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赏析八篇

时间:2022-02-17 16:28:40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第1篇

学校精神:登攀——追求理想,超越自我

学校文化:登攀文化

文化特色:创造教育

办学宗旨:创造适合师生发展的教育,让师生享受教育的幸福

办学方略:依法治校、民主理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名师强校、特色显校

办学目标:

——学校发展目标: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师资精良、科研领先、质量一流、特色鲜明

——教师成长目标:学生爱戴、家长喜欢、学校信赖、自我满意

——学生培养目标:在校是个好学生、在家是个好孩子、在社会是个好公民

教育理念:把孩子当作孩子看,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对待,六年影响孩子一生

校 训:登攀

校 风:和谐、创新

教 风:博爱、务实、尚智学 风:乐学、善思、明理、力行

核心价值观:

——学校观:学生幸福成长的乐园,教工成就自我的家园

——管理观:领导就是服务,管理为了服务

——教育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爱满天下、教人求真

——教师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学生观:学生是自己发展的主人

——知识观: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而网是主体的经验、解释和假设

——教学观:教学就是创设一定环境和支持,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

——学习观:学习就是主动地生成自己的经验、解释和假设

二、制度文化

《“登攀者”每日一课与课前说课制度》

《“登攀者”夜研修制度》

《“登攀者”跟贴制度》

《“登攀者”博客制度》

《“登攀者学社”活动制度》

《“登攀者”常规管理工作细则》

《“登攀者”教育骨干特殊津贴发放办法》

《“登攀者”管理岗位津贴发放办法》

《“登攀者”班主任津贴发放办法》

《“登攀者”加班补贴与出勤津(来源:文秘站 )贴发放办法》

《“登攀者”教育教学与服务质量津贴发放办法》

《“登攀者”教育科研成果奖励条例》

《“登攀者”专业成长津贴发放办法》

《“登攀者”安全责任奖发放办法》

《“登攀者”师德师风奖发放办法》

三、环境文化

“登攀者”雕塑

“登攀者”圣园

“登攀者”宣传栏

“登攀者”书画长廊

“登攀者”悦读吧

“登攀者”语录

“登攀者”荣誉墙

“登攀者”学刊(杂志)

“登攀者”学报(报纸)

“登攀者”广播

四、行为文化

(一)学生文化:创造节、读书节、体育节、艺术节、英语节、游戏节、数学节

(二)教师文化:

(1)“登攀者”形象:

职业自珍、师德自律、专业自豪、业务自强

(2)“登攀者”意识:

“教育生活”的行走意识、

“自我规划”的行走意识、

“自主发展”的行走意识、

“既教又研”的行走意识、

“能力极限”的行走意识。

(3)“登攀者”行动:

“登攀者”每日一课、

“登攀者”周三展台、

“登攀者”教学开放日、

“登攀者”教学展示周、

“登攀者学社”活动、

《“登攀者”专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登攀者”专业发展学期计划》

《“登攀者”专业发展每日行动记录单》

《“登攀者”专业发展电子文档》

(三)评比文化:

“十佳登攀教职工评比”、

“十佳(百佳)登攀少年评比”、

“登攀杯”青年教师优课评比、

“登攀杯”青年教师基本功展示、

“登攀杯”教育案例评比、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第2篇

关键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早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之一,强调指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大学的育人功能,无论是教师的教书育人,还是学生大学享受育人服务及管理等,说到底,都是大学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影响,及校园文化育人。校园文化是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相对个性化的文化标示和特征,它对于大学教育和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价值,由此,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实际的功能和意义。

一、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

大学校园文化是指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以大学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以大学校园精神为底蕴,由大学校园中所有成员(以下简称校园人)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共同创造而形成的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广义上的校园文化概念从文化的存在形态上来讲,包含着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在积淀和标志,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和灵魂所在,而制度文化则是将精神文化付诸和作用于物质文化的手段和媒介,三者共同组成大学内部的一切活动的内在和外在即校园文化。而狭义的校园内化一般意义上指的是大学的精神,强调大学师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素质和素养,表现为一种区别于气态学校的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尊则的共同体。

由此,可以看出,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核心竞争力加强的必要手段,也是大学凝聚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尤其是现代大学育人功能的重要载体,对于学生的成人、成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事实上,各类大学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并没有落后于理论的研究,因为大学作为一个机构在运转的一开始,无论是物质文化方面的建设还是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就已经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然而,不尽人意的是,在各类大学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凸显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单一

首先,真正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应该是全体大学中人,包含所有部门和教职员工、学生,即管理主体和参与主体。而当下很多的大学对于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和校园文化影响和作用和主体认识不清楚。表现在,无论是针对于各种的规章制度,环境打造等理论探索和建设实践,还是精神文化影响下的主体,都片面的付诸于学生。在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的主体推动者方面,则认为该项工作只是与学生工作相关部门有关,例如学生处和校团委。这样就造成了校园文化视野上的狭窄和短缺。单个的部门难以影响到理应共同作用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部门和人群,而这些部门和人群的参与恰恰是校园文化建设至关重要的作用部分。其次,对于教职员工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功能认识不到位,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层面的教职员工的资源形成浪费,更导致教职员工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没有归属感和责任感,更加的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是某个部门的只能或者只是针对于学生而已。现实中表现出来就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集中于某个职能部门,而在一些教职员工眼中,这项工作是带着学生在小打小闹,领着学生玩耍而已。这种缺乏全局眼光和观念的情况导致了校园文化内涵的却是,从而使得无论是从施加影响还是受众两个发明后面的主体范围缩水和所缩小。

2.校园文化建设同质化

校园文化并非一时兴起而大兴土木或者提出某个口号便可,既然是文化,那么必然是经过长期的纵向各时期的文化沉淀而逐渐形成的,这就决定了真正的良性的校园文化从逐渐形成开始,便具备着大学自身的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特点以及趋势,而现实中的很多大学并没有抓住这一点来打造校园文化。

呈现出来的“大学就是有大楼”,清一色的钢筋混凝土,甚至是毫无特色的玻璃建筑,如果地方地皮足够便挖个湖,感觉过于现代了便建一个貌似传统的亭子以示文化传承。更直观的是,大学校训的雷同和完全相同情况,大多以“厚德”“自强”“求实”“创新”字眼或它们的近义词作为校训,毫无特色。校训应该是作为学校建设和培养学生的方向和目标,那么每一个学校都是以此为目标,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必定是单一的,更何况,同质化的校训说明,这些学校根本没有立足于本身的特点和文化个性来量身定做校训,那么校训的存在意义也就无从谈起。

从当下很多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来讲,多数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管理层面上。校园社团组织机构、职能、内容、活动等方面单一,文化艺术活动形式和内容的单一、传播手段单一,这些对于形成良性和生态的校园文化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因为学生作为受众对此无新意的传达不感兴趣,认为对自己的成长没有太多值得关注的内容,那么自然对这样的校园文化导向是不认可的,尤其现在的青年学生喜欢张扬个性,那么就不会认可同质化的校园文化建设内容。这样的校园文化建设到最后也只能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层面上,而非整体校园文化氛围,大学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上。这种情况大大限制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和文化功能的发挥。

3.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不匹配

在校园文化的内涵中,精神文化作为核心和灵魂理,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只是校园精神文化的外在体现以及进一步推动精神文化建设的载体和手段,这才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和物质文化建设的关系。而当下的部分学校却认识错误,将物质文化建设置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和方向的地位。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就已经背离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更不必说很多大学将物质文化建设等同于建几栋大楼、增添多么好的硬件设施,从数量和外型上引以为豪,这只能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而所谓的物质文化建设最终也只能成为真正“毁了大学形象的形象工程”。

究其原因,首先是大学对于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建设认识的不到位,从精神文化层面缺乏清晰的目标和方向,故而将目光放在了物质的外在建设上。其次,大学的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大学无暇顾及精神文化的建设,使得物质的外在建设变得理所当然和符合潮流。无论是新建的图书馆、体育馆、多功能厅等设施,因为没有文化的归属而只能作为毫无精神和感情的设施而已。缺乏精神文化的设施自然不能够吸引有思想的和精神的青年学生的关注,那么也自然的不能够使物质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进行有效的互动,校园文化建设到最后也只能是建设一些设施而已。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1.加强对于校园文化的认识

这种认识不能停留在外在的表现上,而是要追本溯源,找到大学本身的历史渊源或者发展特点和个性,从而在方向上予以个性化的定位,从而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文化自觉性。

大学校园文化即是大学校园的精神所体现,是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和活动文化、制度文化的有机统一和良性互动,是面向全体大学中人包含部门、员工、教师、学生的,他可以促进学校其他方面工作诸如党建、教育等工作的顺利实施和开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全面认识就要求全面认识校园文化的内涵、功能和地位,树立全员共建、全员共参与、全员共接受的意识。在长期的规划和短期的目标中对于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有的放矢的规划,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形成良好的校风和学风。校风和学风是大学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反映。受众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认可和接受与否,直接影响着校风和学风。而良好的学风和校风能够促进教师的教书育人,促进学生良好的成长,成为人们发展和成长的基础和条件。反过来,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受众也会自觉的投入到维护校园文化的队伍中去。如此的良性互动,必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产生极大的推动力。

2.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其实在大学中常常有这样一种突出的现象,它与某些存在于社会上的形态相似,便是换一位领导,工作便换一个方式和方向,即“换将换令”。此类情况的由来主要是因为新上任的拥有话语权的领导功利性的想创新创造,从而不沿老路走,甚至仅仅是为了改变而改变,名曰“创新发展”。拥有的只是与之前不一样,具体是不是可以成为创新发展,犹未可知。而在大学中,新上任的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具有话语权的领导一旦也出现此类的想法的话,那么,可能在之前依然形成的校园文化氛围可能就要被打破和改变。其实,这种状况很常见。举例说明,某校一领导注重学生审美教育,意欲通过良好的审美教育来提升普通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于是耗费人力物力建设出类似“审美教育基地”“审美教育展览室”“审美教育作品巡展”等场地和活动,一时校园文化建设增添了活力和内容,而一旦换了领导,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发生了改变,之前的文化建设内容很可能成为“烂尾工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其实这种情况便是在校园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方面出现了问题。那么,到底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继承和发展呢?

人们常在生活中说“理论要联系实践”,甚至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先进正是因为它的与时俱进,而非机械的结合或否定。社会是一个优胜劣汰的发展过程,校园文化建设必然也需要与时展相匹配。中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立足于大学校园文化内容和载体的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保持其选择方向的先进性和发展态势的时代性,在深层挖掘、重新审视中。纵向挖掘和横向拓宽大学校园文化的新内涵;在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中。保持中国大学校园文化的先进性;在与时俱进、锐意创新中。增强中国大学校园文化的生命力。文化既是历史又是现实,它是历史在现实中的沉淀。它不仅作用于过去,而且构成一种强大的现实力量作用于现在,大学校园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和速度必然受文化传统的影响。一方面,当代的大学校园文化都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决不能完全脱离传统的根基而任意创建;另一方面,文化传统中的某些部分常以一种遗传基因的作用方式渗透于全部历史过程,当然也作用于大学校园文化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大学校园文化的创新都是从自身的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中发展而来的,并都面对着传统与现代的冲突。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应当只青睐现代化,而把传统简单地视为陈旧和需要改革的对象,或者只是把文化传统简单作为现实改革的历史背景。现代未必是科学的,传统未必是落后的。大学校同文化必须保持它的批判,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做出符合规律的选择。中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过程,应该是一个继承传统优秀文化、追求现代先进文化的过程。

3.发展学校特色

所谓特色,顾名思义,即是一种独有的个性化表现。大学的特色即是大学在一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和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独特和优良的个性风貌表现,它要求遵循大学本身的本色,遵循着本色来发展,便会形成特色,有特色便会有优势和实力。从而获得长足的发展。

良好的大学校园文化,内涵丰富,在纵向的历史的潮流中积淀着文化传统,在横向的社会形态中具有明显的时代气息,既有所有大学共同具有的普遍性,又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文化性、民族性等。由此可以看出,要想发展学校特色形成个性化的校园文化,首先需继承和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尊重校园文化发展历史,在继承的基础上有的放矢的开拓和创新,已形成古今融合的特色文化体系。其次,结合学校具体办学情况,根据办学传统、办学优势、人才结构等确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每个大学的情况不同,故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立足于这项特殊的要求之上,才能更好的发掘内部各种潜力,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品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在部门、员工、教师、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环境。

参考文献: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第3篇

论文摘要: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其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四个层次。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本文分别从四个层次探讨如何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同时,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代表一种风气,体现一种和谐,孕育着一种教育力量。笔者就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作用及如何推进进行探讨。

一、校园文化建设是小学的核心竞争力

师生是学校的主体,校园文化是师生员工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的一种精神氛围与物质环境,每个师生员工都生活在其中,并且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这种精神氛围和物质环境的建造与变革,又自觉不自觉地接受这一文化氛围的陶冶、引导和塑造。具体说来就是提炼体现时代要求的办学育人理念,形成学校的思想文化;培养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以形成学校的精神文化;通过全员参与,开展各种文明创建活动,形成学校的行为文化;通过创设良好的自然环境,形成学校的特有的物质文化;通过修订、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形成学校的制度文化。从而优化校园外部环境,提升校园内在品味。

二、如何推进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1.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不仅仅是停留在外在的形式上,更值得关注的是能包纳其内涵与实质的精神领域。校园精神文化的基础是校园人的心理层面,其内容是校园成员的思想观念的改变及素养的提升。精神文化体现着校园文化的方向、实质和水准。首先,要有比较高的思想品味,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支撑。要以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现代的眼光为学校的生存发展决策。同时,要竭力把全体教职员工凝聚在一起。其次,是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一个学校如果校风不正、学风不浓、教风不严,很难说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社会也不会认可。但如果人心所向、上下团结、齐心协力,校园文化建设一定会呈现蒸蒸日上的良好势头。

2.制度文化建设

干净、整洁、优雅的校园孕育的是团结、民主、和谐,学生展现的是积极、自信、勇敢。通过具体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学校将展示的是一种积极健康、团结进取、和谐的校园风貌。学校制度文化是规范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校园文化中其他要素得以正常、高效运行的剂,具有巨大的潜在保障功能。其应该在充分征求教师和学生意见的基础上,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修订、补充、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凸显学校优势、体现校本意识,具有特色的组织管理体系和制度体系。在管理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到制度无情人有情,体现人文关怀,让制度成为规范师生行为的自觉规范,激发师生积极向上的工作和学习的热情。

3.行为文化建设

优美的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以它的感染力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心旷神怡,大脑更聪慧,思维更敏锐,行为更文明,激发人的上进心和求知欲。但这些良好的环境必须靠日久天的行为来支撑,所以学校行为文化建设无小事,作为总务领导人,就需要从思想、制度、行为等方面加以反思、注重引领,从而促进教师行为文化的建立。同时应该激发教师爱岗敬业的热情,引领其学会合作、学会理解、学会忍耐、学会宽容、学会放弃,应该引导教师尊重、理解学生,学会以公正的态度、发现的目光、宽广的胸襟去欣赏学生。同时领导人要和老师进行密切沟通,及时有效地配合老师的一切教育教学工作。

4.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它是校园文化发展程度的一个外在标志,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对师生具有重要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优美的物化环境包括校园建筑风格、绿化、美化的环境、自然的景物特色、现代化的设施等。由文化构筑的环境蕴含着对真善美的追求,具有激励和约束双重作用,熏陶人的灵魂,感染人的心境。人在不同的环境里心情是不一样的,受到的教育和感染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在一个庄重、整洁、肃穆的环境里,谁也不会嬉笑、打闹、随便吐痰、乱扔纸屑,这就是环境的约束作用;在一个群情振奋的环境里,人们也会热血沸腾。兴奋不已,这是环境的激励作用;“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说的就是环境的感染作用。这种物质文化的教育功能是潜移默化地进行的,它给师生创造了一个庄重的“磁场”,其教育魅力于无形中统摄着师生的灵魂,从而内化为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创造力量。总之,在校园文化的创建中,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合理培育校园文化,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健康进行。校长是校园文化的领袖,必须具有广阔的视野。对教育的发展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掌握教育理论、尊重教育规律、把握教育改革动态,对自己所在学校定位准确。运用现代的文化模式,来规划和设计校园文化建设的长短期目标。以此确立起全校师生员工为之奋斗的共同文化愿景,营造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位哲人曾说:“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校园环境表现出一所学校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校园精神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它对学生的人生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取代的。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学校的宏观发展具有不可言喻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第4篇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校园精神文化的塑造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经过千百年历史积淀而形成的一种人文伦理型文化,强调塑造“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立身之道路,以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为学思想,这些优秀传统思想中所体现出来的信仰和价值观,会对独立学院文化核心价值的塑造与学生自身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正面作用。

(二)有利于校园物质文化的创建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多样。独立学院大多办学时间较短,一般来讲,新校区较多。可以在办学伊始就通过环境设计和布置等具体工作,以历史文化名人塑像,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词句、谚语、格言作为校训、校园警句等等,通过良好的物化方式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充分表现出来,以教育学生、激励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学生高雅情操的培育,以及情感的熏陶、意志的锻造,强化独立学院学生的人文底蕴,使学生开拓文化视野,完善文化品格,提高自身素质。

(三)有利于校园行为文化的规范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格的修养,尤其是中国儒家思想中注重“修身”,强调道德伦理观念,老庄哲学中的博大包容、自爱爱人等思想,对于塑造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构建大学生健康的人际交往关系,帮助并指导大学生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增强互助合作意识,解决思想上存在的困惑和迷茫等方面,都具有十分积极的启示和引导作用。

二、当前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校园文化,特别是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目前尚处在一个较低水平的发展阶段。在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到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一定程度的重物质文化、轻精神文化的倾向,校园文化建设的个性特征还不明显,校园文化建设缺乏顶层设计等等。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目前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校园文化设计者、建设者对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二是大学生自身由于专注于学业和就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上存在偏差,认为于己没有太大帮助,主动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自觉意识不足;三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包括多元文化思想的影响和冲击,以及市场经济中一些世俗化、功利化价值取向的影响。

三、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更好推动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

(一)切实提升对中国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

要深刻理解党的十提出的“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重要论断。坚持文化自信,认真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力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努力探寻中国传统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密切结合的有效途径,探索用现代语言、现念诠译好中国传统文化,做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抓好顶层设计,精心组织实施

要坚持党政齐抓共管,各有分工,各有侧重,对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建设等方面有综合和全面的思考,确定不同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重点,有步骤、有计划地组织实施。特别是要根据自身的办学要求和实际情况,找准校园文化建设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点,抓好结合点,真正让中国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三)以思想道德、行为规范建设为重点,做好校园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创造良好校园文化环境为载体,通过校园建筑、标识设计,开设国学课,开展专题讲座、培训等方式,通过在校园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要求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等措施,加大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教育,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渗透到学校整体的人文环境之中,努力在校园培养并形成见贤思齐的文化氛围、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引导大学生养成讲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强化道德修养,规范道德行为,培育并形成良好道德情操,夯实在校大学生优良的思想道德基础。

(四)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内容

独立学院可以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和学科专业特点,充分依托好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这一平台,注重挖掘校园文化的内涵,通过显性与隐性的文化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校园文化活动,并努力打造一些精品活动。如举办中国传统文化讲座、文化沙龙、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参观,开办道德讲坛,向中国古代优秀先贤人物学习等方式,让大学生在切身体验中接受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将人文素养转化成学习、工作、生活中不竭的精神力量。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骨干力量的培养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第5篇

一、校园文化建设是学院管理教育的重要组成

文化本身就具有教育功能,校园物质性文化塑造的良好氛围直接激发学员、学生与教职工的学习工作效率和热情;校园制度性文化保证了学员、学生与教职工合乎教育管理导向的行为规范;而校园精神性文化统一了学员、学生与教职工的学习、生活与工作的信念。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校园文化的熏陶与教育比书本、比教学、比管理提供的知识来得更长久、更深刻。

校园物质文化是学校教育中一显性的表现形式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无时无刻不在产生着“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它主要包括校园所处的外部自然环境,校园内部的规划布局以及校园建筑、绿化、雕塑和文化传播的设施等。作为物质层面的软硬件建设,校园物质文化直接显示着学院的人文理念、审美追求。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直接展现学院的办学宗旨、价值取向、经营理念、追求崇尚。从一定程度上说,学校精神文化优劣是衡量学校发展成败的重要标志。人们可以从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看到学院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看到学院的鲜明特色。

二、校园文化活动是形成良好校风的重要途径

在高职院校,文化教育和文化引导不仅能加强学员、学生与教职工的品德修养,还有助于其树立正确的认识社会、理解社会和参与社会的信念。校园文化建设和推广是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环节,以教学设施、校园规划和校园绿化为载体的物质性文化能够激发学员、学生与教职工对人文环境、历史环境、自然环境的认同,提高自觉维护环境的意识;校园规章制度、行为守则将引导学员、学生与教职工认知合理的行为预期,养成自觉遵纪守法的行为取向;精神性文化则通过对学员、学生与教职工关于校训、价值观念、道德准则、情感气质的传播和塑造,实现其良好审美观、人生观、科学观的形成,从而强化学员、学生与教职工的知识、文化、道德的修养,培育教育与自我教育意识,推进成才与自我成才的统一。

辽河石油职业技术学院校风是严谨、勤学、慎思、笃行。严谨:就是做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严谨”是学员孜孜以求、用心研读的求是精神;是党校治学的标准和教师对学术观点科学诠释的态度;是职工重视细节,扎实做好每一项工作、每一件事情的风范。勤学就是树立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终身学习理念,养成“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良好习惯,不断吸收新信息,获取新知识。慎思就是要用心思考,审慎求真,识别良莠,明辨是非,永做头脑清醒的明白人。笃行就是要学以致用,执着追求,不空谈;就是要真诚奉献,身体力行,不浮躁;就是要崇尚实干,忠贞不渝,不虚荣。辽河石油职业技术学院的核心价值观是学院靠我发展 我靠学院成长。学院和职工是利益与命运的共同体,学院是职工的温馨家园,职工是学院的宝贵财富。学院的发展要靠职工奋力拚搏,学院的业绩要靠职工全力创造,学院的信誉要靠职工精心呵护。同时,学院为员工演绎人生搭建了展示的舞台,使员工的个性得以张扬、才华得以施展、生活得以幸福、价值得以实现。

三、校园文化建设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载体

大学是学术和精神的圣殿,是文化积累和创新的重要场所。先进的思想模式、价值理念在大学校园中诞生,科学理论、技术和成果的研究处于发展的前沿。这种集思想性、学术性、技术性、创新性的文化氛围,能够激发学员、学生与教职工不断探询科学研究的奥秘,增强求知的主动性,提升工作的热情。新的经济条件下,继续发挥探索真理、学术创新、弘扬主旋律、与时俱进已成为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新挑战。而迎接挑战必然离不开学员、学生与教职工的参与和自觉融合。石油高职院校特色文化建设将有助于强化学员、学生与教职工的主体意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推崇创新精神,提升其解惑自觉性;营造学术研究氛围,增强其科研能力。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第6篇

关键词: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文化资源

校园文化是学校产生、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是大学生学习与成长的隐形课堂,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精神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具有引导、规范、调节、熏陶、教化等文化功能[1]。高等医学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级医学人才的重要使命,医学生毕业后要承担起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医学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独特性。当前,在高校间竞争日益严峻的大环境下,构建独具特色的、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是医学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提高医学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医学院校如何立足自身特点构建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课题。

1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困境

近年来,许多医学院校开始关注并重视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还存在着不足,梳理当前医学院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对校园文化认识有偏差。许多医学院校投大量资金用于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等的建设,而忽略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忽视了校园文化的本质功能和主要作用。这种重物质轻内涵培育的校园建设模式,势必导致大学文化的魅力和个性文化的缺失,往往造成部分院校失去了自身固有特色和竞争力[2]。二是特色文化缺失。如今,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层出不穷,但真正有内涵、有意义、高层次、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不多,校园文化活动中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比较突出,庸俗化、功利化倾向比较明显。活动忽视了医学院校自身的特点,忽视了校园文化中隐含的医学精神,脱离了医学院校主流文化,导致校园文化无个性、无特色。三是忽视人文教育。在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上,往往过分强调专业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20世纪初,梁思成曾在《半个人的时代》中指出,科技与人文分离的结果,出现两种畸形人: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和不懂科技而奢谈人文的边缘人[3]。在当前医学院校这种育人模式下,医学生的专业素质越来越高,但人文修养严重缺失。据中国医师协会《医患关系调研报告》显示,在医疗纠纷中,因技术原因引起的不到20%,其他80%均因服务态度、语言沟通和医德医风等问题引起,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源于医学人文教育缺失[4]。因此,作为医学生,仅有高超的医术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拥有过硬的人文素质。

2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2.1以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是关系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是高校建设的制度保障与服务目标。为此,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应立足学校的办学优势、自身条件、着眼学校未来发展前景,大力挖掘学校内部潜力,不断明确学校特色定位。依据这一特殊要求确定校园文化建设方向。同时,学校要完善管理机制,建设项目管理平台,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在广大教师员工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环境,构建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的良性双向互动模式,最终实现医学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意义。以甘肃医学院为例,秉承“德育为先、育人为本、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和“立足陇东,面向甘肃,辐射周边,服务西部”的定位,明确了学校发展的目标与方向是为西部农村、社区等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学院围绕这一目标,制订了以护理和检验为特色专业的建设规划,做强特色专业的同时,促进精品课程和优秀课程建设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甘肃地方输送大批优秀医护人才。

2.2以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对大学精神的倡导和实践,在大学校园中,只有将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相融合,才能创造出健康高雅、积极向上、丰富和谐的校园文化。医学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秉承传承与创新的文化建设核心,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融合,一方面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另一方面大力培育时代精神,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自身责任与使命,真正树立起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思想,努力成为高素质医学人才。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可充分发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并与时代精神相融合,构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如甘肃医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力挖掘皇甫谧文化资源,建立了皇甫谧研究院,加强对皇甫谧文化的研究和宣传,积极弘扬皇甫谧精神,将皇甫谧仁爱救人、安贫乐道、不畏艰苦、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结合时代特点,融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使师生员工对地域文化产生亲切感、认同感,由此潜移默化地影响广大师生;并将皇甫谧文化精神融入校训、校歌、校徽中,使其成为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核。正是有了这种优势资源的融合,使得大学校园文化既体现时代精神,又保持着自己独有的特色。

2.3以学生为主体创新医学特色校园文化活动

特色校园活动是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它对高校人文环境的形成、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成功具有重要意义。医学院校应根据医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推动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建设要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科学素养是优秀医疗卫生人才的必备品质,医学院校要围绕这一主题创设开放性、多元化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学校每年借助挑战杯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科技创新活动。另外,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学术交流活动、科技兴趣小组活动和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活动等,努力营造浓厚的科研学术氛围,激发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挑战精神,增强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医学院校特色文化。其次,活动载体应注重多元化与创新性,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当今校园文化活动的载体越来越多元化,许多高校通过校园网开办网上论坛、网上心理诊所、科技交流、艺术探讨等各种活动,学生在互动交流中体现自我价值,进而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活动为校园文化建设开辟了新的途径,增添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载体。医学院校应加强校园活动载体的管理和建设,把传统校园文化活动与现代信息媒体结合起来,不断创新校园文化活动载体,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做大做强特色品牌活动,不断提升活动的引导力和影响力,营造积极向上、医学特色突出的校园文化氛围,有效推进医学院校特色文化形成,为国家医学事业发展输送优秀人才。甘肃医学院加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本校地方优质文化资源凝炼特色校园文化精神,学校以皇甫谧文化和崆峒文化为主题开展各种活动,如举办皇甫谧论坛、皇甫谧针灸学术交流会、崆峒养生文化讲座等活动;同时通过电子屏幕、校报、校广播站、校园网络以及周末放映古代医学经典相关电影等多种方式宣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努力营造浓厚的医学人文氛围,促进医学校园特色文化建设。

2.4以地方文化资源为依托,开展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学校要使校园文化建设真正做到与众不同、独树一帜,必须让校园文化与地方优秀文化相融合。学校要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特点,挖掘地域文化的精华,找准地域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对接点,将其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让学生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接受教育,从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学校要使校园文化在自身发展中形成品牌,不断积淀文化底蕴,增强学校办学软实力。甘肃医学院为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充分挖掘本地丰富的人文资源,把皇甫谧文化和崆峒文化作为本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学校已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加强针灸医学和崆峒养生学的研究,大力发展针灸特色专业。学校还每年组织学生参观皇甫谧文化园,组织学生深入崆峒山进行药物采集、药物价值研究,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方文化,将地方传统文化精华与校园文化相融合。

2.5以医学专业特色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提升校园文化育人品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5]医学院校应通过社会实践来全面提升校园文化育人品质。在社会实践活动方面,针对医学院校实际,结合专业特色,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发挥专业优势。学生利用节假日走进社区、深入农村义务支教,了解国情民情,认识社会,从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不断完善他们的道德人格。甘肃医学院紧密结合本校专业特色,不断拓宽实践渠道,如口腔协会、针灸按摩协会成员经常深入农村,走进社区、敬老院、儿童福利院开展义诊和送医送药活动,或在校园内为师生义务献爱心活动,通过社会实践的磨砺,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和毅力,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和才干,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品格和道德境界,最终使他们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医学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专业院校,不仅要培养学生高超的医学技能,更要加强其文化素养的培养。特色校园文化对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医学院校应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在深刻挖掘与不断创新校园文化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精神,以便更好地实现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作者:胡海燕 李超 李海英 单位:甘肃医学院 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夏宝慧.高职校园文化模式构建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

[2]彭勇.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8(22):67-68.

[3]李妍妍.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J].中国实用医药,2010(30):270-271.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第7篇

一、高校廉政文化的内涵

廉政文化是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社会实践基础的一种文化。我们所要建设的,是社会主义廉政文化。

(一)廉政文化具有本质的先进性

社会主义廉政文化是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其本质上具有先进性。它是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灵魂”的廉政文化。廉政文化建设,顺应了时展的要求,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代表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要求和发展方向。

(二)廉政文化具有积极的导向性

文化历来对人们的社会意识、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具有导向作用。廉政文化也不例外,其社会属性决定了它对社会生活的辐射和导向作用。廉政文化一旦形成,其所包含的价值观、道德准则就会通过文化的自身规律和渠道,以传媒方式影响其受众,并由外向内,“润物细无声”地滋润人们的心灵,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感悟”。与此同时,它还将创设出一种内聚力,将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憎腐崇廉的精神凝聚并转化为拒腐行廉的行为。这样,一个以廉为荣、以廉为乐、以廉为美的文化“熔铸”力量便会得到显现。

(三)廉政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在廉政建设的实践中,我党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要求。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表现为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在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表现为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在激情奔涌的改革开放年代,表现为郑培民、吴天祥精神等,这都反映出廉政文化有其因时而生、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在新时期,我党倡导廉洁奉公、勤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当好人民公仆,努力建设廉洁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亲民政府等,都体现了时代特征和要求,融入了很强的时代精神。

(四)廉政文化具有历史承传性

我国的廉政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儒家倡导“仁政”和“以德服人”。后来的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不管是出于巩固统治地位的需要还是取信于民的追求,都极力提倡各级官吏廉洁奉公,并制定了严刑酷罚来惩治那些不廉洁之人。这些伦理学说、国家理念、清官意识、百姓认同等构成了古代的廉政文化。今天,我们加强廉政建设,也应该从古代的廉政制度和文化中汲取营养,因为这些思想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我们的民族传统心理之中,更容易被接受。

二、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

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既要紧跟中央反腐倡廉教育的工作部署,又要紧密结合高校的实际,反映出高等教育行业的特性。

(一)以“育人为本”为价值核心

高校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通过选择文化、传承文化、创造文化进而促进文化和人的发展。因此,“育人为本”是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价值取向的核心。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始终不能忘记大学的神圣使命――育人,必须紧紧围绕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接班人的目标,科学设计廉政文化建设的内容,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实现文化与人的双向建构。

(二)以“导引社会”为价值追求

大学要从更高的层次上积极参与、导引、规范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大学作为人类神圣的精神家园,应当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品质,在廉政文化建设方面更应担负起“导引社会”的重任。因此,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必须走在全社会的前列,要对社会产生导向和辐射作用,要通过“导引社会”,满足广大师生员工和社会群体对高校为社会提供民主政治、公平正义、惩恶扬善、安定有序、诚信友爱、精神家园范式的文化追求。

(三)以“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价值标准

教育以育人为本,要把树立“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价值观融入高校廉政文化体系,并以此作为评判高校办学宗旨、领导行为、管理行为、教育行为、服务行为的价值标准。当前发生在高校内的腐败案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引起了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关注。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就是要深入推进反腐倡廉,遏制近几年高校内呈上升势头的腐败现象,促进高校党风、教风、学风的根本好转。要尽一切可能维护和促进教育的公平正义,切实纠正高校招生考试收费及其它各种不正之风,维系全体人民接受高等教育的公平权利,让人民群众满意。要尽一切可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四有”人才,成为对社会的公平正义有着坚定信念的人。

三、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充分调动各部门共同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独特新颖的载体,让廉政文化和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使师生员工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形成“人人思廉”、“人人保廉”、“人人促廉”、“人人反贪”的良好的、和谐的校园环境。

(一)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根据大学生不同年级的具体情况,按照知识性、科学性、生动性与政治性、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把廉洁教育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与党内反腐倡廉工作和“三个条例”的学习结合起来,与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与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结合起来,以多种形式开展廉洁教育,全方位帮助大学生筑牢思想道德防线,促进大学生扬善弃恶的基本价值取向和生活观念的形成,培养“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为反腐倡廉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二)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

要把大学生廉洁教育和廉政文化进校园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课、第二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党课等教育活动中,贯穿到教育与教学的方方面面。要以“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为载体,不断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在高校中大力营造廉政文化环境氛围,组织大学生读“廉政书”,唱“廉政歌”,看“廉政戏”,听“廉政课”,观“警示片”,实行“廉政承诺和廉政宣誓”,开辟“廉政专栏”,以此来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强化自律意识、责任意识。要充分发挥高校学科综合的优势,注重古今廉政文化研究,向大学生传播先进的廉政理念、廉政知识、廉政人物、廉政要求,并向社会辐射。要做好此项工作,还必须将廉政教育纳入学校师德师风教育的范畴,将廉政文化的精髓融入良好师德师风的创建活动中。

(三)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

要努力形成全面推动大学生廉洁教育和廉政文化进校园的合力,营造“大宣教”氛围。尤其是那些作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家长,理应作好家庭廉政教育以配合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因为作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他们的一言一行,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价值观的形成。“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同时,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也要与社会各行各业党组织反腐倡廉工作挂钩,使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取得成效。

(四)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廉政文化建设应该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在学校张贴以廉政警句、格言为内容的标语,建立反腐倡廉网站,增设廉政文化栏目,宣传古今廉政人物、格言警句、廉政故事;在校报、广播台、电视台、宣传栏开辟廉政教育专栏;利用宣传橱窗举办反腐倡廉图片展、书画展;建设廉政、廉洁长廊;组织学生举办和参加党风廉政教育专题讲座、专题座谈、模拟法庭、辩论会、擂台赛、赛歌会和戏剧小品表演;组织学生观看反腐倡廉电影、电视片;开展“为民、务实、清廉”主题教育、征文比赛、征集警句格言、写心得体会和毕业生离校前“廉洁人生路”教育等活动,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构建廉政文化氛围。

(五)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与学生党员“双带”方式相结合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第8篇

关键词: 多校区 新校区 校园文化建设

一、多校区大学产生的背景及新校区的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适应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发挥教育规模效应,全国纷纷兴起一股“合并”之风,形成了一大批学科健全并由多个校区构成的综合性大学,这无疑带来了其校园文化的复杂性。因此这就使综合性大学面临着如何整合校园文化问题。与此同时,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战略目标,进一步拓展办学空间,我国几乎所有的高等院校都纷纷扩大招生规模,继而在全国各地兴建了许多新大学城,缓解了办学空间。新校区的设立,扩大了学校规模,大大改善了目前的办学条件,但是由于城市土地资源的紧张和高成本的限制,几乎绝大多数的新校区都建立在城效结合部――城市的边缘地区。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一个在相对陌生的社会环境中建立起来的新校区,应如何传承老校区的办学精神,发扬老校区的校园文化传统;如何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创造出具有新校区特色的校园文化,是几乎所有新校区都面临的一个重大的人文课题。这也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值得探索的重要问题。多校区高校的新校区往往呈现如下特点:

其一,处于相对集中的大学城或高教区。我国许多地区将一定数量的高校相对集中,建立成为该地区的大学城或高教区。将不同类别、不同层次高等院校的新校区建设在一起,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资源、人才和信息各个层面上的优化配置和开放共享,有利于发挥地区教育教学资源的集聚效应。

其二,“硬件”设施相对优越和完善,但“软件”投入相对不足。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家与社会对高校的格外关注,高等院校在新校区的建设与发展中投入了相当大的财力与物力,兴建起一大批具有现代化且功能完备的教学大楼、图书馆、大学生活动中心、实验室等设施,同时由于办学空间的拓展,还为广大教师配备了个人的工作室或办公室便于个人进行学术研究。与此同时,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如自然人文景观建设、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和学风校风等软件建设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和精力投入不多,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规划不够、步伐滞后的问题。

其三,新校区地理位置离城市中心相对较远,城市文化氛围比较淡薄。我国高校老校区往往处在城市中心区域,这些区域绝大多数都经济发达、历史悠久、信息快捷、交通便利,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及浓厚的文化氛围。而新校区往往地处城市中心较远,缺乏浓厚的城市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其四,师生之间缺少交流与沟通。由于新校区大多地处城郊,教师一般乘班车赶点上课,除了上课外,基本不在新校区逗留,谈不上参与新校区的校园文化活动。因此学生在课余时间难有机会与老师交流思想,师生之间存在明显的情感、观念等交流缺失的现象,从而影响了校园人际关系和谐建设与发展。

二、多校区办学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的若干对策

“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校园文化并不仅仅是简单地多盖几栋实验楼、宿舍楼,有一个漂亮的校园等,更重要的是营造校园文化的良好氛围,通过潜移默化的‘空气养人’,培养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品德情操和人文精神”。[1]因此,对于一个学校来说,营造校园文化的良好氛围不是在一个短期内完成的,而是要通过长期的建设才能达到。面对当前许多高校存在多校区的实际情况,尤其是新校区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营造一个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就必须根据整个学校的文化传统及新校区的特点,克服新老校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困难,注重校园文化发展规律以及各校区的特点,全面规划整个校园文化建设。

1.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树立大学校园文化新理念。

“校园文化在大学校园中表现为一种青年亚文化,通过一定文化的氛围和精神环境使生活其中的每个个体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上与既定文化发生了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并且还能以吸收、消化、辐射新思想、新观念来实现对民族文化的更新、再造,从而使学生身心获得健康的发展”。[2]校园文化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第一,以社会文化(城市文化)为背景,以校园范围为地理环境圈,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并且经知识的生产和理念的创新而形成先进于社会的文化,又反作用于社会文化,从而推动社会文化的进步。第二,校园文化建构的主体是全体师生员工,其中,校领导是校园文化的倡导者和发动者,师生员工是校园文化的主导者和接受者,也是校园文化的创新者。第三,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创造和积淀的结晶,并通过由此形成的价值体系、规范体系和环境体系而将全体师生员工整合形成学校的“综合个性”;即具有鲜明特点的校园、教风和学风。第四,校园文化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全体师生员工的发展,使广大学生得以充分的社会化,完成社会化的任务。[3]可见,大学校园文化对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我国大学校园的主体概念是提供学习、实验和生活的建筑及其附属物,多强调其学习、研究等使用功能,而较少关注大学校园美育功能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因此,出现了多个学校的校园或一个大学多个校区校园,大学校园的概念及内涵已发生了变化,其大学人文精神也出现了一度混乱现象。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传统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已不能适应当今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已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生活与学习的需要。为此,高校必须整合大学人文精神,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树立大学校园文化新理念,才是新时期多校区校园文化发展必由之路。

2.构筑“一体多翼”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体现多校区校园文化的个性。

所谓“一体多翼”,其中“一体”为整个学校,“多翼”为学校各校区。“一体多翼”校园文化建设就是以整个学校为核心,即学校的历史与文化,以各校区风格各异校园文化特征为内容,以校园人际关系为主体,即师生之间、学生与管理人员之间、新老生之间,以校园环境为依托,积极发挥其校园文化育人功能,从而实现对青年学生的人格、性格、个性的塑造。

首先,传承老校区的校园文化传统。“每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都有一种最能体现其历史积淀和办学历程的精神,即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它对于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凝聚、导向、激励的作用”。[4]因此,各校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发挥老校区的优良传统,注重人文环境等诸多方面的营造,挖掘大学的人文精神,把大学各校区校园建设成为一个新老交替、传承历史而又不断创新的育人场所。

其次,运用移植手法创建新校区校园文化。正如前面所讲,新校区建设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它在发展的同时也带来许多新问题,如新校区校园文化缺乏等问题。为此,积极加强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当前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工作。“所谓‘文化移植’指的是将老校区良好的文化直接传递到新校区,被移植的文化的风格特征及其精神内涵没有改变,并且在新的校区里健康地发展”。[5]文化移植的目的是使新校区拥有老校区本质的文化,从而使两者产生文化上的认同感。校园文化之所以能移植,在于校园文化的传递可以由学校成员在校区之间主动地有意识地加以实施。实际上,移植就是把老校区的文化要素与新校区所在地区的文化因子融合起来,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

最后,努力建设多校区地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尽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其形式多种多样,但在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及与各高校合并的过程中有时往往撇开各学校原有的发展历史沉淀而偏离原有的校园人文精神。然而,有的高校在新校区的建设过程中忽视对老校区校园人文精神内涵的继承,片面追求表面效果,注重形式上的创新变化,忽视新校区的校园文化积累,忽视学生对校史和校园人文精神理解,忽视对新校区所在地域文化的挖掘,更多地从实用的功利主义的角度来理解和实施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同时对合并的各高校校园文化缺乏整合与梳理,往往重视合并高校中的所谓“主导地位”(即合并之后所用的学校名称)的高校校园文化及人文精神的传承,缺乏对合并的其他“次要地位”的高校校园文化及人文精神的重视与提炼。所有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多校区校园文化缺乏独特性、地域文化性,呈现单一化、空泛化,从而影响师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情。鉴于此,我们应该积极培育新校区地缘文化,注重新校区所在地的历史背景、山水意境和风土人情的挖掘,进一步继承老校区的人文精神,从而构建新校区地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同时,加强对合并的各高校区的原有校园人文精神进行整合,去粗取精,汲取精华,并结合各校区的地域文化特色,呈现出多校区校园文化的丰富性与独特性,最终形成以整个高校的校园文化及人文精神为核心的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

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同时也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为此,新校区要围绕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定位,融入人文精神,确立山水相宜、兼容并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新校区的定位、选址、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运行等各个环节都要将校园文化的建设和营造融合进去,在校园建筑、景观、色彩、标志、符号及其相互关系、结构布局、风格特色、功能分割上有意识地融合校园文化意识,在学术风气、制度设计、管理模式、人际关系及校园精神文化的构建过程中注重传承与创新。而且,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应朝着“生态型、园林式、数字化”的校园迈进,建设成具有大学人文精神及地缘文化特色,并体现时展方向的校园文化风貌。

参考文献:

[1]关成华主编.北京大学校园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9.

[2]束霞平.浅谈校园文化美育.德育天地,1999,(3).

[3]缪克明,高树军.大学新校区校园文化的建构.市场周刊,2005,(10):115.

[4]蔡剑兴,苏明.从“物理聚集”到“化学反应”――新校区校园文化的建构与思考.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