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6-13 10:06:4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基础课程教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节好的初中英语课堂课堂教学设计首先要从学习课程标准、研究教材入手,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并紧扣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用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教学步骤,逐步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引领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应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一)制定准确合理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制定准确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的首要工作。教学目标设定恰当与否直接影响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教师只有确保教学目标的准确、科学、合理,并将其真正落到实处,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教学目标要细化、具体
教学目标是期望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达到的程度,是预期的教学效果,是组织、设计、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到课标中涉及的语言基础知识目标、语言技能目标、情感态度目标、学习策略目标和文化意识目标。课标中描述的英语教学目标不再是单纯枯燥地要求学生掌握单词、背课文,而是主张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使学生掌握语言的技巧和策略,体验积极的情感态度。因此,教学目标的设立不宜空、大、假。针对某一课时或者某一单元,哪些知识只是做一般了解、哪些需要理解并能运用;在练习听、说、读、写的能力时,哪一项技能是本课的训练重点、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程度,这些都要在教学目标中有明确的预测。只有细化教学目标,才会使课堂教学更容易操作,更加有效。例如,在进行鲁教版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8Doyouhaveasoccerball?的教学设计时,笔者确立的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熟练使用have对物品所属进行提问和回答;学会用Let’s…句型提建议。
(2)能力目标:能够谈论自己喜欢的球类运动,并表述喜欢的原因;能够谈论怎样和朋友度过美好的时光。
(3)文化目标:了解各种球类运动的规则以及中西方国家人们对球类运动的不同爱好。
(4)情感目标:通过谈论球类运动,倡导人们热爱运动并以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操练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用英语表达的热情。同时,在每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中要有体现该课时教学重点的更具体的教学目标。因此,笔者将该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1)知识目标:熟练掌握soccer,basketball,tennis,ping-pongball等单词;掌握I/We/They/Youhave…和He/She/It/Tomhas…句型;用Let’s…句型提建议。
(2)能力目标:能够用Doyouhave…?Doeshe/shehave…?进行提问并能进行肯定和否定回答。
(3)情感目标:培养小组合作、互助学习的习惯。这样,在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的引领下,每个课时再设计具体的教学目标,就使教学重点明确突出,更有针对性,教学过程就更加顺畅清晰。
2.教学目标要有层次性,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教师在教学时要遵循学习者语言学习的规律,做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学生所处年级不同,学习目标和方法也应有所不同。例如,在进行单词教学时,低年级的教学目标是以音标指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认识的单词,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而高年级的教学目标则是让学生学会用词缀构词法自学课文中的新词或由已知词汇拓展和掌握更多新的单词。我们常说“因材施教”,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们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因人而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做到“以人为本”。教学目标要有层次性指的就是预习中的分层、教学过程中的分层和作业布置的分层等。在布置课前的预习作业时,要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任务,这样才能有利于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预设问题的分层教学。有效的问题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应尽量避免那些“是不是、好不好、行不行、对不对”之类的问题以及只需学生回答“是、好、行、对”的问题。有些过多、过小、过浅的问题,并不能真正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被问题牵着走,忙于应付回答,根本就无暇思考,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例如,把何时(when)、何人(who)、何地(where)、何事(what)这样的问题留给基础较差的学生,而把为什么(why)、怎样(how)以及类似Whatdoyouthinkof…?等开放性、有深度的问题,留给基础较好的学生,这样才能把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部调动起来。教师还应研究作业布置的问题,在布置作业时也要注意分层。如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求他们能熟练背诵本课的全部单词、词组、句型和课文,还要能利用句型造句、做扩展课外阅读和练习;对于基础中等的学生,则要求他们掌握本节课的全部单词、词组、句型及课文;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仅要求他们能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单词、词组。这样的作业布置既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也能避免学生敷衍以及抄袭等不良习惯。
(二)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组织教学活动的前提,是顺利实施教学设计的基本条件。新课程理念强调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新课程理念还强调英语教学要从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转向重视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学习外语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我们要营造良好师生关系,关注学生在每一节课上的发展。
1.教师在课堂上是组织者、领导者
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这种过程本身也在不断地创造着学习的情境和氛围,反过来又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教师则是这个过程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的关系和作用与以前相比都发生了变化,教师在某种程度上转变成导演、观众,在教学中起引导、指导以及欣赏的作用。教师不能满足于给学生灌输和讲解教材的现成知识,而是要有效引导学生寻找相关知识并且自主处理和应用已知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个性和创造性。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之中,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从而主动而愉快地学习。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在教学中要注意控制情绪和言行,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尽量热情地鼓励,避免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学生克服了胆怯心理,不怕出错,学习才能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2.教师在课堂上是引导者、合作者
对于英语学科而言,课堂教学搭建了师生在学习语言过程中进行心灵沟通和对话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密切关注学生是教师的首要任务。首先,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比如有的学生善于表现,显现出积极、热情、踊跃的状态,教师要适时地肯定,让他们继续保持;有的学生则比较内向,显示出胆小、腼腆、回避的状态,教师要鼓励他们勇敢地面对挑战。教师要发挥杠杆作用,关注不同学生的状态,关注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在教学过程中,要细心观察学生的表现,耐心倾听学生的声音,避免视域盲区;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学,以学生的思维方式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要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用智慧的语言激励学生。以笔者参加的一次省优质课评选为例,课前笔者在与学生简单打过招呼之后,就把时间留给学生使其能安静地阅读文本,预习新授课的内容。由于有了有目的的预习,该阅读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得比较顺利。在语言输出环节,学生进行语言操练的过程中,笔者不时地停留在学生的身边,认真地参与他们的讨论,及时地给予肯定、点拨、鼓励和帮助……整节课虽然没有慷慨激昂的言语和哗众取宠的游戏,但是师生关系融洽默契,学习过程自然流畅,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除了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步骤,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互动,更要鼓励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探究、合作等方式学习和运用英语,引导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语言错误,教师要采取宽容的态度,选择恰当的时机和灵活的方法,妥善处理语言实践中出现的错误,避免课堂上出现教师在“呐喊”,学生在“彷徨”的局面,使初中英语课堂真实、高效。
(三)设计有效的课堂活动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教学的潜力所在,兴趣的培养与教师的积极引导和教学艺术是分不开的。教师应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这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就能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参与,由“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在教授鲁教版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5IlikemusicthatIcandanceto.时,笔者没有直接讲解定语从句的用法,而是先与学生谈论音乐。在给学生播放了几种欧美盛行的音乐形式及代表作,如爵士(jazz)、古典音乐(classicalmusic)、乡村音乐(countrymusic)、摇滚(rock)、说唱(rap)等后,顺势询问学生听到不同种类音乐后的感受、他们喜欢的音乐形式以及喜欢的原因,启发并引导他们尽量用定语从句进行表达。这样,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很快就掌握了定语从句的用法。课后作业也是让学生搜集自己喜欢的电影、明星、音乐及歌手,并在下节课用定语从句的形式展现给大家,以便进一步夯实课上学习的内容。事实证明,用兴趣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成为“乐学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无论是在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及课后练习方面,都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有效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导课设计要基于学情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了让学生饶有兴趣地走进课堂,水到渠成地进入新课内容的学习,教师往往绞尽脑汁地进行导入环节的设计。有的教师把导课等同于活跃课堂气氛,活动内容和形式与学习内容脱节,这直接导致了导课形同虚设,没有任何的意义。例如,有的教师喜欢在课前做各种游戏,学生兴高采烈地“热身”之后,却发现上课要学习的内容与之毫不相干,这就是失败的导课设计。设计导课时首先不能脱离教材,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托。比如,有位教师在讲授鲁教版英语九年级Unit8Loudmusicmakesmetense.时,在导课中就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QQ表情符号。这种在学生看来非常流行和时尚的QQ表情符号在课堂中一出现,学生就表现得异常兴奋和关注,很快理解了表示情绪的英语单词。在随后的学习过程中,比较轻松地学习了新知,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2.活动设计要有可操作性
教学过程中的活动设计要有可操作性,教师在活动中要做好活动的监督者和指导者。例如听说课,教师经常会设计小组活动,有二人组、四人组等,使学生在小组内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进行语言操练和练习。在这类活动中,教师要明确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任务,并在学生身边加以指导,尽最大可能地发挥活动的效能。所以,在设计对话活动时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学生逐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有信心自始至终地参与活动。在设计阅读后的练习时,既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要考虑整体理解文章和研读文章细节的关系,设计一些填空、连线、填表格、判断正误等活动。教师所设置的问题不宜太宽泛,要求要明确,指向性要强;要合理、有效,做到贯穿全文,让学生生成有效的思维导图,从而理解和把握文章大意。
(四)指导学习策略,积极评价学生
一个教学设计是否成功还取决于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是否给学生渗透了各种学习策略,是否对学生进行了及时、积极、有效的评价。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学习更加高效;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进行形成性评价,能激活英语课堂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1.有效指导学习策略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和教材内容给学生渗透有效的学习策略。《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习策略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使用英语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以及指导这些行动和步骤的信念。英语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等(教育部,2012)。这些学习策略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任何一种都不可能孤立存在。例如,使用英汉字典、联系现实生活学习和运用语言、认真听课、积极回答问题、良好的书写习惯等,都是必须具备的学习策略,尤其是在学生打基础的起始阶段,必须指导他们掌握最基本的学习策略。又如,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圈画重点句和中心句、联系上下文猜词、利用英语交流、总结和归纳已有知识等,都是必备的学习策略。英语教学不能拘泥于短期教育,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他们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2.及时、积极、有效地评价学生
教学评价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教学评价”,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种方法,按照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所引起的学生的变化进行价值判断,对所实施的教学活动进行评定。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评价既关注过程,又关注结果;既关注知识、能力,又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评价,能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语言运用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教师也能及时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传统的评价形式是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各种言语对学生进行肯定和表扬,如wonderful,good,great,smart,terrific等。《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教育部,2012)。一方面,教师要延续传统意义的评价,对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良好表现给予肯定,方式要比以前更多样和开放,如使用击掌、微笑、拥抱、奖励小礼物等方式。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合作精神等都要给予形成性评价,评价方式有调查问卷、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学习小测试等。形成性评价不同于终结性评价,它更能阶段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能使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教师在备课时设计一些评价方案,不仅能对监控教学过程起到促进作用,还能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为学生的持续进步提供反馈。
二、结语
由于高中的招生规模越来越大,因而中职类院校的学生质量以及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在不断下降,因而给中职教育造成了一定的问题。计算机对于现代学生来说都是很熟悉的,但是对于相关的枯燥的理论知识却是非常陌生的,再加上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就使得中职教学中的很多理论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一)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课时较少
由于计算机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较快,而要让学生充分掌握计算机应用的新的基础知识就需要学生对原有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就造成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时较少,不足以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除此之外,由于课程课时的设置不足,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内容的安排过于紧凑,这样会使得学生在接受时难度较大,给教师带来很大的教学压力,进而影响教学质量。
(二)学生的层次差别较大,进而影响教学效率
正如上文中提到的那样,课程课时少,课堂内容安排紧凑,而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基础不同,因而影响教学的效率。首先,中职院校学生整体质量下降,对于新知识的接受程度较低,因而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阻力,教师在教学中要顾及到绝大多数学生的接受程度,必然会给教学带来压力和困难。其次,由于学生在入学之前接受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程度不同,也给教学带来很多问题。对于城市的学生来说,在中小学时代很多都已经对计算机有了很深入的了解,对于基础的计算机知识都已经非常熟悉,这样在接受新知识时就会非常容易,而那些来自农村的同学,对于计算机的接触可能相对较少,就算接触大部分也只是停留在玩游戏等方面,而不是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这样在教学时,程度好的学生会觉得课程安排太简单,听课没意思,而程度较差的人觉得进度太快,接受不了,这样就使得教学的效果不佳。
(三)教师的专业素质不能和计算机的快速发展相适应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但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材以及计算机教师的水平并没有随之迅速发展。中职院校中的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的教师所采用的教材以及自身的专业知识还是以传统的教材为主,新知识的更新速度相对还是比较慢的。并且,对于计算机教师来说,一边学习新知识,一边进行教学是非常困难的,因而不能保证教学中所涉及到的知识都是最新的。
二、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对策
针对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问题现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解决教学
过程中的课时问题对于中职院校来说,教学的总体时间是不变的,因而在原本就不充裕的教学时间中挤出时间来增加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课时是很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机教师就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互联网技术来弥补教学中课时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计算机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网络教学平台来进行授课,对于一些简单的基础理论知识,教师可以将相关的教学视频发到平台上,学生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利用课余时间自学这些知识,同时利用平台将大家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收集、整理,等到上课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二)针对学生的层次不同合理地开展教育
对于中职类院校来说,学生的层次不同是不可避免的,而将不同层次的学生组合在一起教学必然会造成教学中的问题,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中职类院校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首先,在入学时进行计算机相关知识的模拟测试,将计算机基础差不多的学生分到一个计算机课堂当中,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会更有针对性。其次,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之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班级的调整,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除此之外,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也应考虑到学生的情况,对于基础薄弱或者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教师应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了解方面,而对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说,可以更多地侧重新知识和新技术的练习。
(三)提升教师的水平,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水平对于教学效率的高低同样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因而,对于中职院校来说,应当注重对教师水平的提升,通过提高教师素质来提高教学效率。中职院校应当定期对计算机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使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接受计算机新知识,帮助教师及时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体系进行更新,从而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将新知识传授给学生,提高教学的质量。
三、结语
“一些大学功利化,什么都和钱挂钩,这是个要命的问题……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针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来说这种功利的思想体现在对绘画技能、电脑技术等作为教学的主体而放松创新思维的训练,忽视知识的应用及实践动手的综合素质训练。致使现今的学生出现设计思维保守、创新思维匮乏、逻辑思维混乱的现象。
二、针对设计基础课现状,我们提出的以下观点作为解决方法的参考
1.科学合理地安排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
并改进教学方法。在基础课方面全因素素描应缩短课时,着重训练学生结构素描,以加强学生对形体的分析能力、光影感知能力、色彩感受能力为主,同时注重学生专业兴趣和审美趣味的形成,从中挖掘学生的优势,找到适合他的发展方向。传统的写实性的造型基础课和针对于设计专业量身订造的“设计素描”与“设计色彩”不见得适合于此。我们必须跳出“技术培养”的框框,将临摹、写生、构思绘画、手工制作这四部曲按难易顺序进行,才有可能实现由技术训练向思维训练的过渡。我们可以从每年级需要学生掌握的技能和培养能力做横向考虑,再以循序渐进的目的进行竖向联系,进而形成知识网格系统,最终达到技艺两全的目的。具体方向的基础课应有一定的专业倾向,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方向的初步了解,同时注重学生观察能力和细心谨慎的素质养成。在专业的基础课中,不过分注重学生技术的娴熟,专业的素质养成是在对技术的精益求精的过程中形成的。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运用越来越广泛,我们在基础课程内容与方式上都应该有所改变,使学生形成最基本的专业素质是专业基础类课程最核心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2.在实践性教学中实施校企联合
打造双师素质团队。让学生与企业面对面,考察企业的工作现场,通过企业中优秀的设计师的分析、讲解,增强对课堂设计由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向实践项目过渡重要性的认识,并在实施应用的过程中,巩固课堂教学知识,获取实践经验和新的知识。四个学年课程设置要保证在基础理论间有内在逻辑性,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为实现教育最常见、最根本的传统手段。
三、结语
关键词计算机 课程 建构理论 教学 学习
文章编号1008-5807(2011)02-139-01
在当今社会,人类的很多活动如办公、教育、科研、学习等,均离不开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正在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同时也对计算机教育的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当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的难点以及困境,文章提出了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以及学习方法。
一、当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的困境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的快速更新、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时间差异、学生学习的惰性以及习惯的传统教学模式构成了当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的主要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
(一)课程内容前瞻性与基础性之间的矛盾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处理技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课程实践性强、内容更新速度快、极富创造性且具有明显时展性等特点,决定了该课程具有必要的前瞻性,然而由于课时的限制以及该课程本身的属性――“基础”,导致了本课程不可能也不应该脱离基本的基础内容的讲授,这就构成了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育的难点以及矛盾。从学生的角度来讲,由于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差异,偏重前瞻性的内容,则基础薄弱的学生很难接受;偏重基础性的内容,则基础较好的学生往往会产生惰性以及烦躁厌学的态度;如若课时平均分配则会由于课时的限制导致“两不讨好”的尴尬局面。
(二)教学模式传统性与多元性之间的矛盾
虽然目前大多高校在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中,提出了“项目式”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分层次”教学等方法,但是从目前实际的教学过程来看,依然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以其他的教学手段为辅且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矛盾。第一,“多元”的教学模式大多是一种应付教学改革的口号与手段。第二,在实际的实行过程中,“多元”的教学模式不能做到因人施教、以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热情。
基于目前出现的问题,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探讨其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以及学习中所起到的作用。
二、建构主义理论以及构成要素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及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情境:教学以及学习环境、设定的具体的场景以及教学、学习内容。协作: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会话: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过程。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由书本内容、课程内容转化为学生自己知识的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学生为主体、中心,教师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引导者、组织者以及策划者,起辅助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达到使学生有效实现意义建构的目的;学生学习的过程是知识在大脑中重新构建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主动的、积极的。
三、建构理论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的实现
虽然学生在学习时中是主动的、积极的,但是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却是盲目的、没有头绪的,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应该设置相应的学习情景,起到策划者以及引导者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依据教学大纲以及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知识体系,教师首先应该梳理出分层的知识结构体系。第二,将每个不同层次的知识依据之间的相关性,结合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水平、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置不同的情景模式以及子课题。第三,为各个情景准备充分的教学资源。第四,协助并引导学生完成每一个课题作业。第五,接收并检查学生的课题作业。第六,依据前一个课题作业设定并修改下一个课题情景。
对于学生而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相关资料的查找以及收集。第二,课题作业的完成以及完善。第三,课程作业所涉及的知识点的内化以及引申。第四,对课程情景的把握以及对老师以及上课方式的意见反馈。
以上几点分别是从老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角度讨论的建构主义教学以及学习方法,在实际创作中,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大纲以及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水平设置不同类型的、知识点有所侧重的情景模式,并按照学生所已经掌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将学生分为不同的课题组以供学生选择学习。不同层次的课题对应不同水平的学生,以期达到因人施教的目的以及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作用。
四、小结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内容的前瞻性以及基础性、教学模式的多元性以及传统型造成了当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主要困境,文章以构建主义理论为依据,探讨了其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以及学习中的作用以及具体要求。
参考文献:
[1]周志明.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模式探讨.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1):393-395.
关键词:高职;工程材料及机制基础;课程论文;教学改革;学习主体
《工程材料及机制基础》是一门技术基础课,特点是叙述性、记忆性的内容多,概念多,内容抽象,使学生学起来感到枯燥,有似易而难,似浅而深,似懂非懂的印象。
针对《工程材料及机制基础》课程的特点,我们在教学方法上提出了增设课程论文的设想。通过增设论文改革教学方法,转变以教师为中心、以灌输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内容、考核手段的全面改革。可以将单一的课堂讲授扩展到指导学生自学、讨论、科研和实践,有利于加强师生的双向交流及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由“学会”逐渐过渡到“会学”、“会用”。
增设课程论文的意义
(一)一线牵动了全局,一改可以推动教学各环节的全面改革
促进教学主导思想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长期以来,一种旧的传统教学思想指导着我们的教学工作,这种旧的教学思想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单纯传授知识,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认为有了知识就有了能力,把知识与能力等同起来;二是教书不教人,把教书与教人割裂开来。在课堂教学中增加课程论文体现了教学以培养能力、发展能力为主导的思想,突出了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导”。
在教学内容上原来是书上有啥讲啥,现在转换为“四不讲”,“四增加”四不讲是:凡属高中或文化基础课讲过的不讲;陈旧过时的知识不讲;单纯阐述性的不讲;学生自学就能掌握的不讲。四增加是:增加新知识,新技术;增加科学论文讲座;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加课程论文。
与旧的传统教学思想相比较,这是一套全新的教学方法旧的传统教学思想主要表现有二:一是“注入式”,二是“抱着走”。在这种教学方法指导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受到严重的压抑,处于极为被动的地位,改革这些方法势在必行。增设课程论文则注重四个为主,即学生为主,自学为主,读书为主,训练为主。以启发式、学导式代替注入式,根据课堂性质、学生的特点,采用讲授、课堂讨论、习题和指导学生自学等各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自学与各种课外训练,开阔思路,掌握知识,锻炼能力。
促进了实验的改革原来实验是听、看、抄。听是学生听实验教师讲授实验原理、方法、步骤及仪器使用等;看是少数学生照着教师的示范动作做一遍,大多数学生围着看;抄是实验之后大家互相抄数据和实验报告。现在改为自始至终让学生亲自动手,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
改变单一的考试方式原来是课程结束后一次性考试,一锤定音,现在是以课程论文为前提,没有参加撰写课程论文或课程论文不合格的学生不能参加考试,考试成绩改为两部分:课程理论占80%,课程论文占20%。
(二)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开发学生的能力
过去单纯的课堂教学法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学生不会看书,不会作学习笔记,不会整理数据,也不会把新学到的知识有条理地讲出和写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很差。通过课程论文的锻炼,学生减少了对教师的依赖性,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会大大增强。增设课程论文是写毕业论文前的一次预演和锻炼;是培养学生自学的有效手段;可以锻炼学生归纳、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增强学生动手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学生自行寻找参考资料,自学读书,自己处理数据,自己进行实验查证问题,教师辅导。这样学生和书本、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可以充分进行教学信息反馈流通。学习好的学生可以向宽、深方面发展,学习中等的学生可以不吃力地完成学习任务,学习差的学生可以在教师充分的个别指导下完成最基本的学习任务。学生各得其所,个个积极主动,因而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普遍提高和两极分化现象的改善。
(四)为教师和学生都留出了足够的空间
在论文的审定和批改上,采用教师批阅和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审定的方式,使教师批改作业的负担减轻,从而可使教师把省下的时间用于备课,钻研教材、研究问题、辅导学生;学生通过查阅参考书,也扩大了知识面。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也为师生的发展带来了活动空间;在检查论文的合理性上,采用自己实验自己验证的方式,经验及时交流,错误及时纠正,教训及时吸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要靠自己钻研获得知识和技能,因而理解更加深刻,运用更加熟练,遗忘较少。
(五)能促进教师积极钻研业务,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
过去教师讲,学生听,一本教材讲到底,一个讲稿用几年。现在教师必须随时随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这就迫使教师必须认真钻研业务,研究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尽快用新知识充实自己。这样在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况下,教学内容也能做到与时俱进,这无疑对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水平的提高是个极大的促进。
增设课程论文的实施步骤
增设课程论文具体做法分为布置阶段、撰写论文阶段、实验验证阶段、质量考核阶段四个步骤。
(一)布置阶段
在课程教学中,增设课程论文是一个新想法,在学生没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应及早布置,明确要求。上课前首先应向学生班级作一个通报,获得他们的支持,然后在第一节课时可向学生布置,要求课程论文的文章要文理通顺、简练,能较为正确地反映国内外新技术、新成果,资料来源较可靠,分析见解基本正确,有一定的技术情报价值或实际指导意义。完成时间在课程讲授到三分之二时为宜。过早,学生知识面太窄;过晚,学生已经临近期末考试,容易流产。考核方法:采用学生互相交流的方式,由班集体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评定,将学生意见与教师批阅相结合,其成绩按20%计入该课总成绩。论文题目可由教师确定,也可自选题目。
(二)撰写论文阶段
在本阶段需要注意以下五点:
选好论文题目无论自选题目或教师确定的题目,都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想象力;有利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总的来说就是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作好示范将近年来教研室教师正式发表的与课程有密切关系的学术文章在课堂上向学生宣读,或发给学生传阅。由作者谈选取资料、处理数据、实验验证的方法和过程。这样不仅把教学和科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且也给学生撰写论文作了示范性的讲解。
抓好资料的选取和自学阅读参考资料时,要求学生作到“四记”。“记心得”:不要抄书,要消化书上的知识,记下自己的理解和心得;“记问题”:记下疑难问题和糊涂概念,以便给教师辅导时提供线索;“记数据”:便于分析比较;记需要实验的东西。
引导学生调查分析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有目的地提出些有特点的工艺现象组织学生讨论,如可以让学生对机床主轴进行分析,从其使用的特点引出力学性能要求是多方面的。通过对主轴所需的各个力学性能要求分析,可以逐步论证出机床主轴的工艺要求,从而深化课堂所学的知识。即使学生的设想可能不够完善,但只要学生自己能主动分析问题,就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能力。
搞好辅导学生写论文时,教师要随班辅导,这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过去上课后自习时提出的问题要多一些,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容易的,给学生指出思路,启发进一步思考,不急于回答现成结论,对有共性又较复杂的问题,可以留到课堂解决,这样可提高辅导质量。
(三)实验验证阶段
课程论文有些可能是实验性很强的课题,有的课题甚至需要依靠实验得到的结果来完成,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由始至终亲自动手去做,并可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做到以下几点:(1)需要做实验的学生首先向实验室和任课教师提出做实验的项目。(2)由学生根据题目的需要和实验室的条件写出实验计划并和教师一道研究实施方案。(3)由学生自己动手做试验前的准备工作,包括仪器设备的检查等。(4)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试验的全过程,然后整理实验数据,写出实验报告交教师审阅。
(四)质量考核阶段
可采取学生互相交流、班集体评选与教师审阅相结合的方式,最后推出较好的论文在班级范围内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增设课程论文需要的教师人数较多,也需要教师有足够的准备及对每个学生的足够重视,对每一个环节的细致考虑和对实验的设备条件要求也较高,因此增设课堂论文的教学方式在以后的实施中还要不断吸取经验,不断改进,使其更趋完善。
参考文献:
[1]陈玉科,郑玉亮.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j].中国高等教育,2000,(4):40-41.
(赤峰学院 文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要:对外汉语教学与汉字教学的关系体现在“语”与“文”之间的关系上,涉及对外汉语课程的总体规划设置。口语教学在先、文字教学在后,即所谓“先语后文”,符合语言学习一般规律。对外汉语的初期教学应“语文分开”:让汉字独立设课,有利于汉字按自身的规律及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独立系统的教学;借助“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经验,口语课、精读课也可按照自身的学习规律正常进行下去。“语文分开”有利于弹性的对外汉语课程安排。在基本掌握汉字结构规律的基础上,尽快“语文同步”,完成“语”与“文”的先分后合。
关键词 :先语后文;语文分开;语文同步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3-0253-02
汉字教学顺序的首要问题还不在于哪些汉字先教、哪些汉字后教,而在于对外汉语课程在总体设置上,汉字教学与汉语教学孰先孰后,汉字课与综合课、阅读课、听力课、口语课如何协调等问题。为此,本文就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语”与“文”的关系阐述自己的观点,兼及对外汉语初级阶段课程的设置。
一、“先语后文”——口语课在先、文字课在后
语言学习的自然顺序一定是口语在先、文字在后的。任何语言的儿童母语习得顺序都是先语后文,先认后写的,因为口语是第一位的,口头交际是最重要的。汉语学习也应符合“先语后文”的语言学习一般规律,赵元任指出:“学讲中文是最基本、最主要的,远比花大量时间用正确笔画学写汉字重要得多。因为学讲中文是一种活生生的体验。”法国人和日本人曾根据实验提出,汉字与拼音文字作用于人脑的部位有区别,拼音文字由大脑负责符号的左半球支配,汉字则由大脑负责图形的右半球支配。习惯于用左脑输入拼音文字的外国人,在学习汉字时要转换成右脑输入,如果没有口语听说作基础,汉字的认读和书写都将是十分困难的,左右脑的认知转换是艰难的,这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主张“先语后文”的生理依据。Everson考察美国汉语初学者在阅读中语音认知与字义辨识关系的实验证明:读音正确的汉字,对相同汉字字义辨别的正确率可达90%;汉字字义辨别正确的,其相同汉字读音正确率可达91%。这表明美国汉语初学者是通过语音通达语义的,语音的认知有助于汉字字义的认知。Yang通过实验得出相同的结论:即对初学者首先要加强汉语口语教学,这样有助于学习者汉字阅读和认知能力的提高。石定果做的认知实验证明,外国人初识中文时字音的作用甚为显著;随着中文水平的提高,字形的作用逐渐增强,但字音仍起作用。这就是说,外国人在初学汉语时要借助口语语音来引入汉字字形的认读。汉字教学对于母语是拼音文字系统的学习者来说,应该在学习者掌握了一定的汉语口语技能和词汇量以后再引进汉字教学,因为,学习者在最初阶段主要是依靠汉语口语的技能来帮助汉字的识别。意大利著名传教士利玛窦、汉学家高本汉等外国人成功学习汉语的经历,都是先学口语,尤其要到中国本土学习鲜活的口头交流,后学汉字及书面语的。国外有本汉语教材叫《中文入门》,在“请教师注意”一项写到:“发音阶段极为重要,应集中精力练习发音,不宜介绍中国字,写字应在发音阶段结束后开始。”因此,在对外汉语课程的总体设置上,一定是口语教学在先、汉字教学在后的,即所谓“先语后文”的规律。
国内各高等院校长期进修的对外汉语教学,在初级阶段一般都遵循口语听说课为主、在前,汉字读写课在后、注意配合的课程设置原则。例如,北京外国语大学留学生学历部在本科一年级开设必修课程:初级综合课、初级阅读、初级听力、初级口语;选修课程:汉字课(共18周,每周2学时,共36 学时),开设时间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笔者认为汉字的引入的时间有点晚,失去引进汉字教学的最佳时机。赵金铭认为:“汉字的导入不应太晚,至少应在第一学期的中间导入汉字。”这与新加坡华文教育的汉字始教时间恰好一样。汉字课一定在有口语能力的恰当时机再引进汉字,这个“恰当时机”究竟掐在哪个学习节点上,学术界还缺乏有力的教学研究。
二、“语文分开”——口语课、精读课与汉字课分别设课
如果母语是拼音文字的外国人在一开始就引进汉字教学,汉字学习注定要失败,这也就是我们反对“语文同步”即口语与汉字同步的教学安排的原因。“语文同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您好”、“谢谢”等从一开始学口语来说是必要的;但从汉字来说,一开始就学习笔画繁多、结构复杂的难字,不符合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的学习原则。“语文同步”在学术界也叫“随文识字”或者“分散识字”,指在起始的口语课、精读课中,汉字是随着课文词语出现的次序被动地出现的,汉字教学处于被动和从属地位,导致难字先学、易字后学,其后果就是外国人觉得汉字太难学了。说汉字难学,是由于没有按照由简入繁的认知规律去教,为此,学术界主张对外汉语的初期教学应先“语文分开”,汉字独立设课,使用专门的汉字教材以增强系统性,让汉字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进行独立系统的教学。汉字教学如果笔画按照由少到多,诸如“一、二、三、八、十……”“人、大、天、夫……”“日、月、目、明、萌……”等顺序去教,按照先独体字后合体字、先部件后整字的顺序去教,外国人就不会对汉字学习产生畏难情绪了。在起始阶段先扎扎实实地教好几十个汉字,把笔画、笔顺、结构及理据教清楚后,往后学习就会越来越容易。汉字课从字出发,以字带词,以词带句的教学路子可以使汉字教学按汉字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系统地进行,弥补了口语课、精读课教材“随文识字”的不足。
但是,最早随口语课、精读课碰到的笔画繁多、结构复杂的汉字,往往是常用的高频汉字,怎么处理口语课、精读课出现的难写汉字呢?可以借鉴“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经验,用汉语拼音来标注难写汉字,以保证口语、语法、词汇等学习序列的顺利安排。吕叔湘提出了一种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思路:先教汉语拼音,接着利用标注拼音的课文尽量满足小学生发展语言和增长知识的需要,逐渐过渡到全用汉字的课本。这种教学理念值得对外汉字教学借鉴。在初始阶段,可利用汉语拼音先教口语,不回避汉字,但只要求看拼音认读,学生在读注音课文时一目双行,拼音及汉字同时接触,把汉字的“音”与“形”联系起来,起到慢慢识字的作用;此时不要求会写汉字,书写汉字是后期汉字课的主要任务。在初始学口语的时候要求学习者认读汉字的目的在于让外国人对汉字先有一个视觉感性认识,为日后的汉字书写教学做铺垫,这种教学策略叫做“认读优先,书写随后”。这样,口语课、精读课就可以避开汉字难题困扰,按照自身的学习规律正常进行下去。
外国人的汉语学习有长期、有短期、有各种各样的学习目的和需求,例如,丹麦有家驻京大公司职员在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培训的时间就半年,他们明确要求这半年只开设精读课、听说课、阅读课,不学汉字书写。为此,柯彼德主张:“按照不同的学习要求和目的设立不同类型的汉语课程。在维持‘语’和‘文’并行的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应该为时间有限、只需口语交际的人开设专门的汉语听说课程,汉字可以不教,或有限度地教,基本上用汉语拼音来尽快提高汉语口语能力。”“语文分开”有利于弹性的对外汉语课程设置。
三、“语”与“文”先分后合——在基本掌握汉字结构规律的基础上,尽快“随文识字”、“语文同步”
“先语后文”、“语文分开”是从汉语与汉字的特点出发而采取的初级汉语学习策略。“先语后文”在初期的确分散了教学难点,但在后期却集中了难点, 因为学生既要学新的汉字,又要补学旧的汉字。汉字课很少的课时量很难把汉字放入较多的语境当中,长期缺少课文语境的汉字教学会令学生感到单调乏味。识字量既是一个方法问题,又是一个时间问题,不是汉字课能独立承担解决的问题。汉字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必须和词汇、语法教学想结合,这就需要回到精读课上来,在精读课的语境框架内进行汉字教学。“语”与“文”长期分家,对汉字及汉语学习都不利。石定果、万业馨《关于对外汉字教学的调查报告》对有三年以上汉语学习经历的留学生进行调查:多数留学生赞成汉字教学和汉语教学同步进行;即使汉字课单独设立,也要与精读课的配套协调。所以,等外国人有了一定数量的汉字作为基础以后,需要尽快“随文识字”、“语文同步”。
“随文识字”是精读课在学课文的同时进行生字学习,在口语课、阅读课、综合课中兼顾汉字,不仅识字、写字、用字是同步进行的,而且口语教学和汉字教学同步进行(即所谓“语文同步”),有利于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步提高。“随文识字”讲究不孤立地学习汉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生字都在课文语境中的出现,有利于学生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技能。每天记忆每课有限数量生字的“分散识字”,学生不会感到过分负担。把应掌握的汉字有计划地分配到初级、中级、高级各年级的课文里,识字量随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而逐步积累扩大。
综上所述,口语教学在先、文字教学在后,即所谓“先语后文”,符合语言学习一般规律。对外汉语的初期教学应“语文分开”:让汉字独立设课,有利于汉字按自身的规律及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独立系统的教学;借助“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经验, 口语课、精读课也可按照自身的学习规律正常进行下去。“语文分开”有利于弹性的对外汉语课程设置。在基本掌握汉字结构规律的基础上,尽快“随文识字”、“语文同步”,完成“语”与“文”的先分后合。“语”与“文”的关系体现了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与汉语教学之间的关系,是涉及对外汉语课程总体设置全局的大事。
参考文献:
〔1〕赵元任.中国社会语言学的若干方面(Aspects of Chinese Sociolinguistics, edited by Anwar S. Dil)[M].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76.
〔2〕石定果,万业馨.有关汉字教学的调查报告(第一号)[A].汉字与汉字教学研究文选[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Everson, M. E. Word Recognition among Learners o 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ming and Knowing [J].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8.
〔4〕Yang,J. Orthographic Effect on Word Recognition by Learners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J]. Journal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 Association,2000.
〔5〕Ch’en Ta-Tuan, et al. Chinese Primer (《中文入门》).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4.
〔6〕赵金铭.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理念与模式[J].世界汉语教学,2008(1).
〔7〕吕叔湘.关于语文教学问题[A].吕叔湘论语文教育[C].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
〔8〕柯彼德.汉语拼音在国际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J].世界汉语教学,2003(3).
关键词 数学建模课程教学 数模竞赛 创新能力培养 改革举措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5.015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Mathematical Modeling Activities
in the Innovation Educational Background
WANG Wenfa[1], WU Zhongyuan[2], XU Chun[1]
([1] College of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Yan'an University, Yan'an, Shaanxi 716000;
[2] Office of Academic Affairs, Yan'an University, Yan'an, Shaanxi 716000)
Abstract Under the innovative education based on university personnel training requirements and problems of traditional mathematics education, the importance of mathematical modeling of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to Yan'an University, for example, according to "sub-level, sub-module" model of teaching and organization contest guidance,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in accordance with academic competitions, math majors and computer majors, two contests with a thesis project and Daiso, boutique website and digital-analog Association and second class "four convergence" approach to student innovation and innovative ability, and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personnel training,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eam building, professional building.
Key words mathematical modeling teaching; mathematical modeling contest; innovative ability training; reform measures
高等学校的大学生是国家科技发展的主力军,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决定着国家未来的科技创新能力。数学建模课程教学与竞赛的广泛开展对高等学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在数学建模课程教学与实践中,既能增强大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又能提高大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计算机技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目的,这个问题是近年来众多高校关注的问题。延安大学作为一所地方高校,在近几年数学建模课程教学与实践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和改革,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1 更新教育理念,充分认识数学建模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如经济、计算机及软件、管理、国防等,虽然数学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人们对其认识也不断加深。但是,人们对数学类课程、数学学科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仍认识不够深入,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价措施等诸多方面,仍然沿用传统数学类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思维方式,导致高校人才培养与创新教育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需求完全脱节。正如著名的数学家王梓坤院士所说“今天的数学科学兼有科学和技术两种品质,数学科学是授人以能力的技术。”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科技技术人才,数学作为一门技术,现已成为一门普遍实施的技术,也是未来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的一门技术。因此,在数学建模课程教学与实践过程中,必须转变传统数学类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不能将其简单地当作工具和方法,而要将其当作是一门技术,而且是一门普遍适用的高新技术,在保证打牢基础的同时,力求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真正实现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目的。
2 数学建模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2.1 分层次、分模块实施数学建模课程教学和竞赛指导
一是在数学建模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教学中按照知识点及教师研究方向,将课程内容分为两个层次九个模块。第一层次包括数学软件、初等模型、优化模型、数学规划模型、微分方程模型等五个模块;第二层次包括离散模型、概率模型、统计回归模型、数值计算与算法设计等四个模块。第一层次针对公共选修课教学,第一层次+第二层次针对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教学。具体措施是:由数学建模课程教学团队集体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和实施计划,每位教师按照课程教学大纲和实施计划主讲自己所从事的方向模块,在保证课程教学内容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同时,根据学生知识层次,充分发挥每位教师专业优势,有效地提升了课程教学质量;二是在大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按知识点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其中,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同时,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培养;三是在校内数学建模竞赛中,按照“建模知识+专题讲座+模拟+竞赛”的模式组织校内建模竞赛,主要以数学建模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基本技能为内容,使学生对数学建模有更加深入的感知和认识,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积极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意识;四是在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中,按照“集训+软件应用+旧题新做+模拟选拔+强化训练”的模式组织全国建模竞赛,主要以培养学生的洞察力、联想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吃苦精神为内容,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得到良好培养。
2.2 建立数学建模精品课程网站,为数学建模爱好者搭建学习交流平台
网站将数学建模课程教学与数模竞赛有机地融合,为学生全方位了解、学习和掌握数学建模的相关知识、相关技能开辟第二条通道。网站包括:课程介绍【课程描述、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建设规划】、教学团队【整体情况、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教学资源【教学安排、多媒体课件、授课录像、电子教案、课程作业、课程习题、模拟试卷、参考资源】、实验教学【实验任务、实验大纲、实验指导、课程设计、实验作品、实验报告】、教学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改革、教学课题、教学论文、学生评教】、教学成果【教学成果奖、获教学奖项、人才培养成果、教材建设】、在线学习【在线交流、在线自测】、成绩考核【平时成绩、作业成绩、实验成绩】、下载专区【教学软件、常用工具】、数模协会【协会简介、协会章程、通知公告、新闻动态、竞赛获奖、优秀论文、往届赛题、模拟赛题、校内竞赛、新手入门】等,这些内容几乎囊括了数学建模教育教学活动的所有内容,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资料学习就可以全面了解数学建模的相关知识与技能。
2.3 专业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学生各自专业优势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现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四个专业,其中两个为数学类专业、两个为计算机类专业。在课程教学中针对两专业的长处和不足,按照专业结队子、学生结队子的模式组织教学和小组讨论,强化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培养,强化数学类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培养;在竞赛组队中,每队均配备至少1名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和1名数学类专业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2.4 延伸数学建模竞赛效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每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校内数学建模竞赛试题都是从实际生活中提取出的实际问题。因此,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和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时,从往届赛题或模拟试题中选择一些题目,将其进行适当的延伸作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和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选题。通过这一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为学生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数学建模课程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3.1 我校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成绩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
我校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共获得国家一等奖4项、国家二等奖6项、陕西省一等奖33项、二等奖71项,4次被评为优秀组织奖,1名指导教师获陕西省数学建模竞赛陕西赛区优秀指导教师,600多名学生参与大创项目,公开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得到明显提高。该赛事因此也成为了延安大学学科竞赛品牌和亮点。
3.2 我校数学建模教育获得多项教学成果奖、质量工程项目及教改项目
教学成果奖:“理工类大学生数学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荣获2009年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地方性院校开展数学建模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荣获2003年延安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计算机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荣获2012年延安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厚基础、重实践、强化工程素质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荣获2011年延安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数学建模课程改革及数学建模竞赛的研究与实践”荣获2007年延安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质量工程项目:“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2010年省级特色专业;“数学建模教学团队”为2011年省级教学团队;“数学建模精品课程”为2012年校级精品课程;2014年“数学建模”课程获批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14年“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获批为省级专业综合试点项目。
教改项目:“大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改革与实践”为2009年省级重点教改项目;“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途径的研究与实践”为2013年省级重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研究与实践”为2011年校级重点;“计算机相关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为2013年校级重点。
3.3 依托数学建模教育平台,推动指导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
数学建模教育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为指导教师的教学、科研及综合素质的提升起到了推动作用。数学建模课程是一门面向全校理、工、经、管、教各学科专业大学生开设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课程,主要以学生的洞察能力、创新能力、数学语言翻译能力、抽象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思辨能力、使用当代科技最新成果的能力、计算机编程能力、数学软件应用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以数学建模课程教学、数学建模竞赛、第二课堂、毕业论文(设计)、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等为手段,通过“分层次、分模块、四融合”的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在提高我校学生解决在理、工、经、管、教等学科专业领域遇到的数学建模问题的能力的同时,为我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基金项目:2013 “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途径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3BZ37);2014年陕西本科高等学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数学建模”课程建设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物理 改革 MATLAB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c)-0214-01
大学物理是理工科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一般在大一的下学期开设,这时学生虽然有一定的数学基本知识,但由于物理教学仍停留在理论的层次上,繁琐的数学推导,让学生感觉到大学物理的理论性太强,与实际应用偏离很大,这导致一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这一现象引起物理教师的对如何讲授大学物理做了一系列的探索改革,主要在教学方法上、教学内容上以及教学手段上都做了相应的改革方式,关于大学物理改革方法的文章也很多,如闫玉丽撰写的关于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思考[1],管薇的工科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思考[2],张明霞浅谈大学物理教学改革[3]等等。
如今,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我们提供了强大的计算能力,如mathematic、matlab等具有计算能力并有作图功能的软件被引入到物理教学当中,尤其是matlab,它集数值分析、矩阵运算、信号处理和图形显示于一体,构成一个方便、界面友好的用户环境[4]。大学物理课程中有许多抽象、复杂的物理规律和现象,用传统的方法讲授会使教学受到一定的限制。本文结合matlab语言特点,对大学物理的教学内容适当运用matlab模拟,让学生体会到学学物理的乐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 Matlab在大学物理教学内容中的模拟应用
1.1 Matlab在质点力学中的应用
运动学对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大一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内容上都接触过,但计算方法是大学学过的微积分,看似多了这么一点,给学生却带来很大的困扰。一部分学生由于微积分没学好,感觉物理难学,还有的学生觉得是高中的知识,简单,对大学物理也不够重视,等等原因,导致学生对大学物理失去兴趣。如果我们在课堂上,能用其他的方法解决同样的问题,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这里举一简单的例子,用Matlab模拟一下斜抛运动。图1是抛体的射程和射高与抛出角之间的关系。从图1中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出,抛出角是锐角时,射高随抛出角的增大而增大,而射程是先随抛出角增大而增大,然后随抛出角增大而减小。
1.2 Matlab在声学中的应用
Matlab在机械振动方面的模拟应用也有很多,比如宿刚等写的《Matlab在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5],代红权所撰写的教学论文《Matlab在物理教学上的一些辅助应用》[6]等等,论文里所列举的Matlab的应用实例,在这里就不在重复了,我们都可以把这些引入到物理课堂上,让学生感到学习物理能够开阔他们的视野,体会到物理与现实处处接轨。比如多普勒效应可以应用在医学上、移动通信和交通上、农业和气象等等方面,下面给出多普勒在声学一种常见的现象。火车人人熟悉,而火车从远而近时其汽笛声变响,音调变尖,相反地,火车从近而远时汽笛声变弱,音调变低这其中的原理未必有人去探究,实际上这就是一种多普勒效应。现在用Matlab模拟一下。如图2上半部分是声源信号的波形图,下半部分是观测者接收到信号的波形图。从图2中可以很清楚的知道,观测者接收到的波像是被压缩了,很明显,其频率大于波源发出的信号频率。这样给学生讲火车汽笛声的变化就很容易理解,易被学生接受。
2 结论
Matlab在大学物理其它方面的应用也很多,光学、热学以及电磁学,我们都可以适当的引入Matlab,比如光学中的杨氏双缝干涉、牛顿环等,热学中的麦克斯韦速率分布,电磁学中电偶极子的电场以及电势分布、电流环的磁场分布等,都可以用Matlab进行模拟演示。总之,巧妙的利用Matlab,不仅对大学物理的教学内容甚至教学手段都做到了适当的改进,这对学生来说,学习物理的积极主动性得到了提高,对教师来讲,不断的去探索教学改革,达到提高大学物理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闫玉丽.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学研究,2011(6下).
[2]管薇.工科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2012(4中旬).
[3]张明霞.浅谈大学物理教学改革[J].科技创新导报,2012(9).
[4]王沫然.MATLAB与科学计算[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