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

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4-11 10:28:03

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

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第1篇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其他会计原则;关系;问题

一、谨慎性原则的概念

谨慎性原则,它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应尽可能减少经营者的风险负担,在符合会计政策的前提下应当考虑企业风险,尽量低估企业的资产与收益,对可能发生的损失与费用则要算足。谨慎性原则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情况下,实行谨慎性原则对于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扩大企业的财务决策权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谨慎性原则的实际运用

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和修订后的会计准则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的合理运用。随着科技的发展,产品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由于存货市价的下跌、存货陈旧等原因,导致存货的价值减少,如果仍以历史成本计价,显然不利于企业资金周转,出现虚夸资产的现象,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不符合谨慎原则。因此,新制度规定,期末存货的计价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即对期末存货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两者中较低者计价的方法。当成本低于可变现净值时,存货技成本计价;当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时,存货按可变现净值计价。

短期投资的期末计价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该方法只确认市价下跌,不确认市价上涨,在目前证券市场价格频繁变动且不规则的情况下,能确保企业的财务状况保持稳健。

2.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新制度要求企业定期或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这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其出发点就在于要求企业将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价值损耗予以充分考虑并计入相关费用,以确保企业的资产更加真实、有效,确保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稳妥可靠,确保投资者的长远利益得到很好的保障。

三、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关系

1.与真实性原则的关系。真实性原则就是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谨慎性原则要求在会计实务中确认可能发生但尚未发生的损失与费用,两者存在明显矛盾。

2.与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的关系。权责发生制原则要求凡属本期已实现的收入或应负担的费用,不论本期是否收付,均应计入本期的收入或费用,强调的是确认收入、费用发生的时间及其归属;配比原则要求,一定会计期间的各项收入与其相关联的成本、费用应在同一会计期内确认计量,以便正确计算和考核成果,而谨慎性原则将现在尚未发生的、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费用提前计入损益,尽可能在当期确认可能的损失、费用,滞后确认或不确认可能的收益,显然与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相矛盾。

3.与历史成本原则的关系。历史成本原则要求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但在谨慎性原则下,存货可以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这是对历史成本原则的背离。

4.与可比性、一致性原则的关系。可比性、一致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并且不得随意变更。但是谨慎性原则允许企业根据自身具体情况的变化改变会计核算的口径和方法,因而会与可比性原则和一致性原则发生冲突。

四、坚持谨慎性原则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经济活动中不确定性的存在决定了谨慎性原则存在的客观必然性,而谨慎性原则自身的局限性又使其与其他会计原则间有一定的冲突和矛盾,因此在实际的会计核算工作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合理确定各项原则的优先使用顺序。在12条会计原则中,真实性原则居于首要位置,谨慎性原则必须在维护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加以贯彻和运用。当谨慎性原则与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相冲突时,应根据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而定:不确定性程度较高,优先考虑前者,合理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除此之外,与其他会计原则的使用顺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具体合理地确定。

2.对企业的谨慎性原则运用情况予以充分披露。充分的信息披露能有效地提高信息可比性,从而使与企业有利害关系者能准确地把握企业的财务状况,防止各项会计原则的冲突进一步恶化而误导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

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第2篇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 会计核算 经济管理

一、谨慎性原则基本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

谨慎性原则源于会计中的不稳定性并植根于存在风险的经营环境,而不管是考虑到必然的要求方面,还是考虑到客观的方面,都需要它的存在。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有着许多无法确定的因素:市场的供求关系、科技的发展情况、消费者的需求等方面属于市场中的不确定因素;而不断变化的自然环境、国家政策等方面属于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企业修订的各种管理规则制度、企业员工的变动、企业员工综合素质等方面则属于企业内部的不确定因素。

不管是哪个单位,其所进行的经济活动都不可能与别的单位、国家和个人进行脱离,而是这些不确定因素也都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与其紧密相联。而对于企业来说,其所进行的经济活动既是它的机遇,也是对其的一种考验,因此,企业会计人员一定要对企业所进行的经济活动的最终结果进行相对较为准确的评估。企业经济活动的不稳定性表现在:应收帐款的可收回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售出存货可能发生的退货或者返修、资产的价值确定和减值损失的计提等。

二、关于正确运用谨慎性原则的几点思考

就像任何事物都具有自己的两面性一样,谨慎性原则也是矛盾的对立和统一。谨慎性原则的积极方面在于它能够避免浮夸利润和虚计资产,保护债权人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谨慎性原则的消极方面在运用该原则时,难以克服地会带有主观随意的因素,还有可能为报表粉饰留下了隐患。针对我国会计实务的发展形势,如何更好的使用谨慎性原则,这成了当前的一大问题,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谨慎性原的实行要循序渐进,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强化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

不管是会计工作开展过程中的哪一部分,都存在谨慎性原则,且与许多方面的利益是息息相关的。企业运用谨慎性原则会对其利润进行一定的压制,由此而减少了企业所需缴纳的税费,因此,相关部分应当做好监督工作,对各项准则和指南的贯彻和执行应当循序渐进,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法律的作用在于对其包括的内容的正义一方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而对那些在会计资料中造假的人员,不光要让他们负起相应的法律责任,还应受到道德的批判。在当代环境中,法律的威慑性降低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会计数据造假现象的增多。因此,只有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并严格的进行实施,才能促使企业的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完善会计准则,突出相关条款的可操作性

只有将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范围和比例规范好,才能从根本上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通过对那些上市的大公司进行分析,总结他们的成功经验,进而逐步的加大可以使用谨慎性原则的领域。而对于那些还没有上市的公司,应当将详细的开展方法和操作说明书编写出来,对于那些存在一定模糊性的概念做好明确的说明,并确定出可供参考的比例。当然,若需要谨慎性会计事项的会计报表附注,那也是可以增加的,并在附注中对披露的标准、根据、原因进行完善。在会计要素准则中具体规定谨慎性原则的处理方法,以指导企业的会计实践。例如:对每一项会计要素,基本准则都无例外地强调只有在能够可靠计量条件下才可确认,严格规范公允价值的应用前提。

(三)改善绩效评价体系

在与绩效评价体系有关的指标方面,理应进行一定的提高,如现金运营质量、资产经营质量等。同时,对于企业绩效的评价和考查上,应当全面的进行,由此而可以避开一些错误的观念,如过分对“利润”指标的强调。此外,应当积极而正确的对企业因计提的资产减值而导致的暂时性亏本进行引导。从长远的角度分析,使用谨慎性原则不但可以使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被维护,还能使会计信息的质量有所改善。

(四)提高会计人员的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判断能力

若要运用谨慎性原则,那么会计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包括专业素质、道德素质等。而对于会计人员在运用谨慎原则的过程中,如何才能更好的运用,那就需要会计人员有效的提升自己的职业判断能力、决策能力以及评估能力。笔者认为,要想使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有所提升,可以根据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开展:第一,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具备较好的求真意识;第二,进一步培养会计人员的相关专业知识,使他们能更好的进行掌握,并能学以致用;第三,应努力培养会计人员养成不断学习的理念,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时代的不断发展,会计领域也在不断的更新,因此,会计从业人员只有不断的学习新的会计方面的知识,才能更好的开展会计工作。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的培养,主要还是要让他们对待会计事务要实事求是的去进行,在工作过程中,要坚持“做该做的,不做不该做的”

三、结束语

在会计事务的许多方面中,都包括了谨慎性原则。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谨慎性原则正逐步向着更严谨,更客观的方向转变。在谨慎性原则的使用上,只有较好的进行使用,才能达到真实的反映出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盈利状况,为投资者的决策提供有用信息、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起到积极作用和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尚慧艳.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1(03)

[2]黄金凤.浅谈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3)

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第3篇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指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会计核算时,要遵循谨慎性原则,这样可防止抬高资产和受益,压低负债和费用,并起到预警风险和化解风险的作用。其具体做法是:推迟确认收入,尽早确认费用,低估资产,高估负债。合理运用谨慎性的原则,有效防止企业虚夸资产、企业包装上市、扩大利润的现象发生,可为众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既保护了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又提高了企业的经济管理效率,有利于企业做出准确的经营决策,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经济利润。

1 谨慎性原则存在的前提条件

谨慎性原则是指: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而采取的一种会计核算上的谨慎态度。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不确定性、风险性和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是谨慎性原则存在的前提条件。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和社会经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物价变动指数、税率例率、通货膨胀等因素将影响会计信息,使企业的资产不断发生变化。会计系统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也会影响会计信息不准确。企业为了在经营中谋取超额的经济利益,必然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在企业的会计信息中也存在着不确定性。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来说,如何预测商业风险,如何避免商业风险,是企业所面临的艰巨任务。而会计的谨慎性原则正是减少风险的有效方法,合理应用谨慎性原则能对企业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合理估计,有利于保护股东利益和提高企业市场的竞争力。

2 谨慎性原则在经济管理会计核算中的应用

2.1 会计核算中各种“准备”的提取

2.1.1 坏账准备的提取。企业的各项应收款项目,可能会因为购货人拒付、破产、死亡等等原因而无法收回,发生坏账,企业资产将受损。企业为了谨慎起见,应当定期对应收款项进行全面的检查,对可能发生坏账的应收款项目进行预测,没有把握能够收回的应收款项,应当计提坏账准备,这充分体现谨慎性的原则。

2.1.2 存货跌价准本文由收集整理备的提取

企业应经常对存货进行全面清查,若因为存货遭受毁损、全部或部分陈旧过时或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等原因,使存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的,应当按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金额提取存货跌价准备。这种会计处理方法符合谨慎性原则。

2.1.3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提取

企业从证券市场购入股票、债券等等短期投资活动,由于证券市场总是处于波动之中,所以企业的收益和损失的不确定性很大。在期末,企业应对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对市价低于成本的差额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这很符合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2.1.4 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提取

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于每年年度终了,对长期投资逐项进行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变化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投资的账面价值,应在期末时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2.1.5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

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或者至少在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逐项进行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等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应当按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2.1.6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

由于无形资产在创造经济利益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企业应该定期或者至少每年年度终了,检查各项无形资产预计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对预计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3 存货期末计价方法的运用

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也就是按“历史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两者之中的较低者进行计价,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

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活动中,以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将要发生的成本、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这种计价方法符合谨慎性的原则。

4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

固定资产折旧处理采用加速折旧法也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由于技术发展的进步,固定资产不仅存在有形损耗,也存在无形损耗。如果采用直线法,可能会造成企业设备陈旧、更新速度慢。而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等加速折旧法,则可以实现加速设备的更新,同时计提折旧也会更符合实际情况。

5 无形资产的摊销

无形资产的摊销也体现了谨慎性原则,无形资产的摊销一般采用直线法。所以摊销主要决定因素是其摊销年限。在实际的工作中,应将其价值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分期平均摊销。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越短,越能体现谨慎性的原则。

6 收入的确认

《企业会计准则—收入》规定:收入必须在若干相关条件同时满足时才能够确认。如果在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不能可靠估计的情况下,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收入分别按以下情况确认和计量。

(1)如果已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能够得到补偿,应该按照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计算确认收入,并按相同金额结转成本。

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第4篇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无形损失;国际惯例

谨慎性原则是一种国际会计惯例,在我国会计业务中广泛运用,可以及时处理坏账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和减少因技术进步给企业造成的无形损失

一 谨慎性原则的含义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指某一会计程序有几种处理方案可供选择时,应当选用对股东权益所产生的乐观程度最小的那一方案,即确认一切可能发生的损失,但避免预计可能发生的收益,使财务报表不会引起人们根据不足的乐观。

谨慎的原则是外地对会计事项不确定因素而言的。任何经济事项总要面向未来,这是由持续经营人计所决定的。因此就要进行观测和决策,而预测总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特别是经济事项所处的外部环境十分复杂,在整个经济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不确定的诸如政治、经济、自然、技术等方面的影响,预测和决策事项中具有的弹性就很大,这就决定了我们对经济事项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应持小心谨慎态度,要充分估计可能承担的风险和损失,尽量少记或不记可能发生的收益,使决策者尽可能提高应付纷繁复杂外界环境的能力,把风险和损失尽可能的缩小于极限范围之内。这就是谨慎原则的实质。

二 谨慎性原则存在的理论依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竞争和风险的日益加剧,会计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越来越高,以投资者为主体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加重视与不确定性相关的风险信息的揭示,从而谨慎性原则的存在就成为必然。

1 抵制经营者的过分乐观情绪。企业家对他们经营的公司自然是乐观的,但是.企业生存环境日趋恶化的现实和会计信息使用者对真实、公开要求的压力,迫使会计师不断地抵制报告中过于乐观的倾向。资产的减值,存货的积压。

2 多报利润或多计价值对投资者(业主或股东)而言,比少报少计更为危险。因为亏损或破产的后果比获利的后果更为严重。因此,当其后果不同时,计量确认损失的会计规则与计量确认收益的规则就不应一致,选择相同的计量基础或规则是没有道理。

3 会计人员掌握的内情比传递给投资者或债权人的信息要多得多。面临可能在以后被证明是不真实的呈报风险和可能在未来被证明是真实的未呈报风险.所以,要试图权衡风险的可能性,必须做出相对准确而保守的估计。

三、谨慎性原则的运用

谨慎性原则是一项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际意义的重要国际会计惯例,它被运用于我国会计实务之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取坏账准备:

坏账是指因债务人破产或者死亡以及破产或遗产消偿后仍不能收回的应收账款,或者因债务人逾期未履行偿债义务超过三年仍不能收回的应收账款。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商业人用很少发生,国营企业不存在破产倒闭的危险,发生坏账的可能性小,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投资环境的变化,商业信用的推广,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企业间的债权债务关系的日趋复杂,相应的坏账也就越来越多,有些企业对既成事实的坏账拖延不办,长期挂账,占用流动资金,影响资金的循环和周转。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我国企业财务制度规定,可以采用应收账款余额百分经法提取坏账准备金,以抵销坏账可能对企业带来的损失。

提取坏账准备,是谨慎性原则较为典型的运用,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优越性。通过计提坏账,使企业能预先估计可能发生的损失,促进企业及时处理坏账带来的损失,增强了企业的风险意识。

2 低估存货:

企业存货由于种种原因会造成企业面临潜在的损失。我们可以通过低估存货,高估产品当期销售成本,从而达到减少当期利润的办法来得到补偿。当市场物价出现持续上涨时,允许采用后进先出法对发出或领用的存货进行计价,低估存货成本。低估存货的运用,可以使企业在遇到通货膨胀时,在不违背一致性原则的条件下,避免因货币贬值给企业带来的货币时间价值损失,使企业将来保持旺盛的竞争力。

3 加速折旧:

现行会计制度夫定,企业在采用年限折旧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同时,也允许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法。年限折旧法的特点,按使用年限平均提取折旧费用。加速折旧法的特点,是不以年限平均提取折旧费,即提取的折旧费用每年不是相等的。在固定资产使用的前期计提折旧较多,后期计提折旧逐年减少,其递减速度越来越快。

加速折旧的运用,可以将固定资产的购置成本,快速转化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养活因技术进步或新设备的价格变动而造成的无形损耗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

四 正确运用谨慎性原则

1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谨慎性原则在实务操作中存在着主观臆断带来的信息不可验证性这一致命弱点,如成本与市价孰低中的“市价“的确定,或有负债的估量等,都带有难以辨证、检验的主观因素,因而使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受到威胁。因此,企业不论坏帐损失,还是削价损失,在冲销预提准备金时,相应的会计处理须有凭有据,不可随心所欲,主观臆断,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2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我国会计人员素质低,制约着谨慎性原则的运用。长期以来的我国会计的功能在很大程序上局限于“簿记”方面,致使我国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人员素质不能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不高是与运用谨慎性原则所需要的要求不相称。因为运用谨慎性原则,会计人员往往是在缺乏充分的原始资料情况下进行,凭经验估计某些重要的数据。这不仅需要有一定的实践的经验,而且更要有一定的专业能力,单纯的“簿记员”是无法胜任的。因此,加强我国会计人员的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为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创造良好的条件是十分重要的。

3 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

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是将存货的成本与市价进行比较,选择较低的入账。根据会计原则中原始成本的假设,企业的一切资产均应按其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然而,由于市价变动,在一定时期终了时,往往会出现企业存货的账面价值与市价相背离的现象。根据国际惯例,可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即如果存货的市价低于成本,就按市价计价,反之,仍按成本计价。

五 运用谨慎性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1 坏账备抵法的采用会使成本,利润不实。

利用坏账备抵法提取坏账准备记人各期费用,待实际发生坏账时而予以冲销坏账准备,这样处理符合配比原则,但是计提坏账准备数额与实际发生数额并不一致,实际发生与提取数之间的差额,保留在坏账准备的贷方或借方。这就造成年度中间利润计处不真实,任意扩大计提基数,使成本计算不真实。

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第5篇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会计核算;应用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18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而新《企业会计制度》则更加明确地规定:“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正确理解谨慎性原则,并针对其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进行具体的阐述,对正确进行会计核算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对谨慎性原则的理解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指在存在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出判断时,保持必要的谨慎,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在会计核算中应当对企业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作出合理预计,要求会计人员对某些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存在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以尽可能选用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所有者权益的处理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由于谨慎性原则充分考虑了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而不考虑可能取得的收入或收益,就使得会计信息比较稳健,或比较慎重,也就是作了最坏的估计。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对的是纷繁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市场风险,比如金融风波、债务人的死亡、破产、固定资产因技术进步而提前报废、恶性竞争等情况,谨慎性原则正是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要求人们在会计处理上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这样有利于保护所有者和债权人的利益,也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但谨慎性原则若使用不当,也可能降低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同时还可能导致企业设置秘密准备,使会计信息失真。

二、谨慎性原则在中国会计核算中的具体应用情况

(一)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与体现

会计核算中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体现具体会计准则的诸多方面:

1.发出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存货采用实际成本核算时,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有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和各别计价法。在物价上涨时,发出存货的计价采用后进先出法,会使本期成本接近当期水平,减少利润中水分,期末存货价值偏低,体现谨慎性原则。若采用先进先出法,则会使本期成本降低,利润中水分加大,期末存货价值升高,实现不了稳健性目的。

2.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有平速折旧法和加速折旧法两大类,若企业选用加速折旧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则可使企业在固定资产使用的前几年多提折旧,从而减少利润,少交所得税,等于取得了一笔无息贷款,又可使投入的资金尽早收回,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体现了谨慎性。

3.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中规定了企业计提的减值准备由四项增至八项。

4.设置资本公积准备项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对于因接受捐赠而持有的非现金资产;对外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因被投资单位增资、扩股、接受捐赠等原因引起本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增加时,暂不确认为普通权益,而计入资本公积准备项目,待非现金资产或长期股权投资处置后,才将实现的收益转入一般公积项目。

5.债务重组。企业在进行债务重组时,只能确认重组发生的损失,不得确认重组发生的收益,不预计未来的或有收益,但预计未来的或有支出。如果存在或有收益,也只能在实际收到时,才能作为当期收益处理,完全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内涵,有利于防止企业利用债务重组调节利润的现象发生。

6.收入的确认与计量。在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不能可靠估计的情况下,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中对收入区别不同情况予以确认和计量,方能充分体现谨慎性原则。

7.无形资产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对企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的开发成本直接计入当期费用,不计入无形资产价值;当无形资产预期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时,企业应将该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予以转销。

8.投资。《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对于对外投资投出非现金资产评估高于其账面价值,不确认收益;对于股权投资差额,若为借项,按不超过十年的期限摊销,若为贷项,按不低于十年的期限摊销;企业收到短期投资的股利或利息时,不确认收益,而是到处置时再体现在净损益中。

(二)谨慎性原则运用实例分析

1.案例

假设红星公司2007年2月8日以一台设备对外投资。设备原值1000000元,已提折旧250000元,评估确认价值900000元,2007年12月1日,红星公司预计该项投资可收回金额为700000元。2008年4月1日,红星公司因为财务困难,原欠银河公司贷款950000元无力偿还,经双方协商,红星公司同意以该项投资清偿债务。该投资的公允价值为920000元(假设不考虑税金)。

2.相关会计处理

(1)2007年2月8日,以固定资产取得长期股权投资

非货币易准则规定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据此,长期股权投资的入账价值为750000(1000000-250000=750000)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750000

借:累计折旧250000

贷:固定资产1000000

(2)2007年12月31日,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投资准则规定,由于投资市价持续下跌或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恶化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额低于投资的账面价值,应将可收回金额低于长期投资账面价值的差额,全部确认为当期投资损失,即为50000(750000-700000=50000)元。

借:投资收益50000

贷:长期投资减值准备50000

(3)2008年4月1日,以长期股权投资清偿债务

债务重组准则要求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非现金资产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全部计入资本公积或当期损失。在本例中,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950000元与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700000元之间的差额250000元全部计入“资本公积”。

借:应付账款950000

借:长期投资减值准备20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750000

贷:资本公积——债务重组收益250000

3.结论

谨慎性原则的直接体现和深入运用,避免了一些企业滥用公允价值,借关联交易和债务重组等粉饰业绩、虚增利润,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企业会计制度》对谨慎性原则的全面体现和深入运用,将从制度规范上使会计信息更加接近企业实际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为遏制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了制度保证。

(三)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运用的两面性

1.谨慎性原则的优点

为有效遏制上市公司虚增利润的做法,体现了公平、公允原则,企业会计准则修订后对资产计提项目增加了,引进了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项目。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生存面临风险,高估利润无疑使企业生存的风险更大,盲目乐观会使企业面临无法维持经营的局面。因此,运用谨慎性原则可以预计企业未来损失,防范经营风险,体现了资本保全制度,有利于企业提高竞争实力。

2.谨慎性原则的弊端

一是具体操作烦琐,愿意完全采用的企业数量不多;二是谨慎性原则仅是对某一时间上而言的,对于整个会计期间则无法体现。如:计提坏账准备对当期利润起了稳健作用,但对于以后的会计期间也会造成利润反弹的现象;三是上市公司利用谨慎性原则操纵利润的现象并不少见。上市公司视自身经营情况决定谨慎原则的取舍,若其需要体现公司业绩时,往往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而有的公司在经营不景气时,采用稳健的做法,制造前期亏损后期经营业绩持续上升的假象,提高公众对其的期望值;四是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存在不协调,使企业因选择稳健而导致利润虚减。如:当期产品保修费用,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可于产品销售的当期计提,但按照税法规定于实际发生时从应得税中扣减。这使得当期费用增加,所得税却未能相应抵减,造成当期利润虚减。

三、会计核算中运用谨慎性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一)正确对待谨慎性原则与相关准则的关系

从中国现有会计规范看,有些体现谨慎性原则的具体方法操作性是比较强的,如后进先出法、加速折旧的方法等,但企业会计制度中关于资产发生减值的判断标准不够明确,特别是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作为决定资产减值准备数额决定因素的“可变现净值”的确定较为困难,这为企业利用谨慎性原则进行操纵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二)正确对待谨慎性原则与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关系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为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奠定基础。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主要是指会计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和企业会计政策范围作出的判断性估计和决策。鉴于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可选择性”的范围日益扩大,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提高职业判断能力,使其能够准确把握谨慎性原则的实质,在对不确定性的事项进行估计和判断时,力求客观和公正,避免主观随意性。

(三)正确对待谨慎性原则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关系

现代企业管理中应强化企业内在约束机制,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优化会计行为,从而使谨慎性原则得到合理的应用。所以适当地运用谨慎性原则需要会计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四)正确对待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度”的问题

实行谨慎性原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但在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过程中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只有适度地应用谨慎性程序和方法,才能真正提示谨慎性会计的本质。从理论上讲,谨慎性会计原则虽然具有较强的倾向性,但恰当地应用它并不会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适度应用谨慎性原则对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是有充分保证的,它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协调一致的。

参考文献:

[1]丁尚禄,企业会计制度与谨慎性原则[J].中国科技信息,2005,(24).

[2]杜伟堂,陈支农.权责发生制原则与谨慎性原则[EB/OL].中华会计网校,2006-02.

[3]财务管理如何运用谨慎性原则[EB/OL].中国管理传播网,2007-08.

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第6篇

关键词:谨慎原则;企业核算;应用

谨慎原则是指企业会计核算中保持谨慎的态度来应对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对可能发生的风险估计全面同时低估收益,以此时刻警醒企业的决策者应对市场的不断变化。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应重视谨慎原则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同时能够在企业会计核算过程中合理运用谨慎原则。

一、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应用谨慎原则的意义

改革开发的深入给我国企业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发展良机,同时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所面临的风险也随之增加。所以在企业核算中正确的应用谨慎原则意义深远。企业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低估自身的资产价值,不计或少计经营的效益,可以时刻让企业在竞争中保持优势。谨慎原则的合理运用,可以提高企业应对复杂环境的抗风险能力。同时,谨慎原则可以对企业的成本和可能出现的损失做到合理估计。提取出企业收益的真实水平,使财务报表的可信度增加,有利于企业的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判断。

二、我国企业运用谨慎原则存在的问题

企业应用谨慎原则,可以提高企业会计核算的弹性,同时减少不确定的风险。但是由于企业的经营状况不同,企业在谨慎原则的运用上表现出来的问题如下:

(一)歪曲事实,过度谨慎

在自身利益的驱使下,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故意对资产进行低估,而将企业的成本和费用高估。以此来呈现企业利润不理想,通过这种隐瞒真实财务状况的方式逃避纳税。

(二)为突显业绩,稳健度低

一些企业没有合理的应用谨慎原则,故意对资产情况进行高估,虚盈实亏情况严重。而企业的预算中根本没有应对坏账,价格波动等风险的准备金。

(三)为避免连续亏损,调节利润

谨慎原则往往被一些连年亏损的企业所利用,成为其利润调节的工具。只要多计费用和损失,就可以填补一些坏账,保持企业盈利。因此,不合理的应用谨慎原则会导致会计信息出现误差,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三、谨慎原则在企业核算中的应用对策

企业只有适度的应用谨慎原则,才会降低不确定因素给企业带来的损失。真实的准确的会计信息是保证谨慎原则得以实施的根本。科学的会计管理制度是谨慎原则得以贯彻的依据。

(一)企业高层要重视谨慎原则

企业发展方向的重大决定都是由高层管理人员最终决策的。所以在企业财务管理中,高层领导者一定要重视谨慎原则在企业核算中的合理应用。一旦谨慎原则过度应用,那么对于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都十分不利。准确的对企业资产进行评估,对不确定因素做好足够的应对措施,才能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将谨慎原则贯彻到具体的财务管理中

由于每个企业的自身特点不同,生产和经营都存在这差异,所以,企业管理者要根据企业自身的模式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财务管理制度。在企业的具体会计核算过程中实施谨慎原则,可以对企业的应收账款、投资和融资、库存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严格执行通过合理的谨慎原则后制定的切合实际的财务管理方法,才能避免不应出现的风险,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收益。

(三)密切关注现金流量指标

谨慎原则的使用不利于企业利润指标的体现,所以企业往往注重损益表的漂亮体现而放弃使用谨慎原则。但是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多计的利润是不存在的,也就不存在现金流入。所以这些企业的现金流量一直都是负数。而企业所得的利润又必须进行利润分配,这时企业就会流出大量的现金,收入远远赶不上支出,就会造成企业财务紧张,甚至有可能破产。因此,企业管理者应经常关注企业现金流量表的变化,适度使用谨慎原则。

(四)政府必须严格监管企业对谨慎原则的使用

政府必须制度完善的制度来控制和强化谨慎原则的使用,帮助企业提升风险意识。企业必须在稳妥合理的前提下进行会计确认,不得过高的估计企业的资产和最终的收益。财务人员必须确保提供给决策者的会计信息是全面和准确的。这些都要求政府对谨慎原则的使用有明确的规范,以此来约束企业对谨慎原则的随意使用。滥用谨慎原则,势必会造成会计信息的歪曲,在客观上影响企业的会计核算。政府必须加大对企业应用谨慎原则的力度,确保会计核算环境秩序井然。

四、总结

综上所诉,企业在会计核算时必须严格遵守政府财务制度的规定,运用谨慎的财务政策。企业在生产和经营活动时必须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正确的评估自身的资产和收益,做到稳定和均衡。通过科学的合理的财务政策,减少财务风险的出现,才能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领先,最终实现企业风险的最小化和最终收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胡凯峰.谨慎性原则对企业财务核算的影响和探讨[J].金融经济・学术版.2009

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第7篇

(1)会计人员职业素质制约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正如前文提到的,谨慎性原则的实务操作与会计人员是分不开的,这就需要会计人员具备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业务素质和较多的工作经验,对会计处理方法的采用和各种计提比例有客观的决断,现今会计人员的整体水平仍然不能完全满足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如会计人员对或有事项的判断需要较高的职业经验和专业素质,预计负债一般基于对未来损失的估计,它是一种未来的估计,而不是现在,因此也需要谨慎对待,不然将影响会计信息的决策的有用性。(2)市场价格机制的不完善。企业会计计量很多都需要市场信息作为其基础,特别是公允价值的使用,如果没有准确的市场信息作为支撑,公允价值是无法使用的。如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使用中的一条要求就是“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它相关信息,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作出合理的估计”。可见完善的市场价格机制对于谨慎性的使用多么重要。我国现在处于市场经济初级阶段,各项措施和规定尚不完善,市场价格机制缺乏对相关信息的有效参考,导致公允价值和资产可变现净值的确定受到一定制约,加上市场信息的披露状况不够完备,谨慎性原则一直难以切实运用。(3)谨慎性原则与税法的矛盾。我国的会计核算与税收的计算分别遵循不同的原则,服从不同的目的。会计核算遵循会计准则,完整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为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它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税法是为国家征税为目的,确定一定时期内纳税人应交纳的税额。我国现行税法和新会计准则对税前列支的费用出现不同的规定,导致企业提取准备金后减少当期账面利润时,还应补交所得税,这就直接增加了企业当期的现金流出,侧面造成企业的纳税负担。因此税法限制了谨慎性原则的使用。

(1)正确把握谨慎性原则的“度”,适度应用谨慎性原则。要正确把握谨慎性原则的“度”,必须先了解企业面临的风险。企业面临的风险较多,主要有投资方面、筹资方面、流动资金运作方面和企业收益处置方面的风险。我们应该在制度规定的范围内适度应用谨慎性,要求高层管理者全面提高对谨慎性原则的认识,建立风险责任制,重视单位执行谨慎性原则的“度”的精髓。当企业面临的风险较大时,会计核算中的谨慎性程度较高;风险较低时,则谨慎性程度较低。其次在运用谨慎性原则的过程中,对其本身的局限性有充分的认识,正确适度DE运用,尽量避免或减弱自身缺陷产生的可能问题所造成的风险和损失,最大程度地发挥谨慎性原则的优点。(2)规范和逐步完善准则中谨慎性的相关规定。任何准则和制度,只有经过实务中的应用才能发现它的优点和不足。在新会计准则实施过程中,发现谨慎性原则运用的漏洞和不足之处,充分审视,在总结中积累经验,寻找解决措施,创新谨慎性原则的相关规定,有效提高谨慎性原则的积极作用,防范于未然。如对会计政策选择的自由度加以限制,来确保谨慎性的应用。(3)充分披露谨慎性原则的执行信息。我们不仅要在表内会计核算中应用谨慎性原则,而且要在表外披露相关谨慎性原则的执行情况。只有将谨慎性应用和披露相结合,才能更好地防止谨慎性的滥用。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许多企业披露会计信息时对表外信息采取回避的态度,只注重表内信息,所披露的信息含量不完善,大多数把重点不放在经济实质上,却放在已发生的交易和事项上。因此,凡是与谨慎性原则运用相关的信息都应该在财务报告的表外形式中进行全面陈述,包括体现谨慎性原则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产生的影响及其应用的背景等。(4)分清各个原则的轻重,防止谨慎性原则与其它会计原则发生冲突。为了防止谨慎性原则与其它会计原则发生冲突,首先考虑各个原则的优先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行合理确定。其次,对冲突状况予以充分披露,防止冲突恶化导致会计信息失真,造成使用者的利益受损。最后,约束谨慎性原则的使用,协调统一其它会计原则,尽量权衡,避免不必要的冲突。(1)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提高职业判断能力已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应加强会计专业职业教育;第二、会计人员应全面地掌握会计专业知识;第三、会计人员应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加强后续教育。同时,我们应该鼓励会计人员勤于思考,树立发展创新意识,积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会计决策相关的各项具体专业活动,会计人员在参与决策时必须要考虑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税收、政府管制以及各种经济状况,了解经济走势、利率以及股票市场,还要具有战略眼光,通盘考虑问题,才能具有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2)完善市场价格机制。完善市场价格机制主要在于政府的推动。政府可加强宏观调控,定期公布市场主要产品的价格;建立期货市场,由市场供需求来确定实时的价格;完善会计信息的披露制度,提供合理的计价依据,使企业随时掌握相关信息,对公允价值和可变现净值等进行合理准确的估计。完善价格机制还在于对市场经济完善,我国尚处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市场机制尚不十分完善,我国政府还在根据市场的发展不断推出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因此,完善市场经济,使市场更加开放和透明,将更有利于价格机制的完善。(3)协调好税法和企业会计制度。税法和现行企业会计制度之间一直存在着差异,这差异也体现在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上。建议加强两者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化解冲突,促进税收的合理化和人性化,从而加强谨慎性原则的积极适度运用。如可以将谨慎性原则产生的费用可以税前列支,则可以大大促进谨慎性的应用。同时,我们可以选择恰当的会计处理方法以协调会计制度与税法的差异。对于有条件的大企业,可以在会计核算之外增设税务会计核算,以保证经济业务正确核算前提下应纳税款核算的效率和准确性。对于众多的小型企业,可以严格按照税法的规定选择会计处理方法,或者提供可以保持一致的备选方法,如取消8项减值准备和预计负债,实行资产报损和预计负债经税务部门批准后据)实入账的方法,这样可以消除时间性差异。

当企业有两种或以上的会计方法选择时,要很好地考虑商业中的不确定性和减少企业未来面临的风险就需要应用谨慎型原则。但谨慎性原则仅要求对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损失的不确定性采取谨慎的态度进行处理和反映,尽量及早规避不确定性,这是其理性的一面。然而,它对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收益的不确定性不进行处理和反映是其非理性的一面。从决策有用观的角度看,不管是能带来未来经济损失的不确定性,还是能带来未来经济收益的不确定性,只要是企业经济活动中存在的,会计系统都应该予以处理和反映,从而达到有效决策的目的。由此可见,只有有效解决谨慎型原则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使谨慎型原则更好地为会计服务,从而确保企业在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时,最大化地减少未来风险。

本文作者:徐俏工作单位:惠州商贸旅游高级职业技术学校

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第8篇

关键词:会计原则,会计准则,会计实务,保险会计

1.谨慎性原则的相关理论

1.1谨慎性原则的涵义

谨慎性原则谨慎性原则亦称审慎原则、稳健性原则、稳健主义、保守主义等。是指在存在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做出判断时,保持必要的谨慎,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谨慎性原则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是为了减少会计风险而采取的一种文件做法。谨慎性原则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之一,它对具体会计核算行为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性地位。谨慎性原则是在保守主义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不能将其完全等同于保守主义。

1.2谨慎性原则的重要性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如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售出存货可能发生的退货或者返修等。因此,谨慎性原则至关重要。

2.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会计实务中的实际运用情况

自1992年以来,特别是《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实施以来,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对于"挤出"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和利润中的水份,防止其利用四项准备调节利润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从我国会计实务中的运用看,有以下几种情况应予以注意,第一,某些上市公司基于保盈利、保配股资格的需要,无视企业现状,与谨慎性原则背道而驰,甚至将各种"准备"的计提与年度间的转移作为新的粉饰手段。当然,由于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应允许企业间在计提比例、数额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利益最大化才是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第二,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力有待于提高。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与会计领域的不确定性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对于存货跌价准备、坏账准备等的计提,需要会计人员有较强的职业判断力,这一要求与会计人员的现实水平尚有一定差距。

3.我国企业运用谨慎性原则存在的问题

3.1谨慎性原则应用中,会计确认与计量的难度大

目前我国资产信息、价格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大多数商品和股权没有价格信息,很难确认资产的公允价值,债务企业和被投资企业财务状况及持续经营状况也很难认定。会计人员难以把握各种准备金的计提,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难度较大,而且确认计量的准确性也难以验证。谨慎性原则实际操作中容易受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职业判断能力的影响,而导致偏差。另外,由于会计准则未对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比例和操作方法作出具体规定,使得不同的企业在处理相同或相似情况时存在较大差异,缺乏可比性。

3.2与其他会计原则有一定冲突

谨慎性原则在应用过程中与可靠性原则、可比性原则、配比性原则和权责发生制都存在一定的冲突。可靠性原则强调会计核算应当真实可靠,以实际发生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谨慎性原则要求在会计事务中确认可能发生但尚未发生的损失或费用,与可靠性原则矛盾。

权责发生制要求严格实行应收应付制,要求按收入费用发生的时间确认其归属。而谨慎性原则允许将现在尚未发生的、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费用提前计入损益,违反了权责发生制。谨慎性原则要求尽可能在当期确认可能的损失费用,滞后确认或不确认可能的收益,这与要求各项收入、费用在同一会计期间确认计量的配比原则也互相矛盾。谨慎性原则允许企业根据自身情况的变化改变会计核算的口径和方法,使企业本身前后各期之间以及不同企业之间缺乏统一的核算标准,从而可能失去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3.3谨慎性原则应用中易被滥用

企业对具有不确定性的经济事项进行会计处理时,谨慎性原则没有具体规定选择会计政策、进行会计估计的客观标准,而是将专业判断选择权赋予了企业。在运用该原则时,难免带有主观随意的色彩,加之企业外部人员对减值准备等相关信息的再确认缺乏权威性,致使该原则在执行过程中易被滥用,甚至可能成为某些企业盈余管理的工具。采用不提减值准备或过度计提减值准备,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调整无形资产受益期限等手法,达到粉饰经营成果提高业绩,或隐瞒利润逃税漏税的目的。使得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得不到准确揭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受到影响。

3.4税法对谨慎性原则运用的制约

税法制约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现行税法对税前列支的费用规定有别于会计制度,如坏账准备金的提取,在计算所得税所得额时,超过3%以上的坏账准备金应调整所得税额,这就导致企业当期账面利润因准备金的提取而减少时,还需补交所得税,并直接增大企业当期的现金流出,这使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受到了限制。

企业因选择谨慎性原则而导致利润虚减,例如当期产品保修费用,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可用于产品销售的当期计提,但按照税法规定于实际发生时从应税所得中扣减,这就使得当期费用增加,所得税却未能相应抵减,造成当期利润

4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存在的问题

4.1谨慎性原则的模糊规定造成运用中的主观随意性

会计准则规定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加速折旧法。会计人员可根据管理当局的意图或自己的主观意愿自由选择。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准则中没有准确规定具体的计提标准,企业就可以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选择计提比例。那么,企业就可以少提坏账准备,反之则多提坏账准备。因此,这些方法的选择未必能客观地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反而为上市公司操纵利润,提供虚假信息创造了合理的空间。

4.2谨慎性原则与税法政策不能协调一致

谨慎性原则中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税法在计算其应纳税所得额时不能税前扣除。预计负债的计提,税法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当期不能扣除,在企业实际发生时才允许扣除。这样的话,企业在当期就需补交所得税,并直接增大企业当期的现金流出,这使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受到限制。

4.3谨慎性原则与其他原则的冲突

首先,可靠性原则要求对于经济业务的核算应当不偏不倚,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真实地反映经纪业务的内容,而谨慎性原则要求尽量披露和确认预计可能的损失而完全不确认和尽量不披露利得,与可靠性原则相冲突。其次,谨慎性原则将现在尚未发生的、未来发生的损失和费用提前计入损益,显然违反了"不是本期的费用均不得计入本期"的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要求一定会计期间的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在同一会计期间内确认计量,以便正确计算和考核成果,而谨慎性原则体现的则是尽可能在当期确认可能的损失费用,以后确认或不确认可能的收益,这必然影响到会计利润的计算。再次,可比性原则、一致性原则要求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保持一致,并且不能随意变更,谨慎性原则则允许企业根据自身情况改变会计核算的口径和方法,与可比性和一致性原则相冲突。使企业本身的前后各期之间,以及不同企业之间缺乏统一的核算标准,失去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4.4谨慎性原则导致企业的会计信息横向不可比

由于各企业所采用的会计计量基础不同,有的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有的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由于采用的会计核算方法不同,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用各不一样,造成企业之间缺乏一致性,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不利于管理当局横向比较,从而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决策。

参考文献: