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基础会计论文

基础会计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5-22 22:23:45

基础会计论文

第1篇

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颠覆了以往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单调方式,在这种新型方式下,学生与教师关系融洽、地位平等。这种方式强调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老师只是对关键问题提醒和引导,并最终检验学习目标是否实现。例如,在讲授资产时,针对当前在学生中比较熟悉的快餐———肯德基,让学生假想自己是快餐店的服务生,由学生自己归纳、概括这一特定主体———肯德基快餐店所具有的资产。学生提出:有快餐店面———房屋;店面标牌———KDF;食品加工的机器设备———炸鸡的设备;加工的原料———鸡肉、土豆……;加工后的食品———炸鸡、汉堡、薯条……这样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概括企业具有的资产:固定资产(厂房、机器设备)、无形资产(商标)、原材料、产成品。并且针对服务生本身这一人的因素是否作为一项资产作出界定———由于资产的一个特性是能够以货币计量,而人是不能以货币进行计量的特殊个体,所以尽管他符合资产的定义———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但人不属于企业资产。由于以学生为中心,由他们来亲身体会和讲解基础会计中的这一概念,使学生对资产的理解更加透彻深入。

2行动导向的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每堂课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在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中则更为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掌握每个知识点、每科课程,更要求将各种知识技能融会贯通,这样就会拓宽学生的就业领域,达到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这一教学过程简单概括为目的决定行动。教师和学生共同明确教学的一项目的意图,然后学生通过行动来达成目标。学生可以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确定几个行动方案,再比较、分析、判断,选择最优方案付诸行动。可以说这一行动是为达到既定目标而进行的有意识的行为,行动分前期、中期、后期几个阶段。学生通过前期的预测,中期的判断、分析、调整,后期的完成几个关键环节的行动达到最终目标。行动导向教学的教学内容是结构较为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处理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原则进行,另一方面需要跨学科的学习。应尽量让学生参加所有学习活动的计划工作,甚至包括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应照顾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经验,如文化知识和技能基础、心理特征和社会发展状况等。在行动导向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注意学生的外部活动,更要注意学生的内部活动,注意促进学生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如引导课文教学法就是典型的行动导向教学法,它通过表面看似松散的组织形式,却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提供了操作性极强的工具。在讲授“财产清查———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一章节时就可运用这一学习方法。此章节位于学习了复式记账、凭证、账簿之后,所以学生对银行存款日记账有了大致的了解掌握。此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银行存款日记账和银行对账单的余额不一致,为什么?怎样达到一致?如果使其达到一致说明什么?针对问题,学生可各抒己见,并努力为达到“余额一致”这一目标设计方案,最后通过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归纳,从而顺其自然地编写出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达到基础会计中银行存款这一货币资产的清查盘点。

3整体综合学习

第2篇

关键词:哲学基础规范会计理论实证会计理论实证主义证伪主义

一、有关的几个概念

1.会计理论的哲学基础。研究会计理论的哲学基础,实质是要研究会计方法论的基础,即会计领域认识论的基础。一般来说,会计理论的哲学基础或哲学意义上的会计方法论,是从哲学角度对会计实践和会计理论进行审视。会计理论的哲学基础是会计学方法论的最高层次,也是最抽象的层次,对会计理论的发展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会计学的哲学方法论是从会计理论的价值观、真理观的角度所考察的方法,主要包括对会计的实践活动或者说对会计理论研究对象的哲学思考、如何认识会计学的真理性和科学性、不同的哲学方法论决定会计学者对会计理论的功能价值取向和从事会计理论研究的价值取向和动机的认识不同。

2.规范会计理论和实证会计理论。规范会计理论是一套关于会计“应该是什么”的系统知识体系,旨在通过一系列基本会计原则、会计准则的规范要求,从逻辑高度上概括或指明最优会计实务是什么,进而指导会计实务,实现会计实务的规范化。它一般包括采用归纳法形成的描述性理论和采用演绎法形成的指导性理论。

实证会计理论则是一套关于会计“是什么”的系统知识体系,旨在揭示出会计现象层面的规律,从而为解释现行会计实务和预测未来会计实务提供理论依据。

二、当代哲学观点的评述

1.实证主义与实用主义。19世纪20年代末,法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孔德提出了实证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第一个打起了“科学的哲学”这个旗帜。孔德的实证哲学标榜实证精神,认为实证的知识是“现实的、有用的、确实的、相对的、正确的、建设的”。实证哲学是一种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建设性的作为人类知识的“最高属性”的知识的哲学,实证哲学的任务在于考察各科学的规律以及它们所利用的方法,并对它们加以综合,以便揭示一般规律和方法。实证主义者象休谟等人认为全部哲学都应以经验为基础,但这种经验应是按照实证自然科学的要求获得的,才能为科学所检验,从而才具有科学的意义和价值。之后,马赫主义发展了孔德的实证主义,形成了第二代实证主义,其重要观点是提出了以实证主义的经验主义为基础的思维原则;后来实证主义又历经逻辑原子主义的发展,达到了实证主义的高峰———逻辑实证主义。逻辑原子主义认为了解任何主题的实质途径是分析,对某一事物不断进行分析,直至无可分析为止,那时所剩下的就是逻辑原子即构成事物的观念,用已知的实体的构造来代替未知实体的推论,是逻辑原子主义认识事物的主要观点。逻辑实证主义又叫逻辑经验主义,他们主张采用科学语言、数理逻辑和分析方法来建立哲学。逻辑实证主义者的工具是现代逻辑,方法是剖析语言,原则是证实原则。他们要用这些原则来拒斥传统研究中超越经验的形而上学的东西,坚持只有数学和经验科学的命题才有意义,而形而上学是无意义的。从实证主义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在实证主义的演变过程中,其目标即揭示世界的规律一直都没改变,其基本原则证实原则即所提出的规律需要经过经验证实的原则也一直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开始是“分析”,后来又加入逻辑规则。虽然实证主义强烈反对形而上学的演绎主义,即反对从没有实际经验内涵的先验概念出发来逻辑推理出相应的理论的做法,但是,它并不是彻底否定演绎主义,用实证主义基本思想从经验中得出理论这一过程往往要借助于演绎主义的精髓———演绎规则。实用主义发源于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并在美国风行几十年,其代表人物有皮尔士、詹姆士、杜威等。在实用主义哲学中,经验概念是基本概念,一切认识来源于经验,以经验为限度,以经验为准。实用主义按其鼻祖皮尔士的话来说,它主要是一种信念,一种提出假设的方法,即通过探索,摆脱怀疑状态,达到确定信念。探索过程就是由怀疑到确定信念的过程。故它与实证主义是不同的。

2.证伪主义。科学哲学观以波普的证伪主义学说为分界,这之前是实证主义,之后是历史主义和科学实在论,证伪主义之后的科学哲学观侧重于历史考察的方法和构建理论方法的多样性的研究。证伪主义是对实证主义一定程度上的否定,也是对传统归纳法一定程度上进行批判而得出的科学哲学观。证伪主义认为,全称命题不能从单称命题的堆积中推出,通过归纳做出的结论总可能是错的。因而所有理论实质上仅仅只是一种假说,其中必然潜藏错误,总有一天会遭到实践的反驳或证伪。正是这种证伪,使科学的理论不断前进,证伪并不是科学理论的缺点,恰恰是科学的理论与非科学的理论的根本区别所在。证伪主义否定了理论来自经验观察归纳的可能,而主张理论来自“自由创造、自由猜测、自由想象”,从观察到理论之间除了自由创造外,没有其它逻辑通路,这些创造往往由已有理论与新理论或新的经验之间矛盾激发。据此,波普提出的“科学知识的证伪主义模式”可以表述为:P1TTEEP2……,其中P1代表原来的问题,TT代表猜测假设,即试探性结论,EE代表排除错误,对TT反驳(证伪、否证),P2代表新问题,该模式被称为以猜测和假设来解决问题的一般模式。这一模式反映了科学活动中理论和经验的相互作用:理论总是在经验的检验中不断改变自己的形态,真理总是在同谬误的交替循环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真值。拉卡托斯则把伪证主义区分为素朴的和精致的。素朴证伪主义是经验证伪,精致证伪主义则是用更进步的理论来证伪原来的理论。波普的证伪主义是素朴的证伪主义,拉卡托斯的方法论则是从波普的素朴证伪主义演变而来的精致证伪主义。拉卡托斯在《证伪和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中指出,“对于素朴的证伪主义来说,理论是被一个与它冲突的观察陈述所证伪的;对于精致证伪主义来说,证伪的不是‘观察陈述’,而是一个比它更进步的理论。”波普的“科学知识证伪主义模式”第一次强调了人类的创造本能作为科学研究的一个环节的重要性,能动的猜想在科学理论发展中占有主导地位,一切观察和实验都为一定思想所渗透,成为更加自觉的有目的的探索。实际上,从证伪主义的思想中我们不难发现,证伪主义继承了实证主义的主要原则———证实原则,虽然证伪主义一再强调假说来自自由创造,但是它却否定不了实际观察的经验或问题对自由创造的激发作用,因而留下了经验主义的痕迹。另一方面,证伪主义强调了科学理论发展的动态轨迹,而实证主义只是反映了科学理论提出的静态过程。

三、规范会计理论和实证会计理论的哲学基础

1.基本哲学思想。从规范会计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规范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体现出早期的演绎主义和后来的实证主义的思想。面对20世纪30年代会计实务放任自流的混乱局面,规范会计理论企图从会计活动的规则中寻找“优良”的会计实务和概括理论概念,建立会计应当是什么的系统知识,以指导和规范会计实务。因此会计理论研究中必然蕴涵了会计“应当是什么”的值判断问题。具体说来就是会计理论研究要立足于对现有会计环境(包括经济、法律、道德等诸多方面因素)、会计惯例及报表使用者偏好的分析,从中抽象出一定的目标和价值判断,提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衡量会计活动的标准,据此制定会计准则和分析处理会计问题,形成整套的会计规范理论。由此可见,规范会计理论是根据会计学者的个人经验所确定的会计目标和价值判断这些先验概念为起点,利用演绎规则展开推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业务的日趋复杂,为解决实务问题,强化会计理论结构的内在的逻辑性,规范会计理论又吸收了实证主义的思想,在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加入逻辑规则,利用数理逻辑的工具进行分析和论证,最终目的还是要揭示出会计实践活动自身的规律,以指导和规范会计实务的发展。规范会计理论中的理性思维部分是不可被证伪的,但它是在经验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性的逻辑推理所证实的,因而是科学的。

在实证会计的研究过程中,要求有客观的经验调查,排斥非理性的、功利性的价值判断,在价值中立的基础上,确定假设和假定,选取大量样本检验假设的统计意义。而证伪主义正是认为科学理论所包含的只是单纯的经验内容,并对评价标准保持中立,即为价值中立。还需说明的是,实证会计不能证明假设的成立,而只能证明原假设不成立。瓦茨和齐默尔曼在《实证会计理论》中就明确指出,“我们无法证明假设是正确的,我们只能证明假设不成立。因而,这种理论强调的是对理论进行批判,并试图证明它们是错误的,而不试图证明它们是正确的。”这正是素朴的证伪主义思想。与此同时,实证会计理论又认为完美的理论是不存在的,瓦茨和齐默尔曼指出,“实际上,现存理论的系统性预测误差或异常现象经常导致崭新理论的发展与被采纳。”而这又是精致证伪主义的特征。所以说,实证会计理论的主要哲学基础是证伪主义思想,同时体现出实用主义的某些色彩。

2.基本研究方法。规范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从大的方面说可以分为演绎法和归纳法两种,其中以演绎法为主,这两种研究方法都属于传统研究方法。演绎法是从一般的概念和原理推导出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在规范会计理论研究中,以会计假设、目标等基本概念为出发点进行演绎推理,推导出能指导会计实务的原则、准则及相应的会计方法程序。演绎法的推导程序为:前提命题推导结论验证具体问题。演绎法推导的基本步骤可概括为:确定财务会计的目标或基本假设,或者指出一些要求财务报告或会计信息应符合的道德标准,再或说明企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等;阐述目标、基本假设、道德标准或社会责任等对财务会计的指导作用;根据既定目标或基本假设等,推导出相关的基本原则和概念;以基本原则或概念来指导必要的会计准则;进一步规定具体的会计处理程序。归纳法则是通过对大量会计现象进行观察,然后加以分类,从中概括出有关概念的内在联系,再把它们组织或表述为会计理论。归纳法的基本步骤包括:观察与记录全部的观察结果;分析与分类记录结果;从观察到的关系中推导出会计的一般概念或原则;验证推导出的结论。即:观察分类概括验证。实证会计理论研究采用的是实证法,亦即确认假设,以事实、实际的情报、由观察数据所产生的相关关系等为对象,经过实验而求得相对或近似正确性的一种研究方法。实证研究的一般步骤包括:设计并进行观察和实验;用定性和定量方法对实验和观察结果作系统整理和计量分析;概括和归纳计量分析结果;以逻辑和数学分析方法演绎出研究结论;理论注释和建立模型;检验研究的命题或理论,得出接受、或修改的结论。

四、比较分析与发展趋势

20世纪70年代之前,规范会计理论在西方会计理论界居于绝对统治地位。后来,随着会计研究中实证性倾向的出现,这一格局被打破。由于实证会计理论获得了正统经济学所提供的实证性思想观念支持,经过发展,现今已跃居主流地位,而传统的规范会计理论则影响渐弱。

1.哲学基础比较。从两者的哲学基础的角度看,两大会计理论均有其存在意义。我们知道,任何哲学思潮从兴起到体现于具体科学中,存在时间滞后效应。目前,实证会计理论欣欣向荣,但其方法论本身已在科学哲学领域面临巨大冲击,这种冲击主要来自于历史主义哲学观。实证会计理论的基本方法论的主要内容是证伪主义,这种哲学观认为科学理论所包含的只是单纯的经验内容,并对评价标准保持中立(亦称“价值中立”)。但60至70年代兴起的历史主义哲学观则对此持有截然不同的见解,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库恩(T.Kuhn)强调指出,理论系统或“范式”包括有规范或评价的成分,理论系统不仅仅包括经验内容,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把正确科学实践的评价标准合并在内。因而我们可以说,事实与价值难以分离,即便是自然科学,亦无法摆脱社会和心理因素的影响而建立在真正客观的事实和感性经验基础上(这一点已为西方很多科学哲学家所承认,只是就其影响程度尚存有不同看法)。既然自然科学都是如此,遑论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在考虑和分析社会现象时,更要关注作为现象基础的社会因素和人类心理因素,从而必然要受到存在于不同社会中的不同道德伦理观念以及个人主观价值判断的影响和制约。就此而言,应该说,规范理论的规范性才是现实的,而实证理论的实证性反而是不完全的和近似的。当然,我们无意据此否认实证理论应有的地位,逻辑主义哲学观和历史主义哲学观各有其适用性,后者并不能排斥前者的合理存在,况且科学哲学界目前也倡导方法论的多元化;不管实证理论的实证性是否是完全的,但其思路至少是可取的,也确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理论的客观性。不仅如此,而且在德国著名经济学家欧肯看来,实证分析亦是得出规范经济理论的必由之路。欧肯认为,社会科学有两方面任务,一为不带偏见地研究现实;二为提出政策主张以实际地解决经济问题。经济学作为“经邦济世”之学,应以第二个任务为目的,此则意味着,经济学在最终服务于政策制定时,不可避免的要有价值判断介入。但与此同时,欧肯又指出,经济学家要完成第二个任务,又须首先摆脱经济政策上的愿望,致力于完成第一个任务。换言之,只有建立在实证经济理论的基础上,规范性经济政策才更具科学合理性。再看会计理论,科学哲学所受的震荡,最终必将体现到会计理论研究当中。据此推论,规范会计理论与实证会计理论均有其价值,不可厚此薄彼。

2.发展趋势分析。从会计研究的发展趋势看,两大会计理论之间的关系正发生微妙的变化,出现了一种相互结合、相得益彰的趋势。经过多年来全面深入的理论论争,西方会计学术界对于两大理论的一些模糊认识基本得以廓清,看法也日趋客观全面。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会计学者开始平心静气地评价两大会计理论。他们认为,就规范会计理论而言,它缺乏严格的事实检验,此为其弊;然其力图找出较佳的会计规则和较优会计程序和方法的思路是可取的,有利于优化和发展会计实务,并满足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资本流动对会计信息质量所提出的要求。尤其是近年来,会计概念框架的建立,为分析评估和指导会计准则提供了一个“规范性”基础,有利于抵制既得利益集团的政治压力,这无疑使规范会计理论的实践性和有用性大为提高。就实证会计理论而言,它奠立于观察和实验而得的大量事实、数据基础上,业经严格的经验验证,而且由于研究过程中数量模式的引进,使其在定量化和精确化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这与当代经济科学发展的大方向趋同,颇有可取之处;而且,它对西方会计理论的发展也影响颇大,开辟了研究新思路,调整了会计研究方向,拓宽了会计研究领域,在资本市场研究和行为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令人耳目一新,大大丰富了会计理论的内容。但实证会计理论亦有其弊,认为“存在的便是合理的”,无疑会堵塞会计发展道路,使会计实务重返自由放任状态。

五、结论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两大会计理论各有其优缺点,偏废任何一种均非上策。理想的选择应该是消解两者之间的对峙状态,承认彼此的存在价值,并促成两者实现一定程度的结论。那么,这种结合应以何种方式进行呢?它或可理解为是认知过程中各有侧重的两个阶段先后承继、相辅相成,从而促成事实性、描述性论述向规范性、伦理性见解的过渡。在会计理论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首先应尽可能地排除价值判断,侧重于通过实证性或近似实证性研究,力求客观地揭示会计现象及其外部联系;而后,在此基础上,以指导会计准则的制订为已任,侧重于树立合宜的价值判断标准,通过理性思维构建规范会计理论。这些规范会计理论在形成之后,又须在应用中不断接受经验检验,以获得新的突破和发展。在此过程中,规范方法与实证方法得以综合运用,既确保了会计理论构建的逻辑相关性和紧密性,又为会计理论的真理性和精确性提供了检验依据,从而实现优势互补。在上述相互结合的理想模式中,两大会计理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不宜有所偏废。

参考文献:

1.黄少安。经济学方法论的三个层次。南京社会科学,1994(3)

2.A.C.利特尔顿著。林志军,黄世忠译。会计理论结构。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

第3篇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基础课教师对教学的关注点应该由以往的理论、课本主导转为更加关注教学的实效性。但部分教师由于教育理论缺失和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对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认识不深,把握不准,教学目标形似神非,缺乏必要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尤其对于中职基础会计这门学科来说,传统基础会计教育还存在很多不足。中职基础会计教师偏重于教会学生理论知识,忽视了指导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和工作中应用这些知识,导致实践操作的薄弱。在传统的基础会计教育模式下,学生也许学会了书本知识,知道如何编制分录、如何编制报表,但学生可能并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些生成的信息去解决日益复杂的企业与会计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一般都是照本宣科,灌输理论知识,等到课程结束时,学生可能对该门课没有一个宏观和微观上的了解,甚至部分会计专业学生在完成基础会计学习后,竟不能系统地回答“什么是会计”,“会计的作用是什么”等问题。这不得不引发我们对传统会计教学模式的反思:传统教学究竟教会了学生什么?提高教学实效性已成为当今中职学校基础课程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学实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其衡量标准是教学的效益,这种效益体现在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实效性和教学目标是一致的,都是立足于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因此,关注教学实效性,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和必由之路。

二、提高中职基础会计教学实效性的几点对策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对提高中职基础会计教学实效性方面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创设轻松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首先,要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课堂氛围的营造需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教师要和蔼可亲。每堂课都能从愉快的氛围中开始,这在中职学校,尤其是在较为枯燥的基础会计课上尤为重要。有这样一个传导现象:当教师走进课堂,露出灿烂的笑容,在黑板上工整地写下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时,转过身来看到的也是学生阳光的笑脸———教师此时心情好极了,学生们心理受到暗示。这样,一堂课就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开始了,学生的积极心理就会发生作用,他们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也就更容易了。二是教师注意课堂语言,要多运用诙谐幽默、生活化的语言或例子。因为幽默是提高学习兴趣的助燃剂,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和学生情绪,令学生轻松愉快,消除紧张,淡化焦虑。如在讲固定资产概念时,其中一句是“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形态的物质,讲解时可举例:汽车开着、开着会不会变成飞机?楼房住着、住着会不会变成球场……”。学生会在开怀大笑中理解这一概念。其次,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生往往很在意别人的评价,他们有时甚至是按照别人的评价去认识自己的。因此,对学困生来说,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对其调整学习和作业的难度,让他们做几道简单的习题,树立他们的信心;上课时教师针对学困生能回答的问题进行提问,给他们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告诫他们不要将失败的原因归为天资不聪明,应从学习态度、方法、意志力等方面去寻因。教师平时多用激励和肯定的语言,让学生感觉自己被欣赏。

(二)发挥学生主导作用,让学生主动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本着“易教易学”的原则,以教材为纲,以人为本,精心备课,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指导学生认真研读讲解内容。研读讲解内容前,应先看学习目标和要求以及内容概述,理解每一节的基本要点,掌握每一节的梗概,弄清每一节的重点、难点。对于某些重要的知识点反复点拨阅读,使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总结,完成复习题、自测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如笔者在讲授“资产负债表”时,就是运用“三步法”进行教学的。首先,创设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出发,创设学生所熟悉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同时,也让学生明白,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来源于经济生活,又服务于经济生活,要用掌握的会计理论知识解决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此,在学习“资产负债表”时,给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根据某公司2012年12月发生的经济业务,我们把明细账的数据录入总账中,然后分别采用记账凭证核算程序和科目汇总表核算程序登记总账,那么用什么方法可以把这些数据反映出来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进入本节课的思考状态,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展。其次,鼓励质疑。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质疑问题,还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清楚、或表现出不耐烦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影响到学生的情绪。所以,即使部分学生提出的问题价值不大时,教师也要尽力找出所提问题的合理部分,给予学生及时的肯定、表扬和鼓励。最后,实践体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实践资源”。学生毕竟是个学习者,在教学中,教师要有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要为学生提供实物材料和设备供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对某些内容进行讨论、交流、体验等。比如学“资产负债表的格式和内容”时,我们应提供给学生账户式和报告式资产负债表,组织学生观察分析它们的特点等。

(三)善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有效地学习

虽然新教材以通俗易懂的文字阐述了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语言精炼,图文并茂,版式明晰,举例简单明了,但教师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如采用单一注入式教学方法,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使课堂显得沉闷。因此,教师还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如观看会计相关内容视频、PPT演示等,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学习与理解基础会计知识的内容,以便解决教材中的重难点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首先,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多媒体不仅具有听觉效应,还具有视觉效应,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课堂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它不仅具有直观、生动、形象,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而且可直接表现各种事物和现象,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得到充分感知,把抽象的变成具体的,把理论知识变成实际感受,从而启发学生联想、思索、判断、创造,最后得出结论,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其知识面,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第一,在导入新课中运用多媒体手段,可渲染气氛,设置情景,衬托主题。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新知识、新内容;讲授某些概念或职能、要素、方法、原始凭证种类、记账凭证内容、账页格式、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过程环节等问题时由于问题繁多抽象,教师难讲清,学生难理解,而此时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可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易讲、易懂、易记。第二,可以在讲教材难点时运用多媒体。教学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往往不易突破,此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启迪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有助于教学。第三,在讲某些问题的比较说明时可运用多媒体。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对比,增强直观性,这样印象鲜明,容易理解,便于记忆。另外,信息技术中图文并茂、综合处理等功能,可以将例题编制成实际演练的形式,让学生有选择地加以演示。通过演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灵活运用的好习惯。其次,利用多媒体建构知识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知识具体化,整体内容分解化,特别是掌握宏观和微观知识体系和知识点时,通过文字与图示相结合的方式把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巧妙直观地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学生感知、理解、掌握、拓展所学知识。例如,在讲授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基础会计”模块八———会计核算程序任务二———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时,教师除了指导学生观看FLASH短片进行学习,鼓励学生联系实际进行操作,还可以运用直观的图示辅助教学。归纳总结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的步骤如下:

(1)根据原始凭证来编制汇总原始凭证。

(2)编制记账凭证(根据原始凭证或汇总原始凭证)。包括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等。

(3)逐笔序时登记银行存款日记账和现金日记账(根据收款凭证和付款凭证)。

(4)登记各种明细分类账(根据原始凭证、汇总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

(5)逐笔登记总分类账(根据记账凭证)。

(6)期末,按照对账的要求将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的余额,以及各种明细分类账余额合计数,分别与总分类账中有关科目的余额核对相符。

(7)期末,根据核对无误的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的记录,编制会计报表。另外,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拓展学习。网络以其畅通的信息渠道,集光、影、信息处理、传递、文字输送等功能于一身,为教与学开拓了更广阔的时空。因此,教师根据学习内容、目标和学生实际,设计提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问题,让学生到网络“海洋”中去遨游,如解疑释难、观读案例、查找资料、交流学习方法体会等,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突出主体地位,让学生在问题中学习

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思维能力的提高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如果学生不善于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其职业素质和技术技能就很难提高。教师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培育学生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把学习的过程变为发现问题的过程,并在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现代认知结构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而不单纯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特点来设计教学环节,提供充足、典型、完整的直观感性的资料,让学生在尝试操作、想象中去探索和发现规律,学会学习。如教材中给出了会计主体含义,是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者组织,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笔者鼓励学生根据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大胆猜想,尝试着论证为什么先提出会计主体这个基本假设。企业如何被确定为会计主体?确立会计主体的意义?通过几个问题的分析、归纳、猜想、论证,会计主体这个看似简单而理解又有些困难的问题,就可以被学生解决了。其次,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探究赋予了学生积极、主动和创造性,学生通过独立、深入地思考,从而提出属于自己的观点。如在讲授“账户分类与结构”时,学生发现教材中的结论是“固定资产”与“累计折旧”账户同属资产类账户,因此学生提出质疑:资产类账户结构借增贷减,而累计折旧既然属于资产类账户,那么,第一,它为什么贷增借减?第二,它的结构显然与负债类账户结构相同,为什么不把它列为负债类账户?笔者并没有简单地为学生下结论,而是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第一,负债含义是什么?第二,资产类账户结构是如何表达的?第三,累计折旧账户按用途结构划分又可称为什么账户?学生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归纳、综合等一系列自主探究过程得出结论:累计折旧是具有资产类和调整账户双重身份的账户,它是固定资产的备抵账户,它与被调整账户“固定资产”的记账方向正好相反,所以从资产账户结构与负债含义来分析,累计折旧是属于资产类账户是毫无疑问的。以问题为导向,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再次提出问题,然后再解决问题,这样就使整个学习过程通过探索而获得发展。另外,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中职学生所处的年龄层次受到思维水平的限制,在认知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往往比较容易发现他人行为上的一些问题,而缺乏对自己行为正确的自我判断。因此,在教学上注意加强了学生的合作式学习方式,尽量让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自主地解决问题,在讨论过程中的思维碰撞、组织交流能很有效地解决问题。比如,在教授“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平衡公式时,学生对此公式又称“会计恒等式”提出质疑,原因是企业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是各种各样的当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三个会计基本要素在数量上发生增减变化后,它会不会打破这个平衡关系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讨论氛围非常热烈。学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有的列举了资产与权益同时增加的经济业务,双方以等额增加,仍然保持了平衡关系;有的列举了资产与权益同时减少的经济业务,双方以等额减少,平衡关系仍然保持;还有的列举了资产之间有增有减,权益之间有增有减的经济业务,总额不变,显而易见平衡关系仍然成立。学生间通过合作交流,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互相得到启发,共同获得提高。

(五)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应用中学习

基础会计课程具有实践性较强而理论比较抽象的特点,对于初学者,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从未参加过会计工作的学生来说,更是难以理解和掌握。因此,学生在理解了会计核算基本方法后,教师要注重联系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积累的生活经验和会计知识,让学生直接参加各种会计模拟活动,参与各种各样的会计实践。这种实践可以是在学校模拟会计工作,也可以直接到社会上见习会计工作。如笔者在讲授“资产负债表”时,就运用了“实际模拟法”进行教学。根据公司提供的一套2007年12月发生的经济业务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在指导下让学生亲自制作资产负债表。通过学习操作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使学生对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从理性认识又回到了感性认识,提高了他们对学习基础会计的兴趣。在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后笔者又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技能培训课程的学习,通过“基础会计学模拟实验”,对凭证、账簿、报表等账务处理程序有了更进一步的理性认识。所以,笔者认为在学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时,指导学生通过做模拟实验,掌握会计凭证的填制,账簿登记,编制报表的具体操作方法,更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样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既能通过实践去理解所学到的知识,又能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反复的学习与实践,更有助于学生对基础会计课程深入的学习和掌握,从而对会计这一职业领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大家,通过学生间相互点评,让他们都有展示自我,获得成功的平台。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和收获的喜悦,有助于他们重新获得学习专业课的信心和勇气。

三、结语

第4篇

会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与会计基础工作开展水平的高低成正比。在当前各个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中,缺乏相应的工作责任性和工作积极性,严重影响了企业会计工作的开展情况。其主要表现在:对企业会计进行核算时,常常少提固定资产或者不计提固定资产的数量,并且不清楚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同时,对一些已经报废的固定资产长时间财务挂账策略,从而影响了会计基础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基于内部控制视角下会计基础工作的发展完善策略

1.构建规范的内部控制环境,提高会计管理水平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内部控制环境对企业职工控制其他要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推动企业会计基础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其中内部控制环境主要包括企业管理者的态度、企业工作员工的工作能力、企业发展文化、企业发展法律法规等内容。因此,为了促使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更好的开展,便需要从培养高素质人才,创建良好企业发展文化等多个方面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2.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机制,促进会计基础工作顺利开展在开展会计基础工作的过程中,风险评估是管理者辨别风险,并采取相应控制措施来控制风险的一种行为。其中会计基础风险评估机制主要包括:因误报会计信息是否准确真实、各项账目是否与实际情况一致、会计基础工作是否混乱。因此,在内部控制视角下,为了有效提高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水平,便需要具备良好的风险意识,强化各个风险点控制,从而构建起良好的风险评估机制和完善的风险防御系统。同时,还应该采取正确的风险识别手段、风险分析措施、风险评估策略和风险预警机制等手段,全面强化现代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风险防范和控制。

3.强化企业内部会计信息沟通,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通过不断强化企业内部会计信息沟通交流,有利于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及时了解企业各项经济信息,并及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确保企业内部会计信息准确可靠。因此,在内部控制视角下发展和完善会计基础工作,便需要加强各个部门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帮助企业会计工作人员更加全面了解各个工作岗位的职责。其中主要包括:如何及时传递会计信息、如何应对上级突况等,这样有利于增强企业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促使企业会计基础工作顺利开展。

4.加强会计工作人员培训,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为了更好的发展和完善内部控制视角下的会计基础工作,便需要加强会计工作人员培训,有效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企业管理者应该充分认识到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切实转变以前重生产、轻管理的思想理念,从而促进内部控制视角下会计基础工作顺利开展。

三、结论

第5篇

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学生学习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对于初学者来讲,会发现一下子有很多的新知识扑面而来,有些应接不暇,这些新的知识需要经常性的巩固和运用才能达到真正的掌握。在这些知识中有些是需要大量举例说明的。例如,对于原始凭证的审核。教材中只是一页的内容,可是这些知识既是后续课程知识的基础,也是学生毕业后从事实务工作的内容。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枯燥,而要求学生机械的背诵并不能使得学生很好的理解,难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学生面对种类繁多的凭证和具体的经济业务还是会出现不知所措的感觉。此外,还有些知识是需要现场演示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的。例如,凭证的装订与传递,教材中只是简单的几句话,但学生却需要学会动手操作完成。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班级人数众多,现场演示的效果也会降低。而教师的正常教学安排决定了不可能在某一个知识点停留过多的时间,不会反复重新讲解同一知识点。微课的出现极好的解决了对这类知识的教学困境。教师可以把原始凭证审核的内容配合实务操作中常见的错误凭证范例录制成视频留给学生观看。形象直观的使学生了解规范是什么,什么是不正确的凭证。结合课后讨论,使学生掌握对于错误凭证的处理,使理论与实际更好地结合。同理,教师将凭证装订与传递的流程拍制成视频资料,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时间观看,也可以放大后近距离从不同角度观看如何操作装订机,如何填制凭证封面。学习效果远优于简单的传统讲授结合课件教学。类似的可以使用微课教学的基础会计知识点还有很多,例如凭证及账簿填写、凭证及账簿装订、真假凭证的辨别等等。微课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运用插图、照片和视频表现出良好的亲和力、专业性。但是微课教学方式的应用并不意味着放弃传统教学方式,而是将两者相结合,相互弥补对方的不足。此外,微课的教授要求在短时间内围绕一个中心开展讲授,因此在罗列论据和列举实例方面就要求精而简了,为此在举例时就要做充分的考虑,力求论据的充分,准确,无歧义。

二、微课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在当今网络时代信息时代,学生们越来越习惯碎片化的阅读方式。这种方式灵活便捷,学生可以通过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实现实时学习,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选择性的学习。自由的掌控,实现反复学习或有针对性的学习,因而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了一种变被动为主导、新颖的学习方式。与此同时,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方向,有针对性的选择相关课程微课教学内容开展学习,感受不同教师的教学魅力并开拓自己学习的宽度和广度。

2、实现教师资源共享教师的交流与学多是通过研讨与观摩实现的,微课教学模式的出现打破了对于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不同高校的教师可以借助微课实现在线的观摩与探讨。相关课程也可以借鉴其他教师的微课内容帮助学生简单的回顾以前的知识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开展教学。实现共同进步,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的目的,真正的实现“微共享”。此外,相关课程的教师还可以将各自的微课内容共享后,形成一个具有大量视频信息的数据库,教师根据自己需要了解的相应知识点或想与之交流的教师,即可以搜索查找实现在线交流与观摩,既方便快捷又节约了相互的时间和成本。

3、更好的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微课的课时一般比较短,教学材料集中在某一个或几个知识点,但是微课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设计的活动可以很好的与现实相关。例如联系具体会计核算流程,还原知识点到具体会计业务情景中,模拟实际经济业务等。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触,设身处地的思考。不是将知识孤立起来,而是让知识回归到现实的情境之中;不是简单的将多媒体技术整合到课堂教学中,而是将学习回归到生活中,让情境激发感染学生积极的思考,努力应对去解决问题。

4、优化教学效果微课虽然短小,但是每一次课程都会集中一个知识点细致的讲解,重点突出、没有冗余信息。教师可以根据课程需要将重点、难点知识采用微课教学,也可以配合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对这一知识点充分的掌握。即使课堂中学生没有理解该知识点,也可以随时根据自己需要反复观看,使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能够很好的消化吸收,并在此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微课教学内容中,也会包含其他学生对教师提出问题的回答,以及同学们个人观点的陈述,这些信息也会有助于观看微课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实现稳中求进,在积累中增长自己的知识,起到了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在基础会计实践教学环节中,也可以通过播放微课内容辅助教学,将教师从单纯的讲解中解放出来。学生可以跟随视频开展操作,而教师则可以在从事实践活动的学生周围为他们答疑解惑,具体指导。

三、结语

第6篇

强化内部审计是所有成长型民营企业家的当务之急,成功的民营企业已不满足于内部审计常规性的工作内容,管理审计发挥着其他管理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应用基础前提包括,明确管理审计的实质目标、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必要的审计程序和标准及特殊的技术方法。

管理审计的实质目标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建立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过程,从内审机构的行政隶属关系、工作职责权限、工作内容和范围、审计效果等重要方面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实验”过程,在这个艰难的发展过程中,内部审计和民营企业家终于确立了民营企业设立内部审计的目标就是增加企业效益和提高工作效率。

效益和效率可以理解为绩效,它来自于过程。企业的运营过程就是一根完整的循序不断的链条,只有健康、高速运转,过程才能确保创造绩效。而过程控制本身是管理职能,不是内部审计的职责,管理审计要求内部审计介入管理又不参与管理,事实上很难严格做到。在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就是医院里的专职外科门诊大夫,仅限于验病开方,不兼卖药品和参与手术开刀,以发现风险和转移风险为己任。内部审计找准切入点和摆正这个位置有三个必要条件应同时具备。第一,高度独立的体制。最适合国情的内部审计机构应直接受企业的董事长领导,特点是确保独立性和有效性。第二,内部审计机构应确保有能力履行内部审计职责。第三,能够实现审计目标——增加效益,提高机构工作效率。

基本条件和主要内容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较大且具杂乱感。这是由企业高层高度信任或直接授权所造成的。一般情况下,常规审计很难进入规范化审计程序,企业高层也不关心你内部审计的工作过程,只问结果。这是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特点。但就管理审计而言,没有明确的审计对象和开展内部审计的基本条件,搞管理审计很难操作。一方面很难跳出常规财务审计的圈子,另一方面内部审计很难开创新局面。因此开展管理审计必须解决以下审计环境问题。

1、管理审计面对的是各级职业经理人,其优秀素质的集中表现是较强的管理意识和较高的工作效率。主观上理解、关心、支持内部审计的时间成本不会过高,工作沟通、配合、减少和解决矛盾都能在一个平台上顺利进行。

2、经营目标和考核认证标准明确。民营企业在经营上具有灵活性。这是因为市场影响企业的生存决定的,在企业内部无论哪个主管、部门、负责人、总经理、总裁都有明确的责任目标和详尽的考核认证办法。但是,这种目标和考核认证之间有没有冲突,考核是否独立、严格进行,有无共同利益在里面是企业所有者最关心的,内部审计职能的实现是解决企业高层最关心问题的最好途径。

3、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并不断得到修正。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因企业文化和发展规模的不同而存在差别。一般情况下都能围绕企业效益来制定。但最容易被职业经理人“遗忘”也是企业所有者最关心的问题是内控制度均缺乏“违约条款”或制度轻描淡写没有责任承担者,不具操作性,出了问题或矛盾找不到文字上的东西,往往找不到责任人。这说明制度本身有问题。这是民营企业家最不愿看到的事情。内控制度的不完善就是没有压力,这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效益和机构的工作效率。那么与生产、经营、管理相匹配的内部控制制度这根链条是否健全,有无死节、坏节、环节链是否有隐患和风险仅靠企业家一人是顾及不到的,靠各“环节”汇报仍存在报喜不报忧之嫌。管理审计的介入就不同了,因为内部审计与运营无直接利益关系,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符合性测试以及从各种调度会、协调会、总经理办公会、总裁办公会、董事会议上反映出来的各种矛盾、冲突、脱节、扯皮等负面信息均能发现内部控制制度的盲区和盲点。个别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不作为暴露无疑。

4、要有良好的企业文化。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的核心是职工的凝聚力,内容包括生存观、责任感、归宿感、诚信和企业发展理念。民营企业发展的关键首先是老板,其次是能从内心彻底认同该企业文化的合格的称职的具备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团队。以诚信为前提的充分授权激发出创新的动力,使各级职业经理人时刻铭记民营企业赋予自己的职责和义务。职业经理人要想在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具备勇于承担责任的能力和付出对企业忠诚的代价。

5、要有科学的内部审计标准。管理审计实现最终目的的途径是通过独立的评价活动来完成的。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内部审计要制定重点审计项目的审计标准。主要包括采购成本审计标准、有效生产成本审计标准、资金预算审计标准、应收账款审计标准、特殊风险审计标准、部门尽责程度审计标准等。

计划、实施与报告

管理审计必须制定计划。审计计划应尽可能编制详细。经高层批准的审计计划是来自民营企业的最高指示,应该全部

落实。

1、突出重点。管理审计计划编制前应尽力争取企业高层,尤其是董事长本人明确(或暗示)的重点风险领域,并将之列为重点对象,切忌自作主张确定非必要重点,即浪费审计资源又劳而无功。

2、明确目标。就是施实管理审计要达到什么目的?审计报告要揭示和反映问题的原因及责任是什么?目标必须具体,不能似是而非。

3、确定工作范围。管理审计范围的确定要看被审计对象的信息系统或企业高层所要求的审查深度来定,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重点审计对象的内控制度是否健全?已有的制度是否被有效执行?重要职能部门的工作绩效怎样?

(2)财务和经营管理信息资料的真实性。

(3)对重点审计对象的考核评价、兑现利益是哪个部门进行的?有无利益关系或职责关联相容关系?

(4)经营者(或项目)的责任经济目标是否完成,薪资、奖惩是否按规定执行。

实施审计。实施审计的过程就是内部审计机构代表企业所有者对审计对象就审目标进行测试、评估、认证的过程。

报告结果。民营企业管理审计报告最好直接报告给董事长,因为民营企业(非上市公司)90%以上股权或资本都是董事长直接或间接所有。如果董事长认为有必要让董事会或总裁办公会重视这份报告,可建议董事长已批转报告的方式周知或举行小范围审计听证会。管理审计报告的格式不宜统一。根据审计计划或高层指派就某一项目或某一部门进行审计,报告的重点是明确肯定或明确否定审计对象的风险。突出效益、效率影响,明确原因和责任承担者,并从内部审计角度提出可操作性审计意见。

审计标准与技术方法

由于内部管理审计建立起来的审计标准不同,其审计的技术方法也存在很大差异。效益标准和效率标准的建立是民营企业从职业经理人量化了的任务指标和部门职责两大平台所构成,是确保企业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管理审计的介入就是通过独特的方法向企业高层提供独立的客观保证,从而增加企业价值并提高机构运作的效率。

管理审计的标准和技术方法一般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采购成本的审计标准

1、采购计划标准。从内部审计掌握的信息资源中,审查目标期内的采购计划总成本是否超过产业公司目标期的生产计划期内总成本,生产计划总成本是否超过营销公司同期销售目标所需成本。根据各品种的单位成本逐一审核并加权计算采购总成本,扣减有效库存后编制当期必购物资计划和采购预算即可作为管理审计的标准。

2、比价标准。民营企业确定供货商是同过比质比价来进行的。比价会议应该有内部审计人员的参与并在会议决议上签字负责。报价、比价过程一般在互联网或各自局域网上进行。原则为随行就市同质优价,老客户与新客户机会均等一视同仁。供货合同必须报内部审计部门就采购数量、价格、结算办法、付款方式和违约条款等内容进行审核通过方可盖章生效。

3、无效库存标准。所有采购物料均设立库存时限和不合格物料追究制度。库存超限或不合格物料一律视为无效库存,计算损失成本和货币的时间价值,落实责任部门和责任承担者。实行责任上划,连带追究制度,即下级责任上级主管负责并与考核、奖惩挂钩。上级承担责任后追究连带责任是其职权范围内的事。

4、调整计划标准。市场决定企业生存,民营企业的经营政策有不确定性特点,对审计标准的及时调整必须加强。平衡和解决经营政策变化与内控目标的矛盾关键在于决策信息系统的快速反馈。管理审计要凭借总裁会议、董事会决议信息将不确定因素加以分析及时调整审计计划和审计标准,以免提供非有效信息,人为制造矛盾。

二、有效成本审计标准。民营企业发展到集团化阶段,随着引进先进设备和管理经验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一般情况下,大批量的订单生产基本上都形成了标准成本定额,为管理审计解剖生产成本提供了基础。管理审计认为生产成本应区分为有效成本和非有效成本。大批量生产产品开工的第一天。综合部门就知道批量产品的标准成本(直接材料、人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总额。这为管理审计的介入创造了切入点和审计标准。批量产品全部完工或控制期末应产出未产生(废品损失)的原因、数额就是审计对象,是什么原因?应明确到班组、个人;产出来的产品经检验为不合格不能销售的产品也必须明确责任;已产出的合格产品在成品库超限存放占用资金的原因是什么,哪个部门或哪个责任人对此应承担责任必须明确。问题的原因要区分主客观因素。主观原因必须处罚。客观原因的背后是否存在职责不清,内控制度衔接有问题,部门之间扯皮等情况。比如设备出了问题应该找出是动力部门问题还是车间操作问

题还是维修部门的问题。责任无法落实的,要将损失量化后视同非有效成本上划到连带部门的共同上级管理责任人,并由其承担责任。

三、资金预算审计标准。民营企业的每一分钱都是老板的私人资本,因此实行资金预算制度非常重要。

1、资金预算必须经企业有权批准人的批准方能执行。

2、经批准了的预算收入是否按规定及时到位,不能到位的原因是什么?谁应对此负责。

3、经批准了的预算支出在资金上是否有数量上的保证,资金调拨环节是否畅通,是否存在预算批准了,而资金到不了位影响生产、经营运转的问题,什么原因,内控制度本身有无漏动,谁应负责任。

4、超预算支出和无预算支出的批准人是谁?有无追加预算的审批手续或最高层授权,内控制度是否还应明确。

四、应收账款的审计标准

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在民营企业有其鲜明的特点。即对所有应收账款设立限额和限时制度。比如对同一经销商所欠货款超过发货总额的10%到合同期满不能划回,或单笔应收账款超过45天不能收回即应视为“坏帐”进行风险管理。凡是进入“坏帐”程序的应收账款不能计算经营业绩并与提成、奖励脱钩,已发放的奖金、提成均应追回。超过发货总额30%超过60天仍不能划回的应收账款记入营销公司期间费用落实责任。

五、尽责程度的审计标准

民营企业招聘和重用人才的标准主要有两方面即诚信和能力。管理审计对各职能部门或其负责人尽责程度的评估认证是站在企业所有者的角度来进行的,其主要形式是设立评估项目打分进行。

1、工作态度。全心全意为企业工作,工作讲实效,服从上级并正确向上级报告,精通业务内容,熟练掌握职务要点,正确领会上级指示并全面执行,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任务。

2、能力。具备独立工作的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岗位创新能力。

3、责任感。任务有排期、工作有计划,预测过失的可能性,并有预防对策,有勇于主动承担责任的实际行动,知错必改。

4、全局观念,不以我为中心,突出部门协调,一切以企业利益为中心,一切为了顾客,一切为了市场。

5、忠诚。对企业忠诚,知恩企业所有者,与企业共存亡。

第7篇

1.课前准备阶段⑴教师教师需要做的最主要的准备工作就是案例的选择,在案例选择的过程中要充分把握以下三个原则:第一、针对性原则。教师在选择案例前要明确想要重点讲解的知识,也就是明确教学目的,根据教学目的有针对性的选择案例;第二、典型性原则。一般同一个会计问题在实际案例中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为了方便学生的理解案例的要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案例。第三、实用性原则。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因此在案例的选择过程中应尽量选择较为基础的、贴近学生实际接触范围的案例。除了要做好案例的选择之外,教师应该事先对所选案例进行全面的分析,以便应对课堂上学生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⑵学生认真阅读教师课前给的教学案例,并进行思考,同时还可以再课前就进行小组讨论,找出不明白的问题,以便在课堂上加以解决。

2.课堂教学阶段⑴教师在课堂中教师首先要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详细的进行案例的介绍。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认真倾听并记录学生找出的问题、解决思路以及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期间可以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单独的指导,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时的进行引导。并在讨论结束后进行总结归纳,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评价,帮助学生解决其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课堂中要注意相似联想法与对比联想法的结合应用,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⑵学生针对案例材料进行认真的思考,在讨论的过程中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疑问,积极的参与到案例的讨论中去。要积极运用已经学到的知识,对于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问题积极寻求老师的指导。认真听取教师对案例的分析与总结归纳。

3.课后思考阶段⑴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评价,客观的分析案例教学的教学成果是否达到预期教学目的。在总结归纳的基础上对下一节课的案例进行合理的调整。⑵学生回顾课前准备阶段的问题与课堂讨论的结果,记录自己在本次案例教学中所学到的观点和思想。

二、如何完善基础会计案例教学

1.设立相关部门进行教学案例的选择与编写工作由基础会计教学案例的选择原则可以看出案例的选择是一项专业性极强且工作量巨大的工作,单单依靠任课教师很难保证案例的数量和质量。学校可以组织专门的人员通过帮助企业开展会计工作,在实际工作中积累大量的案例资料。同时要对不同的案例进行分类以方便案例的选择使用,通常可以将其分为专业综合案例、专业部分案例、相关综合案例三大类。

2.协调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正确处理传统理论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的关系,不并能完全否定理论教学。而是要以案例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达到教学目的。其次,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让学生代替教师发挥课堂知识学习的主导作用。

三、结语

第8篇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的会计专业素养较为淡薄,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无法适应企业财务核算的要求,常常出现财务处理错误或不当的问题。同时会计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素养较低,无法规范的做好企业会计基础工作。

二、提高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有效对策

(一)加强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的力度

对于企业会计基础工作,必须设置专业人员负责,主管部门必须切实履行监督职能。会计基础工作是确保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关键,上级主管部门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承担着重大的监督职责。对于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进行全方位检查,查找出会计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提出修改对策,进一步提高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性。企业主管部门具体工作如下:其一,加大检查力度,使得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更加规范化和常规化,确保内部责任追究制度的公正公开性;其二,高度重视会计负责人员的监督和责任追究工作,引导会计负责人全面承担其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各项职责,在解决各种问题时必须实事求是,坚持公正、公平的原则;其三,保证审计工作顺利进行,积极与审计部门合作,严格执行处罚条例,从而使得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其自身作用。

(二)强化对会计基础工作的认识

高度重视对会计人员会计基础工作的培训,广泛宣传《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使得会计基础工作管理人员好和会计工作人员都能够从思想上加强对会计基础工作的认识,真正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能力。高度重视会计基础工作,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此外,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企业每周组织会计人员参加“会计规范讲坛”,对会计人员进行思想灌输。会计人员不仅需要掌握财务知识,更应该掌握税法、会计法、计算机电算化技术、财务管理、经济学等专业知识,还需要及时掌握本企业的经济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会计基础工作的作用。同时培养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指导会计人员真正懂得爱岗敬业、忠于值守、廉洁奉公、严格执法的职业道德情操的真正含义,采用自我改造和自我约束的方式,尽忠职守,清洁廉明,一旦发现问题立刻汇报上级,不被利益蒙蔽双眼,不断增强自身职业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建立现代化会计管理制度

当前,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不断深入到企业管理过程中,会计管理成为了现代企业管理的重点。会计不仅是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基础,而且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企业需要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包括会计岗位责任制度、财务预算制度、财产清查制度、内部稽核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内部控制制度。

(四)加强信息平台建设

要加快会计电算化和会计网络建设,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使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和分析更加规范,有效克服因手工操作出现的失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避免舞弊行为的发生。建立一套财政部门、人民银行、税务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共享的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任一部门将企业的信息录入后,其他部门均可查阅,解决企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防止企业针对不同的机构报送不同信息的现象,以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

(五)以规范化考核要求为标准指导日常会计基础工作

按照《XX市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指导意见》和相关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标准,逐条检验公司的会计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例如根据管理要求,对类似原始单据需要修正的,责成有关人员重新填制、获取或办理单据修改手续,规范原始凭据的管理;有记账凭证内容不完整情况的,则由制单人员对记账凭证内容进行二次复查,并由凭证审核人员进行审核,对复查审核中发现的遗漏情况及时补正;有会计对账不及时情况的,则在企业内部设立及时进行会计对账提醒机制,这样就有效避免了因工作忙碌可能出现的延误和疏忽;有未按规定附有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情况的,则做到按会计报告要件内容应附尽附,不遗不漏,这样也能使得会计报告的内容充分完整;有未按规定及时移交会计档案的情况的,则根据相应的工作制度在财务、档案等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协作下,对会计档案超期未归档移交情况进行清查,保障会计档案的移交管理工作的完成等等。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