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2-06 19:30:2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基础设施投资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与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不同,其成员主要是国家;与一般的国际会议不同,它设有常设机构并通过经常性的组织活动来实现其基本文件规定的宗旨。
(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区域性的开发性国际金融组织。
除具有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共同特点,它还有以下特性:金融性,它是从事国际金融业务的国际组织;区域性,它是亚洲国家开展基础设施领域国际金融合作的新平台,肩负着优化本地区金融资源配置的使命;专门性,它专门为基础设施领域提供信贷支持和融资便利(而亚洲开发银行的业务范围却涉及农业、基础设施、工业、环境保护、扶贫等多个领域);开发性,它不单纯以盈利为最终目的,而是着眼于推动亚洲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机会均等和安全稳定,它将致力于金额大、期限长、基础性强、收益不确定、风险较高的基础设施项目,而这类业务往往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性金融和私人资本无力或不愿涉足的。
(三)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政府间区域性的开发性国际金融组织,它在金融领域的竞争力将主要来自于它的特殊地位。
以各成员认缴的股本为后盾,通过建立完善的治理结构和健全的运营机制,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可以在国际上获得较高的资信评级,从而能在国际资本市场以较为优惠的条件筹措到大量资金,降低亚洲国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成本,促进亚洲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二、制度设计的原则
笔者认为,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时应遵循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建议按以下几项原则进行制度设计。
(一)互利共赢原则。
互利共赢原则是国际经济法中公平互利原则的体现。实现各国共同利益是国际金融组织治理的本质目的,也是国际经济法治的原动力。只有建立在广泛同意基础上的国际金融组织治理模式及其规则才具有合法依据。在外部关系方面,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借款国间应积极对话,协商求同,寻找合作的基本点,在双方都能接受的条件下确定融资项目。在内部关系方面,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各成员之间不论国家大小和经济发展水平,其利益均应受到尊重,在此基础上通过充分协商寻求各国共同利益最大化。
(二)东道国同意原则。
东道国同意原则是国际经济法中国家经济原则的体现。基础设施行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很强的社会公益属性,它与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的一个最大区别在于基础设施行业是在政府主导下投资,而不是市场主体主导下投资,虽然现在部分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已开始市场化运作,但总体运作一般仍然由政府控制。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经营活动应遵守东道国法律,尊重东道国意愿,符合东道国对本国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的整体规划。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在具体项目的选择和执行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借款国的实际需求和对贷款的吸收能力,注重发挥借款国的项目设计和执行能力,调动借款国参与项目的积极性。即使是由私人资本作为发起人的项目或者借款人是为项目成立的特殊目的公司而非国家,同样也要遵循东道国同意原则,尊重东道国在本国基础设施领域的主导地位。
(三)催化原则。
催化原则是国际经济法中国际合作以谋求发展原则的体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应注重发挥开发性金融组织的催化功能、示范功能和聚集功能,通过金融杠杆撬动和吸引更多金融机构和私人资本参与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不应与商业性金融机构、其他国际金融组织或私人投资者直接竞争,在合理条件下可获得足额政府投入或其他资金支持的项目将不是其业务重点。作为亚洲国家加强区域合作的新平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应当在基础设施投资领域对政府、商业性金融以及私人资本的作用加以补充而非简单重复,从而实现丰富和充实基础设施领域投融资渠道的作用。
(四)可持续原则。
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可能会带来污染、森林面积缩小、耕地退化等问题。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应注重支持具有改善和治理环境效益的项目,并且在项目中不仅要考虑到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纵风险等传统金融风险的控制与防范,还应通过建立可持续的政策体系对项目的环保风险和社会风险等非传统风险加以控制。
三、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与中国
(一)中国应积极倡导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并在该组织中发挥主导作用。
中国一贯重视发展与本地区各国的交流和合作,愿为亚洲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现有国际金融组织多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欧美发达经济体主导建立,这些经济体享有主要发言权。随着国际经济格局的变革和自身经济实力的提升,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理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通过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主动参与国际金融规则的制定,解决本地区基础设施领域的资金需求,推动各国经济发展,维护地区金融稳定,增进亚洲人民福祉。
(二)中国应通过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推动国际金融组织的制度和规则创新,深化国际金融体系改革。
当今世界经济呈多极化趋势,国际金融领域正处于大变革和大调整中,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金融公司、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都在酝酿或实施改革。发达国家影响力相对下降,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地位作用逐渐提升,这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提供了较好的机会。中国在发起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国际经济发展趋势,借鉴国际金融组织最新改革实践,推动制度和规则的创新,构建符合国际金融治理改革方向的新型区域性国际金融组织。建议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制度和规则创新:强调合作性,设计更为合理的表决机制来保障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保持区域开放性,制定公平民主的加入机制和增资规则吸引更多亚洲国家加入基础设施领域区域合作;提升透明度,建立切实可行的内部问责机制确保机构高效运转;注重可持续性,构建完善的可持续政策体系以加强发展中国家成员的能力建设。
(三)中国应通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区域化。
通过平台型实物期权的方法,将传统的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经济评价中漏算、忽略的价值纳入其投资价值评价体系,可在一定程度上更加科学全面认识项目的衍生价值。
一、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平台型增值期权价值
以交通建设项目为例,基础设施项目效益主要有两部分:项目提供的服务取得的直接收益(部分为项目内收益,为投资主体所有;部分转化为消费者剩余);另一部分为项目的外部效益,如因交通项目实施而带来的投资机会(例如土地增值导致的房地产投资),这种依靠交通项目的实施而带来的可能新增投资收益,是运输项目的外部效益,可以视为交通项目的平台型期权。
用实物期权方法,将因项目实施带来的增加投资机会价值纳入项目的价值评价,实质是将从公共项目的“效益计量”转化为“资产价值计量”,这一转化避免了上述复杂的外部效益追溯难题,可将平台型项目增加的投资机会价值追溯给项目的投资者――代表整个国民资产的拥有者的政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经济外部性评价的难题。通过这种平台型期权价值的计量,还可以为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实施后的社会资产管理和管制提供依据。例如公路建设项目的实施使原来不可开采的资源变得可开采,当地矿产资源开采成本的降低,实质上是提高了公路项目受益地区矿产资源的价值,即矿产资源这一国民资产的价值发生了增值。政府作为主导投资者,承担了对这一资产增值机会的费用支付(即承担主导投资),也获得了市场对这一期权的价值承认,即矿产资源开采许可证价值。
因此,采用实物期权的思路评价基础设施项目的期权价值,为确定使用者支付相应费用提供了补偿追溯的依据,例如,基础设施项目的主体受益者是地方,项目的投资来源有中央政府财政支出、地方财政,以及一部分地方集资。后两种投资来源,可以视为基建项目的实物期权的权利金的一部分费用,用以分析地方应当承担部分。
二、基础设施项目实物期权价值的计量方法
Myers(1977)指出的,投资项目的实物期权价值计算中,投资项目未来净现金流折现作为标的资产的价格,投资成本作为期权的执行价格,未来项目的市场波动率做为标的资产的波动率,将以上参数直接代入金融期权的布莱克-舒尔茨期权定价(B―S)模型则可以计算实物期权的价值。这一思路对基础设施项目的平台型期权价值计算的难点在于: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平台型期权涉及的实物资产多是不可交易资产,当然就无法假定其价格变动服从维纳过程。因此解决该实物期权价值确定的核心问题是在标的资产价格不进行连续交易的情况下,如何获得类似B-S模型的相关参数,例如标的资产当前价和波动率等。这方面分解PDE发可以为这一难题提供解决思路。
PDE法是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偏微分方程)的简称,建立随机PDE可以在实物期权价值的变化过程和复制的证券组合的价值变化过程相等。
基础设施项目作为实物期权的标的资产是不可交易的,因此无法直接获得B-S公式所需要的输入参数。但如果可以找出影响项目资产的收益的因素,并建立项目收益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而影响因素是可交易的,则问题则转化为根据影响因素的市场价格、波动率等输入参数,以及其与公共项目价值之间的函数关系,推导公共项目价值所服从的随机过程性质,进而算出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实物期权价值。
如果分解的因素尚不是可交易,则可对其进行进一步分解,并建立相应的函数关系,最终得到可交易资产的随机过程,通过复合函数关系求出公共项目的实物期权价值[4]。
一、指导思想
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紧紧围绕民生搞建设,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整合土地资源与城市资源,盘活城市存量资产,按照“借、管、用、还”一体的原则,多渠道筹措民生建设资金,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滚动发展和良性循环,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部门联动、责权对等的投融资管理体制,为以民生为主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公司组建、职能及组织架构
市城乡基础设施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市城司)注册资本为万元,性质为国有独资公司,市国资公司履行出资人职责。
根据市政府授权,市城司承担以下职能:
(一)投融资职能。负责城乡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投融资工作,负责偿还项目贷款本息。
(二)土地整理职能。负责城市规划范围内土地整理。
(三)建设职能。负责城区城乡基础设施项目及其他项目的建设。
(四)经营职能。经营城市的无形资产和其他优良资产,参与政府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中低收入住房、棚户区改造和其他特许经营项目。
(五)其他职能。
市城司组织架构:
(一)董事会。董事会由3名董事组成,设董事长1名。董事长为公司法定代表人。
(二)监事会。监事会由5名监事组成,设监事会主席1名。
(三)经理层。经理层由3人组成。设总经理1人,副总经理2人。
(四)财务总监1人。
三、资产注入
(一)全市行政事业单位的优良资产;
(二)规划区范围内的存量土地;
(三)财政性货币资金;
(四)其他资金。
四、公司的运行机制
(一)建立融资、偿债机制。
1.该公司根据市政府确定的年度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计划,协同相关部门编制年度融资计划方案,经市政府审批后实施。
2.夯实公司融资平台。将土地收益除按有关政策规定上缴外,其余收益拨入公司滚动运作,增强公司融资、投资和偿债能力。
3.建立偿债准备金制度。偿债准备金用于融资贷款的还本付息,其主要来源为:年度土地纯收益、政府列入预算安排的财政资金、公司纯收益等。偿债准备金额度和归集办法根据不同项目融资需要由公司制订方案,经市政府审批后实施。
(二)建立土地储备经营运作机制。公司通过建立融资、偿债一体化的运行机制,组织进行土地整理。市土地收购储备中心负责土地收购储备,市城司土地整理后,由市国土局依法进行公开出让,公司土地整理成本从土地收益中支付。
一、拓宽社保基金投资领域的必要性
(一)社保基金存量有必要拓宽投资领域。根据2001年度嘉兴市本级社会保障基金决算反映,市本级五项社会保险基金年初余额为24428万元,年末余额为44912万元(其资金分布情况为:经办机构支出户银行存款13139万元,财政专户存款28405万元,暂付款563万元,债券投资3888万元)。从年度社会保险基金存款余额的变化情况看,市本级社会保险基金存款余额已经走出了前几年的下降趋势,并逐年在增加。
根据浙江省财政厅《2001年度养老、失业基金决算情况》通报反映,嘉兴市本级养老保险基金支撑能力为15.1个月,高于全省9.9个月和全市13.4个月的水平。从市本级2001年社会保障基金收支情况分析,在社会保险扩覆不开展的前提下,如果从2001年存量资金中留出15000万元作为2002年的收不抵支部分,留出投资国债和定期存款未到期部分10000万元,还有20000万元可以用于其他投资。
(二)社保基金增值有必要拓宽投资领域。根据2001年度嘉兴市本级社会保障基金决算反映,市本级五项社会保险基金年度利息收入774万元,年综合利率2.23%。从目前我国经济形势分析,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完全淡出前,银行储蓄存款利率的走势预计在三、五年内仍将维持现有水平,目前存货款利率差在加大。
(三)政府资金经营需要拓宽投资领域。目前,政府一方面要通过建立投资性公司向商业银行贷款并以贷款利率支付利息,另一方面则将大量的社会保障基金存入银行,以银行存款利率得到利息。按照现行存贷款三年期年利率进行测算,存款利率3.24%、贷款利率5.76%、差额2.52%,如按5亿元社会保障基金存款进行测算,年基金少收入利息1250万元。
(四)依法参保意识的提高和行政推动力度的加大有必要拓宽投资领域。近年来,省市人大、政府加大了对社会保险工作的领导,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对社会保险工作的管理,用人单位参加社会保险的法制意识,劳动者的维权意识和社会的监督力度,参保单位、参保职工、缴费基数三个不到位的状况正在加强或改善。社会保险参保扩覆工作的开展,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存在的参保企业不到位的状况,使当年社会保险基金达到收支平衡并有结余,使存量资金增加。这就有必要考虑社会保障的投资方向和较大限度增值的问题。
二、拓宽社保基金投资领域的模式选择
笔者认为: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对中央政府而言,选择适宜的模式入市至关重要。从允许将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于股市的国家看,社会保障基金入市的途径为社会保障基金——基金公司——证券市场,即将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于基金公司,再通过基金公司投资于股市。而对地方政府而言,将社会保障基金拓宽投资领域,除按照规定安排好支出所需的资金和购买分配的国债以外,投资于地方政府承担最终兜底责任的社会公益事业发展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切实可行的。一方面,可以增加社会保障基金的增值率;另一方面,可以加快地方社会事业的发展速度,减缓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投资方向可以确定为:市本级的高速公路、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出资部分,高等教育、高中教育的基础性发展项目,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模式,在现行政策制度不作调整的前提下,地方政府可以从以下三种形式中选择:
——委托贷款项目模式。根据商业银行当前的委托贷款制度规定,资金所有者将银行存款指定对象和项目,由商业银行根据规定手续与贷款方和委托方签订三方合同,并由商业银行办理贷款和结算手续,按规定收取手续费,但不承担委托贷款资金风险。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从社保基盘管理本身来说,其资金反映在银行存款科目中,因而不违反国家现行对社保基金管理的制度,同时有利于基金的增值;缺点是银行不承担风险,同时要向银行支付手续费。
——直接投资项目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在众多社会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项目中。选出发展潜力较大且稳定的项目作为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对象,由政府组织对项目的政府责任的论证。对于必须由地方政府承担最后兜底责任的项目,可以确定为社保基金投资方向,由市财政(社保基金管理中心)办理基金投资手续。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在基金增值的同时节约了手续费;缺点是超越了国家现行社保基金投资的范围。
——投资开放式基金模式。开放式基金是指基金规模不固定,基金单位可随时向投资者出售,也可按投资者要求买回的运作方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投资收益高于国债和储蓄、低于股票;缺点是投资风险高于国债和储蓄,同时需支付手续费,而且国家至今末规定可以作为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范围。
笔者认为,上述三种模式比较,选择委托银行贷款模式较为合适。在确保社会保障基金安全的前提下增加了利息收入,同时又不违反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制度。
三、拓宽社保基金投资领域的可行性分析 选择委托银行贷款方式拓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领域,笔者分析是可行的。
——从政策角度分析具有拓宽投资领域的可能。(1)综观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政策,其基金结余的投资方式除储蓄和购买债券外,还有以下几种:一是投资于国家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将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于交通、电力、通讯等社会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其回收期稍长但收益较稳定可靠,既有经济效益,又能兼顾社会效益。二是投资于股票市场。将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于国内或国外股票,以获取股息收益或股票增值。三是投资于不动产及各类贷款,如抵押贷款、商业贷款、住房贷款、个人贷款等。(2)在我国,根据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的通知》规定,“基金结余除根据财政和劳动保险部门商定的、最高不超过国家规定预留的支付费用外,全部用于购买国家发行的特种定向债券和其他种类的国家债券”。而在按照规定购买国家发行的特种定向债券和其他种类的国家债券后,剩余资金则存入银行。
综观上述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方式,按照风险和收益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储蓄、政府债券、基础设施、公司债券、股票和不动产。总的来看,各国对社会保障基余的投资营运都控制得非常严格。储蓄和购买政府债券是所有国家都认可的投资方式,而对基础设施、股票、不动产和贷款等风险大的项目,有的国家是严格禁止的。不过,从一些国家的统计分析来看,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于股票市场的回报率在各项投资项目中是最高的,因此,不少国家对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于股票市场解开禁令。
——从投资对象分析具有拓宽投资领域的空间。“九五”期间,政府对本级范围内通过向商业银行贷款形式,投入40多亿元兴建了大量的社会公益事业和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十五”期间,还投入巨资兴建文化中心、体育中心、杭州湾跨海大桥等社会公益事业和城市、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这些项目的建设,均将逐步到达还贷期和贷款期,而已经建成项目目前尚未具备还贷能力,需由政府财政给予支撑,待建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才能启动,这些因素均给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渠道的拓宽提供了方向。
——按投资项目分析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较高的投资收益。将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于政府承担最后兜底职能的社会公益事业和城市基础设施、交通设施项目,可确保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性。同时,可以增加较多的利息收入,如按照三年期存货款年利率计算,社会保障基金年利率可在目前2.52%的基础上提高到5.58%.如按3亿元资金量进行测算,年度利息收入可从存款的756万元提高到委托贷款的1674万元。
四、拓宽社保基金投资领域的意见
(一)统一思想、确定投向。由市财政局按照嘉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会同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对文体、教育、交通、建设等部门纳入“十一五”规划的项目进行评估,选择提出社会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投资项目,提交市政府决策。
关键词:农村经济;基础设施;投资发展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概述
农村基础设施分为生产性基础设施和非生产性基础设施,其中生产性基础设施大致包括水力、电力、通信、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可以在人们的生活中产生最基础的服务,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这些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基本需求,并对农村生产有明显推动作用;非生产性基础设施主要指在科研、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基础设施。这些非生产性的基础设施对人民的精神生活起到一定丰富作用,对人民的健康具有基础性的保障作用,对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些基础设施显著的推动了农村生产的发展,从而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然而,现阶段大多数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很多地区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备,交通等方面的基础设施有些还没有得到路路畅通的保障。很多地区的医院也没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农村人民只能去省外或者大城市看病就医。这些基础设备的不完善,导致了发展农村经济的道路上出现了重重阻碍。另外,在其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基础设施的投资总量欠缺,基础设施投资的利用率低下,因此,相关部门应对这些产生的问题进行细节分析,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作出及时的合理建议。加快农村发展进程,同时也提高的经济发展水平。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现状
2.1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的形式化
近年来,农村生活发展水平确实有所提高,但是却缺乏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意识。农村地区在很多方面的基础设施还过于薄弱,在这些方面的建设发展遇到了很多困难,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脚步停滞不前,很多基础设施的建设跟不上农业发展的脚步。相关部门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工作开展上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从而,逐步加强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更深度的投入和投资。然而,虽然很多地区已经开始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改善,但是目前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很多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仍然流于形式,认为只是在空旷地区修建一块休闲娱乐广场,并在广场上摆放几个健身器材就是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了,没有从根本上理解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没有将基础设施建设落到实处,与城市地区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2.2基础设施投资的力度不够
现阶段,部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较为落后,没有引起很好的重视,不能够跟上时展的脚步。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更多注重的是工业化、城镇化的整体发展,对待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并没有很好的解决和完善,虽然,相关部门逐渐对此项问题提高了高度重视,意识到这项问题的严重性,但是就近几年的发展情况来看,虽然在农村设施建设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投入,但是相对于农业发展的情况,投入还是不足的,不能够及时的为农业发展提供服务,以及技术支持,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形成的停滞不前的现状。在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中,最根本存在的问题还是农村基础设施环节太过于薄弱,在开展工作中很难从奠定基础方面入手,在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虽然各个方面得到了改善,但还是没办法改变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同时,政府投资不足的情况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政府和相关部分应该加大投资力度和重视程度,才能对现状进行改观。
2.3基础设施内部结构失衡
由于我国起步发展阶段较为注重工业,实施了工业化战略,使得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现如今,政府部门已经意识到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2.4基础设施投入资金管理问题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具有长期性的投资工程,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使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上产生了问题,目前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是很高,家庭收入较低,如果在他们中间融资这是很不现实的做法,所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多数都取决于政府的支持,很多殷实的家庭,能够有能力投资于农村基础建设的家庭,因为国家在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规定没有很明确,所以他们没有选择进行这种长期投资,因为这种长期投资时间长,回报不明显,也就打消了民间投资的积极性,政府就成为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唯一一个投资主体,在投资的过程中,由于政府在制定招商引资政策往往会考虑诸多因素,导致融资和引资工作进程缓慢,最终无法实现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高效率建设。使用于农村基础建设的资金利用率过低。在长期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中,在这一方面的财政支出也逐渐增加,但是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很多基础设施需要大量的资金也才会得到微弱的提升,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资金的利用率低下,不能够得到很显著的进步。与此同时,政府很多人员借此机会从中获取利益,利用这部分资金挪为己用,不能够很好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扰乱了基础设施建设的秩序,资本的介入使得资金投入缺乏整体规划,逐利效应使得资金无法配置到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领域,最终无法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3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经济
在融资方面拓宽融资渠道,增加融资的福利项目,使人们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努力为农村建设添砖加瓦。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内部结构上进行合理调整,争取全面发展,避免个别基础设施不足的情况。加强政府的投资力度,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提高农村人民和其他企业的积极性,制定相关制度,为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顺利发展努力做到最好。通过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加大,使农业生产成本降低,基础设施的生产条件和公共服务得到改善,进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如对农村公路、水库的投入和利用等,所以说基础设施能够使广大农民的成本降低,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工程,在每一次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过程中都需要技术的不断更新,不能够使用一次技术更新就永久使用,应该长期的进行设备更新。而且,相较于短期的基础建设投资,长期的基础设施投资对长期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更加明显,所以,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进行长期的投资建设,从而推动的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目的不仅仅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为农村人民提供更优质的生活服务,为农村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奠定更殷实的基础,为人民的生活增加了基础设施建设,使人民生活中问题解决的方法更加便捷。所以,农村基础设施具有着公共性和社会性,目的是为人民提供优质服务,同时农村基础设施是为大家所共用的,杜绝私有、占用的情况,所以不能为个人自用,公共设施为大家所拥有,改善人民的生活。
4结束语
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在发展国家经济的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当加大投资力度,政府机构在建设的过程中也应给予大力支持。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的幸福感提升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国家经济发展建设中,因此,相关部门要努力建设好农村基础设施,为农村人民提供优质服务,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作者:李云雅 单位:镇平县农村合作经济管理指导中心
参考文献:
[1]孙辉.浅析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路[J].中国农业信息,2012(13):85.
关键词:基础设施投资 经济增长 拉动作用
经济增长是人民生活的基础条件,决定着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而基础设施投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经济的增长。基础设施较良好的企业,不仅能提高生产的效率、降低生产的成本,还能改善消费及投资的环境,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给社会,合理的带动地区产业化结构经济的升级,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进而有效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一、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近几年来,基础设施投资的重要性在中国经济中日益增长,基础设施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的经济增长。尤其在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为了应对经济下滑的风险,中国实施了积极政财的政策,大力加强了基础设施投资。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基础设施投资也得到大幅度的加强和发展。因此,基础设施投资成了宏观调控及微观投资双层面的问题。基础设施投资还具有乘数效应,能带来多于投资额数倍的国民收入,这种效应,可以将基础设施自身变成一个产业,利用自身的发展来带动经济及社会就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还增加了许多的就业机会,降低社会失业率。所以,为了国民经济的增长,政府必须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让基础设施建设更好的推动国民经济发展。
二、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一)经济的供给效应
经济供给效应,就是经济增长受到基础设施投资影响而产生的。扩大基础设施投资的规模,提高了企业各部门生产的能力及服务水平,带动了经济增长。如,近年来,中国在运输、供水、电信电力等设施方面的大力投入,使中国国内人均生产总值不断的提升。
(二)降低经济活动成本
加强基础设施投入,降低了缓慢的经济发展中高要求成本投入的标准,提高了劳动生产的效率。在交易活动的环节中,基础设施的投入促进了交易成功率及交易成本的费用。如,加大交通运输与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可减少生产和交易环节带来的沟通障碍,创造低成本的交易渠道让产品进行跨区交易。
(三)完善产品交易环境
在有关交通运输及通讯联络等方面,基础设施的投入可以改善交易环境,给贸易的发展及物流奠定了周转能力的基础。基础设施的大力投资还激发着地区间的产品贸易,让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使贸易变得更加专业化。
三、对基础设施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展望
(一)科学规划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相关的经济学识的范围中,社会的生活及生产都与基础设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需要根据地区经济的发展规律,再结合生活及生产的需求,开展科学规划及统一论证,并调整好各项资源间的关系,避免建设重复带来社会资源浪费的问题。基础设施投资提升了规模划基础设施建设的效益水平,以达到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加大力度投资基础设施
现代经济的发展支持氛围是由基础设施形成的,是社会潜在的生产力。如,对高速路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能方便地区间的经济往来。电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可创造足够的电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水利资源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可生产足够的水资源提供给社会生活及生产。污水处理及垃圾处理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可以让社会经济环境实行自行保护,降低环境的严重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问题。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是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中所需要的,直接影响着社会生产效率及财富创造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动力。
(三)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
城市、乡镇统一发展,在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当前,不管是公路设施还是电网改造工程的方面,城市和农村在相关建设方面都存在相对较大的差距,相对来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更加落后。所以,为了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城乡的经济更快的走上发展轨道,就必需大力投资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期运用农村的基础设施,改进农村生产、生活发展的基本条件,调整城乡产业的整个结构。
(四)进行基础设施中融资体制的改革
没有经营性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如,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其建设权利应该由政府掌握,这样才能最大化实现社会的经济效益。政府要从正确的经营者角度,对基础设施的融资体制实行合理化改革,提高政府预算中基础设施的投资数额,加强基础设施投资的数量及质量供给。相关的政府须尽快的完善或者建设基础设施的融资机制。如,从基础设施的融资机制模式较为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将其先进模式借鉴过来。运用基础设施的项目融资,来减轻政府在资金方面所存在的部分压力,从而让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更好的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最优质的服务。项目融资中,政府可以让基础设施建设资产作为贷款的抵押物品,再运用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经营中得到的盈利来偿还。从而让基本设施以市场经营化的角度进行经营,使基础设施创造社会经济财富的能力发挥出来,为政府在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方面树立信心。
四、结束语
总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经济的增长,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扩大,推动了企业各部门生产的能力及服务水平的发展。降低了大部分经济活动的成本,改善了一定程度上产品交易的环境,使产品贸易往更加专业的方向发展。同时,还为产业化的结构升级创造了有利条件,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增长机会。因此,有关政府需要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所投入的资金得以更高效的使用。并在农村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方面加大投资力度,让其与改良后的基础设施融资机制相配合,让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更完善的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服务,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王文利.试论基础设施投资对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J].甘肃社会科学,2012
关键词:基础设施投资;人均可支配收入;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
引言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世界性经济金融危机,已经对中国各方面产生了显著的消极影响,如企就业形势严峻,失业率上升,居民收入下降等。可以说,金融危机对社会各阶层收入与财富的积累产生了极大的负面效果(朱玲、金成武,2009)[1]。为了防止这种环境对中国经济产生的消极影响,政府采取的是由前期稳健的财政政策转变为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各种的措施来提高居民的收入和消费能力,扩大内需。政府基础设施投资支出是政府投资性支出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一直被各国政府视为实现社会公平、弥合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金融危机时中国出台了十项措施,到2010年底将陆续增加4万亿的财政支出,大部分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巨额的资金投入,目的之一就是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由于政府的财政支出的结构、范围和受益对象不同,对社会公平、社会福利状况和收入分配的作用也不同(Ravallion,2009)[2]。于是,认清政府基础设施投资支出与居民收入关系的研究才显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学术界通过实证比较财政支出和居民收入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而更多关注的是城乡收入差距与财政支出结构的相关研究以及积极的财政政策对社会产生的影响。Aaron 和 McGuire(1970)[3]基于个人效用函数的方法分析了美国20世纪60年代初期财政支出和收入关系的研究。他们得出本时期财政支出的分配是不合理的,因为经过研究,再分配政策把中等收入家庭的收入转移到了富裕家庭和穷人手中。朱柏铭和车琰(2010)[4]利用中国1978—2006年的数据研究居民收入对财政支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长期内,基础设施需求和国防安全需求随着居民收入增长趋于稳定;短期内,文化教育支出需求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而增加。而本文将采用1980—2009年相关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的建立来分析政府基础设施投资支出与城镇居民收入的关系,为政府政策制定者提供合理、有效的建议。
一、变量选取、模型设定和数据来源
本文在变量的数据选取上,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代表城镇居民收入,用变量Y表示;政府基础设施投资支出用每年的支出总额来代表,并用变量X 表示。具体变量的含义范围如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主要是城镇居民能够自由支配的收入,就是从居民总收入中扣除了缴纳给国家的各项税费和各项社会保险后余下的收入;政府基础设施投资支出主要指用于保障性住房、社会事业建设、灾后恢复重建和铁路、公路、机场和港口等设施方面的投资支出。
为了考察政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政府基础设施投资支出的关系,我们选取X为解释变量,Y作为被解释变量。同时,为了消除时间序列数据的自相关性和数据的大幅度波动,模型设定过程中我们将采用对数的形式,这样也不影响原数据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另外,在van de Walle(2004)[5]对越南公共安全网的实证研究所建立的复合函数基础上,我们提取了公共转移和消费两个变量,而收入的多少又决定着消费需求的大小。所以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建立的双对数模型如式(1):
lnY = α+ βlnX + ε(1)
其中,α为常数项,β为lnХ的系数,ε为随机误差项。
本文中用于研究的1980—1989年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0)》,1990—2008年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9)》,2009年的数据来自2010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公布的数据。
二、实证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在进行协整检验之前,由于时间序列数据大都具有非平稳性,容易产生“伪回归”现象,所以要先进行单位根检验,也就是数据的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最常用的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检验方法,通过Eviews3.1软件分析得出的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变量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注:(1)D表示一阶差分,(2)** 表示显著水平为10%,* 表示显著水平为5%。
由变量数据的平稳性检验可知,lnY和lnX都是不平稳的,但两个序列的一阶差分数据是平稳的,所以它们是一阶单整序列,可能存在一定的协整关系,可以继续分析。
(二)协整关系检验
通过单位根检验的分析,两变量之间可能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于是接下来对它们进行协整(Cointegration)检验。对协整关系的检验与估计,本文采用Engle和 Grangle(1987)提出的EG两步法[6],即第一步建立变量间长期均衡的回归方程,第二步对方程模型中的残差序列做单位根检验。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首先,采用OLS(Ordinary Least Square)回归分析法对两变量进行回归,结果得到的协整方程如式(2):
lnY=0.5118+1.0662lnX (2)
(0.9945)(14.6628)
R2=0.8848 DW=0.7672
括号里的数字代表的是对应系数的t统计值。
其次,对协整方程中的残差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残差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注:Et表示残差序列,* 表示显著水平为5%。
可以看到,在显著水平为5%时,Et序列是平稳的。这表明方程式(2)不是伪回归,lnY与lnX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也就是说政府基础设施投资支出的不断增加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长,两者具有长期稳定的平衡关系。
(三)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通过协整关系分析,我们知道政府基础设施投资支出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具有长期的平衡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是否具有另外一种关系——因果关系,也就是说是政府基础设施投资支出的增加促进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还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促进了政府基础设施投资支出的增加,这时候就要通过因果关系检验来证明。本文选用Granger在1969年提出的通过时间序列具有的可观测性来分析的一种方法[7],即若A变化能引起B变化,则A变化是发生在B变化之前的。所以此检验的关键在于滞后期的选择,因为滞后期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有所不同。根据赤池信息准则(AIC)最小化准则,我们选取的滞后期为6、7、8、9阶,结果(见表3)。
从表中分析得出,当我们选择的滞后期为8阶时,拒绝LNX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Y 的虚无假设,P值的大小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5%时的检验,此时说明政府基础设施投资支出变动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动的Granger原因,即政府基础设施投资支出的增加会引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另外,当滞后期为6、7、8、9阶时,都接受LNY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X的虚无假设,说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是政府基础设施投资支出的Granger原因。
(四)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由于通过协整检验简单差分不一定能解决非平稳时间序列所遇到的全部问题,所以要进行误差修正。误差修正模型就是将误差修正项看做一个解释变量,连同其他反映短期波动的解释变量一起,建立短期模型(李子奈,2000)[8]。本文将残差序列Et作为误差修正项,与政府基础设施投资支出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两个变量的差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建立误差修正模型,用于说明变量差分项表现出的短期波动。根据分析结果,可建立的修正模型如式(3):
lnYt=0.0656lnXt + 0.9185lnYt-1 - 0.0365Et-1 (3)
(0.9800) (11.2459)(-1.4727)
Likelihood=46.5370 AIC=-3.1098 SC=-2.9670
括号里的数字代表的是对应系数的t统计值。可见,AIC、SC的值都比较小,变量的整体拟合优度也比较好。从模型中分析得知,lnXt的系数是0.0656。说明短期内政府基础设施投资支出每变化1%,本期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就会同方向变化0.0656%,也说明在短期内,支出的增加对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是很明显。同理,在本期政府基础设施投资支出不变的情况下,上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化1%,本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就会同方向变化0.9185%,也说明了收入在一定时期内是具有刚性的。另外,误差修正项系数为负数,符合反向修正机制,说明长期均衡关系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具有修正作用,由于系数是0.0365,也说明修正作用并不是十分显著。
结论分析及政策建议
本文从政府基础设施投资支出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两个变量进行讨论,采用了1980—2009年政府相关时间序列数据,利用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以及误差修正模型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及建议如下:(1)从协整检验模型结果分析表明,所选时间序列数据的一阶差分是平稳的,且政府基础设施投资支出每增加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就会同方向增加1.0662%,说明两者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的同时,政府基础设施投资支出的增加会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中分析,当我们选择滞后期为8阶时,得出政府基础设施投资支出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Granger原因(反向关系不成立),于是印证了基础设施支出对收入的显著促进作用。所以,政府应连续逐年增加政府基础设施投资支出数额,保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可持续增长。但并不是说一年内增加的政府基础设施投资支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就能在一年内立即增长,它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实现与政府基础设施投资支出均衡的状态。另外还要求政府优化政府基础设施投资支出结构,使其支出更多的转移到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上,变相提高其收入。(2)从误差修正模型的结果来看,短期内,本期的人均收入水平在本期的政府基础设施投资支出和上期的收入水平之间相比,更多的依赖于上期的收入水平(0.9185>0.0656)。因此,短期内政府不可过多的增加政府基础设施投资支出,尽管长期均衡关系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具有修正作用,但作用并不是十分显著,若实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幅度小于通货膨胀的增长幅度,这时候短期政府基础设施投资支出的剧增很可能会引发通货膨胀。
参考文献:
[1]朱玲,金成武.中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与金融危机应对[J].管理世界,2009,(3):63-71.
[2]Ravallion,M. Are There Lessons for Africa from China’s Success Against Poverty[J].World Development,2009,(37):303-313.
[3]Aaron,A.and McGuire,M.C.Benefits and burdens of government expenditure[J].Econometrica,1970,(6):919.
[4]朱柏铭,车琰.居民收入增长对公共支出的需求变动分析——基于中国1978—2006年数据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0,(4):28-32.
[5]Vn de Walle.Testing Vietnam’s public safety net[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4,(32).
[6]Engle,R.F.and Granger,C.W.J.Cointegration and Error Correction:Representation,Estimation and Tesring[J].Econometrica,1987,(55).
【关键词】 基础设施;投资市场化;社会资本
一、基础设施的经济学属性分析
迄今为止,基础设施还没有统一公认的规范定义。根据《经济百科全书》、《1994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等认为: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如果按用途来分,基础设施可分为经济类基础设施与社会类基础设施。所提到的基础设施概念是综合、广义的基础设施,由于社会类基础设施更多具备公共物品属性,故提到的更多是指经济类基础设施。
对基础设施经济学属性的讨论可追溯到斯密,其将基础设施作为公共品看待;对其进行规范的经济学讨论却源于萨缪尔森的公共物品理论。基础设施从其产业或行业的角度来看,在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中有以下特性: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大、周期长,具有“不可分性”;基础设施资本流动性差,其经济具有外部性;从基础设施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来看,它是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基础设施具有自然垄断性;从基础设施与社会发展关系上看,具有相互促进作用。这些性质又决定了基础设施项目资金投入大、退出成本高、转移成本高。
基础设施有效供给指最大程度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与社会经济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利用,取决于基础设施供给的补偿机制和供给机制。基础设施供给的补偿机制因基础设施公共产品属性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对纯公共产品性质的基础设施而言,供给的补偿方式只能是税收。对准公共产品性质的基础设施供给的补偿方式可以是税收也可以是使用者收费,纯公共产品性质的基础设施由政府提供,准公共产品性质的基础设施,可以由政府通过市场或由市场来提供。
二、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的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前,基础设施建设由政府包揽,决定权和审批权高度集中,投资资金来源于单一的财政拨款;投资运行靠行政系统和行政手段。从上世纪80年代,国民经济出现了较快发展,对基础设施的需求日渐迫切,建设资金缺口不断扩大,银行贷款开始成为基础设施建设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渠道。从1992年开始,国务院陆续颁布了一系列引导基础设施多元化融资主体和渠道的政策法规,逐步形成中央、地方、企业共同参与的多元投资体制,由此进入我国基础设施多元化融资主体和融资渠道阶段。
目前,我国基础设施经过大规模建设有了大规模的发展,总量水平上了一个台阶。但应看到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供应量不足,水利、基础设施状况还够不上低水平的供需平衡,结构问题愈发凸现。基础设施投资存在着更多的问题,这是分析的重点。
1.基础设施资金投入总量相对不足。基础设施投入资金长期处于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GDP的较低的比重水平上,远远低于国际水平。目前仍然没有达到世界银行在1994年发展报告中推荐的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应占其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例。
2.融资渠道相对狭窄、融资方式相对匮乏。从纵向看,基础设施领域向非政府资金开放,融资渠道逐渐拓宽。总体而言,融资渠道是十分有限,政府资金和国内银行贷款合计总比例,占去绝大部分。从横向看,国际上最常用的投融资渠道,在我国却不畅通。当前,基础设施融资方式存在一种结构性矛盾:从数量上看,我国的融资方式绝对不少,从适应性看,我国的融资方式相对匮乏,相对匮乏的原因在于融资制度。
3.基础设施领域价格决定机制的僵化、单一。政府在制定基础设施产品的价格时,更多的考虑政治和社会目标,较少按经济规律办事。结果导致基础设施的价格既不能准确反映生产成本,又不能准确反映社会需求;既不能对生产形成有效的激励,又不能正确引导消费。
4.基础设施融资市场上的工具缺乏。我国资本市场上只有长期信贷、股票、债券等几种资本工具,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加上市场发育程度低,长期债券市场短缺,缺乏有效的投资渠道,大量分散的社会资金难以集聚进行大型项目的投资。
5.社会资本进入存在产业组织制度障碍。较多基础设施具有自然垄断性,传统的基础设施企业几乎都采取了垂直垄断一体化的大一统经营模式,实际混淆了基础设施领域不同环节的经济属性,将可竞争环节与自然垄断环节一起视为自然垄断行业。至今,我国尚未对基础设施领域的垄断经营范围作过严格的界定,实践中也存在一定的模糊性,造成可竞争环节当作自然垄断业务来经营,不利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引导社会资本进入。
6.缺乏明确的分类改革目标。在目前的制度条件、技术条件和需求条件下,基础设施项目既有能够盈利的经营性项目,又有只能收回部分投资的准经营性项目,还有根本不能收费的非经营性项目。很多项目还具有自然垄断性和公益性,这些现实情况决定了改革只可能采取分类进行的路径,不能一概市场化。制度创新并未对改革目标进行明确的分类,导致一些决策者认为,市场化改革取向就是不论项目性质一概市场化,一概引进民企。结果,由于民间资本以逐利为目的或擅自提高服务价格或擅自建设与环境不相容的项目,既损害了公众利益,损害了政府的公共形象,又破坏了生态环境。
三、基础设施投资市场化:基于企业与政府融合视角
我国的经济制度决定了我国是一个多元化的经济,投融资主体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多元化、投融资方式多元化,应当成为多元化经济的基本形式,成为未来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创新的基本取向。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创新的目标应同时兼顾三个方面:一是以增加资金供给为着力点,通过引进竞争机制,推进投融资主体多元化,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动态均衡;二是以优化资本结构为着力点,通过对渠道体系的拓宽与优化创新,推进投融资渠道多元化,实现资金供给与资本结构优化的协调互动;三是以提高投融资效率为着力点,通过对投融资工具的整合与创新,推进投融资方式多元化,实现资金配置与运作效率的高效互动。
在基础设施领域,主体多元化的涵义是政府主体与市场主体都是投融资主体,二者相生相伴,相互补充。这种复合模式是基础设施领域投融资主体创新的基本取向。政府和市场复合模式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博弈关系,这种博弈的结果是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动态均衡。政府与市场共生的复合模式正好处于两者之间,找到恰当的结合点,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实现风险分担、利益共享是政府与市场共生复合模式的最突出优势,它是形成适应基础设施建设与经营特点的产权制度、自我激励机制的基础。公共产品没有市场化时风险全部由政府承担,现在市场化后也不能全部由企业承担。政府可以通过打破垄断、引进竞争、开放市场,兼顾各方利益,尤其注意政府管制机构的管理范围逐步扩大,管制的重点逐步缩小等方式来实现。
即使民营基础设施企业,也可以通过商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信托机构渠道取得建设资金和运营资金,还可以通过项目融资等方式直接从国内外企业法人和自然人获取资金,一些信用水平较高的企业,甚至可获得国际多边金融机构、国际金融市场的支持。一个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体系己经在我国形成,为基础设施建设融通了大量的资金。目前基础设施资金仍然是以政府财政和国有银行信贷融资为主,以政府信用和国家信用融资为主,社会信用、企业信用体系尚未形成,这是制约融资重心转向市场的根本原因。拓展融资渠道并不暗示着所有融资渠道存在的合理性。一定的融资渠道总是与一定的融资方式和融资机制相联,也总是受制于特定经济社会系统中的经济条件、金融体制、信用水平等环境因素,带来不同的社会经济效果。我国基础设施领域投融资渠道的创新重点既要反映在渠道的拓展创新上,还要体现在渠道体系的结构优化创新上。通过增进结构优化来增加资金供给,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社会成本和金融风险。
在投资模式创新中,方式创新是最为丰富。一方面投融资各方具有不同的投资和融资偏好,为方式创新提供了多样化动力;另一方面金融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多样化方式创新创造了条件。在未来我国基础设施投融资方式的创新过程中,一是要以效率为原则,因地适宜地推广国际通行方式,二是以需求为动力,开发新的投融资方式。
四、政府在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基础设施中的作用
1.规划指导。政府在建设基础设施时需要尊重科学发展规律,政府应发挥基础设施发展规划的计划主导作用,政府规划管理部门应有基础设施的规划,政府经济发展管理部门应有相应的计划,使基础设施的发展与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与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匹配。
2.监管者角色。政府要制定基础设施运营产业,在一定时期内的限价,并规定价格调整的周期。为使基础设施运营产业的规模经济性和成本弱增性,政府需限制新企业进入产业,为保证其供给的稳定性,还要限制企业任意退出该产业。政府既要鼓励基础设施运营企业投资,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产品或服务需求,又要防止企业间过度竞争,重复投资。为保证广大消费者,政府必须制定各项基础设施运营产业的质量及服务标准。我国政府对基础设施运营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健全的政府监管体制与机制,缺乏有效的法规支持。被监管产业绝大多数是由国有企业垄断经营的且实行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现有监管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政府监管,还需要加以规范。
3.政策扶持。民间投资的各类投资主体,无论是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民营企业,成为投资主体的时间都不长,规模还不大,经济实力还很有限,为促进民间投资有一个较大的发展,政府必须从税收政策、资金筹措、价格政策上给予更多的优惠,使其在使用自身资源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借助政府和市场的资源,在投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起来。以减税来启动投资、刺激经济增长有如万应灵丹,备受世界各国的青睐,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莫不如是。“逐利”是社会资本的本性,启动民间投资的“扶持”政策,就要从提高投资的盈利率和投资回报率入手,不仅要保证民间资本投资基础领域有一定的回报率,还要保证从长远来看回报率要高于市场一般利率,这样才能焕发民间资本的投资热情。应根据各行业或项目的不同特点,推出一些特殊的价格或收费扶持政策。
参考文献
[1]郭树清王编.《走向市场经济的投融资体制》.北京:改革出版社,1998
[2]韩英杰主编.《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