据库建立

信息是人们传达意思的内容。信息由一系列有效数据组成,数据是信息的原始形态。通过这种数据按一定程序经过电子计算机处理、加工才能产生有助于实现特定目的的信息。数据是信息的载体,信息是数据的内容。数据库的建立主要是对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并实行统一有效的管理和利用。想要对什么信息进行视觉设计,就决定了要收集怎样的数据类型,即这些数据是数量的、序列的、范围的还是什么等,最重要的是要弄清这些数据与我们想要表达的信息是否存在本质的联系。

乡村旅游信息视觉化,通过视觉传达设计的相关原理把信息视觉化、符号化、图表化,使信息更方便、快捷地传达。乡村旅游数据库包含乡村旅游的方方面面,主要分为两大块,即乡村旅游消费者信息和产品信息。消费者信息涉及到三个方面:一是消费者旅游动机,一般来讲划分为三种(农事活动为主――回归乡村、休闲度假旅游、村寨景色为依托的环境旅游――生态绿色的乡村旅游、农村文化风俗为目的的旅游――体现为旧地重游、实践学习的旅游形式);二是消费者消费意向水平;三是消费者喜好。产品信息涉及到五个方面:一是属性:根据消费者乡村旅游动机,目前的乡村旅游产品的主要类型有:休闲旅游(农家乐、渔家乐)、观光旅游(观光农业、科技观光、古村落观光)、收获品尝(采摘节、垂钓)、学习体验(夏令营旅游)、运动休闲(温泉、高尔夫球、攀岩)、以及复合产品等;二是规模:占地多大、客容量多大、同时可接纳住宿、就餐人数等。三是特色优势;四是位置和交通;五是价格。以上信息数据,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形成一个乡村旅游信息平台。

(三)信息筛选与整合

信息的筛选和整合是将已经收集到的信息依据设计的目的,选择有用的、有代表性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是一个由繁到简的筛选过程。毫无保留地将全部信息呈现给读者是不合理的,也是没有意义的。在信息网络时『弋,我们不是缺乏信息,而是如何使我们更方便地获得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信息还需要加以分析、解释并表达,信息筛选和整合的质量严重影响信息结构及视觉化设计的整体效果,建立明确、合理、清晰的信息关系是信息筛选和整合的关键。

乡村旅游涉及到的信息包括很多:旅游位置、景点特色、消费水平、条件、行程等;在信息筛选与整合的过程中,首先要设定涉及目标,突出中心概念;其次要对已经收集的信息进行认真的筛选,去粗取精,保留最有价值的信息,或者说受众最感兴趣的乡村旅游信息,比如:乡村旅游景点分布、景点特色、线路等。通过对乡村旅游现状的调研,分析其旅游资源、客源信息、线路信息、交通信息等,通过对信息的筛选和与整合设计,使得信息的传达更明晰有效。

(四)视觉转化与表现

信息视觉转化与表现是指将信息形式转化为视觉形式并合理表达,即信息内容的视觉转化与表达。信息是抽象的,如何对信息进行视觉转化和表现是信息视觉化的核心。信息通过视觉转化使信息传达更方便、准确、更易识别,因而更有魅力和价值。乡村旅游信息的视觉转化主要通过视觉信息图形(图标)、视觉信息图表、视觉信息地图三种形式表现。

1.视觉信息图形(图标)

康德说:“绘画、雕塑甚至还包括建筑和园艺,只要是属于美术的视觉艺术,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图样的造型,因为造型能够给人带来愉快的形状去奠定趣味的基础。”图通常表达一定的视觉内容所要传达的信息,而形是一定内容上的适合形式,具有形式美的表现力,图形所要表达的必定是具有内容的美的形式。乡村旅游信息涉及到旅游主客体的方方面面,如何使旅行者在繁杂的信息中快速、准确地锁定所需信息,视觉信息图形(图标)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比如将乡村旅游的特征、旅游项目、客容量等通过图形(图标)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得人们能更加快捷地捕捉信息,为决策服务。

2.视觉信息图表

视觉信息图表是以数据为依据而设计出来的,表现事物的客观内容、信息含量大,视觉信息图表是科技与艺术的结合,其内涵也远远超过语言所能表达的范围。理查德・乌尔曼首次提出“视觉信息图表”的概念,他将视觉信息图表设计看作是一种构造信息结构的方式,认为信息结构设计师的根本任务是设计对信息的表达,即信息结构设计师应该能够提取复杂环境和信息中的内核并将其以清晰、美观的方式呈现给受众。作为一种视觉语言传达方式,将文本形象化、时空层次化、信息秩序化,通过对图像、文字、符号、色彩等视觉元素的综合运用来处理一些单靠文本或数据很难解释的信息间的相对关系,并试图通过视觉语言提高信息传达的感染力、丰富性及交流的效率。

乡村旅游视觉信息图表不限于常用的数据图表,它所涵盖范围更大,它将乡村旅游信息量化,将视觉审美艺术与准确的乡村旅游数字文本信息结合在一起,用适当的视觉语言将数字与数字间的关系有效地组织和归纳,形成既生动又容易识别的图表格式,使人们以最少的时间消耗和最大的趣味性去阅读乡村旅游的信息,帮助读者理解过于乏味的描述性文字。

3.视觉信息地图

视觉信息地图的设计关键在于让人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所要到达的目的地,因此,信息地图是一种做减法的设计。视觉信息地图是人们认识和了解事物的重要资料。乡村旅游信息地图可解决区域范围类旅游的信息传递。主要有乡村旅游区域分布视觉信息地图、乡村旅游交通线路地图、旅游项目特色地图等。日益发展的乡村旅游业使得人们对乡村旅游的选择更加多样化,如何通过乡村旅游信息地图一目了然的找到目的地才是一张好的视觉信息地图的标准。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