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学校校本研修现状

学校校本研修现状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21:24

学校校本研修现状

学校校本研修现状第1篇

我有幸参加了“省培计划”的培训学习。在这次培训中我感到我们的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共聆听了许多位教授专家的报告讲座,每一场讲座都好比一份美味大餐,既学习了很多理论知识,也获得了很多新的理念。感觉是幸福而又充实的。“校本研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得到广泛认识,但怎样开展、怎样运作、怎样评价很多时候让我们无所适从,我们

很多时候感到茫然,感到束手无策,而这次培训学习犹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使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

通过培训,我了解了校本研修的内涵、教师专业知识分析框架、校本研修的基本理念、校本研修的基本特征、校本研修主要模式及过程、校本研修具体操作方式等相关的理论知识。校本研修的内涵简单的说是以学校为基础,以教师为主体,以学校所面临的各种教育教学的具体问题为对象,关注学生学习生活,关注教师进修与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四个关键词:校本,进修,研究,专业成长。是在日常工作中为解决实际问题展开的一种朴素的研究。教师专业知识分析框架有7个方面:学科知识、一般教学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eent know,简称PCK)、学习者及学习者特点知识、教育情境知识、关于教育目标目的和价值以及他们的哲学和历史背景知识。校本研修的基本理念有发展理念、需求理念、管理理念、合作理念和特色理念等。校本研修的基本特征是:校长是校本研修的主要设计人和第一负责人,教师在工作中学习为显著特征,教师个人主动学习为关键,同事共同学习和研讨是主要形式,与校外机构合作是保障。校本研修主要模式及过程是:以课例为载体的“行动教育”模式,包括三个阶段(原行为阶段、新设计阶段、新行为阶段)和两个反思(反思已有行为和先进理念、先进经验之间的差距,反思理想饿教学设计和学生实际获得的差距),以追踪教学问题为主的“行动研究”模式,包括扣问教学细节、追踪问题、收集积累资料、探索解决策略、实施解决方案、逐步澄清问题、及时总结提升、成果共同分享、不断澄清问题、跟踪问题前行、问题串引导教师专业发展。并强调:教育行为研究过程是“问题—设计—行动—总结”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校本研修具体操作方式有:以观课研课为主的观察研究、以反思记事为主的叙事研究、以学习借鉴为主的案例研究、以教育博客为主的网络研究、以教科研课题为主的实践研究(微型课题研究)。

设计方案为①校本研修方案基本内容:本校师生发展现状分析、校本研修目标、校本研修内容、校本研修措施。②基本要求:现状分析实事求是,研修目标形成序列,研修内容要分解,研修方式与考核要多样灵活,研修措施要立足校情、周详。③校本研修方案目标的设定:学校发展困境之所在就是研修主题之所在,学校发展之优势就是研修主题之所在。④拟定校本研修方案程序:现状分析、起草方案、讨论交流、修改定稿。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是教师的终身必修课,在信息化时代,只有坚持不断的学习,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而不致于落伍,教师尤其应该如此。校本研修应与时俱进,从了解教师需求方面入手,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重在指导教师学会学习,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对教师们顺利实现“发展规划”大有裨益。

学校校本研修现状第2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视频课;网络课程

一、前言

随着开放、共享思想的深入影响,在麻省理工学院发起的开放课件项目引领之下,全球高等教育领域于21世纪初启动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开放教育资源浪潮。而网络课程作为一种新兴的高等教育模式,其效果以及学生使用现状尚未可知,为此许多教育和研究者已展开探索。王涛、李青(2012)对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的教学活动模式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随着教育信息化和共享运动的不断发展,以“学习者为中心”必将成为今后主要的教学活动形式。王宇航(2013)提出了建设高校“微网络公开课(微课)”的建议,即在原有网络公开课理念的基础上,缩短视频的信息容量,主要面向一个课程、班级、学习小组的学生,增加与师生的互动设计模块。微课缩短视频容量、缩小受众,不仅可以兼具现有公开课的特点,还具有交互性等诸多优点。另外,关于大学生网络公开课使用情况,孙文斌(2013)以教育技术专业的本科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大学生网络公开课的使用现状及需求,从“知晓维度”“使用维度”“需求维度”三个方面得出,学生希望学校能够提高网速,获得额外资源,并提出多项建议。笔者发现,对国内视频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现状和发展这两个方面,但较少对学生在网络公开课的使用方面的研究。本项研究试图弥补这方面研究的不足,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用。

二、研究方法

针对上述问题,项目组的研究思路为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实地采访等方式对大学生网络公开课的运用现状进行调查,通过现状窥见期待,改进未来。本次的调查范围较广,涉及北京、湖北、广东、上海四地30所国内重点高校。项目组以电子问卷的形式发出,截至2018年3月18日,参与问卷填写总人数达1023人。调查结束共回收有效问卷873份,填写内容不具有参考价值或参与者所在学校未开设视频课的为无效问卷(150份)。所调查高校中,29所开设了视频课,未开设仅1所。本次调查对象具有普遍性,调查数据结果真实有效,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北京14所高校348人参与调研,占总人数39.9%;上海4所89人,占10.2%;湖北8所289人,占33.1%;广东4所147人,占13.3%。

三、调查结果及相关分析

1.视频课程的使用现状

将视频课使用现状作为分析主体,获取相关建议和期待,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数据得出,未曾选修有33人;选修1-2门有186人;修满学分为547人;为知识选修多门有107人。分析可得,选修视频课数量与学校规定的学分相关,62.7%的学生在学分修满后放弃学习。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也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愿意选择多门。调查得知视频课观看时间数据。视频课授课时间长短不一,多半学生每次观看的时间为0.5-1小时,近30%的学生在选修了的情况下并未观看,而认真看完所有的学生仅占4.7%。上述数据表明视频课使用效率较低,并未物尽其用。

2.视频课的类型与选修原因

视频课的内容是学生关注的焦点。目前,高校视频课的类型大概可以分为人文、艺术、数科、社科和学校特色五大类。据此,我们调查了学生选修不同类型视频课的原因。数据显示,74.3%因学分而选修;3.1%因个人学习兴趣;20.0%随意选择;剩余49人因其他原因选择。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选修视频课是为了修满学分,在选修过程中存在盲目性,只有少部分是出于个人的学习兴趣。另一个原因是,开设课程中,学校特色课程较多。如北京林业大学开设的15门视频课中,66.7%的课程具有学校特色、专业性较强,人文社科类和艺术类课程较少,类型较单一。与此同时,具有学校特色的视频课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匹配程度较低,无法满足学生兴趣发展需要。

3.视频课考核方式

考核是检验课程和学习效果的关键,因此我们也调查了目前高校采取的考核方式。论文占5.5%;线上考试占84.5%。由此可得,考核以线上考试为主,论文考核为辅。虽视频课时间灵活,线上考核方式合理,但也存在明显缺陷,难保公平公正。论文方式考核,提交了论文就能及格,存在抄袭现象。线上考试可利用网络搜索答案,无法检测实际学习成果。因此,学生普遍认为视频课收获不大。

四、对视频课的期待和建议

学生选择视频课的主要目的是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课程选择多以个人兴趣、课程内容、任课教师的魅力为导向。学生普遍认为视频课仍有较大改进空间:首先,针对视频课使用效率的问题,建议通过内容改革来解决。学生希望课程内容能更具有实际意义,开设更多英语课程,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除本校外,开放和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平台;建设高校视频课共享平台,实现各大高校资源共享,提高优质资源的利用率。其次,改进考核方式。增加随堂测验,完善查重系统,对质量作更高的要求;线上考试,建议试题对应视频内容,每年更新,杜绝抄袭现象。更新视频课的评价方式,从“合格”与“不合格”到分级制度,督促学生学习。第三,为使更多学生获益,建议各大高校建立统一的高质量视频课程平台,开通视频课专用网络频道,统一高效地集合教育资源,推出各个学校的特色精品课程,并在视频链接下附带视频以外的更多学习资源,真正建立起有“魅力”的现代教学平台。第四,为更好的应用视频课,应高度重视做好宣传工作,建立专门的网站汇集全部课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任课教师加强指导。总结起来:更新观念,更新教学方式,定期更新视频内容;广开渠道,做好宣传与推广工作。视频课是互联网时代的宝贵资源,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高效使用,使得更多的学生领略各大院校风采,享受更多教育福利。

五、本项研究的局限和对未来相关研究的建议

学校校本研修现状第3篇

摘要 本文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对新乡市高校大学生的网球发展水平状况、影响新乡市高校网球发展的因素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发现目前在新乡市高校中存在着网球竞技水平低,参与人数少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改进的方法。

关键词 新乡市高校;网球运动;影响因素

随着今年李娜赢得法网冠军后,我国的女子网球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我国女子网球运动已在国际上已处于领先水平。然而在河南省新乡市,网球运动无论是在竞技水平,参与人数还是在消费投入方面都比较少,而在该地区网球场地及参与网球运动的人员大多数都集中在本市的各大高校,所以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影响新乡市高校网球运动发展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改进的措施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对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学院、新乡医学院、新乡学院等新乡市高校的500名大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内容,通过从图书馆、网络、报刊和期刊上搜集、参阅了解影响地区性网球运动发展的因素,寻找提高网球运动发展的方法。

2.问卷调查法。向新乡市高校大学生发放问卷。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93份,回收率98.6%,其中有效问卷485份,占97%。

3.数理统计法。运用Excel2003软件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数理运算、正态性检验和描述性统计分析,最终得出结论。

二、结果与分析

(一)新乡市高校大学生参与网球运动状况的调查结果

1.新乡市高校大学生参与网球运动现状

表1500名新乡市高校大学生参加网球运动的状况分类统计表

类别 人数 百分率(%)

经常参加网球运动 11 2.2

偶尔参加网球运动 51 10.2

没有参加过网球运动 438 87.6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新乡市高校中经常参与网球运动的学生人数只有2.2%,偶尔参加网球运动的人数有10.2%,没有参加过网球运动的人数有438个。可见在该地区参与网球运动的高校学生人数较少。

2.新乡市高校开设网球课现状

对500个学生,统计其选修网球课的人数,每周的课时,并对这几所高校开设网球选修班的平均人数以及该地区的高校的网球教师人数进行调查,统计结果见表2。

表2新乡市高校开设网球课状况统计表

500名大学生中选修网球课人数 每班每周的课时 每个网球班平均人数 新乡市高校网球教师总数

27 2 32 12

在调查对象中只有5.4%的人选修网球课,在课时及教师人数上也不足,每周只有2节课,而有的网球教师的水平比较低,再加上网球选修课的班内人数过多,在网球课上的学习内容不足等原因都制约着新乡市高校网球运动的发展。

(二)影响新乡市高校网球运动发展的因素分析

1.新乡市高校网球教学管理对新乡市高校网球发展的影响因素

(1)新乡市高校对网球课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所设立的选修网球的班数比较少,选修网球课的人数少。(2)在新乡市高校所设立的网球选修班对学生要求较低。(3)在新乡市高校中很少举行网球比赛。

2.新乡市地区社会发展水平与体育发展现状对新乡市高校网球运动发展的影响因素

(1)场地因素。从资源的稀缺性来看,网球场所决定了参与网球活动的人数不可能太多。(2)教练因素。在网球发展的历史中,教练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目前新乡市的教练人数很少。(3)经济因素。网球运动一般在经济较发达的地方得以迅速发展。由于新乡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不算高,所以网球发展也相对较慢。

3.新乡市高校学生的自身状况对该地区高校网球运动的发展的影响因素

(1)学生自身的经济与消费能力。(2)所处环境的场馆数量与学习气氛。(3)自身对网球运动的兴趣等。

在这些因素中,对学习网球没有兴趣是排在首位,其次是学生自身的经济能力,再次到周围的场馆及氛围。

三、改进建议

(一)改善新乡市普通高校的网球教学现状

1.该地区的高校应该提高对网球教学的物质投入,加强网球场地和设施建设,增加网球选修班的数量。

2.加强网球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师培训体系。

3.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手段进行网球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网球运动的兴趣和参与的动力。

(二)促进新乡市地区社会机构及体育组织对网球运动发展的重视

1.政府体育机构与组织应加强网球场地及设施的建设,加强宣传力度,促进大众网球的参与。

2.应提高网球教练的人数与能力。

3.应多组织一些网球比赛活动,为高校学生提供参赛锻炼的机会。提高参与比赛的奖励,以提高高校学生参与网球比赛的动力。

参考文献:

学校校本研修现状第4篇

关键词:体育舞蹈;普通高校;教学;现状;对策

体育舞蹈源于欧美的民间舞蹈,在欧美许多国家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融音乐、舞蹈、服装、风格、体态美于一体,是一项国际流行的、健与美紧密结合的、融体育和艺术于一体的运动项目,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目前,我国体育舞蹈已步入高校的神圣殿堂,成为高校体育选修课中选课人数最多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当前体育舞蹈在教学方面还处于较为零碎、局部的状态,所以应该调动和创设有利于发挥教学最优功能的所有因素,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尽力做到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佳的成果。

1沈阳市普通高校体育舞蹈课程教学现状

1.1课程设置

调查得知,体育舞蹈教学分为选修课、必修课、专修课三类。9所学校都开展了体育舞蹈选修课,有5所学校开展了体育舞蹈必修课,4所高校开设体育舞蹈专修课。

1.2教学内容

如表2所示,大多数高校体育舞蹈理论课对体育舞蹈的编排、教学等不够重视,这是沈阳市高校教学理论的一个大的漏洞。从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教师最重视的是基本动作和小组合练习。这样的安排不仅能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体育舞蹈,还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1.3考核内容及评价方法

从表4可以看出,应增加教学实践,这将给体育舞蹈课程更全面的评估,精度也有所提高,可以更好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1.4学生对学习体育舞蹈的动机

调查统计表显示:大学生希望参与体育舞蹈运动的动机呈多元化趋势,强身健体和社会交往成为大学生参加体育舞蹈运动的首要动机。

2沈阳市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师队伍结构及组成情况

2.1性别与年龄结构

从表6观察可知,体育舞蹈教学教师性别男女比例相差很大,这表现出在高校中男女教师比例不平衡,体育舞蹈教师是以女老师为主。

2.2体育舞蹈教师年龄分布

从表7看来,沈阳市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师年龄上趋于年轻化,30岁以下为30%,30~45岁占总量的50%,45岁只8人,仅占20%的份额。以此看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教师队伍是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师队伍的主要力量,而年轻教师富有激情,同时与学生的代沟较小,教学效果显著.2.3学历与职称结构从表8显示,本科以下25%,本科学历25%,硕士60%,博士10%。这里可以看出,沈阳市体育舞蹈教师仍是以硕士以上学历为主,学历整体层次较高。

3建议

(1)变教观,塑教氛。形式多样化,改善教学方法完善考核制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引进高水平专业教师,提升教师素质。(3)改善教学设施,提高场地利用率。

4结语

沈阳市普通高校体育舞蹈课程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可见体育舞蹈是适合在高校开展的一项体育运动。高校开展体育舞蹈课程完全符合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状态,适合青年心理发展特征。它不仅使学生在技术上有所收获,而且对提高学生文化修养、陶冶情操、锻炼身体都有特殊作用,并对提高学生神经系统灵敏度和心理的稳定性,培养审美观与艺术欣赏起到了促进作用,对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对提高国民素质有深远的社会意义。沈阳市普通高校体育舞蹈具有优秀的教师队伍、良好的教学环境、丰富的教学方法,虽然仍有许多不足,但并不能阻碍体育舞蹈在沈阳普通高校的发展。

作者:文志祥 金育强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杨占军.陕西省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报,2008,25(4):67-69.

[2]惠萍,尚悦.对影响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质主要因素的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9):97-98.

[3]郑亮.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发展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1.

[4]刘锋.新疆本科院校体育舞蹈专修课程建设的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0.

[5]刘丽.长沙市高校体育舞蹈公共选项课开展状况的调查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0.

[6]刘大军,张成.高校体育舞蹈教学方法探析[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8,28(2):127-128.

[7]杨小燕.高校体育舞蹈专业课程内容体系构建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1,32(4):77-80.

学校校本研修现状第5篇

作者简介:喻喜先,女,湖南省资兴市教师进修学校讲师,长期从事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

欧健生,男,湖南省资兴市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主任,高级讲师,课题主持人。

摘要:本文通过对湖南省资兴市的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情况展开调查研究,从教师对校本培训的认识态度、培训的组织管理机制、培训内容形式等方面开展调研,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有利于我们今后长期有效地开展校本培训工作。

关键词:县域;校本培训;现状;调查分析

一、调研目的和意义

为了深入了解湖南省资兴市(以下简称“我市”)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的现状,为湖南省资兴市教师进修学校课题组的课题“县域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长效机制的实践研究”提供研究依据,提高校本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促进县域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的长效开展,我们在我市三十多所学校进行了关于校本培训现状的调研活动。

二、调研内容与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师对校本培训的认识和态度;学校校本培训的组织管理和机制建设情况;学校校本培训的内容和形式;校本培训活动创新情况;专业引领力量情况;校本培训的效果等。

本次调研活动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问卷调查法。为获取比较全面的数据,共向全市三十多所中小学发出问卷80份,收回80份。二是座谈访问法。就重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召开座谈会,进行个别走访。三是文献分析法。调阅了各学校近年来校本培训的相关资料。

调查学校既有地处城区的学校,又有地处农村的学校,调查对象有学校领导和教师,涉及各个年龄段、各个学科结构,保证了调查对象的典型性、代表性和科学性。

三、调研情况分析

1中小学教师对目前校本培训的认识和态度

调查表明,中小学教师普遍认为校本培训是当前教师在职进修的主要模式之一,对实施校本培训持赞同态度。绝大部分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的主要目的是教学工作的需要。 对校本培训的内涵,表示很了解和一般了解的人占80%,不了解的占20% 。可见,我市中小学教师对校本培训的认识较高,态度较好。

2学校校本培训的组织管理、机制建设情况

近年来各学校领导对校本培训都较为重视,成立了校本培训的领导小组,制定了校本培训方案,继续教育档案都实行了专人管理。85%的教师对学校校本培训组织管理的办法措施表示满意。

3学校校本培训的内容和形式

最需要的培训内容依次是:新课程改革、教学艺术、听课与评课指导、班级管理、教育科研、现代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校本培训的形式主要是专题讲座、问题探讨、听课评课、课题研究、外出学习、校际交流、师徒结对、网络研讨、教师自修。

最喜欢的培训形式依次是外出学习、校际交流、听课评课、专家名师的专题讲座、现场诊断、问题探讨。

4校本培训活动创新情况

80%的教师认为学校校本培训“很有特色和成效”或“有一定特色”(主要是城区学校);20%的老师认为学校校本培训“无特色”或“流于形式,应付了事”(主要是农村学校)。

5专业引领力量情况

对校本培训中任教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指导能力,有75%的老师表示满意和比较满意;5%的老师表示能够接受;20%的老师表示不满意

6校本培训的效果

有85%的老师认为在校本培训中自身素质提高幅度很大和比较大;15%的老师认为收效不大。老师普遍认为要提高校本培训质量,迫切需要建立培训机制,制定有效的培训内容和方式。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认识不足,观念模糊

一些学校领导对于教师培训的认识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认为校本培训的实际意义不大,应集中精力抓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的提高。有的学校虽把校本培训工作写入了学校工作目标,列入了学期工作计划,但随意性大,缺乏系统性,实施过程中还存在降低要求、抓而不实的状况。

2管理滞后,效率不高

目前,我市校本培训工作仍存在管理滞后的问题。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学校组织校本培训尚未建立系统科学的考核评价、奖惩机制,无法准确评定优劣,难以激发学校组织校本培训的积极性,致使一些学校的校本培训流于形式,效率低下,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费,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影响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

3内容贫乏,形式单一

很多学校没有做过培训需求调查,培训内容往往脱离学校教学实际,随意性大,没有充分考虑教师的需求,教师存在的困惑难以得到解决。

培训形式上,不少学校主要采取集中听专题报告的形式,受训教师与专家之间缺少对话交流;有的学校组织的听课评课,流于形式,缺少深入探讨、反思。

4资源不足,缺乏引领

在校本研修中,教师培训机构的地位与作用,没有被充分发挥。一些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培训资源匮乏,培训师资不强 ,缺乏名师与专家指导,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校本培训的开展以及培训质量的提高。

5经费短缺,设施落后

很多学校,设施设备落后,办学条件差,培训经费短缺,难以满足教师培训进修的需要。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足,制约了学校的发展,特别是新一轮课改下,师资培训经费难以保障,校本培训工作就难以运行。

6城乡差异,发展失衡

调查表明,我市的校本培训,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还存在较大的差异。绝大部分城区学校培训内容丰富,培训形式多样,培训资源充足,经费投入较多,而大部分农村学校相对落后。

五、思考与建议

一是要加强校本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培训前,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了解教师的培训需求,使培训内容真正切合教师的实际。

二是加强专业引领的力度。既要加强校外名师的引进,也要加强校内名师的培训,选派各校素质较高的教师到上级培训部门进修深造。还要加强对校长的培训,进一步帮助校长提高认识和修养,从而形成一批具有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校长,使他们走出一条更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培训道路。

三是加大投入,完善设施。校本培训一般以校为单位,其培训质量和效益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条件、培训资源、师资状况、所处地域等密切相关。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完善办学条件。

学校校本研修现状第6篇

关键词 校际合作 校本教研 校本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1-0071-02

一、学校领导和教师认识模糊,重视不够

在推进农村小学校本研修中,我们发现有一些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此项工作,率先垂范,认真组织教师自修反思,合作交流,积极参与开展的各项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激发了教师参与研修的积极性。但也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校长,对开展校本研修的必要性认识模糊,借口教师教学任务重,教师研究能力薄弱,专家匮乏而对此项工作敷衍了事,各项活动尽管也开展了,教师消极应对,仅有活动的形式,没有活动的实效。

二、校本教研真教假研,流于形式

校本研修的重要载体是课堂,因此以听课、评课、案例研究等为抓手,以课为切入点,扎实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是各学校实施校本研修的重要形式。但是从目前农村小学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来看,比较普遍地存在下列情况:

(1)交流合作的话题少

教学是实践的艺术,班级授课的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师间的合作,校本教研的话题应该集中在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上。然而我们观察到的教研现状却是:在内容上往往是政策、会议的“传达式”,“纲要、标准”的“灌输式”,组长部署和专家指导的声音很多,教师间互动交流很少,表现出的教师问题可以概括为:真教假研,教研回来一无所获;能教不研,教为份内事,越教越死抠知识;愿教不愿研,越教问题越多,甚至越来越厌教;会教不会研,视野只有课本,对新教材、新学生越教越不会教……

(2)关注课堂教学的实境少

校本教研着眼并解决课堂与教学情境性、复杂性、有限性的问题,才能帮助教师在“过程中”真实成长,所以,教研不能脱离课堂和教学实境。但是,我们所看到的却是:教研或在课程层面上“引经据典”,或作课教师与专家演“双簧”,或教师也脱离“自我”而“附庸风雅”。结果,脱离课堂,脱离教师,脱离学生。

(3)问题解决的研修少

校本教研必须紧密联系任职学校实际,从教师的课堂起步,从教学新问题入手,从具体操作策略着眼,从师生主体的生命意义出发,尊重教师与学生个性,承认课堂与教学的真实情境,边教边研边修。而农村小学校本教研现状,决定其真正解决问题的研修寥寥无几。

(4)把握课程目标的研修少

课程目标是我们开展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不断加深对课程目标的理解是教师教研中的重要内容。九年一贯的内在优势在于课程目标的内在重组,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教师仅着眼于课堂目标,而忽视课程目标的探究和把握。

三、校本研究难以发挥先导作用

(1)重功利,轻内需

教育科研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窗口,各级领导普遍比较重视。于是,围绕上级有关部门制定的课题规划,各级各类学校纷纷行动,出现了“校校有课题,人人搞研究”的局面。但是,农村小学很多课题只是为了评优、评先进,还有是教师为了评职称所立的,带有明显的急功近利的色彩。而且科研选题“跟从”别人的多,加以创新的少,立足“校本”“师本”的更少,立项缺少上级部门的指导,没有从教育面临的实际问题着手,没有从课堂教育矛盾冲突中选题,没有成功的经验为依托。

(2)重成果,轻过程

教育科研的实施,是一个从假设到验证、再到推广,或者是调查研究、经验概括、实施推广的过程。它追求的是实践中的探索,注重的是过程中的实效。但是,一些农村小学开展的科研活动,却存在追求“形式”的多,注重过程的少,主要表现是:①重视“方案”和“报告”的撰写,而忽视实施过程的历练,方案和报告写得详之又详,尽善尽美,而具体操作过程避重就轻,蜻蜓点水;②重视开题及结题时的“轰动效应”,而无视实施过程的厚积薄发,大量研究工作往往被搁置一边。

(3)重展示,轻推广

学校校本研修现状第7篇

【关键词】课程规划;顶层设计;课程视阈;校本研修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8-0030-02

【作者简介】王跃平,南京市科利华中学(南京,210009)教师。

目前,多数学校都很重视校本研修。校本研修,不仅可以促进教师发展,还可以推动学校发展,可以说,校本研修是学校发展中成本不高、操作简易、见效迅速的重要工作。但是,目前中小学的校本研修情况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内容随意,方向不明。

由于对校本研修的目的、意义、要求等认识不到位,不少学校的校本研修思路不清,过程的安排缺乏条理,活动没有系统性。其实,开展研修前就要思考:这次研修要达到什么目的?为什么要开这几节研讨课?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一次活动与上一次有何关系?与下一次活动有何联系?一学期需要开展几次校本研修活动?分别研修什么?等等。在校本研修全面推进的今天,学校应清醒地认识到:不能再期待通过开几节课、听几场报告、看几本书、做几次培训来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而应变革学校的培训方式,改变教师的学习方式,使校本研修目标明确,内容系统而有效;让教师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成为研究型教师。

2.视野狭窄,收效甚微。

很多学校的校本研修,出发点是为了解决学校的教育、教学和教师问题,但主流却常常是以教师课堂中出现的现实问题为研究内容,虽然实在实用,但往往视野不宽,主要集中在教学的策略和方法上,研修目标主要指向应试水平的提升和学生学科成绩的改善,比较功利和短视。主要原因在于,很多学校对校本研修的认识不到位,理解不透彻,导致校本研修与学校整体工作无法有效整合,与学校的办学理念、课程目标等关系不紧,校本研修与学校问题的关联度不大,对促进学校的发展没有多大作用。

以上问题的出现,根本原因在于校本研修缺乏整体思考和顶层设计。什么是顶层设计呢?此概念源自于“系统工程学”,意思是从高端开始的总体设想,是理念与实践之间的蓝图,具有整体的明确性和具体的可操作性,包括选点、规划、实施和评价等。

那么,如何进行校本研修的顶层设计呢?如何从课程视阈进行思考呢?

在思想认识上,应该把校本研修当作一门课程,用“课程”的眼光来看待这一项工作。西北师范大学李秉德教授认为:“课程就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课程的关键要素是学习的内容、规划和进程,校本研修也具有这几个要素,所以把校本研修当成课程来看是完全可以的。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有序策划和逐渐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研修活动,建构和完善各具特色和个性的校本研修课程。

在操作方式上,应该把校本研修当作一门课程来规划,从课程理念、课程名称、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整体思考。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选点规划。

选点,即确定校本研修课程的起点。可以从“我是谁?我在哪里?”这两个问题入手,对学校及其校本研修进行定位与再认识。对学校的师资状况进行诊断,对学校的研修现状进行把脉,为校本研修的顶层设计做好前测工作,选定研修的起点,保障研修的有效性。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它是一所城市初中,办学理念是“创设优良学习生态,为学生优质发展奠基”,课程理念是“让每一个学生在这里自由呼吸”。基于学校情况,近年来在校本研修方面进行了系列规划和探索,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每学年确定一个研修重点,这就是“我要到哪里去”。例如:

2012-2013学年,重点是提升课程的理解力。2013-2014学年,重点是提升课程的重构力。2014-2015学年,重点是“坚持为促进学习而教”,理解学生,支持学习,提升学力。这一系列研修设计,目的在于,让教师从一个教育工作者成长为一个课程工作者,能拥有一定的课程智慧。

基于以上情况,学校提出了“三叶草”校本研修课程。课程目标是培养具有课程智慧的教师团队,“三叶”分别代表教师的课程理解力、课程执行力和课程重构力,也暗含“师德课程”、“视野课程”和“师能课程”,使教师成为“三馨教师(厚德、博学、专能)”。学校把教师发展作为校本研修的逻辑起点和最终落脚点,建构适合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研修课程。并注意四个“结合”:即实用性与学术性结合,学科课程与学校特色结合,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结合,面向部分培训和面向全体培训结合。这样,可以优化教师结构,可以提高课堂效益,可以促进科学管理。

2.课程实施。

课程“去哪里?怎么去?去哪里?”探究的是校本研修的重点与方向,“怎么去”思考的是校本研修的方式方法。

(1)校本研修。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所在学校组织了三个层面的校本研修。校级主题研修,重在提升研修课程的领导力;组级校本研修,重在提高研修课程的执行力;校本特色活动,重在提升研修课程的影响力。每次活动都精选研修点,精心策划研修活动,用心编制研修材料,保证活动的质量和成效。这样的专题培训,不仅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改变着学校的课堂。

(2)校本特色活动。主要包括基于研修主题的专家讲座、读书交流、演讲展示、参观学习等,目的在于引领、夯实和创新。

需要注意的是,价值追求是校本研修的内核,它决定着校本研修的方向与内容。因而,校本研修的选点显得尤为重要。但“点”毕竟是“点”。如果学校只能在“点”的层面进行研修,势必会导致教师能力素养的不系统,影响研修效果。所以在设计研修活动时,要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注意由浅入深地把一个个相关的、类似的“点”串起来,做到“连珠成串”,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研修体系。

3.课程评价。

校本研修的目标主要有两条,一是促进教师发展,二是推进学校的发展。怎么来评价这两个目标的达成度呢?这就需要建立校本研修的评价体系。可采用定性与定量测量相结合的办法。

定性测量只要知道一个物理量的性质即可。定量测量不仅要知道变化趋势,还要确定出具体的量,即谁增加多少的时候会使另一个增加多少,进而得出确定的比例关系(或者是函数关系)。

第一,评价校本研修到底有没有促进教师的发展。可以先围绕“教师发展”确定几个测量点,如区级以上骨干数量增长幅度大、教师课堂教学显著进步、撰写论文案例获奖或发表篇幅显著增加、市级以上课题立项数量增长快等等。然后对每个测量点再进行定性或定量测量,如如何定义课堂教学显著进步。我们可以运用“大数据分析法”,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定量分析,进行跟踪测量。具体做法是先制定学校的课堂教学评价表,然后为课堂“建模”,用大数据分析进行“前测”和跟踪调查,看看教师的课堂变化趋势。

学校校本研修现状第8篇

关键词:教师进修;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教育管理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在我国上个世纪70年代形成比较统一的名称,是由县级教育管理部门领导。目前国内学者普遍是从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功能角度出发认为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是县级的教师培训机构,如张立娟在《县教师进修学校发展的新取向》中认为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是县域内中小学教师业务进修、学术交流和人际交往的综合性平台,郑梅枝认为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是承担在职教师培训的基层教师培训机构等。目前我国各县(县级市)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的教师培训机构很多,包括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县级电大、县级党校、县教育局相关职能部门等。考虑到研究目的,本文中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主要是指县(县级市)的教师进修学校不包括承担教师培训任务的县级电大、教育局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县级党校构等单位,并确定其培训对象为县域内中小学、幼儿园教师。

一、我国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历史变迁

我国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发展历史不长,只有50多年的历史。按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在各时期发挥的主要功能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国初期到70年代中期。该时期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多数称为小学教研室,设置在县小学内,主要功能是举办基层干部轮训班,学员对象为文盲和半文盲党支部书记。

第二阶段: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70年代后期逐渐更名并成立县教师进修培训班。主要功能是组织培训小学、初中民办教师。在当时师范生紧缺的情况下,快速培养出一批教师,满足了社会对教师数量上的需求。

第三阶段:80年代到90年代中后期。80年代后县教师进修学校职能逐步完善,很多老同志都称这是教师进修学校最辉煌的时期。主要开展中师函授教育,提升各县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大幅度的提升了县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达标率。

第四阶段:90年代以后。主要内容开展继续教育培训。县级教师进修学校陈旧的管理模式与培训内容日显单调枯燥,培训量小,教师进修学校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一度陷入尴尬局面,不少地方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纷纷撤消或与其他培训机构合并。

通过对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历史发展的考察我们不难发现,以前的教师进修学校培训的大多数内容实质是对教师进行的一种学历补偿教育,这些内容本应是职前教育,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职后教育。以前的教师的需求是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而现在的教师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专业化发展,甚至是专家型教师。

二、新时期县级教师进修学校面临的新挑战和新任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政策的变化,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办学面临着艰巨的形势,教师进修学校的发展面临艰巨的挑战。主要是由于长期的粗放式的管理导致的办学能力下降。一是师资队伍发展没有考虑到年龄结构与专业结构。目前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人员老化问题严重,甚至成为部分地区老校长、老局长内退的“养老院”。在专业方面也表现了一些不合理现象部分专业竟没有专业老师。二是教学管理模式落后。一直沿用大课堂、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当代教学现状。陈旧的管理模式日显单调枯燥,既不能调动学员的积极性,也不能对学员的行为加以约束。课堂往往变成两不管现象,教学培训演变成走过场。三是教学内容更新明显不够。现在教育教学知识理念更新较快,教师实际联系不够,课程缺乏深度,长期忽视教师的发展,导致教师的知识面狭窄,难以创新,培训能力下降。

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的本质是县级教师进修学校还没有形成一套适应当前教师职后教育的管理模式。这一切对于学校目前状况来讲是艰巨的挑战,但是如果从学校的长期发展来说,也是促进教师进修学校发展的机遇,给教师进修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任务,要求教师进修学校通过进一步地加强管理,优化组织机构,强化师资队伍,改革教学管理模式,提高教研培能力。

三、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管理策略思考

通过对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历史与当前形势的分析,结合内涵式发展的工作思路,从衔接教师进修学校的组织机构、师资队伍建设、培训管理、教科研提高、特设文化建设等几个方面思考。

(一)优化组织机构,提高管理效率

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管理层占全体成员比率较高,约占50%,而一般学校只占10%-20%,往往出现管不动,管不了的现状,因此要加优化组织机构。首先,管理者要做到落实制度和提升管理理念的同时,也要拓宽知识结构,实现“内行领导”。科学研究表明,领导者的个人影响因素更能提高管理者的影响力,这就要求管理者要提高自身的能力,领导者要拓宽知识结构,跨学科的知识。其次,发挥考核评价的导向作用。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加大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力度,进一步激发干部学习进取的积极性,让人们普遍感受到终身学习好处多,形成良好风气。第三,发挥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主要领导对学校要有使命意识,带头遵守制度,以此感染班子中的其他成员。

(二)建立健全师资队伍,提高培训能力

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师资队伍是提高培训质量,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具体实施者,加强对培训队伍管理,实现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学校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积极鼓励教师申报“双师型”教师资格证。另一方面,建立外聘教师资源库,把有专业特长的教师放入学校网站上,可以让基层学员不但可以公开评价,也可以让基层学员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培训教师和培训的内容,便于确定课程培训内容。

(三)培训和教研结合,形成培训-教研一体

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们对这种培训者主动走进课堂,走近教师的做法持欢迎的态度,能拉近了教师与培训者的距离,也使教师培训真正落到了实处,受训者不但能获得知识,同时,教科研能力也有增强。共同教研,符合基层教师的需要,更具有实用价值,能很好的帮助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

(四)拓展办学思路,打造教师进修学校特色文化管理

通过开展富有成效的教学管理、校本培训、教学科研、课堂评价等途径,积极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努力打造特色课堂;要根据学校办学理念、地方资源、师资优势,积极开发校本特色课程。围绕学校特色建设,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优化活动形式,丰富活动载体,定期开展绿色校园、组织基层学校开展各类基本功比赛、观摩课、赛课等活动。

县级教师进修学校要立足自身实际,立足地方需要,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就应加强管理,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吴遵民,秦洁.《我国继续教师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现代教育报,2010年第3期,1-8.

[2]于静波.《发挥教师进修学校职能为课程改革保驾护航》[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0年第1期,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